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8.44K

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教案(精品多篇)

八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篇一

陸地環境的組成——土壤

【教學重點】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學手段】土壤標本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土壤是陸地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地理環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麼?土壤的含義是什麼?

(閲讀教材“漢字‘土’的含義”示意圖思考)什麼是土壤?

(板書)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閲讀教材“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示意圖思考)土壤在地理環境中能夠起到什麼作用?

(板書)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承轉)土壤與生物圈的關係體現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板書)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觀察土壤標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體積比例”示意圖)土壤由哪幾部分組成?這些組成物質有什麼特點?屬於什麼物質形態?適宜農作物生長的理想土壤中各組成物質的比例是多少?物質組成與土壤肥力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板書)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閲讀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發育示意圖”思考)土壤的四種物質組成與其形成之間有什麼關係?哪種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響?

(板書)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①裸露巖石風化→成土母質;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類活動的影響

【設計思想】

由於學生對本節教材涉及的內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學中教師儘可能利用學生對土壤的感性認識,並遷移已有的關於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氣圈等知識,使學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教學中通過對土壤標本的觀察,或實地土壤剖面的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教學中列舉實例的目的可以使學生將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繫,認識人類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以及人類應如何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關係。

板書設計

第五節 陸地環境的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①裸露巖石風化→成土母質;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類活動的影響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教學設計 篇二

長江沿江地帶(第三課時)

[導入新課]

長江沿江地帶以其優越的區位條件和便利的長江水道運輸,現已成為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地帶。

四、沿江地帶的工業(板書)

[講授新課]

1.引導學生閲讀長江沿江地帶工業分佈圖和長江沿江地帶自然資源分佈圖,分析四大工業基地的形成條件。説明工業部門和工業中心的分佈。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幫助學生認識自然資源分佈與工業分佈的聯繫。

長江沿岸是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地帶。目前自東向西已經形成四大工業基地。

由滬寧杭等城市形成的工業帶是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工業部門齊全。形成了以加工工業為主體的強大的工業體系。其特點是:①以加工工業為主體。其原料來自於廣大腹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條件,輸入區外礦產原料發展冶金,基本化工工業;③各部門、各城市間協作關係密切;④發揮經濟、技術、科研方面的優勢,發展技術密集型工業。

上海是全國的機械製造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業成套設備製造中心,也是全國的量具和精密儀器儀表製造中心。汽車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多。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最發達的紡織工業中心。上海的紡織業歷史悠久,已形成棉、麻、毛、絲、化纖等部門紡織及印染等配套的紡織工業綜合體系。是上海市出口產品數量、創匯最多的工業部門。

上海是全國重要的鋼鐵基地,寶山鋼鐵公司是我國第一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其建立一是靠近市場;二是臨海港,礦石進口運輸便利)

上海是我國近代化學工業發祥地。目前是全國規模的綜合性化工基地。江蘇化工產品產值居全國第一,南京是化學工業基地。

以武漢為中心的工業帶是我國鋼鐵、輕紡工業的重要基地。本區交通條件優越,長江、京廣鐵路交匯於此,以它們為主幹的綜合交通運輸網已有較好基礎,水資源豐沛,礦產資源豐富,經過多年開發建設,已成為以鋼鐵、機械、紡織、建材為支柱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大冶的鐵礦是武漢鋼鐵工業發展的基礎)

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本區位於長江中、上游咽喉,有長江和焦柳線交匯於此,水能資源極其豐富,且開發條件好;以葛洲壩、三峽以及三峽大壩為主的風景旅遊資源優勢突出;工農業均有一定的基礎。三峽工程樞紐建成後,將會促進冶金等高耗電業發展。

以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地,是以六盤水豐富的煤炭資源和攀枝花的鐵礦資源發展起來的工業基地。

2.舉辦小型分組競賽。讓學生以鋼鐵企業和汽車品牌為例,説出長江沿江地帶中主要鋼鐵工業基地和汽車生產基地,認識沿江“鋼鐵工業走廊”和“汽車工業走廊”的分佈概況。

活動前在教師指導下分組,選出組長。可將學生分為四個組,每兩組一個問題。①長江沿江地帶鋼鐵企業分佈。②長江沿江地帶汽車工業分佈。活動前由組長抽籤領取問題,在組長的組織下,全組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得出結論。然後每組派一名學生代表在黑板上寫出鋼鐵企業名稱和分佈或寫出汽車“品牌”及產地。看哪個組寫的又快又準確。要求學生寫時要從長江沿江地帶的東部上海為起點向西寫。

教師在學生競賽的基礎上,進行講評總結歸納。

沿江地帶有上海寶山、安徽馬鞍山、湖北武漢、重慶、四川攀枝花等鋼鐵工業基地,構成了“鋼鐵工業走廊”的雛形。

沿江地帶有上海(桑塔納、別克、賽歐)、南京(依維柯)、武漢汽車工業基地以及重慶汽車摩托車基地(慶菱、嘉陵),構成了沿江“汽車工業走廊”的雛形。

3.讓學生獨立完成課本83頁活動,認識長江沿江地帶相互協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長江沿江中上游地區水能豐富,有二灘、葛洲壩、隔河巖等大型水電站。三峽工程建成後,電力更加充足,但因地處內陸,對外經濟的往來受限制,信息不暢,缺乏資金和技術。

長江沿江下游地區經濟發達,耗電量很大,有些工廠因為缺電,開工不足,設備閒置。用煤發電容易污染環境,從華北運進煤炭,又給運輸帶來極大壓力。

下游地區產業密集、技術先進、科技教育力量雄厚。

因此,長江中上游地區和下游地區在積極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聯合行動、共同發展”的原則。把中上游地區豐富的電力資源、市場廣闊的優勢和長江下游地區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優勢結合起來廣泛開展多形式、寬領域、全方位的聯合協作,形成長江經濟帶新的發展優勢,共創新局面。

承轉過渡:世界大河流域內大規模的開發治理,往往容易改變流域的生態環境,引發生態問題。長江沿江地帶的開發,也遇到了類似問題。

五、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保護(板書)

考慮到學生對長江沿江地帶生態環境問題已有一定的瞭解。可將學生分為四組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1.課前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分組,選出組長。

2.課前公佈四個探究性問題——長江上游地區大規模毀林開荒的原因、環境危害及對策;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澇災害形成原因、直接損失、環境危害及對策;長江干流地區水污染的形成原因、環境危害及對策;長江沿江地帶及其附近地區三大酸雨區的形成原因、環境危害及對策。

3.課前由組長抽籤領取探究性問題。

4.在組長的組織下,全組學生蒐集資料並進行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5.課上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發言,介紹各小組的研究報告。

6.課上其他同學可針對代表的發言提出質疑,由被質疑的小組學生解答問題。

7.結合學生研究報告,引導學生完成課本85頁活動1、2、3發表自己的看法。

8.教師對每組研究報告進行講評,並總結。

長江沿江地帶是我國經濟發達的地區,人口眾多,城市化程度高,經濟發展快,但環境整治差。由此造成環境與發展不協調,產生了許多重大生態環境問題、災害嚴重,影響了可持續發展進程。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有:

①水土流失。長江上游地區經濟較落後,人們為了眼前利益,毀林開荒、陡坡墾殖,造成森林面積不斷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水庫淤積,降低了水庫發電,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導致通航能力下降;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積,加劇了洪水災害。

②洪澇災害嚴重。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洪澇災害頻發區。1949年以來,雖然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洪澇災害仍然不斷髮生。1998年長江洪水,受災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經濟損失嚴重,湖泊淤塞、圍墾,造成調洪能力降低,河道防洪能力減弱,加上防洪工程標準低,年久失修,險工隱患多。因此,加強水利建設,從根本上防治洪災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③環境污染加重。長江沿岸工業及生活廢水年排放總量約130億噸,約相當於全國污水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一,廢水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每年達100億元以上。許多城市自來水水源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影響飲用水質量。一些水廠取水口被迫移向江心。無錫、蘇州等城市近年來已多次因水源受污染,自來水被迫短期停產,影響城市居民生活及工業生產。

酸雨影響範圍日益擴大。酸雨是大氣受污染的一種現象,通常將pH小於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霧、露、霜等)統稱為酸雨。酸雨可導致水體、土壤酸化,對植物、建築物造成腐蝕性危害。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酸雨影響地區從西南擴展到長江流域廣大地區。目前,長江流域及其附近受酸雨影響嚴重的地區有:華中酸雨區,它已成為全國酸雨污染範圍、中心強度的酸雨區。西南酸雨區,是僅次於華中酸雨區的酸雨污染嚴重區域。華東沿海酸雨區,它的污染強度低於華中、西南酸雨區。

針對上述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加快進行生態建設。

①加強水土流失地區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護好現有森林,積極封山育林與退耕還林,嚴禁開墾大於25°的坡地,已開墾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還林還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地和人工草地。開展小流域和山區綜合治理,調整農業結構;改良土壤、推廣免耕法等農業技術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②結合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項目建設,對長江河道及平原湖區進行綜合治理。對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庫、堤壩進行加固,提高防洪標準。抓好清淤疏浚、恢復河道防洪能力。嚴禁圍墾湖泊、侵佔江河、灘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亂採江河砂石的行為。

③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做好環境整治工作,對現有污染源採取切實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達標。對新建項目要做到生產與“三廢”防治同時規劃,同步建設。對上海、武漢、南京、長沙、南昌等工業聚集程度高的地區,做好城市規劃工作,把環境保護和環境建設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

[課堂小結]

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長江沿江地帶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在發展經濟同時沒能同環境保護同步,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因此,發展地區經濟必須同環境保護同步。

知識要點與檢測

二、沿江地帶的紐帶和輻射作用

以 為軸線的沿江地帶與貫穿南北的 ,以及 ,構成了英文字母“H”的格局。

三、沿江地帶的城市

目前長江沿江地帶擁有很多城市。其中, 、、、四個特大城市,是區域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 和

作用。

[反饋練習]

1.連線題(把下列相關內容連接起來)

(1)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 a.武漢為中心的工業帶

(2)鋼鐵、輕紡的重要基地 b.宜昌為中心的工業帶

(3)鋼鐵、煤炭工業基地 c.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工業帶

(4)全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d.滬寧杭工業帶

2.簡答題

長江流域及其附近酸雨污染嚴重地區有哪幾個?

答案:1.(1)—b (2)—a (3)—c (4)—d

2.華中酸雨區、西南酸雨區、華東沿海酸雨區。

※板書設計

四、沿江地帶的工業

1.以上海、南京、杭州為中心的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2.以武漢為中心的鋼鐵、輕紡工業基地。

3.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

4.以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地。

五、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保護

※活動與探究

結合長江沿江地帶自然資源分佈圖分析“鋼鐵走廊”形成的條件。

[導入新課]

長江沿江地帶以其優越的區位條件和便利的長江水道運輸,現已成為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地帶。

四、沿江地帶的工業(板書)

[講授新課]

1.引導學生閲讀長江沿江地帶工業分佈圖和長江沿江地帶自然資源分佈圖,分析四大工業基地的形成條件。説明工業部門和工業中心的分佈。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幫助學生認識自然資源分佈與工業分佈的聯繫。

長江沿岸是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地帶。目前自東向西已經形成四大工業基地。

由滬寧杭等城市形成的工業帶是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工業部門齊全。形成了以加工工業為主體的強大的工業體系。其特點是:①以加工工業為主體。其原料來自於廣大腹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條件,輸入區外礦產原料發展冶金,基本化工工業;③各部門、各城市間協作關係密切;④發揮經濟、技術、科研方面的優勢,發展技術密集型工業。

上海是全國的機械製造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業成套設備製造中心,也是全國的量具和精密儀器儀表製造中心。汽車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多。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最發達的紡織工業中心。上海的紡織業歷史悠久,已形成棉、麻、毛、絲、化纖等部門紡織及印染等配套的紡織工業綜合體系。是上海市出口產品數量、創匯最多的工業部門。

上海是全國重要的鋼鐵基地,寶山鋼鐵公司是我國第一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其建立一是靠近市場;二是臨海港,礦石進口運輸便利)

上海是我國近代化學工業發祥地。目前是全國規模的綜合性化工基地。江蘇化工產品產值居全國第一,南京是化學工業基地。

以武漢為中心的工業帶是我國鋼鐵、輕紡工業的重要基地。本區交通條件優越,長江、京廣鐵路交匯於此,以它們為主幹的綜合交通運輸網已有較好基礎,水資源豐沛,礦產資源豐富,經過多年開發建設,已成為以鋼鐵、機械、紡織、建材為支柱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大冶的鐵礦是武漢鋼鐵工業發展的基礎)

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本區位於長江中、上游咽喉,有長江和焦柳線交匯於此,水能資源極其豐富,且開發條件好;以葛洲壩、三峽以及三峽大壩為主的風景旅遊資源優勢突出;工農業均有一定的基礎。三峽工程樞紐建成後,將會促進冶金等高耗電業發展。

以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地,是以六盤水豐富的煤炭資源和攀枝花的鐵礦資源發展起來的工業基地。

2.舉辦小型分組競賽。讓學生以鋼鐵企業和汽車品牌為例,説出長江沿江地帶中主要鋼鐵工業基地和汽車生產基地,認識沿江“鋼鐵工業走廊”和“汽車工業走廊”的分佈概況。

活動前在教師指導下分組,選出組長。可將學生分為四個組,每兩組一個問題。①長江沿江地帶鋼鐵企業分佈。②長江沿江地帶汽車工業分佈。活動前由組長抽籤領取問題,在組長的組織下,全組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得出結論。然後每組派一名學生代表在黑板上寫出鋼鐵企業名稱和分佈或寫出汽車“品牌”及產地。看哪個組寫的又快又準確。要求學生寫時要從長江沿江地帶的東部上海為起點向西寫。

教師在學生競賽的基礎上,進行講評總結歸納。

沿江地帶有上海寶山、安徽馬鞍山、湖北武漢、重慶、四川攀枝花等鋼鐵工業基地,構成了“鋼鐵工業走廊”的雛形。

沿江地帶有上海(桑塔納、別克、賽歐)、南京(依維柯)、武漢汽車工業基地以及重慶汽車摩托車基地(慶菱、嘉陵),構成了沿江“汽車工業走廊”的雛形。

3.讓學生獨立完成課本83頁活動,認識長江沿江地帶相互協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長江沿江中上游地區水能豐富,有二灘、葛洲壩、隔河巖等大型水電站。三峽工程建成後,電力更加充足,但因地處內陸,對外經濟的往來受限制,信息不暢,缺乏資金和技術。

長江沿江下游地區經濟發達,耗電量很大,有些工廠因為缺電,開工不足,設備閒置。用煤發電容易污染環境,從華北運進煤炭,又給運輸帶來極大壓力。

下游地區產業密集、技術先進、科技教育力量雄厚。

因此,長江中上游地區和下游地區在積極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聯合行動、共同發展”的原則。把中上游地區豐富的電力資源、市場廣闊的優勢和長江下游地區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優勢結合起來廣泛開展多形式、寬領域、全方位的聯合協作,形成長江經濟帶新的發展優勢,共創新局面。

承轉過渡:世界大河流域內大規模的開發治理,往往容易改變流域的生態環境,引發生態問題。長江沿江地帶的開發,也遇到了類似問題。

五、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保護(板書)

考慮到學生對長江沿江地帶生態環境問題已有一定的瞭解。可將學生分為四組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1.課前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分組,選出組長。

2.課前公佈四個探究性問題——長江上游地區大規模毀林開荒的原因、環境危害及對策;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澇災害形成原因、直接損失、環境危害及對策;長江干流地區水污染的形成原因、環境危害及對策;長江沿江地帶及其附近地區三大酸雨區的形成原因、環境危害及對策。

3.課前由組長抽籤領取探究性問題。

4.在組長的組織下,全組學生蒐集資料並進行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5.課上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發言,介紹各小組的研究報告。

6.課上其他同學可針對代表的發言提出質疑,由被質疑的小組學生解答問題。

7.結合學生研究報告,引導學生完成課本85頁活動1、2、3發表自己的看法。

8.教師對每組研究報告進行講評,並總結。

長江沿江地帶是我國經濟發達的地區,人口眾多,城市化程度高,經濟發展快,但環境整治差。由此造成環境與發展不協調,產生了許多重大生態環境問題、災害嚴重,影響了可持續發展進程。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有:

①水土流失。長江上游地區經濟較落後,人們為了眼前利益,毀林開荒、陡坡墾殖,造成森林面積不斷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水庫淤積,降低了水庫發電,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導致通航能力下降;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積,加劇了洪水災害。

②洪澇災害嚴重。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洪澇災害頻發區。1949年以來,雖然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洪澇災害仍然不斷髮生。1998年長江洪水,受災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經濟損失嚴重,湖泊淤塞、圍墾,造成調洪能力降低,河道防洪能力減弱,加上防洪工程標準低,年久失修,險工隱患多。因此,加強水利建設,從根本上防治洪災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③環境污染加重。長江沿岸工業及生活廢水年排放總量約130億噸,約相當於全國污水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一,廢水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每年達100億元以上。許多城市自來水水源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影響飲用水質量。一些水廠取水口被迫移向江心。無錫、蘇州等城市近年來已多次因水源受污染,自來水被迫短期停產,影響城市居民生活及工業生產。

酸雨影響範圍日益擴大。酸雨是大氣受污染的一種現象,通常將pH小於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霧、露、霜等)統稱為酸雨。酸雨可導致水體、土壤酸化,對植物、建築物造成腐蝕性危害。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酸雨影響地區從西南擴展到長江流域廣大地區。目前,長江流域及其附近受酸雨影響嚴重的地區有:華中酸雨區,它已成為全國酸雨污染範圍、中心強度的酸雨區。西南酸雨區,是僅次於華中酸雨區的酸雨污染嚴重區域。華東沿海酸雨區,它的污染強度低於華中、西南酸雨區。

針對上述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加快進行生態建設。

①加強水土流失地區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護好現有森林,積極封山育林與退耕還林,嚴禁開墾大於25°的坡地,已開墾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還林還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地和人工草地。開展小流域和山區綜合治理,調整農業結構;改良土壤、推廣免耕法等農業技術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②結合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項目建設,對長江河道及平原湖區進行綜合治理。對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庫、堤壩進行加固,提高防洪標準。抓好清淤疏浚、恢復河道防洪能力。嚴禁圍墾湖泊、侵佔江河、灘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亂採江河砂石的行為。

③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做好環境整治工作,對現有污染源採取切實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達標。對新建項目要做到生產與“三廢”防治同時規劃,同步建設。對上海、武漢、南京、長沙、南昌等工業聚集程度高的地區,做好城市規劃工作,把環境保護和環境建設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

[課堂小結]

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長江沿江地帶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在發展經濟同時沒能同環境保護同步,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因此,發展地區經濟必須同環境保護同步。

知識要點與檢測

二、沿江地帶的紐帶和輻射作用

以 為軸線的沿江地帶與貫穿南北的 ,以及 ,構成了英文字母“H”的格局。

三、沿江地帶的城市

目前長江沿江地帶擁有很多城市。其中, 、、、四個特大城市,是區域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 和

作用。

[反饋練習]

1.連線題(把下列相關內容連接起來)

(1)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 a.武漢為中心的工業帶

(2)鋼鐵、輕紡的重要基地 b.宜昌為中心的工業帶

(3)鋼鐵、煤炭工業基地 c.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工業帶

(4)全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d.滬寧杭工業帶

2.簡答題

長江流域及其附近酸雨污染嚴重地區有哪幾個?

答案:1.(1)—b (2)—a (3)—c (4)—d

2.華中酸雨區、西南酸雨區、華東沿海酸雨區。

※板書設計

四、沿江地帶的工業

1.以上海、南京、杭州為中心的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2.以武漢為中心的鋼鐵、輕紡工業基地。

3.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

4.以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地。

五、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保護

※活動與探究

結合長江沿江地帶自然資源分佈圖分析“鋼鐵走廊”形成的條件。

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教案 篇三

教學方法:談話法、自學法。

教學媒體:有關寒潮、颱風和旱澇災害的幻燈片、投影片、錄像帶等。

課時安排:本節計劃授課1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複習上一節我國氣候的特徵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教師引導)總的講,我國氣候條件十分優越,但也有不利方面。如水旱災害、寒潮、颱風等災害性天氣給人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例如1998年夏季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東北地區的特大洪水給任命的生命財產和工農業帶來數千億元的損失。而華北地區則出現了持續乾旱的天氣。

(板書) 第五節 寒潮、颱風和水旱災害

我國每年總有一些地區發生水旱災害。洪澇和乾旱是影響我國的氣候災害。現在我們來看報998年常見流域抗洪搶險的錄像。

(投影片)1998年我國還有哪些地區發生了洪澇災害?洪水造成了哪些損失,軍民是如何抗洪的?你特別感動的事情是什麼?根據你所學過的知識,思考洪水形成的氣候原因、人為原因?對長江洪澇災害的防治你有什麼建議?你能為災區人民做些什麼?

(學生活動)下面我麼們分成6個小組,每個小組根據上面的問題一起討論,希望每個同學都能發表意見,然後每個小組由一名代表發言。現在給大家10分鐘討論。

六個代表發言之後,由全班一起進行評議。

(教師歸納)

(1)氣候原因是夏季東南季風勢力的強弱以及厄爾尼諾和拉尼那等條件的影響。

(2)人為原因是上游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中游的圍湖造田等。

(3)使人感動的是1998年全體軍民團結誓死保衞常見大堤的感人事蹟。

(4)常見上游應植樹造林,中游應退耕還湖、疏通河道。

(板書)一、水旱災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過渡)可見我國是一個水旱災害較多的國家,除了水旱災害以外,我國還受哪些災害性天氣的影響呢?

我們來閲讀課本第59頁,中央電視台播放的寒潮警報。思考以下問題:

(1)寒潮是一種什麼樣的天氣現象?你親身經歷過寒潮天氣嗎?有什麼樣的體會?

(2)觀察課本第60頁“侵入我國的漢朝路徑圖”,你能根據地圖説出強冷空氣的源地嗎?它大致沿什麼方向運動?思考從那裏來的是冷乾的?

(3)從圖中觀察,漢朝能影響到我國的哪些地區?冷空氣到達時,當地的天氣將會有怎樣的變化?

(4)從圖中觀察,我國有那些地區不易受漢朝的侵襲,你能説出為什麼嗎?(參照中國地形圖)

(5)為了保護農田,我們應當採取哪些防災措施?

(學生活動)小組經過討論,互相啟發,加深了學生對寒潮的瞭解。通過小組代表發言的形式使各種不同的意見碰撞,使意見趨向一致。

(教師小結)同學們發表了很多的見解,通過小組學習、代表發言的形式使意見統一起來,可以概括為:

寒潮造成範圍廣大的地區大幅度降温的強冷空氣。一般出現在每年秋末至初春之間,它來自西伯利亞、蒙古一帶。侵入我國以後數日之內就可以從北向南橫掃全國。我國的西北地區東部、華北、東北地區的大部分、黃淮、江淮、江南等地區都受其影響,會出現大風、降温雨雪天氣。通常北方的降温幅度大於南方、平原上的風力大於山區。我國除了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影響外,大部分地區都受其影響。強冷空氣南下時,受陰山、秦嶺、南嶺等東西向山脈的阻擋,經過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冷空氣勢力不斷減弱,四川盆地、廣東、台灣、海南等地,受寒潮的影響相對較小。雲貴高原對勢力減弱的冷空氣有阻擋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影響。青藏高原地勢特別高而寒潮不易侵入。農村地區在寒潮到來前,可用煙燻、灌水、塑料薄膜覆蓋莊稼等辦法來預防寒潮。

(板書)二。寒潮

1.寒潮及其運行路徑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過渡)除了上邊提到的災害性天氣寒潮和旱澇災害以外,我國東南地區還常受到颱風的侵襲。

(學生活動)學生觀看有關“颱風及其對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的錄象。

請同學們閲讀課本第60頁和第70頁“颱風”一節課文和“西太平洋颱風移動路徑示意圖”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1)參看課文標記了解什麼是颱風?它發生在什麼時間?

(2)觀察課文圖象,瞭解颱風能影響我國哪些地區?

(3)颱風對當地的天氣產生哪些影響?對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有哪些影響?

經過小組的合作學習,特別是學生對中央電視台有關的預報和有關的錄象資料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基本明確了颱風及其危害。然後請一名同學到前邊向全體同學介紹颱風的形成及其運動路徑、影響我國的範圍、帶來的危害和好處。

(教師歸納)

(1)影響我國的颱風是產生在西太平洋熱帶海面上的一種十分強大的大氣渦旋,它在每年的6至10月影響我國的廣東、台灣、海南、福建等省區,我國東南沿海的其他地區有時也受其害。

(2)颱風經過的地區常出現大風、暴雨天氣。

(3)大風回破壞建築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回引發洪水,形成洪澇災害等,但也可緩解當地的旱情,如緩解長江地區的伏旱天氣。

(板書)三、颱風

1、颱風的形成及其運動路徑

2、颱風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教師總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影響我國的寒潮和颱風等災害性天氣和旱澇災害。這些災害性天氣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和損失。因此,聯合國將20世紀的最後10年,定為國際減災10年。特別是氣象災害對人類的威脅,我們要研究這些災害性天氣發生的規律,防禦和戰勝災害,採取有利的措施,加強預報災害的研究,使我們儘可能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板書設計

2021年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閲讀我國1月平均氣温分佈圖和7月平均氣温分佈圖,説出我國氣温的分佈特徵;閲讀温度帶分佈圖,説出我國温度帶的分佈,知道它們的劃分依據,提高學生讀圖、分析、綜合、比較的能力,掌握分析氣候特徵的方法。

2、瞭解我國氣温南北差異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知道不同温度帶的農作物差異,滲透“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我國氣温的分佈特點及差異。

2、教學難點:温度帶與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關係。

三、教學策略

根據課標要求,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閲讀並分析地圖。以啟發式教學為主,以問題推動學生的學習,理論聯繫實際,逐步形成區域地理學習的策略與方法。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製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根據教材的導學問題自學課文、繪製中國輪廓地圖備用。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情景設置

教師:同學們,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認識了中國的地形和地勢,知道了地形和地勢影響我們的生活,下面的故事也展示了一些自然環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請大家觀看圖片,説出圖片中人們的生活主要受到哪些自然環境的制約?

學生:(讀圖片,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教師:剛才看到的這些現象都是受什麼因素的影響呢?對,就是氣候。那麼從今天起,我們就來學習影響我國自然環境中的第二個要素,來了解中國的氣候。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切入主題,引發學生興趣。】

講授新課──讀“我國1月平均氣温分佈圖”“我國7月平均氣温分佈圖”,描述我國1月和7月氣温特徵

教師:之前我們已經學習過有關氣候的一些基本知識,氣候包括哪兩個基本要素呢?

學生回答預設:氣温和降水。

教師:今天我們就先來學習中國的氣温。説到我國的氣温,小明是深有體會,他每年冬天都要從海口回哈爾濱老家過年,體驗沿途的氣温變化,服裝也從短袖一點點加到了羽絨服。有了這樣的經驗,他暑假準備回哈爾濱的時候,就有備而回,也帶了羽絨服。可是他這次卻有了不一樣的感受。這次怎麼不冷呢?小明的這兩次經歷説明了什麼?我國南北氣温差異在冬天和夏天有什麼區別?

學生回答預設: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温差小。

教師:同學們可以通過生活實際得出剛才的結論,讓我們從地圖上驗證一下我們剛才的發現。出示“我國1月平均氣温分佈圖”和“我國7月平均氣温分佈圖”,讀地圖要首先讀什麼?

學生回答預設:先讀圖名,左邊這幅圖為我國1月平均氣温分佈圖,代表的是我國冬季平均氣温的分佈,右邊的圖為我國7月平均氣温分佈圖,代表的是我國夏季平均氣温的分佈。

教師:讀圖的第二步是讀什麼?

學生回答預設:讀圖例。

教師:通過讀圖例,我們可以知道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温度範圍。接下來我們就開始讀圖的第三步──根據問題,提取信息。

【設計意圖:回顧讀圖方法。】

教師:請同學們依次完成PPT上的提示問題。(問題1)閲讀我國1月平均氣温分佈圖,依次標註各等温線。圖中共有幾條等温線?每相鄰兩條等温線之間的温差是多少攝氏度?大家根據等温線數值變化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回答預設:我國1月氣温從南向北遞減。

教師:請大家找到一條特殊的等温線──0℃等温線,它有着重要意義:冬季這條線以北,平均氣温在0℃以下,河流會結冰,而這條線以南,平均氣温在0℃以上,河流不會結冰。讓我們來看一下它大概穿過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

學生回答預設:從圖上可以看到0℃等温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佈。

教師:(問題2)1月的最低平均氣温是多少?分佈在哪?平均氣温是多少?分佈在哪?

學生回答預設:最低氣温為-28℃以下,分佈在黑龍江省北部。氣温大概是16℃以上,分佈在海南島及台灣島南部。

教師:(問題3)1月南北温差是多少?

學生回答預設:50℃左右

教師:因此可以看出──冬季我國南北温差很大。接下來讓我們看一下我國7月份的平均氣温的分佈。

【設計意圖:帶領學生讀氣温分佈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教師

問題1:閲讀我國7月氣温分佈圖上的等温線,依次標註各等温線。圖中共有幾條等温線?除了28℃等温線外,以8℃為間隔的等温線有幾條?大家根據等温線數值變化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夏季等温線分佈明顯稀疏了很多,説明什麼呢?──氣温變化並不劇烈。

問題2:7月的氣温是多少?分佈在哪?──温度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魯番盆地。這時16℃以上的範圍,覆蓋了我國大部分,的低温區在哪呢?──青藏高原。

問題3:請同學概括一下我國夏季氣温的分佈特點?──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我國普遍高温。

【設計意圖: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獨立完成讀圖任務。】

講授新課──讀“中國温度帶的劃分”,知道我國的温度帶

教師:以上我們分析了我國氣温的分佈,根據我國氣温的南北差異,再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劃分了不同的温度帶。咱們來看一下温度帶的含義和劃分標準。(介紹温度帶的劃分指標和積温的概念。出示温度帶劃分表。)

學生回答預設:根據看到的每個温度帶的積温數據,在對應的區域填上相應的温度帶名稱。

教師:請同學們看看暖温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和哪條線很相近呢?

學生回答預設:0℃等温線(秦嶺─淮河一線)。

教師:既然農業生產是我們劃分温度帶的依據,讓我們來看一下不同温度帶的熟制和代表性農產品。

學生:為不同温度帶選擇適當熟制,識別水果產地。

【設計意圖: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將生活中的地理與教材中的地理聯繫起來。】

教師:我們特別容易把温度帶和熱量帶(地球上的五帶)混在一起,請大家思考它們有什麼不同?

學生回答預設:五帶是熱量帶,按照獲得熱量的多少以緯度來劃分;而温度帶是根據積温劃分的,更多地考慮了農業生產的實際,和農作物品種、作物的熟制相關。

新版地理八年級下冊教案 篇五

教學要求

1、明確秦嶺—淮河一線是劃分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界線。

2、通過閲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比較圖,明確區域主要的自然特徵和人文特徵。

3、通過對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和人文特點的比較,瞭解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差異,以及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差異。

4、訓練學生學會用比較法和歸納法學習區域地理。

結構分析

教材的第二節和第三節是在第一節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四大地區的區域特徵。本節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區域特徵,內容涉及“總論”中的基礎知識,主要包括中國地形的分佈和特點、中國氣候的主要特徵、中國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國的農業生產等知識。

1、本節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同屬我國的東部季風區,與西部地區有明顯的差異,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對於區域內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徵並沒有一一羅列,而是用比較的方法,對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特徵和人文特徵兩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2、本節教材對應《地理課程標準》中以下要求: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並説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範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説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課時。

【引入新課】

1、中國區域地理知識是在中國總論的基礎上講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內容中很多都是學生已經學過的。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抓住這一點,儘量採用簡明生動的啟發方式,幫助學生形成對區域知識的構建。

2、可以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直觀地感到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差異。我國地域遼闊,區域差異明顯,在教學中要突出區域特色。

【北方與南方的自然差異】

1、展示不同區域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瞭解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差異。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播放錄像資料。提出問題:從圖片或錄像資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異?如何用科學的地理方法表述它們?為什麼會有差異?

2、這部分教材中的圖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景觀圖,包括圖5.9中的“北方温帶落葉闊葉林”和“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圖5.10的“東北林海雪原”、圖5.11的“海南島熱帶風光”。另一類是地理圖表,包括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四城市的年內各月氣温和降水量圖,長江和黃河的流量過程線圖,這部分教學活動應注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

3、指導學生分別閲讀哈爾濱和北京的年內各月氣温和降水量圖,引導學生得出“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的氣候特徵。再將這樣的特點與武漢和廣州的氣候進行對比,認識到南方比北方冬季氣温高,最冷月平均氣温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同時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點和植被的特點打下基礎。填活動1表格。

4、由降水的特點引導到河流流量分析。首先讓學生明白我國東部季風區的河流來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補給,由於南方地區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區多,所以造成了長江流量比黃河流量大。進一步幫助學生髮現,河流流量的變化與降水的變化之間的關係:總的來説,河流的流量隨着降水的變化而變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減少。引申到我國南方地區夏季會出現洪澇災害,明確災害的形成原因,樹立防災減災意識。完成活動2的有關部分。

5、由氣候的特點引導到對植被的分析。仍然用對比的方法,使學生明確不同區域的植被特點,引導學生分析植被類型與氣候條件的關係。首先分析“北方温帶落葉闊葉林”和“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區別,然後繼續分析區域內部植被的區別,又突出我國地域遼闊,自然差異明顯的特徵。完成活動2的有關部分。

6、總結歸納,繼續完成活動2的討論,歸納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異的主導因素。

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力,進一步比較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差異。所以,活動1的表格中可以多設計幾行讓學生填寫。

【北方與南方的人文差異】

1、“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差異,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

2、閲讀比較圖5.12和圖5.13可以看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差異,並通過列表格的方式對比體現出來。這實際上是八年級上冊有關我國農業部分的知識的再現,學生通過回憶上學期所學知識,再通過兩張素描圖的比較體現出來。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農耕制度 土地利用類型 旱地為主 水田為主

主要農作物 小麥、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一年二至三熟

傳統運輸方式 陸路運輸為主,多用汽車、馬車 水運

傳統民居 屋頂坡度較小、牆體較厚 屋頂坡度大,牆體高

其他不同

3、組織學生探究北方農村生活景觀和南方農村景觀差異的原因,完成活動1:

主要形成原因

農耕制度 土地利用類型 地形、氣候

主要農作物 氣候

作物熟制 氣候

傳統運輸方式 地形

傳統民居 氣候

其他不同

4、通過區域比較研究歸納區域特徵。教材中只是分別通過比較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差異和人文地理差異説明兩個區域的不同,教師應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研究、歸納每個區域的特徵,對於理解區域內人地關係協調發展意義重大。完成活動1之後,教師應引導和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出北方地區的區域特色和南方地區的區域特色。尤其是突出自然環境、自然資源、人類活動的關係,使學生受到生動的人地關係的教育。

第三節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西北地區的範圍、及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

2、使學生掌握西北地區以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3、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並使學生進一步學會認識與分析一個地區區域特徵的方法。

重點

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徵

難點

以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請同學在地圖上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範圍,找出兩個地區的分界線(秦嶺—淮河線),並説説兩個地區有哪些差異。

【引入新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它們都位於東部季風區。今天我們學習非季風區的西北地區。

一、乾旱的西北地區

【讀圖講解】西北地區大體上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崑崙山—阿爾金山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x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北部。

【讀圖】P5的5.5圖、5.7圖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

學生回答課後的活動練習題。

【歸納】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處於東部季風區,比較濕潤,特別是南方地區更加濕潤,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區因深居內陸,並有山嶺阻隔,年降水量多小於400毫米,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減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乾旱是本區的主要自然特徵。

2、西北的氣候類型:温帶大陸性氣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徵:乾旱

原因:西北地區位於非季風區,降水稀少。

學生讀圖:5.14,然後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國最長的內流河,周圍的胡楊林耐鹽鹼、生長快,是西北地區重要造林樹種。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國面積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3、西北地區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東向西,地表植被大體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區降水變化規律是:本區降水從東部向西逐漸減少。胡楊林耐鹽鹼、生長快,是西北地區重要造林樹種。

(2)由東向西,植被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是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小結】通過學習這一節,我們瞭解了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氣候乾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徵,也瞭解到本區礦產資源豐富,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發達。通過“乾旱”這一主導因素,逐層分析區內其他因素、歸納區域特徵的方法。

佈置作業

完成P14的活動題

板書設計

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教案 篇六

遼闊的疆域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遼闊的疆域》是八年級第一章的內容,它是中國地理的基礎章節。僅從教材內容看,它既是學習中國地理的起點,又是聯繫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橋樑。就本節課而言是學生認識中國位置特點的延續和深入。教材通過大量的讀圖活動讓學生獨立獲取知識,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對學生今後的學習,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我國瀕臨的海洋、領海、內海、島嶼、半島及鄰國,知道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2、能力目標

通過閲讀,查找地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讀圖用圖能力;通過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中國遼闊的疆域及優越的地理位置,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難點和重點

1、重點:要求學生理解我國地理位置及優越性是本節的重點。

2、難點:要求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和課後活動是本節的難點。(沒有難以理解的知識,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難點)

二、教學方法

1、讀圖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圖”中查找我國陸上疆界找出14個鄰國,沿我國海上疆界找出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能力有一定的幫助。

2、討論比較法:在學習我國的優越時,設置課本P3的活動,對比我國與俄羅斯等國位置的比較,從而使學生對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認真閲讀地圖,記憶地理事物空間分佈方法。

2、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讀圖能力和地理空間概念。

3、開展謎語活動,活躍課堂氣氛。

四、新課講述:

導入:用謎語導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藍色星球浮太空,一隻雄雞在其中,南北兩分它在北,東西二分它居東,頭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陸。”謎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現象(中國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優越

1、半球位置

我國位於北半球、東半球。

2、緯度位置

我國領土,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於北温帶,沒有寒帶。

3、海陸位置

我國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活動:評價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1、與俄羅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國的緯度位置有什麼不同?所説我國緯度位置的優越性。(圖)

答:中國大部分在中緯度,温帶面積廣大,有少部分在熱帶,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2、與蒙古、日本相比,我國的海陸位置有什麼不同?説説我國海陸位置的優越性。(圖)

答:我國疆域遼闊,海陸兼備。東臨世界的大洋太平洋,能帶來豐沛的降水,使我國東部氣候濕潤,又有利於海上的對外交往。

(二)、國土遼闊

1、國土:是指主權國家管轄下的領土、領海和領空的總稱,通常涉及領土和領海。

(附圖)我國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主航道匯合處(東經135°),那裏是祖國每天最先迎接太陽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約在凌晨2點20分。

我國最西端:新疆烏恰縣帕米爾高原上(東經73°),過國境線不遠處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國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羣島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緯4°)這裏是一個隱沒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點距離海面還有17.5米。我國漁民歷來在這裏捕撈作業,海軍與科學考察船經常在這裏巡行和調查。

我國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北緯53°)夏至日白晝長達17小時,東至日白晝短至7小時,是全國白晝最長與最短的地方,有“北極村”之稱。

2、中國的陸地領土面積是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羅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國的疆域綿長: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4個。

4、東臨“四海一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及太平洋。

5、我國的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分佈着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羣島和南海諸島。

活動:

1、閲讀世界政治地圖,按逆時針方向沿我國陸上疆界找出14個鄰國,沿我國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個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

(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

3、閲讀下圖,説説我國東西端的晨昏差異和南北的季節差異,並解釋原因。

(三)補充:我國的領海與內海

領海

1、領海是指毗連某一國家海岸的水域,這個國家對這些水域實行專有管轄權。世界所有國家領海寬度都是由各國自行確定的,從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國確定領海寬度為12海里,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未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許可,不得進入中國的領海和領海上空。

2、我國瀕臨的海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島以東的太平洋海域。

3、我國領海及內水的面積為37萬平方千米,管轄的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海洋大國之一。

4、我國有美麗多樣的海洋環境,有富饒多樣的海洋資源。(參看教材上的閲讀材料)

自然地理學上:內海是伸入大陸內部的海,面積不大,僅有狹窄的水道與大洋或邊緣海相通(如渤海)。

內海

政治地理學上:內海是指國家內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領海基線以內的海域,以及為陸地所包圍但是入口較狹的海灣和通向海洋的海峽(瓊州海峽是政治地理上的內海)。

五、練習鞏固

1我國南北跨______很廣,約_____度,大部分位於____緯度地區,屬於____温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_____帶,沒有____帶。

2我國西部深入_______大陸內部,與許多國家接壤;東部瀕臨世界上面積的大洋_______洋,有眾多的_______和______,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1下列關於我國位置的敍述,正確的是()

A東半球B西半球C南半球D北半球

2哪條重要的緯線穿越我國的南部()

A赤道B北迴歸線C南迴歸線D本初子午線

3我國東臨哪個洋()

A印度洋B大西洋C北冰洋D太平洋

4中國是一個()國家

A島國B大陸國C海陸兼備D半島國

六、歸納小結:本節課通過讀圖分析瞭解到我國疆域十分遼闊,知道領土四端、四大臨海、兩大內海,也的眾多的鄰國,認識到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七、作業

1、(P3)活動3:結合以上分析,補充下表,説明我國地理位置的優點。

2、(P5)活動2:

量算:根據比例尺,量算我國領土東西端距離;根據所跨緯度,計算我國領土南北端距離。

3、(P6)活動4:

補充説明我國領土面積大有什麼好處。

八年級地理上冊遼闊的疆域説課稿就分享到這裏了,希望各位老師和同學們可以喜歡!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區域劃分的依據

2、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區域的地理位置、範圍及劃分原因;

3、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並説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劃分方法。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範圍及劃分原因。

難點: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分別把課前掛好的新疆高山牧區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景觀圖、東南沿海經濟特區的工業生產流水線景觀圖和長江三角洲農業及工業景觀圖與四位扮演者(學生)口述台詞(課文中的敍述)配套,依次打開。

(講授新課)

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説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大屏幕依次顯示)

至此,同學們已經或多或少地瞭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

展示西北沙漠、東北的林海雪原、青藏的牧場、南方的水田圖片

承轉: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根據不同的理由(或滿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地理區域。(利用多媒體大屏幕顯示中國地形圖)同學們請看大屏幕:我國疆域遼闊,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差異很大。下面我們將根據各地的氣候和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的不同,把我國分成四大地理區域,既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學生活動)

閲讀3頁材料,瞭解區域劃分的依據。

下面我們瞭解一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原因及區域位置和範圍。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活動,探究)

——做第2頁活動題,同學們可互相討論,交流活動結果

(總結)

青藏地區主要位於我國地勢的第一階梯上,它周圍有崑崙山、祁連山和橫斷山脈等圍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這兩側的氣温和降水有明顯的不同,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以大興安嶺為界,這裏是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界限,由此看出,四大區域的劃分主要根據氣候和地形等要素的不同進行的。

(學生活動)

利用空白紙描畫中國四大區域圖,標出主要的分界線和區域名稱。(過渡)在區域的分界線中,秦嶺-淮河一線非常重要,它是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我們來具體學習一下。

展示秦嶺和淮河的圖片

(學生活動)根據讀圖冊中的我國氣温和降水分佈圖,還有乾濕地區和温度帶的劃分,回憶秦嶺-淮河一線有哪些地理分界線通過。

(講述)

秦嶺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高大而綿長,猶如一道天然屏障,橫亙在東部季風區的中部,使山脈兩側氣候有顯著的不同。它是一月0°等温線通過的地方,也是,還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又是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因此在它的南北兩側,地形、水文、農業、文化存在明顯的區別。

(總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了解了人們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地理區域,一個地區可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同一類型的區域,還可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在此基礎上,我們學習了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依據、位置和範圍。重點是四大區域的範圍和界限,我們還要加深對於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地理分界線的理解。

8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篇八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八年級共有兩個班83人,本屆學生基礎較,上進心不夠,甚至有部分學生厭學。但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較為理想,上學期期末考試參考人數92人,其中67人及格,及格率為72.83%左右;優生只有26人,優生率為28.26%左右,這個成績相對於同類鄉鎮來説應該很好了。這期要參加瀘州市會考,因此教學內容較為繁重,這學期我將通過各種途徑來提高教學成績。

二、本學期教學內容分析:

本學期共五章內容,針對每章內容具體分析如下:

第五章、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單元

本章學習是以區域為單位,將中國大致按方位分為四大地理單元,在已學的地形、氣候及經濟等方面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認識我國四大地理單元各自的特徵和不同地理單元之間的差異。在本章的最後設計了綜合歸納和比較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學習活動,在各大地理單元中,也對認識區域部分未能涉及的一些具有較大意義的地理知識,進行了簡介,意圖通過這些設計和活動,在整體知識背景和區域學習方法方面為後續認識區域部分的學習打下基礎。

本章重難點:

1、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説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2、能填表比較四大地理單元的特徵。

3、能説出各地理單元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第六章、認識不同區域

在學習了第五章“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單元”,瞭解中國整體概況之後,本章轉入中國分區地理的學習。本章是中國地理“認識區域”部分的主體,課本選擇了東北、首都北京、長江流域、西部地區和台灣五個不同內型的區域構成本章的五節內容(另外還有第七章專門講珠江三角洲地區)。課本選擇的區域,縱貫南北,橫聯東西,有利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由部分到整體地認識祖國,並學會不同類型區域的學習方法。

本章重難點:

1、“運用地圖資料説出區域產業的結構與空間分佈特點”,為本章重點之一。

2、“舉例説明區域內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3、“舉例説出區際聯繫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意義”,為本章重點之一。

第七章、改革開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起步最早、經濟發展創造的奇蹟最多的前沿地帶,是我國一個富有特色的地理區域。因此,本教材選擇珠江三角洲地區這一典型區域作為學生學習區域的基本內容,還同時介紹了與珠江三角洲毗鄰並聯系密切的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

本章重點:

1、“運用地圖説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範圍,並對區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簡要評價”,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2、舉例説出影響珠江三角洲農業和工業發展的地理因素。

3、舉例説明祖國內地對香港、澳門經濟繁榮所起的作用。

本章難點:

1、外向型經濟對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化發展的特點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礎上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周邊地區的聯繫和影響。

第八章、繼往開來的天府之國——四川省

通過本章的學習,讓學生從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經濟、旅遊、交通運輸等方面認識我們的家鄉——四川。本章的學習內容多,但需要記憶的知識並不多。

本章重難點:

1、據歷史資料説明四川名稱的由來;用地圖呈現四川的地理位置、人口分佈差異大,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差異巨大的自然環境。

2、在自然環境差異巨大的四川,如何搞好經濟建設。

第九章、走向世界

三、教學目標:

通過這一學期的學習,希望這期的地理成績在全縣同類鄉鎮學校排名中提升兩至三名。轉變學困生對地理的畏難情緒,讓每個學生以飽滿的熱情來學習地理。

四、教學措施:

1、鑽研教學大綱,訂好教學計劃。

2、精心選擇作業,認真批改作業。

3、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

4、認真寫好教案。

5、教學目標明確,每節課要緊緊盤繞目標進行。

6、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觀點,正確無誤地傳授給學生。

7、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點,分離難點,抓住關鍵,詳略得當,快慢適中。

8、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對學生進行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

9、注意教學要領得當。對不同的內容靈活選用恰當的教法,在教學中要斗膽探索,勇於立異。

五、教學進度:

本學期課時為38課時,每週2課時,教學內容及參考課時如下:

第五章、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單元

第一節:北方地區——黑土地和黃土地1課時

第二節:南方地區——濕熱的紅土地1課時

第三節: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1課時

第四節:西北地區——廣袤的土地1課時

第五節:青藏地區——高寒的土地1課時

第六章、認識不同區域

第一節:環境獨特的地理區域——東北3課時

第二節:首都北京3課時

第三節:長江流域地區3課時

第四節:西部地區3課時

第五節:祖國的寶島——台灣2課時

第七章、改革開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

第一節:珠江三角洲——黃金三角1課時

第二節:快速發展的經濟2課時

第三節: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1課時

第八章、繼往開來的天府之國——四川省

第一節:多彩的四川1課時

第二節:崛起的四川1課時

第九章、走向世界2課時

複習七年級的會考內容4課時

檢測、複習: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確產生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大氣水平運動的產生及受力狀況。在學習大氣運動基本原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判讀原理圖和示意圖的能力,訓練學生繪製簡單原理示意圖的基本技能。在明確大氣運動基本原理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大氣運動與人們生活和生產活動的關係。

教學建議

關於讀圖能力培養和課後活動的教學分析

教材中“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區)的等壓線和風向圖”是訓練學生閲讀地圖的基本技能,也是訓練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密切聯繫的很好途徑,教師不能忽視這一教育功能,應該充分利用此圖達到訓練的目的,另外本課教材中的閲讀材料能夠使學生更加了解大氣運動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部分,因此也應該引起教師的重視,不能放任學生自由閲讀,潦草而過。

關於風的形成和風的方向的教學分析

關於風的形成是本課重點的知識內容,而風向的確定則是本課的難點知識,確定風向的關鍵是明確幾種力的關係,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氣壓梯度力,這種力在氣壓場中如何繪製應該使學生明確,無論等壓線的表現形式如何,水平氣壓梯度力始終與等壓線垂直並由高壓指向低壓。空氣一旦運動起來,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轉偏向力隻影響空氣運動的方向而不影響空氣運動的速度,當這兩個力達到平衡時風向與等壓線平行,如果在北半球,背風而立低壓在左,高壓在右,這個運動的過程,教材中用一幅圖像加以表示。這種風向只會出現在高空大氣中,而近地面的風,還會受到摩擦力的影響,摩擦力既改變力的方向,又會對風速產生一定影響,當三力達到平衡時,風向與等壓線斜交,由高壓指向低壓,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篇。三力平衡的過程比較複雜,不必讓學生了解,學生只要知道結論即可。

關於大氣的水平運動的教學建議

關於“大氣的水平運動”這部分內容,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確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引導學生判讀教材提供的圖像“水平氣壓梯度力”示意圖,明確繪製水平氣壓梯度力應該注意的問題:水平氣壓梯度力總是與等壓線相垂直並由高壓指向低壓。當空氣開始運動後,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如果只受到兩個力的影響,二力平衡風向如何表示,這部分內容注意引導學生閲讀教材提供的圖像資料,如能夠提供學生動畫演示有助於學生理解地轉偏向力如何逐步影響水平氣壓梯度力最終達到二力平衡,使風向達到穩定。在近地面的風除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外,還會受到摩擦力的影響,三力平衡的過程比較複雜,不需要學生了解,但三力達到平衡後的風向應該引導學生閲讀教材提供的圖像資料加以瞭解,學生了解了平直等壓線中風向的繪製方法後,可以結合教材提供的“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區)的等壓線和風向”示意圖,引導學生學會繪製在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等壓線呈閉合狀態時的風向,並能夠總結出風向偏轉的規律。本節課教學注意指導學生繪製示意圖的方法,訓練學生繪圖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閲讀地圖的能力。

關於熱力環流的教學分析

這部分內容教材配置了一幅圖像,説明熱力環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圖像時應特別注意a、b、c三地受熱不同,出現空氣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運動,由於這種運動導致高低空空氣密度不同,因而使同一水平面出現氣壓高低的不同,如果不是在同一水平面,氣壓高低不具可比性;同一水平面氣壓高低出現差異,就會產生空氣的水平運動,這就是風。

關於熱力環流的教學建議

本節課以講授法為主,但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注意運用啟發式進行教學。在引言部分,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總結學過的太陽輻射在各緯度分佈的特點,由各緯度冷熱不均引導學生分析大氣的運動特點。在學生明確了冷熱不均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後,運用教材提供的熱力環流示意圖逐步分析冷熱不均首先引起大氣的垂直運動,由於垂直運動導致不同高度大氣密度不同,使得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不同地區出現氣壓差異從而引起大氣的水平運動,形成了熱力環流。熱力環流在實際生活中是存在的,教材提供了一段閲讀材料,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段閲讀材料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在城市與郊區會出現熱力環流現象,使學生能夠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切實感受到大氣運動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示例

【教學重點】①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②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教學手段】多媒體資料庫

【教學過程】

(引課)地球表面各緯度獲太陽輻射多少有何不同?總結太陽輻射隨緯度變化的規律。

(學生閲讀教材“冷熱不均引起的熱力環流”示意圖思考)空氣受冷熱不同,其運動有何不同?→受熱地區空氣上升運動,受冷地區空氣下沉運動。大氣垂直運動的結果是什麼?→導致大氣密度發生變化,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現氣壓高低不同→空氣水平運動,從而形成環流。分析教材中的閲讀材料,説明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熱力環流現象。

(板書)一、熱力環流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熱不均

2、熱力環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學生閲讀教材“水平氣壓梯度力”示意圖)引導學生閲讀此圖瞭解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含義以及繪製的方法。並説明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板書)1.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2、風的方向

(學生閲讀教材關於“二力平衡的風向”示意圖或教師展示二力平衡的動畫過程)教師講解二力達到平衡的過程中,風向如何偏轉,當二力平衡時,風向的特點,並向學生説明,在實際的大氣運動中,這種風向只在高空,不考慮摩擦力的情況下才可能出現,而在近地面,必須考慮摩擦力的影響,因此風向是在三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達到平衡後才可能穩定。

(學生閲讀教材中“一月海平面的等壓線和風向”圖)教師指導學生繪製閉合等壓線中三力平衡時的風向,並引導學生總結高壓中心和低壓中心空氣運動的規律。

【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學習對於學生有一定難度,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識,因此教師的講授較為重要,雖然本課教師的講授較為突出,但學生不應該是被動的接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設計一些由淺入深的問題,並藉助計算機動畫演示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取知識,另外在教學中應注意運用教材提供的閲讀材料及相關圖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使問題,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並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

【板書設計】

第三節大氣的運動

一、熱力環流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熱不均

2、熱力環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1、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2、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