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談談農村國中生寫作素材的積累

欄目: 素材及寫作指導 / 發佈於: / 人氣:8.8K

談談農村國中生寫作素材的積累

談談農村國中生寫作素材的積累

362121,惠安洛江中學,黃桂聰

“缺乏生活知識,任何有藝術技巧的人也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什麼形象、概括、虛構、想象,都只好‘停工待料’”(秦牧《<藝海拾貝>跋》)在農村,由於文化相對落後,學生知識面相對較窄,又由於思維空間的侷限,中學生作文時常常覺得無話可説,無事可寫。因此,在寫作時老是咬着筆桿“擠牙膏”,即使勉強寫出,素材也往往缺乏新意:寫老師多寫老師熬夜備課;頌母親大多是寫母親深夜背子就醫;寫友誼多是與朋友破鏡重圓。有些素材,國小寫了,國中還寫,陳腔濫調。這樣的作文怎麼可能會吸引人呢?

葉聖陶先生説過“寫作的根源在於自身的生活,脱離了生活,寫作就無從説起。”這句話表明:國中作文教學應當重新樹立與現實生活相聯繫的語文教學觀。《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到: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閲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蒐集生活中的材料。為了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我們語文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學會積累寫作素材,以解決作文中“無米之炊”的難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引導農村中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一、觀察鄉村自然景色,收集素材。 法國雕塑家羅丹説過:“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新教育提倡我們要追求理想的美育,要引導學生到大自然中去發現自然界中的美,感受自然美帶來的無窮樂趣。

佛語云: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説的是心若無物,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而從大自然中積累素材,便要眼中有物。農村孩子從小頻繁接觸大自然,對大自然有着豐富的感性認識和深厚的感情。讓學生用自己的感觀去看、聽、嘗、嗅、觸,去感知、瞭解、認識客觀事物。你可以借大自然中的一花一木、一蟲一鳥來抒情;你可以盡情描繪雨中小路、雨後山野,寄託你的情思;你可以想像自己就是清潭中暢遊的魚兒、森林中歡歌的小鳥、大樹上悄然蠕動的蟲兒,真切地表達你的志向。魯迅先生把百草園軟泥牆根一帶寫得妙趣橫生,如果沒有細緻的觀察,用心感悟,就不可能能寫出如此形象、生動的文字。

除了觀察,還必須把觀察後的體驗記錄下來。“行吟一路詩囊小,背個籮筐全部收”,唐代詩人李賀,從少年時就一直注意收集創作素材,經常背了一隻錦囊出門體察生活。每有所見所聞所感,就凝練詩句,記在紙條上,放入錦囊裏。回家後,他選擇、修改、精心構思後,寫成聯或寫成詩,放進另一隻錦囊中。李賀短短一生,傳下的詩230餘首,其中不少佳作名句,他的《雁門太守行》中的起始兩句“黑雲壓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鱗開”寫得精警突兀,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此外,還有唐代唐求的“詩瓢”、宋人梅堯臣的“詩袋”、明人陶宗儀的“瓦罐”,這些都是創作的材料“倉庫”,如果我們也能用心積累材料,並長期堅持下去,一定不會再出現寫作時“舉頭望天空,腦袋一片空”的情況。

二、體驗鄉村生活習俗,挖掘素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述真情實感。”鄉村生活同樣是豐富多彩的,純樸的民風、古老的習俗、忙碌的農事,同樣是我們很好的寫作素材。此外,大部分農村學生都有參與農活

的經歷,如放牛放羊、收稻割麥。他們進行的各種帶有濃郁鄉村氣息的遊戲,像山間的野炊、河裏的釣蝦捕魚、樹上的捕蟬捉鳥。還有很多古老的習俗,除夕守歲、清明祭祖、端午賽龍舟、重陽登高,以及祈雨、“普度”、“佛誕”等充滿神祕色彩的民俗活動。這些都是很豐富的生活積累,而且散發出泥土的芬芳,令人神往。魯迅先生筆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故鄉》、《祝福》等佳作,無不流露出對鄉村生活的喜愛和對鄉村勞動人民命運的關注,其作品瀰漫着濃郁的鄉土氣息。鄉村林林總總猶如是一座巨大的寶藏,而我們的學生卻熟視無睹。這正如劉國正先生所説的:“寶庫就在身邊,他們卻視而不見,這是他們誤以為麪包和鹽既然不是什麼精金美玉,就不值得去拾取和收藏的緣故。”可見,教師之於學生的責任,除了把他們領進生活,還應該教會他們瞭解生活,認識生活,感悟生活。

如何挖掘身邊這一寶庫加以利用呢?2005年泉州市會考作文題目《温暖》,有一部分考生就機智地運用鄉土習俗作為素材。有一考生敍寫一個沒有文化的老奶奶在孫女會考之日,清晨赴廟,虔誠地祈求神靈保佑孫女的故事。故事描述具體細緻,真實感人。那老奶奶一顛一顛的身影,每天都從我們每個人的身旁走過,篤信觀音保佑的樸素話語縈繞於我們每個人的耳旁。還有一考生,通過寫自己生病吃藥其間發現其母親把煮過的中藥殘渣倒在村路中央這一細節,感受到母愛的偉大。類似的鄉村素材還有很多,如“天狗吃月”、“用手指月,半夜會被割耳”、“下齒丟屋頂,上齒丟牀下”等。葉聖陶先生説過:“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晝夜不息。”不錯,生活才是寫作不息的源泉,只要我們能做生活的有心人,相信寫作時就會文思源湧。

三、閲讀文化經典名作,拓展素材。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講的是廣泛閲讀的好處,它展示了閲讀與寫作之間的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關係問題。通過閲讀,可以多視角多渠道拓展作文的素材。 1、閲讀名著,從經典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引導學生閲讀《語文課程標準》推薦的中外名著,有目的讓學生形象而具體地瞭解文學、感受情懷。如閲讀《駱駝祥子》,感受祥子質樸勤勞、不向命運低頭的頑強精神,體味舊北京人力車伕的辛酸故事。

2、充分運用教材拓展寫作材料,尋找“源頭活水”。農村中學閲讀條件有限,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本中積累材料。如從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中學習如何寫人記事。只有善於積累,使讀寫同步,和諧發展,作文時才能“下筆如有神”。

3、寫讀書筆記,積累好詞好句好文章。“不動筆墨不讀書”,對學生尤其是農村學生而言,動筆讀書是最好的讀書方式,這樣有利於儲存資料,拓展素材。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文如同溝渠裏的水,如果要暢通無阻地長流清水,“源頭活水”很重要,作文之“源頭”是一種積累,它來源於生活,來源於自然,來源於閲讀中的點點滴滴。作為一名農村中學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寫作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學生“胸有點墨”,有事可寫,有話可説,使他們逐步擺脱寫作時“無米下炊”的困境,找到寫作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