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紀念劉和珍君》教案設計及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04W

《紀念劉和珍君》教案設計及反思精品多篇

紀念劉和珍君教案 篇一

紀念劉和珍君教案

教學目標:

學習魯迅,瞭解魯迅的思想和文章風格。

教學重難點:

在一個特殊背景下,如伺把握一個人的情緒表現和思想性格的相互關係。魯迅痛惜劉和珍的死,但似乎認為她死得不值得。他為什麼反對請願?他不但攻擊段政府,憎恨散佈流言的反動文人,甚至諷刺庸人的生活觀,作者為什麼會在一篇紀念文章中寫進這樣多的內容?需要讓學生全面瞭解魯迅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背景。除課本註釋外,簡要講述兩點:

1.這時期的“政體”,準確地説,應當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民國初年,軍閥爭權奪利,政治混亂不堪,從1912年至1928年,17年間,北洋政府換了47屆內閣,長不過兩三年,短的只有一天。 2.此時的魯迅在北平已經居住10多年,其間發生過許多重大事件,他看慣了“城頭變幻大王旗”。但是不管政府如何變,有一點是不變的,就是對內鎮壓,對外妥協,軍閥仰仗外國勢力,臵人民於水深火熱。魯迅深刻地看到了這一點。

二、誦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由學生討論,概括每一節的內容。

提示,從作者的思想感情發展的角度考慮,本文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

1.(

1、2節)記念死難者,為使國人不忘;

2.(

3、4、5節)寫劉和珍事蹟,揭露當局兇殘無恥;

3.(

6、7節)講述慘案的歷史意義。

對重要段落反覆讀,讀出悼亡者的凝重,沉痛,悲憤,讀出思想者的慷慨氣度。

三、理清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

1.誦讀一、二兩節。重點讀第一節第3小節和第二節第1小節。

寫文章緣起。學生“正告”,勸“我”寫記念文章。

作為教師出席學生的追悼會,——這是多麼悲慘的事!

注意體會這裏再三表示出一個意思——“無話可説”。為什麼會“無話可説”?

在這兩節中,作者已經把“段祺瑞執政府一幾個所謂文人學者的陰險論調”和“庸人”全都點出來。可以這樣認為:作者面對的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權勢集團,而幾乎是整個落後的、沉睡的、麻木的社會。

2.魯迅在這裏已把自己的主要感受表達了。讀這一部分,你有什麼最強烈的感受?説出你的“第一印象”。

3.研讀第四、第五兩節,注意第三、第四和第五節的關係。

第三節寫劉和珍的温和微笑,第四、五兩節則寫劉和珍的遇害和愛國學生所遭受的誣衊,“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 連在黑暗中洞若觀火的魯迅也沒想到,政府竟然會對徒手請願的學生隊伍開槍,虐殺手無寸鐵的學生,甚至包括劉和珍這樣温和微笑的學生。

這一天劉和珍正在生病,看到同學們的愛國激情,她帶病前去。請願,是最温和的辦法,請想一想,國民有愛國的熱情,這有什麼錯?國民有想法要告訴政府,他不用請願的辦法還能用什麼方法?羣眾要求正當,也沒有任何過激行為,他們以為政府會要面子,至少會來點假仁假義,以照顧國民情緒,沒想到政府竟然下令開槍,大打出手,造成重大傷亡。

第五節的這段詳細敍寫,意在表現段政府的兇殘,竟對弱女子下如此毒手。段政府衞隊開槍,根本不是為驅散羣眾,就是要大開殺戒。——劉和珍中彈後沒死,士兵竟然又猛擊兩棍。這些士兵扛槍以來就沒向侵賂者開過一槍,但是他們願意為軍閥賣命,在人民面前是鎮壓者,完全喪失了人性。由此延及其他,面對這洋的虐殺,政府還振振有辭,還有文人要為之辯護,還有國人平心靜氣的麻木,魯迅當然“無話可説”!這—部分詳寫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即魯迅筆下三位女生在槍林彈雨中互相救助,從容赴難的場景,表現了革命女性英勇無畏的氣概,想一想北洋軍閥政府從政客到軍人個個畏外敵如虎,而柔弱的女生在死亡陶臨時無畏地救助同學,在那令人絕望的黑暗年代,這種偉大的人性不啻—道耀眼的閃電,激動着正直的人心。

第二課時

4.通過關鍵詞語,瞭解魯迅的情感變化:

[研討]在這一部分中,主要感情是“憤怒”,對段政府,怒!對流言家,怒!對整個社會的狀況,也表現出強烈的情緒(“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

需要整體把握的幾個要點:

①要理解魯迅對愛國青年的感情。

最令魯迅感到痛苦的,是“可愛的青年的死”。魯迅熱愛青年,正因為如此,他不願意他們無謂地死去。魯迅痛惜劉和珍的死,但是認為她的死意義有限,因為沒有達到目的,以此啟迪青年注意變換鬥爭方式。

②要了解魯迅對反動勢力的態度。

對反動政府、對反動文人的種種劣行,魯迅極度憎惡。 ③對中間狀態的庸人,哀其不覺醒,魯迅厭惡那種麻木冷漠的精神狀態。

四、通過討論,自主小結,從整體上把握本文的要點

1.小結:魯迅的“愛”與“恨”

魯迅是一位敢愛敢恨,也會愛會恨的人。

①對愛國青年的不幸死難寄託了無限的哀思。

在魯迅的一生中,他不斷地看到青年以各種方式死於非命。魯迅是智者,思慮周密,也很冷靜。他的小説中寫過許多人的死,惟獨對夏瑜的死表現出極度的崇敬,夏瑜是先知先覺,卻死得寂寞清冷。魯迅熱愛青年,正因為如此,他不願意他們無謂地死去。魯迅痛惜劉和珍的死,但是認為她的死意義有限,因為沒有達到目的,以此啟迪青年注意變換鬥爭方式。

②對反動勢力無比憎恨。

反動政府的兇殘,反動文人的無恥。(略)

第三課時

2.以研討方式,提升對文章的總體認識。

本文有很強的戰鬥性,在鬥爭矛頭直指反動勢力和反動文人的同時,魯迅特別提到了“庸人”,這三者有沒有關係?魯迅為什麼很注意“庸人”的存在?魯迅的筆觸為什麼涉及“無惡意的閒人”?

專制制度除了有既得利益者的自覺維護,還有不覺醒的人民的不自覺的維護。保守落後,冷漠麻木的羣眾是不可能投入急風暴雨的革命運動中去的。他們不一定沒有愛國心,但是害怕官府;他們可能同情革命者,但是不敢冒死;他們不滿現實,但是苟且偷安;他們從皇民變國民,只不過少了一根辮子,一樣的都是奴隸;他們談論英雄的被殺,卻絲毫不明白英雄是為大眾而死;他們有時會有五分鐘熱度,但是短暫的狂熱過去,他們很快把一切遺忘……魯迅對反動派不抱任何希望,他曾寄希望於民眾的覺醒,然而他一次次地失望,“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

“無惡意的閒人”歷史悠久,羣體龐大,魯迅對這類人有過深刻體驗。47位青年的死,能否喚醒國人?無惡意的閒人不過以此為“飯後的談資”,而時光流逝,沒有希望的人沒有“戰鬥力”,“遺忘力”卻特別強。魯迅極其敏鋭地看到這一點。我們只要想一想《藥》中茶館裏的茶客,想一想《孔乙己》中魯鎮酒店的酒客,想一想魯鎮上那些特意 跑來聽祥林嫂説“我真傻”的女人們,就能知道,三一八慘案47個人,將會給酒樓茶館中無聊的人們增加多少談資!

魯迅痛感人民的不覺醒,他擔心的是“在沉默中滅亡”,而並不怕“在沉默中爆發”。所以喚醒民眾的意識一直強烈地表現在他的作品中。

②魯迅的情緒:絕望與希望

魯迅從知事時起,在這個國度就沒聽到過什麼值得愉快的事:甲午戰爭的中國戰敗賠款,庚子義和團之亂與八國聯軍佔領北京,鉅額賠款,反清鬥爭徐錫麟、秋瑾遇害,辛亥的魚龍混雜,洪憲醜劇,張勛復辟,北洋軍閥的混戰,城頭變幻大王旗……40多歲的魯迅,經歷了無數“從希望到失望”,他的內心是悲涼的。而這一次“政府”竟殺害愛國學生,他受到強烈的刺激。雖然他還在用自己的吶喊去慰藉戰士,但是他對這個世界是看透了。幾年以後,他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中,又一次悲憤地發出“這是怎樣的世界呢?”有人説,魯迅的一生,一直在“絕望”與“希望”之間彷徨,結合本文,談談你的看法。教學資料

紀念劉和珍君反思 篇二

《記念劉和珍君》是學生進入高中後接觸的第一篇魯迅的文章,並且這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文章。考慮到這兩點之後,我做了如下的教學安排:

第一課的教學要點:通過《自嘲》導入,接着複習整理魯迅的有關文學常識,並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課文的基本感情。第二、三課的教學要點:通過以下三個問題,理清文章思路。(1)課文中七個部分,哪幾個部分集中寫到了劉和珍?(2)第一、二部分交代了什麼?(3)第六、七部分又寫出了什麼?從而總結出文章的寫作思路:寫作緣由——烈士生平事蹟和遇害經過——教訓和意義。然後按照課文的寫作思路,具體解讀課文,並解決課文的重點的、理解比較困難的句子。第四課的教學要點:總結分析人物形象,並把握文章的感情,並總結文章的語言技巧。

整個這篇課文,上完之後的感覺是,自己講的很辛苦,學生聽的索然無味,對於魯迅的文章離我們太遙遠,文字深奧,不好理解的印象又加深了,並且抱怨課文內容非常多,很難消化。

上完了這篇課文後,我將課堂效果反映給其他老前輩。他們告訴我説,語文的課文教學要學會取捨。一篇文章可學內容很多,特別是魯迅的文章,結構、選材、語言都可以自成一家。只有按照教學的實際,依照教學規律,做好取捨,選出重點,才能更有效地去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按照老前輩的建議,結合學生課堂的反饋,我決定從課文標題入手,重新設計一篇教案。教學安排設計如下:

課文標題是“記念劉和珍君”,根據這個標題,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為什麼要紀念劉和珍?劉和珍是一個怎樣的人?(2)她是怎麼的?(3)劉和珍的給後人留下了什麼教訓和意義?

問題(1)的解決,側重於對人物形象的解讀和歸納。這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文章,解讀人物形象,是這篇文章學習的重點,也是這個單元學習的重點。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應掌握通過對人物有關事件的記敍和細節的刻畫的分析,總結出人物形象的方法。這部分重點在分析文章三、四、五節的內容。

問題(2)的解決,主要是在總結人物形象的基礎上的。問題(1)的解決,讓我們看到了劉和珍是一個追求進步,有責任感,敢於反抗有獻身精神的青年。而文章的第五節的內容,通過對劉和珍、張靜淑、楊德羣等人被殘酷殺害的場景描寫,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批優秀進步的青年,竟遭到了國民黨有組織、有預謀的屠殺。本部分內容,通過師生的朗讀、討論,重點分析遇害細節,再現當時場景,激發學生對於國民黨殘害進步青年的憤怒之情。

這個問題的解決,除了再現場景之外,還要重點剖析文中的一些難句。如第五節的“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啊!”中“文明”、“攢射”的理解,還有“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的理解。

第四節中的有關殘害場景的概述和作者的呼號,説明了反動和反動文人,不僅用刀槍棍棒打傷殺無辜羣眾,還對她們進行污衊,這不能不激起羣眾的憤怒。

問題(3)的解決,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通過理解重點語句,把握作者旨在告訴人們,請願的方式不足取,另一方面她們的精神將鼓舞我們奮然前行。

通過這樣分析,一篇文章的結構就很清晰了,邏輯感也很強,學生較容易掌握。

通過這篇文章教學的反思,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語文課堂教學,要注意取捨。只有根據教學實際做出恰當的取捨,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素養。

《記念劉和珍君》高中教案設計 篇三

【教材分析】

《紀念劉和珍君》一文為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學習寫人記事的散文,整體目標是通過作者的敍述與刻畫體會人物的性情,從字裏行間感受作者的深沉情感,以獲得時代精神與人生意義的薰陶。

【學情分析】

經過國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與《社戲》等文章的學習,學生對作者魯迅先生已然不再陌生,但魯迅先生處於五四新白文交替時期,所以他的文章在語言上有一些艱澀的地方,而作為“民族魂”的魯迅先生有着深刻幽邃的思想,這些對於才開始高中學習不到兩個月的高一的學生來説都存在一定的難度。

【教學目的】

一、學習五四時期愛國青年的鬥爭精神,銘記血債,不忘教訓,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二、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嘗試理清思路的方法,達到訓練理清思路的目的。

【教學重點】 理清作者貫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飽含作者情感的關鍵文句。

【主要教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 多媒體、投影儀。

【課時設計】 3課時。

第一課時

觀看百家講壇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孔慶東講魯迅——《家變情仇》,瞭解教科書、教輔資料外不為學生所知的魯迅先生,通過人生的三次重大轉折,進一步感受魯迅先生的內心世界。

佈置預習。預習提示:1.將課文讀兩遍;2.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概括每一部分大意;3.認真閲讀註釋;4.找生詞、難句,自己先試着理解,難以理解的詞句,可與同學先行討論。

第二課時

一、回顧作者相關的資料。

二、背景鏈接:觀看視頻——《無聲的中國第十一集,“三一八”慘案》。

三、解題:文題中的“記”相當於“紀”字,並非魯迅寫了錯別字。因為當時本站剛剛興起,有些用詞並不是很規範。

君:敬辭,對人的尊稱,可不譯。

四、檢查預習,注意字音義:

寥落( liáo luò):①稀少②冷落,冷清。

長歌當哭(dàng ):用寫文章來代替哭泣。

菲薄( fěi bó):輕視,瞧不起

桀驁(jié ào ) :性情倔強不馴順

喋血( dié):流血滿地

殞身不恤(yǔn):殞,犧牲;恤,顧惜。犧牲生命也不顧惜。

緋(fēi)紅 躊躇(chóóu chú) 洗滌(dí) 噩(è)耗 屍骸(hái)

不憚(dàn) 浸漬(zì)

五、研習新課。

1.讓學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師板書:

①介紹寫作緣由。 ②交待寫作目的。 ③回憶認識過程。 ④抒寫驚愕、義憤。

⑤敍述遇難經過。 ⑥總結經驗教訓。⑦熱情謳歌讚頌。

2. 分析人物劉和珍君。問題設計:找一找—— 作者記敍了關於劉和珍君的哪些事蹟,在她身上有哪些有價值的東西和寶貴的品質?

學生尋找相關句段,教師歸納總結:劉和珍其人:①毅然預定《莽原》——堅定追求進步思想;②參加師大**鬥爭——“反抗”-鬥爭精神,“微笑 温和”-温和善良, 慮及母校“黯然泣下”-富有責任;③欣然前往執政府請願——愛國熱忱。

問題拓展1:文中除了劉和珍、楊德羣這樣的進步青年學生外,作者還提到三種人,他們分別是——所謂的學者文人、猛士、庸人。他們分別是怎樣子的人?

明確:所謂的學者文人,實則是反動統治集團的走狗;猛士則是指真正的革命者,也是作者對自己的性格的要求;庸人則是指那些麻木不仁、隨着時間的流逝逐漸忘記痛的普通民眾。

問題拓展2:在寫到劉和珍的時候,作者為何要反覆提到“微笑着、態度很温和”?

記念劉和珍君 教案 篇四

第一課時:背景 朗誦 線索

一、背景介紹(詳見參考66面,學生有練習冊17面的“課文補註”)只板書提示:3.18(慘案)──3.25(追悼會)──4.1(成文)

└────────兩星期───────┘

二、這篇文章感情濃烈,文辭精警,熟誦之,將受益匪淺!

三、作者思路和文章的線索──本文重點

可先問學生本文的線索。

通觀全文,作者悲和憤兩股情感的烈焰無處不在迸發,無處不在燃燒,升騰交織,無法抑制──因而,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具體地説:

1.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問和要求引起對烈士“痛心的回憶”(1、2、3部分)

2.並且激起對殺人者的“憤怒控訴”(4.5部分)

3.同時作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教訓進行了沉痛的總結(6部分)

4.對烈士的死難意義作高度的評價、“熱烈的謳歌”(7部分)

板書:

1.“痛心的回憶”(1、2、3部分)

2.“憤怒的控訴”(4.5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熱烈的謳歌”(7部分)

四、小結:1.學習了朗誦及文字。

2.理解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

作業 :思考課後1、2、3題。

第二課時:細理思路和語言(一、二大部分)

一、回顧上節課所講的“線索”

二、簡析思路和語言(第一、二大部分):發下“一課一練”卷

1.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問和要求引起對烈士“痛心的回憶”(1、2、3部分)

在艱難的生活中,毅然預訂《莽原》全年

在女師大風潮中“不為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的校長”

女師大覆校“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於泣下”

平時“常常微笑着,態度很温和”

援助外交,“欣然前往”,請願殞身

(作“一課一練”第11題)

──可看出劉是一位渴求真理,富於鬥爭精神,而又和藹善良,有思想,有遠見富有革命責任感的革命青年。不是“受人利用”。

總之,1、2、3部分側重與悲痛的憶念、哀悼。

隨堂作業 :

涉及第一部分的“一課一練”卷 第6、7、8 選擇題

(也就完成了課後第一題)

課後二大題的1 小題

涉及第二部分的“一課一練”卷 第9 選擇題

課後二大題的2 小題

涉及第三部分的課後三大題的1、2 小題

“一課一練”卷 第10選擇題

2.並且激起對殺人者的“憤怒控訴”(4.5部分)

衞隊開槍,府門喋血,虐殺

“文人學者”流言:“受人利用”

羅網,攢射,血污

隨堂作業 :

涉及第四部分課後二大題的3 小題

涉及第五部分的“一課一練”卷 第14選擇題

三、小結:

一、簡析思路和語言中完成了兩大部分:

1.“痛心的回憶”(1、2、3部分)

2.“憤怒的控訴”(4.5部分)

二、並做完了相應的課後題和“一課一練”卷標準化練習題。

作業 :1.課後第五題(背誦課文的第一、二部分)

2.思考第四題

第三課時:細理思路和語言(三、四大部分)

一、查課後第五題完成背誦的情況。

二、簡析思路和語言(第三、四大部分):

3.同時作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教訓進行了沉痛的總結(六部分)

徒手請願,意義寥寥 飯後的談資,流言的種子

人類歷史靠“血戰”前行

親人傷悲

隨堂作業 :

涉及第六部分的“一課一練”卷 第15選擇題

4.對烈士的死難意義作高度的評價、“熱烈的謳歌”(7部分)

臨難從容,幹練堅決,百折不回

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足為。明證。

苟活者……看見……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隨堂作業 :

涉及第七部分的 課後三大題的3 小題

“一課一練”卷 第3.4 選擇題

課後二大題的4 小題

“一課一練”卷 第12選擇題

三、小結:

一、簡析思路和語言中,完成了三、四大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熱烈的謳歌”(7部分)

二、並做完了相應的課後題和“一課一練”卷標準化練習題。

三、《記念劉和珍君》語言特色

1.簡練的敍事,深刻的議論,強烈真摯的抒情完美結合。

(以第四大部分即第七部分第二段為例具體講析)

2.語言警闢、深刻,發人深思。

哲理和詩情的和諧統一(如“真的猛士……”“沉……亡”)

抽象事理形象化(“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

重複含深意(始終微笑着/寫一點東西的必要/説不出話/有要説的話)

作業 :做完“一課一練”卷還剩餘的作業 。

附錄

一、《記念劉和珍君》中“徘紅”之意義

1.在此文中應解為“淺紅”“淡紅”方合作者原意。

2.“緋紅”的正確釋義應為“大紅色”(辭海)或“鮮紅”(現代漢語詞典);

《説文解字》、《廣韻》、《康熙字典》均釋“赤色”;大冶方言中仍有,也是“很紅”義。

二、《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一聯:(曉秋選編)

長歌當哭 控訴卑劣之徒

熱血為證 鼓舞奮勇之士

三、又一種板書:

┌動機和目的:程君正告 哀痛烈士 揭露敵人 喚起民眾

│ ┌訂《莽原》┐

│內┌歌頌劉和珍┤女師大風潮│從容勇毅沉勇友愛──崇高偉大

│ │ └3.18死難 ┘

│ │ ┌府門喋血 ┐

│容└揭露反動派┤ │慘象、流言

│ └文人學者陰險論調 ┘

└死難意義

[1]

[1]

《記念劉和珍君》高中教案設計 篇五

【文本分析】

《記念劉和珍君》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悼念性散文,在文中作者魯迅熱情的讚揚了愛國青年臨危不懼的反抗鬥爭精神,憤怒的揭露了帝國主義、反動軍閥政府的兇殘,痛斥了御用文人無恥的謊言和卑劣的行徑文中作者的感情憂憤,愛憎鮮明,具有經典性、人文性的特點。《記念劉和珍君》就是這樣一曲讚頌“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的悲壯戰歌,一支激勵仁人志士“更奮然而前行”的深沉號角,一篇聲討反動勢力的戰鬥檄文。全篇洋溢着悲憤熾烈、激動人心的強烈感情。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瞭解時代背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理清文章的思路

過程和方法:反覆誦讀,品味散文寫人記事的語言,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學習記敍、議論、抒情綜合運用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習愛國青年的革命精神,銘記血債,不忘教訓,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感受魯迅剛正不阿的性格、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嫉惡如仇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作者貫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難點:關鍵文句的理解。

【教學層次設計】

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從劉和珍切入——講述文章第二部分回憶劉和珍——分析劉和珍所做事蹟極其性格

第二課時:把握文章思路——把握情感線索——分析重點語句——總結魯迅性格

【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課時(45分鐘)

一,導入(2分鐘)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歷史是公正的,只為一己私利而活着的人,會被歷史的大浪衝走;“淘盡黃沙始見金”,那些活着是為了別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將在人民心中永生。年僅22歲的劉和珍,在“三一八”慘案中犧牲了,而她的名字,連同她的高尚精神,永遠刻在了人民心中。(出示劉和珍遺像及對聯圖片) ,今天我們要來學習關於她的一篇紀念文章。

知人論世 (8分鐘)PPT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

1921年12月發表小説《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

小説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歷史小説)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 ;以及十幾部雜文集。

毛澤東稱其為“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背景介紹

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奉系軍閥張作霖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進兵關內,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同奉軍作戰。日本帝國主義公開援助奉軍,派軍艦駛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日本帝國主義便向當時的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提出抗議,又聯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國駐北京公使,藉口維護《辛丑條約》,提出種。種無理條件,並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準備武力進攻。

三?一八慘案: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學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門前舉行反對八國最後通牒的示威大會,共產黨人李大釗在會上作了演講。會後,兩千多名羣眾組成請願團,到段祺瑞執政府前請願。這時數百名荷槍實彈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羣眾隊伍開槍射擊。 隨後,士兵們又手持馬刀、刺刀追殺羣眾。羣眾死47人,傷200多人,死難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生劉和珍、楊德羣。魯迅稱這一天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

慘案發生後,反動軍閥的走狗文人極力為其主子開脱罪責,在報刊上發表文章,誣衊參加請願的羣眾是“自蹈死地”等,並把殺人的罪責推到他們所説的“民眾領袖”身上,説“民眾領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當然不下於開槍殺人者”。

事件過後,魯迅懷着滿腔的悲憤,寫下了《死地》和《可慘與可笑》,揭露控訴反動派的這一暴行,4月1日又寫了《記念劉和珍君》。

人物簡介

劉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慘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英文系的學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發生。18日清晨,身為學生自治會主席的劉和珍,動員組織同學集會遊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衝入段棋瑞執政府左邊大門,昂立人羣中。突然身中七彈,壯烈犧牲,年僅22歲。君:是對人的尊稱,以此來稱呼劉和珍等遇害青年,這是對他們的禮讚。

三,圍繞人物,探究三四五節(30分鐘)

《記念劉和珍君》從題目看,這是一篇什麼性質什麼體裁的文章?題目為何用“記念”而不是“紀念”?

明確:紀念性的回憶文章,屬記敍文。題目中的“記”字相當於“紀”字,在本站剛剛興起時,有些用語不是很規範。如文中“那裏還能有什麼言語?”中“那”實為“哪”字,魯迅當時用“記念”一詞,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説的“紀念”。

2、文章主要紀念劉和珍,哪些小節主要記劉和珍的?記了她哪些活動?

明確:三、四、五部分——生活艱難中,定進步期刊,學生自治會成員,被開除;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聽魯迅先生授課;慮及母校前途;向執政府請願;為請願而死。

3、由此看來,劉和珍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是一個渴求真理與進步,富於鬥爭精神,有遠見卓識,温和善良而又具有愛國熱忱的青年學生。

4、描寫劉和珍最多的是什麼?請找出相關描寫中的關鍵詞。

明確:想象中的劉和珍——桀驁,鋒利。敍述事件

第一次見到劉和珍——微笑着,很温和。神態細節

賃屋授課時的劉和珍——微笑着,很温和

教職工準備引退時的劉和珍——黯然至於泣下

怎樣的劉和珍死掉了——微笑着的,和藹的

怎樣的劉和珍喋血——微笑着的,和藹的

5、寫人時為什麼選擇寫其生前的微笑和温和及其他情形?

明確:用來鋪墊和反襯下文的遭槍殺;在此基礎上再寫劉的遇難經過,更突出了烈士的沉勇友愛、為國捐軀的品質,控訴反動軍閥屠殺愛國青年的罪行。

6、請用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的模式為劉和珍寫頒獎詞。要求:人物特徵鮮明,句式變化多端,詞彙五彩繽紛,修辭手法典型。字數100字左右。

【參考答案】她以柔弱的身軀,扛起一個民族的良知;以堅決的反抗,喚醒黑幕之下的正義;以殷紅的鮮血,證明中國女子的勇毅。罪惡的子彈,洞穿她的身軀,卻無法穿透她對自由的追求。她從容笑對慘淡與鮮血,殞身不恤,鼓舞后人奮然前行!

7、“從背部入”説明了什麼?為什麼突出“其一是手槍”?

明確:劉當時中彈,是“彈從背入”,可見並不是“叢擊軍警”與軍警面對面地搏鬥,證明她完全是無辜的,她不是什麼“_”,倒是國府衞隊的卑鄙。手槍是軍官使用的,證明這次屠殺是有人指揮的,事前籌劃好的,決不是軍警各自的“正當防禦”。這些鐵的事實,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對死難者所橫加的種。種罪名。

8、題目為“記念劉和珍君”,文章是不是全用來記劉和珍?除了三四五小節描寫劉和珍以外,其他部分寫了什麼?

明確:下節課解答

【作業佈置】(2分鐘)

課下再看幾遍文章,理清文章結構,看看文章可以分為哪幾層?

【板書設計】(3分鐘)

預定《莽原》全年——“毅然” 堅定追求進步思想

參加師大**鬥爭——“反抗”; 鬥爭精神

“微笑”、“温和”; 温和善良

“黯然”、“泣下” 卓識遠見

前往執政府請願並被戕害——“欣然” 愛國熱忱

劉和珍:是一個渴求真理與進步,富於鬥爭精神,有遠見卓識,

温和善良而又具有愛國熱忱的青年學生。

記念劉和珍君 教案 篇六

教學要求:

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線索。

2.理解本文的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的語言表達。

教學重點:

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線索。

教學難點 :

理解本文的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的語言表達。

教學設計:

授課時間:擬用三課時。

第一課時:背景 朗誦 線索

第二課時:細理思路和語言(一、二大部分)

第三課時:細理思路和語言(三、四大部分)

第一課時:背景 朗誦 線索

一、背景介紹(詳見參考66面,學生有練習冊17面的“課文補註”)只板書提示:3.18(慘案)──3.25(追悼會)──4.1(成文)

└────────兩星期───────┘

二、這篇文章感情濃烈,文辭精警,熟誦之,將受益匪淺!

請聽本人灌製的錄音朗誦。

(因為《記念劉和珍君》預習提示要求:“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找出文章的線索,體會語言特點”,所以重點講授:)

三、作者思路和文章的線索──本文重點

可先問學生本文的線索。

通觀全文,作者悲和憤兩股情感的烈焰無處不在迸發,無處不在燃燒,升騰交織,無法抑制──因而,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具體地説:

1.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問和要求引起對烈士“痛心的回憶”(1、2、3部分)

2.並且激起對殺人者的“憤怒控訴”(4.5部分)

3.同時作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教訓進行了沉痛的總結(6部分)

4.對烈士的死難意義作高度的評價、“熱烈的謳歌”(7部分)

板書:

1.“痛心的回憶”(1、2、3部分)

2.“憤怒的控訴”(4.5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熱烈的謳歌”(7部分)

四、小結:1.學習了朗誦及文字。

2.理解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

作業 :思考課後1、2、3題。

第二課時:細理思路和語言(一、二大部分)

一、回顧上節課所講的“線索”

二、簡析思路和語言(第一、二大部分):發下“一課一練”卷

1.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問和要求引起對烈士“痛心的回憶”(1、2、3部分)

在艱難的生活中,毅然預訂《莽原》全年

在女師大風潮中“不為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的校長”

女師大覆校“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於泣下”

平時“常常微笑着,態度很温和”

援助外交,“欣然前往”,請願殞身

(作“一課一練”第11題)

──可看出劉是一位渴求真理,富於鬥爭精神,而又和藹善良,有思想,有遠見富有革命責任感的革命青年。不是“受人利用”。

總之,1、2、3部分側重與悲痛的憶念、哀悼。

隨堂作業 :

涉及第一部分的“一課一練”卷  第6、7、8 選擇題

(也就完成了課後第一題)

課後二大題的1 小題

涉及第二部分的“一課一練”卷  第9 選擇題

課後二大題的2 小題

涉及第三部分的課後三大題的1、2 小題

“一課一練”卷  第10選擇題

2.並且激起對殺人者的“憤怒控訴”(4.5部分)

衞隊開槍,府門喋血,虐殺

“文人學者”流言:“受人利用”

羅網,攢射,血污

隨堂作業 :

涉及第四部分課後二大題的3 小題

涉及第五部分的“一課一練”卷  第14選擇題

三、小結:

一、簡析思路和語言中完成了兩大部分:

1.“痛心的回憶”(1、2、3部分)

2.“憤怒的控訴”(4.5部分)

二、並做完了相應的課後題和“一課一練”卷標準化練習題。

作業 :1.課後第五題(背誦課文的第一、二部分)

2.思考第四題

第三課時:細理思路和語言(三、四大部分)

一、查課後第五題完成背誦的情況。

二、簡析思路和語言(第三、四大部分):

3.同時作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教訓進行了沉痛的總結(六部分)

徒手請願,意義寥寥  飯後的談資,流言的種子

人類歷史靠“血戰”前行

親人傷悲

隨堂作業 :

涉及第六部分的“一課一練”卷  第15選擇題

4.對烈士的死難意義作高度的評價、“熱烈的謳歌”(7部分)

臨難從容,幹練堅決,百折不回

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足為。明證。

苟活者……看見……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隨堂作業 :

涉及第七部分的 課後三大題的3 小題

“一課一練”卷  第3.4 選擇題

課後二大題的4 小題

“一課一練”卷  第12選擇題

三、小結:

一、簡析思路和語言中,完成了三、四大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熱烈的謳歌”(7部分)

二、並做完了相應的課後題和“一課一練”卷標準化練習題。

三、《記念劉和珍君》語言特色

1.簡練的敍事,深刻的議論,強烈真摯的抒情完美結合。

(以第四大部分即第七部分第二段為例具體講析)

2.語言警闢、深刻,發人深思。

哲理和詩情的和諧統一(如“真的猛士……”“沉……亡”)

抽象事理形象化(“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

重複含深意(始終微笑着/寫一點東西的必要/説不出話/有要説的話)

作業 :做完“一課一練”卷還剩餘的作業 。

附錄

一、《記念劉和珍君》中“徘紅”之意義

1.在此文中應解為“淺紅”“淡紅”方合作者原意。

2.“緋紅”的正確釋義應為“大紅色”(辭海)或“鮮紅”(現代漢語詞典);

《説文解字》、《廣韻》、《康熙字典》均釋“赤色”;大冶方言中仍有,也是“很紅”義。

二、《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一聯:(曉秋選編)

長歌當哭  控訴卑劣之徒

熱血為證  鼓舞奮勇之士

三、又一種板書:

┌動機和目的:程君正告  哀痛烈士  揭露敵人  喚起民眾

│              ┌訂《莽原》┐

│內┌歌頌劉和珍┤女師大風潮│從容勇毅沉勇友愛──崇高偉大

│  │          └3.18死難  ┘

│  │          ┌府門喋血         ┐

│容└揭露反動派┤                 │慘象、流言

│              └文人學者陰險論調 ┘

└死難意義

四、補充作業 :

用符號法分析下列句子成份:

1.中國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為十八日在段祺瑞執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羣兩君開追悼會的那一天我獨禮堂外徘徊。

2.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3.這一回在彈而中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密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於沒有消亡的明證了。

五、另一教學步驟 設計:

1.學生預習;

2.試作課後題;

3.理解難點;

4.背景介紹;

5.放朗誦錄音(自制);

6.學生質疑,釋疑;

7.重點講授文章思路和語言特色;

8.佈置輔導作業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紀念劉和珍君》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寥落、桀驁、屠戮、喋血、洗滌、浸漬、菲薄、租賃、殞身不恤、長歌當哭”等詞語的含義。

2、學會採用勾畫、摘錄關鍵詞語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理清全文思路。

能力目標

1、提高理解句子含義以及表達作用的能力。

2、訓練並培養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德育目標

認識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兇殘卑劣,學習愛國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

2、學習文章記敍、議論、抒情融為一體的表達技巧,重點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

訓練並培養學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嗚呼三月一十八, 養官本是為衞國! 北京殺人如亂麻! 誰知化作豺與蛇!

民賊大試毒辣手, 高標廉價賣中華! 半天黃塵翻血花! 甘拜異種作爹媽!

晚來城郭啼寒鴉, 願梟其首籍其家! 悲風帶雪吹! 死者今已矣,

地流赤血成血窪! 生者肯放他?! 死者血中躺, 嗚呼三月一十八!

傷者血中爬! 北京殺人如亂麻! 嗚呼三月一十八, 北京殺人亂如麻!

二、介紹背景

《記念劉和珍君》一文,寫於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發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語絲》週刊第七十四期上,後由作者編入《華蓋集續編》。

1926年3月18日,為抗議日本軍艦炮擊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徑,北京各界人士和愛國學生五千餘人集會在天安前遊行示威,會後結隊赴段祺瑞執政府請願。女師大師生是由學生會組織上街的,領隊的就是年僅22歲的學生自治會主席劉和珍。行進在隊伍前面的還有張靜淑、暢德羣等,都高舉着紙旗,呼喊着口號。當來到鐵獅子衚衕附近時,段祺瑞執政府命令衞隊向清願隊伍開槍射擊,並用大刀、鐵棍亂砍猛打。打死打傷200餘人,劉和珍走在前頭,首當其衝,中彈倒下。張靜淑和楊德羣先後前去攙扶,也相繼中彈。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

慘案發生的當天,魯迅先生就寫了《無花的薔薇之二》,稱這一天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此後在《死地”》《空談》等文中,連續猛烈地抨擊了中外反動派“誘殺”青年的“禽獸”行為,揭穿“流言家”的謊言,哀悼和歌頌愛國青年。1926年4月1日,魯迅先生再次寫下了憂憤深廣、感情濃郁的敍事性悼念雜文《記念劉和珍君》。

三、分析文章總體思路

學生自讀課文然後,回答下面問題:

學生思考:課文的七節中哪幾個小節集中寫了劉和珍君?

明確:三、四、五節。

提問:第一、二:小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交代寫作緣由

提問:第六、七小節又起什麼作用?

明確:揭示這次事件的教訓和直義。

教師總結:全文思路的起點是本文的寫作緣由,即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然後記述劉和珍的生平事蹟和遇難經過;在敍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議論“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意義。三者相互交錯,始終統一於“記念”這一中心,這就是本文的總體思路。

四、具體分析每部分的思路

分析第一部分(一、二節)的思路

(1)學生齊瀆後,思考本部分寫作的緣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語句?如何理解這句話?作者為什麼一再強調?

明確: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語句是“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兩次。“必要”何在呢?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劉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後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其二則在於喚醒庸人,因為“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暫得偷生,維持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魯迅先生為了讓人牢記這筆血債,喚醒國人打破這“非人的世界”也“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板書:奠烈士 醒庸人

(2)學生討論:從寫作的緣由出發是常見的思路,為什麼關於寫作緣由説了那麼多的話,也就是思路在第一、二部分為什麼老圍繞這一點展開?

明確:可以看出,作者借寫作緣由這個話題,把發生慘案兩週來各方面的動態都概括進去了。愛國力量方面,學校舉行追悼會,程君深情地懷念着劉和珍,可見正義力量並沒有屈服段政府的淫威,他們照樣悼念被段政府誣指為“惡人”的遇害者。反動勢力方面,提出了“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中間狀態的市民,則勾畫了他們淡漠的情狀,此事在他們心中僅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維持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對當時政治形勢的概括。再則,魯迅把兩週來自己感情的歷程也坦陳在讀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憤、大怒,為全文營造了濃郁的抒情氛圍,表現了作者的愛憎之情,體現了由愛到憎的邏輯思路。

板書:思路順序

愛 邏

憎 輯

五、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一、1分析第二部分(三、四、五節)的思路

指名3位同學分別朗讀三、四、五節,讀完後組織學生討論:第二部分是按怎樣的思路佈局的?怎樣理解三、四、五節內容之間的聯繫?

明確:第二部分是按時間順序安排思路的,先回憶作者與劉和珍的最初相識,再詳細敍述她遇難的經過。遇難又分兩步,從事件概況到遇害細節。

第三節側重寫劉和珍生前的事蹟,即她在女師大學生運動中的出色表現。魯迅先生寫與劉和珍的關係,謙虛地自稱為“苟活到現在的我”;在寫向劉和珍致哀時,又用了“奉獻”一詞,充分表達了對烈士的高度讚頌和深切的悼念之情。接着作者寫劉和珍在學生運動中和平時的表現,反覆寫到她“始終微笑着,態度很温和”,其意藴是説,世上哪有這樣的“惡人”?為下文劉和珍慘遭槍殺作了鋪墊。正因為劉和珍君的出色表現,劉和珍君的“温和”“微笑”使魯迅先生“不料”“也不信”,“況且始終微笑着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會“無端在府門前喋血”。但面對血淋淋的殘殺,無恥的誣衊和卑鄙惡劣的流言蜚語,魯迅先生不能不感到:“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説呢?”極度的憤怒使魯迅先生髮出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呼喊。由此,魯迅先生在第五小節中懷着悲憤的心情追敍了劉和珍等無端遇害的具體經過,讚揚烈士臨難沉着、勇敢和互相救助的精神,進一步聲討反動軍閥屠殺愛國青年的滔天罪行。

板書:

追述生前事蹟 生前 時

詳寫遇難經過 遇害 間

2 分析第三部分(六、七節)的思路

(學生齊讀兩遍)

提問:這部分是按怎樣的思路佈局的?

明確: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請願的做法,痛心地指出愛國青年的犧牲沒有解決什麼問題。 非人的世界“依舊太平”。並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闡明“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往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才能前進一小步,而且“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這次慘案的經驗教訓,意在告訴國民認清反動統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訓,改變戰鬥方法。然後將筆鋒一轉高度評價和熱情歌頌了她們“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肯定了死傷者對於將來的意義:“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鼓勵“真的猛士”要奮然而前行。可見這部分是按由否定到肯定的邏輯順序佈局思路的。

板書:

教訓意義

3 課堂小結

全文共七節,可以歸併為三部分。因為一、二小節交代了寫作的緣由,三、四、五小節記敍劉和珍君的生前事蹟和遇難經過,六、七小節再深入一步,議論“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深遠意義。2.兩次強調“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主要是突出表明寫這篇文章的動機。第一個“必要”,説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劉和珍君,奉獻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訴段淇瑞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陰險論調;第二個“必要”在於喚醒庸人,要人們牢記這筆血債。所以這兩個“必要”的含義不完全相同。3.“我還有什麼話可説呢”則是魯迅先生面對突如其來的噩耗,兇殘的槍殺,目不忍視,耳不忍聞,悲憤得説不出話來。然而,作者還是要説話的,要揭露反動派的罪惡行徑!這裏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憤怒之情。4.魯迅先生把對鬥爭方式的理性反思放在前面,最後一節肯定烈士的勇毅對於將來的意義,全文收束在高昂的鬥爭精神上,更有鼓舞人心的力量,顛倒過來,就沒有這樣的效果。

二、我們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把握了文章的內容,同時感受到了魯迅先生思想的深邃獨到。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文章的表達技巧,體味作者字裏行間的濃濃情意

1、學生選擇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句段進行朗讀。

2、議論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後自由發者。

學生甲:作者説:“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説。”因為“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於呼吸視聽,那裏還能有什麼言語?”這就反襯出當時社會的極度黑暗,作者處於極度的悲痛和憤怒中。

學生乙:作者寫了這篇紀念文章,“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作為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這一方面表達了作者對犧牲者的尊敬,踏着犧牲者的足跡繼續前進的決心;同時還表達了作者對反動軍閥和所謂學者文人的無比輕蔑(明知道這些東西會“快意於我的苦痛”而偏偏將最大的哀痛顯示出來,這正是作者對於這些東西的嚴峻的示威)。

學生丙:作者説:“她不是‘苟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這裏有作者的自謙,也有對死者的最大尊敬。

……

3、學生討論:文章是如何將記敍、抒情、議論交錯結合,達到有機統一的境地的?然後舉例説明。

明確:如本文的第五節,敍述劉和珍、楊德羣的死難和張靜淑的重傷,就一直充滿着強烈的抒情因素和議論色彩。“自然,請願而已,稍有人心者,誰也不會料到有這樣的羅網。”這是議論。穿插在敍事之中不僅天衣無縫,而且使文章力量陡增。“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這更是熔記敍、抒情、議論於一爐,加上正面感歎和反語諷刺形成對比,文章的深厚思想內容和作者的鮮明愛憎態度,便表達得更酣暢淋漓了。

第三課時

[教學時間]

品析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

許廣平曾説:“《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淚,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裏的同聲一哭。”下面我們就用心去解讀幾個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憤之情吧!

1、解讀“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這段文字。

(1)

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説、敢做、敢當。(出自《論睜了眼看》)

叛逆的猛士出於人間:他屹立着,洞見一切已改和現有的廢墟和荒墳,記得一切深廣和久遠的痛苦,正視一切重迭淤積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將生和未生。(出自《淡淡的血痕中》)

(2)學生分析後明確:“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戰士;“慘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指反動政府製造兇殺的這種黑暗現實。因此,第一句話可理解為:真正的革命者是敢於正視這種黑暗的現實的。這兩句話的含義可理解為:真正的革命戰士,面對國家和民族的慘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慘命運感到哀痛,他們又為改變黑暗現實,以勇往直前、奮鬥獻身為最大的幸福。

2、解讀“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説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段話。

(1)

假如這樣的青年一殺就完,要知道屠殺者也絕不是勝利者。

中國要和愛國者的滅亡一同滅亡……

如果中國還不至於滅亡,則已往的史實示教過我們,將來的事便要大出屠殺者的意料之外一一這不是一件事的結束,是一件事的開頭。墨寫的謊説,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出自《無花的薔薇之二》)

(2)明確:“慘象”指反動軍閥的血腥鎮壓;“流言”指御用文人的無恥誣衊。這兩個詞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為喚醒民眾,作者在最後指出“沉默”的兩種前途:一種是爆發,即舉行革命;一種是滅亡,即民眾悲觀失望、意志消沉、民族衰亡,但作者在強調爆發。

3、解讀“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這段話。

明確:第一句中的“這”指代“三個女子的從容”;第二句中的“這幾縷血痕”指的是“三一八”大屠殺。“文明”“偉績”“武功”部運用了反語的手法。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讚頌三個女子臨危不懼、沉勇友愛的偉大精神,揭露殺人者的罪惡行徑,表達了作者萬分悲憤的心情。

4、解讀“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這句話。

(1)

①改革自然常不免於流血,但流血非即等於改革。血的應用,正如金錢一般,吝嗇固然是不行的,浪費也大大的失算。

②但願這樣的請願,從此停止就好。

③以血的洪流淹死一個敵人,以同胞的屍體填滿一個缺陷,已經是陳腐的話了,從新的、戰術的眼光看起來,這是多麼大的損失。

(出自《空談》)

(2)明確:“大量的木材”喻指代價巨大的流血鬥爭;“其中”指流血鬥爭。作者用煤的形成來比喻犧牲巨大才換來了社會的一點進步,而請願何能推動歷史的進步呢?可見作者是否定徒手請願這種鬥爭方式的。

5、解讀“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這句話。

明確:這個並列複句,十分恰當地評價了“三一八”死難烈士對於將來的意義。儘管,在這“並非人間”的世上活着的,有許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將從壯烈的事件中看到一點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將越來越多,先驅者的壯烈精神將激勵、鼓舞他們更加勇猛堅定地去鬥爭、前進。

全文總結

《記念劉和珍君》就是這樣一曲讚頌“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的悲壯戰歌,一支激勵仁人志士“更奮然而前行”的深沉號角,一篇聲討反動勢力的戰鬥檄文。全篇洋溢着悲憤熾烈、激動人心的強烈感情。

佈置作業:熟練背誦文章的二、四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