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將相和》教學設計新版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7.86K

《將相和》教學設計新版多篇

課時 篇一

一、談話導入,引發興趣

1、同學們,“戰國七雄”時期,秦國是最強大的一個國家,它總有吞掉其他國家的野心。因此,當時一些中、小國家在軍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關係到國家興亡的重大意義。今天,我們就學習發生在當時的秦、趙兩國之間的故事。板題,讀題。

2、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過渡:就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讀讀課文。

2、自由讀文,思考剛才的問題。

3、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引導學生進行理清課文順序、歸納小標題的閲讀訓練。

1、讀課後問題二,知道本課由三個故事組成。

2、帶着課後問題二默讀課文,找找這三個故事分別在課文的哪些自然段?

3、學生彙報。

4、採用多種形式引導朗讀,從各個故事中找出能歸納小標題的語句,指導歸納。如:A、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小標題《完璧歸趙》。B、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小標題《澠池會見》。C、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小標題《負荊請罪》。

四、在《景陽岡》《猴王出示》兩課學習的基礎上,複習小説的學習方法,瞭解本課的時代背景。(資料袋)

啟發接下來的學習重點:那麼在這篇課文中藺相如和廉頗兩個重要人物有什麼性格特點?三個故事又是怎樣塑造人物的形象的呢?

最新《將相和》教學設計 篇二

一、課文內容分析

本文是根據漢代司馬遷的《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歷史故事。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

三個小故事按照時間發展順序敍寫,故事間既相對獨立,又有緊密聯繫。前兩個故事中藺相如屢次立功,職位超過了老將廉頗,廉頗很不服氣,才有了第三個故事。

人物的性格在語言、動作描寫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本課主要學習“連詞成句地讀,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以提高閲讀速度。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自學能力和快速閲讀力,通過初讀感知,能夠理解故事的意思,結合課後習題能夠理清課文的結構。通過文中的語言、動作等描寫能夠初步體會人物性格,但是要通過人物的言行深刻地、多維度理解人物的個性和品質尚有一定難度。

三、教學目標

1、認識“璧、臣”等1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強、劃、削”的讀音,會寫“召、臣”等12個生字,會寫“無價之寶、召集”等15個詞語。

3、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講述“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三個故事。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能夠連詞成句地快速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講述三個故事。

2、教學難點:通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個性特點。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背景導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改編自西漢司馬遷的著作《史記》,通過人物傳記的形式刻畫了許許多多鮮活的人物。

2、齊讀課題。“將”指的是誰?(廉頗)“相”呢?(藺相如),一個是趙國的武將,一個是趙國的文將。“和”是什麼意思?(預設:和好、團結)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史記》的文學價值和寫作特點,吸引學生的閲讀興趣。通過理解課題,為課文的學習做好準備。

(二)快速默讀,概況故事

1、上節課,我們學會了運用“不回讀”的方法來增加閲讀速度,通過閲讀“課前提示”,你是否知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快速閲讀方法?(預設:連詞成句地讀)。沒錯,我們先來看看課後第二題,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內容?原來,“連詞成句地讀”就是一眼掃過去,要儘可能多地看到詞語或者句子,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

2、快速閲讀,記錄時間。

3、交流閲讀方法。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通過交流閲讀本課過程中運用的方法以及閲讀效果、閲讀感受,體會閲讀方法的運用。

【設計意圖】結合課後題,先讓孩子熱身,體會如何擴大視域。在閲讀中運用方法,讀後分享方法和感受。

4、出示詞語,學生認讀。

和氏璧強逼允諾劃歸抵禦

侮辱擅長上卿削弱戰袍

多音字“強、劃、削”組詞。

指導書寫“臣、獻、拒”。

(三)整體感知,概況故事內容

1、課文圍繞“將相和”講了幾個小故事?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並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

2、用簡潔的語言,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大意。在概括故事內容時,要注意不説人物對話的提示語、形容詞等,將對話轉化為自己的語言。

3、説一説三個故事之間的關係。(預設:前兩個故事中藺相如屢次立功,職位超過了老將廉頗,廉頗很不服氣,於是有了第三個故事。)

【設計意圖】通過概括故事內容,理清故事發展的脈絡和故事情節之間的關係,為體會人物形象做準備。

第二課時

(一)回顧課文內容

在當時,秦國是最強大的國家,一心想要統一六國,所以不斷向其他國家進攻。本文故事發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之時,不能集中更多的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來佔趙國的便宜。可是在“完璧歸趙”“澠池會面”這兩個故事裏,秦國佔到便宜了嗎?(預設:沒有,在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

【設計意圖】回憶課文內容,對“廉頗”、“藺相如”形成初步印象。

(二)細讀課文,體會人物形象——藺相如

1、默讀課文,劃出文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從中體會人物形象。

2、交流討論人物形象——藺相如。

語言:“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無缺地送回來。”——深謀遠慮、機智過人。

語言:“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機智。

語言:“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勇敢無畏。

語言:“您如果有誠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有勇有謀,把選擇權留給秦王。

語言:“如果您不答應,我就跟您同歸於盡。”——將生死置之度外。

語言:“我之所以避着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顧全大局。

動作:説着,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勇敢無畏。

【設計意圖】通過相互交流、補充,學生從人物的語言、動作中體會人物的性格和品質。

3、除了語言和動作,文中還有很多表現人物説話語氣、態度的語句,從中體會人物形象。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充分思考、謹慎行事。

“他怒髮衝冠”——態度堅決。

在與手下的對話中,稱“廉頗”為“廉將軍”——謙卑有禮。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抓住細節,從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特點。

3、分角色扮演。同學一人扮演藺相如、一人扮演秦王,將“完璧歸趙”“澠池會面”中藺相如與秦王之間的對話、動作表演出來。

【設計意圖】通過情景演繹,深入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勇敢。

(三)體會人物形象——廉頗

1、結合課文內容,説説廉頗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廉頗帶着軍隊送他們到邊境上,作好了抵禦秦軍的準備。”——勇敢,保衞國家

“秦王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作好了準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讓趙王回去。”——讓敵人不敢侵犯。這一句話也呼應了下文的“秦王之所以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廉頗是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果然名不虛傳!”

“我廉頗立下了那麼多戰功,他藺相如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要是我碰見他,一定要讓他下不了台。”——不服氣、衝動。曾立下赫赫戰功的廉頗,對連續越級升職的藺相如很不服氣。從説話的口氣“我廉頗”、“他藺相如”中看出廉頗的居功自傲,與藺相如口中的“廉將軍”形成鮮明對比。

“他脱下戰袍,背上綁着荊條,到藺相如請罪。”——勇於改過,顧全大局,以國家利益為重,廉頗從不服氣到負荊請罪,做出巨大改變。

【設計意圖】通過言語細節、與藺相如的對比、前後行為的變化體會廉頗勇於改過、顧全大局的人物形象。

(四)小結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既掌握了快速閲讀的方法,也學會通過理解人物的言行,對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理解了人物特點,我們也就真正明白了為什麼能將相和。

六、板書設計

將相和

藺相如廉頗

機智勇敢勇於改過

顧全大局顧全大局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認識故事主要人物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品質。

2、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和文章的命題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簡要地講述故事,並給每個小故事加標題,培養朗讀能力、複述能力、概括能力。

4、幫助學生認識“璧、廉、頗、缶”;會寫“趙、壁、騙、怯、廉、頗、辭、缶、卿、削”;理解“膽怯、推辭、侮辱、擊缶、上卿、大夫、削弱、無價之寶、完璧歸趙、理直氣壯、負荊請罪”等詞語。

5、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編寫小劇本,並嘗試進行排練表演。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認識故事主要人物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品質。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權,機智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教學難點:

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並給每個小故事加標題,培養朗讀能力、複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複習上一節課整理的問題

二、根據問題細讀課文,認識人物形象。

1、學習完璧歸趙

(1) 默讀課文1-10自然段,概括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秦王倚仗強勢,要騙寶玉;

經過:藺相如向趙王獻策,並與秦王面對面鬥爭;

結果:藺相如派人送寶玉回趙國。

(2) 深入閲讀,認識人物形象,回答下列問題

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②帶着問題深入閲讀

③在什麼情況下,藺相如向趙王獻策?

理解“戰國”“和氏壁”“説願意拿15個城池換這個寶玉”“為難”。

④藺相如獻策時説了什麼,他的態度、想法、心情怎樣?

理解“我願意帶着寶玉到秦國去”“如果”“理屈”。

⑤藺相如怎樣把獻給秦王的寶玉又拿到手並送回趙國?

“……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他是真撞還是假撞?由此你領悟出什麼?

⑥你怎樣認識這個故事的結果?取得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3)課文哪些語句描寫突出了藺相如的精神品質?有感情的朗讀。

三、總結第一段的學習方法。

1、默讀課文,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3、帶着問題細讀課文,認識人物形象。

4、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質。

四、運用學習方法,學習第二個小故事。

1、提出有價值問題。

2、閲讀,思考以下問題

① 趙王在什麼情況下動身去澠池赴會?

② 澠池會見時,藺相如怎樣與秦王針鋒相對?

③ 這個故事的結果是什麼?取得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麼?

3、引導討論,着重體會重點詞句,明確當時情況;針鋒相對;事情結果及原因。

總結:藺相如進一步發揚維護國家尊嚴與利益的精神及機智勇敢的品質戰勝了秦王;廉頗大力配合,用武力作後盾,雙方配合一致。

4、有感情的朗讀這一段。

五、自學第三段。

1、把這一段分成三層,理出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將相不和的原因是什麼,又是怎樣和好的,促使他們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3、藺相如和廉頗的行動和表現有哪些感人之處?

4、有感情地朗讀體會。

六、總結。

1、迅速瀏覽全文,思考

(1)把三個故事連起來看,前一個故事的結果與後一個故事的起因有什麼聯繫,具體説一説。

(2)從課文中找到三個故事連接、過渡的句子,讀讀並體會它們的作用。

2、評價人物,着重認識二人的品質。

藺相如和廉頗各自表現的品質是什麼?共有的品質是什麼?你喜歡哪個人物?為什麼?

3、朗讀,欣賞人物的描寫。

《將相和》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認識到對敵人要不畏強權、敢於鬥爭;對自己人要以國家、大局為重,團結一致。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3、學會生字新詞。

4、有感情朗讀課文,並自述課文。

【教學重難點】

1、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質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2、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是難點。

【教學準備】生字詞課件。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課件:介紹作者和歷史背景。

2、《將相和》中的“將”指誰?“相”又指誰?“和”是什麼意思?

二、檢查預習情況

出示課件:

1、讀準字音:

“和氏璧”、“推薦”、“澠池之會”、“膽怯”、“侮辱”、“擊缶”。

2、朗讀課文並分段,給每段加小標題。

3、指名朗讀課文。

三、熟讀課文 同桌互相講述課文。

四、佈置作業

1、結合課後“思考練習”。

2、自學本文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聽寫生字詞

二、整體入手,直奔難點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將相和》。

2、指出廉頗是怎麼説的?並讀一讀這些句子。

3、藺相如是不是靠一張嘴爬到了廉頗的頭上。

三、讀議第一段

1、默讀一段理出故事的情節(起因、經過、結果)。

2、從這些句子看出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

藺相如是怎樣完璧歸趙?

3、藺相如立下了什麼大功?

(維護趙國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複述這個故事。

四、讀議第二段

1、默讀第二段理出故事情節。

2、澠池會上秦王怎麼侮辱趙王?藺相如怎麼對付?用的是什麼辦法?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3、藺相如為了趙國的利益連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麼勇敢啊!請同學們齊讀。

4、澠池會上的鬥爭趙國佔了上風,功勞應屬於誰?為什麼?

(提示:這份功勞也有廉頗的一份,不是他在邊境上做好準備,秦王也不會這樣輕易放回他。)

5、這個與第一個故事有什麼聯繫?

6、複述故事。

五、佈置作業

第三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知道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大功,趙王封他為上大夫;在澠池會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為上,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説要給他個“下不了台”,這就是將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二、默讀第三段,思考問題

1、藺相如立了功,廉頗為什麼要給他個下不了台?廉頗説的對不對?

2、藺相如怎樣對待?

3、將相怎樣和好?説一説你對他們的認識。

三、總結全文

1、從這三個故事中,我們知道“將”“相”經歷了由和到不和的過程,想想他們為什麼不和又為什麼和好?

2、藺相如的勇敢機智、顧全大局表現在哪?廉頗的英勇善戰,知錯就改表現哪?

3、學了這一課你有什麼感受?

四、課堂練習

複述三個故事。

《將相和》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美好品質。

2、分清每個小故事的前因後果和它們之間的聯繫。

3、把三個小故事任選一個編成課本劇演一演。

【教學重點】

1、通過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個性特點。

2、瞭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繫。

3、品詞析句,聯繫上下文,學生討論交流對重點句子的理解。

【媒體設計】

錄相帶、投影片及相關的課件。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教學思路〗

通過第一課時和課下比較充分地閲讀全文,引導學生從整體上聯繫全文評價故事中的人物,適當加入自己的褒貶態度;然後引導學生精讀課文時,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通過教師梳理,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弄清“將相和”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的聯繫;最後總結全文時,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感受。

〖教學過程〗

一、通過上節初讀課文,誰願意告訴大家自己都知道了哪些問題?

1、引導學生圍繞從題目、主要內容、對人物(廉頗、藺相如、秦王、趙王)個性的褒貶態度等方面回答,要緊緊抓住課文的敍述、描寫來説,同時加入自己的看法。

2、鼓勵學生説出誰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讓我們大家幫助他。

師:同學們想不想和老師一起走進“將相和”的故事裏,去深入瞭解和認識這些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呢?

二、看錄相(完璧歸趙)

師:你從錄相里能夠看懂哪些內容?還想知道哪些問題?學生交流,質疑問難,發表見解,鼓勵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理解的問題。

生:這段錄象講述了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前往秦國,利用秦王説的以城換璧的話,隨機應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巧妙的要回和氏璧,機智勇敢的和秦王鬥爭,作到了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生;我知道了藺相如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不畏強權。我從文中“……”看出來。

生:我從“當滿朝文武……挺身而出”看出廉頗很勇敢。

問:藺相如真的要連頭和璧一起撞碎嗎?可圍繞這幾方面回答:

1、不是的,因為藺相如答應趙王,如果秦王沒有以城換璧的誠意,就把璧送回來。

2、藺相如在威脅秦王,嚇唬秦王,他知道秦王特別喜歡和氏璧。

3、當秦王還沒有看到和氏璧的時候,就想用15座城來換這塊無價之寶,當他親手拿到這塊璧時又是那樣愛不釋手,所以秦王特別喜歡和氏璧,他肯定不會讓藺相如用頭去撞的。

教師點撥:藺相如就是抓住秦王喜歡和氏璧的心理,才這樣説這樣做的,他很機智、勇敢。(板書)

教師啟發學生在“完璧歸趙”這節中找出不理解的句子?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解決(重點理解以下兩句話。)

⑴ 投影出示第一個句子:

“藺相如説:……約定了典禮的日期。”學生討論交流。

生:當秦王假意答應給城後,藺相如提出舉行授璧典禮的主意,既贏得了把璧送回趙國的時間,又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換璧的事是真是假,説話是否算數。(機智)

生:藺相如很聰明先派人把璧送回趙國,先發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氣,真殺了他參加授璧典禮的人就知道秦國不講信用。在這種場合秦王不敢殺他就把他送回趙國。

生:藺相如真聰明,既保護了自己又使秦國處於被動局面。

⑵ 投影出示第二個句子:

“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把藺相如送回趙國。”這裏的“客客氣氣”是非常有禮貌嗎?

生:我覺得很有禮貌,藺相如據理力爭,秦王有點懼怕他對他很客氣。

生:我覺得不是很有禮貌,秦王很生氣,對他又無可奈何。

三、師結

秦王本想殺了藺相如,愚弄趙國,可反而被藺相如捉弄了,他現在啞巴吃黃連有口説不出來了。“完壁歸趙”這件事可見藺相如多麼機智、勇敢啊!為了趙國的利益和尊嚴,他立下大功,受到趙王重用,被封為上大夫。幾年之後,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秦王的用意又是什麼呢?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有何表現?同學們誰有什麼想法告訴大家?

1、聯繫上下文,學生可能説出秦王一定想在澠池之會上報上次沒有得到和氏璧的仇恨。趙王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又顯得太膽怯。可趙王還是去了並帶藺相如隨行。

問:秦王為什麼讓趙王鼓瑟?

生:秦王想借此侮辱趙王,貶低趙國的地位。

師:藺相如是怎樣做的呢?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找出文中的語句讀一讀

生:為了維護國家的榮譽,為了維護趙王、趙國的尊嚴,藺相如逼秦王為趙王擊缶。

師:這叫什麼辦法?

生: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2、老師出示句子:

“您跟我只有五步遠……拼了!”怎樣讀這個句子,才能把藺相如的勇敢精神讀出來。(生氣地説:“……”;怒氣衝衝地説:“……”;怒髮衝冠地説:“……”;咬牙切齒地説:“……”。

3、教師點撥:

最後秦王被逼無奈只好為趙王擊缶,藺相如叫人記錄下來。澠池之會這場政治鬥爭是打成平局,還是決出勝負?

教師先出示補充缶瑟特點的課件,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生:我看他們是平局,因為……

生:我看趙國佔了上風……

教師點撥:同學們回答得很好。的確澠池之會上趙國佔了上風,這場鬥爭的勝利歸功於誰?

生1:歸功於藺相如,因為……

生2:廉頗也有功勞,……

生3:他倆都有功勞,是廉頗、藺相如的密切配合,才出色完成任務。

師:文章學到這兒,雙方的鬥爭真是太激烈了,你想對藺相如、廉頗説點什麼?(鼓勵學生勇敢地暢所欲言)

4、教師過渡:

同學們説的太好了,既注意到藺相如,又考慮到了廉頗。藺相如機智勇敢地與秦王作針鋒相對的鬥爭,又一次維護了國家尊嚴。為趙國立下大功,被封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造成將相不和,引出了文中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

四、通過看“負荊請罪”的錄相,加深對文章內容的深入理解

學生自己能夠知道了什麼?有沒有不理解的問題?

1、引導學生對錄象的內容進行口述,適當加入自己的觀點,教師適時點撥。(性格直爽,知錯就改)(板書)

2、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將和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的寬廣的胸襟和廉頗勇於認錯、知錯就改、負荊請罪。實際上緣於他們的共同的愛國思想,緣於他們共同的認識:將相不和,趙國危矣!這在他們的語言中都有體現。

3、引入“刎頸之交”一詞意義。

五、想象

“負荊請罪”時廉頗、藺相如是怎麼説?怎麼做的?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還可以到前面分角色表演。)

例文:廉頗裸着上身,揹着荊條,步行向藺相如家走去。

藺相如得知廉頗來了,趕緊到門口迎候。廉頗一見藺相如,撲通一下跪倒,雙手抱拳,滿臉羞愧的説:“藺大人,我是個粗人,見識少,氣量小,哪裏知道您這樣忍讓我,我實在沒臉見您。請重重責罰我吧!”

藺相如連忙扶起廉頗,説:“咱們都是趙國的大臣,將軍能體諒我,我已感激萬分了,怎麼還來給我賠禮呢?”

廉頗感動老淚縱橫,藺相如快慰地笑了。旁邊的百姓見了,紛紛議論,都説:“趙國有這樣的將和相,是我們的福氣呀!”

六、回顧總結全文時明確

“完璧歸趙”後,藺相如被封為上大夫,,這是在“澠池之會”後晉升的前提,而藺相如晉升為上卿,造成廉頗不服,產生妒忌,是將相產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將相之間的矛盾才有瞭解決矛盾的“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聯繫。

七、你想向廉頗藺相如這兩個熠熠生輝的人物學點什麼?

1、學藺相如愛祖國,顧大局,識大體。

2、學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尊嚴和榮譽勇敢地挺身而出。

3、學廉頗勇於改正錯誤。

4、在學習和生活中,時刻以班級利益、學校利益、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成為二十一世紀合格的接班人。

5、如果我和同學間有了矛盾,也要向藺相如那樣寬容忍讓,向廉頗那樣勇於改正錯誤。

八、佈置課下作業

先由小組討論,然後選代表説出本組想做什麼作業。學生可能説出:

1、想把三個故事中的一個小故事編成課本劇演一演。

2、把自己喜歡的詞語或句子抄一抄。

3、想把“將相和”的故事講給別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