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陸游(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6W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陸游(多篇)

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篇一

河:黃河。仞:古時以八尺(一説七尺)為一仞。嶽: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摩天:天接觸,形容很高。

這兩句大意是:萬里黃河滾滾東流,奔騰入海;巍巍高山崢嶸雄峙,上接蒼天。

譯文1:

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雲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譯文2:

三萬裏的黃河呵向東注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華山呵上摩青天。

淪陷區的遺民眼淚都已哭幹了,

眼巴巴地盼望南宋軍隊一年又一年!

賞析:

這是一首愛國主義詩篇,作於1192年(宋宗光紹熙三年)的秋天,詩人當時在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

南宋時期,金兵佔領了中原地區。詩人作此詩時,中原地區已淪陷於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時愛國詩人陸游被罷斥歸故鄉,在山陰(今浙江紹興)鄉下向往着中原地區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區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夠儘快收復中原,實現統一。

六十八歲的陸游,罷歸山陰故里已經四年。但平靜的村居生活並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靜下來。此時雖值初秋,暑威仍厲,天氣的熱悶與心頭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將曉之際,他步出籬門,以舒煩熱,心頭悵觸,寫下兩首詩,這是其中的一首。

詩人熱情地讚美了淪陷區的祖國大好河山,對淪陷區百姓的痛苦予以極大的同情,而對南宋統治者不收復失地表示無比的憤慨。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這兩句描寫了淪陷區祖國山河的壯美,充滿了嚮往之情。黃河滾滾東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嶽華山高聳,直插雲霄。詩人大筆如椽,極力讚美祖國的山河。然而這美好的河山卻一直被金人佔領,字裏行間流露出悲痛之情。

“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這兩句寫淪陷區的百姓熱切盼望恢復之情景。淪陷區的百姓在金人的鐵蹄下痛苦呻吟,他們的淚水已經流乾了,他們多麼想回到祖國的懷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師北伐,年年都註定失望。“淚盡”、“又”都是充滿感情的詞彙。南宋統治者奉行投降路線,每每和金人簽定“和約”,他們置淪陷區百姓的死活於不顧,詩人的感慨之情溢於言表。

這首詩愛憎分明,感情真摯、沉痛,尤其是前兩句用誇張手法極力讚美祖國半壁河山的壯麗,正所謂“以樂景寫哀,則哀感倍生”。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賞析 篇二

《秋夜將曉籬門迎涼有感》是宋代詩人陸游所寫,主要是寫南宋時期,金國侵略,民不聊生,詩人希望回到過去的事。

第一句“三萬裏河東入海”,光是念着“三萬裏河”這四個字,就讓人感受到黃河激情奔流,濤濤翻滾的場面。這裏本描寫黃河的長,實際是在寫祖國以前繁榮昌盛,如黃河那樣波濤滾滾,活力無限,也寫出了以前祖國國王的遼闊。

第二句“五千仞嶽上摩天”和第一句一樣是寫景物的。“五千仞嶽”眼前就浮現出華山高高聳立,直入雲霄,好像能碰到天了,十分壯觀、激昂。這裏本描寫華山的高,也是藉此來説明以前祖國權力是如華山這樣高的,但自從金國統權之後,如此秀麗的山河卻被別人奪走了,表達了詩人憤恨的思想感情。

詩中的第三句“遺民淚盡胡塵裏”突然從本來美好的景色,筆鋒一轉成了悲。“遺民”在這裏是指在金國統治地區的原宋朝百姓。“淚盡”是眼淚都流光了。“胡塵”指的是金統治地區的風沙,也借指金朝政權的冷酷。原本在宋朝生活得好好的百姓,受到金政權的欺壓,眼淚都流乾了。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在金國統台地區的宋朝百姓企盼南宋朝廷收復失,卻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讀起來令人心生酸楚。

在第四句“南望王師又一年”中,有和第三句一樣的失望落空的情感,也抒發了出詩人失望,但尚未絕望的心情和詩人的滿腔悲憤,熱切期盼。

註釋 篇三

⑴將曉:天將要亮。籬門:竹子或樹枝編的門。迎涼:出門感到一陣涼風。

⑵天漢:銀河。

⑶愴:悲傷。

⑷三萬裏:長度,形容它的長,是虛指。河:指黃河。

⑸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計算長度的一種單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釐米。嶽:指五嶽之一西嶽華山。一説指北方泰、恆、嵩、華諸山。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極高。摩:摩擦、接觸或觸摸。

⑹遺民:指在金佔領區生活的漢族人民,卻認同南宋王朝統治的人民。淚盡:眼淚流乾了,形容十分悲慘、痛苦。胡塵:指金的統治,也指胡人騎兵的鐵蹄踐踏揚起的塵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的泛稱。

⑺南望:遠眺南方。王師:指宋朝的軍隊。

精心設計,突破難點 篇四

1.課題質疑,首尾呼應

讀了課題,你產生了哪些疑問呢?(詩人為什麼會在即將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門呢?詩人有什麼樣的感慨?為什麼有這樣的感慨?)帶着這些問題,我們走近陸游,走進陸游的內心世界,去感受秋夜將曉,籬門外一位老人的情懷。

這首詩的題目揭示了全詩的內容,藴含了詩人的愛國情感。由詩題產生的疑問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感慨及產生感慨的原因,體會詩人的情感,學生學有目標。

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再來讀一讀詩的題目:作者為什麼會在即將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門呢?(憂國憂民、難以入睡)就在這樣一個秋夜,陸游因為大好河山的淪喪而痛苦;因為中原百姓的悲慘而同情;更因為南宋統治者的醉生夢死而悲憤!詩人感慨萬千!

在品析全詩的基礎上再回頭看詩題:作者為什麼會在即將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門?水到渠成,與詩題的質疑形成了很好的照應,整節課的教學清清楚楚一條線。

2.自讀自悟,以悟促讀

五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古詩自學能力,理解這首詩大致的意思並不是難事。怎樣讓學生去品味詩句背後的情感呢?我採用了自讀自悟的方式。讀一讀,想一想:注意了哪些字?圈畫出來寫寫自己的感受。然後集體交流(重點字的理解根據學生的彙報可以打亂順序)。引導學生品析“遺”“淚盡”“胡塵”“望”“又”等字詞體會詩人的情感。

3.創設情境,體會情感

學生的年齡小閲歷淺,難以體會詩中所藴含的豐富情感,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去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想象去品味。

理解“胡塵”:僅僅是指侵略者的鐵蹄踐踏揚起的塵土嗎?金兵來了!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指名描述想象的畫面:你彷彿看到了一幕幕怎樣悲慘的畫面?你又彷彿聽到了什麼?在音效的渲染下,“胡塵”兩字化為這樣的畫面:戰馬嘶鳴、鐵蹄肆虐,白髮蒼蒼的老人慘死在金兵的鐵蹄下……此景此境,怎不讓人頓生悲切淒涼之情?當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深入感受詩人的情感。

4.以點帶面,拓展閲讀

陸游一生作詩近萬首,他的詩中始終貫穿着熾熱的愛國情感。出示幻燈片:(1177年陸游52歲作《關山月》;1186年陸游61歲作《書憤》;1192年陸游67歲作《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1193年詩人68歲作《秋夜將曉出籬門涼有感》;1210年詩人85歲作絕筆詩《示兒》)你能從這些具體數字中感受到什麼呢?(陸游一生都在關注着國家的命運,他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

拓展了幾首詩,既加深了學生對陸游愛國情操的感悟,又拓展了學生的閲讀激發學生課餘時間去了解更多陸游的詩篇。

教學總是有遺憾的。如果在“讀悟”這個環節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去交流,深入體會字詞之間的情感聯繫,一定會生成更多的精彩。

教學目標 篇五

1、自主學習字詞,讀準字音,準確書寫“仞、摩”等四個字。

2、抓住關鍵字詞、藉助註釋和插圖理解古詩的大意,並能用自己的話説出詩句的意思,品味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翻譯 篇六

三萬裏黃河東流入大海,五千仞華山高聳接青天。鐵蹄下遺民欲哭已無淚,又一年盼望官軍收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