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桂花雨教學評課(實用8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66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8篇《桂花雨教學評課》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桂花雨教學評課》相關的範文。

桂花雨教學評課(實用8篇)

篇1:桂花雨評課稿

聽了李老師上的《桂花雨》一課,我彷彿跟隨着李老師一起沐浴了一場又美又香的“桂花雨”,那感覺真是舒服極了,美妙極了。在她的課堂上,沒有做作的成分,有的是真實的教學實況,有的是顯著的教學效果。我發現了很多值得我學習的東西,現將我的感受總結如下:

1。讀為主線,體會文章感情

如果説以往的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的傳授、語言技能的訓練,那麼新課標要求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在注重知識、技能的同時,要更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李老師較好地把握了本篇文章的特點,以讀為主線貫穿始終。她給予學生大量朗讀的時間,並在讀中進行感受、體會,用充滿激情的、飽滿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在指導朗讀上老師花了較多的時間,可謂下了一番工夫,在朗讀的形式上也是多種多樣,因此,學生對課文的重點與難點把握都很好,回答得也非常精彩。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可以説是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是學生心靈成長的過程。

2。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李老師能適時挖掘教材中的訓練點,放飛想象的翅膀,對學生進行言語訓練。如教學琦君纏着媽媽去搖桂花這一段時,讓學生來表演,以此讓學生深刻地體會“纏”字用得妙處。這樣堅持訓練,會使學生想象更豐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善用表揚,鼓勵學生勇敢表達

李老師這堂課另一個很大的亮點在於李老師真實、恰到好處的點評,充滿激勵性的親切語言,簡潔有效的引導,就像一股清泉緩緩流入學生的心田。課堂上,學生樂於表達,勇於展示自己,同時又懂得傾聽。課堂上那一隻只高高舉起的小手,那一雙雙對知識充滿渴求的雙眼,那一個個折射出智慧光芒的回答,讓我倍受感動。

篇2:桂花雨評課稿

《桂花雨》是現當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她的這篇文章非常優美,使人讀後真的象浸潤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濃濃思鄉之情。

雖然文章藴含着琦君的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不讀就無法理解其中豐富的意藴,不讀就未能感受文中那濃濃的情感。因此,楊老師在這堂課上以讀代講,以讀促情的做法,是非常成功的。

一、抓文本用心讀

課文的理解靠讀,字詞的掌握靠讀,語感的領會靠讀,主題的把握靠讀,學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讀。好的朗讀勝過繁瑣的講解。

提高“讀”的質量很重要。讀得再多,沒有質量的保證,也難以真正提高課堂效益。

整堂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接觸範文,仔細揣摩,反覆體味,內心融入。

劉老師注重通過多種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通過默讀、自由讀、引讀、範讀、師生、互讀等方式提高學生朗讀能力。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要表達的感情,也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二、在理解中美讀

葉聖陶先生説:“語文課目的之一,是使學生在閲讀的時候能夠自求瞭解,瞭解不了才給學生幫助一下。”

在課堂上,要想吸收和積累生動的語言,就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重點句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味來。

1、課文三節第一句:

“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着母親問“媽,怎麼還不搖桂花嘛!”一個“纏”字寫出了作者盼望搖桂花時的'迫切心情,劉老師通過表演的形式把兒童對大人的糾纏耍賴的特點表現出來。學生讀文後,師問“老是纏着”是什麼樣的心情?學生:“期待的心情、希望的心情、迫切心情。。。。。。。”然後;老師讓學生試着練習讀,把這種心情讀出來。接着指名學生讀,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讀的比較到位,把作者當時的心情已經淋漓盡致地讀出來了。

2。劉老師通過讓孩子們表演,在桂花樹下鋪竹蓆,幫着抱桂花樹使勁地搖體會到了作者搖花時的歡樂。

3。。紛紛揚揚飄落的桂花雨,具有詩情畫意。接着老師問: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喊呢?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有又蹦又跳地喊、拍着手喊,充分體了當時作者當時高興、快樂的心情。

教師再讓學生回到文本,自讀自悟享受桂花的芬芳,感受作者搖桂花的歡樂和興奮,覺得很是開心,和作者同搖同樂。教師更深一步問作者在這句話中為什麼用感歎號呢?是用錯了嗎?從而告訴學生作者是用什麼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學生再回到課文時,放得開,喊得入情,做得自然。

篇3:桂花雨評課稿

《桂花雨》是現當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它是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美好生活的眷戀和淡也濃、甜也澀的思鄉之情。

一、教師自身素質

1、教師自身教育教學素質很適應教師職業。

2、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看出教師能將課程標準要求內化並轉化落實到課堂教學行為上。

二、課堂教學

(一)以讀為主線,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得熟,則不待解説,自曉其義也。”可見“讀”的重要性。同時,新課標在注重知識技能的同時,更要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並且關於朗讀的核心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孫老師較好地把握了本篇文章的特點,以讀為主線貫穿始終,給予學生大量朗讀時間,在讀中進行感受與體會,運用了多種朗讀方式,努力使學生在讀中受到薰陶。課堂教學過程是學生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也是學生心靈成長的過程。

建議上課老師:

1、在針對文本中的某幾個重點處語句或段落,採取自由讀、個別讀或範讀等方式,由品賞朗讀、對比朗讀(對比朗讀目的不在於使學生比較高下,而在於學生在互相傾聽的比較、鑑別、分析中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產生相似的個性化理解,同時“潤物細無聲”地

提高學生的語感)來領悟作者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2、文中“杭州的桂花香”和“家鄉後院的桂花香”可以讓學生比較閲讀,結論一定是杭州的桂花更香,但是目的不是比較哪個地方的桂花更香(也許一樣香),目的在於引出母親的“話”,達到表達“思鄉”這一主旨的目的,“因為快樂就難忘,因為難忘就回憶,因為回憶才更思鄉”。

3、要關注朗讀的針對性,這就突顯了“讀”時教師提出的具體問題的重要性了,所以有問而讀的“問”的設計就要尤為精心。

(二)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學生不僅僅是容器,更是需要點燃的火炬。孫老師在上課伊始,就問及“你置身桂花樹下的感受”;還有課中老師用生動的語言形象地描述場景,讓學生談感受,這些都無疑是挖掘教材中想象的訓練點,不僅加深了對文章的體會,同時還豐富並發展了學生的想象。 建議:在品味“搖花樂”處,帶着“你能看到什麼?你有什麼感受?”這樣的任務,讓學生閉目傾聽、默想,然後讓演講能力強的學生讀“搖花樂”一段,讀完讓學生(甚至可以延長一些學生默想的時間)説一説。這樣堅持訓練,一定會在豐富發展學生想象力的同時,使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課堂教學體現民主平等的思想,創設了安全、寬鬆、愉悦的學習環境

體現這一點的有:

1、教師友善的教態、親切的語言、關注期待的眼神。

2、全文共8個自然段,有個學生竟説“第9段??”老師沒有批評、更沒有生氣。

3、老師尊重學生理解上的多元、感悟上的個性化。這些均能讓學生感受到(聽課者也會感受到)上課老師的愛心、寬容和民主,這樣會使學生有表達的慾望和積極性,也自然就為學生產生“創新”提供了條件和可能性。

(四)拓展資料,感悟鄉情

1、上課伊始,學生展示收集資料。收集資料有利於學生理解文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並符合課標“積累”的要求。

2、上課結束時的“推薦課外閲讀書目”環節,激發學生閲讀的好奇心和興趣。堅持訓練,如果能使學生形成閲讀的習慣,不僅使學生受益終生,也有利於教師的課堂教學。

篇4:桂花雨評課稿

週二,我們學校年輕有為、多才多藝的於老師為我們演繹了一節精彩的《桂花雨》。雖然隔了幾天,但於老師那幽默的話語、機智的點撥、巧妙的設計、傾情的投入,與學生情感的共振,至今仍像桂花的香味縈繞每一位老師的身心周圍。今天下午,我們三年級語文組在宋飛老師的帶領下展開激烈的討論,我們一致認為於老師的課是成功的,精彩的,可圈可點之處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研究。下面我代表三年級語文組向各位彙報。

彙報的第一個關鍵詞是敬佩。

我們敬佩於老師作為教研組長身先士卒,在開學的第二週為我們展示公開課;我們敬佩他另闢蹊徑,勇敢地選擇第一課時;敬佩他為了為我們展示真實、樸實、紮實的課堂而放棄了試講;敬佩他的課在平實中見智慧,在樸實中見幽默;敬佩他的教學語言如春之小溪潺潺而流,在他的點撥下,學生的心靈如柴扉輕輕洞開。

第二個關鍵詞是亮點。

於老師的課亮點很多,像大海中的浪花朵朵。我們組以學生怎樣學的角度談談亮點。俗話説“以學定教。”老師教什麼,怎樣教,取決於學生的學習需要。新課程標準指出:課堂教學要指向學生的學。葉聖陶先生也曾説過:“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於老師怎樣在第一課時指導學生學的呢?

一、詞語教學精細化,着力培養學生對詞語的敏感性。

於老師首先秉承着新課標理念,把教什麼的落腳點落在了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語言文字的運用上。於老師的第一板塊指向了詞語的理解與運用。因為詞語是語言最小的單位,是語言表達的最基本的元素,於老師睿智地目光發現本課詞語:新鮮、謝落、吩咐、姿態、沉浸、仔細等詞語兩個字的意思相近的特點,找到了構詞的規律。如新鮮一詞,由鮮字的造字規律,引導學生髮現構詞特點,尋找造詞規律,這樣理解詞語的方法使學生有一種峯迴路轉、柳暗花明的驚喜與歡暢,使學生愛上了祖國的語言文字在潤物細無聲中悄然完成了。

二、文章結構的畫面感。

着力培養學生感悟能力和概括能力 於老師引導學整體感知全文,引導學生默讀課文以這是一場( )的桂花雨。引領學生默讀思考。學生感悟與思考是多元的。有的説:“這是一場難忘的桂花雨。”有的説:“這是一場香飄十里的桂花雨。”有的説:“這是一場快樂的桂花雨。”有的説:“這是一場麼夢幻的桂花雨。”還有的説:“這是第一場美麗的桂花雨。”在老師的帶領下一篇課文產生了一個個的畫面。接着於老師又以作者寫得最多的是哪一種呢?帶領學生進行特寫鏡頭的選擇,把學生帶入了桂花的香中。為了引導學生更好理解“香”,於老師以“沉浸”作為觸發點,分了三個層次。第一:理解浸的意思,理解表面的桂花的香,第二:結合課文吃桂花蜜、桂花糕理解香味浸在五臟六腑。第三:理解感情上的香(這一層次要在第二課時完成)。

三、教給學生方法,是學生學以致用

1、於老師不是簡單地告訴,而是引導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如:當學生讀書出錯時,教師引導學生選擇字的義項,確定字的讀音。

2、指導學生圍繞課堂質疑。 指導學生觀察字的結構,書寫漢字。

第三個關鍵詞:建議

教學生學,教學生學習的方法,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

1、指導質疑,充分讓學生質疑,然後引導學生梳理質疑的問題,篩選最重要的問題,引導學生真正學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2、理解詞語,不一定都從最原始的方法教起,可以利用學過知識經驗解決新問題的方法,這樣更節約時間,事半功倍。

最後,祝於老師的課越上越精彩,祝於老師的語文課堂走出徐州,走出江蘇,走向全國。

篇5:桂花雨評課稿

聽了向老師上的《桂花雨》一課,我彷彿跟隨着向老師一起沐浴了一場又美又香的“桂花雨”,那感覺真是舒服極了,美妙極了。在她的課堂上,沒有做作的成分,有的是真實的教學實況。我發現了很多值得我學習的東西,現將我的感受總結如下:

1、讀為主線,體會文章感情

向老師在課堂上較好地把握了本篇文章的特點,以讀為主線貫穿始終。她給予學生大量朗讀的時間,並在讀中進行感受、體會,用充滿激情的、飽滿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在指導朗讀上向老師花了較多的時間,可謂下了一番工夫,在朗讀的形式上也是多種多樣,因此,學生對課文的重點與難點把握都很好,回答得也非常精彩。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可以説是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是學生心靈成長的過程。

2、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向老師能適時挖掘教材中的訓練點,放飛想象的翅膀,對學生進行言語訓練。如教學琦君纏着媽媽去搖桂花這一段時,讓學生跟着一起表演,閉着眼睛想象桂花雨的情景,以此讓學生深刻地體會搖桂花的快樂。這樣堅持訓練,會使學生想象更豐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善用表揚,鼓勵學生勇敢表達

向老師這堂課另一個很大的亮點在於真實、恰到好處的點評,充滿激勵性的親切語言,簡潔有效的引導,就像一股清泉緩緩流入學生

的心田。課堂上,學生樂於表達,勇於展示自己,同時又懂得傾聽。課堂上那一隻只高高舉起的小手,那一雙雙對知識充滿渴求的雙眼,那一個個折射出智慧光芒的回答,讓我倍受感動。

篇6:《桂花雨》評課稿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大家好!

現在,就我聽《桂花雨》一課的粗淺感受,向大家作以彙報,如有不到之處敬請指正。

《桂花雨》是現當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她的這篇文章非常優美,使人讀後真的象浸潤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

雖然文章四溢琦君的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不讀就無法理解其中豐富的意藴,不讀就未能感受文中那濃濃的情感。因此,項老師在這堂課上以讀代講,以讀促情的做法,是非常成功的。

一、抓文本用心讀

課文的理解靠讀,字詞的掌握靠讀,語感的領會靠讀,主題的把握靠讀,學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讀。

好的朗讀勝過繁瑣的講解。

朱熹曾説:讀得熟,則不待解説,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

提高讀的質量很重要。讀得再多,沒有質量的保證,也難以真正提高課堂效益。

整堂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接觸範文,仔細揣摩,反覆體味,內心融入。

1、第一要求學生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用心去讀;

2、第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做到每讀一段都要有目的,不白讀;

3、第三選好讀的重點,一篇課文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須選擇有助於進行詞句訓練的、有助於挖掘文章主題的、有利於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內容作為重點來讀。

項老師注重通過多種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通過默讀、自由讀、引讀、範讀、配樂讀、師生、生生互讀等方式提高學生朗讀能力。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要表達的感情,也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二、在理解中美讀

葉聖陶先生説:語文課目的之一,是使學生在閲讀的時候能夠自求瞭解,瞭解不了才給學生幫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

在課堂上,要想吸收和積累生動的語言,就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重點句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味來。

1、(課件》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桂花)

作者為什麼喜歡桂花?老師讓學生細讀課文一、二段,從中找出重點的語句:桂花樹不象梅花那麼有姿態,笨笨拙拙的。......桂花不與繁花鬥豔,可是它的香氣味兒真是迷人。桂花開的最茂盛時,不説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

教師引導學生扣住關鍵詞體會桂花姿態的特點:笨笨拙拙。香氣迷人的特點:香飄十里、浸等。在對浸字的理解上,先讓學生説出浸有浸泡、沉浸的.意思,接着教者用語言引導學生想象桂花的香氣:不論走到哪裏,都會聞到它的香味,房前、屋後;白天干活,晚上睡覺,香氣無處不在,無處不有。

學生通過再次讀文,從文句中品味出:桂花樹笨笨拙拙的,桂花很平凡也很樸素,可是它的香氣味兒真是迷人。

不僅作者喜愛桂花,就連古人也很喜歡桂花呢!教師出示古人描寫桂花的詩句:葉密千層秀,花開萬點金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高一流。詩句對桂花的形態、特點進行了恰當的描繪和解讀。學生通過與文中的語句進行進一步的對照,既理解了詩意,又把作者對桂花與眾不同特點的喜愛之情體會的更深刻。這樣再回頭去讀課文,讀的更加有味了。

2、課文三節第一句:

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着母親問媽,怎麼還不搖桂花嘛!一個纏字寫出了作者盼望搖桂花時的迫切心情,同時把兒童對大人的糾纏耍賴的特點表現出來。學生讀文後,師問老是纏着是什麼樣的心情?學生:期待的心情、希望的心情、迫切心情。......然後;老師讓學生試着練習讀,把這種心情讀出來。接着指名學生讀,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讀的比較到位。教師接着讓學生想象自己迫切要求媽媽同意自己做某件事時的心情,然後再練讀,再指名讀,這時把作者當時的心情已經淋漓盡致地讀出來了。

這樣的教學設計,有效地落實了中年級閲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中的作用這一訓練要求。

三、在感悟中讀美

1、課文的第三小節,教師先讓學生讀課文,找出可以體現出作者搖花時快樂心情的詞句:這下我可樂了,幫着在桂花樹下鋪竹蓆,幫着抱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象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理解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着桂花樹,使勁地搖。

自己盼望已久的事情發生了,應當是怎樣的心情呢?教師讓學生帶這樂的心情讀文,學生樂的心情體現的不充分,從使勁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樂。讓學生讀,再讀。

②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象下雨!好香的雨呀!想象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要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

師:落下的桂花象什麼?

生:象......象......象......

教師用柔美的語調描繪美麗的雨景,在再現的情景中喚起學生充滿詩意的想象,引起心靈和感情的共鳴。

師:為什麼説桂花紛紛落下來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老師再讓學生讀句子,然後結合文字的描述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學生都有淋雨的經歷,讓學生想象雨飄落在頭髮、脖頸的情景。

師:現在是有着濃郁香氣的桂花也在飄落,落在髮梢,落在脖頸,這雨是怎樣的雨?

生:好香的雨、金色的雨、快樂的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帶着這種感情,教師又讓學生深入讀文,喊出快樂,喊出桂花的香

(教師這樣處理就較好的挖掘了教材中培養學生想象力的訓練點,放飛了學生想象的翅膀,進行語言實踐,學生在課本里翱翔,文本語言就活了起來。)

紛紛揚揚飄落的桂花雨,具有詩情畫意。接着

師: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喊呢?

生:高興、快樂、大聲、興奮......

教師再讓學生回到文本,自讀自悟享受桂花的芬芳,感受作者搖桂花的歡樂和興奮,覺得很是開心,和作者同搖同樂。教師更深一步問

師:作者是用什麼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生:三個!

學生再回到課文時,放得開,喊得入情,做得自然。

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被點燃的火把。教師的責任就是點燃火把。這個火把已經被老師點燃,最後連老師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學生一起喊,一起讀。

再讓學生整段朗讀,整體感悟。學生在朗讀中理解、體驗、積累和感悟。只有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有所感,才能言為心聲而發,也才能最終打動人心。由讀美而到美讀。

語文教材中集納了古今中外的眾多名篇美文,要想讓這些文章打動孩子們的心,就須先打動教師自己的心,與作者同悲同喜,這就靠教師感激昂得導讀或使學生精神振奮;或使學生悄然淚下。

2、理解:母親常常説: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裏的金桂。時,老師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母親説: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同是桂花,難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樣嗎?為什麼?

母親這句樸素的話,與月是故鄉明如出一轍。蕁茱鱸魚長入夢,他鄉雖好總添愁。

母親每年都聞着桂花的香氣,關注桂花,收穫桂花,體驗着饋贈桂花的快樂,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間。家鄉院子裏的這棵桂花樹,是母親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還會有什麼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沒有區別的,問題是母親不是在用嗅覺區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體味它們。一親一疏,感覺自然就涇渭分明瞭。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家鄉在母親心中的分量。感人心者,莫善於情(白居易語)

學生再去讀母親的話,以及5、6段自然會帶着深深地情感。

這一部分的教學設計,還體現了引導學生自主閲讀文本,感悟文本內容,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這一教學理念,尤其可貴的是,教者在引導學生讀書的時候,適時點撥,注重讀書方法的指導。

如今,我們的課堂越來越重視朗讀,但課堂上反反覆覆機械式的朗讀,往往使學生覺得索然無味,從而產生厭倦情緒。如何牢牢地抓住讀這個根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薰陶。項老師的這節課,使我受益非淺。

篇7:《桂花雨》評課稿

《桂花雨》評課稿

瑤海區教學能手比賽(小語組)第一炮從我師傅的《桂花雨》開始打響。比賽前,師傅嚴重感冒導致的嗓子幾乎失聲曾讓我擔心對於如此重要的比賽,她將如何應付。擔心是多餘的,站在課堂上的師傅依然神采奕奕,聲音洪亮。

時正值桂子飄香的季節,唐老師特意佈置了一個縈繞着淡淡桂花香味的多媒體教室,在每一個學生面前擺上一小撮桂花,並精心搜索了許多精美的桂花圖片,讓學生認識瞭解桂花,激發學生喜愛桂花的情感。有了這一系列的鋪墊,學生通過找重點詞句比較容易感受作者“喜愛香味”這一情感。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唐老師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去想象作者與母親的對話:假如作者説外地的人好,母親會怎麼説?説外地的水甜,母親會怎麼説?……這樣自然的引導,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一、語文的課堂首先要有語文評課稿評課稿的味道。

不管從工具性一頭還是人文性一頭來説,我覺得這是語文課的第一要素。它不該是思想品德課,也不應該只是講故事。那麼如何體現語文味呢,一是語言一頭要有文學性,教師的語言首先要優美起來,跟學生站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要引領學生在課堂口語表達上向文學性靠攏。二是要落實對於語言文字的訓練,國小語文的工具性屬性應該要比人文性屬性更強一些,因為這是最基礎的部分,設想錯字別字連篇,課文讀不好,話又不會説的學生怎麼可能深入的理解和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深刻的思想內涵呢,因此人文性必須於工具性為基礎,語文課堂上不能只是一味的理解,還要有提升。

二、課堂要有一個主題。

我始終覺得,不管語文還是其他的課,在設計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是你這一課用什麼主線來串連,如果把設計精當的環節比如一顆顆珍珠的話,那麼這根主線就是串起這顆顆珍珠的絲線,沒有它,課堂也是沒有了整體感,全文的主題是一種淡淡的思鄉之情,老師應在每一個教學環節注意滲透,幫助學生感悟這種淡淡的哀愁。

三、語文的課堂要有一個氣場。

因為不知如何表達,借用了氣功中的一個詞語,不知是否貼切。記得有次聽課,無錫一位女教師上《白鷺》一課,上的那種美讓人覺得這樣課堂真是一種享受,那才是詩意的語文課堂,這個詩意從何而來,就是教師用語言,音樂,用情感去努力的創設一個課堂氛圍,讓學生沉浸在這樣的氛圍中,體會和感悟,也許這才是語文課堂人文性的最好體現吧。

篇8:《桂花雨》的評課稿

《桂花雨》的評課稿

一、語文的課堂首先要有語文的味道。不管從工具性一頭還是人文性一頭來説,我覺得這是語文課的第一要素。它不該是思想品德課,也不應該只是講故事。那麼如何體現語文味呢,一是語言一頭要有文學性,教師的語言首先要優美起來,跟學生站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要引領學生在課堂口語表達上向文學性靠攏。二是要落實對於語言文字的訓練,國小語文的工具性屬性應該要比人文性屬性更強一些,因為這是最基礎的部分,設想錯字別字連篇,課文讀不好,話又不會説的學生怎麼可能深入的理解和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深刻的思想內涵呢,因此人文性必須於工具性為基礎,語文課堂上不能只是一味的理解,還要有提升。

二、課堂要有一個主題。我始終覺得,不管語文還是其他的課,在設計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是你這一課用什麼主線來串連,如果把設計精當的環節比如一顆顆珍珠的話,那麼這根主線就是串起這顆顆珍珠的絲線,沒有它,課堂也是沒有了整體感,全文的主題是一種淡淡的思鄉之情,老師應在每一個教學環節注意滲透,幫助學生感悟這種淡淡的哀愁。

三、語文的.課堂要有一個氣場。因為不知如何表達,借用了氣功中的一個詞語,不知是否貼切。記得有次聽課,無錫一位女教師上《白鷺》一課,上的那種美讓人覺得這樣課堂真是一種享受,那才是詩意的語文課堂,這個詩意從何而來,就是教師用語言,音樂,用情感去努力的創設一個課堂氛圍,讓學生沉浸在這樣的氛圍中,體會和感悟,也許這才是語文課堂人文性的最好體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