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語文《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9.58K

高中語文《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之 篇一

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名曲《高山流水》,讓學生把剛才聽到的音樂用文字描寫出來。

師:同學們回憶學過的詩文中,有哪些作品是將音樂描寫得淋漓盡致的?大家能一起背誦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寫音樂的佳句麼?白居易是如何表現琵琶彈奏的音樂?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同樣被後人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的《李憑箜篌引》。

二、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

2、解題

箜篌演奏技藝到唐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李憑是著名的宮廷女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身價之高,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描寫過李憑的演奏。

3、反覆朗讀

(1)播放配樂朗讀視頻

(2)學生自由朗讀

(3)配樂齊讀

三、具體賞析

品讀:詩是怎樣表現音樂的?(學生討論,代表發言。教師總結並板書相關內容。)

(一)正面描寫(比喻)

以形喻聲 崑山玉碎:像美玉碎裂 清脆

鳳凰叫:像鳳凰和鳴 舒緩

以形喻聲 芙蓉泣露:如帶露的芙蓉 清麗

香蘭笑: 如綻放的香蘭 歡快

(二)側面烘托(想象、誇張)

小結:詩人藉助比喻,使音樂不僅可以耳聞,還可目睹。詩人插上想象的翅膀,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同時通過誇張,極力渲染出音樂的魅力。整首詩想象豐富而奇特,形象生動而鮮明,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正體現了李賀的獨特詩風。

四、考點點擊

請你談談“老魚跳波瘦蛟舞”一句的用字之妙。(提示學生答題步驟:找動詞或形容詞;分析其含義;點出它在句中的含義及表達效果。)

指名回答,師生共同完善答案。

五、作業

讀課後相關鏈接中韓愈的詩《聽穎師彈琴》,完成鑑賞:結合詩句談談本詩是怎樣描寫琴聲的。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之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分析鑑賞詩歌的藝術特色,分析總結詩人的寫作風格特色,品味詩歌的藝術美。

過程與方法:鞏固落實詩歌中涉及的文學常識、字詞讀音意義等基礎知識,能夠用現代漢語表達詩歌大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引起情感共鳴,使之熱愛詩歌,提高文學素養,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賞析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通過鑑賞詩歌的美掌握側面描寫的方法 。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朝,是詩的天堂,更是李氏詩人獨放異彩的黃金時代:“詩仙”李白,飄逸;“詩鬼”李賀,怪異;詩人李商隱,憂鬱,可以説是風格迥異,奼紫嫣紅。這裏我要隆重推出李賀,因為他少年時便才華橫溢,名滿天下,獨領一代風騷。他以大膽的誇張和瑰麗的想象贏得了很多人的青睞。今天我們就一同來欣賞他的描寫音樂的佳作——《李憑箜篌引》。題目中的“引”是古體詩的標誌。李憑是當時最負盛名的樂師,人氣直追盛唐李龜年,有詩為證“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

説到音樂,我們知道,它來無蹤,去無影,如果用文字將它再現出來,絕非易事,何況是寫得神采飛揚呢?可是李賀做到了,而且做的很精彩!讓我們共同領略李賀的別樣風采吧!

二、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陽)人。郡望隴西,家居福昌之昌谷,因稱李昌谷。其父名晉肅,“晉”、“進”同音,故因避父諱不得考進士,僅任奉郎小官,憤懣不得志。其詩多感進傷逝之作,或寄情天國,或幻念鬼境,世稱“鬼才”。尤擅樂府歌行,詞采瑰麗,意境奇特,富浪漫色彩。絕句多抒寫不平之感,筆意超縱。有《李長吉歌詩》,《全唐詩》存詩五卷。

三、解題

“引”和“行”一樣,是一種比較自由的詩歌體裁,章無定句,句無定言。據考證,李賀這首詩寫在公元811年,當時李賀在長安任奉禮郞。詩中所歌頌的李憑屬梨園子弟,箜篌彈得很出名,“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在當年是個當紅的明星。李賀的讚頌當不是虛言。

歷來寫樂曲的詩,大都利用人類五官通感的生理機能,致力於把比較難於捕捉的聲音轉化為比較容易感受的視覺形象。

李賀此篇想象豐富、瑰麗,境界奇幻,濃墨重彩,藝術感染力很強。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並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見方扶南《李長吉詩集批註》卷一)。

四、朗讀(略)

五、作品閲讀賞析

全詩可以分為三個段落。

第一段: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起句開門見山,“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藉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鵰的功效。“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寫出了演奏環境),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藴。“張”字不僅僅是演奏的抽象動作,而且很容易引起這樣的聯想:音樂的情韻高遠飽滿,直上雲天。

二、三兩句寫樂聲。詩人故意避開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主體(箜篌聲),從客體(“空山凝雲”之類)落筆,以實寫虛,亦真亦幻,極富表現力。

優美悦耳的絃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雲便頹然為之凝滯,彷彿在俯首諦聽;善於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

“頹”字恰恰和“張”字構成了一種對比,前者飽滿,後者無力,“頹”字形象地描繪出流雲被音樂擊中那一剎那的情態。

“空山”句移情於物,把雲寫成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更進一層。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補充,極力烘托箜篌聲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憑中國彈箜篌”,用“賦”筆點出演奏者的名姓,並且交代了演奏的地點。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後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後,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着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第二段: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正面寫樂聲,又各具特色。“崑山”句是以聲寫聲;而“芙蓉”句則是以形寫聲。

“崑山玉碎鳳凰叫”,用“崑山玉碎”來相容樂聲,表現樂聲極其激昂,具有很強的爆發力和壓倒一切的氣勢。“鳳凰”在傳説中是一種高貴的神鳥,居住在崑崙山。“崑山玉碎”後,棲居其上的鳳凰的叫聲自然是淒厲婉轉,憂傷的情緒在其中綿延——着重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

“芙蓉泣露香蘭笑”,構思奇特。帶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屢見不鮮的,盛開的蘭花也確實給人以張口欲笑的印象。它們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以哭泣的聲音摹寫樂聲的悲慘,又以露水一點一滴在殘荷上滾動、滑落的視覺感受比喻樂聲的悲切,似乎比“鳳凰叫”還要和緩。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笑”具有訴諸聽覺的屬性,還能給人“笑靨如花”的視覺感受,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這種表現方法,真有形神兼備之妙——刻意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

思考: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是詩中僅有的直接描摹音樂的'詩句,成功地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這樣寫具有怎樣的藝術效果?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成功地運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兩句詩都是“以聲類聲”,但也可以喚起形象感。“以聲類聲”不是通感,但這兩句詩可以喚起音樂的形象感,以形類聲,就構成了通感。

“崑山玉碎”可以喚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樂聲乍起的壯觀;

“鳳凰叫”可以喚起孤獨哀鳴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淒涼;

“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同樂聲的歡快愉悦。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寫樂聲由歡快轉為清冷,回到了音樂的主體情緒。

下句承接“十二門”所營造的時空感來寫。自然地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到仙府,巧妙地寫出清冷的樂聲從人間傳到天界。此時,整個宇宙彷彿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這裏的“十二門”“紫皇”等意象營造出無限廣袤的宇宙時空,彷彿萬物皆空,箜篌的樂聲包容了整個世界。

第三段: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詩人憑藉想象的翅膀,飛向天庭,飛上神山,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這兩句詩寫樂聲傳到天上,在女媧煉石補天的地方,連五色石都被樂音震破,引來了一場秋雨,把音樂的震撼力描摹得無以復加。

“秋雨”又能夠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秋雨”是一個憂愁的意象,“石破天驚”之後氣勢磅礴的秋雨,象徵鋪天蓋地的茫茫愁緒;秋雨落地的聲響,恰如緊湊繁複的樂聲。樂曲就在這種驚天動地的淒冷情緒中結束了。這種想象是何等大膽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個“逗”字,把音樂的強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緊緊聯繫起來了。而且,石破天驚、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視作音樂形象的示現。

神山上教神嫗彈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魚和龍聽到樂曲聲都隨之追風逐浪,在波濤中翩翩起舞。月宮中的吳剛聽到樂曲聲也忘記了砍樹,倚在桂樹上凝神傾聽,不知睏倦;桂樹下的玉兔聽到樂曲聲也渾然入境,全然覺察不到寒露打濕了全身。詩人回味整個演奏過程,美妙的樂曲使人宛在仙境,進而想象出仙界神靈的痴迷狀態,從音樂效果的角度渲染出樂曲的美妙。

六、試比較《琵琶行》《李憑箜篌引》運用比喻的異同。

(注意:引導學生比較其在發揮比喻的好處,尤其是對錶現音樂的好處方面的異同)。

喻體都很美好,都因量多而產生了疊加效應,使音樂的美好感覺格外濃郁。都發揮了比喻使難以言説者明晰的好處,即《琵琶行》通過鮮明的視覺畫面,《李憑箜篌引》以人們熟悉的聽覺、視覺、觸覺形象及典故傳達出難以説清的美妙音樂。白詩對樂聲及其變化過程的比喻更為貼切,發揮了比喻使事物特徵更為鮮明生動的好處;李詩對音樂聲、音樂所含情感、音樂給人的感受作出超凡脱俗的比喻,發揮了比喻使習見説法出新意,給人新穎刺激的好處。

《琵琶行》做得很好,使難以言説的、比較抽象的激越、沉重、婉轉、幽微、高亢、淒厲等琵琶樂聲,通過貼切的視覺畫面鮮明的比喻讓讀者感受到了。《李憑箜篌引》也大量運用了比喻,它以人們熟悉的聽覺形象(如玉碎、鳳叫)、視覺形象(如荷葉露珠、蘭花綻放)觸覺形象(如冷光、濕寒兔),或者人們熟悉的典故(如江娥啼竹、素女鼓瑟、女媧補天、吳剛月兔、神嫗彈箜篌、瓠巴鼓琴而魚躍)傳達出了難以説清的箜篌美妙的音樂形象。

七、小結

這首詩用瑰麗的辭采、天上人間的想象來描摹聽樂的感受,把一首悲慼的樂曲描寫得驚天動地。詩本身也和樂曲一樣具有了一種淒寒冷豔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