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51W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四年級語文教案 篇一

《欲速則不達》教案

教學目標:

1、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2、通過自悟、討論、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藴涵的深刻含義;欲速則不達。

教學重、難點:

理解古文,感悟其藴含的深刻含義——欲速則不達。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説給大家聽一聽。(生交流自己積累的成語故事。)

今天,我們也來學習一個寓言故事。(板書課題:欲速則不達)你能試着從字面上理解一下課題嗎?(生試着從字面上解一解課題。)

二、學習課文

1、下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課文吧。看看課文寫一件什麼事?(生自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説説課文大意。)

2、這篇課文出現了一個我們以前熟悉的歷史人物,他是誰?那篇課文叫什麼名字?(回憶有關宴子的相關情況。)

3、大家剛剛讀過了課文,你在字詞上還有什麼困惑嗎?請你再讀一讀課文,自己能解決的自己解決,自己解決不了的,與你的同桌一起解決。(讀課文,畫出自己不懂的字、詞。小組試着解一解。小組合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交流。)

4、在字詞上你還有解決不了的嗎?説出來,我們大家一起來解決一下。

5、宴子是齊國人,他很了不起。當齊景公聽説宴子病危時,齊景公怎麼樣?請你讀一讀課文,找到他的表現。(對照課文,用課文中的詞語説説自己的想法。讀相應的段落。用自己理解的語氣去讀。)

6、如果你是他的一個侍從,你怎麼勸説他回到車上或馬上?(運用自己的語言,力圖説服齊景公。)

7、下面我們快速地瀏覽一下課文,誰能把這個用自己的話故事完整地講一講。我們再來看看課題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三、學習古文

1、其實“欲速則不達”是《論語》中的內容,原文如下:出示原文。(讀一讀,試着對照譯文理解。)

2、本文選自《韓非子》。韓非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人。他的許多作品都以寓言的形式呈現。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韓非子的原文。出示原文。適時出示相關注解。適時出示帶有節奏的古文。(對照有節奏的古文讀一讀。)

3、我國的古文有許多,那裏有許多文學、歷史、地理、軍事、思想方面的精髓。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研究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理解重點詞句、展開想象、資料補充等多種閲讀方法,揣摩人物內心世界,進而體會文章內容。

2、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祖國繁榮民族振興而努力學習的志向。

3、厚積薄發,進行説話訓練。

教學重難點:

重點——運用多種閲讀方法,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

難點——瞭解當時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xx導入,抓主線

1、詩人流沙河曾説過:“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少年周恩來從小立志——生齊讀課題

2、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25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研究下少年周恩來為什麼立下這樣的志向!

3、指讀課文,回答問題,師板書:中華不振。

二、精讀課文,知因果

(一)組內合作自學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你從哪裏感受到中華不振的?

(出示閲讀方法:讀書時要一想二畫三批註)

2、組內交流

(二)研讀課文全班交流(學生找到哪裏,老師相機處理哪裏)

1、品讀詞句,初步感受中華不振

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羣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着什麼,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通過哭訴着、得意洋洋的對比描寫體會中華不振。

●從洋人欺侮中國人後趾高氣揚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華不振。

●從當時婦女的穿着“衣衫襤褸”體會中國當時的落後、人民生活的困難,體會中華不振。

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

●通過“不但不……反而……”這組詞語體會中國巡警仗勢欺人、欺壓百姓,對中國人的生命漠不關心,感受中華不振。

●體會這是在中國的地盤上,國人當時得不到最起碼的公道,沒有地方説理、沒有地方申訴,感受中華不振。

訓練:

(1)展開想象: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那個警察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説些什麼?

(2)談談感受:作為一名中國人,你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受到這樣的欺凌是一種什麼感受?

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着拳頭。但是,在外國的租界裏,誰又敢怎麼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從“緊握着”這個詞語體會國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憤怒壓抑在心中,想象他們當時是什麼心情呢?

●從“只能”、“誰又敢怎麼樣呢?”看出在中國的土地上,中國人都沒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去反抗,體會國人的無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華不振。

訓練:

(1)修改句子

“誰又敢怎麼樣呢?”這是什麼句子?改成陳述句。

(2)比較句子

①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着拳頭。但是,在外國的租界裏,誰又敢怎麼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②微觀的中國人讀緊握着拳頭。但是,在外國的租界裏,誰都不能怎麼樣,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通過對比句子體會反問句的語氣更為強烈,進一步體會國人的無奈和懦弱,進一步感受中華不振。

(3)感情朗讀,讀出憤怒與無奈。

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揹着大伯,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界。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髮、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這段話主要讓學生體會“闖進”,在中國人的地盤還要闖進來,説明這也是中華不振。

(教師相機處理1~6段)

導語:其實,當週恩來剛到這裏的時候大伯就告訴他租界地沒處説理去了,同學們,你們現在能體會到大伯當時的心情嗎?分角色朗讀對話,想象該如何去讀!

2、整合前面,進一步感受中華不振

正是因為,所以他真正體會到了中華不振的含義。

3、資料補充,深入感受中華不振

教師出示資料:1885年,上海的黃浦公園在租界內建成後,便在公園門口豎立了刻有園規的牌子:“一、腳踏車及犬不準入內……五、除西人用僕外,華人不準入內……”民間將此概括為“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這是對一個民族公然的侮辱,也是中華不振的有力證明。

4、正是目睹了這些不平等的待遇,深切地感受到了“中華不振”,所以少年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請你們再鏗鏘有力地説一次——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三、拓展延伸

1、言志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説》中寫道: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你們是國家的棟樑與希望!

(發散思維、語言訓練)你想為而讀書?

四年級語文蘇教版上冊教案 篇三

《桂花雨》

教學目標

1、認識“籮、杭”兩個生字。

2、瞭解文章大意,體會作者“思念家鄉,追憶童年快樂”的獨有感情。

3、學習作者以桂花為線索,用具體事情表達故鄉童年的快樂和思鄉之情。

教學過程

一。回顧已學,明確任務,引入新課

引入:上一課《梅花魂》,作者用梅花寄託外祖父對祖國的無盡思念,一個魂字更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今天我們要走進台灣女作家琦君的散文——《桂花雨》,看看香氣迷人的桂花又讓“我”想起了什麼呢?

1、出示課文導語,請一位同學讀一讀。

(導語:有感情地朗讀下面的課文,説説桂花給“我”帶來了哪些快樂,再和同學交流讀了“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這句話的體會。)

2、導語提出了哪些要求?(感情朗讀課文,桂花給“我”帶來的快樂,體會重點句)

3、導語要求我們瞭解課文內容,並從重點句子直達作者的獨特情懷。這些敍事散文的特點,讓我們通過自主的閲讀實踐活動來加深感受吧。

設計意圖

是台灣女作家琦君寫的一篇敍事散文。這是一篇自讀文,教師由已學引入新課,引導學生關注課文導讀,明確學習任務,讓學生自主的閲讀實踐做到有的放矢。

二。自主學文,品悟語言,體認情感

(一)運用已學,獨立把握文章大意

1、自由閲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哪些事情。

2、檢查預習情況,認讀詞語。

3、回顧“梅花魂”一課主要內容的概括方法,抓住本課的線索“桂花香”,嘗試獨立説説課文寫了哪些內容。

作者先寫了自己最喜歡桂花,喜歡它迷人的香氣,接着寫了搖桂花的事情,最後寫了離開家鄉後賞桂花,給母親帶桂花,卻時時想起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桂花雨,表達了作者和母親對家鄉的眷戀。

設計意圖

閲讀教學應該以策略為導向,以實踐為基礎。只有實踐以後才能真正將知識轉化為技能,掌握方法,學會策略。學生剛學過《梅花魂》這篇敍事散文,學過把課文寫的幾件事串聯起來掌握文章大意的方法,也感知到作者最想表達的情感是文章的重點。在這篇自讀課文中,放手讓學生實踐課文大意的概括,讓學生把學過變成學會。

(二)關注表達,體認作者情感

過渡:《梅花魂》一課用具體事情表達情感,把我弄髒墨梅圖和弄壞貴重的古董時,外祖父不同的態度作比較,表現祖父對梅花的重視,突出對祖國的眷顧和思戀。這一課,作者也運用了這些方法來表達她的情感。

小組合作,選作者的一種表達方法進行學習,交流這樣寫的好處。

預設一:(用具體事情表達情感。)

小組學習建議:

1、説説桂花給作者帶來了哪些快樂?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桂花香氣迷人,桂花贈送鄰里,搖花樂,桂花雨,泡桂花茶,吃桂花糕都給作者帶來了無窮的快樂。)

2、討論:作者用具體事情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預設二:(用比較來突出作者的情感。)

小組學習建議:

1、文中有哪兩處使用了作比較的方法?把什麼同什麼進行了比較?

2、這樣表達有什麼好處?

(第一處:作者把桂花與其他花進行比較,突出對桂花樹的喜愛。強調,作者無意貶低其他樹種,而是通過這種手法來表達自己對桂花的情有獨鍾,孩子們可以學習這種寫法。第二處:作者把杭州的桂花與家鄉桂花進行比較,突出對家鄉桂花的喜愛和懷念。強調,不是杭州的桂花不香,而是由於作者和母親的思鄉之情而產生的一種獨特的感受。)

設計意圖

《梅花魂》這篇敍事散文的表達方法,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也有運用。教師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環節,讓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解決閲讀的重點問題,讓學生藉助文本,以文學文,直面作者的情感。

(三)品讀句子,深化情感體認

1、【句子一組】

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説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

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

A兩句都有“香飄十里”。

反覆品讀,感受到兩個句子都寫出了桂花濃濃的香氣。

B關注“不説”“全”“那才是”等詞語,聯繫上下文,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

思考:

a句一的“香飄十里”前面加了“不説”,這個詞能去掉嗎?體會作者用詞的精準。

b既然杭州的桂花多如山,香十里,家鄉的桂花其實連 “香飄十里” 都算不上,為什麼作者的母親卻説:“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

2、合作學習,感受思鄉之情

A思考並交流:故鄉的桂花,有哪些是杭州桂花比不上的?

預設:

(1) 搖花樂、桂花雨

(2) 不僅可聞,還可吃,泡茶喝。香一年。

(3) 送桂花做糕餅——和諧的鄰里——情意融融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導背誦部分課文內容。

2、能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潔白晶瑩、銀光閃爍、千姿百態、瓊枝玉樹”等詞語。

3、感悟吉林霧凇的奇特美麗,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

抓住關鍵詞句感悟吉林霧凇的奇特美麗。

三、教學難點:體會霧凇是怎樣形成的。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課時第二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領學生念九九歌,三九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氣最寒冷的時期,此時大地是怎樣的呢?(多媒體示句:三九嚴寒,大地冰封。)齊讀。此時你會有怎樣的感覺?生:好冷啊!全班同學都覺得冷嗎?做給老師看看。

(二)新授:

學習第一自然段:

1、但是,如果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遊,你們就一定會忘記寒冷了,想不想去啊?(多媒體示錄像)

2、這就是聞名全國的吉林霧凇奇觀。

3、你想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些霧凇?

4、課文的第一段用了這(十里長堤綴滿潔白晶瑩、銀光閃爍)些詞語來寫霧凇,誰來讀聽?----她讀得真準啊。(多媒體示句)

5、“十里長堤綴滿”讓你看到了霧凇怎樣?(很多)“潔白晶瑩、銀光閃爍”讓你覺得霧凇怎樣?(很美)

6、好,誰能讀出霧凇又多又美。

7、一齊來讀,老師要豎起耳朵聽看誰讀出很多很美的霧凇。

8、過渡:啊,好美的霧凇啊,走在這潔白晶瑩的世界裏,讓人忘記了寒冷,還讓我們這些從沒見過霧凇的遊客產生了疑問:這霧凇是怎麼形成的啊?怎麼這麼奇特壯觀啊?請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待會兒請同學扮演導遊向我們遊客解釋解釋。

9、導遊你好,請問這霧凇是怎麼形成的啊?

10、哦,我明白了,是要空氣中有過於飽和的水汽,還要遇冷凝結。(多媒體示圖)吉林霧凇與桂林山水、雲南石林、長江三峽同稱為四大自然奇觀,它為什麼出名呢?

是因為每到冬季,吉林的氣温在零下20攝氏度以下,這時穿越而過的松花江水帶有豐富的熱能,巨大的熱能使其臨寒不凍,當江水在空氣中遇到寒冷,就會凝結在樹木和草叢中,這就形成了奇特的霧凇景觀。只有在吉林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寒冷的氣候裏才會形成,所以非常難得。

11、同學們看,老師杯子中冒出了水汽,一會兒就不見了,而松花江面上的水汽又是怎樣的呢?(瀰漫着)瀰漫在這裏是指江面上充滿、佈滿了霧氣。(板書:瀰漫)

12、在大冷天裏,從南方來到這裏旅遊的你,本來以為到處都應該結冰了,可是卻看到松花江面上仍然霧氣瀰漫,你心裏會覺得怎樣?(太奇特了)

13、可是,還有讓你感到更奇特的情景呢!當夜幕降臨,江面上瀰漫的霧氣,就像魔術師一樣在神祕地施展它的法術,請同學們看大屏幕,(每當夜幕降臨……)這裏有四句話,請每個組讀一句,請同學們邊聽邊想,這些句子描繪的是什麼情景(多媒體示句)?

14、讀出來了嗎?描繪的是霧凇形成的情景。

15、霧凇這位魔術師是怎麼把這些原來是蒼綠的松樹、光禿禿的柳條變成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的樣子呢?(多媒體示圖)

16、同學們一句一句地看,找出有關的詞語:

(1)“隨風飄蕩、湧向兩岸、籠罩、淹沒、蒸騰”這些詞語讓你體會到了霧凇怎樣的美?(形成時的動態美。)(板書:湧向、籠罩、淹沒、模糊)

(2)“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這幾個疊詞特別美,讓你感受到了什麼?(霧凇是慢慢地,輕輕地形成的,就像一位神祕的魔術師在悄悄地變換着法術)讀的時候要輕一些,慢一些,讀出霧凇的變化。

(3)鍍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把它換成貼、加、漆這些詞,好嗎?(板書:鍍上)

(4)隨着時間的推移,霧氣最初像(銀線),逐漸變成(銀條),最後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鬆雪柳)了。(課件示)用最初……逐漸……最後……,寫霧

凇形成的過程,很清楚。(板書:最初……逐漸……最後……)

17、這一段文字採用了動態描寫的方法把霧凇逐漸形成的全過程寫得很清楚,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以及最初……逐漸……最後……讓我們知道了霧凇的形成是慢慢的、輕輕的,是很美的。淹沒了、模糊了、蒸騰的、像銀線、變成銀條、全都是銀鬆雪柳這些詞語,也很準確、很美,使人讀了就彷彿能夠看到霧凇逐漸形成時的美麗景象。

18、所以,我們就按照霧氣變化的順序來試着背一背這段文字,看誰記憶力最好。(課件示)

19、經過了寒冷的夜晚,松樹、柳樹,所有的樹木都被霧凇這魔術師變了樣,他們已經不是普通的樹木了,而被美稱為什麼呢?請自讀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相信你們一定能找到那個詞語。

(1)對,就是瓊枝玉樹瓊。瓊是美玉的意思。在霧凇的作用下,樹木都好像是用寶玉做成的了,瓊枝玉樹這個比喻很恰當。

(2)這些瓊枝玉樹瓊都有哪些姿態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發揮你的想象,待會兒填空:有的有的還有的(課件示)

(3)這麼多的各種各樣的姿態,這就是(千姿百態)

(4)置身於這潔白晶瑩的仙境般的世界裏,欣賞着這千姿百態的瓊枝玉樹,人們情不自禁地讚歎:這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呀!這是引用了唐朝詩人岑參的一句詩,這裏用梨花來比喻霧凇,寫出了霧凇像潔白的梨花一樣美麗。(課件示)

(5)情不自禁就是忍不住的意思,人們為什麼會情不自禁地讚歎呢?

(6)這時,你也會情不自禁地讚歎:

(7)讓我們帶着讚歎地感受讀一讀這段話。

(8)這段話寫出了清晨,人們觀賞着千姿百態的霧凇美景時的感受。

20、許多人觀賞了吉林霧凇,都忍不住作詩來讚美它,老師收集到的詩(課件示):觀吉林霧凇作

霧湧寒江曉日曛,

長堤雪柳正迷人。

非真非幻花如海,

留影留連客似雲。

地借凇花播名氣,

人驚冰魄長。

翻疑天上芳林瘦,

讓與人間玉樹春。

21、學了《霧凇》這課文,你一定會為作者筆下那千姿百態、美麗動人的霧凇所吸引,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到吉林去親眼看一看。作者是怎麼把自己觀察到的景象寫得那麼迷人呢?

表達方法提示:

動靜結合,更顯多姿多彩:

課文中描寫清晨及陽光下,潔白晶瑩、綴滿枝頭的霧凇奇景,又能領略到夜幕降臨時霧凇形成的神奇過程。這就是這課文的特點:動靜結合,寫出多姿多彩的霧凇。我們在描寫景物時,也要注意景物的動靜變化。這樣,文章對景物的描寫,有靜有動,動靜結合,寫出了景物多種形態的美,使文章更為生動。

(三)、拓展學習。

1、學習課文的方法一處景物的動靜態變化,如天空的變化。

2、做小導遊,向身邊人介紹吉林霧凇。

四年級語文教案 篇五

《大自然的啟示》

教學目標: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體會文章的優美的語言表達的意境與深刻的寓意的關係,瞭解本文託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點。

德育目標: 聯繫自然與生活,獲得啟示,豐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學重點 :對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啟示的理解。

教學難點: 體會景與意的對應關係。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中,我們生活在一年的四季中,春的勃發,夏的熱烈,秋的成熟,冬的冷峻,讓我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五色斑斕,一切生命才如此豐富,生活才有了意義而顯得精彩。散文《春》讓我感受到大自然煥發的勃勃生機和無窮生命力,給人精神上的愉悦與激勵。《夏之絕句》讓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與生命之美是瞬間的,脆弱的,只有我們讓自己浮躁的心平靜下來,關注大自然,才能發現美,才能體會到生活之美。《夏天的旋律》和《唐宋詩中的物候》告訴我們,古人從大自然的觀察中悟出了物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還能借物抒情,表達自己的情感。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日本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所寫的《大自然的啟示》,看看一個外國人又從大自然獲得了那些啟示。

(開篇激趣,讓學生對大自然的感受更深刻一些,為理解本文的深刻的寓意作鋪墊。利用本單元的前幾篇學過文章,從啟示這個角度總結一下,可以達到“温故而知新”,並順利地過度到本文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讀中説品

㈠初讀文章

⑴檢查預習,梳理字詞

⑵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聽配樂朗誦

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讀出文章的意思或感情

⑶學生讀後自由説説文本的內容

要求:不看書,用自己的話概述或用課文中的重要句子複述:語言通順,意思連貫。

(學生初讀課文,讀出感情,説出大意,加強對文本的理解的力度,為下一步打好基礎。教師不講,學生自己去讀,在聽讀中感知文本的內容,完成自主學習文本,自主誦讀,自主吸納文中的營養。學生説內容這個環節的設計,一方面促使學生提高吸納的效率,另一方面,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體現了學生的的學習的主體地位。)

㈡再讀文章,讀中説品析

⑴學習跳讀文章,尋找自己感受最好的或最深的語句或段落品讀。

要求:讀也語句或段落的感情,注意運用朗讀的技巧。

⑵學生交流,説出朗讀的方法與原因,教師點評。

要求:可以説整個語段的語氣語調的特點,也可以説一句話中的一個或幾個詞的讀法。

(這個板塊意在引導學生加強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充分尊重學生個人對文本的個性化的領悟,從學生自主的個性化的朗讀探究中,自主地領悟文本的內涵。讀中品,品中讀,真正達到學生在聽讀中領悟文本的目的。)

三、問題探究,質疑解難,加深認識,品中説悟。

⑴作者在文中寫了大自然哪些物象,從中領悟到什麼人生的啟示?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

⑵從全文來看,本文的主旨是什麼?

⑶本文的描寫的景與表達的意有什麼關係?探究託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的特點?

學生結合問題自主探究

(方法:全班前後四個人為一個小組,自選一個小組長,進行研討,要求用把理解的意思寫下來。)

過程:第一步。學生自讀,小組探究交流

第二步。小組間交流。

第三步。師生共同對問題進行探究,形成對文本解讀中問題共識。

(這一板塊主要的目的是對文本內容的感知,讓學生對文本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並能自主、合作、探究,在整體感知文本的基礎上,明確文章的主旨。提出的問題,為的是加深對內容主題的理解。通過合作與探究,激發學生的思維深度:在相互交流中,提高理解力,在相互的質疑中,提高分析力,在相互對話中,提高表達能力。養成讀書能深入思考的良好的習慣。)

四、品讀課文,感受課文中的深刻哲理。

⑴學生自由選擇品味點或是難點,進行朗讀。

⑵交流自己的體會,提出自己的疑點。學生答疑,教師點撥。

四年級語文教案 篇六

《我們的民族國小》

學習目標

1、認識“壩、傣”等5個生字。會寫“坪、壩”等12個字。能正確讀寫“坪壩、穿戴、打扮”等19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這所民族國小的喜愛之情。

3、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課文,抄寫描寫窗外安靜情景的句子。

課前準備

1、課前發動學生蒐集有關我國少數民族服飾和風情的圖片、文字資料。

2、具有云貴地區少數民族特色的音樂磁帶或CD碟片。

3、詞語卡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關圖片,介紹自己瞭解的少數民族的情況。

學生展示介紹,教師提示學生着重介紹少數民族的服飾特徵、生活習俗。

2、教師利用課後資料袋中的圖片,補充介紹課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的情況。

二。揭示課題,範讀課文。

1、在我國西南邊疆地區,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處。不同民族的孩子們也在一所學校共同學習。就有這樣的一所民族國小,大家願意不願意去參觀一下?

2、板書課題:我們的民族國小。

3、教師配樂範讀。

三。自學生字新詞,試讀課文。

1、這所民族國小美不美?大家肯定想親自去走一趟,轉一圈。請你自己試着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生字根據注音拼讀一下,讀不通順的地方反覆多讀幾遍。

2、學生試讀。

3、指名分自然段朗讀。

教師相機出示每小節中帶生字的新詞,正音、鞏固。學生感到陌生的詞語也該提示。

四。分組朗讀,組間比賽

1、分小組朗讀,每組讀一自然段,各組練習。

2、各組練習後進行比賽。

五。鞏固字、詞,指導寫詞。

1、指名讀生字,新詞。

2、指導書寫課後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導“戴、蝴、蝶、雀、舞”。並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範。

“戴”,半包圍結構,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結合緊湊。

“蝴”左中右結構,相互要靠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構成。

“雀”字“小”字下邊的撇(丿)要長些。

“舞”字中間四豎要寫短小、靠攏些,第三橫要長些,整個字第十三畫是撇折。

b.學生寫字。

3、抄寫詞語表中列出的本課的詞語。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導入新課

1、指名朗讀生字、新詞,檢查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2、導入:通過上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感受到了民族國小的美。這一課我們要急需朗讀感悟,我們會進一步地發現民族國小的美和課文的美。

二。分段讀議,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請各自輕聲讀第一段,想一想讀着這部分課文,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b.學生讀後交流。

可引導學生從上學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學生的服飾、到校後的活動等方面想象、講述。

c.大家一邊在頭腦中展開想象一邊朗讀就能讀得更入情入境,誰來讀一讀?

教師評點後再指名練習。

d.配樂朗讀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當,噹噹!當,噹噹!”大青樹上的鐘聲敲響了,民族學校的學生開始上課了。請各自輕聲朗讀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國小的孩子是怎樣上課學習的,説説你是怎麼知道的。

b.學生各自讀課文,然後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認真上課的情況想象補充,譬如:大家專心聽講,窗外有猴子蹦來跳去都不去張望;大家積極開動腦筋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小手舉得高高的;讀書時整齊響亮,聲音抑揚頓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樹、一隻小鳥、蝴蝶或者一隻猴子,看到小朋友們學習這麼認真,課文朗讀得這麼動聽,你會怎麼做?

引導學生轉換角色,入境體悟窗外的安靜,體會彷彿是周圍的花草鳥蟲猴子都被教室裏優美的讀書聲吸引,靜靜地欣賞,不忍打攪。

反覆朗讀這幾句話。

d.下課了,小朋友做些什麼?操場會是怎麼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讀有關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這所民族國小留給你什麼印象?交流感受。

b.我們參觀了這所民族國小,瞭解了他們上學、上課學習、下課活動的情景,多麼美麗的民族國小,多麼可愛的學生!參觀結束了,讓我們説上幾句道別的話。

c.抒情地齊讀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讀,比賽背誦

1、課文寫得很美,你喜歡哪一部分?請你有感情地朗讀一下。

2、把你喜歡的部分背下來,看誰先背出來。

四。抄寫句子,加強積累

把描寫窗外安靜的句子抄在作業本上。

五。綜合性學習

你們的課餘生活是怎麼安排的?讓我們把每天的課餘生活記錄下來。可以用日記的方式來記,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來記,以後我們再來交流。

四年級語文蘇教版上冊教案 篇七

《畫楊桃》

教學要求:

1、知道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樣子,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

2、體會課文哪些地方寫得真實具體。

3、學會本課7個生字,理解詞句,會用“叮囑”“教誨”造句。

4、朗讀課文。背誦最後兩個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聯繫課文內容,理解老師通過畫楊桃這件事所説的道理。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揭題。

1、你們知道楊桃是什麼樣子的嗎?

2、揭示課題。板書:畫楊桃。

二、預習課文。

1、提出預習要求:藉助漢語拼音,輕聲自由試讀課文;畫出重點詞句,提出不懂的問題。

2、檢查預習:檢查生字讀音;指名讀課文;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

三、指導學生分段,説説各段段意。

1、學生邊默讀邊思考課文共分幾段,每段主要講了什麼?

2、指名分段,説段意。

第一段(1)講父親教“我”學畫畫。

第二段(2—18)在圖畫課上,“我”將楊桃畫成像個五角星的樣子,同學們覺得很好笑,老師卻通過這件事啟發我們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講老師和父親的教誨使我一生受用。

四、講讀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

2、提問:

(1)“我”是什麼時候開始學畫畫的?

(2)怎樣理解父親叮囑“我”的話?(尊重客觀事實,準確地表現客觀事物,實事求是)

3、指名讀父親的話。

五、講讀第二段。

1、指名朗讀第二段。

2、“我”怎麼會將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樣子的?

3、“我”把楊桃畫成五角星後同學們有什麼反應?老師是怎麼對待的?

4、老師講的話一共有幾句?老師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什麼?(四句。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會有不同的樣子。)

5、自由朗讀第二段。

六、講讀第三段。

1、齊讀第三段。

2、提問:父親和老師的話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為什麼説“他們的教誨使我一生受用”?(尊重事實,實事求是)

七、作業:練習背誦最後兩個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朗讀訓練。

1、聽課文錄音。

2、分段朗讀指導。

3、分角色朗讀第二段。

二、背誦最後兩個自然段。

自由背誦、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三、完成課後練習第二題。

1、學生通讀全文,思考:課文中哪些內容寫得真實、具體,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2、指名回答問題。(“我”是怎樣畫楊桃的及老師、同學們的反應寫得真實、具體。)

四、討論思考練習第三題。

1、指名讀句子。

2、説説表達方式有什麼不同?

五、完成課後練習第四題。

1、指名讀詞語。

2、指導記憶字形。

3、抄寫詞語兩遍。

4、指名説“叮囑”“教誨”的意思。

5、學生口頭造句。注意糾正錯誤。

6、學生書面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