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白楊 教學反思(精選49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7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49篇《白楊 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白楊 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白楊 教學反思(精選49篇)

篇一:白楊教學反思

我在教學過程中,力求突出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強調學生的自主參與、合作互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怎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參與的主觀能動性,是目前國小語文教學的難點。

大家都知道,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注重培養學生的 “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課標還明確提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在教《白楊》一課時,設計了“質疑――解疑――精讀”三個主要環節,就是力求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課文中“父親”的話是文章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句子含義,我採取多種教學手段,做到在教學語言上花力氣,在體會感情上下工夫,在課堂氣氛上用心計。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瞭解。利用課文中孩子們的童真對話引入,歸納出白楊的形體特點(高大挺秀)。再通過父親表情的變化引發學生質疑、討論、彙報,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和作者交流,與教師商討,向同伴彙報……總結出白楊的生長特點(生命力強),並使學生懂得,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物,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通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為了加深這個認識,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讀,充分體驗感悟,讓學生髮表個人獨特的感受。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後要求讓學生説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看到了什麼,他想些什麼?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通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整課的教學是從學生實際出發,緊跟學生展開教學。就把學生的“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全程調動起來,學生在整節課的求知慾很高,學得很投入。另外,讓學生質疑時,老師要正確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是成功的關鍵,這使我明白到,對於學生的問題,我們並不都需要全部展開研究,要找出最值得研究的問題,有些問題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比較淺顯的問題我們可以隨遇解決。

篇二:白楊教學反思

一、優點

1、鏤空式教學設計

我把文章從內容上分成了描寫白楊和描寫父親兩部分引導學生閲讀。我們先是把所有描寫白楊的句子找出來通讀,因為白楊和人物在文章中是穿插描寫的,所以我稱之為鏤空,我的設計是把白楊和人物兩部分描寫像剪紙一樣剔除出來,把描寫白楊的和描寫父親的像兩幅剪紙一樣呈現在學童面前,先整體感知,概括特點。然後把這些特點變成問題,迴文閲讀是哪些語言帶給你這樣的體會?然後加批註品悟語言、交流。在交流白楊的特點的過程中,很自然的又把白楊的特點分成外形特點和內在品質兩部分。第二步,再把所有描寫父親的語句找出來通讀,學童很自然的分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來體會父親精神品質特點。第三步,在充分閲讀白楊與人物的品質後,再鏈接白楊與人物,體會文章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2、注意文章內在的邏輯順序

我在分析一篇文章的時候,很注意一篇文章內在的邏輯順序。有時候,這種內在的邏輯順序不僅僅存在於自然段、意義段,雖沒有明顯地段落標識,但是,縷着這種我找到的文章內在的邏輯,大板塊處理,簡潔明快,能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3、用環境和白楊對比的'方法體會白楊之美

學童對於白楊的外形特點不若對白楊的內在品質理解深,這一點我沒預設到。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立刻引導孩子們把渾黃一體的環境與高大挺秀的白楊對比着來讀一讀,這樣更能體現白楊之美。這一點的處理很有課堂機智。

二、不足

1.過渡語、評價語言預設不足。不足以與文章相匹配。沒有事先把腳本寫足。

2.今天我聽説讀寫了嗎?

從時間分配看,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佔了大部分時間。處理的節奏不好,內容分析佔的時間過多。沒有訓練點。有這樣一種尷尬:課堂上講的一切都不會考;考的一切都沒來得及在課堂上講。內容的分析所佔的比重過大。擠佔了學習表達方法的時間,還擠佔了積累和運用的時間。我認為這樣的課堂比例分配是很不合理的。我必須每天問問自己:今天我聽説讀寫了嗎?

課後我又認真研讀了教材,發現“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此處可以設計一個口語交際訓練,讓學生拓展想象哪兒指的可以是哪裏?白楊還會遇到什麼?寫作訓練除了完成課後的練習,還可以結合本單元的習作給兄妹倆寫一封信,或者寫一篇讚美白楊的文字,或者採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寫一篇文章。

三、改進措施

今天讀到國際巨星裘德洛在一篇採訪中談自己塑造《哈姆雷特》這一角色的一句話,對我觸動很大。裘德洛説:哈姆雷特是一個擁有貴族血統的王子,對於普通人而言是高不可攀而不能理解的…似乎這一點成了幾個世紀以來莎士比亞劇作中的重要焦點。而我的角色試圖推翻這一認識。他是一個性格古怪而沒有頭腦的人,他塑造了新的丑角形象。時而絕望,時而殘酷,而對於某些人而言是致命的。他不惜殺死波洛涅斯。暗中害死羅生克蘭和蓋登思鄧。他思考命運,但是隻站在他自己立場上思考。而不是其他人...他是個極度自私的人。就像我們,21世紀的人們,對什麼都不感到後悔,只為自己感到惋惜。而劇院不是博物館,它不是為了珍藏,而是提供人們思考的場所。

最後一句話似乎使我找到了方向,藝術與課堂,演員和教師,我覺得我們的課堂教學和裘德洛對於哈姆雷特的理解有共通之處。更有趣的是:上一次課改的時候,説到對文本的多元解讀,人們常喜歡説: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裘德洛確實是用自己的多元理解塑造了一個全新的哈姆雷特。屬於裘德洛的哈姆雷特,裘德塑造的這個角色還獲得了託尼獎的提名。

裘德是一個有思想的演員,從12歲就開始登台表演。我在想,一個在舞台上在鎂光燈下,有28年從業經歷的演員把劇場、把劇場中的哈姆雷特看做提供人們思考的場所。作為教師的我,應該和裘德一樣,也把課堂看做一個為人們提供思考的場所。這種大教育觀,在我剛才讀到高主任轉載的雷夫老師的訪談裏也有影子,説到底,一節語文課或者一節數學課,並非是要學會一篇文章或者一個公理定義,而是教室裏人的成長和發展。

篇三: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取材於六十年代支邊一事,寫一位新疆工作的父親,帶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之教學目標。要完成這一教學目標,一要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二要抓課文中的聯繫點,即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願聯繫起來。這就是為本課教學樹起的“靶子”,本課的教學定位、定向於此。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突出以下幾點:

一、抓思路,教路、學路、文路和諧統一,同步進行

課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點──白楊的象徵意義這一順序來組織文路的。文中巧妙地運用了三個問句,承上啟下,串聯全文,句句遞進,引向深入。第一問句“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引出白楊,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第二問句“為什麼它這麼直,長得這麼大?”理解其“生命力強,堅強不屈”的特點;第三問句“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理解其象徵意義。教學中,應把三個問句作為“突破口”,並圍繞三個問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之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聯繫,挖掘內涵,深入理解體會文中寓意

應該説,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但由於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應採用“上鈎下連”的方法,上接“特點”,下連“三個只知道”,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繫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國小,將來再念中學”,而不知道父母帶他們來新疆安家落户、紮根邊疆的心願,讓他們在這裏念國小、中學、大學,將來成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設邊疆的接班人;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而不知道邊疆還十分荒涼貧瘠,需要付出幾代人艱辛的勞動,才能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城市和鄉村……。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為一體,文和道達到完美統一,可收到一舉數得之效。

三、重訓練,以讀為本,兼顧聽、説、寫的訓練

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首先須突出“讀”的訓練。可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默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會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過口誦心惟,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進行思維訓練。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思維過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深入,思維也漸漸深入,對問題的認識就會逐漸深化。尤其是通過本課所設計的根據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的訓練,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對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再次應説、寫並舉。理解白楊的特點,要通過抓關鍵詞句完成。即找出“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這兩個句式歸納出白楊的特點,並相機用這兩個句式練説;等到理解了白楊的`象徵意義這段文字後,再帶着對邊疆建設者的崇敬與愛戴,讓學生用這兩組句式去寫話,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進而可放手讓學生暢談“你父母對你的希望是什麼?你如何去實現它?”從而潛移默化,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篇四: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這片課文是一篇運用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的一篇課文。課文主要借白楊樹讚揚哪些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人們那種無私奉獻,默默無聞,堅強不屈的建設者們。更通過爸爸和孩子們談論白楊,來表達爸爸的一個心願,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像建設者們紮根邊疆,奉獻自己的決心。課文主要通過三個孩子們只知道,卻不知道的事情,來襯托爸爸的心願,在教學中,我把這一部分作為學生理解爸爸心願的一個重點,孩子們只知道一些事情,猜想一下孩子們卻不知道什麼?以此來襯托出爸爸的心願,讓孩子們進行理解。本篇課文有兩處託物言志的地方,可以讓學生多通過品讀和理解體會兩處託物言志的表達的情感。學生對於這種寫作方法有一定的瞭解,在教學過程,我重點讓學生尋找生活中個還有哪些事物具有人的精神。讓學生在生活中通過仔細觀察,學寫託物言志的作文。

篇五: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一課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體會到生活中人們的無私奉獻,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對白楊的敬意,實際上是對建設者的讚美。因而我緊緊抓住樹與人的聯繫。從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去反映無限的生活情景。

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讚美白楊樹的內容之後,我又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畫表現出來,學生非常樂於表現自己,同時也體現了個性化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更多地運用發展性的教學評價。評價不再反映僅僅甄別選拔學生,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我在教學中的評價語較為得當,每一句能恰到好處地敲擊在學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膽的表現,發揮自己潛在能力。

例如:當一個學生不太敢發言時我這樣鼓勵學生説:“記住把愛心獻給別人,把信心留給自己。”這個學生回答後,我又鼓勵説:“你真了不起啊,朗讀好多麼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正是有了這些鼓勵的話,學生才會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總之,我能緊緊以新課標為教學依據,以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以教材作為培養和訓練學生能力的線索,我的這節課為語文新課標的實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鑑。

篇六: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記述了列車上的父親與他的孩子們的對話,課文藉助白楊,熱情謳歌了像父親一樣服從祖國需要紮根和建設邊疆的無私的建設者。今天,語文小編整理了課文《白楊》教學反思。通過《白楊》教學反思,教師可以儘早發現一些教學不足,比如説教學設計上出現哪些問題、課堂交流和啟迪是否得當、課後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從而為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累計經驗。一起來看下吧!

《白楊》這片課文是一篇運用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的一篇課文。課文主要借白楊樹讚揚哪些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人們那種無私奉獻,默默無聞,堅強不屈的建設者們。更通過爸爸和孩子們談論白楊,來表達爸爸的一個心願,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像建設者們紮根邊疆,奉獻自己的決心。課文主要通過三個孩子們只知道,卻不知道的事情,來襯托爸爸的心願,在教學中,我把這一部分作為學生理解爸爸心願的一個重點,孩子們只知道一些事情,猜想一下孩子們卻不知道什麼?以此來襯托出爸爸的心願,讓孩子們進行理解。本篇課文有兩處託物言志的地方,可以讓學生多通過品讀和理解體會兩處託物言志的表達的情感。學生對於這種寫作方法有一定的瞭解,在教學過程,我重點讓學生尋找生活中個還有哪些事物具有人的精神。讓學生在生活中通過仔細觀察,學寫託物言志的作文。

篇七: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這篇課文是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內容簡單,生字也只有一個,學生讀起來,並不難。甚至可以説,他們一讀就會,幾乎不需要老師的講解。

前幾天在查備課資料的時候,我發現了於永正老師的教學實錄。看完之後我立刻,暗自驚歎。那是20多年前的教學設計。但是至今讀來仍然有很多可取之處。

於老師全文抓住“高大挺秀”和“又陷入沉思”,這兩個詞語來講解。高大挺秀,是白楊樹的特點。又陷入沉思,指的是文中的爸爸看到白楊樹,思考着白楊樹的品質,思考着他的工作,思考着孩子未來的生活。

課文的結尾處讓學生來用關聯詞來仿寫段落,用上“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這些關鍵詞。

教學過程:

於老師的課設計得非常的流暢,接地氣。他的第一課時主要是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語和課文的朗讀。第二節課才來解決上面高大挺秀,以及陷入沉思這兩個問題。我把他的教學實錄設計思路和流程,大概的記了下來,今天照搬進入我的課堂。效果確實不錯。比如説導入語,我是這樣設計的。

1、今天我們來學習作家袁鷹的一篇散文,題目叫白楊。然後轉身在黑板上板書課題。一邊板書一邊説,白字上面要寫得寬,下面要寫得窄,上寬下窄。楊字的左邊是木字旁,因為它是一種植物。楊字的右邊是橫折折鈎,注意這是一筆寫完。兩個橫折上面寫的要非常小,非常窄,下面寫的非常寬,非常大。你們記住了嗎?自己書空寫一下。以前雖然我們學過這兩個字,但要把它寫得美觀可不容易。

2、識記“晰”字。

在老師批改大家預習本的時候,發現有一個字,很多人都寫錯了。那就是晰,清晰的晰。晰字左邊是日字旁,而不是目字旁。太陽出來了,外面都很清晰,並不模糊。所以左邊是日字旁。

3、然後是檢查課文的朗讀情況。找幾個同學分段朗讀。結果在讀到哥哥和妹妹爭辯的句子時,鬧出了不少的笑話。課文中,所寫的“不,那不是樹,那是大傘。”學生卻讀成了,“不,那不是大傘……”下面已經笑成了一團。

後面換人讀,結果還是有人讀錯。那學生確實是太緊張了。因為他們讀書的時候有壓力,生怕會讀錯。

4、在尋找白楊樹特點,只能用一個詞來表示的時候,結果讓我意外的是,全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找到了答案。

5、又陷入沉思的教學也不錯。關於“沉思”的內容,我讓學生沉思了好久。

敗筆:

關於課文第12自然段,用關聯詞組進行的仿寫,多多少少都是一個敗筆。學生花了十分鐘,竟然沒有寫出幾篇像樣的段落來。針對這種情況,以後還是要做好準備。第一,準備好小練筆的本子。第二,在寫什麼的問題設計上要清晰明瞭。第三,爭取每堂課都有小練筆的內容。讓學生每節課都動動筆,成為一種習慣。

總結:這是一堂照搬於老師教學實錄的課堂。有精彩之處,也有失敗之處。下次備課還是要把教學實錄多研習幾遍。深深的記在心裏。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只有這樣子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

篇八:白楊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為語文教學指出了一條很好的教學思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生多積累,重感悟、重內化、重視與生實際的聯繫。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回顧《白楊》一課的教學,我作了一番反思。

首先,我以生活作為學生理解課文最根本的落腳點。《白楊》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體會到生活中人們的無私奉獻,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對白楊的敬意,實際上是對建設者的讚美。因而我緊緊抓住樹與人的聯繫,從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去反映無限的生活情景。其次,更注意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在教學完第二環節,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先讚美白楊樹的內容之後,我又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用一句話表達出來,學生非常樂於表現自己,同時也體現了個性化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

其次,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教師更多地運用發展性的教學評價。評價不僅在於甄別選拔學生,更在於培養學生個性和創造性,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的評價語較為得當,每一句能恰到好處地敲擊在學生的心上,促使其努力地思考,更大膽地表現,發揮自己潛在能力。

再次,注重朗讀的指導與合作學習。在處理課文難點部分,我給學生充分的機會去讀,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再分組合作學習,文章難點慢慢地化解了。例如,學習文章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時,我採取的是讓學生質疑的方式。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很快能提出:

1、爸爸為什麼又陷入了沉思?

2、為什麼他又露出了一絲微笑?……在學完這一自然段時,一學生又提出一個疑問:前面介紹白楊樹的特點時,為什麼爸爸的臉色變得嚴肅起來?從學生的提問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在讀書,在思考問題。通過朗讀、熟讀、反覆讀,多種形式的讀,學生在自主學生中理解了文章的內容,感悟了文章的主旨。

但在教學中,有的地方朗讀不到位,學生理解就有些困難。如第1自然段中對白楊的生長環境惡劣的理解,由於讀得不夠,體會不透,以至對後面白楊的特點的概括有些難度。同時,對白楊的特點,在學生理解困難時,如果採取分句朗讀,學生能夠較容易地領會出其特點。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變換形式去讀,教師適時引導去讀,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去理解課文,感悟課文。

篇九: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這篇精讀課文寫一位新疆工作的父親,帶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語文白楊教學反思。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本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即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並能結合課文內容和聯繫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也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遵循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精神,使學生養成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具體教學方法如下:

一、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

單元模塊教學提出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展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自我發展”,注重能力的形成,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為了體現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教育思想,讓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揮。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做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圈畫、思考、討論、彙報……加上足夠的時間保證,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自由、廣闊的空間能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例如在“圍繞主題、自主預習”這一環節:學生通過預習,加深體驗和感悟,為學習做好知識和情感的準備同時,還能帶着問題走向老師和同學,學習目標的指向性更明確,也使課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深刻,使課堂教學變得充實、豐滿。

預習內容是這樣設計的:

1、自學生字新詞,查字典、結合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它們在文中的意思。

2、結合預習提示讀課文,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記號,可在空白處簡要寫出自己的體會,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提出自己的疑問。

3、蒐集跟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資料(文本、圖片、音像)以及跟課文主題、體裁相同,思想內容相近或同作者的文章。又例如學生自主閲讀課文後反饋及感悟新疆的惡劣環境和白楊的特點這一環節,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大家把自己的見解説一説,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如理解“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並不那麼清晰,都是渾黃一體”一句,體會大戈壁的特點,學生經過自主閲讀,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我認為句中的‘茫茫’,意思是不清晰,看不清楚,在本課的意思是大戈壁一眼望不到邊,很寬敞。”“我認為‘渾黃一體’在課文中指不管天和地都是黃色的。”“我認為‘沒有水,也沒有人煙’意思是説大戈壁很荒蕪。“我想‘不那麼清晰’在課文是指天地界限並不那麼清晰。”“‘高大挺秀’這裏是説白楊樹的身影很壯美。”“我知道了戈壁灘渾黃一體,十分荒涼,可白楊樹卻在這兒長得高大壯美,生命力很強……”這樣讓學生自讀、自悟、自議、自得,以學生為主體的訓練方式,充分表現了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完全符合閲讀是讀者對文本的一種再創造這一閲讀原理,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正確的閲讀方法,教學反思《語文白楊教學反思》。

二、注重學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

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但要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即本課的教學目的就有點困難,這也是本課的難點。由於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應引導學生抓聯繫,合作探究文體,讓學生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繫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國小,將來再念中學”,而不知道父母帶他們來新疆安家落户、紮根邊疆的心願,讓他們在這裏念國小、中學、大學,將來成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設邊疆的接班人;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而不知道邊疆還十分荒涼貧瘠,需要付出幾代人艱辛的勞動,才能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城市和鄉村……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為一體。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主要以學生讀、悟、問、議的合作學習方式達到教學目的。學生先自讀自悟,再提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引導學生帶着前面提煉出的問題,直奔課文重點,最後小組合作交流心得。教師參與學生討論,瞭解學生交流情況,及時引導。在學生展開研讀時,仍要注意保證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研讀課文,思考分析,邊讀邊劃邊注。教師巡迴指導,參與學生的自學研討活動,並注意吸收反饋信息。這一小環節從表面上看往往是靜的,看似一段空白,實則是充滿了學生整個思維過程的一段寶貴時空。學生只有有了自讀自悟後的獨特感受,才能更好的參與合作小組的討論,傾聽和評價他人的發言,接納別人的合理見解。

在小組作交流,相互合作探究文本時,教師有針對性地參與小組討論。最後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按自己的選擇,交流感受最深的部分。在交流過程中,落實訓練點,如: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教師適時組織討論補充、評議深化、相機誘導。這樣的教學設計,給學生提供切實可操作的探究方法和過程提示,讓他們圍繞自己的最深感受來進行深入研讀,使學生能夠自由且充分地與文本對話,而後再展開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師生在互動的閲讀實踐中,日積月累,豐厚語文素養。

三、側重聽説讀聽寫訓練,落實寫作方法的指導

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首先須突出“讀”的訓練。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默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會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過口誦,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在讀的過程中還要進行思維訓練。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思維過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深入,思維也漸漸深入,對問題的認識就會逐漸深化。尤其是通過本課所設計的根據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的訓練,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對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再次説、寫並舉,理解白楊的特點,通過抓關鍵詞句完成,即找出“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這兩個句式歸納出白楊的特點,並相機用這兩個句式練説;等到理解了白楊的象徵意義這段文字後,再帶着對邊疆建設者的崇敬與愛戴,讓學生用這兩組句式去寫話,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進而可放手讓學生暢談“你父母對你的希望是什麼?你如何去實現它?”從而潛移默化,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另外,在進行聽説讀寫的訓練時,還不忘指導文章的寫作方法,如在文章結尾寫爸爸摟着孩子,望着窗外沉思,看到白楊樹,他又微笑了。這是又一次由樹聯想到人,託物寄意,借物喻人。我們在作文時,也可以學習運用這種方法。例如寫《植樹》,我們就可由小樹聯想到人(包括自己),聯想到一代人的成材;寫《蠟燭》時可以聯想到辛勤工作的老師或默默無私奉獻的勞動者。讓學生學會在寫借物喻人的作文時,首先要像《白楊》一樣,寫出物的特點,再由物的特點聯想到人的性格品質。要注意物與人之間的相似之處,比喻要恰當、得體。正所謂我們要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還得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與其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魚,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也為本單元后面課文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也是單元模塊主題教學課題實驗的思想。

《白楊》教學反思

還深深的記得着裝國小宋海燕老師關於文本細讀的觀點,那就是以不同的身份來讀文本,以讀者的身份來讀文本,以作者的身份來讀文本,以教者的身份來讀文本,最後就是以學者的身份來讀文本。我覺得這個觀點非常適用於我們教研的課題------文本細讀。在《白楊》教學過程中,我大膽對這一觀點進行了嘗試,雖然説還有很多不足,但是,通過這樣的嘗試,我也有很多收穫。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構思巧妙,文字雋永,感情豐富,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這篇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細讀文本,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學中,我抓住文本中重要的環節進行細讀。

第一處是在講解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時,讓學生先找出相應的段落,然後讓學生細讀該文本,在細讀的過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茫茫”、“渾黃一體”、重點詞來理解大戈壁的環境的惡劣,從而激發學生們對白楊樹的敬佩之情;抓住“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這一句話來體現白楊樹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麼頑強;另外從 “高大挺秀”一詞中,讓學生真切的體會到白楊樹的適應力及頑強的生命力是多麼然人敬佩。談完自己的理解之後,讓學生們帶着自己的理解來讀文本,讓孩子們的感情來源於文本,在歸結於文本。這樣,就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們學會理解文本,再將自己的理解通過讀來展現。

第二處文本細讀的設置是在講解爸爸的話時,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短短的三句話不但向我們介紹了白楊樹的特點,同時也借白楊表白爸爸的心。

篇十:白楊教學反思

1、整課的教學是從學生實際出發,緊跟學生展開教學。就把學生的“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全程調動起來,學生在整節課的求知慾很高,學得很投入。但在教學中,有的地方朗讀不到位,學生理解就有些困難。如第一段對白楊的生長環境惡劣的理解,由於讀得不夠,體會不透,對後面白楊的特點的概括有些難度。同時,對白楊的特點,在學生理解困難時,如果採取分句朗讀,學生就能較容易地領會出其特點。

總之,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變換形式去讀,教師適時引導去讀,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去理解課文,感悟課文。

2、教學反思: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寫的是在通往新疆兒童詩童年仿寫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着車窗外的白楊展開討論的事。作者借白楊,熱情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作家文筆清新流暢,人物描寫生動。教學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注意領會作者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幫助學生歸納其表達方法,引導學生運用到平時的寫作中去。文中有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學時,我重視引導孩子通過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來體會領悟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比較高。

篇十一:白楊教學反思

今天講了一節教研課,課文是《白楊》。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回到內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 整節課下來,教學思路是備課時的思路,但自己感覺還是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課後王副校長還認真地給我評了課,系統的總結了優點和不足,也是我在教學上能更清晰一些。優點:

1、課文讀得很通順。

2、注重希望生的學習。

3、詞語處理到位。

4、主要內容上孩子有了概括的能力。

5、孩子具備了查閲課外資料的習慣和能力。王副校長説:綜合這幾點能看出孩子們預習習慣有了很大的提高,預習的很到位、紮實、實用性很強。

6、朗讀很實,有pk讀,指名讀;齊讀。

7、課堂結構把握很到位。

8、能滲透孩子們一些寫法。不足:

1、自主時間有些短,要根據課文的長短定。

2、小組交流時目標再明確些。可以説:交流一下你畫的句子及寫的感悟。

3、過渡語語言要嚴密:你有哪些優美的語言送給白楊。

4、理解後要讓孩子們學會總結白楊的特點。

5、體會父親的心聲時,沒有結合文中的句子去體會。最後王副校長根

據我班實際情況支了幾招。三個堅持:

1、堅持預習。

2、堅持抓文章重點訓練、理解語言文字、朗讀。

3、堅持質疑環節。一個切記:不要脱離語言文字。一個希望:讓孩子説話大大方方。

其實我是一個很鈍的人,我真的發自內心想把孩子們鍛鍊得更厲害。但能力有限、悟性不高,從我個人角度對孩子們還會有一些影響。但我有強大的後盾——領導們的指點、同事們的幫助。在他們的幫助、指點下,我會盡量彌補給孩子們帶來的“損失”。

篇十二:白楊教學反思

案例背景:

通過學習爸爸介紹白楊的話,孩子們理解白楊具有高大挺秀、無私奉獻、頑強不屈的精神;通過剖析父親的表白,知道父親就是一位像白楊那樣為祖國西部建設奉獻所有力量的西部建設者。接下來的片段是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感受西部建設者的偉大。他們的偉大不僅僅只體現在奉獻自己上,還體現在奉獻自己的子孫上,這是本文最感人的地方,也是孩子們情感宣泄口。

教學片段:

大屏幕出示“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

師:爸爸為什麼笑?

生:看見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

師:這有什麼好笑的?有特別的原因嗎?

生:在他的眼裏那些小樹就是他的孩子。

生:對,他的孩子在風沙裏成長起來。風沙指的應該是新疆,那裏的環境很惡劣。

生:哦,難怪爸爸要讓自己的孩子那新疆讀書呢?原來他是想讓他的孩子也為新疆做貢獻呢!

師:那那棵高大的白楊呢?那又代表誰呢?

生異口同聲:爸爸!……哦,還有媽媽!

師:孩子們,再想想。西部建設者只有課文裏提到的爸爸、媽媽嗎?

生恍然大悟:應該是所有的西部建設者。

師:請同學們把語言組織一下,把大樹、小樹、小樹在風沙裏成長起來所代表的含義都給説一遍。

生:大樹應該是所有的西部建設者,而小樹就是所有西部建設者的孩子啦!

生:原來,爸爸想讓他的孩子也為西部建設做貢獻哪!

師:同學們説得很對,白楊就是千千萬萬西部建設者的化影,他們為着祖國的西部建設,奉獻着自己的一生,甚至奉獻了他們的子孫。曾有作家寫下這樣的話語(大屏幕出是示:奉獻了青春獻終身,奉獻了終身獻子孫。)來,我們一起讀一讀這句話吧!

很明顯的,到了這個時候,孩子們的聲音裏透露出了感動,許多女孩子的眼裏,露出了閃閃的淚花。

師:讀到這兒,你有什麼想説的嗎?

生1:讀到這裏的時候,我的鼻子酸酸的,我被西部建設者的偉大精神感動了。

生2:我彷彿看見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而他的兒女卻仍然在為西藏的建設而努力着。

……

師:那麼,請你拿起手中的筆,寫下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吧!

(教室裏安靜極了,只有“沙沙沙”的寫字聲,偶爾還有輕輕的啜泣聲。我知道,他們沉浸在感動中,這是他們最真實的情感流露。這次的隨文小練筆,篇幅不長,卻是孩子們最真的情感。我所期待的“情到深處文自流”的美好境界居然就這樣產生了!)

學生練筆集錦:

敬愛的西部建設者們,你們是最可愛的人。荒涼的戈壁在你們的努力下,散發着勃勃生機。你們的無私奉獻讓我感動,你們那“奉獻了青春獻終身,奉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博大胸懷將一直鼓勵着我,好好學習,將來也為祖國的西部建設奉獻自己的力量。

------(楊子豪 12歲 五(2)班)

西部建設者們,我想您的孩子肯定也會像您一樣,盡心盡力做好每一件事,讓戈壁不再荒涼,你們的願望會實現的。

-----(王雪玉12歲五(2)班)

我的小姨就是一位支援西部的教師,她的學習成績非常好,很多大學校都搶着要她,但小姨卻報名去了西部,所有的家人都反對,我也覺得她很傻。學了《白楊》後,我才明白了小姨的心願,小姨的行動不是傻,而是偉大,我覺得自己好慚愧,以後我再也不説小姨傻了。

------(張豐羣12歲五(2)班)

看着這句話,我彷彿看見了上一輩的建設者們慢慢地老去了,他們的孩子慢慢地成長起來,有的揮動鋤頭,開墾着荒地;有的埋頭研究,創造了許多奇蹟;還有的辛勤耕耘,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想着想着,鼻子一酸,我感動得哭了。

--------(蔡福猛12歲五(2)班)

看着這句話,我忽然想到了他們的父母。我想他們的父母肯定已經白髮蒼蒼了,肯定希望可以天天看見自己的兒子、孫子。可為了西部的建設,父母們犧牲自己共享天倫的機會,甘願承受思念親人的痛苦!西部建設者的父母同樣很偉大。

――(李 靜13歲五(2)班)

反思:

“讀寫結合,相得益彰,讀寫分離,兩敗俱傷。”

――丁有寬

在我的語文課堂上,我經常會組織這樣的隨文練筆,以期待“相得益彰“的美好境界。但令人遺憾的是,寫出來的片段總是不能撥動我心裏的那根弦,而這次卻輕而易舉地達到了。

於是,我又一次回顧着這節課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從導入到理解父親的話,從理解父親的心到明白所有西部建設者的偉大志願,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看見高大的白楊,孩子們感動了;看見偉大的父親,孩子們又感動了,看見西部建設者的無私,孩子們更感動了。一次一次地感動,排山倒海般湧向了孩子,孩子們的情感之弦不斷地被撥動着,表達的願望不斷被激發,“情到深處文自流”也就無可厚非了。通過反思,關於隨文練筆,我形成了以下想法:

一、找準訓練點,“點點生花”

找準訓練點是一次成功的隨文練筆的前提。語文教材內涵豐富,只要教師認真地研究,細心地挖掘,總可以從課文中尋找出隨文練筆的有效結合點。人教版語文教材為語文老師提供了許多的空白點,如《白楊》中可利用的空白點就有很多。理解爸爸介紹白楊的話,我們可以充實文本內容;理解文中的三個“只知道”,我們就可以拓展文本的內涵;理解“小白楊在風沙中成長”時又可以順勢延伸學生的情感。我們應該“潛心會文”,根據文本的思路,尋找課文中能激發學生傾吐慾望的矛盾點、空白點、懸念點,對課文的內容進行深化、對學生情感進行延伸,對課文重點段落進行仿寫……我相信只要找準練筆的訓練點,就不難“點點生花”了。

二、品位課文語言,積澱情感

隨文練筆的重要前提是先品位課文語言,從文本的語言中提煉出情感。文貴自得,書忌耳傳。學生品位語言,提煉情感,都得從文本出發,用自己獨特的感悟,從文本中尋求共鳴,尋求情感的歸宿。這是一個層層推進的過程,步步內化的過程,所以隨文練筆之前的閲讀教學環節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因而,課前的挖掘教材,就成了重中之重了。案例中我的意外收穫,正是因為有了練筆之前,環環相扣的閲讀理解過程,為學生提供了情感台階,當學生的情感被激發到高峯時,隨文練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宣泄自我情感,厚積薄發

“為文者,情動而辭發。”新課程標準也指出,要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説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隨文練筆也應該符合這個要求,那麼真情實感從何而來呢?就從孩子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中來,而孩子們的理解與感悟卻少不了老師的引領與導航。學生的情緒一次次被調動,心靈一次次被撞擊,共鳴之花也就瞬間開放,在內心澎湃已久的情感瞬間爆發,噴薄而出。於是乎,奮筆疾書,化情感為文字。於是,文字也有了呼吸、有了色彩、有了生命。

總而言之,進行隨文練筆時,必須抓住讀寫結合的訓練點,必須做好練筆之前的鋪墊工作,必須激發出學生最質樸的情感,只有這樣,隨文練筆才能為我們內涵深遠的語文課堂穿上一件質樸的外衣,才能讓學生筆下生花!

篇十三: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一課在表達方式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借物喻人,託物言志。”作者通過文中父親對白楊樹的介紹表明自己紮根邊疆的志向,並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成為邊疆建設者的心願。在作者的描述裏沒有直接歌頌那些無私的建設者,而是將戈壁高大挺秀的白楊與紮根邊疆的建設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就在通過白楊樹的外在特點感悟其內在的品質,體會作者的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寫法。

在教學《白楊》這一課的時候,我主要抓住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

一、在閲讀過程中引導質疑

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句子含義,課前我佈置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有所瞭解。課上,我從課文中孩子們的童真對話引入,歸納出白楊的形體特點。再通過父親表情的變化引發學生質疑、討論、彙報,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與文本對話,和作者交流,與同伴商討……總結出白楊的生長特點。並使學生懂得,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白楊,讚美白楊在任何環境中都能成長,能頂住任何自然災害,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通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怎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屈、盡職盡責。最後,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讀,自由讀,齊讀,表演讀,充分體驗感悟。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通過朗讀學生知道爸爸、媽媽在新疆工作,而當時的社會情形與工作環境如何學生比較陌生,畢竟那個時代距離學生較遠,這樣就造成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對邊疆建設者無怨無悔、奉獻一切的精神的體會會遇到障礙。為此,我在課前蒐集有關白楊樹、西部建設的相關資料,與學生一起交流、學習,在頭腦中形成認識。再加上對如今西部的介紹,學生達到對建設者精神的理解和認同。

二、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課文理解內容

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父親的嘴角露出一絲微笑……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的理解,我沒有直接提問學生這句話的含義,而是巧妙地聯繫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讓學生思考:此時此刻父親看到了什麼,他會想些什麼?學生在思索的同時,也喚起了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為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打下基礎。這樣,通過聯繫上下文,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的方法。

三、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突破難點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恰當運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本節課中“白楊樹象徵着建設邊疆、紮根邊疆的建設者”,這一部分內容課文中沒有直接描寫,而這部分內容不僅是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教者設計了引導學生探求“孩子們所不知道的”,並用電教媒體介紹邊疆建設者當年墾荒的場面,使學生從形象的直觀中領悟到“白楊與建設者”之間的聯繫。同時,展現了今日新疆的繁榮景象。鮮明的對比,更富現實教育意義。另外,電教媒體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在教學中,我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力求體現語言文字訓練意識,將朗讀指導貫穿於整篇課文中,強調“邊讀邊思”與“讀中理解”,使學生讀得入情入味,教學效果較好

篇十四:白楊 教學反思

我執教的《白楊》一課有許多特點,這裏且不談教學思路之清晰,詞句訓練之紮實,學潮指導之得當,讀書結合之緊密。談談其前瞻性的教學理念和發展性的教學評價及合作的學習的方式。

一、充分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為語文教學指出了一條很好的教學思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習多積累,重感悟、重內化、重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繫。我在這方面體現得很位。

首先我以生活作為學生理解課文的最根本的落腳點。《白楊》一課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體會到生活中人們的無私奉獻,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對白楊的敬意,實際上是對建設者的讚美。因而我緊緊抓住樹與人的聯繫。從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去反映無限的生活情景。

其次,我更注意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在教學完第二環節,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讚美白楊樹的內容之後,我又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畫表現出來,學生非常樂於表現自己,同時也體現了個性化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評價的發展性

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更多地運用發展性的教學評價。評價不再反映僅僅甄別選拔學生,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我在教學中的評價語較為得當,每一句能恰到好處地敲擊在學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膽的表現,發揮自己潛在能力。

例如:當一個學生不太敢發言時我這樣鼓勵學生説:“記住把愛心獻給別人,把信心留給自己。”這個學生回答後,我又鼓勵説:“你真了不起啊,朗讀好多麼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正是有了這些鼓勵的話,學生才會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總之,我能緊緊以新課標為教學依據,以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以教材作為培養和訓練學生能力的線索,我的這節課為語文新課標的實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鑑。本課設計如有不當之處,請領導批評指正,使我能茁壯成長起來。

學生在學習《白楊》這篇課文之前,已經學習過一些寫景狀物文章和寫人記事性文章,

能過通過抓住景物描寫領悟景物特點,通過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描寫理解人物思想感情。但是,對於本文“借物喻人”的寫法,學生在教材所提供的文本中還是第一次見到,所以還沒有相應的概念和學習方法。此外,這篇課文歌頌建設者那種熱愛邊疆、紮根邊疆的志向和不畏艱難困苦的精神。對於當今生活無憂無慮的學生來説,距離較遠,學生對“爸爸媽媽”為什麼自願紮根新疆,建設新疆可能會留有疑問,也就很難對“建設者”產生讚美和敬佩之情。要做到語文教學的“彼時彼地彼人”,所以我帶領學生把當時的背景做了補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個性化的閲讀,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我在《白楊》一課的教學設計上也是致力於體現這一理念。設計中堅持對文本的整體感悟,圍繞重點,層層深入,以讀促教, 讓學生直面文本,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大膽質疑,合作解疑。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品讀結合、讀中悟理、讀中得法。

縱觀本教學設計並結合實際操作,細細反思,發現在實際操作的預設上還有些需要彌補。首先,我在本教學設計中力求做到,切實的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掌握、能力培養、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但實際的細節設計中,我卻沒有反應出具體的引導和操作方法。我想針對此問題,我還應在立足於關注學生的前提下,更多的預設出一些形成性評價的語言,其實評價本身也是一種教學活動。在這種活動中,學生的知識、技能將獲得長進,甚至會產生飛躍。利用形成性評價語言,師生就文本學習進行和諧而平等的對話,教師順學而導,就可以讓學生自己探索領悟,獲得新的學習經驗,最終達到更高的教學目標。此外,在讓學生自主結合資料理解15自然段,進而處理“爸爸的心”這一部分時,我的考慮還不夠細緻。《白楊》這一課的寫作時代離學生很遙遠,其背景資料也很多很複雜,而就文本自身而言又帶有很深的時代烙印,它是作家對當時社會乃至國家的一種摯誠關注。對於這樣的一篇文本,學生在收集整理資料就很難,要準確地運用其幫助深入理解對文本就更難,那麼,教師在預設中就應事先根據學生情況,預測到學生收集運用資料解讀文本的程度,在此基礎上由教師預設一些問題或給予一些資料的補充,讓他們的探索之船在教師不着痕跡的保駕護航中,駛向勝利的彼岸。所以,在今後的教學設計中我還需要時時地提醒自己,以為每一個學生搭建與文本對話的橋樑為己任,精心預設,上下求索,努力締造生動和諧、平等對話的優質課堂。

[白楊 教學反思]

篇十五: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典型課文。這篇課文寫的是一位新疆工作的父親,帶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

由於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應引導學生抓聯繫,合作探究文體,讓學生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繫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在這一教學環節中,主要以學生讀、悟、問、議的合作學習方式達到教學目的。學生先自讀自悟,再提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引導學生帶着前面提煉出的問題,直奔課文重點,最後小組合作交流心得。老師做適當的點撥。

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重視了學生的讀,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默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會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過口誦,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還有不足的是,課前如果讓學生先查閲一下有關邊疆、有關邊疆建設者的資料,讓同學瞭解了當時的艱苦生活和勞動環境,感受到了建設者們開發西部的豪情壯志。在學習課文時,學習感悟作者借白楊特點喻邊疆建設者難度就能降低一些,感悟也會更深一些。

篇十六: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課文,文章通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樹這件事,讚揚了邊疆建設者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

因此,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而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教學目標之一。

另外本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並説出自己的見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要求學生能結合課文內容和聯繫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本課的難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遵循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精神,使學生養成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具體教學方法如下:

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瞭解。通過學習課文了解白楊的特點,歸納出白楊的形體特點(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頑強。)再通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讓學生討論解決兩個問題:

⑴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有何作用?

⑵寫白楊樹的特點有何特色?我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和作者交流,與教師商討,向同伴彙報……並使學生懂得,前者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寫白楊樹並非直接描寫景物,而是通過人物説的話,間接地寫出白楊的特點。

篇十七:白楊教學反思

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但由於時代的不同,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我採用了“上鈎下連”的方法,上接“特點”,下連“三個只知道”,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繫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

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可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是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國小,將來再念中學”,可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帶他們到新疆去,讓他們在這裏念國小、中學、大學,將來成為建設邊疆的接班人;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可他們卻不知道邊疆是個偏遠、艱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幾代人艱辛的勞動,才能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城市和鄉村……。

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為一體,文和道達到完美統一,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

篇十八:白楊教學反思

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首先須突出“讀”的訓練。在本堂課,我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藴含着的思想感情,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進行思維訓練。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思維過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深入,思維也漸漸深入,對問題的認識就會逐漸深化。尤其是通過本課所設計的根據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的訓練,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對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

再通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讓學生討論解決兩個問題:⑴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有何作用?⑵寫白楊樹的特點有何特色?我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和作者交流,與教師商討,向同伴彙報……並使學生懂得,前者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寫白楊樹並非直接描寫景物,而是通過人物説的話,間接地寫出白楊的特點。

篇十九: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回到內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的教學目標。要完成這一教學目標,我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並抓住課文中的聯繫點,就是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願聯繫起來。這就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課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點———白楊的象徵意義這一順序來組織文路的。文中巧妙地運用了三個問句,承上啟下,串聯全文,句句遞進,引向深入。因此,我從三個問句入手,以三個問句串聯整堂課的教學環節。從第一問句“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引出白楊,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從第二問句“為什麼它這麼直,長得這麼大?”理解白楊“高大挺秀,不擇環境,不懼災害”的特點;從第三問句“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理解白楊的象徵意義。教學中,我把三個問句作為“突破口”,並圍繞三個問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之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篇二十:白楊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抓住重點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白楊樹的特點以及爸爸的心願,領悟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

3.進一步加深對西部的瞭解,感受邊疆建設者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語句,體會白楊樹的特點以及爸爸的心願並領悟借物喻人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進一步加深對西部的瞭解,感受新疆建設者紮根邊疆的無私奉獻精神。

教學準備

白楊樹圖片,歌曲《小白楊》片段,戈壁荒涼、建設者工作以及今日新疆景象圖片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課前先請同學們欣賞戈壁灘上高大挺秀的白楊樹的圖片以及歌曲《小白楊》。之後教師激情導入:“同學們,隨着這動人的歌聲,我們繼續與課文中的父子三人乘着通往新疆的列車,去那裏親自感受一下戈壁灘上高大挺秀的白楊樹!”

二、複習字詞,回顧課文

1.出示上節課學過的生字新詞卡片,通過齊讀、指名讀、開火車、男女對讀等形式檢查學生生字詞的掌握情況。教師及時糾正錯誤讀音。

2.師:“看來同學們對生字詞的掌握不錯,老師希望今後你們也能繼續的保持下去!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那誰能給大家説一説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三、朗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 瞭解白楊特點

1.師:“同學們那這位邊疆建設者是怎樣向孩子麼介紹白楊的呢?同學們打開書現在快速的瀏覽課文,找出爸爸讚美白楊樹的話是哪幾句?並用筆把它畫出來,看誰畫的又快又準!”

2.之後引導默讀這三句話,並想一想這三句話都分別概括了白楊樹的什麼特點?引導同學回答過後,教師板書:高大挺秀、適應性強、生命力強的特點。

(二) 理解表白內心

1.師:剛剛我們分析了爸爸讚美白楊樹的話,感受到了白楊樹高大挺直、適

應性強、生命力強的特點。字裏行間都流露出了對白楊的讚美之情,那麼爸爸只是在介紹白楊嗎?你能不能找出文中的句子來回答老師這個問題?

2.提問學生“表白”的意思。引導學生説出:“解釋”、“説明”的意思。

3.提問:“爸爸表白自己的心思孩子們理解嗎?那孩子們只知道什麼呢?”請一名同學朗讀14自然段,並請其他同學思考孩子們只知道什麼? 理解“只知道”是什麼意思?引導學生説出“只知道”就是“就知道”、“僅僅知道”的意思。

4.提問:“既然孩子們只知道這些那孩子們不知道什麼呢?”同學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同時教師提出小組學習的要求:討論時每個小組請一位同學讀三個只知道,每讀完一個就停下來討論一下孩子們不知道的是什麼?

5.請同學們結合上節課收集到的新疆以及建設者的有關資料,來理解孩子們所不知道的事情。同桌合作學習。根據學生回答來引導學生理解體會建設者在新疆那樣貧窮的情況下,服從祖國需要來到新疆,紮根建設,體會建設者的遠大志向。

6.教師引導同學結合爸爸介紹白楊樹的話來想一想爸爸到底在通過介紹白楊表白自己怎樣的心呢?通過學生回答來引導同學理解領悟爸爸以及邊疆建設者也想像白楊一樣祖國哪裏需要他們,他們就到哪裏去,像白楊一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進一步領會建設者無私奉獻的精神。

7.教師範讀爸爸介紹白楊樹的三句話,並指導同學有感情的朗讀。

(三) 體會爸爸心願

1.請學生輕聲讀最後一自然段並想一想最後一小節中爸爸為什麼會陷入沉思,最後嘴角為什麼有會浮現出一絲微笑?

(四) 體會表達方法

請學生一起再來看課文的題目,並提問:“課文雖然是白楊,但是作者實際上是在借白楊讚美誰?讚美什麼?”並請學生回想一下這篇課文的寫作手法與之前學過的哪篇課文相類似?

四、欣賞畫面,感受精神

向同學分別展示戈壁荒涼、建設者工作以及今天新疆相對比較繁榮的景象的圖片,並欣賞課後詩歌《帳篷》,並請同學説一説自己想要對這些衞士説的話。

五、歸納總結,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自由的説説本節課的收穫

課後作業

《我是小記者》:“其實像白楊樹一樣默默奉獻的人有很多,課後呢我們就充當小記者的角色,去發現,去採訪自己身邊的英雄!完成一份採訪稿,我們下節課進行交流。”

教學反思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課文,文章通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樹這件事,讚揚了邊疆建設者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

語文課程標準為語文教學指出了一條很好的教學思路。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精神,使學生養成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而在這方面我做的還比較到位。

首先,我用歌曲圖片導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調動了學生進一步學習新知的熱情;其次,在新知講授過程中我充分重視學生的閲讀實踐,讓學生在讀中去感悟和體會,抓住爸爸讚美白楊樹的話體會白楊樹的特點。同時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體會爸爸要表達的內心,抓住三個“只知道”體會“不知道”並解答不知道,再結合爸爸讚美白楊樹的話體會爸爸要表白的心。從中引導學生體會建設者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再次,讓學生以提問的方式,針對最後一小節體會爸爸為什麼會陷入沉思以及為什麼會露出微笑?引導學生體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接着,聯繫舊知,結合《落花生》體會借物喻人的表現手法;接着,圖文結合,通過讓學生欣賞新疆荒涼、建設者工作以及今日新疆相對繁榮的圖片,同時欣賞詩歌帳篷進一步昇華學生的情感,學生説説對建設者想要説的話,不僅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教育,進而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最後,佈置一個《我是小記者》的作業,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能力。總而言之,整節課我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重視學生的閲讀實踐,學生在讀中感悟新知。

本節課也有些不足的地方,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好引導作用,但是由於經驗不足,有些知識引導的還不夠到位。遵循自己的教學設計,不善於捕捉課堂上學生的一些生成性問題。雖然重視閲讀,但強調還不到位,指導朗讀應貫穿於整節課。

總之,本節課我緊緊以新課標為教學依據,以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以教材作為培養和訓練學生能力的線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但也一定存在着一些不足,希望老師能夠批評指正,並且之後希望能做的更好。

篇二十一:白楊教學反思

與學生一起學習了《白楊禮讚》,凝眸回望,有不少的收穫,也有些微的不足。

1、教學過程中,我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比如:讓學生找一找文中相應的語句,用“作者讚美了……的白楊樹”的句式説一句話;議一議作者從哪些方面來讚美白楊樹的;各抒己見説出自己最欣賞的是哪一方面,説出欣賞的理由;想一想白楊樹三不平凡象徵什麼;動手寫一寫今天的白楊又用來象徵什麼人,象徵他們的什麼精神;推薦課文中的優美詞句,説出推薦的理由。以上的教學環節,既抓住了重點,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象徵手法,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不斷的動腦、動口、動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的學習創造性也顯現出來了。尤其是動手寫一寫,更顯現了學生的創造力,學生所寫的內容,雖只有50字左右,卻百花燦爛,異彩紛呈。

2、注重了朗讀,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楊禮讚》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讀。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叩住學生的心靈,引起心靈的共鳴。教學時,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朗讀。利用多媒體音配畫聽課文朗讀,給學生的朗讀配樂,自己聲情並茂的範讀,男女聲分讀,小組朗讀,集體朗讀。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給學生的朗讀營造了情感氣氛,而且又變換了朗讀方式,既使學生有新鮮感,又使學生與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產生心靈的共鳴。

篇二十二: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這篇課文講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藉以表達自己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生根、發芽、成長。

對白楊的特點和父親表白的心願這一難點,在備這一課的時候我有些擔心學生是否能體會得出來,於是課堂上我創造一切機會盡量讓學生去讀,我發現我的擔心是多餘的。如對白楊的特點的理解,主要抓住爸爸的一段話來領會,在這部分,我先重點指導學生朗讀這段話,學生有了一定的瞭解後再分小組討論,當學生還有些困難的時候,再次來朗讀這段話,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學生體會到了白楊具有高大挺秀、生命力強、堅強不屈的特點。又如父親向孩子們表白自己的心願這一段中,我先跟學生一起分部分朗讀,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學生在初步感知後,我讓學生又討論白楊和爸爸有哪些相似之處,從中進一步感受到爸爸自己服從祖國的需要,像白楊紮根戈壁一樣地紮根邊疆,並希望自己的子女在邊疆落户,學好本領,長大參加邊疆建設。在處理課文難點部分,我給學生充分的機會去讀,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再分組合作學習,文章難點慢慢地化解了。

學習文章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時,我採取的是讓學生質疑,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很快能提出:

1、爸爸為什麼又陷入沉思?

2、為什麼他又露出了一絲微笑?

在學完這一段時,一學生又提出一個疑問:前面介紹白楊樹的特點時,為什麼爸爸的臉色變得嚴肅起來?從學生的提問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在讀書,在思考問題。通過朗讀,熟讀,反覆讀,多種形式的讀,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理解了文章的內容,領會了文章的中心。

但在教學中,有的地方朗讀不到位,學生理解就有些困難。如第一段對白楊的生長環境惡劣的理解,由於讀得不夠,體會不透,對後面白楊的特點的概括有些難度。同時,對白楊的特點,在學生理解困難時,如果採取分句朗讀,學生就能較容易地領會出其特點。

總之,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變換形式去讀,教師適時引導去讀,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去理解課文,感悟課文。

篇二十三: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課文,文章通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樹這件事,讚揚了邊疆建設者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在教學過程中,我力求突出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強調學生的自主參與、合作互動,教活了老教材。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課標還明確提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在教《白楊》一課時,設計了質疑──解疑──精讀三個主要環節,力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課文中父親的話是文章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句子含義,我採取多種教學手段,做到在教學語言上花力氣,在體會感情上下工夫,在課堂氣氛上用心計。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瞭解。利用課文中孩子們的童真對話引入,歸納出白楊的形體特點(高大挺秀)。再通過父親表情的變化引發學生質疑、討論、彙報,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和作者交流,與教師商討,向同伴彙報總結出白楊的生長特點(生命力強),並使學生懂得,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物,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通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為了加深這個認識,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讀,充分體驗感悟,讓學生髮表個人獨特的感受。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後要求讓學生説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看到了什麼,他想些什麼?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通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整課的教學是從學生實際出發,緊跟學生展開教學。就把學生的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全程調動起來,學生在整節課的求知慾很高,學得很投入。另外,讓學生質疑時,老師要正確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是成功的關鍵,這使我明白到,對於學生的問題,我們並不都需要全部展開研究,要找出最值得研究的問題,有些問題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比較淺顯的問題我們可以隨遇解決。

篇二十四:白楊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正確讀寫“戈壁、清晰、渾黃一體、高大挺秀、大傘、撫摸、介紹、邊疆、陷入”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段話。

3.抓住重點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白楊的特點和爸爸的心願。

4.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

通過白楊樹的外在特點感悟其內在品質。

教學難點:

1 體會文章的寫法,感悟白楊樹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通相似之處。

2 體會父親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情懷。

教學準備:

1課前要求同學們蒐集有關邊疆建設者的資料:如屯墾 戍邊的生產建設兵團戰士、支邊人員以及參加新疆建設的其他人員等等。

2 教師為同學們準備一些相關的影視資料、圖片。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 複習引入,直奔情境

1、複習有關詞語:戈壁 清晰 渾黃一體 高大挺秀 大傘 撫摸、介紹、邊疆 、陷入

2、指名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一段話。

二 剖析實質 表達心聲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麼他要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心呢?

學習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聲。

1指名讀讀這一自然段,説説 表白是什麼意思,解釋説明;也, 説明爸爸説樹即説人。

生思考:為什麼説爸爸也是在表達自己的心呢?你是怎麼理解的?和 同學們討論一下。

抓住表白一詞進行理解。

爸爸看見戈壁灘上高大的白楊樹,觸景生情,以白楊自勉,是託物言志,勉勵自己要向白楊樹一樣紮根邊疆,建設邊疆,不軟弱,也不動搖。

2白楊樹是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綠色戰士,那麼,爸爸的生活環境又會怎樣呢?

(1)生討論彙報 抓住爸爸和白楊特點的相似之處。

(2)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有關建設兵團或支邊人員的有關影視資料。

(學生感受同時產生聯想,感受爸爸和白楊樹一樣,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建設邊疆,無私的奉獻着自己一切的場景。)

(抓住事物間的相通之處,體會借物喻人的寫法)

3 西部需要開發,祖國需要建設,那麼需要的就是向爸爸這樣的邊疆的建設者,正是他們才使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時的你,面對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説説些什麼呢?把你的心理話説給你的同學聽好嗎?

三 再現希望 體會寫法

1 學習本文的最後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的身邊,幾棵小樹正在迎風成長起來”這句話的含義嗎?

預設:

(1)高大的白楊指爸爸自己,身邊的幾棵小樹即指他的孩子們。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紮根邊疆,成為邊疆的建設者。

(3) 這是爸爸的願望,更能體現爸爸的高尚情操。

2 帶着對父親的敬意讀一讀這段話好嗎?

3 體會寫法

白楊樹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質特點,他們不怕環境的惡劣,默默的為大地和人類奉獻着自己的一切,作者藉助白楊的這個特點,明寫白楊,暗寫自己和與自己一樣的邊疆戍衞者。這種寫作手法就是託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確什麼是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現手法)

四感情朗讀 收束全文

帶着對白楊樹的讚歎,對邊疆戍衞者的敬意,對西部未來的憧憬,讓我們再一次回到課文之中,去感受這種真真切切的奉獻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讀課文。邊讀邊再一次感受這篇文章的寫作手法好嗎?

(以讀啟思,讀中體驗,讀中表達情感)

《白楊 》教學反思

大家都知道,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注重培養學生的 “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課標還明確提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

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在教《白楊》一課時,設計了“質疑――解疑――精讀”三個主要環節,就是力求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課文中“父親”的話是文章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句子含義,我採取多種教學手段,做到在教學語言上花力氣,在體會感情上下工夫,在課堂氣氛上用心計。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瞭解。利用課文中孩子們的童真對話引入,歸納出白楊的形體特點(高大挺秀)。再通過父親表情的變化引發學生質疑、討論、彙報,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和作者交流,與教師商討,向同伴彙報……總結出白楊的生長特點(生命力強),並使學生懂得,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物,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通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為了加深這個認識,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讀,充分體驗感悟,讓學生髮表個人獨特的感受。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後要求讓學生説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看到了什麼,他想些什麼?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通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整課的教學是從學生實際出發,緊跟學生展開教學。就把學生的“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全程調動起來,學生在整節課的求知慾很高,學得很投入。另外,讓學生質疑時,老師要正確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是成功的關鍵,這使我明白到,對於學生的問題,我們並不都需要全部展開研究,要找出最值得研究的問題,有些問題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比較淺顯的問題我們可以隨遇解決。

篇二十五:白楊教學反思

經過一天的準備,懷着緊張的心情終於結束了這堂課,課程結束,有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一堂課下來感覺很不順暢,從沒有這麼失敗的體會,回顧整堂課,聽着王老師和楊主任的點評,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成長中自然有坎坷和荊棘,時常反思,努力改變,不斷進步。反思如下:

一、課堂形式是為課程服務的,靈活掌握。聽着楊主任的這句話,我突然有所感觸,課改後,有些內容不需要過多的交流和展示,很多時候變成了為了形式而展示,本末倒置,特別是在識字教學部分,怎樣掌控好時間,怎樣進行有效的展示,這是需要認真考慮的!

二、講究方法並落到實處由於時間關係,本課的學習重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一環節處理很倉促,沒有落到實處。王老師特別提醒我:你一定要給學生以方法指導,概括主要內容有幾種方法,你要解析給學生,並讓學生將這一訓練點落到實處,同樣第一課時既然主要是讓學生讀,那就要在課堂最後環節進行總結時告訴學生讀的方法以及第一課時的學習方法。除此之外,語文教學要抓住訓練點,講究方法並落到實處,比如朗讀如何做到流利?流利的標準是什麼?

三、規範並指導學生交流、展示、板書的各個環節。交流時規範用語,板書時如何把字寫得又快又好,每一個細節都要對學生進行指導。

這一堂課雖然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效果,但是卻收穫很大;雖然很失敗,但是卻是一種磨礪;雖然感覺很遺憾,但是卻讓自己成長;雖然沒有給學校爭臉,但是卻得到了校長和主任的安慰和鼓勵。很温暖,很幸福。

“在哪裏跌倒就在哪裏爬起來”很喜歡這句話,以此勉勵自己。

篇二十六:白楊教學反思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6個生字,正確讀寫相關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段話。

3.抓住重點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白楊的特點和爸爸的心願。

4.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通過白楊的外在特點感悟其內在的品質。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以物喻人表達真情實感的寫作方法,感悟樹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通、相似之處。

教學準備:學生查閲相關資料、師準備課件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審題:

1.課文寫了白楊的哪些特點?

2.課題是《白楊》,全文僅僅就是寫白楊嗎?

二、學生自學課文

1.出示自學思考題,學生自學

①查字典或根據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

戈壁、茫茫、清晰、渾黃一體、高大挺秀、分辯、介紹、撫摸、表白、沉思

②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③大戈壁是什麼樣的?白楊樹是什麼樣的?

④爸爸是怎樣向孩子介紹白楊樹的?

⑤試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2.老師檢查自學效果。

四、學生質疑問難五、課內練習:

1.寫近義詞:介紹()撫摸()分辨()高大挺秀()

2.寫反義詞:清晰()動搖()軟弱()消失()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明確目的第一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瞭解到課文講的是一位旅客帶自己的兩個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車上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並借白楊表白了自己的心願。那麼這位旅客的心願是什麼呢?她是怎樣借白楊表白自己心願的呢?這是這節課學習的重點。

二、理解白楊外形特點

1.現在假想我們也坐上了開往新疆的火車,火車把我們帶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麼樣的呢?齊讀第一小節。

2.出示大戈壁的掛圖,教師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胡的只是滿地的沙石。大風一起飛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渾黃,分不清哪裏是天,哪裏是地。戈壁是多麼荒涼呀。

3.齊讀第3節,讀後回答:在戈壁上白楊樹長得怎樣呢?

(高大挺秀。老師在大戈壁背景圖上貼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楊樹)

4.看到這白楊樹,爸爸的神情是怎樣的?兄妹倆又是怎樣爭論的呢?分角色朗讀4-11小節。

三、理解白楊品格特徵

1.指名朗讀12小節,然後小黑板了示爸爸介紹白楊的三句話,然後逐句讀講。

“這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這麼高大。”

①“從來”是什麼意思,這句話講了白楊的什麼特點?(本性正直)②去掉“從來”,朗讀比較。

“哪兒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兒生根、發牙、長了粗壯的枝幹。”①這句話廛了白楊的什麼特點?從哪些關鍵詞可體會出?(生命力強。“哪兒……哪兒……”“很快)②小結:內地需要白楊,白楊要內地紮根;邊疆需要白楊,白楊就在邊疆紮根,真是哪兒需要哪兒去,不講條件,不畏艱苦。③指導感情朗讀。

“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①這句話讚揚了白楊什麼特點?從哪些詞語可以體會到?(堅強不屈。“不管……不管……總是……”)②教師描述:在風沙面前,白楊像城牆一樣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楊像青松一樣挺拔高潔;在乾旱前,白楊像駱駝一樣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楊像中流磔柱一樣牢固堅定。這就是白楊堅強不屈的品格。③指導感情朗讀。

2.教師小結,朗讀體味爸爸的一番話不僅回答了兒子的問題,而且熱情讚揚了白楊生命力強,堅強不屈的品格,讀到這裏你對白楊產生了什麼感情?(崇敬)請讓我們懷着崇敬的心情朗讀14小節。

四、領會爸爸的心願

1.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願。爸爸的心願是什麼呢?請同學們默讀13小節,並聯系14小節思考,然後同桌討論。

2.引讀討論14小節:①師讀:“他們只知道……”生接讀“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師問“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為什麼到新疆工作,你們知道嗎?”②師讀:“他們只知道……”生接:“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國小,將來再念中學。”師問:“他們卻不知道爸爸為什麼把他們接到新疆去,你們知道嗎?”③師讀:“他們只知道…”生接讀:“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師問:“他們卻不知道新疆是個偏遠艱苦的地方,你們知道爸爸為什麼把孩子帶到新疆去嗎?”

3.通過爸爸介紹,孩子們多了一點什麼知識?指名讀17小節。

4.過渡:爸爸介紹的這一點知識就像一粒種子播在孩子們幼小的心裏,這種子能不能生根、發芽、成長呢?

5.老師朗讀16小節,讀後討論:①爸爸為什麼又陷入沉思?

②他為什麼又露出了微笑?

6.老師在大白楊旁貼上兩棵小白楊,請學談最後一句話的含義。

7.指導學生感情朗讀16小節。

五、總結課文,昇華中心1.課題是《白楊》,全文是不是僅僅寫白楊?讚揚了爸爸什麼精神?

2.讚揚爸爸實際上就是讚美什麼人?

3.總結啟發想象是呀,多少邊疆創業者,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祖國邊疆建設事業,有的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新疆有許多的“白楊樹”,我們這裏也有“白楊樹”,誰呀?(老師,辛勤的園丁)

特別是廣大農村教師,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像蠟燭一樣默默地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除了老師像白楊,我們這裏還有誰是“白楊”呢?他們知道是誰呀?(生:我們,我們就是小白楊)

我相信你們這些“小白楊”在“大白楊”的關懷教育下一定會長成高大挺秀的白楊樹,哪兒需要哪兒紮根。

六、佈置作業1、造句:①哪兒……哪兒……

②不管……不管……總是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反思:

教學本課時,我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瞭解。通過學習課文了解白楊的特點,歸納出白楊的形體特點(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頑強。)。再通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讓學生討論解決兩個問題:⑴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有何作用?⑵寫白楊樹的特點有何特色?我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和作者交流,與教師商討,向同伴彙報……並使學生懂得,前者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寫白楊樹並非直接描寫景物,而是通過人物説的話,間接地寫出白楊的特點。

緊接着我就拋出新問題: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是那麼的惡劣,卻依然高大挺秀,不軟弱,不動搖,有着頑強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只是單純説樹嗎?他還想説明什麼?

通過讀課文,學生明白了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物,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通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為了加深這個認識,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讀,充分體驗感悟,讓學生髮表個人獨特的感受。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後要求讓學生説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看到了什麼,他想些什麼?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通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篇二十七:白楊教學反思

學習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的那段話。

2、能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感悟白楊樹的品質和邊疆建設者的精神。

3、學習課文“借白楊樹特點,歌頌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這一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表現方法。

教學重點:通過白楊樹的外在特點感悟其內在的品質。

教學難點:體會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寫法,感悟樹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通、相似之處。

教法學法:引導、感悟、合作、探究。

教具學具:投影儀、投影片。

課前準備:蒐集有關新疆建設兵團以及戈壁的圖文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板書課題

同學們,有這樣的一種樹,它沒有松柏那樣的傲雪凌寒,也不像垂柳那樣的婀娜多姿,但是它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中傲然挺立,贏得人們的尊敬和讚美。今天我們學的這篇課文,講述的就是這種樹,大家一起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檢查字詞。

三、深入研讀,感悟荒涼,烘托精神

1、戈壁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齊讀第一自然段。

2、指名回答。師:課文的描述給了你對戈壁的什麼感覺?(“我感覺到大戈壁非常遼闊”)你是從哪些字句中體會到的?(從“茫茫”中體會到遼闊。)還有怎樣的感覺?(我從“沒有??沒有??也沒有??”體會到大戈壁也非常荒涼。)

3、師:戈壁上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它有的是什麼?(粗砂、礫石)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大戈壁到底什麼樣?放映大戈壁的圖片

4、師:現在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大戈壁,你會用哪個詞語?(寸草不生、荒無人煙、不毛之地)

5、師:就在這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白楊樹長得怎麼樣?

師:這是什麼樣的身影?用自己的話説一下(高大、挺拔、秀麗)。用一個詞概括(高大挺秀)。

6、朗讀對話,體會童真

孩子們的爭論打斷了爸爸的思緒,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孩子們的對話。分角色朗讀課文4—11自然段。

四烘托精神

(一)體會精神

1、(指名讀)請你朗讀課文12自然段。

2、投影: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的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1)默讀課文思考:這段話有幾句?每句話各寫了什麼意思?

(2)師:第一句寫了什麼?(寫了白楊樹很直)白楊樹“直”的特點從什麼時候有的?(“從來”)具體從什麼時候?(“從一出生,從一有白楊樹”)看來白楊樹的這個特點不是人工修理出來的,而是它的什麼?(“天性、本性”)師:也可以説是“本質”上就這麼直。

(3)齊讀第二句,説説你從“哪兒”這個詞語都讀出了哪些地方?學生回答,教師板書:高山—海邊—平原—戈壁??。下面我們就把這些地方送進句子中,再來讀一下。學生齊讀:高山需要它,它就在??;海邊需要它,它就在海邊??;平原需要它,它就在平原??;戈壁需要它,它就在戈壁??;師:白楊樹為什麼要在這些地方生根發芽?(“因為這兒需要它”)它對這些地方的環境挑剔過嗎?(沒有)師:這就是白楊樹的品質:哪裏需要就到哪裏,不管環境如何。板書:哪兒?哪兒?,不擇環境。

(4)我們再來看第三句。這是一個長句子,同學們讀一讀,看看是用哪個關聯詞連接起來的?教師板書:不管?總是?。你能把這個長句子讀成四句話嗎?(風沙刮來,白楊樹____;雨雪打來,白楊樹——;面對乾旱,白楊樹——;面對洪水,白楊樹——。)通過這四句話,你讀出了白楊樹的什麼品質?(“堅強、堅決”)板書:毫不動搖。

(二)感悟心靈。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紹白楊樹嗎?你找到了爸爸和白楊樹的共同點了嗎?(二者的精神是一樣的:哪裏需要,就到哪裏紮根,堅強不屈,毫不動搖)作者僅僅是在讚美白楊樹嗎?(不是),還讚揚了什麼?(讚揚了像爸爸那樣千千萬萬個邊疆建設者)這種寫法叫“借物喻人”。板書:邊疆建設者、借物喻人。讀到這裏,列車旁那一行行白楊樹,在你的眼中還僅僅是樹嗎?(不僅是樹,還是眾多邊疆建設者的化身。)

2、然而孩子知道爸爸的心嗎?

(1)指名朗讀14自然段。

(2)師:這段一連用了三個“只知道”,然而,“只知道”的後面是不知道,想一想在每個“只知道”後面都有哪些“不知道”?請把爸爸的經歷和白楊聯繫起來考慮,談談自己的看法。

(3)學生回答,教師點擊,屏幕依次出現不知道的內容。

(4)師生對讀,老師讀孩子們只知道的,同學們讀孩子們不知道的。師讀:“他們只知道??”,學生對讀:“可他們卻不知道??”

3、學習最後一段。

(1)師:可是孩子們現在還小,他們還不能理解。

(2)讀最後一段,回答問題。

(3)師:爸爸由白楊樹想到孩子們也將紮根邊疆,為後繼有人而感到欣慰,所以他笑了。

(4)讀到這兒,你們明白爸爸的心到底是什麼了嗎?作者沒有讓爸爸直接説出自己的心願,而是通過什麼表達出來的?對,是依託白楊樹表達自己的志向的,這種寫法叫託物言志。板書:託物言志

五、整體回顧,拓展延伸

閲讀鏈接《帳篷》。

六、完成練筆

《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是人教課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作家袁鷹文筆清新流暢,人物描寫生動。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繼續學習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二是體會課文是怎樣借物喻人,讚頌邊疆建設者的;三是進一步加深對西部的瞭解。

在本課的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線索。我讓學生默讀課文,説説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並畫一畫文中直接描寫和談論白楊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楊為線索,從開始西行列車上看見窗外的白楊,到討論白楊的特點和爸爸借白楊言志,最後畫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楊。從而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並初步感知白楊的象徵意義。然後,我又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設者紮根邊疆、無私奉獻的精神。我讓學生先自讀,畫出自己認為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語句,並反覆研讀;然後在小組和全班交流,體會樹的形象與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為一的。如這些語句:“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這兒需要它們,它們就在這兒生根了。”“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對這些句子,要聯繫上下文,前後貫通地反覆研讀,理解後抄寫下來。在討論和朗讀中,學生逐步清晰地認識到,在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的茫茫戈壁上,白楊樹在此生根,

並長得高大挺秀,成為毫不動搖的“戈壁衞士”;在經濟、文化落後,生活條件艱苦,自然環境惡劣的西部某些地區,建設者們放棄各方面條件相對優越的家鄉,代代紮根於此,奉獻青春,是堅強不屈的“新疆戰士”。他們同樣不擇環境、不講條件,哪裏需要哪裏安家。樹似人,人如樹,二者的形象疊印在一起,藉此體會到文章在表達上的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特點。但是由於上課時間有限,我並沒有對所有的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相接,而是抓住了2、3個方面進行詳講,以面代全。

例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這是本文的又一個重點,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看三組畫面,思考其中的聯繫;讀課文有關段落,注意其中的聯繫,從而使學生不僅懂得了爸爸的心,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對於下文爸爸的“沉思”“微笑”,也容易領悟了。

不足之處:

課後練習題中,要求用上“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等詞語,誇誇學生心目中的白楊,學生的説法雷同,思維比較狹隘。

篇二十八: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是人教五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兩天剛剛結束這一課的教學。學習這篇課文第二課時,一是讓學生繼續學習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二是體會課文是怎樣借物喻人,讚頌邊疆建設者的;三是進一步加深對西部的瞭解。

由於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我注意引導學生抓聯繫,合作探究文本,讓學生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繫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在這一教學環節中,主要以學生讀、悟、問、議的合作學習方式達到教學目的。

但是同樣也存在不足,這篇文章主要描寫手法是語言描寫和神態刻畫,在安排學生讀的形式上,單一的閲讀模式,學生讀不出來語言描寫,甚至於神態描寫所反映的心情,同時因為沒有示範朗讀,學生們很容易就按照自己的模式閲讀。

其次是對於文中”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這兩個句式歸納出白楊的特點,並用這兩個句式練説,由於直接進行模仿,在沒有充分理解白楊的象徵意義時,沒有產生對邊疆守衞者的敬佩之情,就進行仿寫,學生們想不出來,因為我的提醒,學生們的仿句幾乎一樣,沒有了創新性。

還有不足的是,課前我如果讓學生先查閲一下有關邊疆、有關邊疆建設者的資料,讓同學瞭解了當時的艱苦生活和勞動環境,感受到了建設者們開發西部的豪情壯志。在學習課文時,學習感悟作者借白楊特點喻邊疆建設者難度就能降低一些,感悟也會更深一些。

所以,改進之處在於,要充分利用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默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會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過口誦,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同時,新課前,合理分配學生任務,蒐集資料,不僅僅更好地理解文章,也可以讓學生們知識面更寬。日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語文交際能力的培養。

篇二十九: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這篇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之教學目標。為了完成這一教學目標,第一、我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第二、我抓課文中的聯繫點,即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願聯繫起來,我本課的教學定位、定向於此。

上完課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有“五點”收穫,“四點”思考。

一、加強了兩個意識

本節課的教學,我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與語言文字訓練意識,如,朗讀指導貫穿於整篇課文中,強調“邊讀邊思”與“讀中理解”,使學生讀得充分,讀得有層次。在讀的形式上,有自由讀、個別讀、範讀、齊讀、師生合作讀、聽讀、背誦等。同時,我以學生為本,力求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意識,如,在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時,邊讀邊總結讀書方法。

1、讀書時抓重點詞句品味,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感情。

2、讀書時聯繫上下文抓重點句理解,能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

3、讀書時抓重點段反覆思考閲讀,就能體會感情,從內容中領悟中心。這就提示了基本的讀中理解詞、句、段、篇的方法。不僅體現了以讀為本,也體現了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全面訓練。

二、注重教師評價,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我隨時注意用豐富的語言評價學生,在評價中鼓勵學生建立自信心,營造課堂氣氛,調動學生情感,向學生教授學習方法。從師生交流中可以看到老師是尊重學生的。如這樣的語言:“我有一個心得跟大家分享”、“我想請教在座的小老師一個問題?”……這充分表現了融洽的師生關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能處處讓學生嘗試有所收穫的喜悦。

三、抓聯繫,挖掘內涵,深入理解體會文中寓意

應該説,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但由於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我採用“上接下連”的方法,上接“特點”,下連“三個只知道”,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繫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為一體,文和理達到完美統一。

四、在閲讀過程中引導質疑

創新從質疑開始。創新的過程,必然要經歷積極思維。這節課,我注意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多思、深思,並提出問題。如,學生在閲讀最後一自然段時,提出置疑:爸爸為什麼又陷入了沉思?爸爸的嘴角為什麼浮起了一絲微笑?這節課,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了反顧全文的質疑,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所提出的問題又逐一得到了解決。可以看出,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在形成。

五、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突破難點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恰當運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本節課中“白楊樹象徵着建設邊疆、紮根邊疆的建設者”,這一部分內容課文中沒有直接描寫,而這部分內容不僅是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引導學生探求“孩子們所不知道的”,並用電教媒體介紹邊疆建設者當年墾荒的場面,使學生從形象的直觀中領悟到“白楊與建設者”之間的聯繫。同時,展現了今日新疆的繁榮景象。鮮明的對比,更富現實教育意義。電教媒體切實為教學服務,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六、我的思考

1、整節課,我牢牢抓住核心問題,輻射全篇,牽一髮而動全身,體現了整體性原則。但在學習白楊特點時,我卻忽略了,沒有從整體入手,而是直接從部分一句句的入手,讓學生分別瞭解白楊樹的三個特點,回到整體爸爸介紹白楊的一段話,體會白楊的直、生命力強、堅強的特點。

2、在後一部分“爸爸表白心意”的教學中,自我感覺教師與文本、與學生的對話不夠充分,今後在備課時要進行多種情況的預設。

3、在播放建設者建設邊疆的畫面時,我如果能配合畫面插入一段教師的激qing導語,相信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更能產生情感的共鳴。

4、怎樣把培養學生的能力放在首位,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是我永遠的思考。

篇三十: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回到內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所在。

這堂課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思路,以三個問句為突破口,串聯了整堂課的教學環節。同時,填補了文本的空白,挖掘內涵,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了三個“不知道”。既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又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個問句:

課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點———白楊的象徵意義這一順序來組織文路的。文中巧妙地運用了三個問句,承上啟下,串聯全文,句句遞進,引向深入。因此,我從三個問句入手,以三個問句串聯整堂課的教學環節。從第一問句“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引出白楊,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從第二問句“為什麼它這麼直,長得這麼大?”理解白楊“高大挺秀,不擇環境,不懼災害”的特點;從第三問句“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理解白楊的象徵意義。

三個只知道:

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國小,將來再念中學”,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

三個不知道:

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是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帶他們到新疆去,讓他們在這裏念國小、中學、大學,將來成為建設邊疆的接班人;可他們卻不知道邊疆是個偏遠、艱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幾代人艱辛的勞動,才能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城市和鄉村……

由表層到深層,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

本文的不足之處是有些過渡語跨越度較大,對於較差學生來説思維轉向有些難,以後備課過程還要考慮周全。

篇三十一:白楊教學反思

一、注意採用,情境導入,展示目標方法。

出示課題後,師:預習了課文,同學們知道文章主要講什麼嗎?

生:主要講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

師邊出示課件――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邊説:這就是白楊樹。它沒有柳樹的婀娜多姿,也不像榕樹那樣濃廕庇日,只是筆直筆直地向上長,一排排,一行行倔強地挺立着。作者為什麼要寫白楊呢?難道只是為了介紹它嗎?讓我們一起讀書,解決這個問題。

這一情境的創設,將白楊與它生長的環境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比。既讓學生對白楊有個初步的印象,更主要的是引出了課文的重點。教學目標的展示,自然而適時,讓師生在上課之始,對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做到心中有數。

二、把重點、難點用直觀的圖例展現出來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這是本文的又一個重點,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看三組畫面,思考其中的聯繫;讀課文有關段落,注意其中的聯繫,從而使學生不僅懂得了爸爸的心,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對於下文爸爸的“沉思”“微笑”,也容易領悟了。

篇三十二:白楊教學反思

一、優點

1、鏤空式教學設計

我把從內容上分成了描寫白楊和描寫父親兩部分引導學生閲讀。我們先是把所有描寫白楊的句子找出來通讀,因為白楊和人物在中是穿插描寫的,所以我稱之為鏤空,我的設計是把白楊和人物兩部分描寫像剪紙一樣剔除出來,把描寫白楊的和描寫父親的像兩幅剪紙一樣呈現在學童面前,先整體感知,概括特點。然後把這些特點變成問題,迴文閲讀是哪些語言帶給你這樣的體會?然後加批註品悟語言、交流。在交流白楊的特點的過程中,很自然的又把白楊的特點分成外形特點和內在品質兩部分。第二步,再把所有描寫父親的語句找出來通讀,學童很自然的分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來體會父親精神品質特點。第三步,在充分閲讀白楊與人物的品質後,再鏈接白楊與人物,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2、注意內在的邏輯順序

我在分析一篇的時候,很注意一篇內在的邏輯順序。有時候,這種內在的邏輯順序不僅僅存在於自然段、意義段,雖沒有明顯地段落標識,但是,縷着這種我找到的內在的邏輯,大板塊處理,簡潔明快,能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3、用環境和白楊對比的方法體會白楊之美

學童對於白楊的外形特點不若對白楊的內在品質理解深,這一點我沒預設到。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立刻引導孩子們把渾黃一體的環境與高大挺秀的白楊對比着來讀一讀,這樣更能體現白楊之美。這一點的處理很有課堂機智。

二、不足

1.過渡語、評價語言預設不足。不足以與相匹配。沒有事先把腳本寫足。

2.今天我聽説讀寫了嗎?

從時間分配看,探究的思想內容佔了大部分時間。處理的節奏不好,內容分析佔的時間過多。沒有訓練點。有這樣一種尷尬:課堂上講的一切都不會考;考的一切都沒來得及在課堂上講。內容的分析所佔的比重過大。擠佔了學習表達方法的時間,還擠佔了積累和運用的時間。我認為這樣的課堂比例分配是很不合理的。我必須每天問問自己:今天我聽説讀寫了嗎?

課後我又認真研讀了教材,發現“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此處可以設計一個口語交際訓練,讓學生拓展想象哪兒指的可以是哪裏?白楊還會遇到什麼?寫作訓練除了完成課後的練習,還可以結合本單元的習作給兄妹倆寫一封信,或者寫一篇讚美白楊的文字,或者採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寫一篇。

三、改進措施

今天讀到國際巨星裘德洛在一篇採訪中談自己塑造《哈姆雷特》這一角色的一句話,對我觸動很大。裘德洛説:哈姆雷特是一個擁有貴族血統的王子,對於普通人而言是高不可攀而不能理解的…似乎這一點成了幾個世紀以來莎士比亞劇作中的重要焦點。而我的角色試圖推翻這一認識。他是一個性格古怪而沒有頭腦的人,他塑造了新的丑角形象。時而絕望,時而殘酷,而對於某些人而言是致命的。他不惜殺死波洛涅斯。暗中害死羅生克蘭和蓋登思鄧。他思考命運,但是隻站在他自己立場上思考。而不是其他人...他是個極度自私的人。就像我們,21世紀的人們,對什麼都不感到後悔,只為自己感到惋惜。而劇院不是博物館,它不是為了珍藏,而是提供人們思考的場所。

最後一句話似乎使我找到了方向,藝術與課堂,演員和教師,我覺得我們的課堂教學和裘德洛對於哈姆雷特的理解有共通之處。更有趣的是:上一次課改的時候,説到對文本的多元解讀,人們常喜歡説: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裘德洛確實是用自己的多元理解塑造了一個全新的哈姆雷特。屬於裘德洛的哈姆雷特,裘德塑造的這個角色還獲得了託尼獎的提名。

裘德是一個有思想的演員,從12歲就開始登台表演。我在想,一個在舞台上在鎂光燈下,有28年從業經歷的演員把劇場、把劇場中的哈姆雷特看做提供人們思考的場所。作為教師的我,應該和裘德一樣,也把課堂看做一個為人們提供思考的場所。這種大教育觀,在我剛才讀到高主任轉載的雷夫老師的訪談裏也有影子,説到底,一節語文課或者一節數學課,並非是要學會一篇或者一個公理定義,而是教室裏人的成長和發展。

篇三十三:白楊教學反思

我在教學《白楊》這課時,首先確立的重難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爸爸説的話),感受新疆建設紮根邊疆、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句子含義,我採取多種教學手段,做到在教學語言上花力氣,在體會感情上下工夫,首先讓學生畫出自己認為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語句,並反覆研讀,然後小組和全班交流。課前我不僅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瞭解,還自己查閲資料、圖片,製作成課件,為無法查閲資料的同學服務。課堂上,我讓學生默讀課文,談談自己對白楊的瞭解。學生很快找到了白楊外在的特點:直、生命力強,我順勢引出“爸爸”的話,並且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其與文本對話,和作者交流,與教師商討,向同伴彙報,學生慢慢地從中感悟到了白楊樹“無私奉獻、盡職盡責、堅強執着……”的內在精神,體會數得形象與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為一的。在這基礎上,提問“爸爸的這番話只是向孩子介紹白楊樹嗎”,學生就能十分肯定地説“不是的”。學習“他們只知道…幾天汽車”時,我又採用引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明白兄妹倆 “不知道”什麼。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後要求讓學生説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在沉思什麼?他的嘴角為什麼又浮起一絲微笑?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通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課堂中,如果能全面調動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學生的求知慾就會高漲,學得很投入。那教學豈不成了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篇三十四: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課文,文章通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樹這件事,讚揚了邊疆建設者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而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本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並説出自己的見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要求學生能結合課文內容和聯繫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本課的難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遵循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精神,使學生養成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具體教學方法如下:

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瞭解。通過學習課文了解白楊的特點,歸納出白楊的形體特點(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頑強。)。再通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讓學生討論解決兩個問題:⑴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有何作用?⑵寫白楊樹的特點有何特色?我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和作者交流,與教師商討,向同伴彙報……並使學生懂得,前者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寫白楊樹並非直接描寫景物,而是通過人物説的話,間接地寫出白楊的特點。

緊接着我就拋出新問題: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是那麼的惡劣,卻依然高大挺秀,不軟弱,不動搖,有着頑強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只是單純説樹嗎?他還想説明什麼?

通過讀課文,學生明白了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物,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通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為了加深這個認識,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讀,充分體驗感悟,讓學生髮表個人獨特的感受。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後要求讓學生説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看到了什麼,他想些什麼?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通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另外,我還利用板書設計,幫助學生理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板書設計: 3、白楊

借物 喻人

外形:高大挺秀 紮根邊疆

白楊 正直高大 爸爸

特徵 生命力強 建設邊疆

堅強不屈

小白楊 茁壯成長 小孩子

篇三十五: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從課題看,這似乎是一篇狀物的文章,其實作者是通過對白楊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怎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的崇高品格。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這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為了在課堂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我先利用“戈壁灘上的白楊樹”突出教學重點:瞭解白楊樹的特點。教學中當學生通過自學、討論體會了白楊樹“高大挺秀”的外形特點和想象它“生命力頑強”的品格特點。學生在學習感悟、想象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接着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篇三十六:白楊教學反思

大家都知道,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注重培養學生的 “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課標還明確提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在教《白楊》一課時,設計了“質疑——解疑——精讀”三個主要環節,就是力求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課文中“父親”的話是文章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句子含義,我採取多種教學手段,做到在教學語言上花力氣,在體會感情上下工夫,在課堂氣氛上用心計。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瞭解。利用課文中孩子們的童真對話引入,歸納出白楊的形體特點(高大挺秀)。再通過父親表情的變化引發學生質疑、討論、彙報,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和作者交流,與教師商討,向同伴彙報……總結出白楊的生長特點(生命力強),並使學生懂得,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物,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通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為了加深這個認識,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讀,充分體驗感悟,讓學生髮表個人獨特的感受。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後要求讓學生説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看到了什麼,他想些什麼?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通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整課的教學是從學生實際出發,緊跟學生展開教學。就把學生的“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全程調動起來,學生在整節課的求知慾很高,學得很投入。另外,讓學生質疑時,老師要正確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是成功的關鍵,這使我明白到,對於學生的問題,我們並不都需要全部展開研究,要找出最值得研究的問題,有些問題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比較淺顯的問題我們可以隨遇解決。

篇三十七:白楊教學反思

今天上午我在班裏給孩子們講了《白楊》一課。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課文,文章通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樹這件事,讚揚了邊疆建設者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課文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而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本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並説出自己的見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要求學生能結合課文內容和聯繫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本課的難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瞭解。通過學習課文了解白楊的特點,歸納出白楊的特點(高大挺秀、適應性強、生命力頑強。)。再通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讓學生討論解決兩個問題:

⑴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有何作用?

⑵寫白楊樹的特點有何特色?

我讓學生研讀課文,與同桌交流,全班彙報等等,使學生懂得,前者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寫白楊樹並非直接描寫景物,而是通過人物説的話,間接地寫出白楊的特點。

緊接着我就拋出新問題: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是那麼的惡劣,卻依然高大挺秀,不軟弱,不動搖,有着頑強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只是單純説樹嗎?他還想説明什麼?通過讀課文,學生明白了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

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物,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通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為了加深這個認識,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讀,充分體驗感悟,學生髮表個人獨特的感受。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後要求讓學生説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看到了什麼,他想些什麼?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通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篇三十八: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回到內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的教學目標。要完成這一教學目標,我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並抓住課文中的聯繫點,就是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願聯繫起來。這就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因此,我在教學第二課時時,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現做個回顧和體會。

一、抓思路,教路、學路,和諧統一

課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點———白楊的象徵意義這一順序來組織文路的。文中巧妙地運用了三個問句,承上啟下,串聯全文,句句遞進,引向深入。因此,我從三個問句入手,以三個問句串聯整堂課的教學環節。從第一問句“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引出白楊,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從第二問句“為什麼它這麼直,長得這麼大?”理解白楊“高大挺秀,不擇環境,不懼災害”的特點;從第三問句“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理解白楊的象徵意義。教學中,我把三個問句作為“突破口”,並圍繞三個問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之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聯繫,挖掘內涵,理解課文

應該説,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但由於時代的不同,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我採用了“上鈎下連”的方法,上接“特點”,下連“三個只知道”,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繫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可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是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國小,將來再念中學”,可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帶他們到新疆去,讓他們在這裏念國小、中學、大學,將來成為建設邊疆的接班人;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可他們卻不知道邊疆是個偏遠、艱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幾代人艱辛的勞動,才能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城市和鄉村……。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為一體,文和道達到完美統一,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

三、重訓練,以讀為本,聽、説、寫的訓練

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首先須突出“讀”的訓練。在本堂課,我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藴含着的思想感情,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進行思維訓練。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思維過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深入,思維也漸漸深入,對問題的認識就會逐漸深化。尤其是通過本課所設計的根據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的訓練,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對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

總而言之,這堂課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思路,以三個問句為突破口,串聯了整堂課的教學環節。同時,填補了文本的空白,挖掘內涵,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 ”,推想出了三個“不知道”。既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又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也留下了一點遺憾,在課堂上忽視了對學困生的引導,今後會注意優差兼顧,共同進步。

篇三十九: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一課,系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美麗的西部》主題的第3篇課文,文章主要表達了對紮根在西部邊疆的白楊的熱情讚美,以及對紮根西部邊疆無私奉獻的建設者們的深情歌頌。文章通過父親與子女的語言對話描寫,層層提示了白楊的高貴品質,讓年幼的子女瞭解到白楊的生長特點,並且暗示啟迪孩子們甘願做白楊精神的人,不軟弱不動搖,堅強無畏地在西部紮根、成長!

為更好地完成課文教學目標,在授課中我首先安排學生做了充分的預習,課前調查白楊的一些資料,並在課始讓學生做了充分的交流,學生説得比較籠統,大都是高大、筆直等特點。我又迅即在課件中展示了白楊的部分圖片,讓他們瞭解到了白楊在西北荒漠地區還具有抵擋風沙、保護環境的作用。直觀教學與多媒體課件的運用,直到了鮮明的教學效果。

為讓學生充分感知課文的思想與內容,課堂中我體現了“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感知朗讀領會課文梗概,如配樂深情朗讀理解爸爸讚揚白楊的一段話,更加成功的是採用了分角色朗讀的形式,讓學生模擬扮演爸爸和可愛的子女,讓學生入情入境感悟式的讀,起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在指導朗讀上爸爸的話要深沉,要充滿期望,子女的語氣要滿含着好奇與疑問,要體現出孩子們的天真與可愛。

本堂課真正上出了語文味!課文的末段刻畫了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旁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為此這讓學生充分朗讀後,設計了一個問題:“從這段的描寫中,你感受到了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麼?”張宇航同學一向才思敏捷,他鄭重的回答到:“老師,通過這段話,我感受到了爸爸是多麼疼愛自己的兒女!”我轉得也快,立即忙問:“説説看,怎麼會讀出疼愛呢?”宇航説:“那高大的白楊象徵着爸爸,幾棵小樹依在大樹旁邊,多麼讓人感動!這是爸爸對子女的愛,不管風沙多大,爸爸總會與子女們在一起!”未等話音落下,全班響起陣陣掌聲!

本課還值得一提的是寫法的領悟,作者袁鷹採用了借物喻人的寫法,歌頌了西北邊疆默默無聞的建設者們,為此課外作業我設計了讓同學們學習這一寫法,借物喻人去描寫一種事物以此歌頌一部分可歌可泣的人物。

篇四十: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課文,文章通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樹這件事,讚揚了邊疆建設者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覺得突出的亮點有三個:

一、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對建設者產生內心的敬佩。

(1)課前蒐集大量豐富的資料和圖片為理解課文做鋪墊。首先讓學生查詢戈壁灘環境惡劣的資料和圖片。讓學生對白楊的生長環境有所瞭解。如,大戈壁的氣候差,水資源缺乏,蚊子多,建設者們住在地窩子裏等等,學生能夠充分地運用好這些資料為學習白楊和建設者們的精神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其次讓學生蒐集關於建設者們的資料,如開採克拉瑪依石油、修建新疆水渠、孔繁森、王進喜以及太多建設者們感人事蹟的資料和圖片,在第二課時的拓展中,孩子們均能聯繫新疆環境惡劣以及建設者們無私奉獻去體會,內心對建設們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2)音樂的渲染、照片的昇華,感情的朗讀為深入感悟課文做基石。特別是在最後昇華的時候,我播放的一組大西北今夕對比的照片讓學生來欣賞,非常直觀形象地讓學生感受到因為有了建設者們用辛勤汗水默默無私的奉獻和澆灌,曾經荒涼的茫茫大戈壁,如今才煥發出勃勃生機。從而讓學生心靈受到了震撼和啟迪,很多學生舉手紛紛表達對建設者的崇敬之情。如,有的學生這樣説:“建設者們,沒有你們夜以繼日的忘我勞動,新疆也不會那麼繁榮,你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青春。我由衷地感謝你,敬佩你。”

二、開放式拓展閲讀開啟學生豐富的思維。

當前語文教學提倡主題閲讀,在這一節課中,因為白楊是借物喻人的文章,故此我也給學生在課堂上推薦閲讀了兩篇文章,一篇是艾青的《帳篷》,另外一篇是陶鑄的《松樹的風格》。《帳篷》採用集體閲讀,分別發表自己見解的方式,這首小詩歌我改變了以往的拓展閲讀方式,我沒有給學生固定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閲讀、學習,而是讓學生看着大屏幕自己閲讀後進行交流,交流的主題是“想説什麼就説什麼””想怎樣表達就怎樣表達“,我沒有想到的是,反而在老師沒有設定大問題下,學生自由表達的思想更是深入,孩子們能夠感受到像帳篷一樣的建設工人,他們隨時順應祖國的需要,修築鐵路,建築樓房、開墾大壩等等,為國家的建設甘心情願地付出。而另外一篇《松樹的風格》我讓學生自己勾畫感受深刻的句子,進行批註式學習,閲讀效果也非常好。所以,我就是在想,我們語文的最終目的是想讓學生喜歡閲讀,用自己的方法學會閲讀、愛上閲讀。那麼,只要我們老師在閲讀中努力地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讓語言充分地表達出來,學生能在老師課堂語言魅力的引領下養成一種閲讀的好習慣,又何必侷限於為學生拓展什麼樣題材的文章更適合呢?寫人、寫景、寫事,哪怕是小説、散文又有何妨?

三、等待孩子的發言,相信孩子的能力。

學生小組到前面彙報交流的時候,雷霆小隊的李博同學在談及第十五自然段中爸爸的神態變化“微笑”一詞,他體會到爸爸的心願是“為了讓孩子感受新疆的艱苦,從而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幸福。”當他這樣回答的時候,我就一愣,李博同學跑偏了,爸爸的心願根本不是他説的這樣,而是他相信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像自己一樣紮根邊疆、建設邊疆,所以爸爸微笑。這個時候,我並沒有打斷孩子的發言來往正確答案上引導,而是繼續傾聽孩子們的繼續發言,又兩個學生又補充後,突然坐在第一個座位上的王偉琦同學又提到了爸爸“微笑”這個詞語,這下他的感受是完全正確的,我感到很欣慰,於是我讓王偉琦同學把自己的書放下,回過頭再把自己説的重複一遍,之後我走近了李博同學,問他:“李博,這回你明白爸爸為什麼微笑了嗎?爸爸的微笑真正目的不是讓孩子們感受新疆有多苦,而珍惜他們擁有的幸福的生活,而是爸爸自信自己的孩子將來長大一定可以為新疆貢獻自己的力量……”李博點點頭,這回他明白了。

在課堂中,我們教師真的不能輕易打斷孩子的發言,哪怕他的發言是錯誤的,我們教師也應該學會耐心地等待孩子,讓孩子和孩子之間發現問題,產生分歧,當問題引起爭執的時候,不正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時刻嗎?給孩子們一個積極去探索和思考的空間,對於孩子們銘記知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這一課中我也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課前積累關於讚美人物優秀品質的成語,小主持人只領讀了一遍,而且出現了讀音上的錯誤,我只糾正過來,沒有讓學生自己再練習朗讀和鞏固,應該採用多種方式讓學生讀準確並記住。

2、切入研討主題之前做的鋪墊過多,花的時間過長。我先以白楊特點入手,讓學生回憶,之後指導朗讀描寫白楊那一段話,又引導:“爸爸僅僅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嗎?”不是的,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最後才引到爸爸的`心願這個主題上。教學時可以將複習那段文字,並指導朗讀省略掉。

2、教師依然不能充分放手。學生四人前面彙報時,學生在交流第一個心願的時候已經補充交流很到位了,而我為了不冷場,還想重複學生的話,老師完全可以只説讓學生繼續交流即可,充分相信孩子們的能力,多給孩子們空間進行表達。

3、教學機智不夠。當學生相互補充完“他們只知道,他們卻不知道”這一部分時,我説:“孩子們不知道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你們都蒐集了哪些建設者的感人事蹟呢?”雖然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我拽到了交流建設者感人事蹟上,但是我的問題問得特別愣,似乎沒有給學生一個思維的轉折,其實當時我的過渡語本來是“孩子們不知道誒事情還有很多很多,但總有一天他們會長大,總有一天他們會明白,更會知道,在戈壁灘這片土地上,原來有那麼多像爸爸媽媽一樣的建設者默默無私地奉獻着自己,通過查閲資料,你們知道哪些建設者的感人事蹟呢?”如果課堂上老師的教學機智能再靈活一些,可能無需老師緊靠着備課時的台詞去引導學生,而是能夠做到隨機應變。

4、評價語言偏激。王傲同學在我出示建設者挖水渠圖片後,主動站起來又補充了了好多他所查閲的建設者建水渠的資料,説明了建設者的艱辛,我當時很激動這個孩子居然知道這麼多知識,隨口評價他:“你懂得知識真豐富,愛動腦,愛思考,你真是一個完美的孩子!”當時我就覺得這樣的評價真的很偏激,一方面孩子怎麼可能是完美的,另一方面,在王傲身上真的存在着字跡潦草,落實到書面上不用心,句子都不通順的現象,所以我那樣的評價真的是不夠正確的。當時如果這樣評價:“王傲同學的發言總是這樣精彩、準確,如果落實到筆頭上也能這樣的精彩和準確,那樣你就更完美了。”

總之,教學無止境,只有不斷成長,才可以讓自己的課堂更完善。堅持自己的有點,改進不足,繼續努力!

篇四十一: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寫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楊展開討論的事。作者借白楊,熱情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關於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的介紹,通篇沒有出現一個類似“建設者”的字眼,但是字裏行間無不是在寫邊疆建設者,無不流露出對那些拋棄大城市優越生活,義無反顧奔赴荒涼之地開墾者的讚美。遠離那個特定的年代的現在孩子能理解這些嗎?

能透過這些文字的表面去挖掘其潛藏的內涵嗎?為了讓孩子們不是硬生生的把“託物言志”等相關字眼寫下來,在課堂上便緊緊抓住白楊和爸爸等人生活的共同環境不放。

白楊的生長環境文中都有交代,孩子們也能很快就能概括出“荒涼、氣候惡劣、不毛之地、人跡罕至”等特點,再根據文中相關詞語輕而易舉就能得出白楊樹生命力強、不懼災害等品質。在此基礎上,再把話題引到爸爸及其同事身上,他們和白楊有着相同的生存環境,自然也就和白楊一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一切也就水到渠成。

篇四十二:《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家文筆清新流暢,人物描寫生動。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們關於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託物言志。對於這樣一篇意境深遠的文章,學生很難透過文字理解課文藴涵的深刻含義。

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大致分了三步:第一步,課前讓學生蒐集白楊的資料,瞭解白楊的生長環境,外在特點,以便為下文體會白楊的內在品質作鋪墊。課堂上通過朗讀兩個孩子的對話,歸納出白楊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第二步,深入研讀父親對孩子們説的`話。通過朗讀、思考、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讓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抓住關聯詞“哪兒……哪兒……”和“不管……不管……”反覆朗讀,充分體驗感悟,自由發表自己的獨特感受,最終體會白楊樹不擇環境,生命力強的特點。雖然此時學生還是不太明白爸爸説這句話的真正意思,但也是不要急。至少學生在此時已經體會到了白楊樹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質。通過質疑: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繼而引出最後一個自然段,理解爸爸所要表達的自己的“心”。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楊樹“又陷入了沉思”,接着又“浮起了一絲微笑”。由爸爸的神情變化深入體會最後一句話“那時因為他看見前進方向的右邊,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通過聯想:爸爸看到了什麼,在想什麼?體會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表面上是寫物,實際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經紮根邊疆,獻身邊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樹一樣成長,經受磨練,成為祖國邊疆的建設者。第三步,回過頭來朗讀爸爸臉色變得嚴肅起來的時候説的那段話,從而真正領悟爸爸的話的深刻含義。通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現在讀這句話,學生已經清楚地明白原來“樹似人,人似樹”啊,樹的形象與人的形象合二為一。藉此進一步體會文章表達上的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特點。

這一堂課教下來,自我感覺還比較流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很高。我想大概與我能根據學生的實際出發,找準方法,化難為易有關吧。我還覺得,在教學中對於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朗讀與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

篇四十三:《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構思巧妙,文字雋永,感情豐富,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讓國小生深刻理解,卻有較大的難度。我根據教材的特點、重點和難點,從學生的心理特徵和生活實際出發,運用了“引疑推導法”,從整體着眼,以“疑”為主線的讀思結合的方法,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思維的狀態,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我從課題激疑( 從課題看,本文應當寫些什麼) 入手,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主要內容之後,便直奔重點、難點,即從過渡段切入,引疑激趣(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 ,牽一髮而動全身。然後按照“形象?D?D特徵?D?D象徵意義”的思路引導學生在讀中生疑,深思、釋疑,逐步完成認識由表及裏的過渡。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通過“抓空白處”( 孩子們只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 引疑的辦法攻破難點,讓學生進行積極思維( 概括) 活動,認識到“孩子們”“只知道”的都是具體的“行動”,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經過一連串的引疑讀、思活動,學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決心、信心和希望孩子們也像白楊那樣在邊疆生根、成長的赤誠之心。

其次,我通過朗讀訓練,錄音欣賞等方式動之以情,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受到了白楊形象美、內質美和建設者心靈美的感染;同時,又抓住描寫“爸爸”語言、神態的詞句引疑,使語言文字的訓練和思想品德的教育達到了辯證的統一。此外,我還巧妙地把“白楊”與“爸爸”、“小白楊”與“孩子們”、邊疆和內地、現實和遠景有機地聯繫起來,帶領學生在“疑”的線路上逐步昇華,因而教得輕鬆,學得主動,達到了文路、教路、學路的和諧統一。

一、成功之處。1. 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下了一些功夫,以表揚、鼓勵為主,比一比,看誰在課堂上謹慎爆滿,積極開動腦筋,問題回答的好。這樣一激勵,學生的好勝心、自尊心、就發揮作用了,課堂表現都很好。2. 注意觀察學生的反映,及時調整自己的提問、啟發方式。如:我問:“一棵高大的白楊樹是什麼?幾棵小白楊樹是什麼?”一名同學理解的不正確,舉手的人也不多,看得出我的提問不恰當,於是,及時換了一種問法:這棵大樹指的只是爸爸一個人嗎?還指那些人?我剛剛説到這裏,學生已經高高的把手舉起來了。從這個問題中可以看出,教師在語文課上認真觀察學生的反映,及時調整提問方式是多麼重要。

二、不足之處。1 課堂上對意想不到的問題處理的還不夠理想。如:讀完戈壁灘的景色描寫後,讓學生談感受,我覺得這個問題簡單,就叫了一個很一般的學生,我滿以為出不了什麼差錯,結果她就説出一個讓我出乎意料的答案:“戈壁灘很美麗。”當時我一聽,心裏一個咯噔,怎麼能是美麗呢?不對。心理雖這樣想, 嘴上卻沒有評價,只是重複一句:“是美麗嗎?”下課後,我想:如果我當時這樣評價一下會彌補不足:“是啊,你的欣賞角度獨特,美麗是分好多種的,戈壁灘有一種什麼樣的美?”這樣一問會使這位同學繼續思考,而不至於使她不自然的坐下。從這一問題的處理上看,我的啟發、引導、評價還是運用的不那樣靈活,教師反應也不夠敏捷。2 對文中爸爸的兩次“沉思與微笑”處理的還不夠深刻。主要是對第一次“沉思”沒有很好的體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後一個“沉思”的理解。在備課時準備得很充分,但上課時間不夠了,就省掉了。

篇四十四:《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回到內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的教學目標。要完成這一教學目標,我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並抓住課文中的聯繫點,就是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願聯繫起來。這就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因此,我在教學第二課時時,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現做個回顧和體會。

1、課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點―――白楊的象徵意義這一順序來組織文路的。文中巧妙地運用了三個問句,承上啟下,串聯全文,句句遞進,引向深入。因此,我從三個問句入手,以三個問句串聯整堂課的教學環節。從第一問句“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引出白楊,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從第二問句“為什麼它這麼直,長得這麼大?”理解白楊“高大挺秀,不擇環境,不懼災害”的特點;從第三問句“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理解白楊的象徵意義。教學中,我把三個問句作為“突破口”,並圍繞三個問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之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應該説,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但由於時代的不同,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我採用了“上鈎下連”的方法,上接“特點”,下連“三個只知道”,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繫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可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是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國小,將來再念中學”,可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帶他們到新疆去,讓他們在這裏念國小、中學、大學,將來成為建設邊疆的接班人;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可他們卻不知道邊疆是個偏遠、艱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幾代人艱辛的勞動,才能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城市和鄉村……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為一體,文和道達到完美統一,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

3、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首先須突出“讀”的訓練。在本堂課,我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藴含着的思想感情,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進行思維訓練。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思維過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深入,思維也漸漸深入,對問題的認識就會逐漸深化。尤其是通過本課所設計的根據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的訓練,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對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

篇四十五:《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這片課文是一篇運用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的一篇課文。課文主要借白楊樹讚揚哪些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人們那種無私奉獻,默默無聞,堅強不屈的建設者們。更通過爸爸和孩子們談論白楊,來表達爸爸的一個心願,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像建設者們紮根邊疆,奉獻自己的決心。課文主要通過三個孩子們只知道,卻不知道的事情,來襯托爸爸的心願,在教學中,我把這一部分作為學生理解爸爸心願的一個重點,孩子們只知道一些事情,猜想一下孩子們卻不知道什麼?以此來襯托出爸爸的心願,讓孩子們進行理解。本篇課文有兩處託物言志的地方,可以讓學生多通過品讀和理解體會兩處託物言志的表達的情感。學生對於這種寫作方法有一定的瞭解,在教學過程,我重點讓學生尋找生活中個還有哪些事物具有人的精神。讓學生在生活中通過仔細觀察,學寫託物言志的作文。

以上就是語文網小編分享的課文《白楊》教學反思的全部內容,希望可以幫助教師們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人教版白楊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為語文教學指出了一條很好的教學思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習多積累,重感悟、重內化、重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繫。我在這方面體現得很位。

《白楊》一課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體會到生活中人們的無私奉獻,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對白楊的敬意,實際上是對建設者的讚美。因而我緊緊抓住樹與人的聯繫。從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去反映無限的生活情景。

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讚美白楊樹的內容之後,我又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畫表現出來,學生非常樂於表現自己,同時也體現了個性化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更多地運用發展性的教學評價。評價不再反映僅僅甄別選拔學生,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我在教學中的評價語較為得當,每一句能恰到好處地敲擊在學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膽的表現,發揮自己潛在能力。

例如:當一個學生不太敢發言時我這樣鼓勵學生説:“記住把愛心獻給別人,把信心留給自己。”這個學生回答後,我又鼓勵説:“你真了不起啊,朗讀好多麼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正是有了這些鼓勵的話,學生才會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總之,我能緊緊以新課標為教學依據,以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以教材作為培養和訓練學生能力的線索,我的這節課為語文新課標的實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鑑。

篇四十六:《白楊》教學反思

一讀――抓住這是第一次初步感知白楊的特點;在全班交流,深入瞭解了白楊高大挺秀、適應性強、堅強不屈的特點後,讓學生帶着讚美之情感情讀這段話,這是二讀――理解讀;在理解了爸爸的心願,讀懂了爸爸的心之後,讓學生帶着對白楊樹的讚美、對像爸爸一樣的邊疆建設者的敬佩之情,再次朗讀爸爸讚揚白楊樹的話,這是三讀――體驗讀。整堂課就是以此為軸進行教學,效果不錯。

抓住文本中的“空白點”進行訓練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哪兒”可以是哪些地方?讓學生換成具體的地方説一説,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一下戈壁什麼樣子,給人以什麼樣的感覺,幫助學生理解了白楊適應性強的特點。教學“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一句,我給學生如下示範:風沙四起,白楊樹(挺起堅實的胸膛,擋住飛來的風沙)你能這樣説嗎?引導學生進行説話,體會白楊樹堅強不屈的特點,既落實了語言的訓練,又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引向了深入。為幫助學生理解爸爸的心願,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孩子們只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在課文的思維空白點,讓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概括)活動,認識到“孩子們”“只知道”的都是具體的“行動”,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經過一連串的引疑讀、思活動,學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決心、信心和希望孩子們也像白楊那樣在邊疆生根、成長的赤誠之心。

選擇最佳時機、合理引入相關閲讀資料,進行主題閲讀是本節課的另一突出亮點。

本課教學所引入的資料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根據單元教學的主題和教學內容的需要而引入的,包括本課導入新課環節引入的西部地區的範圍圖、西部地區的資料、西部戈壁圖、當年西部建設者的一些圖片資料,創設了良好的課堂氛圍,課始就將學生帶入了西部,為後面的理解做了鋪墊,奠定了情感基礎,這些資料交流的形式是藉助多媒體,教師補充交流;由於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我補充引入了以下資料:“孩子們由於年齡小的緣故,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是邊疆建設者,這些建設者們,作為新疆生產建設的重要力量,在天山南北、大沙漠邊緣和自然環境惡劣的邊境線上,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植樹造林、防風固沙,堅持不懈地為新疆各族人民做好事。他們不知道新疆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那裏的條件有多苦。當年像爸爸一樣的建設者為了抵抗乾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氣裏挖水渠,手都凍到了鋤頭上;有的時候,為了不讓水白白流失,他們就跳進水溝裏,用自己的身體堵住洞穴。”這些資料的補充,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藴,理解了像爸爸一樣的建設者的情懷。

第二部分是根據主題教學的需要和具體的教學內容結合教材,或引入課後的閲讀鏈接,或引入相關的經典性的本外資源。本課在感悟了白楊的特點、理解了爸爸的心願之後,讓學生感情朗讀課後的閲讀鏈接――艾青的《帳篷》,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邊疆建設者無私奉獻的情懷,深化了學生對課文主題的理解。在學生學完本課,總結領悟課文寫法(借物喻人)的基礎上,引入了同樣寫白楊、同樣運用借物喻人寫法文章――《白楊禮讚》,讓學生進行主題性拓展閲讀,學生有了大量的時間與文本進行深層對話,大量閲讀提升了學生生命的質量,這樣的課堂因為這樣的主題閲讀而閃現光輝。

另外,在這節課上,我合理處理了文本資源與本外資源的關係與時間分配,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大膽取捨,感覺這樣上課學生有收穫,教師更輕鬆。

篇四十七:《 白楊》教學反思

《 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這篇課文寫一位新疆工作的父親,帶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之教學目標。 一、充分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為語文教學指出了一條很好的教學思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習多積累,重感悟、重內化、重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繫。我在這方面體現得很位。 首先我以生活作為學生理解課文的最根本的落腳點。《白楊》一課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體會到生活中人們的無私奉獻,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對白楊的敬意,實際上是對建設者的讚美。因而我緊緊抓住樹與人的聯繫。從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去反映無限的生活情景。 其次,我更注意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在教學完第二環節 ,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讚美白楊樹的內容之後,我又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畫表現出來,學生非常樂於表現自己,同時也體現了個性化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評價的發展性 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更多地運用發展性的教學評價。評價不再反映僅僅甄別選拔學生,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我在教學中的評價語較為得當,每一句能恰到好處地敲擊在學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膽的表現,發揮自己潛在能力。 總之,我能緊緊以新課標為教學依據,以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以教材作為培養和訓練學生能力的線索,我的這節課為語文新課標的實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鑑。本課設計如有不當之處,請領導批評指正,使我能茁壯成長起來。

篇四十八:《白楊》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課標還明確提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在教學《白楊》這課時,設計了“質疑――解疑――精讀”三個主要環節,力求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課文中“爸爸”的話(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也不動搖)是文章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句子含義,我採取多種教學手段,做到在教學語言上花力氣,在體會感情上下工夫,在課堂氣氛上用心計。課前我不僅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瞭解,還自己查閲資料、圖片,製作成課件,為無法查閲資料的同學服務。課堂上,我讓學生默讀課文,談談自己對白楊的瞭解。學生很快找到了白楊外在的特點:直、生命力強,我順勢引出“爸爸”的話,並且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其與文本對話,和作者交流,與教師商討,向同伴彙報……學生慢慢地從中感悟到了白楊樹“無私奉獻、盡職盡責、堅強執着……”的內在精神。在這基礎上,提問“爸爸的這番話只是向孩子介紹白楊樹嗎”,學生就能十分肯定地説“不是的”。學習“他們只知道…幾天汽車”時,我又採用引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明白兄妹倆的三個“不知道”。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後要求讓學生説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在沉思什麼?他的嘴角為什麼又浮起一絲微笑?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通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課堂中,如果能全面調動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學生的求知慾就會高漲,學得很投入。那教學豈不成了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篇四十九:《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課文,文章通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樹這件事,讚揚了邊疆建設者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而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本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並説出自己的見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要求學生能結合課文內容和聯繫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本課的難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個性化的閲讀,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我在《白楊》一課的教學設計上也是致力於體現這一理念。

設計中堅持對文本的整體感悟,圍繞重點,層層深入,以讀促教,讓學生直面文本,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大膽質疑,合作解疑。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品讀結合、讀中悟理、讀中得法。進行“讀”的訓練時可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默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會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過口誦心惟,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思維過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深入,思維也漸漸深入,對問題的認識就會逐漸深化。尤其是通過本課所設計的根據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的訓練,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對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再次應説、寫並舉。理解白楊的特點,要通過抓關鍵詞句完成。

即找出“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這兩個句式歸納出白楊的特點,並相機用這兩個句式練説;等到理解了白楊的象徵意義這段文字後,再帶着對邊疆建設者的崇敬與愛戴,讓學生用這兩組句式去寫話,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進而可放手讓學生暢談“你父母對你的希望是什麼?你如何去實現它?”從而潛移默化,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