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名師《我與地壇》教學實錄【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3W

名師《我與地壇》教學實錄【精品多篇】

古園風景 (二)追思母親 篇一

師聲情並茂地誦讀:

我狠命地捶打着這兩條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麼勁兒?”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説:“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

我懂得母親沒有説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這是史鐵生在《秋天的懷念》中開篇和結尾的兩句,展示了作者不同時期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在這期間史鐵生究竟走過了怎樣的心路歷程,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史鐵生的精神家園——地壇。(板書課題:我與地壇)請同學們用十分鐘時間讀一讀課文,概括兩部分的內容要點。

生:寫地壇的風景和對母親的追思。

師:概括非常確切,謝謝。

板書:

課時 篇二

“我”的思緒 理解生命

師:要想很好地讀懂文章必須瞭解作者,這就是我們常説的知人論世。請根據節選和註釋談談史鐵生的經歷。

生:他忽然患腿疾而截癱。最初幾年找不到工作,內心苦悶彷徨。他經常躲到園子裏(地壇)去,母親給了他很多理解和幫助。在母親去世後,他終於發表了小説,並且不斷獲獎,碰撞開了一條寫作之路。

師:在全面深入瞭解作者後,我們再次走進文本。第一部分是以什麼作為線索的呢?

生:是以母親作為線索的。

師:笑着搖頭。

生:是以作者的思緒為線索的。

師:仍笑着搖頭,並鼓勵學生再想想。

生:那是以地壇為線索的。

師:很有道理。作者由地壇寫起,自己只喜歡去地壇,靈魂在地壇得以昇華,母愛在地壇得以昭示。請找出第一部分寫地壇特點的一個關鍵句。

生:園子裏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

生:這古園彷彿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了四百多年。

生:園子荒蕪但不衰敗。

師(點頭讚許):配樂範讀第3段。

(多媒體出示):本段採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展示地壇的荒蕪?

生:作者用一組排比描寫地壇的變遷:琉璃剝蝕,硃紅淡褪,高牆坍圮,野草荒藤茂盛。讓人讀來有歷經滄桑之感。

師(鼓掌):是的,昔日榮華的地壇如今已無人關注,沉寂而安詳,正好與作者悲慘的命運相映襯,這讓鐵生找到了知己的感覺,這兒成了鐵生的心靈憩園。

(多媒體出示):作者為什麼一天到晚耗在園子裏?

生:園子裏沉靜,更適合思考人生。

生:作者苦悶彷徨,逃避現實。

生:地壇也有創傷,作者去那裏有同病相憐之感。

師:聰明的孩子分析得甚是精妙。地壇裏世外桃源般的寧靜給了鐵生整理思緒的絕佳環境,在此他感受到了地壇的命運變遷。

(多媒體出示):作者在園子裏究竟做了些什麼樣?

師提示:速讀6~7段並勾畫出關鍵性句子。

生:作者“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我為什麼要出生。”

生:作者最後弄明白了:出生是一個不需辯論的問題,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生:怎樣活的問題不是在某個瞬間就能想透和一次性解決的。

師(情不自禁地鼓掌):是的,地壇此時已成了作者的哲學導師,作者成天候在園子裏,主要思考了“生、死、怎樣活”三個問題,思考的結果是“不知死,安知生”,自己的磨難與地壇的滄桑相比確實微不足道,靈魂由此得以昇華。

(多媒體出示):第5段和第7段的寫景文字。

抽生朗讀(配樂)第5段的寫景文字,請同學們品味,談談自己的體會。

生:我喜歡寫瓢蟲的句子,因為瓢蟲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生:我喜歡小螞蟻的沉穩多思,滿腹經綸。

生:蟬蜕皮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只要堅持不懈,就能完成再生。

(師生一齊鼓掌)

師:是的,此時進入作者眼界和心境的景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

生齊答:小卻有生氣,它們在自己的世界裏都活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

師:另外,露珠墜地真能“轟然”嗎?草木競相生長真能“窸窸窣窣”嗎?(學生小聲討論)我認為這是園子裏的小生命們頑強不息、精彩地活着帶給作者的心靈震撼。它們雖然細微,卻不輕言放棄,“我”又有何理由頹廢呢?(學生受了感染,不住點頭表示贊同)

師:園子荒蕪但不衰敗,人身殘了但不能頹廢。指定學生朗讀第7段的寫景文字。

(多媒體出示):本段的景物描寫與前一段相比有無不同?為什麼?

生:本段寫了落日、雨燕、古柏,前一段寫了蜜蜂、螞蟻、瓢蟲、蟬。

生:前段的景物小而有生氣,本段的景物宏大而深沉。

師:是啊,本段連用六個“譬如”,充分調動了視覺、聽覺、嗅覺器官,一景一物,時時處處洋溢着生命的律動。前段似“十七八女郎,手執紅牙拍,歌‘楊柳岸,曉風殘月’”,本段猶“關西大漢,執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教學目標 篇三

1、把握文章的脈絡線索,品味作者深沉、綿密、抒情的語言。

2、學習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充滿哲理的寫法

3、體悟珍愛健康、珍愛生命、珍愛親情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