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湖心亭看雪》譯文(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1W

《湖心亭看雪》譯文(新版多篇)

《湖心亭看雪》譯文 篇一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這是根據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的。這套教材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二)   課文所處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於八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第六單元全是古代詩文,都是描繪自然山水的優秀詩文。閲讀這類詩文,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三)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2)       過程和方法目標

1瞭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

2賞析課文融敍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四)   教學重難點

俄羅斯作家契訶夫在談創作體會時説過這樣一句話:“簡潔是才力的姊妹,寫得有才華就是寫得短。”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證明。全文不過一百六十多個字,卻把湖心亭的夜間雪景寫得氣象混茫、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圍爐、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懷顯現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定為這篇文章的重難點。

二、教學方法

(1)       朗讀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所以朗讀是必不可少的。

(2)       賞析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所以帶領學生賞析文章是本堂課的重要方法。

三、教學手段

使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使課堂講解顯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教學程序

一、檢查預習

在這一環節中,先檢查學生蒐集到的關於西湖的詩詞,然後進入“西湖名詩大拼盤”,大家共讀描繪西湖名詩句。在“字詞障礙一掃清”這一環節裏,檢查了學生字詞的預習情況。最後“齊心合力疏文意”,完成了檢查任務。

二、課文賞析

首先請學生自定學習目標,讀課前預習提示之後,大家把這一課的目標定為“瞭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這一部分有三個環節組成“敍事初探張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賞奇景品雅趣”。

在“敍事初探張岱情”中,我先讓同學們歸納了一下本文的記敍要素,從整體來感知課文,然後我提了兩個問題,1、作者晚年寫《陶庵夢憶》,明朝已亡,紀年卻仍用“崇禎”,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2、本文的題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卻為什麼用近一半的篇幅寫人?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在暗示我們在張岱的心中明朝始終是沒有滅亡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他為什麼要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後的“更定”時分獨自一人去賞雪,他的那種落寞與孤寂無不與此有關。第二個問題其實是在暗示我們本文的題目雖為“看雪”,但是實際上作者不單純是在寫景,更是為了抒發一種情。

接着我們進入了下一個環節:西湖冬景雪亦奇。在這裏我説了這樣一段話:有人説,沒有見過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讀了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夠了。那麼張岱為我們描繪了怎樣一幅奇景呢?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後明確,共有三句: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2、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3、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湖中人兩三粒而已。然後我們對這三句話進行賞析。針對第一句話,我提了一個問題:你認為這句話中哪個字寫得最傳神,為什麼?學生們很快便達成了統一意見,就是“絕”,然後我進一步提示學生:是什麼“絕”了呢?學生回答:是人和鳥的聲音。於是我便趁勢帶領學生回憶了謝道韞在《詠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風起”以及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並且指出它們都是從視覺來寫雪,而張岱卻從聽覺上着眼,寫出了大雪後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都瑟縮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聲的森然寒意。這對於很少下雪的杭州、對於很少見到大雪的張岱而言,難道不是一番奇景嗎?對於第二個句子,我帶領學生分析了“霧凇沆碭”的景緻,這句把大雪蓋地的靜穆與水氣,湖面上雪花水氣茫宕一片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另外作者連用三個“與”字,把天空、雲層、湖水之間渾茫莫辨的壯闊雪景進行了總體描繪。第三句我帶領學生分析了本句量詞使用的特點,讓人覺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緩緩前進,空間正在不斷地位移,這樣既創造出一種夢幻般的朦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過渺如一粟。分析完之後,我總結説:我們大家會發現在這樣一個時刻,天地之間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緩緩行進,船槳劃過水面,發出嘩嘩的響聲,一切都是那麼靜謐,極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隱隱露出長堤的一道痕跡、湖心亭的一點輪廓,好像淡粧的西子在向我們悄然走來,這對於看慣了西湖平日裏車水馬龍、遊人如織的張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嗎?恍惚中,作者覺得自己好像已經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剛才坐得那一葉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覺得天地是那樣的廣大,而人又是那樣的渺小。面對着這樣的奇景,怎能不讓張岱思緒萬千!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下面就讓我們“共賞奇景品雅趣”。

在“共賞奇景品雅趣”中,我讓學生自己去找表現作者情趣的詞有哪些,經討論明確,分別是“獨”、“喜”和“痴”。在夜深人靜、寒氣倍增的時刻,作者寧可披着皮袍、帶着爐火也要一人獨往,不願看見人,也不願被人看見,這在常人的眼中當然是一種痴舉,但這個“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憤和孤傲的情懷啊!叵料此時此刻卻有兩人鋪氈對坐,“喜”字寫出了作者的驚喜,但作者並不説自己大喜,反寫二客“見餘大喜”,實為作者自己的心聲。經討論,我們認為作者在這裏表現的是一種“孤高自賞”、“落寞孤傲”的情懷。

課文賞析完了,我做了這樣一個小結:一篇短小的小品文,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像夢一樣的冰雪世界。在這裏,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記敍、寫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渾化無跡,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大家也許發現,我在大屏幕上打上了四個字——走進張岱。大家也許覺得張岱很神祕,其實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許就曾經在如潑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澆個透濕也毫不在乎;也許就曾經把自己關進小屋裏,獨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樂;也許就曾經長久地抬頭仰望星空,不為別的,只為感受那份寂靜。在那一刻,甩甩頭,讓所有的煩惱都隨風飄散;在那一刻,你也許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所以,當我們品讀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張岱離我們並不遙遠,他在穿越時空的隧道,和我們的心靈進行對話,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獨、一同去感受那份靜謐。

小結完之後,在深沉而有些悲愴的音樂聲中,我有感情地朗讀了這篇文章,使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三、鞏固拓展

這裏安排了三個環節“體味白描、比較辨析、品讀課文”,白描的手法通過《清明》這首詩再一次得到了體現;在和柳宗元《江雪》的比較辨析中,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拓展。最後,全體學生和老師在音樂聲中齊讀《湖心亭看雪》,使課堂氣氛再一次達到高潮,結束了這堂教學。

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

張岱

奇景            雅趣

《湖心亭看雪》説課稿

枝城餘家橋中學   鄧俊

教材分析

(一)課文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目標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在反覆誦讀中,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並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新課程標準》對中學階段提出了要求:“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翻譯全文並背誦,能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

2、能力目標:品味雪後西湖奇景,瞭解本文白描的寫作手法。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孤高自賞的情懷。

課文篇幅短小,雖寥寥幾筆,意卻在言外,有一唱三歎之致。學生在多次誦讀的之後,能瞭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誦讀及背誦作為本課的重點。把了解寫景這種白描手法作為本文難點。

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運用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質疑法、提問法等教學方法,此外還利用多媒體展示輔助教學,利用開火車的遊戲形式鞏固背誦,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千法,朗讀為本。葉聖陶老先生根據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曾經説過:“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干遍,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也就是説,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誦讀尤為重要。

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疑則誘發探索,通過探索,才能發現真理。對字詞的疏通,可採用質疑法,讓學生利用註釋,藉助工具書。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指點解詞的方法。

學法的點撥與指導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的方法往往採用串講法,師授生記,雖然字字落實,但不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我國古代的教育文獻《學記》曾強調“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反對注入式,倡導啟發自主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採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從兩方面點撥和指導。

第一方面,在誦讀基礎上,讓學生提出詞法方面的難詞難句、重要字詞,並由學生互相解答,教師“引而不發”,只把獲得結論的途徑指給學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從中悟出解詞的方法。

第二方面,讓學生提出對課文思想內容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組織課堂討論,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教學程序設計:

主要分三步:初讀—精讀—品讀。以讀貫穿始終。

(一)導入新課  課前多媒體播放有關西湖的圖片,對西湖有個感性的認識。對此激發學生的興趣:白雪覆蓋的西湖又是什麼樣子的呢?帶着這份好奇走進課文。

(二)學生朗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覆進行,要引導學生採用個讀、聽讀、競賽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做到五分鐘內至少讀三次。

(三)質疑解惑  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學生藉助註釋、資料,運用自學法閲讀課文,即用不同的符號記下課文中的難詞、難句、重要字詞。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答。

(四)師示範背誦   教師背誦全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教師用語言激勵學生,歡迎學生與教師競爭,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聽讀中,同時又能激起學生要當堂背下短文的興趣與信心。

(五)精讀課文。體會寫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面。使學生進入情境。能有感情的朗讀。

(六) 思考閲讀:

1、本文賞雪之餘傳達出作者怎樣的情懷?

2、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獨遊西湖,卻在湖上邂逅了兩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時作者的心情如何?

3、舟子言痴,如何理解?

這三個問題的設計,涵蓋了整篇課文的內容,而且又緊扣教學目標,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

(七) 熟讀背誦  學生在經過反覆誦讀和品析語言,對課文內容應相當熟悉,採用遊戲接龍的方式進行背誦,此環節可保持學生高漲的熱情,有利用記憶的鞏固。

(八) 課堂小結  通過“實話實説”和“焦點訪談”的形式對本課作小結,讓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板書設計:

全景:上下一白——空曠、★★沉寂

寫景                                       白描

近景: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

抒情:孤傲、超凡脱俗

《湖心亭看雪》譯文 篇二

課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案

教學目標:

1. 熟讀課文,積累文言字詞,疏通文意。

2. 初步瞭解白描的寫作手法。

3. 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1.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

2.初步瞭解白描的寫作手法。

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法與學法:

教法:1.情景教學法: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理解課文。

2.討論法與點撥法:本文文字較淺顯,註釋較詳細,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意不成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學法:1.誦讀法:通過反覆誦讀,感悟文章寫景時使用白描手法的特點和表現出來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以及淡淡的哀愁。

2. 資料助讀法:查找資料,瞭解作者生平、思想及明朝滅亡、清朝建立的那段歷史,以更好地把握主題。

3. 討論、品讀法:通過課堂討論,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文章的美點。

教學準備:

教師:查閲網絡資源,並將其整合在本節課的展示課件之中。

學生:1.蒐集學過的或自己知道的關於描寫雪景的詩文句子。

2.對照註釋並查閲工具書,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課時安排:

1課時

探究新課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策略 設計意圖 教師隨筆

一、導入課文,激趣引思。(約3分鐘) 導入:杭州西湖自古以來以美景名揚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來並紛紛留下頌揚的詩文。同學們能不能找出幾句描寫西湖的詩句呢?(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中的“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明人汪珂玉曾説:“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學們平日所見多為“晴湖”“雨湖”,今天,讓我們跟隨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後的西湖。 學生已經學過、讀過不少與西湖有關的詩文作品,通過回顧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課文的學習,同時引起學生對“雪湖”的興趣。

二、自主探究。(約10分鐘)

(一)字詞障礙一掃清(課件展示)

1. 生字注音

更(gēng)定 擁毳(cuì)衣 崇禎(zhēn)

沆碭(hàngdàng) 餘舟一芥(jiè)

鋪氈(zhān)對坐 餘拏(ná)一小舟

喃(nán)喃 霧凇(sōng)

2.生詞註解

(1)一詞多義

①是

是日更定(代詞,這)

是金陵人(表判斷)

②一

上下一白(副詞,全)

長堤一痕(表數量)

③更

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詞,還)

是日更定(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

④白

強飲三大白而別(文中代指酒)

上下一白(白色)

(2)古今異義

是日更定(古義:完了,結束;今義:確定,決定。)

(3)詞類活用

① 大雪三日(名詞活用作動詞,下雪。)

② 客此(名詞活用為動詞,客居。)

(二)齊心協力疏文意(課件展示)

全班齊讀課文,疏通理解文意。

1.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

參考譯文: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邊。

2.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參考譯文: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無,連鳥聲也都聽不見了。

3. 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參考譯文:這一天晚上八時左右,我划着一隻小船,穿着毛皮衣,帶着火爐,一個人去湖心亭欣賞雪景。

4. 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參考譯文:冰花周圍瀰漫着白汽,天、雲、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5.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參考譯文:湖上能見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長堤的一道淡淡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船上的人像兩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6.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參考譯文:到了湖心亭上,已經有兩個人鋪着氈席,相對而坐,一個小書童燒着酒爐,爐上的酒正在沸騰。

7. 見餘大驚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

參考譯文: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地説:“湖中哪能還有這樣賞雪的痴情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8. 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參考譯文:我勉強喝了三大杯就告別。問他們的姓氏,原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9.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參考譯文:等到下船的時候,(替我駕船的)船伕喃喃自語地説:“不要説先生您痴,還有像你一樣痴的人啊!”

(三)知人論世悟痴情(課件展示)

1. 作者名片

張岱(1597—1689),字宗子,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著作頗豐,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石匱書》等。

2. 背景追溯

張岱出身於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着布衣悠遊的生活。明亡以後,他曾參加過抗清鬥爭,後來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於他明亡入山以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裏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本文選自《陶庵夢憶》。 本文字詞難度不大,且註釋較為詳細,讓學生結合書*釋,運用所學方法疏通文意,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掃清字詞障礙,疏通文意是文言文教學中“言”的教學部分,做好這一步的目的是為下一步的深層探究(也就是“文”)做鋪墊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對張岱的經歷和寫作背景作簡要介紹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學生才能夠更好地理解文中藴含的淡淡的哀愁。

三、合作探究。(約30分鐘)

(一) 西湖雪景共賞析

1. 作者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樣的雪景?找出來一起讀一下。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 討論:這段景物描寫雖只有兩句話,卻寫得很美,意藴也很深遠。細細品味它的美,分別説説它們美在哪兒。提示:從寫作角度、數量詞、意藴、寫作手法幾方面分析(小組合作解決學習重點)。

(1)前一句作者連用三個“與”,生動地寫出了天空、雲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寫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着眼於“大”字,寫出了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突出闊大遼遠之勢。

(2)後一句作者變換角度,連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由大到小,突出“小”字,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人不過是這滄海一粟罷了,在蒼茫天地中,他們都似有似無,“天地的空曠”與“人的渺小”形成對比,表達了在山水之中感受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人與自然共同構成富有意境的藝術畫面。悠遠脱俗是這幅畫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這就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統一與和諧。

(3)補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誦讀“白描”的解釋,幫助學生理解。)

(4)如何理解“白描”這一寫作手法?

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如:“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朱自清《背影》)僅用“攀”“縮”“微傾”這三個極凝練的動詞,逼真形象地寫出父親攀爬月台時的努力,真實地再現父親的背影,我們的眼前似乎就出現了那令人終生難忘的感人背影。沒有一處過多的形容、修飾、陪襯之類的語言。

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作者運用白描手法對九個景物進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遊子圖”。在這幅圖中,藤是枯的,樹是老的,鴉是黃昏中的,它們給人的情緒是蕭索暗淡的。此時再看到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思鄉思家的情緒就很自然地從心底瀰漫開來。僅28字,就達到了一種千古絕唱的效果。這就是白描。

教師小結:透過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如“滄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獨、落寞之感慨,又有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

(二)湖心亭裏説痴情

1.哪些地方讓你看出“相公痴”?

(1)有一個詞語可以形象地概括出作者的形象,請你找出來。

“痴”

(2)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作者的“痴”呢?

(看雪的時間:是日更定矣)結合課*釋,看看這是什麼時候。(晚上八時左右)

(3)作者為什麼選擇這個時間去?

是為了不見着人,也不被人見,當然,這裏的“人”是指世俗之人。這表達了他清高脱俗、與眾不同的情趣。

(4)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去的呢?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倶絕。

(5)作者是從哪種感覺來寫的?

聽覺。

(6)“俱絕”寫出了怎樣的景象?

寫出了大雪後西湖空曠、肅殺、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凍,人鳥瑟縮不敢外出,不敢出聲,連空氣彷彿也凍結了。一個“絕”字,傳出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它使我們聯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所不同的是柳宗元這幅江天大雪圖是從視覺着眼的,而本文寫的是冬季最冷的時候,大雪連下了三日,西湖上什麼聲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靜。按理説,這麼冷的天氣,應是躲在家裏,圍着火爐取暖,可作者偏偏此時去賞雪,而且還是“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個“獨”字表現出他不畏嚴寒的雅興和超凡脱俗、與眾不同的情趣。

2.尋找有關“痴似相公者”的語句。

(1)那天,作者僅僅只是看到了雪嗎?——遇人(湖心亭上比他早來的有兩個金陵人。)

(2)作者是怎麼介紹這兩個人的?一起找出來,讀一讀。

(3)兩位金陵人有沒有想到會在此時的湖心亭遇到作者?哪句話能體現出來?(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歎發之於兩客,其實也是作者的心聲。

追問:當時雙方的心情如何?雙方各有什麼樣的舉動?

(驚喜、愉悦。“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一個“強”字,傳達出作者的興致之高。本來不會喝酒,但因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連飲三大杯,雙方真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

作者在這裏沒有寫雙方的交談,此時無聲勝有聲,喝酒就是的心靈默契的寫照。作者寫“兩人”“大驚喜”即寫自己大喜,寫“餘強飲三大白”即寫兩人暢飲。

(4)老師發現一處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寫“問其姓氏”,可後面卻是“是金陵人,客此”,這答非所問呀,你怎麼理解這個句子?

“客此”,説明這兩人也不是杭州人,跟作者一樣是客居他鄉的遊子。有同樣的情趣,有同樣的遭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不必記名字。而突出“金陵”這個籍貫,因為我們知道“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作者強調“金陵人”“客”,他鄉遇知音,暗示這引起了他對故國的思念。

(5)“餘強飲三大白而別”,作者沒有説過多的話,只是喝了三大杯酒就走了,明明是看雪,怎麼就走了呢?這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傷感,惆悵。知己難覓,知音難求。為此古人曾發“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經意之間,卻遇到了,遇到的人卻引起了他的故國之思。此等心情怎麼還能繼續賞景?只能無語而別了。 通過朗讀,有助於學生融入文中營造的雪後西湖的意境氛圍之中。

抓住重點詞語,有助於學生加深體驗,獲得美感。

以讀促解,以解助讀,有助於學生加深思考感悟,收到真實的情感薰陶。

體會白描手法。本文寫景的特點是使用白描手法,這是一種基本的寫作方法,可以寫景,也可以寫人,結合課文中的具體內容把這種手法的特徵講清楚。

解讀作者的“痴”,把握作者的情感。通過本環節,培養學生古詩文的閲讀能力和初步鑑賞能力。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時,學習重點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

通過討論,可以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有助於學生各抒己見。

四、歸納總結。(約2分鐘) 假如作者心中充滿喜悦,那他筆下一定會春意盎然。張岱心中全是孤傲和憤恨,所以他筆下呈現的多是江雪寒冰。走近張岱,發現他並不神祕。你也許有過這樣的體驗:雨中憂鬱的漫步,夜裏獨坐聽風,在黑暗中聽發自心底的音樂……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其實,感受張岱,認識的也是我們自己。 由分析張岱的意趣到聯繫學生自身,實現了對課文主題的昇華。

賞析

晚明小品在中國散文雖然不如先秦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樣引人注目,卻也佔有一席之地。它如開放在深山石隙間的一叢幽蘭,疏花續蕊,迎風吐馨,雖無灼灼之豔,卻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風韻。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

開頭兩句點明時間、地點。集子中凡紀昔遊之作,大多標明朝紀年,以示不忘故國。這裏標“崇禎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當隆冬多雪之時,“餘住西湖”,則點明所居鄰西湖。這開頭的閒閒兩句,卻從時、地兩個方面不着痕跡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緊承開頭,只此兩句,大雪封湖之狀就令人可想,讀來如覺寒氣逼人。作者妙在不從視覺寫大雪,而通過聽覺來寫,“湖中人鳥聲俱絕”,寫出大雪後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都瑟縮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聲,連空氣也彷彿凍結了。一個“絕”字,傳出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這是高度的寫意手法,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上畫出了大雪的威嚴。它使我們聯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這幅江天大雪圖是從視覺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鳥無蹤”,獨有一個“釣雪”的漁翁。張岱筆下則是“人鳥無聲”,但這無聲卻正是人的聽覺感受,因而無聲中仍有人在。柳詩僅二十字,最後才點出一個“雪”字,可謂即果溯因。張岱則寫“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鳥聲俱絕”,可謂由因見果。兩者機杼不同,而同樣達到寫景傳神的藝術效果。如果説,《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為了渲染和襯托寒江獨釣的漁翁;那麼張岱則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後,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初更時分,晚上八點左右,寒氣倍增之時也。“擁毳衣爐火”一句,則以禦寒之物反襯寒氣砭骨。試想,在“人鳥聲俱絕”的冰天雪地裏,竟有人夜深出門,“獨往湖心亭看雪”,這是一種何等迥絕流俗的孤懷雅興啊!“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字,正不妨與“獨釣寒江雪”的“獨”字互參。在這裏,作者那種獨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賞的情調,不是溢於言外了嗎?其所以要夜深獨往,大約是既不欲人見,也不欲見人;那麼,這種孤寂的情懷中,不也藴含着避世的幽憤嗎?

請看作者以何等空靈之筆來寫湖中雪景: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圖!“霧凇沆碭”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氣,一片瀰漫。“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迭用三個“與”字,生動地寫出天空、雲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作者先總寫一句,猶如攝取了一個“上下皆白”的全景,從看雪來説,很符合第一眼的總感覺、總印象。接着變換視角,化為一個個詩意盎然的特寫鏡頭:“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等等。這是簡約的畫,夢幻般的詩,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對數量詞的錘*夫,不得不使我們驚歎。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狀其混茫難辨,使人惟覺其大;而“一痕”“一點”“一芥”之“一”字,則是狀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覺其小。此真可謂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時由“長堤一痕”到“湖心亭一點”,到“餘舟一芥”,到“舟中人兩三粒”,其鏡頭則是從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這“痕”“點”“芥”“粒”等量詞,一個小似一個,寫出視線的移動,景物的變化,使人覺得天造地設,生定在那兒,絲毫也撼動它不得。這一段是寫景,卻又不止於寫景;我們從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茫茫如“太倉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換形,又開出一個境界: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獨往湖心亭看雪”,卻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這意外之筆,寫出了作者意外的驚喜,也引起讀者意外的驚異。但作者並不説自己驚喜,反寫二客“見餘大喜”;背面敷粉,反客為主,足見其用筆之夭矯善變。“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歎雖發之於二客,實為作者的心聲。作者妙在不發一語,而“盡得風流”。二客“拉餘同飲”,鼎足而三,頗有幸逢知己之樂,似乎給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裏依然不改其悽清的基調。這有如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不過是一種虛幻的慰藉罷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強飲三大白”,是為了酬謝知己。“強飲”者,本不能飲,但對此景,當此時,逢此人,卻不可不飲。飲罷相別,始“問其姓氏”,卻又妙在語焉不詳,只説:“是金陵人,客此。”可見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鄉遊子,言外有後約難期之慨。這一補敍之筆,透露出作者的無限悵惘:茫茫六合,知己難逢,人生如雪泥鴻爪,轉眼各復西東。言念及此,豈不愴神!文章做到這裏,在我們看來,也算得神完意足、毫髮無憾了。但作者意猶未盡,復筆寫了這樣幾句: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讀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絕!前人論詞,有點、染之説,這個尾聲,可謂融點、染於一體。借舟子之口,點出一個“痴”字;又以相公之“痴”與“痴似相公者”相比較、相浸染,把一個“痴”字寫透。所謂“痴似相公”,並非減損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調來映襯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語、大惑不解之狀,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這種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處和感慨處。文情盪漾,餘味無窮。痴字表明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

這一篇小品,融敍事、寫景、抒情於一爐,偶寫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寫來,情致深長,而全文連標點在內還不到二百字。光是這一點,就很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當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賞和消極避世的情調,我們不應盲目欣賞,而必須批判地對待和歷史地分析。

《湖心亭看雪》譯文 篇三

設計者:武原中學  姚曉萍

[教學目標 ]:1、誦讀、美讀,領會湖山空靈之意。

2、遊湖、看雪,揣摩文章寫景之筆。

3、説人、話情,見識人物閒雅之趣。

[教學重點]:誦讀、美讀,疏通文意,體驗西湖夜雪的空靈境界。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西湖詩詞。

創設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圖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學習張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隨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誦讀:疏通文字。

(一)讀:第一步,讀順:請一兩位同學嘗試讀文,同學點評。

第二步,讀齊:集體嘗試齊讀,讀準確,讀出節奏。

第三步,閲讀:自由朗讀,逐字逐句地仔細閲讀。

(二)理:第一步,理出要點:把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等要素設置成問題投影出來。要求學生在自由讀的過程中找答案,然後探討,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會要點:要求同桌配合,一學生美讀,一學生翻譯。隨意抽取同桌組合,彙報讀與譯的情況,重點字詞作特別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請兩位同學分別串譯課文一二兩節,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三)再讀:再次齊讀全文,讀出抑揚頓挫之勢,讀出聲情並茂之感。

三、賞景:寫景技法。

多媒體特寫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1、説説此寫景之語妙在何處?學生自由發表自己意見。

參考:A、妙在扣景之特徵。  B、妙在用樸素之語。(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質樸,不事雕琢。)    C、妙在構悠遠意境。

2、拓展:顯示異曲同工的詩:清朝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體味、感悟。詩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鈎。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3、學生背誦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説人:閒雅之趣。

1、找關鍵字“獨”、“痴”,把握人物的品性。

2、補充:張岱《自題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

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

五、結篇:復讀鞏固。

六、作業 :蒐集其他寫雪的名句或名篇。

《湖心亭看雪》譯文 篇四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設計:湖北麻城市閔集中學     陶建軍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以及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瞭解白描的手 法。

2、能力目標:學習作者寫景和敍事的技巧,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評價作者的性情。尋求人生的啟示。

教學重點:在深入理解寫景特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敍事、抒情的關係。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我們剛剛領略了錢塘潮的雄奇壯麗,今天,讓我們再到杭州,去領略西湖的秀麗風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夢縈魂牽,在西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請同學們回憶這些詩句: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蘇  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讓我們隨着張岱的文筆,去欣賞雪中的西湖。

二、學生誦讀課文

誦讀指導:首先要讀清楚,一要句讀分明,二要節奏合理;其次要抑揚頓挫,讀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暢自然,一語句要流利,二是音韻鏗鏘;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切忌“硬背。

三、學生分組探究:

1、語詞破譯組:負責解決文章中生字、文言詞語以及文言翻譯等方面的問題。

2、心靈探密組:走進作者心靈,體會他遊西湖時與眾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產生這種感情的原因。

3、性情評價組: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後評價作者這樣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還是不可取。

4、寫法賞析組:對文中的寫法以及表達方式的運用進行賞析。

四、交流探討的結果。

1、語詞破譯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①詞語: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定,完了,結束。

拿:撐,劃。

擁:圍裹。

毳(cuì)衣:細毛皮衣。

霧凇(sōng)沆(hàng)碭(dàng):冰花一片瀰漫。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

一白:全白。

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痕:指斑跡,跡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還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動詞用。

及:等到。

舟子:船伕。

者:```````的人。

②、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當時連下三天大雪,西湖裏人聲、鳥聲都絕跡了。這一天,更聲剛剛完絕,天將凌晨,我劃了一葉小船,穿着細毛皮衣,帶着爐火,獨自去西湖裏的湖心亭看雪。霧夜裏霧氣濃重浩茫,天空與濃雲與遠山與湖水渾然連為一體,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長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點,以及我的像一根細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個人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着毛氈對坐飲酒,一個童子在煮酒,爐上的酒正冒着熱氣。他們見到我非常高興,説:“湖上怎麼還有你這個人?”硬拉着我一同飲酒。我勉強喝了三大杯才告別。問他們的姓名,説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伕喃喃自語:“不要説您相公痴呆,還有像您一樣痴呆的人呢。”

2、心靈探密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1)作者與眾不同的表述:

A、作者寫作本文時,明朝已經滅亡,可是他為什麼要用明朝的年號?

對故國的留戀

B、天寒地凍他為什麼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獨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嗎?

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獨行於茫茫的雪夜,頓生“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軾《赤壁賦》)的人生徹悟之感。他脱俗喜歡寧靜,遺世獨立。不隨流俗的性情。

C、“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自命清高,潔身自好,不願意與那些俗人為伍。在作者眼裏這些人並不存在。

D、一切景語皆情語,他筆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怎樣的狀況?

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雲天、高低遠近、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E、金陵人請他喝酒的時候,他連姓氏都沒有通報,只是離開的時候才問,也沒有記下來,有什麼深意?

君子之交淡於水,作者交朋友沒有什麼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溝通,心靈的交融。

(2)能夠總括作者形象特點的一個詞是“痴”,怎麼理解這個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個“痴”字點題,表現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濁孤獨的獨特個性。

3性情評價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1)古代文人中有許多曾經有過遺世獨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隱居於句曲山中,過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經掌朝廷機密文書,後來不仕隱居,娛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劉禹錫,住在陋室,“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2)評價:可以引導學生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辯論:

A、  可取的地方:他們品德高尚,潔身自好,不與腐朽的官場為伍。他們性情高雅,娛情山水,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絕妙奇文。

B、    不可取的地方:他們消極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統治階級,可是另一個方面他們沒有為當時的現實社會作出自己應該有的貢獻。他們的獨善其身,使他們的傑出才幹沒有了社會的價值。

4、寫法賞析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1)、本文寫景的句子;寫景的方法;景物的特點;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寫景的句子: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

此時湖上冰花瀰漫,天與雲與山與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帶來亮色,映入作者眼簾的“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人與自然共同構成富有意境的藝術畫面,悠遠脱俗是這幅畫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這就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統一與和諧。

預備資料:關於白描手法的解釋。

(2)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3).寫作方面,作為一篇遊記,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敍事、抒情的關係的?

敍事是行文的線索,須用儉省的筆墨交代,如文中寫“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遊蹤。

寫景是遊記的表現重點,要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景物最打動人的地方表現出來,景中含情。本文寫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點,作者以他準確的感受體會到簡單背後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闊與人的渺小構成了強烈的對比,景物因此有了內容。

湖心亭巧遇雖是敍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都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讓他釋然。情緒的變化一波三折,但是都與“看雪”有關,是“看雪”行動的延伸。由從景的角度寫景轉變為從人的角度寫景,將人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人的參與,給有可能顯得冷寂、單調的景物注入了生機。而人與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總結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現了自己遺世獨立的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筆調淡雅流暢,看似自然無奇,而又耐人尋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遊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

附:板書設計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

地點:西湖

天氣:三天大雪後人鳥聲俱絕

湖心亭看雪    獨往湖心亭

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圖

湖心亭奇遇

《湖心亭看雪》譯文 篇五

新鄉市第七中學   李振華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這是根據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的。這套教材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二)   課文所處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於八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第六單元全是古代詩文,都是描繪自然山水的優秀詩文。閲讀這類詩文,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三)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2)       過程和方法目標

1瞭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

2賞析課文融敍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四)   教學重難點

俄羅斯作家契訶夫在談創作體會時説過這樣一句話:“簡潔是才力的姊妹,寫得有才華就是寫得短。”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證明。全文不過一百六十多個字,卻把湖心亭的夜間雪景寫得氣象混茫、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圍爐、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懷顯現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定為這篇文章的重難點。

二、教學方法

(1)       朗讀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所以朗讀是必不可少的。

(2)       賞析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所以帶領學生賞析文章是本堂課的重要方法。

三、教學手段

使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使課堂講解顯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教學程序

一、檢查預習

在這一環節中,先檢查學生蒐集到的關於西湖的詩詞,然後進入“西湖名詩大拼盤”,大家共讀描繪西湖名詩句。在“字詞障礙一掃清”這一環節裏,檢查了學生字詞的預習情況。最後“齊心合力疏文意”,完成了檢查任務。

二、課文賞析

首先請學生自定學習目標,讀課前預習提示之後,大家把這一課的目標定為“瞭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這一部分有三個環節組成“敍事初探張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賞奇景品雅趣”。

在“敍事初探張岱情”中,我先讓同學們歸納了一下本文的記敍要素,從整體來感知課文,然後我提了兩個問題,1、作者晚年寫《陶庵夢憶》,明朝已亡,紀年卻仍用“崇禎”,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2、本文的題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卻為什麼用近一半的篇幅寫人?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在暗示我們在張岱的心中明朝始終是沒有滅亡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他為什麼要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後的“更定”時分獨自一人去賞雪,他的那種落寞與孤寂無不與此有關。第二個問題其實是在暗示我們本文的題目雖為“看雪”,但是實際上作者不單純是在寫景,更是為了抒發一種情。

接着我們進入了下一個環節:西湖冬景雪亦奇。在這裏我説了這樣一段話:有人説,沒有見過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讀了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夠了。那麼張岱為我們描繪了怎樣一幅奇景呢?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後明確,共有三句: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2、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3、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湖中人兩三粒而已。然後我們對這三句話進行賞析。針對第一句話,我提了一個問題:你認為這句話中哪個字寫得最傳神,為什麼?學生們很快便達成了統一意見,就是“絕”,然後我進一步提示學生:是什麼“絕”了呢?學生回答:是人和鳥的聲音。於是我便趁勢帶領學生回憶了謝道韞在《詠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風起”以及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並且指出它們都是從視覺來寫雪,而張岱卻從聽覺上着眼,寫出了大雪後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都瑟縮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聲的森然寒意。這對於很少下雪的杭州、對於很少見到大雪的張岱而言,難道不是一番奇景嗎?對於第二個句子,我帶領學生分析了“霧凇沆碭”的景緻,這句把大雪蓋地的靜穆與水氣,湖面上雪花水氣茫宕一片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另外作者連用三個“與”字,把天空、雲層、湖水之間渾茫莫辨的壯闊雪景進行了總體描繪。第三句我帶領學生分析了本句量詞使用的特點,讓人覺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緩緩前進,空間正在不斷地位移,這樣既創造出一種夢幻般的朦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過渺如一粟。分析完之後,我總結説:我們大家會發現在這樣一個時刻,天地之間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緩緩行進,船槳劃過水面,發出嘩嘩的響聲,一切都是那麼靜謐,極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隱隱露出長堤的一道痕跡、湖心亭的一點輪廓,好像淡粧的西子在向我們悄然走來,這對於看慣了西湖平日裏車水馬龍、遊人如織的張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嗎?恍惚中,作者覺得自己好像已經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剛才坐得那一葉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覺得天地是那樣的廣大,而人又是那樣的渺小。面對着這樣的奇景,怎能不讓張岱思緒萬千!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下面就讓我們“共賞奇景品雅趣”。

在“共賞奇景品雅趣”中,我讓學生自己去找表現作者情趣的詞有哪些,經討論明確,分別是“獨”、“喜”和“痴”。在夜深人靜、寒氣倍增的時刻,作者寧可披着皮袍、帶着爐火也要一人獨往,不願看見人,也不願被人看見,這在常人的眼中當然是一種痴舉,但這個“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憤和孤傲的情懷啊!叵料此時此刻卻有兩人鋪氈對坐,“喜”字寫出了作者的驚喜,但作者並不説自己大喜,反寫二客“見餘大喜”,實為作者自己的心聲。經討論,我們認為作者在這裏表現的是一種“孤高自賞”、“落寞孤傲”的情懷。

課文賞析完了,我做了這樣一個小結:一篇短小的小品文,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像夢一樣的冰雪世界。在這裏,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記敍、寫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渾化無跡,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大家也許發現,我在大屏幕上打上了四個字——走進張岱。大家也許覺得張岱很神祕,其實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許就曾經在如潑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澆個透濕也毫不在乎;也許就曾經把自己關進小屋裏,獨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樂;也許就曾經長久地抬頭仰望星空,不為別的,只為感受那份寂靜。在那一刻,甩甩頭,讓所有的煩惱都隨風飄散;在那一刻,你也許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所以,當我們品讀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張岱離我們並不遙遠,他在穿越時空的隧道,和我們的心靈進行對話,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獨、一同去感受那份靜謐。

小結完之後,在深沉而有些悲愴的音樂聲中,我有感情地朗讀了這篇文章,使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三、鞏固拓展

這裏安排了三個環節“體味白描、比較辨析、品讀課文”,白描的手法通過《清明》這首詩再一次得到了體現;在和柳宗元《江雪》的比較辨析中,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拓展。最後,全體學生和老師在音樂聲中齊讀《湖心亭看雪》,使課堂氣氛再一次達到高潮,結束了這堂教學。

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

張岱

奇景            雅趣

《湖心亭看雪》譯文 篇六

29、湖心亭看雪   張岱

坎山中學  陸玲玲

教學目標

1、自讀課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瞭解白描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點

1、雪後奇景的賞析

2、描寫手法——白描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學程序

一、導入

1、課前多媒體循環播放西湖雪景。

2、導入  語

冬季,最浪漫的無疑是下雪,最美麗的無疑是銀粧素裹的雪世界,讓我們隨張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紹湖心亭與作者

1、湖心亭:位於西湖中,據説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島,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閣,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環水,花柳相映,綠水盈盈環抱,青山蒼蒼遙峙,水色山光一片,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2、張岱:學生齊讀註釋①,提示要注意的三個地方:

(1).課文選自《陶庵夢憶》,憶——這是一部回憶錄。寫於明王朝滅亡之後,表現了對故國往事的懷念。

(2).作者的家鄉是哪裏?——山陰(即今天的浙江紹興)。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這説明作者身在他鄉,客居異地。

(3).“明亡後不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仕”?——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説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教師補充:明亡後,張岱曾參加過抗清鬥爭,後來消極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他的文章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裏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總帶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體把握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生字與多音字的朗讀

崇禎(chóng zhēn)  毳(cuì)衣  霧凇(sōng)沆(hàng)碭(dàng)

鋪氈(zhān)  喃喃(nán) 更(gēng)定 更(gèng)有此人  強(qiǎng)飲

2、自讀課文質疑問難。

疏通文句,可同桌間討論交流,然後圈畫出還不解的文句,進行質疑問難。(同學們對課文的字句還有不解的,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3、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知識存儲)

(1)一字多義:①餘拿一小舟:撐,劃;     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這;      是金陵人:是,判斷動詞。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間計時單位;   焉得更有此人:更,還。

(2)詞類活用:       客此: 客,客居,名詞作動詞。

4、齊讀課文,讀準字音。師評價學生誦讀情況。讀古文要正確流暢,還要有韻味。

5、請一同學用現代漢語講述本文主要內容。

四、品讀賞析

1、提問:舟子是如何評價張岱的?(“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個字概括呢?(“痴”)

2、默讀課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讓你看出“相公痴”

(1)“是日更定”——説明時間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説明這是冬季最冷的時候,而且大雪連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麼聲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靜,沒什麼好看的,按理説,應是躲在家裏,圍着火爐取暖,作者偏偏此時去賞雪,可見他的“痴”。

追問:“湖中人鳥聲俱絕”從哪種感覺來寫?(聽覺)“俱絕”寫出了怎樣的景象?(寫出了大雪後西湖空曠、肅殺、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凍,人鳥瑟縮不敢外出,不敢作聲,連空氣彷彿也凍結了。突出大雪的威嚴。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視覺)二者雖寫法不同,但達到了同樣的藝術效果。)

(3)“獨往湖心亭看雪”——説明張岱是獨自一人挑在這麼冷的天,這麼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見他的“痴”,表現他不畏嚴寒的雅興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追問: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為什麼説是“獨往”呢?(去湖心亭賞雪只他一個人,舟子只是送他去,並不上湖心亭)——他為什麼不拉舟子一塊看呢?這樣也好有個伴,不會獨自一人。(他認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會理解他來湖心亭看雪的心情,從文章最後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觀念。)這個“獨”字反映出他怎樣的個性特點?(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尋找“痴似相公者”。

(1)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嗎?(有,湖心亭上比他早來的兩個金陵人懂。)

(2)作者是怎麼介紹這兩個人的?一起找出來。

①老師發現一處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寫“問其姓氏”,可後面卻是“是金陵人,客此”,這答非所問呀,作者寫錯了,真是不高明。你怎麼看待這個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問;可實際上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包含了豐富的情感內容,“客此”,説明這兩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樣是客居他鄉的遊子。有同樣的情趣,有同樣的遭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不必記名字。而突出“金陵”這個籍貫,因為我們知道“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開國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長江下游的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後,南京成為明朝的留都。作者強調“金陵人”“客”,他鄉遇知音,暗示這引起了他對故國的思念。)

②文中還有一句話也能表現他的故國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體現的?(“崇禎五年十二月”,紀年的方法多種,如年號紀年、干支紀年、公元紀年等,當時已是清朝,他偏偏選用明朝的年號來紀年,就説明他身在清朝卻還念念不忘明朝。)

(3)作者與兩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時的心情如何?

①驚喜、愉悦。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歎發之於二客,其實也是作者的心聲。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驚喜,反寫二客,足見作者構思之巧,韻味無窮。(亭中人因意外驚喜才“拉餘同飲” 強飲三大白) 一個“強”字,傳達出作者的興致之高。本來不會喝酒,但因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連飲三大杯,雙方真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由此我們可以聯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惆悵、感傷。   知己難覓,難求。為此古人曾發“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經意之間,卻遇到了,但緊接着卻又是無奈的分別並且難有後會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悵!

4、品美景

(1)在“崇禎十二月”“大雪三日後”的“更定”時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麼,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們的“痴”嗎?(值得)

(2)找出描寫雪景的語句,讀一讀。“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3)討論:這段景物描寫雖只有兩句話,但寫得很美,意藴也很深遠。請你結合朗讀體會,細細品味它的美,分別説説它們美在哪兒?

前一句作者連用三個“與”,生動地寫出了天空、雲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寫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闊大遼遠之勢,即着眼於“大”字。

後一句作者變換角度,連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由大到小,由遠到近,不僅表現了視線的移動,景色的變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緩緩行進,展現了一個微妙而變幻的意境,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師小結:透過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讓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如“滄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獨、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閒情雅緻。(學生再朗讀體味)。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對話,敍事、寫景、抒情融於一爐。淡淡寫來,情致深長,洋溢着濃郁的詩意。

(4)“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這些語言生動形象、華麗優美嗎?(不,相反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這種寫作方法就稱之謂白描)

補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展示圖畫)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於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誦讀“白描”的解釋。幫助學生理解。

(5)那怎麼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們可曾聽過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這兩句詩。 “白描”就是“淡粧”,有時“淡粧”比“濃抹”更見風韻。

(6)遷移訓練,判斷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粧”(白描),並説説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天淨沙秋思》)——(白描)

評述:作者運用白描手法對九個景物進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遊子圖》。在這幅圖中,藤是枯的,樹是老的,鴉是黃昏中的,它們給人的情緒是蕭索暗淡的。此時再看到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思鄉思家的情緒就很自然地從心底瀰漫開來。抬頭望望遠處漫漫古道,聽聽耳邊呼嘯秋風,看看跨下長途跋涉的瘦馬,啥感覺?只能斷腸!僅28字就達到了一種千古絕唱的效果。這就是白描。

②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評述:朱自清僅用“攀”、“縮”、“微傾”這三個極凝練的動詞逼真形象地寫出父親攀爬月台時的努力,真實地再現父親的背影,我們的眼前似乎就出現了那令人終生難忘的感人背影,父親攀爬月台的背影將永遠定格在讀者心中。沒有一處過多的形容、修飾、陪襯之類的語言,只是白描,只是寫實,乍讀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訥,細細品味,卻情真意濃,藴藏着一股深情。這就是白描的力量。

⑤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周密《觀潮》)

五、鞏固與拓展

1、背誦課文

2、比較本文與《江雪》一文的異同?(從寫法、表達感情兩方面)

——前者屬白描,西湖奇景與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後者屬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前者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超凡脱俗的感情,後者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

3、運用白描手法,寫一段《校園的清晨》,可寫人,可繪景,可敍事。

板書:作者         超凡脱俗  清高孤傲(清高自賞)    

淡淡愁緒   思戀故國

白描         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