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湖心亭看雪》優質公開課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62W

《湖心亭看雪》優質公開課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篇一

學習目標

1、閲讀課文,反覆誦讀,培養誦讀能力。

2、瞭解作者、寫作背景以及雪後西湖的奇景、作者遊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賞析課文熔敍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重點:

1、品味寫雪語句的精妙。

2、學習白描寫情手法。

難點:理解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以及消極避世的意緒。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西湖名勝,自古都是文人墨客們入題的首選。同學們,請你把你所知道的描寫西湖的詩句説出來,與大家共享一下吧。(學生展示完畢,老師多給鼓勵。)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描寫西湖雪景的散文——《湖心亭看雪》。

由用背古詩的方式引出本堂課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內容:

1、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79年),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寓居杭州。張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文學家、史學家。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過着遊山玩水的“風雅”生活。明朝亡後,他曾參加過抗清鬥爭,後來“披髮入山”以消極避世表示其民族氣節。明亡後,專心著作。他在明末清初堪稱大散文家,其小品文聲譽極高,文筆幹練,丰神綽約,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著有百科全書《夜航船》,本文選自張岱的《陶庵夢憶》。

2、寫作背景

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從中窺知一二。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天氣狀況。時間是“崇禎五年十二月”,作者仍舊使用明代的紀年,説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終是沒有滅亡的。

3、知識鏈接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亭為樓式建築,四面環水,亭西為南高峯、北高峯,景色壯觀。今亭為1953年重建。湖心亭舊為湖心寺,湖中三塔,湖心亭為其中一塔。

4、生字積累

拏一小舟(ná)毳衣(cuì)

霧凇(sōng)沆碭(hàngdàng)

強飲(qiǎng)一芥(jiè)

更定(gēng)

疏通文意

一、重點實詞

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

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

是日更定矣:結束打更。

餘拏一小舟:撐(船)。

擁毳衣爐火:帶毛皮的衣服。

人鳥聲俱絕:消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裏;更,竟然,還。

餘強飲三大白而別:盡力,勉強。

客此:客居此地。

二、一詞多義

是:①是日更定矣(代詞,這)

②是金陵人(表判斷)

一:①上下一白(副詞,全)

②長堤一痕(數詞)

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詞,還)

②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

白:①強飲三大白而別(古人罰酒用的酒杯,這裏代指酒)

②上下一白(白色)

三、詞類活用

①大雪三日(名詞用作動詞,下雪)

②客此(名詞活用為動詞,客居)

四、古今異義

1、餘住西湖:古義:我;今義:剩下。

2、三大白:名詞,酒杯。今義:白色。

3,餘拏一小舟[古義:撐(船);今義:拿東西,捉拿]

五、譯文

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附近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晚上初更時,我撐着一葉小舟,穿着毛皮衣,帶着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瀰漫,天和雲和山和水,從上至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個人影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見有兩個人鋪着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裏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説:“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閒情雅緻)的人呢!”(他們)拉着我一同飲酒。我盡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後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來時)下了船,船伕嘟噥着説:“不要説相公您痴,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痴的人呢!”

文本探究

1、讀文章第一段,作者交待了哪些要素?把它們都找出來。

明確: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

人物地點:餘住西湖

起因: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2、作者是怎樣描寫湖心亭的雪夜景色的?

明確: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3、本文開頭説“獨往湖心亭看雪”,後來又寫到“舟中人兩三粒”,況且文章末尾還出現了舟子,顯然不止一人,這與“獨”是不是相矛盾?

明確:作者去賞雪,帶着閒情雅緻去了,在作者心裏,這裏只有他自己,他忘記一切俗念,只想着賞雪,這是一種脱俗的想法,所以“獨”字表現他的超凡脱俗。

他認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進不了他的內心,舟子對“相公”的行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獨”字表現他的孤傲清高。

4、如何理解文中“莫説相公痴”中的“痴”,他的“痴”表現在何處?

交流點撥:

(1)“痴”於行:不尋常的天氣,不尋常的時間,不尋常的行蹤。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獨往湖心亭看雪——與眾不同、不隨流俗。

(2)“痴”於景: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間如“滄海一粟”,既痴迷,又備感孤寂落寞。

(3)“痴”於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鄉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主題探究文章通過寫湖心亭賞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緒。突出了作者遺世獨立、卓然不羣的高雅情趣。表達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與分別時的惋惜,體現出作者的故國之思,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隨波逐流的品質以及遠離世俗,孤芳自賞的情懷,同時也寄託人生渺茫的慨歎。

藝術特色

一、精練準確的語言技巧

體會“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句的表達效果。

明確:“一痕”寫出了作者視野的開闊;“一點”顯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瓏;“一芥”讓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讓人眼前一亮。這些誇張之語使描寫更加貼切自然,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天地的空曠,人物的渺小。

作者的視角好像在高處在遠處。由“痕”到“點”到“芥”到“粒”,量詞一個小似一個,給人一種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間茫茫如滄海一粟的深沉感慨。這是其他詞語無法達到的表達效果。

二、樸實無華的白描寫手法

體會“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的表達效果。

明確:三個“與”字,不加任何修飾,卻營造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痴迷境界,給人天地之間茫茫一片渾然一體的感受,如果去掉,“天雲山水”就好像有了明顯的界限似的。

補充: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於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

如:魯迅先生筆下的豆腐西施:“一個凸顴骨,薄嘴脣,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着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裏細腳伶仃的圓規。”

拓展延伸西湖是古文人經常描寫的對象,而雪景更是文筆下藉以表情友達意的載體。本文是散文,但卻被張岱寫出了詩的意境。請同學們課後收集一些優美的描寫西湖或雪境的句子(詩、文皆可),與同學們共享。

培養學生課後收集名句的習慣。

課堂小結本文是張岱小品的傳世之作。作者通過追憶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經歷,寫出了雪後西湖之景清新雅緻的特點,表現了深摯的隱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戀和感傷的情懷。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靜之後,小舟獨往。

本文最大的特點是文筆簡練,全文不足二百字,卻融敍事、寫景、抒情於一體。

作業佈置

1、給加點字(藍色)注音,給拼音寫出漢字。

更定()毳()衣

沆碭()霧sōng()

一jiè()qiǎng()飲

(gēngcuìhàngdàng凇芥強)

2、解釋句中加點(藍色)的詞。

1、湖中人鳥聲俱絕()

2、是日,更定矣()()

3、獨往湖心亭看雪()

4、上下一白()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及下船()

(消失結束獨自完全哪裏等到)

3、翻譯下面句子。

(1)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3)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體會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4.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2.賞析課文融敍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情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教學重點: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和閒情雅趣。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敍事、抒情的關係。

課型:賞讀課

教學方法:

讀讀,説説,議議。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杭州西湖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被譽為“人間天堂”,自古以來就有無數文人墨客為它留下了不少傳世佳作。關於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出哪些?

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隨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賞雪景並體會作者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作者簡介: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着布衣優遊的生活。明亡以後,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

代表作:《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裏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句

1.教師範讀或播放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注音:崇禎(chóng zhēn)更(gēng)定毳(cuì)衣霧凇(sōng)沆(hàng)碭(dàng)氈(zhān)更(gèng)有此人喃喃(nán)

2.學生讀課文,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

(2)教師提示下列詞語,學生試譯,幫助學生積累文言詞語。

是日更定:是,這。更,古代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從晚上八算起。定,開始。

餘挐一小舟:撐,劃。

擁毳衣爐火:毳,鳥獸的細毛。毳衣,毛皮衣。

霧凇沆碭: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冰花一片瀰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較這裏的“一”和“湖心亭一點”的“一”的區別。)

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痕:指斑跡,跡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還。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動詞用。

及下船:等到。

(3)試譯下列文句,突破難點

A、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B、擁毳衣爐火

C、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D、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有兩三粒而已。

E、餘強飲三大白而別。

F、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學生齊讀課文,加深理解。

(5)請同學試譯課文,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可舉手提問或同學討論;如無太多疑問,則請同學試譯段落(可直譯,可意譯),其他同學評價。

四、整體感知文意

1、本文寫誰做什麼?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你能根據課文大意來評價一下嗎?

(張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他是個“痴人”。)

2、你從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個“痴人”?

(學生討論並明確課文所寫“痴人”的“痴行,痴景,痴情”。)

痴行:大雪獨行

痴景(奇景)(白描):上下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樂醉情自然

3、“痴”的背後隱藏着什麼樣的內心世界?

(“痴人”就是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醉情於世俗之外的閒情雅緻。)

五、合作探究:

1、説説本文描寫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麼特色?

(本文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簡練自然,不事雕琢。)

2、文字簡練單純,不加渲染烘托,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體會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補: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為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線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文中的白描能夠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徵,頗有韻味。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數筆,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

3、白描的例子: (抽象、概括)

A、《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B、“他留着濃黑的鬍鬚,目光明亮,滿頭是倔強的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髮……” ——唐韜《瑣憶》中的魯迅先生

4、渲染的例子:(形象,具體)

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羣,深夜嗥鳴的蒙古狗,我聽見皮鞭滾落在山澗裏的脆響;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羣,帶着松香氣味的煤塊,帶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遠的車鈴,晴天裏馬兒戴着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風……《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六、比較閲讀:

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1、賞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寫作手法上的不同?

(在描寫手法上,《湖》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

2、二文表達感情上的不同?

(在表達的情感上,《湖》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七、結束課文:

《紅樓夢》中有詩云:“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卻言作者痴,誰解其中味。”作者用“痴筆”敍“痴事”,繪“痴景”,抒“痴情”,融敍述、描寫、抒情於一爐,藉以表達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與眾不同的閒情雅趣。

八、佈置作業:

1、背誦和默寫課文。

2、利用白描手法寫人或物片段。

3、收集有關“西湖”“冬雪”的詩歌。(附有關詩詞)

板書:湖心亭看雪

痴行:大雪獨行

上下一白

痴景(奇景):一痕、一點、

一芥、兩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樂

痴人就是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醉情於世俗之外的閒情雅緻。

白描:抽象、概括

渲染:形象,具體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瞭解作者及寫作年代,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理解課文融敍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體會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嚴整而富於變化的語言。

過程方法目標積累文言詞彙,培養古文的閲讀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掌握白描寫作的手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雪後奇景的賞析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學習敍事、寫景、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質疑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學語文有一個好處,就是足不出户,卻能坐觀天下美景。本單元所選的文章全是寫景的佳作。前段時間我們欣賞了三峽的水,錢塘江的潮,陶弘景筆下的人間天堂和蘇東坡筆下的月夜小景。今天我們就跟着明末清初的作家張岱,一起去欣賞湖心亭的雪。(板書:《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簡介

請學生齊讀註釋①,提示要注意的三個地方:

1、課文選自《陶庵夢憶》,憶——表明這是一部回憶錄。作者寫於明王朝滅亡之後,表現了對故國往事的懷念。

2、作者的家鄉是哪裏?——山陰(即今天的浙江紹興)。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這説明作者身在他鄉,客居異地。

3、“明亡後不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仕”?——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説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三、檢查預習

(一)朗讀課文

1.指名朗讀。讀完後請學生指出讀錯得字音,老師將讀錯的字及字音寫到黑板上。

2.再點人朗讀。這一次請同學指出字音和停頓上的錯誤。

3.老師範讀。老師用慢速讀,力求學生聽清字音和節奏停頓。

4.學生齊讀。要求讀音準確,節奏停頓清楚。

(二)檢查預習

1.請學生解釋文中的一詞多義字:是、更、一、白。(板書)

2.請學生解釋詞性活用字“客”,通假字“拿”,文眼詞“痴”。(板書)

3.請學生解釋:毳衣、霧凇、沆碭、焉得、強飲。(板書)

4.質疑:同學們對課文的字句還有沒有不理解的,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三)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齊讀課文。

四、整體感知

(一)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複述一下課文寫了什麼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二)敍事是本文的線索,請在文中找出記敍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明確:(展示板書)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後的更定時分。

地點——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三)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品讀賞析

(一)看雪的時間——更定時分。冬天的夜晚,是一天中最冷也是最靜的時候。這個時候,別人都在幹嘛?作者為什麼偏偏選擇這個時間去賞雪?這説明了他怎樣的志趣?

——反映他擁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二)人物——作者是一個人去賞雪的嗎?(不是)你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為什麼又説是“獨往湖心亭看雪”呢?(他為什麼不把舟子拉上一塊看呢?——他認為舟子看不懂。)這個“獨”字反映出他怎樣的個性特點?(——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嗎?——有,湖心亭對坐飲酒觀雪的兩個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麼介紹這兩個人的?(“是金陵人,客此。”)

作者為什麼不把這兩人的名字寫出來,而只寫出他們“是金陵人,客此”?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客此”,説明這兩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樣是客居他鄉的遊子。有同樣的情趣,有同樣的遭際,“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金陵人”,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知道明朝開國時定都哪裏嗎?(明朝開國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長江下游的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後,南京成為明朝的留都。)作者點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對故國的思念。

文中還有一句話也能表現他的故國之思,找一找是哪句?

——崇禎五年十二月。説明他身在清朝還念念不忘明朝時候的事情。

(三)事件——看雪。作者更定時分跑到西湖來賞雪。作者看到了怎麼樣的雪景?找出描寫雪景的句子。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1、誦讀。

2、翻譯。

3、雪後奇景的賞析(討論:這段景物描寫的特點?)

①分析寫景的順序。共兩句話,第一句是對什麼進行描寫?第二句又是對什麼進行描寫?(這是從整體到局部地描寫。)

在整體描寫部分,採用了由上到下的順序。

在局部描寫部分,採用了由大到小,由遠到近的順序。

②採用的修辭——誇張,排比,比喻。

③分析寫景的方法。哪些詞語既生動傳神,又抓住了景物特徵?從中你體會到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孤獨落寞之感。)

④思考:作者還採用了怎樣的寫作方法來寫景?看誰預習得最仔細。

明確:白描。什麼是白描?白描手法有什麼作用?

白描——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寫法就是白描。(見習題一2)白描手法能通過寥寥數筆,勾勒景物的外部輪廓,使人有一個整體印象。文字樸素,筆墨簡省。

四)品讀課文,讀出湖心亭雪景之美、作者的情趣之雅。

六、歸納小結

(一)提問:通過學習課文,你認為張岱是個什麼樣的人?用這樣的句式來表達:好一個的張岱!

(學生自由表達:好一個遺世獨立的張岱!好一個清高孤傲的張岱!好一個不忘故國的張岱!……)

(二)提問:你認為課文中哪個詞最能生動傳神地體現張岱的性格特點?(痴)文人墨客對景物的“痴”,怎樣理解才對?(“痴”是喜愛、酷愛的意思。)

(三)讓我們一起朗讀課文,在琅琅的讀書聲中,再次體味作者的雅趣。

七、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使用白描手法,寫一景物,200字左右。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篇四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的代表作。出自回憶錄《陶庵夢憶》,寫於明王朝滅亡以後,張岱把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全文用清新淡雅的筆墨,寫出了雪後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湖、山、遊人,共同構成了一種畫面感極強的藝術境界。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瞭解作家作品,正確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熟讀課文,自主疏通文意。

積累文言詞彙,培養古文的閲讀理解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悟大自然的美,培養審美的情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四幅西湖風光圖片)你知道這些圖片展示的是什麼地方的風光嗎?

是西湖。

回憶一下我們曾學過哪些有關西湖景色的詩詞。

(很好,看來大家積累了不少古詩文,善於積累是學好語文的一大法寶呢)

有人説,西湖觀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霧景,霧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筆下西湖的陰晴風雨已經被描繪得變幻多端,搖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將有怎樣一番動人的意韻呢?今天,我們就跟隨着張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領略西湖的雪景。

(二)瞭解作者

誰告訴我張岱是誰?你是通過什麼瞭解到張岱的?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他的小品文可謂名副其實,長的不過千把字,短的僅一二百字,筆墨精煉,風神綽約,洋溢着詩的意趣。以雋永見長,寥寥幾筆,意在言外,有一唱三歎之致,無捉襟見肘之窘。他擅長寫景和表現士大夫的閒情逸致,文筆清新活潑,趣味盎然。他繼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後,以清淡天真之筆,寫國破家亡之痛,寓情於境,意趣深遠,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較高的“殿軍”。他一生著作頗豐,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石匱書》等。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這節課我們就賞讀《湖心亭看雪》。

二、檢查預習

(一)、生字讀音

更(gēng)定擁毳(cuì)衣崇禎(zhēn)霧凇(sōng)

沆碭(hàng)(dàng)餘舟一芥(jiè)鋪氈(zhān)對坐

餘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

(二)、重點字詞解釋

1、湖中人鳥聲俱絕絕:消失。

2、是日更定是:這更定:指晚上八點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撐船。

4、用毳衣爐火毳ì衣:用毛皮製成的衣服。毳,細毛。

5、霧鬆沆碭:寒氣瀰漫,白茫茫一片。霧淞,霧氣和水氣。霧是從天空下罩湖面的雲氣,淞是從湖面蒸發上升的水氣。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長堤一痕惟:只。

8、芥:小草。引申為細微的事物。這裏指船。

9、鋪氈對坐坐:相對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裏。更:還。

(三)、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餘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我划着一條小船,穿着細毛的皮衣,守在火爐邊,獨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

點撥:重點理解“拿”“毳衣”等詞語八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知識點總結教案

(2)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寒氣瀰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與雲朵、山峯、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點撥:重點理解“霧凇”“沆碭”“一白”等詞語。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湖中還會有這樣的人!

點撥:重點理解“焉得”“更”等詞語。

三、理清結構

(一)文章結構,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交代了遊西湖的時間以及環境。

第二段,主要描繪西湖雪景。作者用白描的手法,隨意揮灑幾筆,就點出了雪景神采。

第三段,寫亭中游人煮酒賞雪,邀“餘”同飲的情景。

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四、理解探究

1、作者寫作此文時,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採用明朝的年號,你能説出其中有何深意嗎?

答:作者仍舊使用明代的紀年,説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終是沒有滅亡的,抒發其懷念故國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一句寫出了什麼意境?此句在全文結構上有何作用?想一想這句中“絕”字的妙在何處?

答:①路無行人,天無飛鳥,天寒地凍,萬籟俱寂的意境。(這句話寫出了大雪過後一片寂靜,湖山封凍,人、鳥都瑟縮噤聲,連空氣也彷彿凍結了。)②作用:為下文“獨往湖心亭看雪”作鋪墊。③一個“絕”字,從聽覺入手,描繪了一幅人鳥受凍,悄然無聲,不敢外出的寒冬靜默圖。寫出了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

3、凌晨時分,正是寒氣倍增之時,作者卻“獨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樣的生活志趣?

答:能表現出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

4、“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獨”字有什麼表達作用?

答:映襯出環境的幽靜、空曠,表現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響),為下文作伏筆。

5、“獨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看”字改成“賞”字好不好?為什麼?

不好,魯迅先生曾把白描手法為“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不買弄”,“看”改成“賞”就有些做作了。

6、“天與雲與山與水”連用三個“與”字寫出了什麼景象?

答:顯示了天空、雲層,山巒湖水混濛一片,舉目皆白的景象。

7、“與雲與山與水、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這些詞對錶達中心有何作用?

答:副詞、數量詞的使用,於微觀中顯出宏觀,把鋪天蓋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寫出了視覺的移動,使人感歎人在天地間,不過是滄海一粟。

8、文中的量詞用得極妙,請舉一例賞析。

。如“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句中的“粒”,如果改成“個”就表現不出西湖之大和上下一白的景象。

9、作者寫雪景,為什麼要着力去寫堤、亭、舟、人?

答:側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層次清楚地描繪了一幅天地茫茫,渾然難辨,人融於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畫,情趣盎然。

10、“強飲三大白而別”“拉餘同飲”兩句中“強”和“拉”二字表現出人物什麼感情?

答:一個“強”字表現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一個“拉”表現客人的喜悦心情。

11、作者寫賞雪,卻寫到亭上金陵人飲酒的場面,多餘嗎?為什麼?

答:不多餘。這是闢出另一境界,讓人有一種喜逢知己的感覺。屬側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12、文中在敍寫湖心亭奇遇時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答:運用了神態、語言、動作描寫,表現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別是“強飲”表現了作者豪邁的心情。

13、文章題目是《湖心亭看雪》,為何要寫遇人喝酒的情景呢?作者寫此內容有何作用?

答:(1)這是作者獨具匠心的安排,在作者心中,湖中的雪景固然令人陶醉,令人回憶,但畫面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巧遇知音的思想情懷更令人難忘。(2)這樣寫既突出了雪景,又突出了情真,令人栩栩如生。

14、作者引用舟子的話有什麼用意?作者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語來收束全文?

答: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話包含了對“痴”字的讚賞,作者的確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同時這種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緒。襯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驚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虛此行,深夜賞雪,收穫頗大,印象極深。②畫龍點睛,深化意境。對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個,這也是一種巧妙的側面烘托。

15、哪些動詞表現作者的“痴”?“痴”與課文第一段哪句話相呼應?寫出作者什麼心情?

答:①拿、擁、往、看②與開頭“獨往湖心亭看雪”相呼應③寫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6文中是怎樣描寫在湖心亭所見的雪景的?試加以分析。

答:運用白描手法,文字簡練單純,不加渲染烘托,抓住事物的特徵,頗有韻味。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傳達出景物的形和神。

17、説説本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麼特色。

答案:本文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簡練自然,不事雕琢。

18、文字簡練單純,不加渲染烘托,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體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答案:文中的白描能夠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徵,頗有韻味。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

19、結合全文來看,本文在表達方式上有什麼特點?

答:以記敍開頭,以議論結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靜中有動,寂中有聲。

五、遷移拓展、談啟示、感想、道理題

1、古往今來詠雪的古詩文極多,請寫出幾聯。

①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

②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③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

④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⑤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

2、西湖美景受到眾多文人雅士的喜愛,請寫出幾句寫西湖的詩詞佳句。

①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蘇軾

②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白居易

③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楊萬里

④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林升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篇五

課文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的代表作,寫於明王朝滅亡以後。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淡淡的筆觸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從中窺知一二。

朗讀背誦和文言詞語的積累是教學重點,而背誦要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和寫法特點等的基礎上才能達成。本文寫景的特點是使用白描手法,這是一種基本的寫作手法,要把它講清楚。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敍事、抒情的關係是本課教學難點。學生對張岱是陌生的,因此有必要對張岱的情況作簡要介紹,這樣學生才能理解文中淡淡的哀愁。而敍事與寫景的關係,讓學生明白西湖奇景與遊人的雅趣相互映襯就可以了。

文言詞語的積累,不單獨講,而將其放在學生閲讀和師生教學活動過程之中,學生已經理解了的,就不再講;學生沒理解的才作強調。

至於對比閲讀,也是我們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手法。本課與柳宗元《江雪》的對比閲讀,其主要目的也在於理解、學習本課白描的手法,同時也要區別張柳二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欣賞西湖雪後美景並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識和技能:瞭解作者有關情況,積累文言詞語,培養閲讀能力;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感情,學習白描手法,理解課文敍事、寫景、抒情融於一體的寫作特點。

3.過程和方法:反覆朗讀以至成誦,整體感知課文,理解形象、生動、精美的語言特點,感受詩情畫意,學習白描手法。

教學重點:

朗朗背誦,積累文言詞語,學習白描的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敍事、抒情的關係。

教學設計: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湖心亭看雪》生字注音、形似字多音字辨析

1.蒐集學過的或自己知道的關於描寫雪景的詩文句子。

2.對照註釋並查閲工具書,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3.回顧國小已學的柳宗元《江雪》內容和含義。

版書設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指名學生談自己積累的描寫雪景的詩文名句。

教師準備:如毛澤東《沁園春·雪》的上片“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另如: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豔。(呂本中)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台。(李白)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2.導入,並簡介作者張岱。 湖心亭看雪詞語解釋

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在教材P.205,指名學生朗讀或齊讀。)

教師補充:明亡後,張岱曾參加過抗清鬥爭,後來消極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他的文章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裏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總帶有淡淡的哀愁。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文章。注意讀準字音和停頓。

2.播放朗讀,學生聽讀,再跟讀。留意文章敍了什麼事,寫了什麼景。

3.思考回答幾個問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

告訴了我們什麼?(點明時間、地點。)

(2)“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從哪種感覺來寫?(從聽覺來寫。)湖心亭看雪中心思想、層次分析

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突出天氣的嚴寒;也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筆,突出遊興強烈。)

“俱”和“絕”各是什麼意思?(“俱”指全、都;“絕”的意思是停止、消失。)

(3)“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這麼冷的天氣,才凌晨時分,作者獨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嗎?(孤懷雅興,孤高自賞。)

“是”字怎樣理解?(是代詞,這。)

(4)“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這幾句寫雪景,有什麼特點?(寫西湖雪景,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

齊讀第一段。

(5)齊讀第二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麼?(已經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作者看到了什麼?和這些人有些什麼交往?(即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翻譯這段內容。)(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裏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説:“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閒情雅緻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飲酒。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後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這些人相遇飲酒共話的情境,使我想起兩句詩:“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作者不善飲酒,卻“強飲三大白”,真可謂“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6)“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聲,你怎樣理解這個“痴”字?(舟子説作者“痴”,又説還有像作者一樣“痴”的人,實際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詞,你看出了什麼?(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舟子自言自語、大惑不解的狀態。)

4.學生齊讀全文。

三、問題研討文言文精細複習--《湖心亭看雪》

1.關於白描手法:

讀描寫雪景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作者寫西湖雪景,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簡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嗎?(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徵,“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幾筆,卻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

作者為什麼要強調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麼?(是要突出“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壯觀景象。正是這種滿世界都白的奇觀,才使他覺得眼前的具體景物都變小了。)

文章開頭説作者“獨往湖心亭看雪”,這裏又説“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談談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來,芸芸眾生不足為伍,一個“獨”字表現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2.文章寫景、敍事、抒情的關係:

文章用白描手法寫要西湖雪景,敍述了湖心亭奇遇,抒發了怎樣的感情?(作者是一個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課文表達了他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

四、對比閲讀

1.朗讀課文及柳宗元的《江雪》。

2.《江雪》也描寫雪景,也寫了人的活動,它和課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有什麼異同?(先説同,再説異。)

(相同之處是:都有大小的對比。本文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來突出“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壯觀景象;《江雪》中千山萬徑是大景,獨釣漁翁是小景,通過強烈的對比,突出雪景的無邊無際,雄奇壯麗。相異之處是:描寫手法上,本文主要使用白描手法,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在表達的感情上,本文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而《江雪》表達的是作者柳宗元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五、小結 湖心亭看雪閲讀訓練

課文的白描手法,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國畫中的寫間山水,寥寥幾筆,卻能傳達出景物的開與神。在課外試着用白描手法寫一種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徵來寫。

另外,課外可蒐集一些描寫西湖的古詩文,學習古人的描寫手法。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欣賞西湖美景,反覆誦讀課文,培養鑑賞美的能力和誦讀能力。

2.積累文言詞彙,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激發學生提問題的熱情。

3.品味文章語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欣賞一組杭州西湖風光圖片。

第一組:(春夏秋冬)蘇堤春曉麴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

第二組:(朝暮)蘇堤春曉花港觀魚雷鋒夕照三潭印月

關於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誦多少?

學生吟誦: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

“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配樂朗誦: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温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瞭解湖心亭

多媒體摘要顯示: 張岱,字宗子,號陶庵、蝶庵,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着布衣優遊的生活。明末清初文學家。清兵南下滅亡了明朝,明亡以後,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於他明亡入山以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裏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

湖心亭,位於杭州西湖之中,據説是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為一島,是西湖三島之一,後於山上建成亭閣,叫湖心亭。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三、反覆誦讀? 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或設置背景音樂,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2.學生齊讀課文,師生互助完成朗讀節奏的劃分;

(1)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並對文句、內容等大膽提出質疑。

(2)小組討論交流、質疑解難,教師與學生互動感知課文內容。

四、細讀品讀? 探究課文

一讀課文 同學們提出難懂或不懂的問題;

對課文中的內容可以提出質疑;

教師預設:“更定”是晚上八點左右還是凌晨五、六點?

“獨往湖心亭”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語是否矛盾?

(師生互動,自主、合作、探究)。

二、讀課文 ?找出文中 景物描寫雪景的詞句。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教師點撥: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於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

1、作者疊用三個“與”字,把天空、雲層、湖水之間渾茫莫辨的壯闊雪景表現了出來。這是對湖心亭雪景的總體描繪。

2、“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作者通過這些高度準確而形象的數量詞,暗寫出視線的移動、景物的變化。這是簡約的畫,夢幻般的詩,給人一種似有若無的、依稀恍惚之感。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徵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出悠遠脱俗的情味。

三、讀課文湖心亭巧遇是敍事、是抒情?

如此安靜的環境,後文卻又寫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壞了?

1、讀“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以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作者之所以選擇更定後獨往觀雪,是因為不願見人,也不願被人看見,也因為此時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雖是敍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都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讓他釋然。

四、讀課文品味舟子的話:?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所謂“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懷。

學生由此生髮開去,大膽提出自己的理解。

五、讀課文 背誦課文

五、佈置作業 ,,

1.背誦並默寫課文及相關詩文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飲湖上初晴雨後》(蘇軾)

《秋山》(楊萬里)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楊萬里)

附:板書設計

湖心亭 看雪

張岱景事 情

天與雲與山與水,大喜 自矜

上下一白。 強飲 自得

一痕、一點、問姓氏?? “痴”

一芥、兩三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