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二語文教案【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7.33K

高二語文教案【新版多篇】

高二語文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1、理解“詩歌欣賞活動是一種再創造”的理論意義和作者所闡發的詩歌欣賞的方法;2、學習作者以“詩歌特點”“欣賞訣竅”為兩個相關係統,研究、闡釋詩歌欣賞問題的方法。

重點難點:

目的之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和安排

一、閲讀課文,領略內容

1、簡介:本文是一篇關於詩歌欣賞的通信。詩歌欣賞活動是由詩歌特點決定的。作者根據詩歌的特點給我們談了詩歌欣賞的要求及方法,並且舉了許多例子詳加闡釋。

2、根據練習第一題的要求,閲讀課文,完成練習。

二、精讀理解課文闡述的觀點

1、“詩歌欣賞是一種再創造,再創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動”怎樣理解?用哪些例子闡明的?

明確:詩人通過想象創造出了詩的形象,讀者就要通過想象正確地把握住詩人的藝術構思,並且豐富地再現詩人創造的形象。課文舉了《我愛這土地》、《長干曲》、《沙揚娜拉一首》三個例子闡述的。

2、“詩歌欣賞要善於尋找並判斷詩背後所孕含的情思和韻味”是怎麼回事?如何尋找判斷?舉了哪些例子説明?

概括:詩歌的特點在抒情。一般來説,優秀的詩篇總是避開了直説,詩人只是含蓄地點撥,給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語言又極精練,以少量字詞包孕着豐富的含義。詩需要咀嚼再三,尋求真味。方法是四個字:“泡”、找、進、“猜”,説明例子分別是《老馬》、《祖國啊,祖國》、《楓橋夜泊》、“問君能有幾多愁”、《口供》。

3、“詩歌欣賞時,要對不連貫的詩句進行‘加工’填補,以利於‘綜合性思考’”為什麼?好處在哪?例説是什麼?

明確:詩歌的語言就是不連貫,跳躍性大,這也是詩歌的特點之一。詩中跳躍的奧妙被我們理解關連起來時,我們因創造性的藝術欣賞所獲得的愉悦是難以形容的。例説有《啟明星》、《夜雨寄北》。

板書設計:

重新創造的藝術天地——詩歌欣賞

觀點方式詩歌特點詩歌欣賞例子

讀者把握構思〈我愛這土地〉

詩人創造豐富再現詩人《長干曲》

藝術形象創造的形象《沙揚娜拉一首》

詩歌

欣賞善於尋找判斷詩歌背後孕含的情思、韻味是一想象泡〈老馬〉

種再詩歌抒情咀嚼找〈祖國啊,祖國〉

創造含蓄凝練再三進“問君能有幾多愁”

猜〈口供〉

人教版高二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理出作者觀點。

2、結合練習,品味佳句,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3、通過品味佳句獨立見解的能力。

教學重點:

培養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學難點:

借鑑的分析方法,培養求異創新的思維方式,並運用到寫作中去。

教學設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課時:

A、導入

下面兩個句子中,哪個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徵?説明理由。

兩彎似蹙非蹙的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兩彎似蹙非蹙的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確:學生也許會有不同的想法和見解,只要自圓其説即可,教師應該給以相應的鼓勵。

總結:師提出自己的觀點——比較認同第二種描寫。

理由:1、含露者,是説黛玉的兩眼常似濕潤,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後面的“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用意相同。

2、從林黛玉一生的悲劇來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絳株草,來到人世間就是為了償還眼淚的,可以説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對她悲劇人生的準確表述。

3、“蹙”是皺眉的意思,皺眉應該是身體不適或者心裏不痛快的時候的一種表情,也正合了後面的描寫。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從何呢?

對於《紅樓夢》這部鉅著來説,這20個字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但是隻要我們仔細斟酌就會發現,這短短的幾個字卻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內了。如果説魯迅作品的每一頁都擠滿了研究者的腦袋,那麼《紅樓夢》中的每個字每個標點符號都浸透着紅學家的心血,可見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們就看看朱光潛先生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呢?

B、介紹作者

1、找同學介紹作者。

2、補充總結:朱光潛先生是我國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語,法語,德語,在晚年80歲的時候還自學了俄語,並且一生翻譯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學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譯的路子,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解釋三此,給學生以啟發。)

研習課文

一、讓學生查閲工具書,解釋咬文嚼字的意思。

總結:

《現代漢語詞典》中有三個解釋:

A、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

B、形容賣弄才學

C、形容強詞奪理或狡辯。

二、原來的意義是貶義的,朱先生在文中卻反其道而行之,大膽的提出了新的觀點,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答案。

總結:(1)在文學,無論閲讀或寫作,必須要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舉了哪些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與感情有關

若虛改“李廣射虎”(2)、王若虛改《史記》——文字與情感有關

韓愈“推敲”(3)、韓愈改詩——文字與意境有關

四、找朗讀好的同學讀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詞的例子:

“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1、“你是個沒有骨氣的文人”改為“你這個沒有骨氣的文人”好在何處?(讓同學們在下面大聲的讀這兩句,體會不同)

總結:

“你是什麼”只是單純的敍述語,沒有任何感情色彩,“你這什麼”便是堅決的判斷,增強了語氣。所以是什麼發生了改變?情感才隨之而變。引導:句式。

2、對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作者是怎樣評價?

總結:

(1)“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絕,在讚美時並不適宜。

(2)“是”在邏輯上是聯接詞,相當於等號;“有”的性質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訴我怎樣的道理?

明確:語言表達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關係,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無論閲讀或寫作,必須要咬文嚼字,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精神。

五、找同學讀第3段。

1、翻譯《史記》李廣射虎一段,和改動以後的兩段。

明確:原文——見到草中有大石,誤以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頭,箭頭進入石中,走近一看,原來是石頭。就又再射大石,最終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動前後有什麼變化?

明確:原文屬於細節描寫,比較生動;改動以後,優點是變得簡潔,缺點是沒有了細節描寫,只是簡單的敍述,缺乏生動的感覺。《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的歷史,其中對人物的刻畫和描寫更是開“史家之絕唱”,比如學過的《鴻門宴》對樊噲的描寫,怒髮衝冠,非常形象,彷彿就在我們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潑”和“惜墨如金”兩種用筆方法,所以什麼時候惜,什麼時候潑,大家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學讀第5段。(重點分析)

1、朱先生是怎樣“推敲”的?

僧推月下門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獨閒

僧敲月下門

隨緣剝啄驚宿鳥,月下來僧擾夢清

如果這首詩的作者不是賈島而是你,你覺得哪個字更好?

明確:學生可以説推,敲,也可以説其他的字,只要自圓其説即可。

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寫作過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達的情感就可,這種選擇沒有隻有更適合。

小結:以上作者從句式、字數、字眼三個角度闡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總的來説他是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總結:語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達結合起來,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題:下面兩種意境,你比較喜歡哪一種?

輕風拂細柳,淡月失梅花。

————蘇小妹

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

—————蘇軾

人教版高二語文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用法。

2、學習本文嚴謹的議論結構。

3、學習本文佈局謀篇的特點。

4、本文是史論,是借古諷今之作,理解文中闡發的“盛”“衰”;“得”“失”;“成”“敗”;“損”“益”;“興”“亡”的道理。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閲讀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學習本文的論證法:例證法,正反對比論證法。

德育目標:

1、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謙受益,滿招損”“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的啟示。

教學重點:

1、文中關鍵字、詞、句。

2、文章議論思路。

3、如何通過正反説理突出中心論點。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內容與題目之間的關係。

教學方法:

誦讀法,探究引申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舉出所學過的歐陽修的文章。(《醉翁亭記》)。

2、與《醉翁亭記》對比導出《伶官傳序》(如果説《醉翁亭記》通過寫醉翁亭的秀麗風光,通過勾勒太守與民同樂的畫面來抒發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話,那《伶官傳序》則是通過寫後唐莊宗接受和執行其父親遺命等一串故事,通過總結寵幸伶人這一教訓,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我們就來學習歐陽修的《伶官傳序》。)

3、由學生介紹歐陽修。

4、關於序。

5、背景介紹。

二、學習新課。

1、朗讀課文:學生朗讀,教師正音。

2、共同研討:共同翻譯全文,解釋個別詞,字義,説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齊讀課文,教師指導:①讀出重音,體現這種強調的意義來。(豈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②讀出節奏,體現出文氣的急切舒緩來。(“方其”領起下面分句一氣貫通,有聲勢,不可一世的氣概。)③讀出對比,體現出文章的抑揚變化來。④讀出玉器,體現出作者的感情傾向來。

三、研討本文嚴謹的思維線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並用現代漢語表述。(雖由天命,豈非人事哉?——盛衰成敗,由於人事。)

2、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採用了什麼論據?怎樣過度到分析中去的?(論據:莊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實。過度:莊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簡述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

4、作者從論證角度看,採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正反對比論證)

5、作者從莊宗得天下的史實中得到了怎樣的結論?(“皆自於人”,“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6、用現代漢語將作者的這些結論説説。(“謙受益,滿招損”,“防微杜漸”“以史為鑑”“力戒驕奢”“勵精圖治”“居安思危”)

7、小結:本文在論證結構上有一條嚴謹的思維線索,它按照“提出論點——例證分析——得出結論”的方式進行議論,中心突出,結構嚴謹。

8、處於北宋時期的歐陽修,為何要寫《伶官傳》呢?並冠以短序?

9、師結:以古喻今,告戒當時的統治者,要汲取歷史的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於表面的繁榮。

四、課堂延伸:

1、思考:你學了這篇課文後,從莊宗這一史實和作者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麼樣的啟發?(小事不小,玩物喪志,事在人為,以古為鏡)

2、總結:古人説得好:以銅味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歷史的教訓不能忘,要謹記: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再重複古人的悲劇!

3、課後作業:①掌握課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②掌握關鍵字、詞。③背誦此文。

人教版高二語文教案 篇四

通過學習《美腿與醜腿》,學會鑑賞文章嚴謹的論證結構,質樸、睿智的語言特色。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人教版高二語文《美腿與醜腿》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歡迎瀏覽!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世界偉人富蘭克林。

2、理解作者的觀點。

能力目標:

鑑賞文章嚴謹的論證結構,質樸、睿智的語言特色。

德育目標:

理解文中苦樂在於心的道理,引導學生樂觀積極的面對人生。

教學重點:

認識文章中所藴含的哲理並學會運用這種哲理來指導生活。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富蘭克林所説的“悲觀”的生活情態,不單純是愁容和牢騷,而是那種全無自省自察之意,成天沾沾自喜於苛責別人甚至以此為功的惡劣做法。

教學方法:

自讀法。(在學生自讀的同時教師給以必要的指導和提示。)

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設施,自制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情景一:一條泥濘的鄉間小路,一條小溪靜靜地流,幾塊零亂的石頭。

甲:這有什麼好看的?雨後泥濘的小路、溪流、石頭!

乙:多美的景色!小路邊長着青草,溪流裏藏着歌謠,石頭邊花朵在歡笑。雨後天邊掛着彩虹……

情景二:玫瑰園,一對孿生姐妹。

甲:(被玫瑰刺破了手)這是個壞地方,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乙:這是個好地方,每根枝條上都有花。

二、資料助讀。

(幻燈片出示作者資料以便學生了解作者其人。)

三、師生共同研讀課文。

(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掃清字詞障礙,大致瞭解作者觀點。

(出示生字詞的讀音和意思,幫助學生讀懂課文)

(二)精讀課文,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教師設計思考題,指導學生自讀。

(多媒體顯示):

⑴本文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⑵作者是如何論證自己的觀點的?請對作者的論證思路仔細梳理。

⑶有的譯文標題為“苦樂在於心”請比較兩個標題,説説哪一個更好,並説明理由。

⑷樂觀、悲觀不僅僅指人的外在表現,而且是指人內在的性格傾向,是一種心理行為。針對這兩種心理行為,結合課文談談你對此的理解和認識?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並發表意見,全班交流)

(三)賞讀課文,鑑賞課文的諸多美點。

(學生自選角度品評課文。)

如:哲理美。樸素的人生哲理折射出作者思想的光輝。悲觀扼殺生的勇氣、樂觀激發生的激情,一念之間決定苦樂,行為習慣成就人生。……

(四)悟讀課文,鏈接生活。

1、教師提示:請以“幸福與樂觀相伴,不幸與悲觀相隨”為話題説一段話,可以對生活在你周圍的像作者説的因樂觀而幸福,因悲觀而不幸的人作簡短的'描述,也可以談談你對此的認識。

2、請同學們各用一句話為本課的學習活動作總結性發言。

學生自由發言,集體交流。

四、佈置作業。

餘秋雨在《文明的碎片》中説:“成熟是一種明亮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在對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別人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喧鬧的微笑,一種洗涮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發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吹過了勁,湍急的河流匯成了河……”

請仿照上面的段落,以“樂觀”為話題寫一段話。

高二語文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瞭解“斑紋”的內在含義,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詩意的語言,賞讀多種寫作手法。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充分領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3、熱愛自然,敬畏自然,學會以平視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體驗來看待自然和生活。

教學重點

1、深刻理解“斑紋”的內在含義。

2、瞭解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的各種“斑紋”。

3、揣摩本文詩意的語言。

教學難點

1、理解富於思考的哲理性語言。

2、以深度的情感體驗來看待自然,熱愛自然,敬畏生命,。

教學建議

文本研習。二課時。

課前預習

1、詞語積累:

逶迤 斑斕 盤踞 螺旋 匍匐 巢穴 慵懶 蝰蛇 蓑鮋 鷹隼 暈眩 青睞 婆娑 精湛 偏袒 強悍 接壤 醖釀 哺育 脖頸 顫抖皰疹 蠱惑 罪孽 犁鏵 老趼 碾砣

2、列出文中圍繞“斑紋”所寫的事物,思考 “斑紋”在文中的含義和特點。

3、圈畫出你認為寫得精彩的語句和你預習中沒有讀懂的語句。

教學過程與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1、在打開書本之前,請先回憶預習時你對本文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2、你認為作者筆下的“斑紋”有何含義?

(這兩問學生自由回答,目的一是檢查預習,二是為下面有效研讀文本作鋪墊。)

二、研習文本

全文圍繞“斑紋”描寫了哪些妙趣橫生的事物和現象?請按順序一一標出,並注意作者是順着怎樣的思路來展開文章的。

三、課後思考

文中有些語言片斷富於詩意,請找出來多加誦讀,仔細品味。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最後四小節,體會“斑紋”在這些段落中的含義。

1問:前面我們已經瞭解到在作者的筆下動物界的斑紋,客觀存在的其他斑紋,如何理解這裏所説的“大地都是有斑紋的”,“斑紋無所不在,就像我們有意修飾並損害的生活”?

明確:大地是有斑紋的:一年四季,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大地四季留下的“斑紋”預示着自然規律。

生活是有斑紋的:生活的印記,情感的體驗,生存的狀態,“修飾”過的生活,留下美的痕跡;“損害”過的生活,留下悔恨或醜陋的記憶,這些都可以形成“斑紋”,“斑紋”無所不在。

2問:作者最後以“因為距離的遙遠,在神的眼裏,我們,不過是一些斑點”結尾,你怎樣理解?

明確:這裏的“神”,可以理解為神祕的自然,或者自然規律。

以“我”看待自然,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中存在許多“斑紋”;換一個角度來看,距離遙遠,生命渺小,眾生平等。“我們”也不過是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斑紋”就是我們的生存狀態。“我們”的一切生活,愛恨悲歡,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規律。

這裏既揭示出情感的體驗、生存的狀態是鐫刻在每個人身上的斑紋的這裏,又流露出人與自然平等相處、和諧共存的理想和情懷。作者對大自然懷有一種敬畏之心,對主宰一切的自然規律進行了禮讚。

高二語文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1、瞭解蘇洵其人,體會他論説文真切鮮明的特點

2、與《六國論》進行比較閲讀

二、教學要點:

難點是把握文章的論證結構,理輕思路。

排偶句的運用

三、教學方法:

自瀆、講析、比較(2課時)

四、教學步驟:

(1)走近作者: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北宋時眉州眉山(現在的四川眉山縣)人,著名散文家。著有《嘉佑集》。蘇洵在中國文學史上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合稱“唐宋八大家”。蘇洵與其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

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地説服力。其文章語言古樸簡勁、凝練雋永;但有時又能鋪陳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動的比喻。蘇洵的論文,見解精闢。他提倡學習古文,強調文章要“得乎吾心”,寫“胸中之言”;主張文章應“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

(2)寫作背景:

北宋中期,國勢日弱,民族矛盾十分嚴重,來自西夏、契丹的侵略氣焰日益昌熾。為求苟安,宋每年都得向契丹、西夏納幣輸帛,結果,極大地削弱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針對這種情況,蘇洵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戰例,《權書》十篇就是他系統研究戰略戰術問題的軍事專著,本文是其中一篇。

(3)解題:心術:1居心(多指壞的)。如“心術不正”2心計、計謀

本文講將領的心理修養,制下禦敵之道,以及運思、機權之術,全文都是圍繞着為將的心術發揮,故題作《心術》。

(4)研讀課文:

1、朗讀課文;自主學習,明確重點詞語;逐段疏通文意。

2、課文結構:(板)

[1]、論“將”(“為將之道,當先治心”)

[2]、論“兵”(“凡兵上義”)

[3]、論“戰”(“凡戰之道”,有四養)

[4]、論戰時為將之道(“智而嚴”)士則應“愚”

[5]、論戰時用兵之道:知彼——舉例論證

[6]、論戰時用兵之道:知己(“知理、知勢、知節”)

[7]、論運用長短之術(避實擊虛和暴短陰長的辯證思考)

[8]、論善用兵之道(“無所顧”、“有所恃”)

3、思考探究:

明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都是文段的第一句。各自然段之間的關係:

◆治心(首段)—養士(二、三、四段)—審勢(五、六段)—出奇(七段)—守備(八段)

◆先解決思想意識問題,再注重具體的戰術和安排;先提出將帥所需的素養與條件,再論述士兵的表現與結果。

4、精華賞讀:

[1]、文章切實講理,以理服人,以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光輝,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如:戰爭中的“義”和“利”的關係;戰爭與財、力、心、氣的關係;戰爭的陰長和暴短的關係等。另外,文章還闡述了智與愚,理和勢,忍和勇,靜和動,嘗敵和自嘗等眾多雙方因素的關係。

[2]、文章的語格十分鮮明。

起語多用“凡”字,使行文理直氣壯;

轉接多“然後”“而後”、“故”,語氣果斷斬截;

排比和對偶句有十幾處之多,音韻鏗鏘,氣勢不凡。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怒不盡則有餘勇,欲不盡則有餘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5)作業:

[1]、閲讀蘇洵《六國論》,試比較《心術》與《六國論》在論説方式上的異同。完成課後思考練習三、四

[2]閲讀下面的文段,思考後面的問題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豐犒而優遊之,所以養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為,所以養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餘勇,欲不盡則有餘貪。故雖並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不養其心,一戰而勝,不可用矣。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的含義

(1)為將之道,當先治心()(2)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3)然後可以制利害()(4)凡兵上義()

(5)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6)惟義可以怒士()

(7)未戰養其財()(8)所以養其財()

(9)豐犒而優遊之()(10)小勝益急()

(11)小挫益厲()(12)而士不厭兵()

(13)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14)一戰而勝,不可用矣()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譯:

(2)故雖並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

譯:

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已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後可與之皆死。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後可以動於險。鄧艾縋兵於蜀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因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

3、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故士皆委已而聽命()(2)鄧艾縋兵於蜀中()

(3)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4)彼因有所侮而動也()

(5)能以兵嘗敵()(6)故去就可以決()

4、翻譯下面的句子

(1)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

譯:

(2)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

譯:

5、這兩段中,作者認為作戰時,作將領的應該(),作士兵的最好();出兵時應該要做到()。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後可以舉兵,知勢而後可以加兵,知節而後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然後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於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晰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按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形固,則力有餘矣

6、下列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知理而後可以舉兵(出動)知節而後可以用兵(節制)

B、知節則不窮(困窘)夫然後有以支大利大患(應付)

C、彼將不與吾校(通“較”,較量)吾蔽而置之(隱藏)

D、彼將強與吾角(堅決,強硬)吾抗而暴之(反抗)

7、下列加點的詞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使之疑而卻(退卻)吾陰而養之(暗中)

B、使之狎而墮其中(陰險)使之無所顧,有所恃(依靠)

C、尺棰當猛虎(相當)可以將矣(帶兵)

D、冠胄衣甲(衣服)據兵而寢(靠着)

8、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可以支大利大患

——説明行軍打仗要有全局戰略眼光,不能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

——意為要儘量掩蓋自己的短處,使敵人發現不了而猶豫不決。

C、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無所顧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善於用兵的人懂得憑藉和利用形勢,那麼就有多餘的力量了。

9、下列各個句字編為四組,全都説明作者所主張的用兵“心術”的一項是:

①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

②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有以支大利大患

③兵有長短,敵我一也。

④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

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⑥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

A、①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

10、翻譯下列句子:

⑴、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譯:

⑵、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

譯:

閲讀下面一段完成1—4題。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後可以舉兵,知勢而後可以加兵,知節而後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於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尺箠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按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1、下列各加點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知理而後可以舉兵舉:發動

知勢則不沮沮:沮喪

夫然後有以支大利大患支:應付、支撐

B、不足以辱吾技也辱:玷污

吾蔽而置之蔽:隱藏

使之狎而墮其中狎:陰險

C、此用長短之術也術:本領

使之無所顧顧:回頭

知此者,可以將矣將:出發

D、烏獲不敢逼逼:靠近

冠胄衣甲衣:衣服

據兵而寢兵:武器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固不在戰矣

B、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C、夫惟養技而自愛者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D、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知勢而後可以加兵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有以支大利大患

————説明行軍打仗要有全局戰略眼光,不能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

————意為要儘量掩蓋自己的短處,使敵人發現不了而猶豫不決。

C、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無所顧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善於用兵的人懂得憑藉和利用形勢,那麼就有多餘的力量了。

14、下列各個句字編為四組,全都説明作者所主張的用兵“心術”的一項是:

①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

②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夫然後有以支大利大患

③兵有長短,敵我一也。

④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

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⑥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

A、①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

【參考答案】

1、A、B3、B(暴為顯露)4、C

實詞 篇七

1、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或師焉,或不焉

2、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

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

今義:表因果關係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

今義:用不着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

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

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

(6)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

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7)國小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

3、一詞多義

(1)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傳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文的著作)

(3)道 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4)惑 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塗)

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高二語文教案 篇八

《老人與海》

【創意説明】

通過誦讀,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活動目標】

1、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老人的頑強與睿智。

2、欣賞與鯊魚搏鬥的場面描寫和心理活動描寫。

3、在閲讀中“迅速捕捉閲讀信息”

【活動時間】

1課時。

【活動過程】

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激情·導入

鯊魚這種兇猛的動物,在人們都是“嗜血成性”的水下魔王,人們談“鯊”色變。可在美國作家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一位老人與幾十條鯊魚作戰。是什麼促使老人與之戰鬥?是精神!是頑強不屈的精神!這種精神上永遠不可戰勝者文學最的“硬漢”形象之一。老人所説的“人能夠被毀滅,但是不能夠被打敗。”便是海明威“硬漢精神”的一種標誌。多少腳步聲來,這似乎成了一句至理名言。

聆聽

調動積累·資訊共享

1 談談自己對海明威的印象或感受:

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説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父親是醫生和體育愛好者,母親從事音樂教育。6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從小酷愛體育、捕魚和狩獵。中學畢業後曾去法國等地旅行,回國後當過見習記者。第一次大戰爆發後,他志願赴意大利當戰地救護車司機。1918年夏在前線被炮彈炸成重傷,回國休養。後來去加拿大多倫多市星報任記者。1921年重返巴黎,結識美國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詩人龐德等。1923年發表處女作《三個短篇小説和十首詩》,隨後遊歷歐洲各國。1926年出版了長篇小説《太陽照樣升起》,初獲成功,被斯坦因稱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長篇鉅著《永別了,武器》的問世給作家帶來了聲譽。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獵。1935年寫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説。1937年發表了描寫美國與古巴之間海上走私活動的小説《有的和無的》。西班牙內戰期間,他3次以記者身份親臨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並創作了以美國人蔘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説《喪鐘為誰而鳴》(1940)。他曾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鬥爭。1941年偕夫人瑪莎訪問中國,支持我國抗日戰爭。後又以戰地記者身份重赴歐洲,並多次參加戰鬥。戰後客居古巴,潛心寫作。1952年,《老人與海》問世,深受好評,翌年獲普利策獎。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卡斯特羅掌權後,他離開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處舊傷,百病纏身,精神憂鬱,1961年7月2日用獵槍自殺。海明威去世後發表的遺作,主要有:《海流中的島嶼》(1970)和《伊甸園》(1986)。他那獨特的風格和塑造的“硬漢”形象對現代歐美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交流、記錄

2 瞭解《老人與海》的故事梗概:

漁民桑提阿果老了,運氣也糟透了。84天以來,他天天出海,卻又天天空船而歸,連他的帆看上去都像是一面“標誌着老打敗仗的旗子”。他的老伴死了,以前跟他打魚的小孩曼諾林也在父母的強迫下,到其他船幫忙去了。但曼諾林很尊重老人,每見老頭回來,總要走下岸去,幫他收拾釣絲、魚鈎、魚叉什麼的。

老人的陋屋空空如也,老人與小孩説着晚上的飯菜(其實並不存在),談着喜愛的棒球隊,將對話日復一日繼續下去。曼諾林照顧着老人,為他買來便餐,準備好明日用的魚餌。老人睡了,他不再像年輕時那樣老夢見狂風巨浪、大魚、搏鬥之類的事,而是夢見異域他鄉和沙灘上的頑皮可愛的獅子。

這是老人沒打到魚以來的第85天出海了。天氣晴朗,海面平靜。他向遠海劃去,決心衝破黴運,捕一條大魚。他一面划船,一面與大海、魚、海鳥交談,自孩子曼諾林離開他以後,他便養成了這種自言自語的習慣。他感到釣竿動了。他覺得在下面100尋深處,一條馬林魚正吃着鈎尖上的沙丁魚。他拉拉釣絲,知道魚很大。魚很聰明,上鈎後並不驚惶失措猛拉猛扯,它只是拉着小船向浩渺的海面緩緩游去。整個白天在奇怪的旅行中度過了。老人拉着釣絲的肩痠痛異常。此時,他多渴望孩子仍舊留在他身邊,那就能搭一把手了。同時,他對魚也產生了奇怪的感情,他欣賞魚的勇氣和聰明。夜裏,老人很疲乏,他希望自己能睡上一會兒。第二天,老人除了深深的疲憊外,左手又開始抽筋,而且痛得厲害。他終於看見了浮出海面的魚,它比小船還長,非常漂亮。午後,抽筋停止了,老人吃了點生魚,為即將到來的抗衡積蓄能量。夜裏,老人的手在魚的又拉又跳中,皮開肉綻,鮮血淋漓。

第三天,魚開始打轉兒,這是較量即將結束的跡象。魚露出水面,老人努力將它拽近些,再拽近些。他忍住一切疼痛,使出全身力氣,將魚叉乾淨利落地扎進魚腰。大魚很快在掙扎中死去,老人將它捆在船邊,開始返航。可是,老人的麻煩並未結束。死魚的血招來了鯊魚。它們循着航線游來,大口大口地咬掉魚肉。老人成功地殺死了一條鯊魚,但鯊魚下沉時也帶走了魚叉,不得已,老人只好湊合着用刀子、棍子、船舵與鯊魚們搏鬥。當半夜小船駛進港時,晝夜的搏鬥已使老人筋疲力竭了。那條大魚也已殘缺不全,它的美麗和它那貴重的魚肉都已不復存在。

老人悲哀而寂寞地放下桅杆,收拾起損壞了漁具,神情恍惚、踉踉蹌蹌地走回自己的陋屋。他已疲憊不堪,趴着身子便沉沉睡去。

孩子曼諾林先是為老人的遭遇哭泣,然後給他送來熱咖啡,他表示無論父母怎麼反對,他也要跟老頭兒一起打魚。

大魚只剩下一根粗大的魚骨,被扔在垃圾堆裏。茅棚裏,喝過咖啡的老頭兒又睡着了,他正夢見獅子。孩子曼諾林陪在他的身邊。閲讀、理解

朗讀·感知

1有感情誦讀節選文段。

誦讀

2 找出文中搏鬥場面的描寫和心理活動的描寫的句子,説説這樣寫的好處。 勾畫、討論、交流

3 《老人與海》描述了一個發生在茫茫大海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人們認為它確實是一部好書,一本讓人受益終身的好書,因為它給予人們太多太多的人生啟示。那麼你從中獲得了怎樣的啟示呢?

示例一:老人筋疲力盡地回到岸上,什麼都沒有得到,相反,連漁網、魚叉都沒有了。是的,他的確輸了,可是同時他也贏了,因為精神是世上無法戰勝的!即便一無所獲,仍堅持不懈地為自己的目標奮鬥,這不正是《老人與海》想要給人們的啟示嗎?一個人一旦有了這樣的精神,他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勇敢的人,不可戰勝的人!

示例二:人生誰能沒有失敗?就像人學走路,也得有過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人才能學會走路。失敗可以毀滅一個人,也可以造就一個,有人因為害怕失敗不敢追求成功,這就是弱者。那麼作為一位強者,就不應該面對失敗而消沉悲觀,就不應該因為沮喪而停止追求!

示例三:做人應該這樣,不要一副貪生怕死的樣子,要對自己有信心。即便我們遇到重重困難,也絕不應該讓它們給_,應該勇敢地去消滅它。人無論怎樣,最怕的就是沒有信心。信心好比是汽車的馬達,是人前進的動力。如果你做一件事有了信心,你就等於成功了一半。這本書中主人公充滿信心、鍥而不捨的精神,正是我們所要取的。

討論、交流

誦讀·品味

1 《老人與海》有博大的思想內容和精湛的語言藝術,請你瀏覽選取的三個片段,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段,有感情朗讀,並説説自己的感受或喜歡的理由。 誦讀、交流

2 “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結合《老人與海》的故事説説你對“失敗”的認識。

這是老人的內心獨白,也是一個強者直麪人生的宣言。老人戰勝了大海,捕獲了大魚,殺死了鯊魚,雖然最後只剩下了一副魚骨架,從一個漁夫的角度,從人的與自然的角度看,他似乎是一個失敗者,白乾了一場;但是,從精神上看,他是一位勝利者,因為他的意志仍舊是那樣頑強,根本就沒有被打垮。 思索、交流

聯繫實際·拓展延伸

桑地亞哥老人是海明威塑造的一條“硬漢”形象,他的人生信條就是“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在我們的生活中,也不乏這種堅定的信念,敢於挑戰生活、戰勝自我的強者。你能列舉這樣的典型事例嗎?

1、巴蜀漢子金家貴走馬上任47醫院院長不到一年,醫院面貌便令人刮目相看。醫院向社會招聘藥師、技師和合同制護士。消息一出,打招呼的、遞條子的、送票子的、求情説情的絡繹不絕,把金家貴層層圍住。經過深思熟慮,金家貴寫了一份招聘方案,主張實行招聘條件、程序、結果“三公開”,成立招聘評審委員會,對應招人員進行嚴格的篩選、考核。為了不給搞不正之風的人留空子,他還提出“公佈招聘結果不過夜”的辦法。結果,招聘一結束,金家貴得罪了一批人。一些事先給金家貴打過招呼的領導和親友,氣得罵他“死腦筋”,説他不給自己留後路。金家貴卻坦然地説:“我給自己留後路,誰給醫院找出路呀?”

2、一名在美國的中國女留學生,飽受了房東在肉體、精神上非人的折磨,為替自己討回公道,她在十年內上告了無數次,最終以百折不撓的精神打贏了這場官司。我記得在最後,這名女留學生只要求房東誠懇地對她説一句:“對不起”,她當着所有法官的面將那張給予她賠償的支票撕得粉碎。當時我感動得流下了眼淚──10的努力,要為尋求正義!

3、一名美國戰士,在被槍決之前,向眾人豎起了兩個手指,展示在人們眼前的是代表單詞victory的字頭“V”,那是美國人民表示勝利的方式,他以此來表示自己無法用聲音來傳達的那句“正義戰勝一切”,劊子手見狀,殘酷地砍下了他的手指,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這名美國戰士又舉起了自己的雙臂——那是一個巨大的“V”字,彷彿不斷地向空中延伸、延伸、再延伸……這是怎樣的震撼力啊! 交流發言

賞讀·抒懷

《老人與海》可以説是一部寓言色彩很濃的小説,書中人物少,情節簡單,但寓義豐富而深刻。閲讀它可以領悟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尤其是懂得如何面對困難,做生活的強者。請寫一篇讀後感,記下自己讀書的收穫。

課後動手寫

高二語文教案 篇九

一、中心主旨

這是一首憑弔古蹟、頌揚諸葛亮的詠史詩,膾炙人口,感人至深。作者借歌頌諸葛亮的過人才智和豐功偉績,惋惜諸葛亮的壯志未酬,抒發了自己功業未就的深沉感慨。

二、寫作特色

1.借古人抒發自己的懷抱。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自比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亂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肅宗,不久又被放還,從此鬱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後他便懷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藉此抒發自己的懷抱。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這是寫詩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況,他一邊走一邊問路,終於看到了一片蒼松翠柏,有人告訴他武侯祠就在那裏,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寫入祠後所見所聞“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這已經包含着詩人的感歎了,意思是: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它為誰而綠呢?隔葉的黃鸝叫得那麼動聽,可有誰聽呢?時間已過了五百年,像諸葛亮那樣的人再也沒有出現過。由此自然地轉到寫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上:“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上句看起來是説劉備,其實是從側面烘托諸葛亮的才智和抱負;下句則是諸葛亮一生功業的最精闢的概括。然而諸葛亮並沒有完成他的事業,這就不能不使人為他惋惜了。至此,詩人水到渠成地將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歎惋之情跟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熔鑄成為千古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一千多年來,這個名句震撼着千千萬萬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將宗澤臨終前誦讀了這兩句詩,又大呼三聲“渡河”,才離開了人世。

2.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

短短的八句詩當中,有敍事,有寫景,有議論,有抒情,筆墨淋漓,感情深摯,統體渾成,充分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三、文白對照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碧草照映台階呈現自然的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高二語文教案 篇十

《走向21世紀的機器人》

教學要求:

1、引導學生掌握文章條理清晰、語言平實、通俗易懂的寫作特點。

2、引導學生了解機器人智能與人類智能的關係,正確認識機器人技術在21世紀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教學重點:

1、瞭解智能機器人的功能特徵、機器人智能與人類智能的關係。

2、瞭解21 世紀機器人將要涉足的領域和將要發揮的巨大作用。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在中國國內公映的美國科幻大片《我,機器人》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電影裏的機器人給人們以極大的想象空間,也讓人們再次關注現實世界的機器人。如今,機器人問世已有幾十年,新的機型、功能不斷湧現。但什麼是機器人?人們仍莫衷一是,由於機器人涉及“人”的概念,成為了一個迷人的哲學問題,給了人們巨大的想象和創造空間。21世紀機器人在工業、服務業、娛樂業及教育領域,發揮着越來越巨大的作用。

二、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第一台工業用機器人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2、什麼叫智能機器人?機器人智能與人類智能存在哪些區別?

3、21世紀的機器人將在哪些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三、分析課文:

全文共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即引言部分:由機器人“深藍”戰勝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提出幾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引起讀者的閲讀興趣。

提出了兩個問題:

1、機器人是否真的像人們想象中的那樣奇特而神祕呢?

2、機器人的大量出現會在我們習慣的生活中掀起些許波瀾嗎?

第二部分:機器人的昨天和今天。重點介紹了機器人的起源及發展的歷史。

1、機器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我國西周的工匠偃師就已製造了會歌舞的偶人,堪稱人類記載最早的機器人。

2、1950年,美國的喬治·迪弗發明了第一台工業用機器人。

3、1995年,全世界的工業機器人數量約為65萬台,同年世界機器人的銷售額達到了57億美元。

4、1995年,日本每萬名製造業人員中就擁有機器人210台。

5、我國在機器人技術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A:用於焊接、裝配、搬運等用途的工業機器人;

B:用於水下、爬壁、管道等實用性機器人;

C:用於防核輻射、防化偵查、防暴排險的特種機器人;

D: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先後研製成功“探索者號”1000米無纜水下機器人和6000米自治型無纜水下機器人;

F:1994年清華大學成功研製出“室外智能移動機器人。

第三部分:機器人智能與人類智能。着重介紹了智能機器人的功能特徵、機器人智能與人類智能的關係。

1、智能機器人的功能特徵:

① 能夠部分模擬人腦活動

② 具有較強的自適應能力

③ 有效地適應環境變化

④ 有自學習、自治和容錯、糾錯功能

2、機器人智能和人類智能的區別:

① 無論是什麼機器人,都需要人類設計與製造,它的“聰明“與否直接取決於人類賦予它的能力。

② 機器人所具有的“智能’只是一種非生命性的機械模仿是人通過編程等手段賦予的。

第四部分:機器人走向21世紀。預測21世紀的機器人在工業領域、服務領域、娛樂領域以及科學和教育領域將發揮巨大作用,並會悄悄改變我們的生存環境、傳統觀念和思維方式。

四、總結:

1、依次説明,條理清晰。

文章由機器人“深藍”戰勝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引入,然後用三個小標題清晰地標示出要説明的主要內容。在正文部分,作者從機器人的昨天説到今天,又從今天説到明天,全面概述了有關機器人的知識,條理十分清晰,讓人們對機器人技術有了較全面的瞭解與認識。

2、宏觀把握,全面系統。

文章對機器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有較詳細的介紹,給人一個整體而系統的印象,對機器人的全貌有一個整體的瞭解不至於只見源而不見流,或只見流而不見源。

3、語言平實,通俗易懂。

文章善於用人們熟知的事例來介紹抽象的高科技知識,將具體的説明和抽象的事理分析結合在一起,語言平實,讀來通俗易懂。

五、課堂作業:

1、教材P70 一、三大題

2、練習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