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教學設計新版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05W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教學設計新版多篇

八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2、瞭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3、使學生樹立普遍聯繫的觀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慮各地理要素的關係,避免牽一髮而動全身。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分析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3、利用景觀圖片分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幫助學生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繫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統籌考慮。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因。

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的演化過程具有統一性。

4、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教學難點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師:同學們,在第一章中,我們學習了“地球的宇宙環境”,現在我們要學習的是“自然地理環境”。“環境”一詞的含義是相對於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圍的境況。那麼這兩個“環境”的中心事物有什麼不同嗎?

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後者的中心事物是人類。

師:對!我們瞭解了地理環境是由許多種要素共同組成的。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種單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今天我們就來共同認識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板書)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播放錄像片斷“西雙版納自然風光”)

[教師精講]

師:同學們欣賞了西雙版納迷人的熱帶風光,請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觀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生:包含了大氣、水、巖石、生物和土壤五個地理要素。

師:不錯。那麼這五個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間上的匯聚嗎?如果不是,它們之間又有着怎樣的聯繫呢?

生:這五個地理要素不是簡單地彙集在一起,而是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在它們之間進行着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從而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的整體。

師:很好。請舉例説明在西雙版納這幾個地理要素之間是如何相互制約、如何保持景觀的一致性的。

(生回答,師總結)西雙版納是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很豐富,因此植物種類繁多,相應的動物種類也很多。地表徑流也因降水多而很發達,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強的磚紅壤。總之,西雙版納的自然地理要素並不是在空間上的簡單地彙集,而是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表現出高度的統一性。

師:讓我們來看一看教材P93的活動。請思考:

1、圖中有哪幾種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間是如何轉換的?

3、太陽能在各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

生1:圖中的地理環境要素有大氣、水、巖石、生物和土壤。

師:對。那麼請大家思考一下,水在這幾個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

生2:大氣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斷獲得水分的補給。水面的蒸發、土壤表面的蒸發和植物的蒸騰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進入大氣。

師:説得很好。我們能不能繪製一幅水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轉換示意圖,讓這一過程更加直觀清晰呢?

(生繪製,師總結)

師:我們知道,維持生物生命活動的能量來自於太陽光能,那麼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又是怎樣傳遞的呢?

生3: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光能固定下來,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動植物死亡後,遺體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終放散到環境中去。

師:很對,讓我們也來繪製一幅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傳遞示意圖。

(生繪製,師總結)

師: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轉換過程其實也是一個生物循環的過程。請大家閲讀P92的“生物循環”,仔細觀察圖5.1並找出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生閲讀回答)生物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創造者。

師:那麼,生物對地理環境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是什麼作用?為什麼?

(生回答,師總結)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因為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並且放出氧氣。動物必須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植物和動物的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環境中,這就是生物循環。它使環境中的物質和化學元素髮生遷移,能量在生態系統中流動、轉化,因此把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繫起來。

師:請同學們繪出地理環境中的物質循環示意圖和能量能動示意圖。

師:地球自形成以來,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請同學們閲讀案例1,思考:生物循環是怎樣改造着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的?

(活動探究)

生:地球早期的大氣成分不是今天的以氮和氧為主,而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現今的氧氣主要是來自於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氣中的氮也有一部分來自生物的作用。

師:對。那麼生物又是如何改造着水圈的呢?

生:陸地上的水的化學成分也受到生物循環的影響和制約。加上生物有新陳代謝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發生着生物和地理環境的物質交換,從水中吸取某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同時又向水中排放某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從而改變了陸地水的化學成分。

師:不錯。不僅如此,事實上綠色植物也參與了水循環,這一環節也改變着陸地的水分狀況。哪位同學來説一説巖石圈又是怎樣受到生物的改造作用的呢?

生:有些沉積巖中有化石,説明它們的形成過程是有生物參與的。煤和石油更是由生物的殘體堆積變化而成的。

師:對。陸地上本來沒有土壤,但自從生物在地球上出現以後,加快了巖石的風化,促進了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又反過來加速了生物的生長,進而使地理環境受到更大的生物改造。因此,地球上生物的出現,使地表面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最終形成了適合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由於地理要素間進行着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每個地理要素都有着自己獨特的功能,但自然地理環境的各要素絕不是在空間上的簡單彙集,它是一個和諧的系統,這個系統由於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還會產生一些各要素自身並不具備的新功能。

(板書)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活動探究)

師:請大家看圖5.2中的那棵樹,想一想,這棵樹的長大需要哪些條件?

生:需要陽光、水、空氣、養分。

師:不錯。我們都知道植物的生長是通過光合作用來製造物質的,植物能獨立地完成光合作用嗎?試想,我們如果想把這棵樹移植到我國西部沙漠中,在自然狀態下它能很好地存活嗎?

生:當然不能。

師:為什麼呢?

生:缺水。

師:那為什麼也有些植物在沙漠中能很好地存活呢?

生:那些植物很耐旱。

師:對,是那些植物長久以來適應了乾旱的環境。那這説明了什麼問題呢?

生:説明了在不同的區域內,生物與環境間物質能量交換作用的方式和強度有所不同。

師:不錯。很顯然,植物只是具備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但還必須有外部條件來提供相應的物質基礎才行。如大氣為植物提供熱量和二氧化碳,土壤、水圈、巖石圈為植物提供水分和無機鹽,這樣植物才能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產出有機物。因此,綠色植物的這種生產功能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功能,而非某個單一的地理要素所能具有的功能。

師:請同學們看P94的“活動”,思考:藏羚羊的數目為什麼在自然狀態下可以保持相對的穩定?

(生回答,師總結)藏羚羊在長期的生存中適應了可可西里嚴酷的自然環境。在沒有人類干擾的情況下,可可西里自然環境各要素的變化,迫使藏羚羊不斷通過增減數目來適應環境,從而使藏羚羊的數目保持了相對穩定。

師:滇金絲猴是我國非常珍稀的保護動物,但據報道,近年來數量呈下降趨勢,請同學們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生:由於滇金絲猴的棲息地植被破壞嚴重,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它們失去了生存的空間。

師:很好。顯然在沒有外界因素的干擾下,一定範圍內各物種的數量基本可以保持恆定,這説明自然環境具有什麼樣的功能呢?

生:自然環境的平衡功能。

師:對。很明顯,這種平衡功能也不是環境各要素所能單獨具備的,而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相對穩定。

師:我們知道,現今地球有變暖的趨勢,原因是什麼?

生:二氧化碳的温室效應。

師:對。温室效應也只是人類工業革命以後的事情,在這之前並不像我們今天這樣擔心地球變暖,雖然大氣本身並不具有減緩二氧化碳的能力,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沒有增多,是什麼在起着平衡大氣成分的作用呢?

生: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消耗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中在生物的作用下,也可以固定一部分二氧化碳。

小結:對。但自從工業革命後,人類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急劇增加,超過了自然界的平衡能力,因此,這種平衡有被打破的危險。因此,我們在生產和生活中應充分考慮自然生態平衡,做到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相協調。

課後習題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

8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篇二

第一節 自然環境

第 1 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亞洲的位置、範圍、政區劃分以及地形河流概況。

能力目標:1.通過對亞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學會讀圖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學會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區域地勢變化及地形分佈特點;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出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並分析其相互關係。

2、通過地圖和資料,嘗試從不同方面説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發展發散思維。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探究意識和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亞洲自然風貌的學習以及用歌曲強化氛圍,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於我們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佈特點。

教學準備:掛圖、地形名稱卡片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最低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中國在哪一個大洲嗎?

對,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大洲—亞洲。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學習的對象將由上學期通觀全球,轉向距離我們周邊的世界越來越近的地理環境,從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區,再具體到某一國家。

講授新課:

一、世界第一大洲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裏”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範圍、邊界。

那麼,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動]:P3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範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教師利用“亞洲地形”掛圖進行確認]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東:169°40′W;最西:26°3′E

3、讀圖6.2、6.3,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説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組討論]

1、計算:

a.跨緯度數(約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熱三帶)

b.地球上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110千米,則亞洲南北距離(10120千米)

c.跨經度數(約164°,大部分在東半球)

d.比較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2、讀圖6.3《七大洲面積比較》,亞洲面積是多少,相當於幾個歐洲和南極洲面積之和? (三個歐洲和一個南極洲面積之和)

得出結論:為什麼説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温、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活動]

1、角色扮演──亞洲的鄰居(讀圖6.2《亞洲的範圍》)

前後7人為一小組,以中心課桌為亞洲,確定教室的北方,請該課桌周邊的同學依據地圖,説明自己應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並報出自己的方位,並按與亞洲的相鄰關係調整前後左右的距離。

2、讀圖6.2《亞洲的範圍》,仍由周邊同學説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與亞洲的分界線

亞歐分界: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分界:蘇伊士運河

亞-北美分界:白令海峽

3、通常,亞洲按照地理方位還可以劃分為6個區域。

讀圖6.4《亞洲地理分區》,結合圖6.5《亞洲地形、政區》,回答問題:

①新、馬、泰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③阿富汗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④北亞部分屬於哪個國家的領土範圍

⑤哈薩克斯坦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⑥中國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這個地理分區還包括哪些國家

區域地理特徵的學習通常要分為自然和人文兩方面。下面我們就要看看亞洲這裏最重要的自然特徵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亞洲雄風》歌曲,提問]從這首熟悉的歌曲裏,你聽到亞洲的大自然裏有什麼了嗎?你感受到了亞洲的驕傲在哪裏了嗎?

[複習地形圖的閲讀方法]地形圖依據什麼來分層設色的?每種顏色各代表什麼高度?(讀海深陸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種?

[活動]P5

結合讀圖6.5和P.5閲讀材料,全班分成兩組做一次亞洲之旅:

沿途説出你將經過哪些國家?哪些地形區?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見到什麼樣的自然景觀?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亞洲之最的地形?

1、請一組同學沿東經80度,從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組同學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做旅行。(前後左右同學可“結伴而行”)請沿途紀錄所經國家、地形區,所見到的地貌環境和地形特徵(地名、海拔、景觀等)。

2、每組學生依次上前指掛圖描述所經地區名稱、景觀及海拔高度。全班對描述面、語言最流暢的同學予以鼓掌激勵

3、“造型活動”:

(教師課前準備好以上地區的名稱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別採用不同的顏色,如綠色、紅色、黃色)

以上同學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東西向兩排,交叉成十字。教師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蓋處為海平面,腰部為海拔2000米,頭部為4000米,請以上同學將手中的地形卡片舉放在最合適的位置。

從同學們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亞洲地形大勢有什麼特點?(地形複雜多樣,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導學生閲讀地形剖面圖]

同學們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勢狀況,大家一目瞭然。如科學的按垂直座標和水平座標標註在圖上就成為沿北緯30度和沿東經80度的地形剖面圖。(見p.6圖6.7)

[提問]亞洲河流眾多,依據以上特點,亞洲的河流大多應從哪個方位發源,流向哪裏?(呈輻射狀,由中心流向四周)

總結: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2、主要地形區: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長江、黃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恆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畢河、葉尼塞河,

板書設計, 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温、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第六章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 自然環境, 第 2 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亞洲氣候特徵

2、能運用氣候類型分佈圖,氣温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及相關資料分析亞洲的氣候特徵及主要影響因素;

3、理解亞洲東部和南部的餓降水與夏季風的關係以及對農業的影響。

4、初步學會從位置、河流、氣候等方面歸納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特徵。

情感態度目標:

1、通過學習亞洲氣候與位置、地形、農業的關係,分析氣候特徵的影響因素,足見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識。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讀圖分析、討論競賽等活動,發展邏輯思維、培養創新與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氣候特點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教學難點:對比不同城市的氣温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造成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

教學準備:地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從今日的天氣等話題導入,密切聯繫生活實際。(提示:冬夏兩季的氣温差異和降水差別。)

複雜的氣候:

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我們連雲港的氣候有什麼特點?

海洋性氣候,温和濕潤,寒暑相宜,四季分明

氣候是自然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複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P7“亞洲氣候類型圖”)

1、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説明了什麼?

亞洲氣候類型複雜多樣。

2、觀察其中分佈範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麼?主要分佈在哪兒?

温帶大陸性氣候,約佔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佈在亞洲中西部。

3、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

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部。

4、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並在上面點出孟買和哈爾賓、雅庫茨克、烏蘭巴托的位置)

5、引導學生分析温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

温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過渡:降水對於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陸地上的淡水來源主要來自於大氣降水。

6、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於赤道附近馬來羣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集中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佈在哪兒?

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温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佈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教師簡單解釋何謂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

小結:降水的多少與夏季風有什麼關係?

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7、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麼後果呢?

(展示有關乾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

農業

小結:所以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內,由於夏季風的影響易發生旱澇災害。

8、根據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佈範圍看,亞洲的氣候主要有什麼特點?

氣候複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温帶大陸性氣候分佈最廣。

過渡:為什麼會形成這麼複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氣候與位置的關係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係)

小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活動】

展示非洲氣候圖P9

提問:在圖中,非洲的餓氣候分佈有什麼特點?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

總結:赤道穿過非洲中部

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分佈很廣

氣候類型南北對稱,以赤道為中心

影響因素:緯度位置,還有地勢高低等

板書設計:

複雜的氣候:

亞洲氣候類型複雜多樣

温帶大陸性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温帶季風氣候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3、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地貌特徵。

4、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閲讀地圖説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圖的能力。

2、通過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並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的後果,進一步培養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及歸納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複雜關係,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2、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及成因。

(二)教學難點

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三、教學方法

導學法、談話法、講述法相結合。

四、教具準備

1、有關課本插圖和圖像資料或多媒體教學軟件。

2、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中國水土流失分佈圖。

五、課時安排

二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國有960萬km2的陸地面積。幅員遼闊,各地的自然景觀不同。下面我們看一段電視片斷(播放黃土高原的電視片)看一看這是什麼地形區,主要地貌有哪些?(黃土高原地貌有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樑)引出新課。

板書: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一一黃土高原

[講授新課]

教師出示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讓學生在圖上找出太行山、烏鞘嶺、秦嶺、長城以及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並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簡要評價。然後教師可根據有關資料把黃土高原給學生簡單介紹。

板書:一、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

承轉過渡: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山西省、陝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在這片廣闊的區域內黃土的厚度一般超過100米。這麼厚的黃土到底是從哪裏來的?為什麼別的地方沒有?請同學看課本第57頁活動2題,分組討論,尋找答案。學生分析討論後教師通過提問來了解情況,然後幫助學生歸納總結。

關於黃土高原上那麼多的黃土是從哪裏來的呢?科學家曾經提出過很多假説:有“風成説”“水成説”“風水雨相説”(教師可給學生作簡要介紹,詳見備課資料)。其中,“風成説”得到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物質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其證據是: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説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衝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説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説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説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板書:黃土高原黃土物質的來源——“風成説”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們從電視片和課本插圖&2“黃土高原景觀”中可知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樑是黃土高原地區典型的地貌,三種不同的類型同時也顯示了黃土地區被流水侵蝕的不同程度。(教師可把三種地貌給學生簡要介紹)為什麼會這樣呢?下面我們來學習:

板書: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書)

首先讓學生讀圖8.4“目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進行分組討論,然後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幫助他們進行歸納總結。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徑流流速越快,對地面物質的沖刷侵蝕力就越強。坡面越長,彙集地表徑流量越多,沖刷力也越強。黃土丘陵區,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達30坡長一般100米一200米,甚至更長。每年每公頃流失25噸~100噸,甚至225噸以上。

②降雨。產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強度較大的暴雨,降雨強度超過土壤入滲強度才會產生地表徑流,造成對地表的沖刷侵蝕。黃土高原地區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劇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質組成。黃土高原幾乎為黃土所覆蓋,黃土多為風積物,土體疏鬆、多孔隙,垂直節理髮育,乾燥時較堅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蝕後易崩解,抗蝕力很低。

④植被。達到一定鬱閉度的牧草植被有保護土壤不被侵蝕的作用。鬱閉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強。

為了使學生對這個問題認識的更清,可讓學生閲讀圖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討論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係。在讀圖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以下三點:①三個實驗中植被狀況差異;②燒杯內水量多少;③燒杯內沙土的情況。從而得出:植被覆蓋率越高,涵養水源的能力就越強,水土流失狀況相對就不會特別嚴重。

2.人為因素

讓學生閲讀圖8.7的對話,分組討論認識人類活動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響,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這段對話表面上看起來是矛盾的。因為男孩的意思 是“千溝萬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卻認為“水土流失造成千溝萬壑”。實際上這兩個孩子的話都有道理,只是所處的時間平面不同,女孩站在歷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則是針對目前狀況來講的,同時這也説明了黃土高原已經形成了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這也同時説明人類在這個循環當中始終起到了“引發”和“加劇”作用。具體有哪些讓學生回答,教師幫助他們總結。

①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面植被。

②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同時,將大量廢土棄石隨意向河溝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國是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國家,至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水土流失總面積達356萬平方米。為什麼會這樣呢?請同學們閲讀圖8.8,找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佈,並根據圖上信息,分析這些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導學生確定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除了黃土高原外,還包括哪些地區,請學生描述。

第二,讓學生從地形、地勢着手,看一看這類地區分佈在哪些地形區內,又在第幾級階梯上。

第三,讓學生看等降水量線,觀察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其降水量分佈情況。

最後歸納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一般降水量較大,降水季節差異大,地形一般為山區,地表坡度較大。

[課堂小結]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物質的來源有很多假説,其中“風成説”得到泛支持。因黃土多為風積物,遇水浸潤後易崩解、抗蝕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麼後果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2021年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瞭解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理解我國的少數民族政策和民族分佈特點。

2、過程與方法:課上通過小組合作,課下通過多種渠道收集有關少數民族的服飾、風土人情和文化的圖文資料,然後進行整理,開拓視野,瞭解我們祖國豐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樹立各少數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正確觀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我國的民族構成和分佈特點及民族政策。

難點: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視頻引入(視頻內容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暉》),請大家看一段錄。

(講述)前面我們學習了我國人口數量、人口分佈的特點,剛才大家也看了視頻,我們知道在我國遼闊的國土上,不僅生活着漢族同胞,還有不少兄弟民族和我們漢族一起生活在這個大家庭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多民族的大家庭

板書:第三節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民族構成與數量

【承轉】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個民族呢?生(56個)請同學們閲讀課文第一段內容回答屏幕上的問題。請生回答。出示答案教師總結:相對於漢族而言,其他的55個民族在人口數量上處於少數,因此,稱除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為少數民族。

3人口超過四百萬的少數民族有哪些?4人口數量最多的少數民族是?(珞巴族)

出示圖片歸納知識。

三、民族文化

【承轉】師:同學們請你觀察一下手上的人民幣,除了漢字,還有其他文字嗎?想一想這是為什麼?對照一下屏幕上的各族文字,看看人民幣上是哪些民族的文字。

學生活動:對照文字。蒙古維吾爾藏族壯族。

【承轉】由於地理環境歷史傳統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節日風俗等生產和生活方面獨具特色。讓我走進民族村去領略他們的風采。

播放圖片

思考:為什麼有的民族喜愛-,有的喜歡賽龍舟?師:出示答案。騎馬是北方草原牧區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所需,當地具有良好的-條件,同時,通過-活動能鍛鍊提高騎馬的技能因此盛行-。南方地區氣候暖濕,多河湖海灣水域,舟船是當地重要的傳統交通工具,因而人們喜歡賽龍舟。

四、民族分佈

【承轉】瞭解完我國56個民族的人口構成和部分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國民族的分佈情況又如何呢?

請大家讀課本19頁中華民族分佈示意圖。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我國各民族的地區分佈狀況是:漢族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在這些地區,漢族與各少數民族雜居在一起。我國幾乎沒有一個縣或市的居民是單一民族的。這充分印證了我國民族分佈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板書)

五、中國的民族政策

【承轉】我國的少數民族多分佈在邊疆地區,那麼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我國是如何管理的呢?這就涉及到民族政策問題。請學生讀課本,回答我的民族政策。

課後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瞭解到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共有56個民族構成,漢族人口最多,約佔全國總人口的92%,另外55個民族人口較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被稱為少數民族。,他們雖然人數較少,但同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為祖國的強盛貢獻自己的力量56個民族,猶如56枝花盛開在祖國大地上,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平等互助,親密團結,為祖國的強盛,為中華民族的統一不斷努力,奮發進取。今天的學習就到這裏。

八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結合“熱力環流”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這兩部分內容,在教師指導下,知道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

(2)在知道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的基礎上,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佈,並會繪製全球氣壓帶、風帶分佈示意圖。

(3)瞭解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

(4)掌握並能説出氣壓帶、風帶的移動規律。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氣壓帶、風帶的分佈;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規律。

2、教學難點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原因及其分佈示意圖的繪製;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

教學過程

1、引入唐代詩人崔護的詩《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引出本課主題“風”。

2、風的概念。風是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氣由高壓區指向低壓區的水平運動。

回顧熱力環流的知識,並舉例説明什麼是水平氣壓梯度力。

3、風的方向。分三種情況歸納。

(1)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時,風向垂直於等壓線(理想情況);

(2)受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時風向垂直於地轉偏向力(高空);

(3)受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摩擦力同時作用時,風向與等壓線呈 一定夾角(近地面)。

小結。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和風有關的詩詞或成語。播放《風之谷》主題曲。

過渡:(1)給出材料“二戰期間日本向美國發出的風戰”,思考氫氣球炸彈是如何從日本漂洋過海到達美國的?(2)講解小故事---“馬緯度”問題和咆哮西風帶的出現,讓學生思考原因。引出課題----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5、大氣環流: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6、利用三個假設來分析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

(1)假設1:地表均勻、不考慮地球自轉(地轉偏向力)和公轉

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度之間的受熱不均。

形成單圈環流

(2)假設2:地表均勻、考慮自轉、不考慮公轉

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之間的受熱不均+地轉偏向力

形成三圈環流

視頻播放:“新聞--全球高温都是副熱帶高壓帶惹的禍”

重點講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和全球7個氣壓帶6個風帶。

思考:赤道低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的成因有何不同?極地高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成因有何差異?

前者由於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運動而形成的,所以是熱力原因形成的。後者是大氣運動引起空氣質量的變化而形成的,因此這兩個氣壓帶是動力原因形成的。

(3)假設3:地表均勻、考慮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太陽直射點隨季節南北移動-----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也作週期性季節移動。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規律:在北半球,與兩分日相比,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課堂小結

假設一:單圈環流。

假設二:三圈環流。

假設三: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思考假設四:條件更換為考慮地表海陸性質的差異,自轉和公轉?

課後習題

探究地中海氣候的特點

結合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規律和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探索地中海地區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氣候特徵是怎樣形成的,並以Flash動畫的形式加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