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桂花雨》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6W

《桂花雨》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桂花雨》教學反思 篇一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寫的這篇文章的確非常優美。讀這篇文章,就如淋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課堂上的小小的體會: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並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然後讓學生朗讀後劃出重點語句,然後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於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搖桂花”的快樂,我引導學生閲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角色朗讀和讓學生説説這樣讀的理由,在閲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樂之情。對於“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導學生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然後又讓學生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情,然後帶着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後,引導學生仿寫句子、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説説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對於像我這樣普普通通的一線教師來説,更是遺憾多多。課堂氣氛有些沉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想,主要原因在於當學生劃出了描寫香氣的句子談感受時,脱離了文本具體的語言環境,孤零零地那麼幾個句子,確實很難入情入境。讓學生採用不同形式的讀,在語境中感受體會,或許情況就不同了。我感覺教師牽得痕跡太濃,教師講得多,學生説的少,對學生學法指導不夠。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略讀的味道沒上出來。但具體如何放,我不知道,這方面只有以後多關注,在教學實踐中爭取摸索出一點教學略讀課文的方法來。

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靈魂,二者合一,方能綻放異彩。閲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積累。”執教本課後我發現:學生通過文本感悟生活,只有感悟到了,他們才會用心去生活,才會逐漸變成一個有思想的人。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温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心靈雞湯,追求的精神元素。應引領學生在課堂中學會生活,把生活中積累的生活經驗融進課堂,融入文本。讓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作者的生活經驗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產生共鳴,學生才能從文本中體會到作者豐富的情感,通過語言文字來表情達意,來抒發自己對生活的感悟。課堂與生活緊密的結合,這樣的課堂會讓師生之間都獲得靈魂的呼喚、精神的提升。

通過這次上課,我發現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或許,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過來的,但學習無止境,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學習,力求進步。

《桂花雨》教學反思 篇二

《桂花雨》是五年級上冊一篇表達思鄉之情的散文,濃烈的情感隱藏於樸實的文字背後,遊弋於淡淡的敍説之中。這節課,我的任務就是帶着學生一齊把文章由淺入深地讀進去,走進這芬芳的“桂花雨”,走近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作者寄託在桂花雨中的思鄉之情。

在默讀思考“桂花給我帶來了哪些快樂”這個環節,我欣喜地發現與昨日的課堂相比,學生對細節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抓住那些毫不起眼的隱藏在平凡文字中語句,深切地感受着童年時桂花帶給“我”的種種快樂。我也因此而精神大振,一個勁兒地誇他們會讀書,有見識。

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礎,因此當體會“那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時,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暢所欲言,於是對這個句子含義的理解迎刃而解。

我先請孩子們抓住這句話提問。問題提得很好,如“為什麼杭州小山上的花更多,媽媽卻感到怎樣也比不上院子裏的桂花呢?”“桂花的香氣都差不多,母親為什麼要這樣説呢?”

孩子們早已迫不及待了,高舉着小手,兩眼放光,唯恐不能在課堂上回響自我的聲音。於是有了這樣精彩的交流:

“因為作者回憶了童年時桂花給他帶來了許多快樂,家鄉的桂花對於他是完美的回憶,母親也一樣,所以她覺得家鄉的桂花更香,那是一種香甜的回憶。”

“家鄉的桂花樹是媽媽親手為它澆水、施肥的,家鄉的桂花樹有媽媽的辛勞和愛,所以感到更香。”

“媽媽是為了我上中學才不得不離開家鄉的,當她客居在杭州時,十分思念家鄉,所以覺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鄉的桂花香。”

我適時地插進一句“母親想念的只是桂花樹嗎?還有別的什麼嗎?”在我的暗示下,孩子們急切地在書中的字裏行間搜尋着、閲讀着。在我的引導下,閲讀的範圍擴大了,發現更有深度了。

“在家鄉時,媽媽每年都會把搖下的桂花送給鄰居做糕餅,她和村子裏的人相處多麼和睦啊。我想,因為母親想念那些鄰居了,所以便覺得故鄉的桂花最香。”

“母親和人們還一齊用桂花泡茶、做糕餅,這種快樂是在杭州沒有的,所以杭州的桂花樹再多,母親也覺得沒有家鄉的桂花香。”

“我覺得這樣説體現了母親對家鄉的眷念之情。”

……

好一個眷念之情!這樣的感受居然出自頑劣的周煜人之口,好久未曾激動過的我也禁不住心熱起來。

此刻的我,在林立的高舉的小手間穿梭,把話筒遞向每一個臉漲得通紅的急着表達的學生,聽着他們發自內心的感受,我也彷彿沐浴在桂花雨的芬芳中。

課終,我鄭重地説:“多謝你們精彩的發言,我這天的教學後記會因為你們不俗的表現而豐富、精彩!”

不由得想起薛瑞萍老師在《能夠複製的幸福》一文中的感受,我此刻的幸福又何嘗不是拜學生所賜呢?

《桂花雨》教學反思 篇三

初讀《桂花雨》這篇美文,我就深深地喜歡上了它。隨後,又讀了作者琦君的其他幾篇散文,感覺如飲甘泉,清洌甘醇,被她的文章中透出來的幽幽情思所感動。所以我決定把這篇課文作為我的教研課,讓一場桂花雨飄落孩子們的心田。上完這堂課,我久久沐浴在那花香四溢的桂花雨中。我覺得今天的課成功之處主要有這幾點:

1、賞出喜愛。我根據課文內容,自制了《桂花雨》課件,大連的孩子賞過槐花,但從來沒有見過桂花,那一張張桂花圖片展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異常地興奮,看得出他們喜愛桂花。於是到文中去體會“我喜歡的是桂花”。課件的運用恰到好處,淡化了教學的難點。

2、讀出快樂。課文的第3、4、5自然段是重點,母親的“助人樂”,我的“搖花樂”盡在其中。我讓孩子們盡情地讀,入境的讀,想象着讀,讀出快樂,在讀中體會童年的樂趣,思鄉的情感。

3、悟出真情。作者僅僅在寫搖落的桂花雨嗎?母親的話,讓你感覺到了什麼?在反覆的體會中悟出真情——思念故鄉!教學過程中,學生從“搖花樂”到“思鄉情”情感需一個轉折過渡,才能漸漸沉浸文本,體會真情。為此,我收集了有關琦君簡介、還配了音樂創設情境,還補充了了作者另外一部作品《煙愁》中的話,讓學生從提供的資源中獲得信息,通過自讀自悟,有層次地階梯狀地感受到了作者和母親那份思鄉情。

儘管如此,仍有遺憾:其一、個別環節處理不到位,如:母親的“助人樂”一處,聯繫生活實際去理解,是很好的讀書方法,可是,沒有讓學生放開去談,就草草收尾。其二、母親的話是點睛之處,由於時間把握不好,也草草結束,使得昇華之處覺得缺了點什麼。

桂花雨教學反思 篇四

今天, 我完成了正式上崗以來在張和祥國小的第一節公開課, 作為新教師, 有很多的 不足之處,需要以後在語文教學的摸索過程中逐漸完善。

首先, 在公開課基本常規方面, 手持教案上課, 這是不允許的。 教案上的基本流程應 該爛熟於心,避免對着教案上課,影響教學效果。

再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分析代替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其實,我在備課時, 就已經用自己預設的“師”和“生”的對話將自己框死。那麼在上課過程中,規規整整地按 照預設好的一切進行, 將學生的思維也禁錮起來, 導致, 原本很優美的一篇文章, 甚至課堂 結尾時學生都沒有真正感受到花雨美、搖花樂和童年的快樂, 更沒有產生學生與讀者之間的 共鳴, 師生互動效果受到影響。 選讀課文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體會, 去學習。 我可以事 先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法, 讓學生自覺地進行方法的遷移, 自讀自悟, 可以在平時的常規教學 中,着手將學生做批註寫體會的學習習慣培養起來,好習慣終身收益。

緊接着,在教材的處理方面也有值得改進的地方。例如:《桂花雨》這是一片選讀課 文, 選讀課文有它自身的特點, 那麼就要從課文特點出發設計教學, 利用好課文前的導讀直 奔重點, 不能泛泛而談, 什麼都涉及一點, 什麼都不捨得拋棄, 導致教學內容過於繁複而引 起的重點不明確、時間過於緊張, 另外重點句子學生體會理解不夠, 不透徹, 放佛將浮在表 層的東西撿起來,沉在底下的實質性的東西並未涉及。

最後, 在學生方面, 我考慮不周全。 我並沒有按照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將教學 的高度定的有偏頗,要因“生”施教,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一步一步、紮紮實實地實現教 學目標,讓學生有所收穫,收穫收益終身的東西。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我願意在語文教學道路上把每一步都扎穩, 及時 反思, 認真思考, 特別在備課方面多下點功夫, 向前輩學習, 盡力把每一堂語文課上得有效, 讓學生獲得受益終身的情感的共鳴和思想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