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將相和》課堂實錄(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8W

《將相和》課堂實錄(精品多篇)

《將相和》課堂實錄 篇一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初讀課文,瞭解“將”、“相”分別指的是誰,全文共講了哪幾個故事。

2、自學本課生字詞,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絕口不提”、“完璧歸趙”這幾個詞語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內容給文章分段。

教學重點、難點:

1、學和理解本課生字新詞。

2、按不同故事內容給課文分段。

教學過程 :

一、揭示課題,引發興趣。

1、板書課題,讓同學齊讀,導入  設問:看到課題,你們想知道什麼呢?請你們自己先讀讀書,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學生初讀課文,標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並藉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學。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國人卞和氏發現的一塊玉製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表示物歸原主。

理屈——理虧。

絕口不提——因迴避而不説。

示弱——表示比對方軟弱,不敢較量。

推辭——謙讓不幹。

抵禦——抵擋,抵抗。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説話有氣勢。

能耐——技能,本領。

攻無不克——攻城奪池,沒有拿不下來的。

戰無不勝——形容強大無比,每戰必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兩個成語多指善於打仗。

負荊請罪——負。揹着。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着上身,揹着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現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同心協力——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二、師生共同介紹歷史背景。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好”(或“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完璧歸趙”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

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鑑定,鑑定的結果説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使辨別玉的專家來鑑定,結果同樣説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哭出了血。文王聽説後,就派人問他,説:“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説:“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説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於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於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

由於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藺相如不畏強暴,甘冒喪失性命的風險,完璧歸趙,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於“和氏璧”的珍貴。

廉頗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後老死在楚國。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三、再讀課文,把“將”、“相”的名字畫下來,同時想一想,這篇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

學生讀完之後,找人回答這幾個問題:

“將”指的是廉頗。

“相”指的是藺相如。

本文一共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可以用“完璧歸趙”來概括。

第二個:可以用“澠池之會”來概括。

第三個:可以用“將相和好”來概括。

四、統觀全文,給課文分段,並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強暴,維護國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五、佈置作業 。

1.熟讀課文,抄寫字詞。

2.想一想每個小故事發生的原因和結果是什麼。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二)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三)複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二)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1.找人説一説這篇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分別是什麼故事?(教師藉機板書)

2.再請同學説一説是怎麼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三)學習課文第一大段。

1.齊讀第1自然段,同時要求學生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

通過讀書,學生馬上知道這是在向我們交待時代背景。

這一句話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後面三個故事的總起因。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着請同學們默讀第一大段。同時想一想:這個故事是怎麼發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又如何呢?

通過默讀,學生知道:

起因:秦國自以為強大,想騙取趙國的寶物和氏璧,趙王很着急。

經過: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不畏強暴的精神與秦王鬥智鬥勇。

結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3.再默讀這一大段。同時思考:

(1)秦王説願意拿十五座城換和氏璧,趙王為什麼非常着急?

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讓同學聯繫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國最強”中的“最強”是最為強大的意思,“常常進攻別的國家”説明秦國以強欺弱,非常專橫。然後再讓同學想一想趙王為什麼着急。同學們如果認真讀書就會發現第3自然段直接介紹了趙王着急的原因。因為趙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換璧是假的,只不過想把無價寶騙到手,如果趙王把和氏璧送去給秦王,秦王當然不會像信上説的那樣把15座城給趙王,只能是白白吃虧,輕易地就讓秦王佔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説的那樣去做,又怕秦王以此為藉口派兵進攻,到時遭殃的還是趙國。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趙國的羣臣才束手無策,趙國因想不出兩全其美的對策才着急。

(2)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説有個藺相如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請同學們想一想:藺相如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這對錶現人物品質有什麼作用?

聯繫上文,同學們知道藺相如是在趙王與眾臣“為難”的時候出現的。因為大家都覺得很為難,而藺相如知難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機智勇敢的精神。

(3)面對這個難題,藺相如是怎麼説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讀一讀藺相如説的話,體會一下他的性格有什麼特點?

教師在引導學生讀第6自然段的時候,先抓住“想了一會兒”這個詞,使同學們理解他在想什麼,其實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給秦王發兵製造機會。接着讓同學反覆讀一讀藺相如説的話,抓住“願意去”。體會出藺相如的勇敢。然後分析了兩種可能性和兩種動作。“如果真的……換,就給……”、“如果不肯……一定……送回”,這兩句話運用了兩個複句,都是假設關係的,説明他把問題分析得非常透徹,對策也設計好了。“一定”一詞讓我們看出了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後體會“理屈”,就是“理虧”的意思。這也是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種局面,迫使秦國不能出兵,也使趙國由現在這種左右為難的被動局面,轉成主動的局面。這些地方充分説明了藺相如的深謀遠慮,也表現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4)輕聲讀第8自然段,想一想,藺相如是如何與秦王展開鬥爭做到完璧歸趙的?

①藺相如看到秦王無誠意拿城換璧,他是怎麼做的,怎麼説的,表現了他什麼品質?

指導學生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先讓學生體會出秦王是怎樣喜歡和氏璧的。通過讀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話,學生馬上會找出“雙手捧”、“一邊看一邊稱讚”這説明和氏璧的確是個價值連城的寶貝,連見多識廣的秦王都這樣愛不釋手,更可知它的價值。“絕口不提”一詞讓學生理解它的意思,再體會一下,秦王“騙寶”的醜惡嘴臉一下子暴露在我們面前。這也是在藺相如動身前大家早就估計到的。正是因為有了充分的準備,所以藺相如才會有下面的表現。

看到秦王無意拿城換寶,藺相如想出了寶玉有瑕的辦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説:“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這一言一行,充分表現了他的機智。秦王聽他這麼一説,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給了藺相如。這時藺相如捧着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站定。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這幾個動詞,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和勇敢。接着再讀藺相如的話,先抓住“理直氣壯”,讓同學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話,又表現了他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鬥爭精神。

在秦王假意應允以城換寶以後,相如又是怎麼做的呢?讀了第8自然段最後幾句話我們就知道了,他要求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來。

針對第一道小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讀、思、議、品味重點詞句。如三次説話: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説明他機智;第二次,“理直氣壯”揭穿騙局,説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講明原因,説明他機智勇敢。另外,抓住“捧、退、靠、舉、撞”等動詞,去理解其機智、勇敢的品質。

②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寶玉撞柱子嗎?他要求舉行典禮的目的是什麼?

由於對上文有了較深的理解,同學們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應允是真。因為前面講過秦王對寶玉愛不釋手,所以他絕不會眼看着寶玉被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這也是藺相如機智之處。他要求舉行典禮,其目的有兩個,一種就是真的造成這種聲勢,讓世人都知道秦與趙國以城換寶;另一個目的是拖延時間,好派人把寶玉及時送回國。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藺相如的認識。

③面對藺相如,秦王為什麼處處表現得很被動呢?

這個問題的設計,其實是想讓同學們瞭解到藺相如勇敢、機智,而秦王則理屈、貪婪,所以處處被動。

教師歸納:秦王愛寶,絕口不提給城;相如假説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應讓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禮,一面暗中派人把寶送回。最後,秦王不得不放藺相如回國。

(5)這場鬥爭的結果怎樣呢?

讀了第10自然段,同學馬上回答出:“完璧歸趙”。這時教師板書這個成語,讓同學結合課文內容説説是什麼意思。

(6)教師小結:剛才,我們學習完了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我們是怎麼學的呢?我們先讀課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然後通過讀、畫、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下面咱們仍舊按這種方法學習後面兩個故事。

(四)學習課文第二大段,默讀,思考。

1.這段主要講了一些什麼事?主要人物是誰?還提到誰?

2.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並用自己的話簡單地概括出來。

事情的起因是:趙王赴秦王之約,去澠池相會,並帶相如一起赴約。

事情的經過是:澠池會上,相如勇鬥秦王。

事情的結果是:他們順利返回趙國,趙王封相如為上卿。

3.細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1)秦王約趙王澠池會見,趙王為什麼決定不下,藺相如對這件事的看法是什麼?表現了他的什麼品質?

(2)澠池會上,秦王逼趙王鼓瑟,趙王為什麼不好推辭?“推辭”是什麼意思?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説的?畫出重點詞句。從這可以看出他的什麼品質?

澠池會上,秦王讓趙王為他鼓瑟,趙王因為懼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辭。“推辭”的意思就是謙讓不幹的意思。於是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卻得寸進尺,還讓人把這件事記錄下來。很顯然,這説明同為大王,秦王與趙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憑藉自己強大的勢力指揮趙王,而趙王的地位就低於秦王,這對趙國當然是個奇恥大辱。因此,在這關係到國家榮辱的關鍵時刻,藺相如挺身而出,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抓準描寫藺相如的句子,通過反覆朗讀、體會,使學生理解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精神。可抓住“生氣極了”、“跟您拼了”等詞語,讓學生體會出藺相如為維護國家的尊嚴,抓住秦王怕死的弱點,以死相拼,迫使秦王為趙王擊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這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粉碎了秦王的陰謀,表現了他機智、勇敢的精神。

秦王又沒有佔到趙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只好放趙王回去了。

(3)澠池之會的結果怎樣?廉頗起了什麼作用?

澠池之會。趙國又佔了上風,藺相如又立新功,封為上卿,這是澠池之會的結果。這裏藺相如當然起了決定作用,但廉頗的功勞也不能忽視。因為在背景介紹時同學們已經瞭解到,廉頗是一位英勇善戰的大將軍,他為趙國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戰功。秦王之所以放趙王回去,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廉頗在邊境做好了準備,萬一有什麼情況,廉頗會拼力殺過來,保護趙王的,到時危險的是秦王。因此説,趙王安全回國,廉頗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4)給這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

教師可告訴學生,加小標題,可以把故事高度概括成2個字,也可用故事發生的地點來概括,因此這個故事可以概括為“澠池之會”。

(5)教師小結:過渡。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藺相如大智大勇,連連立功,職位比老將廉頗都高了,這樣就引起了“將”和“相”之間的什麼問題呢?學生可能説是“矛盾”,也可能説是“不和”,於是教師隨機板書“不和”。那麼,在處理這場內部矛盾中,藺相如又是怎樣説的?怎樣做的呢?從中能體會出他的什麼品質呢?請同學們自學第三大段。

(五)自學第三大段。

因為這篇文章的三個小故事結構相同,學生又有了前面學習的方法,因此自學起來不會很困難。

1.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讀課文。畫出有關的重點詞句,談出自己的體會,隨後教師檢查、指導。

2.檢查自學情況。

(1)這一大段主要寫了誰和誰?寫了他們的什麼事?

文章這一段主要寫了廉頗和藺相如,寫了他們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

(2)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怎樣?

事情的起因是: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總想尋機羞辱藺相如。

事情的經過是:藺相如處處避讓,並對下人講清了避讓的原因。

事情的結果是:將相和好。

(3)藺相如為什麼要避讓廉頗?從這兒可以看出他的什麼品質?

(4)“負荊請罪”是什麼意思?廉頗為什麼會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呢?從中你能看出他的什麼好品質呢?

從詞的本意上講,“負荊請罪”就是揹着荊條請求責罰、賠禮道歉的意思。

因為廉頗居功自傲,與藺相如鬧不團結,而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處處避讓廉頗。他的那些深明大義的話和處處避讓的行為深深地感化了廉頗,使他覺得自己心胸狹窄、羞愧難當。於是去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從廉頗的這些舉動,我們也不難看出,廉頗勇於認錯,知錯就改,也同樣有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好思想。

(5)哪一個詞最能概括將相和好?如何理解這個詞呢?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讓學生體會到藺相如不計個人恩怨的品質,接着找出“同心協力”一詞,讓學生理解詞意,最後説出他們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國家利益為重。

(6)這個故事可用什麼做小標題?

待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負荊請罪。

(六)總結全文,揭示中心。

總結,揭示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表現了藺相如顧全大局,注重團結,機智勇敢的品質和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

(七)瞭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繫。

本文由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相聯繫,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複述“負荊請罪”這個小故事。

學生在複述之前,教師可引導學生先列個提綱,然後再給出一些關鍵性的詞語和運用的好的語句,最後讓學生進行復述。

最後教師小結:複述不是背誦,同學們可以根據故事的梗概進行。

(九)作業

1.熟讀課文,學習人物的精神。

2.練習複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將相和》教學實錄:悄悄地,走進故事深處 篇二

《將相和》教學案例

師:剛才同學們初步瞭解了“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你們覺得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

生:他是個勇敢機智的人。

師: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句子體會到藺相如機智勇敢這一特點的?請畫出有關的句子,有感情的讀一讀,然後同桌可以討論討論。

師:誰來把畫出來的句子讀給大家,並説説理由?

生: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説:“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點給您看。”這句話體現了藺相如的機智。

師:如果藺相如這時候説:“秦王,你不守信用,把璧還給我。”秦王會還給他嗎?

生:(齊)不會。

師:所以藺相如想了個什麼辦法?

生:藺相如説這塊璧有點小毛病,把璧騙了回來。

(教師一愣,這怎能叫騙呢)

師:這塊璧原來是誰的?

生:是趙王的。

師:那麼,你們覺得藺相如這樣做能不能稱為“騙”?

生:(齊)不能。

生:秦王事先給趙王的信中説願意拿十五座城來換和氏璧,可和氏璧到手後卻絕口不提交城換璧的事,這樣的行為才是真正的“騙”。

師:説的有道理。“騙”是個貶義詞,秦王不守信用,可以用這個詞來形容。你們覺得藺相如推説和氏璧有點兒小毛病,做得對不對?

生:(齊)對。

師:那麼,我們就應該用個褒義詞來概括藺相如的所作所為。

生:隨機應變。

師:還有沒有其他詞?

生:足智多謀,

師:還有哪些句子也表現出了藺相如勇敢機智的特點?

生:他理直氣壯的説:“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這句話體現了機智這個特點,因為藺相如以此要挾秦王交出十五座城。

(一時沒有其他學生補充)

師:藺相如會不會真的向柱子撞去?

生:不會。因為藺相如答應趙王,如果秦王不願意交付十五座城,就把璧送回趙國。

師:有沒有認為會撞得?

(學生們都搖搖頭)

師:秦王認為藺相如會不會向柱子上撞?(學生紛紛舉起了手)

生:秦王認為會的,因為秦王不敢叫人去搶,反而叫人拿出地圖,把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

生:我現在認為,如果秦王強逼的話,藺相如會撞向柱子。我想藺相如是不會讓秦王白佔便宜的,“説着,他舉起和氏璧,就向柱子撞去“這句話可以證明。

師:如果藺相如這樣做,結果會怎樣?

生:可能一頭撞死在柱子上。

生:也可能沒撞死,但是後來被秦王殺死了。

師: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我們可以用什麼詞語來概括藺相如的特點?

生:臨危不懼。

生:不畏強暴。

生:大義凜然。

生:視死如歸。

••••••

《將相和》教學反思

誘導設疑法,顧名思義,就是抓住時機,採用循循善誘的方法,提出問題,讓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充分運用他們的才智,自己獨立解決問題。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説的“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

一 相機誘導 ,啟發思維

學生説藺相如把和氏璧騙了回來,這是我在備課時始料不及的。但是,我知道學生已經明白藺相如是在用計,這是學生回答中的正確因素,只是用詞不當。我並沒有立刻否定學生的回答,而是問學生:“這塊比原來是誰的?”並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從而使學生正確領會作者對藺相如和秦王一褒一貶之意。

學生錯誤的回答,往往是誘導設疑的切入口。所以在教學中,我細心聽學生的回答,雖然是錯的回答,我還是仔細琢磨了他們的內心想法,抓住時機,啟發誘導。

二 誘導設疑 ,鼓勵創新。

我在備課時,設計了“藺相如會不會真的向柱子撞去”這個疑問,原以為這個問題會在學生中引起激烈的爭論,可是事與願違,學生都一致認為,藺相如不會真的向柱子撞去,只是嚇唬嚇唬秦王罷了。看來,學生的思維被已知的結果束縛住了。因為,這個故事的結果學生已經知道,藺相如並沒有向柱子撞去。

怎樣才能使學生衝出思維的樊籬,敢於發表不同意見呢?這是,我問學生:“秦王認為藺相如會不會向柱子撞去。”這個問題是學生擺脱了定向思維,課堂氣氛也一下子活躍起來。當“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換個角度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也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學生體會到了藺相如願與和氏璧共存亡的決心,最後概括出藺相如視死如歸,不畏強暴的精神,品格。

在閲讀教學中,當學生的思維活動出現停滯,閉塞或悖謬的時候,我適時的提出問題來誘導學生調理,疏通自己的思路,能更好的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將相和》教學實錄:悄悄地,走進故事深處 篇三

二、比一比,再組詞。

璧(    )    秦(    )    廉(    )

壁(    )    泰(    )    鐮(    )

避(    )    奏(    )    謙(    )

澠(    )    侮(    )    換(    )

蠅(    )    誨(    )    喚(    )

三、縮句。

1.一列長長的火車飛快地通過雄偉的南京長江大橋。

2.一架銀白色的飛機在藍藍的天空中飛行。

3.北京東方小吃店有很多的特色小吃。

4.那盞紅色的精緻的小枱燈是我的生日禮物。

四、給帶點的詞填上反義詞。

積少成(  )    同甘共(  )    轉敗為(  )

異口(  )聲    裏應(  )合    口是心(  )

五、讀課文填空。

《將相和》這篇課文,講了(  )件事。第一件事的起因是(      ),結果是(      )。第二件事的起因是(      ),結果是(      )。第三件事的起因是(      ),結果是(      )。三件事總起因是(      )。

六、任選一題。

1.複述“負刑請罪”這個故事並表演。

2.請用一百來字概括一下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並用上“無價之寶、為難、理屈、完璧歸趙”等詞。

答案:

一、侮辱、負荊請罪、戰袍、抵禦、大臣、允諾、完璧歸趙

二、完璧歸趙、牆壁、迴避;秦朝、泰然、奏樂;廉潔、鐮刀、謙虛;澠池、蒼蠅;侮辱、教誨;交換、呼喚

三、1.火車通過大橋。2.飛機飛行。3.小吃店有小吃。4.枱燈是禮物。

四、積少成多、同甘共苦、轉敗為勝、異口同聲、裏應外合、口是心非

五、三;秦王説要拿十五座城換和氏璧,完璧歸趙;秦王在澠池會上讓趙王鼓瑟,秦王為趙王擊缶;藺相如立功封官,廉頗不服氣,和好如初;秦國強大,以弱攻小。

六、略。

《將相和》教學實錄:悄悄地,走進故事深處 篇四

(本課例為第二課時。)

師:上節課大家和老師一起學習了《將相和》,課文講了哪三個故事呢?

生(齊):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師:劉老師喜歡聽故事,尤其愛聽歷史故事。《將相和》是選自司馬遷《史記》中的歷史故事,朗讀這樣的歷史故事該用怎樣的語氣呢?

生:應該讀得緩慢些。

生:我認為既然是故事,就要讀出講的味道來。

師:對!講故事要娓娓道來,讓聽故事的人能夠入情入境。怎麼樣才能讀出講的味道來呢?劉老師給大家三個小建議:一是敍述的語言適當慢一點,二是要注意故事裏的人物語言,三是心裏要裝着聽眾。接下來劉老師要聽大家來講故事,聽誰來講呢?

生:分組讀。

師:好!就聽你的,小組讀,請哪個小組來讀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學生紛紛舉手)這一組人氣指數最高,就請你們組。

(小組讀,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關鍵詞語“理直氣壯”、“大大方方”等。)

師:很好,講故事的味道慢慢地越來越濃了。現在要考考另外兩組聽眾: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説,要和那塊璧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請問:藺相如是真撞還是假撞?

生1:如果那時候秦王很和氣地把藺相如勸下來了,那麼他是不會再撞上去的:如果秦王反而拿寶劍逼他。如果秦王猜測到藺相如是假撞,那麼他有可能會撞上去。因為藺相如那時候……

生2: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生3:我認為藺相如是想試探一下秦王。秦王怕撞碎了璧,連忙把他勸住,説一切都好商量,還叫人拿出地圖,把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池指給他看。我覺得藺相如是這樣想的,就是想試探一下……

師:你的意思一句話:假撞。對嗎?

生3:試探!

師:你很會咬文嚼字,將來如果當外交官。一定會很出色。

生4:他絕對不會撞上去的,我從第六自然段看出: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説:“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個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個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我從這個“一定”中看出藺相如是十分有把握的,一定會把璧送回去。

師:多有心的孩子!不是説把璧送回來,而是要毫髮無損地“完璧歸趙”,豈能撞碎這無價之寶?那麼藺相如又憑什麼敢於立下這樣的誓言,如此勝券在握呢?

生:我覺得這是秦王的問題了。前面説到,趙王收到的是一塊無價之寶,秦王他一定會想方設法去搞到,他一定會想:唉呀,這可是個絕世好玉啊,我不能讓它浪費了,就這麼讓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拿着往柱子上撞,我一定要先勸住他,不能讓他撞。可能藺相如就利用了這一點。

師:這叫知已知彼。把掌聲獻給這兩個同學。但秦王真的是喜歡這塊玉嗎?他的目的就僅僅是為了得到“和氏璧”嗎?和氏璧真的值十五座城池嗎?這些問題,需要深入地思考。課文裏面找不到答案,下課的時候去閲讀劉老師給你們的資料。

現在我們聽下一個故事——澠池之會。現在輪到你們了吧?希望你們聽得比他們更好。當然也希望你們讀得比他們更好。預備齊!

生: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藺相如在澠池會上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做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師:很好,故事講得繪聲繪色。你們先猜猜劉老師可能會提一個什麼問題?

生1:我覺得老師有可能會提:藺相如為什麼會在澠池會上説,“現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離,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生2:我的問題就是,藺相如憑什麼這麼説?

生3:藺相如為什麼敢和秦王拼命?

生4:藺相如為什麼説:“您跟我……”要用“您”?

師:老師的問題是:藺相如會不會跟秦王拼?是真拼還是假拼?

生1:我認為是假拼。因為秦王身邊有很多侍衞,他不會怕……

生2:我也認為那是假拼,他是利用秦王貪生怕死的心理,

師:你怎麼知道秦王是貪生怕死呢7

生2:因為我從課外瞭解到,秦王大修陵墓,為了長生不老還到處求靈丹妙藥,所以我知道秦王貪生怕死。

師:哦,你的知識真淵博啊,可惜張冠李戴了。這個秦王不是那個秦王。你説的那個秦王是秦始皇,這個是比秦始皇早三百多年的秦昭王。秦始皇貪生怕死,這個秦王不一定,文章當中也沒有依據。

生3(理直氣壯地):我認為是假拼!

師:你瞧,這就是理直氣壯。

生3:因為這是在秦國的地界,假如藺相如跟秦王拼了,趙王也活不成了,身為臣子必須為君王考慮周到。

師:把掌聲獻給這位善於思考的同學。這才叫會思考,這才叫會傾聽,這才叫會讀書。上次他敢拼,他是瞭解了秦王的弱點,喜歡這塊玉,料他不敢逼我。這回秦王是不可能像喜歡“和氏璧”一樣喜歡我們趙王的。

(生大笑。)

師:現在趙王在身邊,拼個魚死網破,國王都沒有了,我藺相如還算一個好臣子嗎?這一次去,是誰促成的呀?大家都不讓趙王去的,只有藺相如贊成去。你能完璧歸趙。你就應該“完王歸趙”吧?

(生頻頻點頭。)

師:現在王都不在了,這玉有什麼用啊?所以説,他是不會撞的。但不會拼,他又憑什麼敢拼呢?就不怕秦王識破這個計策嗎?這個問題書上沒寫,需要進一步思考。我們等下再回頭來解決。這個小組講述的語氣讓我們感覺到了聽故事非常有味道。你們雖然人少一點,但希望要像藺相如一樣,不要在強者面前示弱。預備齊 ——

生: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説……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去……

師:停,我看你們已經很服氣了,再來一次。

生:藺相如對他們説:秦王我都不怕,我會怕廉將軍嗎……我所以避着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的利益……

師:停,藺相如在説這段話的時候,他的心情應該怎麼樣呢?如果我們要在“説”前面加個成語,應該加什麼詞好呢?

生:誠心誠意、憂心忡忡、語重心長。

師:我也覺得最恰當的是加一個“語重心長”,語重心長一般用在兩種情況下,一是憂慮,一是十分真誠,此刻最符合藺相如的心情,你們就要讀出這種心情。他們人少了一點,我們一起來。

(生齊讀。)

師:歷史故事,就應該這樣慢慢地講述。故事講完了,那麼劉老師會提什麼問題呢?你來猜一猜。

生1:廉頗為什麼要負荊請罪?

師:有誰能解決這個問題?

生2:因為廉將軍覺得自己很慚愧,藺相如有這樣的思想,池還想得這麼壞……師:簡單一點説,就是覺得自己做錯了,所以要負荊請罪。生1:他為什麼要負“荊”請罪,而不是穿好衣服,拿着禮物,上門去賠禮道歉,説對不起啊?

師:哦,對呀!到上大夫家去道歉,為什麼要赤裸上身揹負荊條,這多不禮貌呀?為何不是拿着一罈老酒去、帶上高級禮品、衣冠楚楚地去?

生3:他是非常誠心地去請罪的,而且他是負着荊條,因為荊條有很多的刺,背在背上是很痛的。意思是你哪怕打我幾下都無所謂,以顯示他的誠心。

生4:我覺得廉頗聽到藺相如的話應該知道藺相如思想很崇高,不會對老酒一類的禮物感興趣。

師:哈哈,藺相如是個清官,你説得對極了。他的崇高思想是什麼?

生4:不顧及個人的利益,顧及大局的利益。

生5:我認為廉頗認識到自己犯的錯很嚴重。彼此不和的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就會趁機攻打趙國,輕的話會丟失趙國的半壁江山,重的話會全軍覆沒,他也認識到自己犯的錯很大,所以要負荊請罪。

師: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一下,假如是藺相如犯了錯,他會不會像廉頗這樣負荊請罪?

生:不會,廉頗是武將,他會負荊請罪。藺相如是一個文官,他不會揹着荊條,他會用其他的方法來請罪。

師:把掌聲獻給他。揹着荊條是武將、軍人的作風,體現了將軍耿直的個性,對就對,錯就錯,這就是將軍的風度。我們再看看文官藺相如是如何表示自己的真誠的,“以國家大局利益為重”的意思他是如何讓廉頗關口道的?他是不是直接跟廉頗|兑:“廉頗呀,我們要團結呀,要以國家利益為重呀!”

生:不是。

師:我們找找藺相如的話。

生:(齊讀)“秦王我都不怕,我會怕廉將軍嗎?……我所以避着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的利益。”

師:他這話是對誰説的?

生:對手下説的。

師:手下的人再把這話傳到廉頗的耳朵裏。這就是文人的計謀,文人的智慧。講故事聽故事都很有味道,但是如果我們走進故事當中,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大家請注意看黑板上三個故事的小標題,“完璧歸趙”的是誰呢?

生:藺相如。

師:“澠池之會”是誰會見誰?

生:秦王和趙王。

師:對,是從秦王的角度概括的。那麼“負荊請罪”的又是誰呢?

生:廉頗。

師:這三個標題,分別是從三個不同的人物角度來概括這三個故事的。而且每一個故事不可能只有一個人物。那麼故事中的其他人物都在幹什麼?想什麼?我們先看“完璧歸趙”,在“完璧歸趙”的故事裏,秦王主要想幹什麼?

生:換璧。

生:騙璧。

師:對。這個“騙”字很重要。換璧是假,騙璧是真,他是“拿城騙璧”。最後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面對秦王“拿城騙璧”的局勢。廉頗在幹什麼?

(生皆茫然,“完璧歸趙”中沒有廉頗出場的文字。)

師:在“完璧歸趙”中。廉頗做了些什麼?

生:我認為他是在跟趙王商議,商議如何去跟他們以璧換城。

生:藺相如不是叫人帶着和氏璧回趙國嗎?我想他可能護送和氏璧。

師:你很會想象。但是沒有文字依據,不可靠。

生:藺相如是叫人送和氏璧,我認為那人把璧送給了廉頗。

師:你這還是想象的,要從文中找到依據。看課文:趙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刻召集大臣來商議。廉頗算不算大臣?

生:算。

師:面對換不換的難題,廉頗他有沒有策略?

生:沒有。

師:當大家都在為難的時候,面對秦王以城騙璧的陰謀,廉頗他是——

生:左右為難。

師:在這個時候,“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廉將軍破解不了的難題,藺相如出來化解了。我們再看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主要做了什麼?

生:藺相如以命相逼。維護了趙王。

師:這個“逼”很好,我們就用這個逼。以命相逼。逼誰啊?逼秦王。幹嘛呢?

生:擊缶。

師:很好。你看,每一個人物在故事當中,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現在你們就知道了,藺相如為什麼會在澠池會見當中敢於以命相逼,他的底氣來自哪裏?

生:廉頗坐鎮國都。

師:課文中有沒有這樣的句子?找到讀一讀。

生:(齊讀)大將軍廉頗坐鎮國都。並派將軍李牧帶着軍隊送趙王一行到邊境,做好了抵禦秦兵的準備。

師:還有一處。

生:澠池會上,秦王沒有佔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作好了準備,不敢怎麼樣,只好放趙王回去,

師:沒有廉頗的坐鎮國都,他敢這樣嗎?那真是以卵擊石,匹夫之勇,最後只能魚死網破。我們再看第三個故事,廉頗來負荊請罪時,藺相如是如何做的?

生:藺相如熱情地出來迎接。

師:很好,用了課文中的詞句,藺相如熱情迎接。讀書就要善於從課文中去找答案。廉頗的負荊請罪與藺相如的熱情迎接,讓我們感覺到“和的真誠”。面對趙國文臣武將真誠的和,秦王怎麼樣?課文中沒有寫到,但秦王一定不會無動於衷。

生:我認為秦王肯定是在準備攻打趙國。

師:和氏璧沒有到手。反受了一肚子委屈,豈能善罷甘沐?很好。合理的想象。

生:我想秦王知道他們兩個和好之後肯定很懊惱,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這樣要攻趙國更不容易了。

生:我認為秦王會再次挑撥廉頗和藺相如的關係。

師:一計不成,又生一計。

生:我認為秦王也想找個像藺相如一樣機智的人,還想把璧給騙過來。

師:那麼秦王面對藺相如與康頗真正合二為一,此時此刻,他的心裏怎樣想呢?生:秦王很苦惱。生:你們幹嘛不繼續吵起來。(眾生笑)生:還在犯愁。生:大發雷霆。生:憂心忡忡。師:對,秦王肯定是坐立不安啊(板書),理清了人物的關係,我們就會發現每一個人物的一舉一動。都會在其他人物的身上得到反映。看課題,《將相和》,第三個故事是寫“和”,那麼前面有沒有寫他們的“和”呢?

生:沒有。

師:我説有。

生:沒有,前面是寫他們不和。

師:有道理,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完王歸趙”立了大功,廉頗就鬧不和。但是,老師覺得前面兩個故事也是在寫“和”。同學們看,廉頗負荊請罪的時候,他被藺相如的哪種品格打動了?

生:以國家利益為重。

師:有一點我不明白的是,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品德是怎麼來的?是與生俱來?他為什麼能做到以國家利益為重?

生:藺相如知道秦王經常去進攻別的國家,如果不和的話,趙國危在旦夕,所以他能做到。

生:因為他前面兩次為趙王立功,趙王開始封他做上大夫,再封他做上卿,很器重他,使他要為趙國着想。

師:同學們,我們來看前面的故事。在澠池會上,如果沒有廉頗坐鎮國都,藺相如能夠順利地“完王歸趙”嗎?

生:不能。

生:很可能有去無回。

師:在澠池會上,藺相如一請秦王擊缶,秦王拒絕:再請秦王擊缶,秦王再拒絕:最後不得不以死相逼,秦王也只好擊缶。你們想想,藺相如從澠池回來後,他感受最深的應該是什麼?

生:沒有廉頗,就沒有自己的成功。

生:他應該感受到了團結的好處,

師:對呀!藺相如切身感受到了文臣武將“和”的力量,感受到了“和”對自己、對國家的重要。澠池之會。如果他們兩人鬧不和,能成功嗎?

生:不能。

師:澠池會。可以説是文臣武將“和”的完美合奏。我們再看“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有沒有講“和”?

生:有。

師:面對秦王“拿城騙璧”的局勢,大臣和武將們束手無策,面對這場國難。藺相如勇敢地站出來,而且順利地化解了這場危機。如果藺相如不站出來,趙國會怎樣?

生:天下大亂。

生:也許早把和氏璧乖乖地交出去了,

生:也可能秦國大舉進攻趙國。

師:如今,面對秦王以城騙璧的陰謀,藺相如站出來,讓秦王吃個啞巴虧。那麼,藺相如完璧歸趙,化解了趙國的危機,實際上也解了廉頗的圍。經歷這一事件,廉頗應該感受到什麼?

生:感謝藺相如。

生:感受到“和”的重要。

師:廉頗感受到了“和”的重要性嗎?

生:有。

生:沒有。

師:當然沒有,如果一開始廉頗就從“完璧歸趙”中感受到了“和”的重要性,他後來就不會和藺相如“鬧不和”。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其實寫的就是“和” 的開始,但是我們可愛的廉頗將軍卻沒有感受到“和”的力量。在澠池之會上,廉頗依舊沒有感受到“和”的力量、“和”的強大。所以才會有後來的“得給他個下不去”。

同學們,你們現在説説藺相如為何能自覺地做到以國家利益為重呀?

生:因為藺相如體會到了“和”對國家的好處。

生:因為他知道廉頗是愛國的,要和廉頗團結起來。

師:對,因為藺相如切身感受到了文臣武將“和”的強大,沒有對“和”的強大的理解,不可能有如此寬廣的胸懷。而我們可愛的廉頗將軍開始之所以“鬧不和”,不是因為他不愛國,也不是因為他不以國家利益為重,而是沒有認識到“和”對個人、國家的好處,沒有感受到“和”的力量、“和”的強大。你看,當廉頗得知藺相如躲避自己是為了“和”,為了國家的利益。他就負荊請罪,從此和藺相如結下刎頸之誼。所以。我們今後評價某個人物,不要簡單地説某某人好,某某人不好。品德的問題。許多其實都是認識與瞭解的問題。

《將相和》看似只有結尾在講“和”,其實故事一開始就在講“和”,處處在寫“和”。如果僅僅看到故事結尾的“和”,那只是表面的“和”。這個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很多很多,有一點最重要的就是“和”的強大力量。我們中國人自古就鍾愛“和”。俗話説“家和萬事興”,今天我們也明白了“人和國——”

生:人和國家興旺。

師:對!人民團結起來,國家才能強大,國家才能興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孩子們,這就是歷史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

課後還有兩個作業,一、在每個故事中,趙王也是一個重要人物,他又主要在幹什麼呢?想什麼呢?課後自己去歸納。二、“將相和”之後。藺相如和廉頗攜手保衞趙國,可我們知道最後還是秦國滅亡了趙國,統一了中國。這其中還有許多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請大家課後閲讀老師發給大家的資料《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汁原味的故事,比我們的課文更豐富有趣。下課。

(本課例由任妹整理。)

《將相和》課堂實錄 篇五

設計理念: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和”文化作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依然有着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時期,我們更加要學習和發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而語文是一個文化性以及文學性很強的科目,對文化的傳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篇課文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閲讀,從多角度去發現、領略人物的形象與品質的同時,深深感悟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自覺接受“和”文化的薰陶。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正確讀寫“隆重、膽怯、諸位、和氏璧、無價之寶、理直氣壯、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同心協力”等詞語。

2.瞭解課文內容,領悟3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高尚品質。

3.弘揚和學習中華傳統優秀的“和”文化,感悟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自覺接受“和”文化的薰陶。

教學重點:

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閲讀,從多角度去發現、領略藺相如的形象與品質。

教學難點:

把握“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之間複雜的因果關係,以及感悟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結合題目,蒐集一些生活中與“和”字有關的常用成語、俗語等。

2.查找藺相如與廉頗的相關文學常識,也可以找找相關的成語、詩詞、典故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學生閲讀歷史故事的興趣以及加深對“和”文化的理解。

1.同學們,我們中華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和”文化作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依然有着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比如説同學們蒐集的成語、俗語 “和氣生財”、“萬事以和為貴” 、“家和萬事興”、“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所有這些詞語無一不體現了“和”文化。今天讓我們在學習歷史故事的過程中,在瞭解歷史名人的同時,一起來慢慢品味其中的“和”文化吧。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將相和》。

2.板書課題。

3.同學們之前已預習過課文,知道題目的“將”、“相”分別是誰嗎?“和”在這裏應該是什麼意思嗎?説説對於題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將” 指大將軍廉頗,“相”指上卿藺相如,“和”是和好、團結的意思。題目是指大將軍廉頗和上卿藺相如和睦相處,重歸友好。後世常用“將相和”比喻文官和武將能團結一致,共同把國家的事情辦好。)值得注意的是“將、相、和”這三個字都是多音字。將來、將要;將士,大將;相信;丞相;he和平;he附和,唱和;huo和麪;huo和藥、和弄;hu和牌。

4.(在鑑賞課文之前,我們先簡單來了解一下本篇課文的相關常識)人物以及文學常識理解:學生根據課前蒐集的資料介紹他所瞭解的歷史人物,教師根據學生的談話適當的激勵與點評。)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將”與“相”之間為什麼和好,他們之間為什麼曾經不和?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理清課文圍繞廉頗和藺相如講了幾個小故事,劃分好段落,並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並想想故事之間有什麼聯繫。

本文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1—10自然段):完璧歸趙。

第二個故事(11—14自然段):澠池之會。

第三個故事(15-18自然段):負荊請罪。

三個故事之間有什麼聯繫?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① 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的兩次立功,被趙王封為上卿,致使廉頗不服氣才有了“負荊請罪”的故事。因此,這三個小故事之間有着因果關係。

(前兩件事均是因,“負荊請罪”是果。)

② 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們的愛國。板書:愛國(此外還有其他原因嗎?請同學們再思考一下。)

歷史背景展示

戰國是我國曆的一個動盪不安,連年征戰的時期,當時比較強的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秦國是的一個。課文中所講的趙國緊挨着秦國,另一邊是富強的齊國,處於兩大強國之間的趙國,在軍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有關係國家興亡的重大意義。

(記得有句古話是這樣説的,時勢造英雄。而我想要説的是在當時動盪不安的社會背景下,人們渴望安居樂業,繁榮富強。正因為人們有了安穩過日子的想法,)“和”文化也就應運而生了。所以我認為將相和的另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有共同的文化意識——‘和’文化”。

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處於大變革時期,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等,他們各自著書立説,如: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以和作為人文精神的核心。其弟子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孟子也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家的“天人合一”自然和諧觀;墨家主張“兼愛、非攻”,提倡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

關於“和”文化的簡單概括以及聯繫生活。

其實藴含“和文化”的事例很多,比如(1)、戰國後期,六國聯盟合力攻秦;(2)、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能拋開成見,共同抗日。(3)、而在我們生活中,作為一名學生,能做到與同學們和諧相處,互相幫助,愛護班集體的利益。那麼你就是一個傳播“和”文化的好學生;回到家裏,能和家人互相諒解,維護家庭和睦,那麼你就是一個傳播“和”文化的好孩子。

2.暢所欲言(我們將繼續學習這篇課文,再次零距離接觸這些歷史人物。):結合課文內容,説説你喜歡哪個人物,聯繫上下文,想想為什麼?

請同學們互相討論,交流:(藺相如臨危不懼、機智勇敢,胸懷寬廣愛國情深;廉頗知錯就改、勇於改過;秦王陰險狡詐、貪得無厭……)

(1)、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壁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説:“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交流:藺相如覺察到秦王根本無誠意拿城換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説璧上有瑕,巧妙地將和氏璧要回手中,這一言行充分表現了他的機智。

3.藺相如捧着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説:“我看您並不想……這柱子上!”説着,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氣壯”,指理由充分,説話有氣勢。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藺相如知道秦王特別喜歡這塊璧,於是抓住秦王喜歡璧的心理,威脅秦王,嚇唬秦王。一個“撞”字足以表現出藺相如的勇敢無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過人。

②藺相如的勇敢無畏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人,也嚇壞了非常喜歡和氏璧的秦王,請同學們再讀一讀藺相如的動作,語言感受他的無所畏懼。(點名回答,要求在讀的過程中配上適當的動作、表情等,演好角色。)

4.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説:“和氏璧已經送回……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①探討:藺相如非常聰明,派人把璧送回趙國,先發制人。藺相如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變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從中看出他機智勇敢、做事果斷、不畏強暴的性格。

②板書:機智勇敢,不畏強暴

5.他走到秦王面前説,“請您為趙王擊缶。”秦王拒絕了。藺相如再要求,秦王還是拒絕。藺相如説:“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①藺相如面對秦王對趙王的侮辱,奮起反抗, 為了國家的尊嚴他不畏強暴,不畏犧牲。(愛國情深)

②情境朗讀,體會藺相如的勇敢無畏。假如你就是藺相如你會怎樣對秦王説這些話,指名讀。

“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將軍嗎?……我所以避着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從藺相如的語言、行動你感受到了什麼?感受到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

“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從廉頗的話中,你發現廉頗有什麼特點?(廉頗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秦王:陰險狡詐、言而無信、貪得無厭

同學們的感受真不少!我發現大家説的最多的就是藺相如,看來同學們都對正面人物藺相如情有獨鍾啊!(文章中主要出現了幾個人物?同學們似乎都不咋喜歡秦王啊,他是個怎樣的人,同學們到底為何如此抗拒呢?請聯繫上下文説説你的理由。)

想一想:趙國“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你為趙王感到幸運嗎?為什麼?

藺相如具有不畏強暴、機智勇敢,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廉頗也能以國家利益為重,勇於認錯,知錯就改。而他們兩人的共同特點是愛國,有這樣兩位文臣武將處理大小事務,趙王是非常幸運的。

第二課時

一、通讀課文,生字詞、成語查漏補缺。

1.多音字:着(zháo)急、上當(dàng)、答應(yìng )、為(wéi)難、便(pián)宜、上朝(cháo),據詞定音。

2.認清字形,比較形近字,璧(壁)、秦(奏)、歸(舊)、克(刻)。

3.體會詞語的意思,找出課文中帶這些詞的句子讀一讀。

攻無不克:攻城奪地,沒有拿不下來的。

戰無不勝:形容強大無比,每戰必勝。

同心協力: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二、我們所學的成語中,有哪些是出自本文的?想想它們是什麼意思?

1.負荊請罪:負,揹着。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着上身,揹着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這個成語現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2.完璧歸趙:負:揹着;荊:荊條。揹着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在文中是指廉頗向藺相如請罪。

三、各抒己見,問題討論(釋疑環節)。

提出自己感興趣的或者不懂的的問題,和大家一起討論。

如:廉頗負荊請罪的過程中,他會和藺相如説些什麼呢?

四、學有所悟。

體會文章的寫作方法即寫法。(要求學會融會貫通,學會遷移,運用到寫作中。)

1.人物描寫方法

(1)動作描寫

(2)語言描寫

(3)神態描寫

2.修辭手法:對比

3.文章謀篇佈局上:呼應題目,揭示主題。

五、總結。

本篇課文,我們就學習到這裏,希望同學們能把握住用典型事件刻畫典型人物性格形象的方法,懂得把本課學習的寫法運用到作文中,學以致用。同時能夠牢記從中學習的“和”文化,做一名傳播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者。

《將相和》教學實錄:悄悄地,走進故事深處 篇六

一、初學提綱

1、自學生字。書寫難定:諾、廉、御、侮辱、荊

2、正確讀寫詞語。

召集、大臣、允諾、廉頗、抵禦、侮辱、戰袍、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理屈、理直氣壯、無價之寶、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同心協力。

3、默讀課文,給每個故事加個小標題。(                )、(                )、(               )。

二、深學提綱

1、按“起因、經過、結果”把第一個故事分為三部分。

2、勾畫完璧歸趙中藺相如與秦王鬥爭的重點詞句,你認為藺相如是個                                             的人。

3、勾畫澠池之會中藺相如與秦王鬥爭的重點詞句,你認為藺相如是個                                             的人。

4、勾畫負荊請罪中藺相如與廉頗從“不和”到“和”言行的重點詞句,你認為藺相如是個                       的人,廉頗是個

的人。

5、藺相如在“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中立了大功,被封為          ,職守比廉頗高,於是將相              。廉頗有意讓藺相如下不了台,藺相如為了國家退避三舍,廉頗深受感動,於是上門                   ,                         保衞趙國。

三、學習課文內容。

(一)讀課文內容,考慮下面的問題:

1、“將”指______“相”指_______ “和”的意思是                從“和”字可以推想出什麼?

2、這個故事發生在_____時候,主要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三個故事。

(二)學習“完璧歸趙”

1、讀第一個故事思考:

因為                   所以趙王和大臣們都知道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可是又不能不答應,                結果                      。

因為                          ,所以只好派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到秦國。

2、讀文中藺相如説的話,思考並填空。

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説:“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藺相如捧着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氣壯地説:“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説:“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

(1)“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的起因是

經過是

結果是

(2)通過藺相如的語言和動作你認為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

《將相和》課堂實錄 篇七

《將相和》教學反思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國小 劉玉榮

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然後用小標題概括三個故事,再説出三個故事的聯繫: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大功,趙王封他為上大夫;在澠池會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為上,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説要給他個“下不了台”,這就是將相不和的主要原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兩故事與負荊請罪存在因果關係。接下來學生讀如下一段話: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説:“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

找出核心問題:藺相如立功,藺相如是僅僅靠一張嘴嗎?

接下來學生抓住重點句子説明:藺相如立功,藺相如不僅僅是靠一張嘴。再讓學生朗讀和談體會,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藺相如不畏強暴。

然後小結:藺相如真正靠的是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愛國精神。他在用自己的生命保衞國家和國家的尊嚴。

最後形成共識:

家和萬事興,國家也是同樣,一個國家既要有驍勇善戰的武將,又要有能言善變的文官,大家團結一致,國家才能興旺發達。

看來,“藺相如立功,藺相如是僅僅靠一張嘴嗎?”是本課的一個核心問題,牽一髮動全身有價值的問題。這堂課就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使一篇內容較長的課文教學起來簡單多了。

《將相和》教學反思

江西省南昌市上海路新村國小 彭玉媛

自己長期教學了課文後,留下了許多的沉思,我也知道教學是一種缺憾的藝術,正是在這不斷的反思中,教學才日趨成熟。

本課教學,有以下幾處值得提倡之處:

一、“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閲讀教學應以讀為主。”

以我執教的《將相和》為例談談怎樣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懂的。

第二課時教學,出示了廉頗的一段話“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用這句話統領教學,全課教學的思路清晰。

先讓學生自讀體會廉頗説這句話時帶着什麼樣的感情,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生自讀後體會到第一句用驕傲的語氣讀,第二句用妒忌的語氣讀,第三句用不服氣的語氣讀。學生通過讀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問學生:“藺相如立功,藺相如僅僅是靠一張嘴嗎?”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説出了哪些話,請快速讀課文第一個小故事《完璧歸趙》,第二個小故事《澠池之會》,用──畫出藺相如的語言來,讀一讀體會體會,讓我們用事實來説服廉頗,讓他改變對藺相如的錯誤認識。”

於是,學生們動手在文中找出藺相如的語言,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已錯了,從而負荊請罪。

“藺相如立功,藺相如僅僅是靠一張嘴嗎?”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極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麼設計,脱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會情感,讀中沉澱閲讀的方法。可見,閲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是讀。我想,道理就在這裏。

二、對文本進行了加工處理,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1、在學習“負荊請罪”內容時,結合文章此處的留白,讓學生自已設計想象兩人的語言,動作,神態,並表演出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語交際能力。

全文學完後,我利用班隊課進行課本劇表演,讓學生自由組合,選擇其中一個或兩個小故事,重點研究人物的言行。即研究劇本,再上台表演,表演後要向 “觀眾”説明你為什麼要這麼演,使每個人在“合作”演的同時,能加深對人物的理解,提高認識,獲得深刻的體驗。

2、聽了我校老師的課後,她在上課開始就設計了一個小故事,讓學生讀了小故事後填寫一句俗語:“將軍額上能走路,宰相肚裏能撐船。”我在最後總結全文時,板書設計做了一點新的嘗試,給了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板書了上聯是:宰相肚裏能撐船,讓學生結合人物品質,對出下聯來,學生很快就對出:將軍背上能負荊,對人物的品質銘記於心。

結合區教研活動的評課,以及自己的教學,覺得有一些值得改進的地方。

1、對學生的評價我總覺得還不夠及時,評價的語言還不夠豐富。評價學生,是對學生現階段學習方法的一個小結,也是調動其他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手段,因此作為老師一定要關注並評價每一次學生的發言,用真心的鼓勵換取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2、還要在教學中注重教給學生分析,閲讀的方法,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3、教學這類歷史性的課文,要鼓勵學生蒐集一些資料,幫助理解課文。

《將相和》教學反思

浙江省杭州市九蓮國小 李 瑛

參加了西湖區第三層次學科帶頭人教學研討活動,聽取了本校任老師上的《將相和》,以及自己教學了課文後,留下了許多的沉思,我也知道教學是一種缺憾的藝術,正是在這不斷的反思中,教學才日趨成熟。

本課教學,有以下幾處值得提倡之處:

一、“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閲讀教學應以讀為主。”

以我執教的《將相和》為例談談怎樣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懂的。

第二課時教學,出示了廉頗的一段話“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用這句話統領教學,全課教學的思路清晰。

先讓學生自讀體會廉頗説這句話時帶着什麼樣的感情,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生自讀後體會到第一句用驕傲的語氣讀,第二句用妒忌的語氣讀,第三句用不服氣的語氣讀。學生通過讀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問學生:“藺相如立功,藺相如僅僅是靠一張嘴嗎?”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説出了哪些話,請快速讀課文第一個小故事《完璧歸趙》,第二個小故事《澠池之會》,用──畫出藺相如的語言來,讀一讀體會體會,讓我們用事實來説服廉頗,讓他改變對藺相如的錯誤認識。”

於是,學生們動手在文中找出藺相如的語言,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已錯了,從而負荊請罪。

“藺相如立功,藺相如僅僅是靠一張嘴嗎?”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極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麼設計,脱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會情感,讀中沉澱閲讀的方法。可見,閲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是讀。我想,道理就在這裏。

二、對文本進行了加工處理,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1、在學習“負荊請罪”內容時,結合文章此處的留白,讓學生自已設計想象兩人的語言,動作,神態,並表演出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語交際能力。

全文學完後,我利用班隊課進行課本劇表演,讓學生自由組合,選擇其中一個或兩個小故事,重點研究人物的言行。即研究劇本,再上台表演,表演後要向 “觀眾”説明你為什麼要這麼演,使每個人在“合作”演的同時,能加深對人物的理解,提高認識,獲得深刻的體驗。

2、聽了任文嵐的公開課後,她在上課開始就設計了一個小故事,讓學生讀了小故事後填寫一句俗語:“將軍額上能走路,宰相肚裏能撐船。”我在最後總結全文時,板書設計做了一點新的嘗試,給了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板書了上聯是:宰相肚裏能撐船,讓學生結合人物品質,對出下聯來,學生很快就對出:將軍背上能負荊,對人物的品質銘記於心。

結合區教研活動的評課,以及自己的教學,覺得有一些值得改進的地方。

1、對學生的評價我總覺得還不夠及時,評價的語言還不夠豐富:

評價學生,是對學生現階段學習方法的一個小結,也是調動其他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手段,因此作為老師一定要關注並評價每一次學生的發言,用真心的鼓勵換取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2、還要在教學中注重教給學生分析,閲讀的方法,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3、教學這類歷史性的課文,要鼓勵學生蒐集一些資料,幫助理解課文。

《將相和》教學實錄:悄悄地,走進故事深處 篇八

本系列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課文的練習題,家長和學生可以下載打印做一下,鞏固課上學到的知識。

《將相和》一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着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伕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他們説,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麼要怕他呢!藺相如對他們説∶“諸位請想一想,廉將軍和秦王比,誰厲害?”他們説∶“當然秦王厲害!”藺相如説∶“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      )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       )我們倆鬧不和,(       )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着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脱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衞趙國。

1、《將相和》中的“將”是指______________,“相”是指______________。課文一共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個小故事。課文中的藺相如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品質。

2、寫出下面詞語的反義詞。

削弱(     )    熱情(    )

2、在文中的括號內填上合適的關聯詞。

3、從文中找出一個反問句,並把它改成陳述句。

反問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象寫話。廉頗來到藺相如門上請罪時,他們倆會説些什麼話?

廉頗會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藺相如會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將相和》二

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chēn chēng)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  型),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説∶“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秦王聽他這麼一説,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着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説∶“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説着,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連忙是一切都好商量(liáng  liàng),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  充)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藺相如説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1、我會劃去文段中括號內不正確的字和讀音。

2、我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稱讚(      )    誠意(     )    隆重(     )

3、藺相如怎麼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請用文中的一句話概括,並寫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別用“______”和“ ﹏﹏”畫出藺相如要撞璧的動作和語言。

5、我根據理解選擇正確的答案。

(1)藺相如提出要舉行隆重的典禮是為了(   )

a、展示和氏璧是無價之寶。b、贏得送璧回國的時間。

c、使趙國完全佔據主動,秦國理屈被動。d、祝賀秦國取得寶璧。

(2)下面對“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的原因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a、秦王喜歡和氏璧。b、秦王不怕失信於天下。

c、藺相如又機智又勇敢,秦王很怕他。

6、藺相如為什麼要説:“這塊璧有點毛病,讓我指給你看,”其目的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將相和教學實錄 篇九

課前交流:

師:請同學們觀察大屏幕上的課件畫面,看看你想到了什麼詞?

(學生在音樂聲中觀察思考。)

師:好,誰説説你想到了什麼詞語?

生:我想到了歷史名城。

師:為什麼?

生:因為那有很多古代的建築。

師:那是哪,知道嗎?

生:不知道。

師:不知道,説明沒有仔細看,畫面上有一行小字,知道這是哪嗎?

生齊答:西安。

師:我就是西安的,西安這個地方可不一般,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到中國來訪問,第一站就來到西安。誰通過觀察畫面,還能再説個什麼詞,為什麼?

生:我想到了歷史悠久,博大精深。

師:為什麼?

生:我覺得西安的歷史很多,而且學到的知識很豐富,很有趣。

師:非常好,應該説西安的歷史文物、歷史遺蹟很多,歷史故事也不少。二是呢,我發現今天大家都有點嚴肅,一個個眼睛瞪着我,把我嚇着,笑着説行不行,先給我笑一笑,我看看。

(學生臉上露出一點笑容)

師(笑着説):笑的有點假,發自真心的笑一笑,笑一下。

(生在笑)

師:還是有點假,可能是我沒有雄老師長的那麼好看,看着有點難過。

(師生都笑了)

師:誰再説説?

生:我想到了美如仙境。

師:美如仙境?

生:因為我感覺前幾幅圖好象是神仙住的地方。

師:我聽了之後,心裏就是用東北話説“賊美賊美的”。我就是從仙境來的。好了好了,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希望一會兒大家發言的時候,心情放鬆一些,就和平常上課一樣,別瞪着我,我膽比較小,好不好?

生齊答:好!

師:我沒聽清,好不好?

生齊答:好!

師:坐好了,我們準備上課!

上課,師生問好!

學習過程:

師: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將相和”(師板書)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到經過“完璧歸趙”和“澠池會見”藺相如從一介布衣升為上卿,可謂平步青雲。廉頗這時很不服氣,他説,請大家看題目,請自己出聲地讀一讀這段話,你能從這段話中讀明白些什麼?出聲地讀一讀,開始。

生:讀“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只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

師:反覆地讀一讀,讀明白些什麼?

師:好,誰來説一説?

生:我感覺廉頗他很氣憤,因為藺相如是爬到比他的職位還高。

師:非常好,誰能再補充?

生:我感覺到廉頗很妒嫉藺相如。

師:為什麼?

生:他説“他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

師:好,(指名補充)

生:我覺得廉頗非常看不起藺相如。

師:為什麼?

生:因為他説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藺相如有什麼能耐。

師:好,就靠一張嘴,誰能説一説嘴在這裏是什麼意思?(指名説)

生:就是跟秦王交涉。

師:好,還有誰來補充?(指名説)

生:我覺得就是光會説話,一點武力都沒有。

師:對,廉頗覺得自己能當上大將軍,那是腦袋別褲腰帶上,一仗一仗實實在在打過來的,而藺相如呢,就靠一張嘴皮子,這當官也太容易了。那誰來讀一讀廉頗説的這段話,怎麼讀呀,我看你長得高大威猛,很像廉頗,來,你來讀。

生:讀“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

師:非常好,我聽了有一種不服氣,還有一種酸溜溜的味道!

師:你看把廉將軍氣的。誰再來(指名讀)

生:“我廉頗戰無不勝”(讀錯)

師:別急,慢慢來!。

生:“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

師:嗯,廉頗氣的,這樣下去呢,廉頗和藺相如的關係呢,遲早會鬧僵,為了能使將、相和,你們現在的任務是勸勸正在氣頭上的廉頗。廉頗可是一員虎將,性子直,脾氣大,現在心情還不太好,你們敢勸他嗎?

生:敢(小聲)

師:敢不敢?

生:敢(大聲)

師:好,要想讓這位戰功顯赫的老將軍心服口服,我們先好好地讀一讀“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看看藺相如到底有什麼能耐。老師建議大家,在閲讀的過程中,把藺相如和故事中的其他人物作個比較,可以同桌一塊讀,一個人讀廉頗的表現,一個人讀故事中其他人物的表現。通過表現,一個人讀故事中其他任務的表現,通過比較,你們或許很快就能發現藺相如的過人之處。現在把課文打開,同桌、小夥伴,現在自己放聲地讀,開始。

生:讀課文……(4分鐘)

師:讀完了同桌可以説一説,你們讀完之後的感悟和結果是什麼,可以互相説一説。

生:互説……

師:好,抓緊時間。

坐好,我在這裏頭很高興,第一,我覺得學得很投入。第二個我發現同學們是很聰明的。有的人呢,把藺相如和秦王作了比較。那麼誰來説一説,通過你把藺相如和趙王作比較你有什麼感悟。誰來説?(指名小夥子)

生:我認為我把藺相如和趙王作了比較發現趙王和藺相如比較實在是太懦弱,就是他一接到秦王的一封信後就立即召集大臣們來商議,而實際藺相如是非常機智勇敢,因為他想了一會兒就説了“我願意帶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這樣我覺得他非常機靈果斷,他願意拿璧到秦國去。

師:好,誰來補充(指名説)

生:我覺得藺相如和趙王一比,我覺得趙王一接到信以後,那就是非常着急,而藺相如就是處事不驚,在這種情況下能冷靜下來思考。

師:對,那麼秦趙兩國之間當時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局面呢?大家看書。

趙王接到了秦王的信,他的難處是什麼呀?誰來根據課文,結合資料分析分析(我希望同學們説話的時候可以傳話筒啊,你説完了,可以傳給別人不要讓我一個人跑啊)接下來要注意發言(指名説)

生:我覺得趙國跟秦國和那個齊國中間,如果趙國不把那個璧跟秦國的城來換,秦國就會進攻趙國。趙國就會被打敗,如果不送給他的話,他就不會把十五座城交給趙國,所以趙王很無奈。

生:我覺得當時大家都知道秦王要把和氏璧騙到手,他們正想不出辦法,不答應怕他來進攻,答應的話又怕他交不出十五座城。

師:好,非常好!你們二位可以當外交家了。給他捨不得,不給他,又怕捱打。趙王的處境用成語來説,怎麼説?

生:“進退兩難“

師:什麼?

生:進退兩難

師:對,進退兩難。趙王接到秦王的信,其實不願意,藺相如又是什麼反映呢?誰找課文中的句子來讀一讀?(指名讀)

生:讀“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説:‘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師:彆着急坐。藺相如,你説讓你去哪呢?

生:秦國。

師:秦國可是個虎狼之國呀!此一去凶多吉少,你為什麼還願意去?

生:因為如果我不去,就是我們理屈。而我去了,他不交出十五座城,那就是他們理屈,所以我願意去。

師:説得非常好!(指名再説)

生:我感覺就是因為藺相如……

師:(打斷生語)不,你現在就是藺相如,你為什麼願意去?

生:假如我去的話可能把那個和氏璧搞破。假如我不去的話,國家會遭到攻擊。假如送給秦國,那不就等於我們自己的國家吃虧了嗎?

師:對,我要換回和氏璧。他稍加思索卻胸有成竹。誰來再讀一讀這段話,讀出他那種胸有成竹、從容鎮定(指名)。

生:“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師:藺相如呢,讓我們一起為他表一表決心。(老師讀開頭部分)“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説。(學生接讀……)

師:作者的表現手法真高明,這麼一對比束手無策、左右為難的趙王;遇事不慌、膽識過人的藺相如和秦王比,你又有什麼感悟呢?(指名説)

生:我感覺秦王那人感覺特別貪,而藺相如是一個特別機智勇敢的人。

師:那麼,在藺相如到秦王這段話中,哪些句子直接表現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誰來讀一讀?(指名讀)

生:讀“藺相如捧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説:‘我看您並不想交出十五座城,現在璧就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説着,他捧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師:好,你能不能説一説這句話為什麼能體現出他的機智勇敢?

生:因為我覺得他首先説他用腦袋和璧一塊撞碎在柱子上,那就説明他一點也不怕死,他覺得為了國家做什麼都行。而且他還非常能猜透秦王的心思。然後他知道秦王不願意他把這塊璧撞碎,所以他才這麼説。

師:嗯,誰來補充,對這句話還有新的理解(指名説)。

生:我覺得藺相如不僅機智勇敢黑體現在知道秦王肯定不會讓他把璧撞碎的,畢竟……

師:(接)他抓住秦王愛璧的心,是不是?那麼你能不能像藺相如一樣來讀一讀這段話。咱倆合作一下,我來讀作者敍述的話,你來讀藺相如。來,咱們倆一塊啊。(師生互讀)

師:理挺直,但我覺得氣還不夠壯。誰再來讀一讀這段話。你來(指名讀)咱倆配合啊。師讀“他理直氣壯地説”生接“我看您並不想……柱子上”

師:好一個藺相如,掌聲鼓勵一下。男生一起來就像他這樣讀(師生互讀)。

師:還有哪些句子,表現出藺相如機智勇敢呢?(指名説)

生讀:“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師:那你能説一説這句話哪最能體現出他的聰明?

生:這塊璧本來沒什麼小瑕疵,他就説這塊璧上有一個小毛病,讓我給您看看,免得您以後,拿到後吃虧。

師:那後來秦王你把璧給不給他?

生:給。

師:為什麼?

生:因為如果這塊璧真的有毛病的話,我拿十五座城交換以後我不就虧了嗎?

師:這個秦王的心理,你和藺相如一樣。還有哪些句子表現出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呢?(指名説)

生讀:“藺相如説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

師:這是個什麼計法?

生:這是個拖延。叫他好把這個璧送回趙國,秦王不給他十五座城。

師:對,緩兵之計,是吧。以上大家的發言很精彩,不過王老師有個疑問,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呀?

生:(齊答)藺相如。

師:那麼大家看這個重點段,這段話其中有近150字是寫秦王的,作者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筆墨來寫秦王呢?請同座位同學討論討論

(生討論)

師:誰來給給王老師答疑解惑(指名説)。

生:因為藺相如已經想到秦王有什麼反映,然後他説完話以後,肯定……

師:你的意思是説秦王特別聽話?

生:不是,藺相如已經料到秦王會有什麼反映。

師:料事如神是吧,誰來補充(指名説)

生:我覺得是因為這些話呢更加真實地表現出秦王被藺相如逼得沒有辦法的表現,然後能從側面能體現出藺相如的機智勇敢。

師:嗯,你可以當作家了。誰再來分析(指名分析)

生:我感覺這個可以突出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這樣會更加體現出藺相如的機智勇敢。

師:秦王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生:貪婪(齊)

師:陰險、狡猾,而且是大國之君。就這麼一個人對藺相如好像言聽計從是吧,這就表現出了藺相如的什麼呀?非同一般,是不是?

秦王越陰險狡猾就越能體現出藺相如的非同一般,這種手法叫“反襯”。請大家再快速地讀一讀“完璧歸趙”,看後面還有沒有這樣的句子,看誰找得快。

有沒有,找到的請舉手(指名讀)

生讀:“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説:‘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把璧送來,絕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

師:找的非常好,那麼你沒發現你讀的這段話中有兩個詞特別有意思,找到了嗎?找到了誰來説?(指名説)

生:我覺得是“大大方方”和“只得”。因為“大大方方”則體現出了藺相如理直氣壯。“只得”我也體現出了秦王被逼得沒有辦法。

師:誰大大方崗?

生;藺相如(齊答)

師:秦王呢?

生:只得

師:只得怎麼樣呢?客客氣氣的。藺相如是一個小國的使者,而秦王是個大國之君,藺相如大大方方,秦王客客氣氣。你從這兩個詞能體會到什麼呢?同桌再説一説。

生:互説

師:有同學已經舉手了,有兩個詞(指名説)。

生:我能看出來秦王很無奈,因為他一個小國的使者,能把你這個這麼大的一個君王給壓下去,讓你給他客客氣氣的。而這裏也能看出來藺相如很臨危不懼,而且不怕秦王敢對他怎麼樣,而且秦王也不會對他怎麼樣,而對待秦王照樣大大方方的。

師:嗯,那我就奇怪了,你把他殺了,不就完了嗎?生這份氣呢!(指名説)

生:因為如果秦王殺了藺相如的話,那天下人都會知道秦王是不守信用的。

師:還有誰補充(指名説)

生:我覺得要是秦王殺了藺相如的話,他會在天下人面前失去誠信。

師:對,這個藺相如多厲害。(指名接着説)

生:如果秦王冠把藺相如給殺了,藺相如就會把那個璧給毀壞掉……

師:(喊停)看來你沒有深入課文,這塊璧哪去了已經?

生:趙國(齊答)

師:完璧歸趙了是吧,這位同學再細心點啊,還有補充的(指名説)

生:秦王把藺相如給殺了的話──第一,秦王在天下人面前就沒有信用了;第二,他也得不到那塊璧了。

師:你看,作者的表現手法多高明呀!藺相如可真厲害,是吧!那麼瞭解完“完璧歸趙”的故事,你現在會怎樣勸廉頗呢?廉將軍哪,藺相如完璧歸趙不是靠一張嘴,靠什麼呢?(指名説)

生:我覺得他靠的是機智的頭腦還有到處留神。

師:(讓學生把詞語寫上,然後再指名説)他靠的是什麼?

生:我覺得他靠的是勇敢

師:勇敢,來寫上。還有誰要説靠的是什麼?

生:靠的是機智的頭腦

師:對,寫上。還有誰要説他靠的是什麼?(指名説)

生:我覺得他靠的是智慧。

師:“智慧”,很好。(再指明説)

生:靠的是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和冷靜的耐心。

師:“冷靜的耐心”,還有誰要説(指名)

生:我覺得靠的是藺相如的臨危不懼。

師:“臨危不懼”寫上,很好。完璧歸趙以後,藺相如被趙王封為什麼呀?

生:齊説“上大夫”,藺相如升官比做電梯還快。

師:過了幾年,廉頗和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新功。不過遺憾的是廉頗沒在場,是吧,廉頗在哪呢?

生:邊境。

師:邊境,帶着重軍是吧?老師想請你們給廉頗講一講藺相如在澠池會上的表現,願不願意呀?

生:願意(齊説)

師:好,現在請大家把發言提綱拿出來,自己看看有什麼疑問,有什麼疑問,自己看看。

有疑問的就舉手。好,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老師給大家節選的《史記》的一段原文。(教師讀《史記》原文):藺相如前曰:“趙王竊文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

師:現在同桌、前後位也可以自由結合,根據發言提綱結合《史記》的原文來討論一下,給廉頗講一講藺相如在澠池會上的表現,現在開始討論。

生:討論中……(3分半鐘)

師:誰來講一講,我就是廉頗,老將廉頗,戰功顯赫,大暴脾氣,誰敢勸我(有同學舉手),你們和藺相如一樣勇敢,為了趙國的利益,顧大局,誰來講?(指名講,並要求看一看提綱)

生:廉將軍啊,在澠池相會過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情節是藺相如逼迫秦王擊缶,秦王不同意,藺相如説“大王和我之間只有五步,如果你要是再不同意的話,我就過去跟您拼了。這時候,秦王兩邊的護衞帶着刀被藺相如給拿下,藺相如瞪着眼睛對他們大聲地説了許多。然後,後來秦王兩邊的護衞全部給嚇退了,這時候秦王置於無奈擊了一下缶。

師:很好,掌聲鼓勵一下。別急,別急,咱倆同朝為奴,我有一事不明,秦王侮辱趙王的時候,你心情怎樣?

生:我心情不好。

師:不好,僅僅是不好嗎?能不能説説詞?

生:我很憤怒。

師:你很憤怒,那你為什麼不上啊?

生:如果我上的話,我怕對自己生命造成危險。

師:藺相如上去了,你覺得藺相如的過人之處是什麼?

生:他勇敢,臨危不懼。

師:對,很好。誰再來講,就照他這樣子,實話實説(指名説)就講你準備的這個環節。

生:廉將軍啊,在澠池相會過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情節就是藺相如逼迫秦王擊缶,經過是這樣的:藺相如看見秦王這樣的侮辱趙王很生氣,於是他想要是不讓秦王聽從趙王的吩咐,他得還一下。於是藺相如對秦王説“請您擊缶”,秦王説我是一國之君,怎麼能為其他人擊缶呢?藺相如跪下説“請您隨趙王擊缶”,秦王説“我和趙王都是一國之君,但是我們的國家起碼比他們的國家大,為什麼要我隨他擊缶。秦王當時特別憤怒。藺相如説”如果您再不擊缶,我就跟您拼了。”這時,秦王左右的侍衞都拔出刀,想往前面衝,藺相如大聲説“誰敢跟我拼”於是他就叫他的左右侍衞都退回去了,秦王無奈擊了一下缶。

師:很好,掌聲鼓勵一下!非常好,我還有一個問題,我是廉頗,有問題請教諸位,藺相如在逼迫秦王的時候底氣很足,是不是?他哪來的這麼足的底氣呢?(指名説)

生:我覺得是因為秦王已經先讓趙王為他鼓瑟了,並且記錄下來。要侮辱了趙王,藺相如就覺得既然他這樣侮辱趙王,我也可以這樣侮辱秦王。

師:理直所以氣壯,是吧!那麼還有什麼原因呢?(指名説)

生:他侮辱了他們的一國之長,所以他很氣憤,他必須要侮辱他的人也受一番氣,讓他嚐嚐是什麼感覺。

師:對,很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往前看看。我現在作為廉頗,我有點不高興了。還有個重要原因,他氣很足,除了秦王理虧,還有我愛國,我要怎麼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指名説)

生:我感覺是因為他知道秦王的心理活動是怎麼樣的,要不他不可能底氣那麼足,他還那麼大聲,那麼堅定地説這種話。

師:秦王需要的到底是什麼呢?別望着我,我是廉頗。再往前看(指名説)。

生:因為他想讓秦王知道我趙王不是好惹的,我不怕你們。

師:往前看。我這個老將軍好傷心啊,在澠池會上,難道我寸功未立嗎?(指名説)

生:那個廉將軍還在邊境上等着呢,即使打起來,秦國的士兵可能準備也沒那麼好,可能也打不贏。

師:對,是啊──人心齊,泰山移。正是趙國文臣武將的團結一心,藺相如才有如此足的底氣,是不是?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藺相如逼迫秦王的話(教師讀“藺相如再要求,秦王還是拒絕,藺相如説”……學生接讀“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師:這節課通過同學們自己閲讀、感悟、探究,我們充分地體會到藺相如能為趙國立下大功靠的絕不僅僅是一張嘴,這張嘴後面是拳拳的愛國之心,是過人的膽識和智慧。聰明的廉頗在冷靜下來之後,定然會明白。接着還會發生什麼呢?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下課,同學們再見!

《將相和》課堂實錄 篇十

【第二段(討論)】

師:前一第課同學們已經自己提出問題揣摩表現人物品質的第二個典型事例。現在我們緊扣人們的言行特點分析討論。

(學生打開課文和自學筆記。教師巡視。)

生:書上説“趙王和大臣們商議,去,怕有危險;不去,表示膽怯,一時決定不下。”

這種情況,跟“完璧歸趙”的故事一樣,説明趙王的羣臣無策,拿不定主意。

(學生善於前後聯繫想。)

生:我有個疑問:秦王騙取和氏璧已經失敗了,為什麼剛過了幾年,又要約趙王澠池相會?

生:(爭相舉手)道理很清楚,秦王就是不甘心騙取和氏璧的失敗,想要報復。

生:他想要抓趙王也説不定。

師:秦王想要報復,這是故事發生的起因,但課文沒有明寫出來。大臣商議決定不下,後來又怎樣呢?繼續討論。

(教師及時點撥,既點出故事起因,又扭到原來的議題。)

生:後來“藺相如認為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認為”、“還是”這兩個詞顯得藺相如很果斷地提出自己的見解。

師:“認為”在文中表示藺相如對這件的看法、判斷。這個詞課後要求你們練習造句。

生:課文説“藺相如隨行”,可以知道這次藺相如同樣要冒着危險去的。他真是智勇雙全。

師:你認為藺相如的“智”是指什麼?(生:羣臣無策,而藺相如果斷決定,比羣臣有謀。)

(尋根究底,不走過場。)

同學討論得好,我們剛才就是運用抓人物言行特點的方法來體會人物品質的。

(教師緊扣閲讀重點訓練項目指導。)

生:秦王和趙王都是國家之君,秦王要趙王為他鼓瑟,這是要侮辱趙王的。課文又説“秦王叫人記錄下來”、“記錄下來”什麼意思?

師:“記錄下來”就是作為一種歷史資料記載,這件事就流傳給後人知道,這不僅侮辱趙王,也是侮辱趙國的,有損國家尊嚴和民族的自尊心,是不能容忍的。在這種情況下,藺相如怎樣反擊?

(學生不懂就主動提問,教師解釋,有機滲透愛國教育。)

生:“我從藺相如的神態、言行體會。藺相如“生氣極了”説明他愛趙國的心強烈。秦王拒絕為趙王擊缶,藺相如再要求,直至“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迫使秦王只好為趙王擊缶,並叫人記下來。藺相如這一招比秦王更厲害,顯示他勇敢,不怕強暴。

師:藺相如不怕強暴,這股勇氣從哪裏來?(略)

(這一點撥,為要透過外表深究思想基礎。)

生:藺相如為什麼還對秦王多次稱“您”?(略)

生:這裏用了兩個“只好”很有意思,一個“只好”為趙王擊缶,一個“只好”放趙王回去。都説明在藺相如反擊下,秦王完全失敗了。

(學生一字未忽,詞詞悟神。)

生:不然,秦王失敗,也有廉頗的功勞。

(學生認真聽同學發言,及時提出糾正。)

師:怎麼知道廉頗有功勞?(引導學生看課文。)

生:故事説秦王“知道廉頗在邊境上已經作好準備,不敢怎麼樣,只好……”可以説明。我讀到這裏才想到前面寫“大將軍廉頗帶着軍隊送到邊界上,作好了抵禦秦兵的準備。”

這一句不是無關緊要的,是作者有意先伏筆的。

師:討論得很好,讀書就要這樣前後聯繫起來想,才能完整地認識。請同學説説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並加上小標題(略)。

【第三段(揣摩)】

師:藺相如和廉頗和好、合作,使秦王在澠池之會失敗了。我們接下來自學揣摩第三段,要求不用提問題,直接從語句中體會。舉例指導:(先指名讀廉頗不服氣説的話)我讀到廉頗這些話,就停一來想一想。

廉頗説的三句話:

1、“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功勞”棗廉頗的確是戰無不勝的將軍,但不難看出他居功驕傲。

2、“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棗説明廉頗很不服氣。

3、“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去”棗可以知道廉頗準備報復。

請同學仿照舉例的方法,圍繞體會人物精神、品質這個中心邊讀邊揣摩,允許在小組裏“交頭接耳”,“七嘴八舌”,互相啟發。

(為了讓學生掌握方法,教師再次舉例示範。)

【討論第三段】

生:廉頗不服氣,想報復,是因為藺相如在澠池之會立了功。這是故事的起因。

師:小李同學找到故事的起因,有道理嗎?

生:(靜默一會兒)這個説法不很完整,應該説藺相如在澠池之會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引起廉頗的不服。

師:大家認真想一想,廉頗不服氣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引導看課文)

生:真正的原因是藺相如封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生:我贊同這個見解。如果説是因為藺相如立了功引起的,前次藺相如“完璧歸趙”立功時,他怎麼沒有不服?

生:廉頗説“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爬到我頭上去”就是職位比他高。這引起他的不服。

(教師一絲不苟,引導潛心會文,求得理解。)

師:認真讀書分析,就不難理解。廉頗要給他個下不去,主要原因是藺相如職位比他高。我們繼續從他們的言行體會人物內心境界。

生:廉頗的話傳到藺相如的耳朵裏,藺相如對廉頗又是“避開”,又是……“把車往回趕”,連他手下的人都看不下去。聯繫藺相如的話可以知道,他不是怕廉頗,為的是不削弱趙國的力量,維護趙國的利益。

生:藺相如説“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就因為我們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可見他並沒有瞧不起廉頗,能正確對待廉頗的功勞。他認為如果兩個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他一心想保衞趙國的利益,藺相如的思想是好的,品質是高尚的。

生:這是因為藺相如顧全大局,所以寧可忍讓。

師:是啊!如果不以國家利益為重,沉不住氣,就容易鬧不和。因此,小利益服從大利益。這種品質是高尚的,值得學習的。

(教師有機滲透思想教育。)

廉頗有錯,後來他怎麼樣?

生:藺相如的話傳給了廉頗,廉頗能“靜下心想了想”還認為自己“真不應該”。可以體會廉頗還能虛心考慮別人的話的。

生:廉頗“脱下戰袍,背上荊條,新自到藺相如門上請罪。”也説明他誠心認錯的。

師:荊條是古代一種鞭打的刑具。“脱下戰袍,背上荊條”(引導看圖)説明他內心痛悔自己過錯的程度是很強烈的。

(圖文結合得合適。)

生:“於是”和“親自”兩個詞也可以説明問題。用“於是”連接下句説明知錯就改,不遲延;“親自”表示真心實意,非親自去請罪不可。

師:人都會有錯誤,但知錯就改很重要。小吳讀書很認真,對作者用心遣詞能認真推敲。

生:廉頗上門請罪,藺相如“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連忙”、“熱情迎接”表現藺相如不計較個人得失。

師:藺相如胸懷寬廣。(學生插話:俗話説,“宰相肚裏能撐船”。)從此他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衞祖國。

他們從不和到又和好起來。他們最後和好,思想上有什麼共同認識。

(深化認識他們共同的思想基礎。)

生:他們都能認識要以國家利益為重,不應計較個人得失。

師:對,他們都有熱愛祖國的精神,都要維護國家的利益。我們學習這一課,受到什麼啟示和教育嗎?

總結談話。

【點評】

朱老師的語文閲讀教學追求的是教師教得得法、高效,學生學得主動、活潑。他不拘泥於已有的教學模式,創設讓學生“揣摩”、“討論”和教師“引導”、“點撥”的課堂教學結構,摒充教師包辦代替或一問到底的教法。他重視指導學習方法,然後循法走路。

《將相和》這一節課正是“揣摩、討論、引導、點撥”八個字閲讀教學課堂結構的部份體現,是他理想境界的縮影。你看,課堂上學生們學得多麼主動、活潑,兩段文字分別用提出問題和直接從語句中體會的兩種方法揣摩自學,必要時教師示範,學生可以“七嘴八舌”,互相啟發。討論時,學生理解的就説,不理解的就問;有不同見解的就爭議、交流,學生的討論緊各教材,一個詞沒有疏漏。學生能説的,教師就讓學生説;學生理解不透的,教師就啟發深化;學生不懂的,教師要言不煩地講;討論走岔了,教師點撥一下就扭過來了,基本沒有偏離一箇中心或一條主線。經過討論,人物形象顯明瞭,精神品質領會了,閲讀重點訓練項目得到訓練了。教師雖然言語不多,但能教在點子上。他的奧妙在哪裏?他曾説“在培養的過程,教師像排練戲劇總是要指指點點,又要示範,又要矯正,不會像正式演出那樣什麼指點都不要”。是的,理想的境界,就是靠他日積月累的培養。他的語文教學的成功經驗是值得借鑑的。

一、有明確的指導思想

從提高民族素質出發,培養學生自學揣摩的獨立閲讀能力。他既有長遠的培養計劃,又有分階段訓練的措施,並堅持不懈地努力。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立體作用

重視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精神和善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課堂上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創設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正確認識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是以教師講多講少為準繩,而是體現在無論是思想教育,還是語言文字知識教學都教在點子上。

四、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如討論前要自學揣摩,寫自學筆記的習慣;培養“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的認真讀書的習慣;養成學生主動發言、質疑、爭議的習慣;訓練學生能按課文內容的順序,一個問題討論透了,再換一個議題,不顛三倒四的討論習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