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6W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多篇)

歷史背景 篇一

南宋時期,金兵佔領了中原地區。詩人作此詩時,中原地區已淪陷於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時愛國詩人陸游被罷斥歸故鄉,在山陰(今浙江紹興)鄉下向往着中原地區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區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夠儘快收復中原,實現統一。

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的賞析 篇二

出自宋代詩人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賞析

這是一首愛國主義詩篇,作於1192年(宋宗光紹熙三年)的秋天,詩人當時在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

南宋時期,金兵佔領了中原地區。詩人作此詩時,中原地區已淪陷於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時愛國詩人陸游被罷斥歸故鄉,在山陰(今浙江紹興)鄉下向往着中原地區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區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夠儘快收復中原,實現統一。

六十八歲的陸游,罷歸山陰故里已經四年。但平靜的村居生活並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靜下來。此時雖值初秋,暑威仍厲,天氣的熱悶與心頭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將曉之際,他步出籬門,以舒煩熱,心頭悵觸,寫下兩首詩,這是其中的一首。

詩人熱情地讚美了淪陷區的祖國大好河山,對淪陷區百姓的痛苦予以極大的同情,而對南宋統治者不收復失地表示無比的憤慨。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這兩句描寫了淪陷區祖國山河的壯美,充滿了嚮往之情。黃河滾滾東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嶽華山高聳,直插雲霄。詩人大筆如椽,極力讚美祖國的山河。然而這美好的河山卻一直被金人佔領,字裏行間流露出悲痛之情。

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這兩句寫淪陷區的百姓熱切盼望恢復之情景。淪陷區的百姓在金人的鐵蹄下痛苦呻吟,他們的淚水已經流乾了,他們多麼想回到祖國的懷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師北伐,年年都註定失望。淚盡、又都是充滿感情的詞彙。南宋統治者奉行投降路線,每每和金人簽定和約,他們置淪陷區百姓的死活於不顧,詩人的感慨之情溢於言表。

這首詩愛憎分明,感情真摯、沉痛,尤其是前兩句用誇張手法極力讚美祖國半壁河山的壯麗,正所謂以樂景寫哀,則哀感倍生。

詩中運用誇張和想象,真切地反映了在金國統治下,北方人民遭受的苦難和他熱愛祖國、盼望南宋王朝的軍隊早日收復國土的思想感情;表現了詩人對淪陷的壯麗河山、苦難百姓的深切懷念和念念不忘收復失地的愛國熱情;字裏行間也流露出對南宋統治者長期未能收復失地的失望和悲憤的心情。

前兩句是寫景,描寫祖國北方的壯麗河山,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三萬裏和五千仞是誇張的語言,讚歎黃河的長遠和華山的高聳。東入海寫出黃河浩浩蕩蕩奔流入海的磅礴氣勢;上摩天表現了華山巍峨高峻直刺雲天的壯美雄姿。

後兩句是在寫景的基礎上抒情,寫淪陷區人民的痛苦、失望。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多年來,在金兵的鐵蹄下,淪陷區百姓不知遭受了多少苦難,眼淚都流乾了。淚盡二字,包含着無限的辛酸,他們眼巴巴地望着南方,盼望朝廷軍隊前來收復失地,可是一年又一年,他們所等來的只有失望和痛苦。一個盡字,表現了淪陷區人民苦難的深重。一個又字,表現了淪陷區人民對南宋朝廷的徹底失望。

這首詩雖然只有四句,但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思想。詩的前兩句用壯闊的景色來襯托後兩句悲涼的心情,使詩中的感情更加沉重,使人讀後產生強烈的共鳴。

鑑賞 篇三

組詩的第一首落筆寫銀河西墜,雞鳴欲曙,從所見所聞渲染出一種蒼茫靜寂的氣氛。“一再鳴”三字,可見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寫“有感”正面。一個“欲”字,一個“愴”字表現了有心殺敵無力迴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鬱勝,第二首則以雄渾勝。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為遼闊,感情也更為沉痛。

“三萬裏河”指黃河,“五千仞嶽”,有人説是泰山,因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嶽之首,歷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禪,用黃河與泰山作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徵似乎是再恰當不過的了;賴漢屏認為嶽指華山,理由是黃河與華山都在金人佔領區內。陸游詩中的“嶽”是指華山,可以從《宋史·陸游傳》以及陸游的詩詞中找到證據。《宋史·陸游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炎宣撫川、陝,闢為幹辦公事。遊為炎陳進取之策,以為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始。”從中可以看出陸游收復中原的策略,就是通過四川進入隴右,先奪取長安,然後憑藉關中的屏障進攻退守,像秦一樣收復中原。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陸游把這麼多心思用在這一塊土地上,可見他的主張是橫貫其詩歌創作的始終的,那麼“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嶽指華山自然就最恰當了。“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兩句一橫一縱,北方中原半個中國的形勝,鮮明突兀、蒼莽無垠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奇偉壯麗的山河,標誌着祖國的可愛,象徵着民眾的堅強不屈,已給讀者以豐富的聯想。然而,大好河山,陷於敵手,使人感到無比憤慨。這兩句意境擴大深沉,對仗工整猶為餘事。

下兩句筆鋒一轉,頓覺風雲突起,詩境向更深遠的方向開拓。“淚盡”一詞,千回萬轉,更含無限酸辛。眼淚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盡?但即使“眼枯終見血”,那些心懷故國的遺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馬隊揚起的灰塵,隔不斷他們苦盼王師的視線。

中原廣大人民受到壓迫的沉重,經受折磨歷程的長久,期望恢復信念的堅定不移與迫切,都充分表達出來了。以“胡塵”作“淚盡”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結句一個“又”字擴大了時間的上限。他們年年歲歲盼望着南宋能夠出師北伐,可是歲歲年年此願落空。他們哪裏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記得乾乾淨淨!詩人極寫北地遺民的苦望,實際上是在表露自己心頭的失望。[1]當然,他們還是不斷地盼望下去。人民的愛國熱忱真如壓在地下的跳蕩火苗,歷久愈熾;而南宋統治集團則正醉生夢死於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國恨家仇丟在腦後,可謂心死久矣。詩人為遺民呼號,目的還是想引起南宋當國者的警覺,激起他們的恢復之志。

全詩以“望”字為眼,表現了詩人希望、失望,千迴百轉的心情。這是悲壯深沉的心聲。詩境雄偉、嚴肅、蒼涼、悲憤,讀之令人奮起。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篇四

陸游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主題凝聚、資源整合 篇五

基於統編教材着力體現“1+x”羣文閲讀探索,我力圖構建以提升學生的閲讀素養為目的,以精讀課文有效延伸為主要路徑進行文本組元的羣文閲讀方式。以此形成對陸游的愛國之志形成助力理解。

身在南方的詩人陸游並未選擇平凡安逸生活,而是時刻心繫北方百姓,期盼收復失地,他將“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的家國情懷演繹的淋漓盡致,這難道不是最最難能可貴的嗎?課上讓學生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壯麗山河圖”“遺民淚望圖”是學生顯而易見的,但詩題中的“陸游北望圖”往往是學生注意不到的。為此我從百姓的“望”引到陸游的“又”,結合陸游立志“一寸丹心唯報國”以及《書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示兒》等詩作,展示了陸游坎坷而忠貞報國的一生。這樣下主題更為凝聚,整合資源以家國情懷為線索展開教學,讓學生感受到詩人的一片深情,讓品味詩作與解讀詩人兩個內容相互支撐。

“像這樣以精讀文章作為出發點,向四面八方發展開來,那麼精讀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帶讀許多書,知解與領會的範圍將擴張多大呀!”(葉聖陶)古詩教學如果只守住課文中幾首,就如單腿走路,學生受益不大;在精讀一首詩後,再拓展讀其他幾首詩,則可以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語感。以同樣的題材組織學生集中學習相同的作品,則詩人一生為恢復中原、統一中國而奮鬥的感人形象以及將個人的生命和民族的前途融為一體的偉大愛國精神,也能使學生受到感染。

詩歌最突出的主題就是表現恢復中原,統一中國的家國情懷,課上一系列的推薦以及課後讓學生背誦陸游的一愛國的詩,製作愛國古詩詞手抄報、進行愛國古詩詞交流的語文活動,使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體現大語文的教學理念,大大拓展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

王崧舟老師説:“感悟古詩,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藴。”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後的那份情,那段愛,那顆心,那種味。這一課,總的感覺還是上得比較滿意,只是感覺自己的話還是有點多。怎樣讓學生能入情入境,而又能再讓老師輕鬆一些,是值得以後繼續琢磨的。

精心設計,突破難點 篇六

1.課題質疑,首尾呼應

讀了課題,你產生了哪些疑問呢?(詩人為什麼會在即將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門呢?詩人有什麼樣的感慨?為什麼有這樣的感慨?)帶着這些問題,我們走近陸游,走進陸游的內心世界,去感受秋夜將曉,籬門外一位老人的情懷。

這首詩的題目揭示了全詩的內容,藴含了詩人的愛國情感。由詩題產生的疑問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感慨及產生感慨的原因,體會詩人的情感,學生學有目標。

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再來讀一讀詩的題目:作者為什麼會在即將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門呢?(憂國憂民、難以入睡)就在這樣一個秋夜,陸游因為大好河山的淪喪而痛苦;因為中原百姓的悲慘而同情;更因為南宋統治者的醉生夢死而悲憤!詩人感慨萬千!

在品析全詩的基礎上再回頭看詩題:作者為什麼會在即將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門?水到渠成,與詩題的質疑形成了很好的照應,整節課的教學清清楚楚一條線。

2.自讀自悟,以悟促讀

五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古詩自學能力,理解這首詩大致的意思並不是難事。怎樣讓學生去品味詩句背後的情感呢?我採用了自讀自悟的方式。讀一讀,想一想:注意了哪些字?圈畫出來寫寫自己的感受。然後集體交流(重點字的理解根據學生的彙報可以打亂順序)。引導學生品析“遺”“淚盡”“胡塵”“望”“又”等字詞體會詩人的情感。

3.創設情境,體會情感

學生的年齡小閲歷淺,難以體會詩中所藴含的豐富情感,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去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想象去品味。

理解“胡塵”:僅僅是指侵略者的鐵蹄踐踏揚起的塵土嗎?金兵來了!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指名描述想象的畫面:你彷彿看到了一幕幕怎樣悲慘的畫面?你又彷彿聽到了什麼?在音效的渲染下,“胡塵”兩字化為這樣的畫面:戰馬嘶鳴、鐵蹄肆虐,白髮蒼蒼的老人慘死在金兵的鐵蹄下……此景此境,怎不讓人頓生悲切淒涼之情?當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深入感受詩人的情感。

4.以點帶面,拓展閲讀

陸游一生作詩近萬首,他的詩中始終貫穿着熾熱的愛國情感。出示幻燈片:(1177年陸游52歲作《關山月》;1186年陸游61歲作《書憤》;1192年陸游67歲作《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1193年詩人68歲作《秋夜將曉出籬門涼有感》;1210年詩人85歲作絕筆詩《示兒》)你能從這些具體數字中感受到什麼呢?(陸游一生都在關注着國家的命運,他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

拓展了幾首詩,既加深了學生對陸游愛國情操的感悟,又拓展了學生的閲讀激發學生課餘時間去了解更多陸游的詩篇。

教學總是有遺憾的。如果在“讀悟”這個環節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去交流,深入體會字詞之間的情感聯繫,一定會生成更多的精彩。

教學重難點 篇七

重點:深入理解古詩內容,學會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難點:想象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宋】陸游 篇八

其一

迢迢天漢西南落,喔喔鄰雞一再鳴。

壯志病來消欲盡,出門搔首愴平生。

其二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教學目標 篇九

1、自主學習字詞,讀準字音,準確書寫“仞、摩”等四個字。

2、抓住關鍵字詞、藉助註釋和插圖理解古詩的大意,並能用自己的話説出詩句的意思,品味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