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寫作素材積累

欄目: 素材及寫作指導 / 發佈於: / 人氣:1.72W

變廢為寶,發揮餘熱

寫作素材積累

——考卷中閲讀材料的“二次利用”

一份語文試卷到教師評講結束,生命基本宣告完結。即便是有些學生在一段時間過後會複習試卷上語基部分的知識點,但後半部分的閲讀理解部分絕對無人問津是,成為名符其實的“雞肋”。但我們可以另闢蹊徑,充分利用好閲讀材料服務於寫作。這也不失為一種“舉手之勞”的寫作素材積累方法。

近年來,筆者多次參加各類調研考試的高三作文閲卷,發現部分優秀考試作文,所使用的寫作素材除了來源於生活的積累、課本素材外,有大量似曾相識的素材和構思的出現,細細研究,這類寫作素材竟然來源於平時我們所做的各類試卷的閲讀材料中。

更為驚奇的是一篇刊登在媒體上的2012江蘇大學聯考優秀作文《憂與愛》,寫的是對於城市舊書店前途的憂與愛,表達對社會文化事業改革的關注。而相關的材料竟然出現在2012蘇北四市高三摸底考試文學類文本閲讀中,為現代作家李琬的《舊書》一文。

慧眼識珠——發掘考卷中閲讀材料不為人知的祕密

《2013年江蘇省大學聯考考試説明》中對於現代文文學類文本閲讀的考查要求為:“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力;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由此可見,文學類文本的材料選擇標準,與同為大綱中對於寫作的要求——“形象豐滿”、“提出自己領悟的正確觀點”、“表達自己的深切體會”、“透過現象,揭示本質”等不謀而合。可見語文試卷中文學類文本材料選擇的情感取向與寫作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都要求學生學會觀察社會,分析問題實質。 把視線放寬到論述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的選擇,都是選擇典型的閲讀材料,覆蓋了主要人文話題,有了指向學術研究規範的重要話題,有指向個體的人生體驗,也有指向對自然山水之美的感受與欣賞,還有通過優秀的歷史人物思考個人與社會、百姓與國家的關係。此外,考卷中的閲讀材料呈現出嚴謹、細緻、清晰、樸實、優美等不同的語言風格特徵。

由此可見,考卷中閲讀材料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的豐富性和可操作性。

豐富性體現在:人物(事件)素材、優美語言段落、小説(散文、議論文)的結構與立意,這三個方面也是我們從一篇閲讀材料中“榨取剩餘價值”的三個有效途徑。可操作性體現在:由於考試的時效性帶來考卷閲讀材料的時效性,因此考卷上的材料大多比較新穎,學生經過考試以及老師的評講之後對該材料的印象也更為深刻,也具有“能用起”來的可能性。

就地取材——從閲讀材料中積累寫作素材與思路

(1)、優美語言段落的積累

文學類文本閲讀材料中有大量的寫景、歷史散文,文章中大量出現的寫景段落、借景抒情的抒情都可以作為我們寫作素材最直接的積累。這需要我們同學進行有效的篩選和分類,並按照一定的條目集中整理和識記。

如《金色的飄落》(2011江蘇經典模擬卷)中的第二小節:“這是銀杏樹的落葉,它不像白楊梧桐香樟的落葉,踩上去沒有落葉枯萎沙沙的碎裂聲。它很厚實,還帶着剛離開樹幹母體的生命汁液。落葉的黃

同樣的耀眼奪目,感人肺腑,但它的金黃,不是梵高筆下向日葵燃燒得令你瘋狂的金黃,而是一種比白重一些的淡金、淡黃。有種若有似無,絲絲縷縷,沁入你心靈,讓你的靈魂為之輕輕顫動的情調。”

以上文字寫景綜合了多種修辭手法和表達技巧,從視覺、聽覺、嗅覺等方面來寫銀杏樹飄落的景象,突出了落葉飛舞的靈動壯美,為下文抒寫生命的感悟作鋪墊。所以在涉及到寫秋景、落葉的輝煌、生命的感悟等內容的時候,學生完全可以適當借鑑,靈活運用。

同樣這篇文章中還有“一片片染着新生嫩綠的銀杏葉兒,沿着細細的枝條爭先恐後地向天空湧去,把青春的夢想塗滿湛藍湛藍的天空”等大量的句子都充滿着對生命的感悟,同樣可以語段素材直接積累。

其他如《一個人的儀式》、《被春天染紅的小溪》、《充滿誘惑的天柱山》、《在澄澈明淨的天空下》等閲讀材料中都可以找出各種場景的語段。

(2)、人物(事件)素材的積累

文學類文本閲讀材料中有大量的寫人記事散文,很多素材可以被學生提煉。還以閲讀材料《舊書》為例。《舊書》一文中有幾個典型的場景描寫,寫了舊書店的偏僻和沒落、在書店品讀書的温馨回憶,以及舊書記錄的令人無法釋懷的往事等。大量的素材可以為諸多作文服務,如《守靜》、《憂與愛》、《尺度》等等。

再比如《空蕩蕩的院子》(2012常州市高三期末)一文圍繞“院子”組織材料,借院子的漸漸衰敗和空蕩來表現父母的逐漸衰老,表達對故土和家園難以割捨的情感。文章中涉及的空蕩蕩的院子的場景描寫,老人的神態描寫等等,都能作為素材積累。

筆者記錄的另一篇優秀作文《守靜》中寫一座城市的文化堅守,材料就來自《從北京到北京的距離》(2011蘇州高三調研試卷)和《北京聲音》(2012蘇錫常鎮四市高三調研考試)。

在積累這一類閲讀材料素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先緊扣文章的主題和立意,找出所對應的社會心理、文化現象、民族情感等等,這樣才能碰到合適的寫作話題的時候自然聯想到相應的素材。

(3)、思路與結構的積累

2013屆四地摸底考卷閲讀材料選擇的是台灣作家林雙不的小小説《槍》。小説內容寫的是作者深夜搭乘計程車,從上車到下車,都在提心吊膽中度過。筆者在評講試卷的過程中邊讀邊問,問學生為何要這樣寫,有時問學生讀到此你在想什麼,你心情如何,換了你是作者,你如何安排下面的情節等等問題,如此幾番“角色互換”,學生對讀者和作者的心理有了一定的認識。學習之後就是創作實踐,讓學生以司機為

作者寫一篇小小説。除了原文的素材仿寫、借用外,很多學生對情節作了創造,細節是設置得如臨其境,出來了很多讀起來耳目一新的文本,最後為了共享這些創造資源,筆者又組織學生互改作文,再次體驗雙重角色。

2012南京高三調研閲讀材料《南山雨》,以“南山雨”為題,是主人公的詩冊裏的詞語,象徵着一種閒適淡泊的生活境界。文章以此為線索,串聯幾個事件,既增加了文章的美感,也表明了作者對安貧樂道的人生態度的肯定。這樣的寫作結構和思路,給我們的學生提供很多借鑑。有學生在寫作文《柳暗花明》時模仿這樣的結構,以詩句切入,串聯事件,表明作者經歷心靈掙扎之後的豁然開朗,取得了不一樣的效果。

不落窠臼——切勿生搬硬套,避免抄襲、雷同之嫌

以上方法在具體寫作使用時,一定要注意用得恰到好處,不會給閲卷老師造成生搬硬套、抄襲雷同的印象。所以,我們對於積累的材料與方法要進行二次創作:(1)對於語段的積累,要先進行有效的配對,並恰到好處地融入自己的文章,切不可不看場合,完全複製,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文章需要,進行“移花接木”、“乾坤挪移”。(2)對於人物(事件)的積累,尤其注意“同質化”傾向,不能留有原材料的痕跡,要學會舉一反三,進行牽引,進行有效的引申,靈活的化解,“偷樑換柱”、“張冠李戴”。(3)對於結構與思路,我們需要學習的是整體寫作的意識,文章雖短,但要有設計。利用閲讀材料關注當下、緊扣熱點的特點,增強文章的層次感,拓展視角,使文章呈現不一樣的面貌。

特別提醒的是,教師在評講試卷的時候,一定要在掌握閲讀材料主旨的基礎上,點撥學生,與學生共同探討,理性積累相關素材,指導學生建立相對合理的素材儲備體系。

高三學生學習繁重,需要通過閲讀積累材料的方法顯然不夠現實,學生每天單獨的閲讀時間顯然不足甚至沒有。而學生每天接觸、完成的試卷中有着大量的有效信息,如何“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使閲讀材料完成閲讀題的考查使命之後,“變廢為寶”,“發揮餘熱”為寫作服務,還需要我們的深入研究與科學探討。

揚大附中東部分校語文組 卜新堯22500013365108104

Tags:素材 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