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湖心亭看雪》課件【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4W

《湖心亭看雪》課件【精品多篇】

《湖心亭看雪》課件 篇一

教學目標:

1、瞭解文言文常用詞的含義,增加文言文閲讀能力。

2、認識白描手法。

3、體會作者複雜而微妙的情感

教學重點:

在理解寫景特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來以美景而名揚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紛紛留下頌揚的詩文。如蘇軾的“水光瀲豔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以及他的另一首《春題湖上》:“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然而我們發現詩文多描寫西湖春的嬌,夏的豔,對秋冬的蕭瑟與悽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卻與眾不同,描寫了西湖美麗的雪景。今天就隨着張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出示目標(略)

世上沒有機器貓,沒有時空機,我們不能跨越時空去當年的西湖觀看雪景,與張岱作面對面的交流。可是文字的魅力恰恰在於只要我們靜下心來,通過文字走進文章,用心去品讀文章,走近作者,像朋友一樣用心來交流,去體味他的喜怒哀樂。

三、檢查預習

1.讀準字音;

2、有節奏的朗讀。

四、重點詞語及課文內容的理解。

此過程中,老師提煉出幾個重點的字詞句,以方便學生記憶。(板書)

崇禎五年 更定 獨往 霧凇 湖上影子 鋪氈對坐 痴

五、共賞雪景

閲讀課文導語,提出問題:雪後西湖景色如何?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描寫雪景的句子。

你比較喜歡哪一句?説説你的看法。

小結: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簡練自然,不事雕琢,卻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徵,寥寥數語露出馬腳已勾勒出一個亦真亦幻、悽清淡雅的雪世界,頗有意味。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它可用於寫景、寫事和寫人。

問題:空闊的雪景使得大地間呈現一股肅殺的冷寂來,在如此冷寂的雪景中,作者的心境如何呢?

先思考,然後看資料,瞭解張岱的生活經歷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對張岱家國之痛的深切感受。

討論:

(1)這篇文章寫於明亡後.而作者仍用明朝紀年,表現了作者的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2)作者會在凌晨這個無人的時刻來到湖心亭看雪,可見作者當時的心態如何?(獨——淡淡的愁緒)

(3)“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有沒有矛盾?(與從不同的情趣,芸芸眾生中,知己難求,而舟子在猶如不在,由此可見他的清高孤傲。

(4)遇客後“強飲三大白”,為何?(偶遇知音的欣喜)

對於這樣一個人,你認為哪個字最能體現他個性?(痴。確實,這是對張岱最確切的的評價。他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以一種孤芳自賞的心態凌晨來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實,從古到今,像蘇軾這樣的痴人並不少,本冊中就有學過的。回憶一下:蘇軾“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陶弘景“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周敦頤“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其他的還有:李白 杜甫 陳子昂 柳宗元等。

教師小結:

曹雪芹有一句話説得對:“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言作者痴,誰解箇中味?

《湖心亭看雪》課件 篇二

【教學目標】

1. 背誦課文

2. 積累文言詞彙

3.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教學重點】

雪後奇景的賞析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抒情的關係。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本文文字較淺顯,註釋較詳細,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意不成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學媒體】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有人説,沒有見過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讀了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夠了。你看,這些雪後西湖圖片(出示PPT),雪後的西湖多美!下面就讓我們隨張岱去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欣賞別有情趣的雪景。

二、朗讀課文

1.推薦讀 (讀準字音)

2.聽錄音跟讀 (讀出節奏)

3.自由朗讀。 (讀懂文意)

三、整體感知

請概述作者看雪的經過。

四、研讀課文

問:“痴”為何意?

“痴”在中國藝術中,常被用來指創作中最動人,最不可解,執着而又專注,到了渾然忘我的那種境界。“痴”是一中本真自然,特立獨行的個性。

默讀課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讓你讀出“痴”。

1.“痴”於行

是日更定

獨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穿插是、更、焉等詞教學)

追問:從張岱的這些痴舉中,你覺得張岱有着怎樣的情趣?

張岱痴於行(與眾不同 不隨流俗)

過渡:前往湖心亭時,張岱看到了什麼樣的景?

2.“痴”於景

找出文中的雪景句,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齊讀,疏通,再齊讀 (穿插一、白、芥、粒等詞的理解)

講: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那麼,張岱筆下的景給你什麼樣的感覺?從中你讀出作者怎樣的情懷?

(小組合作交流)明確:

(朦朧、寂靜、空曠、遼遠、闊大、混沌、依稀、恍惚、茫茫、悠遠等感覺;

讀出作者孤獨落寞之感。)

比較讀: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

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

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資料介入 (在春夏則熱鬧之至,秋冬則冷落矣;在花朝則喧鬨之至,月夕則星散矣;在晴明則萍聚之至,雨雪則寂寥矣。— 張岱《西湖夢尋》

體驗讀: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當堂背誦寫景句,並抽查落實。

小結:本段文字寫景,卻又不止於寫景,通過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讓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如“蒼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置身其中,張岱既痴迷,又備感孤寂落寞。(學生再朗讀體味)

張岱痴於景(孤寂落寞 思考人生)

五、總結

經過這堂課學習,我們理解了作者的痴。他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更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讓我們一起朗讀課文,在琅琅的讀書聲中,再次體味作者的雅趣。

六、你的積累有多少

(白、一、更、是等一詞多義)

絕惟長堤一痕 一芥大下船此等

七、作業:

1.背誦課文

2.課外閲讀張岱《不二齋》,體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湖心亭看雪》課件 篇三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並背誦全文。

2、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並瞭解白描手法。

3、賞析作者獨特的情感,瞭解其熔敍事、寫景、抒情與一爐的特色。

4、感受作者遺失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態度。

【教學重點】

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我寫景與敍事、抒情的關係

【課題安排】

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生朗讀課文,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導學生把握“白描”這一描寫手法;分析作品寫景、敍事、抒情三者融為一體的寫作特點。

一、導語:

説到西湖,大家一定會信手拈來很多詩文,今天我要考考大家(搶答):春天的西湖?夏天的?晴天雨天的?(分別為《錢塘湖春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飲湖上初晴後雨》)今天,我們再欣賞冬天的西湖。

二、朗讀,整體感知

自由誦讀,找出難讀的字,疏通文意。

崇禎(chóng zhēn) 毳(cuì)衣 霧凇(sōng)

沆(hàng) 碭(dàng) 鋪氈(zhān)

喃喃(nán) 更(gēng)定 更(gèng)有此人 強(qiǎng)飲

師配樂朗讀。

生模仿,自選對手,PK朗讀。

生點評後在齊讀。

三、景物欣賞

1、既然是“湖心亭看雪”,作者看到怎樣的雪景?

(找出文中語言並賞析)

-->“霧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以景生,景以情存。先從大處落筆“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描寫雪後西湖全景,營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筆眼前,寫西湖近景。“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對比,渲染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緒。

2、(多媒體顯示兩幅圖)哪一幅更像張岱看到的西湖雪景?(一個素雅,一個濃墨重彩)

(從直觀視覺上感覺白描)

引出白描(多媒體顯示《天淨沙。秋思》的插圖即白描釋義)。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方法。

3、女生齊讀第一段

四、研讀賞析,品味情感

1、時間:看雪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更定時分。

冬天的凌晨冷到什麼程度? “湖中人鳥聲俱絕”

作者為何偏偏選擇這個時間去賞雪?説明他怎樣的志趣?

-->追求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反映他超凡脱俗的雅趣。

2、人物:作者是一個人去賞雪嗎? 不是,還有舟子。

為何用“獨”呢?反映他怎樣個性特點?

-->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及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

3、心情:一個人凌晨去看雪,心情會怎樣?

-->憂鬱、惆悵,淡淡的哀愁(插入作者簡介)

張岱號陶庵,明末清初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尋夢,尋夢,過去的生活如在夢中,如在畫中,飄然而逝,現而有隱,作者只靠“夢億”來尋求心靈的慰藉)

4、本文寫於明亡之時,卻為何用明號紀年?

-->深深的故國情絲,淡淡的哀愁。

5、本文不僅寫了作者一個人夜晚去賞雪,第二段還記敍了什麼?

-->偶遇金陵人。

作者為什麼不把兩個人名字寫出來,而只是寫“金陵人,客此”?

A、作者也是客居此地;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B、金陵,南京,明朝開國定都南京,暗示他對故國的思念。

男生齊讀第二段,讀出驚喜和淡淡的哀愁。

五、拓展延伸,比較閲讀。

你認為柳宗元和張岱能成為精神上的朋友嘛?

六、小結:

多媒體顯示:“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經過這堂課的學習,你應該理解作者的那份痴心了吧!

七、作業:

用白描手法寫一處景物或描寫一個身邊的同學。

《湖心亭看雪》課件 篇四

【課標要求】

學習古詩文要多朗讀。在理解的基礎上多背誦,多積累,加強感悟和體會。利用工具書,能讀懂淺顯文言文。

【學習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3瞭解課文融敍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重難點】

1理解本文運用的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敍事、抒情的關係。

【自主學習】

1、蒐集關於張岱及寫作此文的背景資料。

本文選自《 》,作者 字 ,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2、反覆誦讀,積累字音字義。

A字音:

崇禎 更定 挐 毳衣 霧凇 沆碭 一芥 喃喃

B詞義:

上下一白 是日更定矣 餘挐一小舟

餘強飲一大白 更有痴似相公者 上下一白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是日更定矣 餘挐一小舟 客此

3、文章描寫西湖 的景象,表達了作者自己及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志趣,寄寓了對 的懷念。

【學生疑惑】

【問題探究】

1.請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寫雪景的句子。並説説作者眼中的西湖的雪景有什麼特點?

2.文中在敍寫湖心亭奇遇時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3、這篇寫景散文在寫景的同時,抒發了作者獨特的感受。説説你讀出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4、文中“獨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獨”字,試問作者有怎樣的思想情懷和生活態度?

5.文中引用舟子的話有何用意?

6.文中結尾舟子説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7.作者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語來收束全文?

8、收集有關“西湖”“冬雪”的詩歌。

【教後反思】

答案:

【自主學習】

1《陶庵夢憶》張岱 字宗子,

2A崇禎(chóng zhēn) 更(gēng)定 ná 毳(cuì)衣 霧凇(sōng)

沆(hàng)碭(dàng) jiè nán

B詞義:

上下一白 (白色)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間計時單位) 餘挐一小舟(數詞,一艘)

餘強飲一大白(酒杯) 更有痴似相公者(還) 上下一白 (全)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還) 一童子燒酒爐正沸(數詞,一個)

是日更定矣 (這) 餘挐一小舟 (攜) 客此(客居)

3冬夜雪景凝靜清絕 故國往事

【問題探究】

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凝靜清絕(開闊遼遠、純潔靜謐、清新淡雅)

2.神態、語言、動作描寫,白描表現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別是“強飲”表現了作者豪邁的心情。

3.(1)表達了作者閒適恬靜、遠離世俗的雅趣。(2)含蓄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懷念。(3)表達了作者幽深的眷戀和感傷的情懷。(4)寄託了作者對人生渺茫的深沉慨歎。

4、(1)“獨”字,表現處作者獨立獨行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

5.襯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驚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虛此行,深夜賞雪,收穫頗大,印象極深。

6.他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閒情逸致。

7.畫龍點睛,深化意境。對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個,這也是一種巧妙的側面烘托。

《湖心亭看雪》課件 篇五

學習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感受藝術境界。

2、深入瞭解本文寫景的特點——白描手法,把握寫景與敍事、抒情的關係。

預習導航:

1、蒐集描寫西湖的詩文。

2、瞭解作者——張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學家。出身仕宦世家,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清兵南下滅亡了明朝,他入山隱居、著書,作品中時時流露出明亡之後懷舊的傷感情緒。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3、瞭解湖心亭——位於杭州西湖之中,據説是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為一島,是西湖三島之一,後於山上建成亭閣,叫湖心亭。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4、瞭解“白描”——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一種不加色採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3、認真朗讀課文,試着給加點字注音:

更定( )拏( )毳衣( )霧凇沆碭( )( )( )一芥( )鋪氈( )更有此人( )喃喃( )長堤( )

自主學習: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1)人鳥聲俱絕( )

2)是日( )

3)更定( )

4)餘挐一小船( )

5)霧凇沆碭( )

6)上下一白( )

7)焉得更有此人( )( )

8)強飲三大白( )( )

9)客此( )

10)莫説相公痴( )

2、結合註釋、工具書疏通文意。

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2)是日更定,餘挐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3)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4)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用原文回答問題:

1)文中寫看雪的時間、地點、天氣狀況的句子是:

2)文中具體描寫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點明作者偶遇知音的驚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舟子的喃喃之語點明主旨,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藉助第3題的提示,快速背誦短文。

合作探究:

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這一句是從什麼角度寫雪的?如何體會句中的“絕”字?

2、文中“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字用得好不好?為什麼?

3、結合課文內容説説“一白”、“一痕”、“一點”、“一芥”這幾個詞的妙處。

4、舟子云:“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麼作者的“痴”表現在哪裏?你是如何理解這個“痴”字的?

課堂小結:江南少雪,西湖當不例外,然西湖竟大雪三日,當為奇事,人多蟄居,惟我出遊,不隨波逐流之高潔情懷顯露無遺。因此,我也得以觀賞雪後西湖之奇景:天、雲、山、水相接,迷茫一片,白雪皚皚,點綴以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舟子一芥,人三兩粒,則一幅意境深遠的山水畫展現在眼前,而在物我兩忘的奇景中又結識知己,其喜悦之情,雅緻知趣,溢難以言表,只能用心靈去默默感受,這樣的奇景及雅趣與作者張岱在明朝滅亡後消極避世,專心從事著述的心境相合,作者借回憶舊日往事所現之景,表達清高自賞的感情與淡淡的哀愁,可謂“身與事接而境生,物與人接而情生。”

課後作業:

1、結合文意寫詩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

2、辨析多義詞

(1)一:上下一白________長堤一痕________

⑵更:是日更定________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⑶是:是日更定________問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⑷絕:湖中人鳥聲俱絕________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________

3、問答:

(1)“強飲三大白而別”“拉餘同飲”兩句中“強”和“拉”二字表現出人物什麼感情?

2)“痴”與課文第一段哪句話相呼應?寫出作者什麼心情?

(3)文中與“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有着相同意境的一句是?

(4)結合全文來看,本文在表達方式上有什麼特點?

《湖心亭看雪》課件 篇六

湖心亭看雪

張 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註釋

1、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崇禎,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1628-1644)。

2、俱:都。

3、絕: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詞,這。更定:指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定,開始。

5、餘:第一人稱代詞,我 。

6、拏:通“橈”,撐(船)。

7、擁毳(cuì)衣爐火:穿着細毛皮衣,帶着火爐。毳衣:細毛皮衣。毳:鳥獸的細毛。

8、霧凇沆碭:冰花一片瀰漫。霧,從天上下罩湖面的雲氣。凇,從湖面蒸發的水汽。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曾鞏《冬夜即事詩》自注:“齊寒甚,夜氣如霧,凝於水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霧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築物。這裏指蘇堤。一,數詞。痕,痕跡。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輕微纖細的事物;(像小草一樣微小)。

13、而已:罷了。

14、氈: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焉得,哪能。更,還。

16、拉:邀請。

17、強(qiǎng)飲:盡情喝。強,盡力,勉力,竭力。一説,高興地,興奮地。

18、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這裏的意思是三杯酒。

19、客此:客,做客,名詞作動詞。在此地客居。

20、及:等到。

21、舟子:船伕。

22、喃喃:低聲嘟噥。

23、莫:不要。

24、相公:原意是對宰相的尊稱,後轉為對年輕人的敬稱及對士人的尊稱。

25、更:還。

26、痴似:痴於,痴過。痴,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本文為痴迷的意思。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欣賞西湖雪後美景並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識和技能:瞭解作者有關情況,積累文言詞語,培養閲讀能力;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感情,學習白描手法,理解課文敍事、寫景、抒情融於一體的寫作特點。

3.過程和方法:反覆朗讀以至成誦,整體感知課文,理解形象、生動、精美的語言特點,感受詩情畫意,學習白描手法。

教學重點:朗朗背誦,積累文言詞語,學習白描的手法。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敍事、抒情的關係。

教學設想:

1.課文常識:

本文是張岱的代表作,寫於明王朝滅亡以後。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淡淡的筆觸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從中窺知一二。

2.教學思路:

作為文言文教學,朗讀背誦和文言詞語的積累是重點,而背誦要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和寫法特點等的基礎上才能達成。本文寫景的特點是使用白描手法,這是一種基本的寫作手法,要把它講清楚。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敍事、抒情的關係。學生對張岱是陌生的,因此有必要對張岱的情況作簡要介紹,這樣學生才能理解文中淡淡的哀愁。而敍事與寫景的關係,讓學生明白西湖奇景與遊人的雅趣相互映襯就可以了。

文言詞語的積累,不單獨講,而將其放在學生閲讀和師生教學活動過程之中,學生已經理解了的,就不再講;學生沒理解的才作強調。

至於對比閲讀,也是我們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手法。本課與柳宗元《江雪》的對比閲讀,其主要目的也在於理解、學習本課白描的手法,同時也要區別張柳二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採用板塊式。由學生蒐集描寫雪景的詩文句子導入,順便簡介作者,西湖雪景的畫面在課件中作為背景展示,不單獨展示,以節約教學時間,也不顯生硬。整體感知,先由學生齊讀(因為佈置了預習,要求學生讀準字音),再播放課文的錄音,學生跟讀。學生對照註釋理解課文內容,再設計幾個小問題,讓學生理解課文交代的時間、地點、天氣狀況和作者賞雪的經過(包括對雪景的描寫和湖心亭奇遇)。這一環節中,在理解課文整體內容的同時強調一些文言詞語,讓學生自然積累,而不單獨設計詞語積累一環節。問題研討部分主要是解決課文的難點,即作者的內心世界和文章寫景、敍事、抒情的關係。這一部分點到為止,不深入,不作過多研究。對比閲讀從寫法上和思想感情上作區別,這一層次較高,所以要求學生在預習時先行準備,希望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小結部分突出本文的學習重點,即白描寫法;並佈置作業,讓學生課外用此手法作寫景練習。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預習:

1.蒐集學過的或自己知道的關於描寫雪景的詩文句子。

2.對照註釋並查閲工具書,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3.回顧國小已學的柳宗元《江雪》內容和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指名學生談自己積累的描寫雪景的詩文名句。

教師準備:如毛澤東《沁園春雪》的上片“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另如: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豔。(呂本中)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台。(李白)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2.導入,並簡介作者張岱。

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在教材P.205,指名學生朗讀或齊讀。)

教師補充:明亡後,張岱曾參加過抗清鬥爭,後來消極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他的文章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裏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總帶有淡淡的哀愁。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文章。注意讀準字音和停頓。

2.播放朗讀,學生聽讀,再跟讀。留意文章敍了什麼事,寫了什麼景。

3.思考回答幾個問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

告訴了我們什麼?(點明時間、地點。)

(2)“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從哪種感覺來寫?(從聽覺來寫。)

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突出天氣的嚴寒;也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筆,突出遊興強烈。)

“俱”和“絕”各是什麼意思?(“俱”指全、都;“絕”的意思是停止、消失。)

(3)“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這麼冷的天氣,才凌晨時分,作者獨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嗎?(孤懷雅興,孤高自賞。)

“是”字怎樣理解?(是代詞,這。)

(4)“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這幾句寫雪景,有什麼特點?(寫西湖雪景,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

齊讀第一段。

(5)齊讀第二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麼?(已經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作者看到了什麼?和這些人有些什麼交往?(即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翻譯這段內容。)(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裏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説:“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閒情雅緻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飲酒。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後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這些人相遇飲酒共話的情境,使我想起兩句詩:“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作者不善飲酒,卻“強飲三大白”,真可謂“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6)“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聲,你怎樣理解這個“痴”字?(舟子説作者“痴”,又説還有像作者一樣“痴”的人,實際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詞,你看出了什麼?(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舟子自言自語、大惑不解的狀態。)

4.學生齊讀全文。

三、問題研討

1.關於白描手法:

讀描寫雪景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作者寫西湖雪景,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簡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嗎?(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徵,“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幾筆,卻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

作者為什麼要強調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麼?(是要突出“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壯觀景象。正是這種滿世界都白的奇觀,才使他覺得眼前的具體景物都變小了。)

文章開頭説作者“獨往湖心亭看雪”,這裏又説“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談談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來,芸芸眾生不足為伍,一個“獨”字表現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2.文章寫景、敍事、抒情的關係:

文章用白描手法寫要西湖雪景,敍述了湖心亭奇遇,抒發了怎樣的感情?(作者是一個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課文表達了他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

四、對比閲讀

1.朗讀課文及柳宗元的《江雪》。

2.《江雪》也描寫雪景,也寫了人的活動,它和課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有什麼異同?(先説同,再説異。)

(相同之處是:都有大小的對比。本文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來突出“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壯觀景象;《江雪》中千山萬徑是大景,獨釣漁翁是小景,通過強烈的對比,突出雪景的無邊無際,雄奇壯麗。相異之處是:描寫手法上,本文主要使用白描手法,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在表達的感情上,本文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而《江雪》表達的是作者柳宗元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五、小結

課文的白描手法,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國畫中的寫間山水,寥寥幾筆,卻能傳達出景物的開與神。在課外試着用白描手法寫一種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徵來寫。

另外,課外可蒐集一些描寫西湖的古詩文,學習古人的描寫手法。

板書設計:

(見下頁)

課後小記:

湖心亭看雪

張岱

白描手法: 作者是一個超凡脱俗、孤高自傲

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 的文人雅士,

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幾筆, 課文表達了他清高自賞的感情和

卻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 淡淡的愁緒。

《湖心亭看雪》課件 篇七

教材分析:

文學家樑衡説過,有兩篇小品文就像兩幅精美的畫卷掛在中國文學歷史的長廊裏,一篇是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一篇就是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由此可見《湖心亭看雪》在中國文學世界中的地位學習這樣的小品文,重在看作者所描繪的奇景所寄寓的奇情王國維言“一切景語皆情語”,所以在講解過程中,作為一篇文言文文言知識固然重要,但引導學生走進作者所描繪的美景之中,從而一窺作者的精神世界更為重要故,設計本文授課,我的目標中心定位為“讀”讀準音節,也就是落實基礎;讀懂文意,也就是掌握文言知識;讀出情感,即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自然這也就成為本文的授課重點

教學設計

一、導入:

PPT1展示楊萬里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哪一個同學能夠説一説這首詩的內容?(生1、評價)

通過這首詩,可以看出夏天的西湖確實是美輪美奐

PPT1展示“西湖之勝,清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但明代汪珂玉説:“西湖之勝,清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看來西湖之勝還是雪後之境啊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湖心亭看雪》,一起領略雪後西湖的魅力

二、整體感知:(落實目標1、2)

請同學們拿出導學案,認真聽老師誦讀課文,完成其中的第一題

PPT2展示畫面及播放配樂

師範讀課文(誦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讀準字音集中學生注意力;讀出情感為下面講解做鋪墊)

第一題:學有所得

挐( ) 毳( ) 淞( ) 沆( ) 碭( )

堤( ) 氈( ) 強( ) 喃( )

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學生展示完成情況並評價

一分鐘準備後,生範讀(生2)評價後齊讀

通過剛才的閲讀,不難發現這篇文章很是短小隻一百六十來字,所以今天我們的學習目標也很簡單

PPT3展示教學目標

1、讀準音節

2、讀懂文意

3、讀出情感

讀準音節,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對於一篇文言文,讀懂文意的前提就是掌握好文中的文言詞彙請同學們結合課本完成導學案上的第二小題

俱絕: 是日: 挐: 毳衣: 霧凇沆碭:

一白: 焉得: 此人: 強: 客此: 舟子:

根據所做第二小題,小組合作理通文意,看文中還有那裏弄不明白?(生4)

若有就讓學生提問解答

若無就進入下一環節

三、深入研討:(落實目標3)

(一)景(抓重點)

PPT4展示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先)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先)

這兩個句子你能夠翻譯出來嗎?(生5)

明確:冰花一片瀰漫,天空與雲層與遠山與湖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長提(淡淡的)一道痕跡,湖心亭一點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以及船中的兩三個人影罷了

同學們,誰能告訴我這句話在表達方式上屬於什麼?

描寫(齊説)

什麼描寫?

環境描寫

再具體的説是什麼時候什麼地點什麼樣的環境描寫?

晚上西湖雪後的環境(生6、答案不確定師引導)

我們知道文言文一般都惜字如金,非常簡潔,很少有用連詞和量詞的例如:清榮峻茂《三峽》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口技》

那麼我們這兩句話能不能改為

霧凇沆碭,天雲山水,上下一白(後)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湖心亭一,與餘舟一,舟中人兩三而已(後)

不能,就第一句而言,在讀的時候你看老師的手勢能不能説説出不去掉的原因

師肢體語言展示(無“與”只是,手勢是不連貫的有“與”之時,手勢連貫,表達出茫茫然何其大之感)

學生髮言(生7)

明確:這四個“與”並不多餘,他讓天雲山水四個景物融合到了一塊,去掉就好像有界限似的四個“與”的存在造成了一種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把所看到的景無限的擴大了

我們在來看這幾個 量詞痕一般指很小的一道,點更是小到極致,在説芥,是芥菜的種子,非常小粒也就是米粒了這幾個量詞不但有量詞的作用還起到比喻的作用,堤、亭、舟、人,以此類推一個比一個小,到人的時候彷彿已然可有可無了

PPT5展示

王國維有言: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由此可見,作者極言景物之大,極言自己之小,顯然是要達到無我之境,融自己與境中人、舟、堤、湖、天、地,共同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也就是我們經常説到的天人合一現在你能夠描繪出作者所看到的這幅畫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