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內容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5W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內容精品多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一

學生分析:一般特徵:高一學生處在十六七歲的花季年齡,對於愛情已有朦朧的感知,學習時會有相應的感受。入門能力:高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閲讀審美力,能從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節跳躍、人物朦朧的。詩歌;由於《詩經》年代久遠,閲讀上會有一定困難,幸好詩歌篇幅短小,藉助註釋應能掃除字詞障礙。學習風格:學生對於愛情的話題會有發表意見的熱情,所以本課的學習不宜教師講授,而用討論法來研究人物形象、瞭解詩歌特點。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設置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學習的慾望;

2、欣賞純潔健康的愛情。

二、知識與技能

1、掌握《詩經》的基本知識;

2、積累文言字詞;

3、理解詩歌的主旨,讀懂人物形象;

4、瞭解重章疊句的表達效果和詩歌敍事的跳躍性。

三、過程與方法

1、朗讀感知課文;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3、在探究中瞭解“詩無達詁”的詩歌特點。

教學重點:

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詩歌;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情節的跳躍性和從多角度去理解詩歌。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經》;梳理文意。

1、介紹《詩經》。(略)

2、聽朗讀,糾正字詞讀音。

3、據課文註解梳理文意。

4、請學生整理字詞。

再朗讀課文,鞏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

1、探討男主角的形象。學生討論交流。

(參考:“搔首踟躕”,心急難耐,又無計可施,是個憨厚淳樸的小夥子。

“説懌女美”“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是個痴情的小夥子。)

2、探討女主角的形象。

(1)討論:為什麼女主角“愛而不見”?這使你覺得這是位怎樣的女子?

(參考:或者是因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來製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為調皮,製造一點情趣;或者是因為善於體貼人心,先到了卻故意後出現,免得男子有“遲到”的內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還是調皮活潑?讓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讓讀者琢磨不透,如霧裏看花,朦朧綽約,越發引人暇想。

(2)討論: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樣的女子?還有哪些詩句可以給我們一些思路?(貽我彤管、自牧歸荑:以物傳情,未聽其語已暗傳情,含蓄温婉,聰慧可人。)

3、這是一段怎樣的愛情?

討論:(1)討論:女主人公有沒有出現過?

a、有。下文饋贈物品時出現。

b、沒有。下文饋贈物品只是男子的回憶。

以上兩種意見同學們同意哪種?説説你的理由。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大全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過程和方法:

1、學習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2、掌握絕、強、假、望、聞等多義詞義項,積累四個通假字,三個文言虛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理解孟子主張行仁政,重視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積極思想。

【教學重點】

1、比喻論證

2、積累文言知識

【教學難點】

瞭解全文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的特點。

【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指導學生參閲《講練通》(作家作品、相關知識)

2、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培根説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麼,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説,人的一生都處於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瞭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

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裏,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學生閲讀課文,自學釋疑

要求:學生完成《講練通》“基礎自主預習”部分

三、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參考答案】“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於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説,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

【參考答案】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為”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後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參考答案】句中“神明”即“神靈”;“聖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於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參考答案】句中“舟楫”是合成雙音詞,偏義複詞,聯繫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糹”,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藉助船隻的人,並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參考答案】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後置的標誌。“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

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後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qiáng,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於、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於心思專一(的緣故)。

四、質疑探究

圍繞三個問題討論:

第一題: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題:本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有什麼內在聯繫?

第三題:本文設喻有什麼特點?

(由學生試講,教師重點點撥)

最新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司馬遷和《史記》的知識,瞭解相關背景。

2、瞭解和掌握文言實詞活用的一些規律和有關特殊句式的知識。

3、學習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鋭的矛盾衝突中,並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予以刻畫的寫作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反覆誦讀,探討研究,賞析人物性格特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客觀評價項羽,探究其悲劇結局的原因。

[教學重點]

1、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誦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學難點]

1、瞭解和掌握文言實詞活用的一些規律和有關特殊句 式的知識。

2、學習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鋭的矛盾衝突中,並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予以刻畫的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質疑、討論、探究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預習要求:

1、通讀課文,讀準字音,注意點讀。

2、藉助工具書,結合註釋,翻譯課文,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並提出疑問。

3、瞭解故事情節,整體把握,注意刻畫人物形象的語言。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誦讀課文,範讀正音。

三、疏通文意,落實實詞、虛詞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以學生解讀為主,教師點撥為輔,掌握以下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異體字

1、距─拒: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2、內─納: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

3、要─邀:張良出,要項伯。

4、倍─背: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7、桮─杯:

8、杓─勺: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

9、坐─座:置之坐上。

(二)古今異義

1、山東 古:指崤山以東地區。今:指太行山東邊的一個省。

2、常 古:意外的變故。今: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3、北 古:黃河以北地區。今:黃河北部的一個省。

4、河南 古:黃河以南地區。今:黃河南部的一個省。

5、壽 古:敬酒。今:長壽。

6、古:小人的讒言。今:詳細地講

(三)一詞多義

1、謝 謝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感謝:噲拜謝,起,立而飲之。辭謝、告別:乃令張良留謝。

2、辭 推辭: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告別: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3、故舊、交情:君安與項伯有故?固此:故聽之。特意: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4、將:且為之奈何?況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

5、幸 寵幸、親近:婦女無所幸。幸虧、幸而:故幸來告良。

6、之 到: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代詞,這: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獨立性: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結構助詞,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詞,襯字,無義:珍寶盡有之。

7、去 距離:相去四十里。離去,離開:脱身獨去。

8、於 向,對: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比:長於臣。在:復得見將軍於此。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就、於是:項王即日固留沛公與飲。趁勢、趁機:固擊沛公於坐,殺之。

10、為 任,做:使子嬰為相。替,給: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被: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作為:軍中無以為樂。是: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句末語氣詞:何 辭為?

(四)詞類活用

1、名詞用如動詞:沛公軍(駐軍,動詞)霸上。沛公左司馬使人言(告訴,動詞)項羽曰:……沛公欲王(為王、稱王,動詞)關中。不可不語(告訴,動詞)。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動詞)之。籍(登記,動詞)吏民。范增數目(使眼色,動詞)項王。刑(施加肉刑,動詞)人如恐不勝。道(取道,動詞)芷陽。

2、形容詞用如動詞:素善(友善、交好,動詞)留侯張良。

3、意動、使動: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以之為王,稱王,意動)。項伯殺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動)。沛公旦日從(使……跟從,意即帶領,使動)百餘騎來見項王。交戟之衞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動)不內。

4。名詞作狀語:君為我呼入,吾得兄(用對侍兄長的禮節)事之。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像鳥用翅膀)蔽沛公。

(五)句式

1、數詞作謂語: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賓語前置:客何為者?(何為─ 為何)大王來何操?(何操─ 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3。判斷句: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4、省略句:欲呼張良與(省略“之”)俱去。毋從(省略“之”)俱死也。奉厄酒為(省略“之”)壽。旦日(省略主語“沛公”)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將軍戰(省略“於”)河北,臣戰(省略“於”)河南。加彘肩(省略“於其”)上。

(六)成語凝集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四、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把握故事情節。完成“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2、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第二題。

3、找出有關人物描寫的文字。

第二課時

一、抽查部分學生,看文言知識掌握情況。

二、分析鑑賞,合作探究

提問三個學生,讓他們梳理本文的結構,概況各部分的內容。

明確: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鴻門宴”的前後過程, 分為宴前、宴會上與宴會後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後活動。

第二部分(第3、4段)宴會上。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鋭鬥爭。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情節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後。寫劉邦脱身逃走,張良入謝與劉邦誅殺內奸。這是情節的結束與尾聲。

三、能力提升(教師質疑,學生解答)

宴會上的鬥爭是故事的高潮,試作具體分析,表現何在?(分組討論,集思廣益,代表作答)

明確:這一部分是課文重點,情節高潮所在。名為宴會,實為一場變幻莫測的心智較量。宴會上的情節可概括為“三起三落”。

三起:開始很和平,劉邦卑詞“謝罪”,項羽説出告密人,可見怒氣全消,有和解意,且設宴招待劉邦。但范增蓄意殺死劉邦,於是氣氛陡然緊張,“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項羽下決心除掉劉邦,這是一起;范增見項羽“默然不應”,怕失去時機,乃叫項莊以舞劍為由,趁機刺殺劉邦,宴席間充滿殺機,形勢極為嚴峻,這是 二起;樊噲持劍盾闖帳,怒視項羽,並予以斥責,情節發展到高潮,緊張氣氛達到了極點,這是三起。

三落:一落是項羽對樊噲闖帳,不僅不怒,反而稱為“壯士”;二落是項羽讓樊噲喝酒,賜生彘肩,被樊斥責一頓後還賜坐;三落是劉邦以“如廁”為名,脱身回本營,項羽並沒有追究。

這一部分共寫了四件事:劉邦謝罪,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闖帳。這些事既反映了劉項雙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劉邦集團能上下一心,共同應對危機。矛盾錯綜交織,有張有弛,波瀾起伏,驚心動魄,扣人心絃。

四、合作探究

從文中找出有關項羽和劉邦的描寫片段,先反覆朗讀,然後討論:兩人各有什麼樣的性格特點?並作具體分析。

項羽的性格特點是政治上無知,自大輕敵,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帶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聽到曹無傷密報與范增的勸説後,大怒,決心消滅劉邦。可是聽到項伯説的“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等話後,又改變了主意,答應項伯“善遇之”。等到劉邦到鴻門,説了一番謊話後,他聽了洋洋得意,不僅原諒了劉邦,請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報的來源也説了出來,以表明自己原來對劉邦並無成見。宴會上范增多次示意殺劉,他都置之不理;項莊舞劍,項伯護衞劉邦,他也熟視無睹。到了樊噲闖帳,怒目而視,將他訓斥了一番,他不僅不怒,反而稱之為壯士,賜酒,賜彘肩,賜坐。其實樊噲的話是劉邦前邊説的話的重複與補充,只是換了一個角度來説而已。而他在這些虛偽的言辭面前,卻感到劉邦與樊噲的話全是對的,自己反而有內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劉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劉邦逃後,張良奉璧給他,他隨手置於座上,沒有什麼反應。文章寫他的細節與對話雖不多,卻很能表現他的性格特點。

劉邦的性格特點是善於用人,能言善辯,善於應變。他入關後即“籍吏民封府庫”“遣將守關”“欲王關中”。而當他聽到項羽要擊破他時,既驚呼“為之奈何”,虛心向張良請教,又將自己的錯誤推到別人頭上。接着又低聲下氣地拉攏項伯,又是祝酒,又是“約為婚姻”,使項伯為他所用。到鴻門後,他抓住項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語來哄騙項羽,説自己和項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説自己“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項羽,以滿足項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項羽要“擊破”他的事,轉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稱臣謝罪,又把欲王關中的野心否認得乾乾淨淨,從而得到了項羽的好感,於是在危機四伏的鴻門宴上躲過殺身之禍,趁機逃脱了。

五、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一、宴前

1、曹無傷告密,項羽大怒(范增説項羽)

2、(1)項伯告密,劉邦大驚(張良出主意)

(2)項伯許諾

項羽坐失良機

二、宴中

3、(1)劉邦謝罪,項羽説出內線

(2)范增舉玉,項羽默然不應

(3)項莊舞劍,項伯翼蔽沛公

4、範噲闖帳,項羽邀樊入宴

項羽再失良機(解除思想戒備,內部矛盾產生)

(項羽:主動——被動;劉邦:被動——主動)

三、宴後

5、劉邦逃歸漢營

6、項羽糊塗受禮 范增指桑罵槐

7、曹無傷被殺

項羽縱虎歸山

第三課時

一、抽查學生的背誦情況

二、分析鑑賞

1、具體對比分析張良和范增、項伯和項莊的性格特點

張良和范增都是眼光鋭利的謀臣,但性格也有差別。張良深知劉邦肺腑,提出見解,能夠剖析利害,啟發劉邦醒悟而予以採納。范增急躁易怒,不能針對項羽心理狀態為之出謀劃策,因而即使有正確的主張,也難以實現。一旦計謀不成,徒作憤激譏誚之言,不但於事無補,反而觸犯了項羽的忌諱。樊噲粗獷而又機智,宴會上的一番慷慨陳辭,似乎義正辭嚴,實際上是隱瞞真相,巧言善辯。表面上聲色俱厲,嚴加指責,暗中卻把項羽抬舉到了至尊的高位,迎合了項羽驕橫自大的心理,所以能為項羽所賞識,從而緩和了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又如項伯、項莊,都是項羽的部將,一個徇私情泄露機密,保護劉邦,反以為是在成全項羽有度量的美名;一個執行任務時,遇到干擾就放棄鬥爭,毫不覺察問題的嚴重性。

2、具體分析樊噲的性格特點。

忠誠。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勇武。“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衞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衞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一個威風凜凜的武士。難怪項王都得“按劍而跽”,驚呼:“壯士!”大斗飲酒,大塊吃肉,粗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辯,慷慨陳詞,痛責項王,説來頭頭是道。有勇有智。罵得項羽,“未有以應”,只好賜坐。

三、拓展探究

分組討論:本文人物描寫生動形象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討論,代表發言,或教師作結)

明確:

(1)作者善於把人物放在尖鋭的矛盾衝突中,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動作來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例如對樊噲的刻畫,他在危急關頭,不顧衞士阻攔,闖入中軍帳,表現了極大的勇氣。但入帳後的種種行為都是有理有節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以引起項羽注意;項羽賜酒,他先拜謝,然後站着喝下,隨後連生彘肩也吃了;他藉機譏諷項羽,卻又替劉邦求賞,暗寓尊崇項王之意,很投項羽居功自傲的脾氣。在極緊張的矛盾衝突中刻畫了樊噲勇猛、豪爽、粗中有細的性格。

(2)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點更加鮮明、突出。例如項羽在優勢下恃勇驕橫,毫無遠慮;劉邦則在劣勢下能忍辱負重,善於保存自己。項羽剛愎自用,粗疏麻痺,拙於應變;劉邦則善於採納意見,心眼很多,能隨機應變。項羽任人惟親,致使謀臣不能施其謀,將士不能效其力;劉邦則知人善任,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見危受命。項羽養奸貽患,又自絕敵營內應;劉邦則有奸必肅,又能爭取敵營的人為自己效勞。這樣的對比、映襯,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並揭示了劉勝、項敗的必然趨勢。

四、課堂小結

作者善於把人物放在尖鋭的矛盾衝突中,通過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動作來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語言精練生動,寥寥數語就能突出地刻畫人物個性,我們應認真學習。

五、作業設計

我心目中的項羽(角度自選,字數3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性格對比:

[主要人物]

項羽:直率,自大輕敵,剛愎自用,不善用人

劉邦:謹慎,慮事周密,虛心下問,多謀機詐

[次要人物]

范增:老練而兇狠 張良:圓滑而多智

項伯:忠厚而老實 項莊:粗直而笨拙

樊噲:魯莽而能言

高中語文教學計劃 篇四

高一上學期,是一個重要學習階段的起始,也是高中三年語文學習的黃金時段。為讓學生掌握高中語文學習的思路特點,熱愛並投入地學好這門課程,不僅僅紮實基礎,學習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素養使其終身受益.為此,我制定以下計劃。

一、新教材的特點及教學重點

新教材的體系和構建,在試驗修訂本的基礎上作了“四大改革”:

一是建立了閲讀、寫作、口語交際三線並行的教材編寫體系;

二是破除了比較複雜的記敍、比較複雜的説明、比較複雜的議論三個階段模式,閲讀部分不再以文體為中心編排,而是結合本事培養目標和課文本身實際組織單元;

三是編寫了與教材相配套的語文讀本,作為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供學生在課外閲讀;

四是設計了探究性學習的資料,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本事。

二、學情分析:

高一級學生剛從國中升學上來,學習成績參差不齊,語文科更是其薄弱環節,不少學生對學習語文存在着懼怕心理,對高中語文的學習更是茫然不知所措。所以,第一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的任務不僅僅在於讓學生明確高中語文學習的要求,更在於經過會考和大學聯考試卷的比較分析,讓學生更好地明確語文知識考點的遷移,完成國中向高中學習目標的轉化,更好地適應高中語文學習的特點。

三、教學設想

應對學生薄弱的語文基礎,強化訓練,夯實基礎,落實日常教學是關鍵。在日常教學中,主要抓好以下的環節:

(一)閲讀方面,充分利用“經典”與“名著”擴展學生的閲讀面,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本事。精選較有思想性、篇幅短小的文言短文,供給給學生閲讀,養成學生每週閲讀翻譯文言文的習慣,努力經過學生的自身積累和教師的指導,從閲讀習慣、語感等多方面提升學生閲讀本事,培養學生閲讀淺顯文言文的本事。

(二)在寫作方面,堅持每週幾篇課外練筆,每兩週一次大作文的訓練。

小作文,從寫景、記人、敍事等方面分階段、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的觀察、構思、措辭、造句等本事。大作文從觀察與感受、想象與聯想、再現客觀事物、表現主觀情感等方面,讓學生把握寫作運動的內部規律,從根本上提高寫作本事。

(三)口語訓練方面,結合詩歌教學,開展詩歌朗誦訓練,掃除學生練習口語的心理障礙,訓練學生大膽開口的習慣。在具體操作方面,結合單元教學,穿插“説服別人”、“拒絕別人”、“勸慰、鼓勵別人”等不一樣目的的語文口語訓練,使學生能自由流暢地表述自我的見解,養成禮貌得體的説話習慣。

(四)日常語文教學還貫穿寫字、背誦等基礎訓練。寫字訓練一方面是為了正字,另一方面是為了訓練學生的“坐功”,這對於16、17歲左右、生理和心理正在發生轉折的高一級學生來説應當是不無裨益的;背誦必須數量名詩名篇名句,有利於學生開拓視野,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口頭表述本事,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

四、教學策略

1、改變觀念,加強學習,增強新課標意識,重視知識更新。

(1)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重視語文教育的人文價值和思維訓練的特點。

(2)要加強學習研究,重視知識更新,訂閲書報雜誌,閲讀理論專著,及時更新觀念,提煉信息,充實知識儲備。同時又要儘可能地將教學理論和教學實際緊密結合,在教學實踐中參悟道理,總結經驗,提升素質。

(3)重視備課組建設,充分發揮團體的知識和力量,不斷完善教學資料、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

2、重視思維訓練,注重本事培養,增強素質教育意識,紮紮實實學好課本。

(1)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無論是教學目標的設計,還是教學流程的操作,都要重視師生的互動的過程,讓學生有足夠的思維空間和表演空間,把氣力花在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上。

(2)重視每堂課的收效,重視每個知識點的教學,力求做到重點突出,訓練到位,把功夫花在基本功的培養上。

(3)注意初高中的銜接,重視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注重非智力因素的開發,提升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辨證性和周密性。

(4)持之以恆地做好提優補差工作,防止兩極分化的過早出現。

3、重視作文教學,努力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整體水平。

設想: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努力探尋閲讀與寫作的關係,密切聯繫社會生活,注意開發現實生活中的作文教學資源,課堂作文訓練與口語交際本事的培養雙管齊下,使作文教學真正走上系列、優化的健康之路。具體來説,有以下五個方面的思考和做法:

(1)分解本事,講究專題性。每次寫作,“寫什麼”、“怎樣寫”,都要明確到位,決不含糊。

(2)重視作文教材,細化作文本事。如觀察生活如何觀察?怎樣才能培養感受本事?在寫作中如何恰當的應用想象和聯想?怎樣才能寫出個性、構成創新?這些資料在教材中都有較系統的闡述,這大大有助於作文本事的細化,所以,決不能棄教材於不顧。

(3)課內練筆與課外練筆齊頭並進。課外練筆方式主要是三種:一是專項片段本事訓練,如聯想和想象,二是二次作文,重在錘鍊學生提升作文的本事,三是延升性作文,主要是完成作文單元后的練習。

五、教學工作實施及進度

1、高一上學期,完成必修(一)(二)的教學,佈置學生課外閲讀《大衞科波菲爾》《論語》《紅樓夢》。

2、每週一上交隨筆本,每週兩篇。

3、教學進度(略)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模板 篇五

一、目標點擊

(一)知識目標

1、瞭解曹雪芹其人及其生平思想,高三語文 第三單元複習教學設計示例。

2、瞭解《紅樓夢》有關章節的故事情節。

3、瞭解寶玉、王熙鳳、香菱、晴雯等人物性格。

(二)能力目標

1、學習簡潔明快、準確生動、質樸自然、耐人尋味的敍述語言和個性化的人物語言。

2、閲讀有關章節,力求較好地欣賞《紅樓夢》這部偉大作品。

二、要點回放

1、《紅樓夢》有關章節的思想內容。

(1)《訴肺腑》

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之間的愛情婚姻悲劇是《紅樓夢》故事情節的主線。本文通過寶黛傾訴肺腑,吐露心聲,表明他們的愛情已經成熟。

(2)《寶玉捱打》

所寫的是《紅樓夢》中的著名事件之一,突出表現了賈政與寶玉父子兩代的思想衝突,明確展示男主人公的叛逆性格。

(3)《香菱學詩》

以飽蘸深情的筆,謳歌了這精華靈秀所鐘的薄命女兒香菱。

(4)《抄檢大觀園》

王夫人因下人在大觀園裏拾到一個繡春囊而大發雷霆,質問鳳姐,風姐説出理由排除自己的干係,刑夫人的僕人王善保家的進讒言,提議夜裏到大觀園各處一一抄檢,通過描寫一系列活動,表現了複雜的矛盾衝突,逆造了王熙風、晴雯、探春等幾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抄檢大觀園是賈府內部各種矛盾激化的結果,也是賈府由盛而衰的一個徵兆。

2、分析有關章節中的人物形象

賈政:懼怕忠順府,聽信讒言,易於動怒,笞子時下手不知輕重,性格正統頑固。

賈寶玉:言談機敏,不善應酬,矢志不移,性情温潤,善體貼少女,思想叛逆。

王夫人:善用心機,以退為進。

王熙鳳:指揮若定,管家風範。

林黛玉: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同時又熱情實在,富於同情心,不虛偽,不做作。

晴雯:身份低微但性格堅毅,不甘心庸俗的現狀,而發憤自強的女性形象,執着精誠,虛心求教,努力追求,不達目的決不休止。

3、領會所選章節的基本手法

《訴肺腑》通過細膩的心理刻畫表現人物性格是其突出特點。

《寶玉捱打》情節聽跌宕起伏,錯落有致。

《香菱學詩》筆墨飽蘸深情,人物栩栩如生,人情味很濃,立意新穎,章法新巧。

《抄檢大觀園》情節頗為曲折矛盾複雜。

三、方法指津

本單元學習節選自《紅樓夢》的四篇課文。學習這四篇課文,要投入感情,展開想象,走進《紅樓夢》的藝術世界;又要“跳出來”,客觀地評析它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藝術特點,國中三年級語文教案《高三語文 第三單元複習教學設計示例》。尤其要注意學習它的簡潔明快、準確生動、質樸自然、耐人尋味的敍述語言和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同時,閲讀《語文讀本》中所選的《紅樓夢》有關的章節,最好課外閲讀《紅樓夢》全書,力求較好地欣賞這部偉大作品。

四、考點例析

[考點]

1、鑑賞古代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例題]

閲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説,“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説?為什麼?

[答案]“折柳”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分析]此題重點是考查鑑賞古典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客觀世界中的一切具體的物象一旦進入詩中,便成為具有強烈感情色彩乃至具有深邃思想的詩的意象,這種現象,在美學理論中稱之為移情作用。一種深入人心的意象一旦形成,它甚至可以世代襲下去成為一個民族的某種心理象徵。自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被作為一種惜別的象徵之後,“折柳”便成為人們送別親友的感情表達方式。自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對美好的比喻之後,“人面桃花相映紅”的詩繼而流行,“桃花”就成為美好事物的象徵。總是重複某種意象的藴涵,必造成閲讀者的反感,聰明的詩人總是在尋找着表達的新意,所以楊柳、桃花在不同的詩篇裏呈現出各異的內涵。例如,楊柳可以是依依惜別的感情寄託,但也可以因其報春的特徵而勾引起少婦的閨思,甚至還能從它隨風擺動的形象發現某些與人格精神有關的藴涵。桃花可以是美色的表徵,也可暗喻夕陽或鮮血。所以詩的意象中雖然有一些出現頻率較高的自在的物象,但是它們的內涵和指向則不應受到限制和定位。

這首詩着重寫作者的一種思鄉之情。作者的思鄉之情,從詩中看,又恰恰是由“聞”到“折柳”曲後而引起的。因“折柳”曲,它屬於漢樂府古曲,以古代離別往往從路邊折柳枝送別來抒寫離別行旅之苦,所以“折柳”寄託着惜別懷遠之意。説“折柳”在詩中的地位實為重要,可見是有根據的評價。但鑑賞詩歌見仁見智是正常現象,因此命題者沒有把這種評價絕對化,而是認為是否同意“關鍵”之説,只要能自圓其説即可考慮給分。這種主觀性命題,更符合鑑賞的原則。

五、遷移訓練

閲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5題。

波瀾,亦即情節波瀾,它是小説的縱向運動。對小説結構的考察,亦應包括對情節波瀾的考察。

總的説來,《紅樓夢》的情節推進並非大波大瀾、大起大落,不給人以大驚大喜的審美感受。從題材角度看,《紅樓夢》是一部家庭瑣事小説,從風格上看,它又是一部“不敢稍加穿鑿”的大寫實小説,這決定了《紅樓夢》的波瀾不驚。小説情節波瀾的基本面貌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