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賞析【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4W

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賞析【多篇】

賞析: 篇一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是宋代愛國詩人陸游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落筆寫銀河西墜,雞鳴欲曙,渲染出一種蒼茫靜寂的氣氛,表現了有心殺敵無力迴天的感慨。第二首寫大好河山,陷於敵手,以“望”字為眼,表現了詩人希望、失望而終不絕望的千迴百轉的心情。詩境雄偉、嚴肅、蒼涼、悲憤。

組詩的第一首落筆寫銀河西墜,雞鳴欲曙,從所見所聞渲染出一種蒼茫靜寂的氣氛。“一再鳴”三字,可見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寫“有感”正面。一個“欲”字,一個“愴”字表現了有心殺敵無力迴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鬱勝,第二首則以雄渾勝。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為遼闊,感情也更為沉痛。

“三萬裏河”指黃河,“五千仞嶽”,有人説是泰山,因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嶽之首,歷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禪,用黃河與泰山作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徵似乎是再恰當不過的了;賴漢屏認為嶽指華山,理由是黃河與華山都在金人佔領區內。陸游詩中的“嶽”是指華山,可以從《宋史·陸游傳》以及陸游的詩詞中找到證據。《宋史·陸游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炎宣撫川、陝,闢為幹辦公事。遊為炎陳進取之策,以為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始。”從中可以看出陸游收復中原的策略,就是通過四川進入隴右,先奪取長安,然後憑藉關中的屏障進攻退守,像秦一樣收復中原。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陸游把這麼多心思用在這一塊土地上,可見他的主張是橫貫其詩歌創作的始終的,那麼“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嶽指華山自然就最恰當了。“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兩句一橫一縱,北方中原半個中國的形勝,鮮明突兀、蒼莽無垠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奇偉壯麗的山河,標誌着祖國的可愛,象徵着民眾的堅強不屈,已給讀者以豐富的聯想。然而,大好河山,陷於敵手,使人感到無比憤慨。這兩句意境擴大深沉,對仗工整猶為餘事。

下兩句筆鋒一轉,頓覺風雲突起,詩境向更深遠的方向開拓。“淚盡”一詞,千回萬轉,更含無限酸辛。眼淚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盡?但即使“眼枯終見血”,那些心懷故國的遺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馬隊揚起的灰塵,隔不斷他們苦盼王師的視線。[1] 中原廣大人民受到壓迫的沉重,經受折磨歷程的長久,期望恢復信念的堅定不移與迫切,都充分表達出來了。以“胡塵”作“淚盡”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結句一個“又”字擴大了時間的上限。他們年年歲歲盼望着南宋能夠出師北伐,可是歲歲年年此願落空。他們哪裏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記得乾乾淨淨!詩人極寫北地遺民的苦望,實際上是在表露自己心頭的失望。[1] 當然,他們還是不斷地盼望下去。人民的愛國熱忱真如壓在地下的跳蕩火苗,歷久愈熾;而南宋統治集團則正醉生夢死於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國恨家仇丟在腦後,可謂心死久矣。詩人為遺民呼號,目的還是想引起南宋當國者的警覺,激起他們的恢復之志。[2] [1] 全詩以“望”字為眼,表現了詩人希望、失望,千迴百轉的心情。這是悲壯深沉的心聲。詩境雄偉、嚴肅、蒼涼、悲憤,讀之令人奮起。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教學反思 篇二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是南宋詩人陸游的一首愛國詩篇,集中而深刻地表現了作者懷念北方人民、渴望收復失地的心情。整首詩情感真摯,字字句句飽含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因為大好河山的淪喪而悲憤;因為中原百姓的悲慘生活而同情;因為南宋權貴的醉生夢死而憤怒。體會詩人的情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應該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所在。

教材分析 篇三

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以“責任”為主題,編排了《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詩和《青山處處埋忠骨》《軍神》《清貧》三篇課文,意在讓學生感受先輩們的崇高精神。本單元語文要素是:通過課文中的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本單元的學習,既包括體會人物的感情,也包括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及其變化,體會的角度更多元,需要學生對人物內心體會得更豐富、細膩、深入。

創作背景 篇四

這組愛國主義詩篇作於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當時陸游已經六十八歲,罷歸山陰(今浙江紹興)故里已經四年。但平靜的村居生活並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靜下來。南宋時期,金兵佔領了中原地區。詩人作此詩時,中原地區已淪陷於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時愛國詩人陸游被罷斥歸故鄉,在山陰鄉下向往着中原地區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區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夠儘快收復中原,實現統一。此時雖值初秋,暑威仍厲,天氣的熱悶與心頭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將曉之際,他步出籬門,以舒煩熱,心頭悵觸,寫下這兩首詩。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賞析 篇五

我,是陸游,是一位宋朝的愛國詩人,我在一個秋天的夜晚準備天亮出去乘涼時寫下的這一首詩。

黃河很長很長,看上去有三萬裏呢,黃河流向東邊,進入海里,看着我們領土有黃河那麼寬廣,我們將會感到無比自豪。高高的華山,看上去,像有五千?。這座華山好比宋朝的無上權力,至高的權威,我們在這宋朝的保護下衣食無憂,安居樂業,自由自在。

但是這一切,都不復存在了,靖康之難,我們直接能躲在南方宋微宗,宋欽宗軟弱無能,以前的皇上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實行“更戍法”,讓大宋成為了經濟巨人,軍事的侏儒。

“誒~~”我歎了一口氣,“原是宋朝人民還在受金朝統治者的欺壓,動不動被打,被罵。”現在我們動不了武,錢又在民間,誒……不過我也很憤怒,南宋政權在這裏苟且偷安,每天進貢又進貢,完全沒有收復失地的意思,在被金政權欺壓的老百姓哭了一遍又一遍,想回到大宋的統治下,但淚水流了,等了一年又一年,什麼時候才能回到宋朝的統治下?在這裏苟且偷安,算什麼本事?再這樣下去,大宋遲早會滅亡的。

老天啊,你把那個有着九洲,有着無上權力的大宋還給我們吧。

註釋 篇六

1、將曉:天將要亮。籬門:竹子或樹枝編的門。

2、三萬裏河:指黃河。“三萬裏”形容它的長,是虛指。

3、五千仞嶽:指西嶽華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為一仞。

4、胡塵:指侵略者的鐵蹄踐踏揚起的塵土。胡: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泛稱。

5、王師:指宋王朝的軍隊。

6、海:指黃河。

7、仞:古代計算長度的一種單位,八尺為一仞(一作七尺)。嶽:指北方泰、恆、嵩、華諸山,一説指東嶽泰山和西嶽華山,摩天:碰到天。

8、遺民:北方淪陷區的人民。

9、胡塵:指金兵鐵騎揚起的塵土。

10、王師:指宋朝的軍隊。

註釋 篇七

詩題意思:秋天的夜裏,天快要亮的時候,走出籬笆門,忽然對面吹來一陣涼風,心中產生一股傷感,於是寫下這首詩。

(1)將曉:天將要亮。

(2)籬門:用竹片或竹竿編的門。

(3)三萬裏:長度,形容它的長,是虛指。河:指黃河。

(4)“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計算長度的一種單位,八尺為一仞(一作七尺)。

(5)嶽:指西嶽華山。嶽:指北方泰、恆、嵩、華諸山,一説指東嶽泰山和西嶽華山。

(6)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觸。

(7)遺民:指在金佔領區生活卻認同南宋王朝統治的人民。

師本對話,充分預設 篇八

古詩的創作背景距離我們生活的年代遙遠,學生難以身同感受,難以體會詩人的情,詩人的意。學生的困惑其實也是我們老師的困惑,畢竟我們沒有經歷過戰亂的年代,沒有國破家亡的感受。可是,如果我們教者都沒有與作者產生共鳴,怎麼可能引領學生去體會詩人的情感呢?

我查閲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不同版本的賞析及教學設計。一遍遍地吟誦,一遍遍地感知,一遍遍融入自己的理解。首先,我從題目入手。這首詩的題目揭示了全詩的內容,藴含了詩人的愛國情感。讀了題目,我產生了疑問:這樣一個秋夜,天還沒有亮,詩人怎麼會走出家門呢?乘涼?不合情理。睡不着覺,為什麼?感慨萬千!什麼感慨?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慨?我有這樣的疑問,學生自然也會有困惑。在詩句的理解上,我也有一些波動。前兩句“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過渡轉折“如此壯麗的河山,如今卻淪陷於金人的踐踏之下,想到這,陸游是怎樣的心情呢?”引出詩人的悲憤之情!想一想,此時的陸游哪裏是在自豪,他是滿懷悲憤!顯然這樣的設計強化了“自豪”之情。引導學生由詩句產生聯想:看到了哪些畫面?想到了哪些詩句,哪些詞語?引出“江山如此多嬌”,引出詩人的悲憤之情。後兩句“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是全詩理解的重點。哪些字眼打動了我?這些重點字{}詞在情感上又有什麼關聯呢?因為“胡塵”而“淚盡”,因為“淚”而“望”,因為“又”引出“遺”。在品析這些字詞的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了陸游對淪陷區人民的深切同情,對尋歡作樂的南宋權貴的憤怒。

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我想學生之想,抓哪些內容、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能讓學生與詩人產生共鳴呢?這樣充分地理解文本,為下面的教學設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譯文 篇九

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雲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賞析 篇十

前兩句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的華山聳入雲霄。這句詩表現了黃河和華山的雄偉、壯觀。也表現出了當時宋朝的強大,土地遼闊。然而,這大好山河,卻被金燒殺搶掠了一翻,而且還佔領了這塊地盤。使原來那生機勃勃的地方,變成了哀鴻遍野,家破人亡。正因為這樣,才有了後面兩句“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令人感到悲憤的詩句。

中原百姓的眼淚都流乾了,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中原百姓的眼淚已經流了六十多年,早已經流盡了,可還是有些心懷故國的遺民依然望着南方;金人騎着的馬揚起了灰塵,可依然隔不斷北宋遺民苦盼南宋朝廷的軍隊。仔細想想,這些北宋遺民是受了多大的痛苦才會年復一年地盼着朝廷的軍隊啊!是不是交不起税就捱打,是不是遇到金的軍隊不讓開就捱打,是不是……遺民受到壓迫經歷折磨,期望朝廷來收費失地的迫切,都表現在了這句詩中。最後一句詩,我認為,詩人寫北宋遺民的苦望,實際山是在表示自己對朝廷的失望。在遺民被壓在地下的愛國精神歷久愈熾。可隨着南宋統治集團則正在西子湖畔醉生夢死,這讓詩人感到失望和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