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過秦論》原文及其翻譯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4W

《過秦論》原文及其翻譯多篇

翻譯】: 篇一

秦孝公佔據殽山,函谷關那樣險固的地方(關隘),擁有雍州一帶那樣遼闊的地方,(秦國的)國君臣子牢固據守來(窺一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樣捲起,象用布包一樣)有併吞天下,佔領海內,控制全國的意圖,吞併八方的野心。在這時,商鞅輔佐秦孝公,在國內建立法律制度,致力於耕種紡織,修造防守進攻的武器,對外實行連橫,來使諸侯各國相鬥。於是秦國人毫不費力地取得了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繼承先輩的舊業,沿襲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佔領了漢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一帶,向東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險要的城池和地區。各諸侯國驚恐害怕,集會結盟來想方法削弱秦國,不惜珍貴的器物、貴重的寶貝、肥沃富饒的土地,來招納天下的志士能人,採用合縱的策略締結盟約,互相援助結為一個整體。在這個時期,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君子,都既聰明智慧又忠誠守信,既寬厚道又友愛待人,既能尊敬能人,又能器重謀士,共同約為合縱,離散了秦國的連橫,聚集了韓、魏、燕、楚、齊、趙、宋、衞、中山的力量。於是六國的謀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這一班人替他們謀劃;有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這一類人溝通他們的意見;有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這一些人統率他們的軍隊。他們曾經憑着十倍大的土地,上百萬的軍隊,直逼函谷關去進攻秦國。秦國人敞開關口迎敵,九國的軍隊,徘徊着不敢前進。秦國沒有耕費一支箭,一個箭頭,可是天下的各諸侯國已經十分困窘了。於是合縱解散盟約破壞,各國爭着割讓土地去賄賠秦國。秦國有充足的力量利用他們的弱點,追逐敗逃的軍隊,使無數一屍一體橫卧,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漂浮起來;趁着有利的形勢和方便的條件,侵略諸侯各國,分割天下的土地。因而強國請求歸服,弱國前來朝拜。

傳到孝文王、莊襄王,他們在位的時間很短,國家沒有大事。到了秦始皇,發揚六代祖先遺留下來的功業,像揮動長鞭趕馬那樣來駕御天下,吞併了西周、東周,滅掉了諸侯國,登上了尊貴的皇位而統治全中國,用殘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勢震懾四海。向南方奪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設為桂林郡和象郡;越族各部落的頭領,俯首投降,聽眾秦國小官吏的擺一布。秦始皇就派大將軍蒙恬在北方築起長城守衞邊防,擊退匈奴七百多裏。胡人不敢到南方來牧馬,已亡六國的遺民不敢拿起武器仇雪恨。

於是秦始皇廢除古代帝王的治國方法,焚燒各學派的著作,企圖使百姓愚蠢糊塗;毀壞著名的城堡,殺害傑出的人物;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鹹陽,銷熔這些刀箭,用它鑄造成十二個銅人,來削弱天下的老百姓。然後憑藉華山作為城牆,就着黃河作為護城河,依靠億大高的華山,對着深不可測的黃河,把這作為堅固的屏障。優秀的將領,強勁有力的弓一弩一,把它險要的地方;忠實的臣子,精壯的士兵,投置了鋭利的兵器,而誰敢把他怎麼樣。天下已經平定,秦始皇的心中以為函谷關中這樣堅固,象是千里的銅牆鐵壁,真是子子孫孫稱帝稱王的萬世不朽的基業。

秦始皇死後,遺留下來的威望還震懾着邊遠的`地方。然而陣涉是一個用破甕做窗户,用繩子系門軸的窮苦人家的子弟,是一個耕田作奴隸的人,而且是一個被徵調往漁陽守邊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平常失,沒有孔子、墨子那樣的才能德行和陶朱、猗頓那樣的財富;他出身於軍隊之中,卻在田野裏突然起義,率領疲憊睏乏的士卒,帶領幾百人,因過頭來,攻打秦朝;他們砍下樹木做武器,高舉竹竿當旗幟,天下的百姓象雲那樣集合一攏來,象回聲那樣應聲而起,擔着糧食,如影隨形體那樣緊緊跟着。殽山以東的英雄豪傑,於是一起行動起來就把秦朝的統治推翻了。

要説這時秦朝的統治力量,並沒有縮小減弱啊。雍州的土地,殽山函谷關的堅固險要,仍然象從前那樣啊。陳涉的地位,不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衞、中山九國的君王尊貴;農具木棍一類的東西,不比鈎戟長矛鋒利;被徵發守衞邊塞的戍卒,不比九國的軍隊強,深遠的謀劃,行軍作戰的策略,也不如從前的那些謀士。但是成功和失敗卻有不同,功績事業也恰恰相反。試拿殽山以東的各國與陳涉比比長短和大小,比較一下權勢和力量,那更不能相提並論了。但是秦國靠不大的地方,得到帝王的權勢,統轄八州,而使同等的六國來朝拜,已經有了一百多年了;然後把天下作為家,把殽山函谷關作為內宮;然而一個人發動起義,帝王基業就毀滅了,皇帝死在別人手裏,被天下人譏笑,這是為什麼呢?是由於沒有實施仁義,攻取天下守住天下的形勢就不同啊。

譯文 篇二

前三段,主要寫三個方面:一、秦國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國實力愈來愈強大;三、由於靠實力,秦國統一天下並不很難。第1段着重寫有野心,第2段着重寫有實力,第3段兼而寫之。全篇的鋪排和對比都從這三方面入手,把具體事實貫穿進去,用概括的語言勾畫出大的輪廓來,使敍述的內容有了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觀點。如説“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無亡矢遺鏃之費”和第3段結束處寫“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等等,都是極寫秦之野心和實力,極寫得天下並不難。與此同時,作者也寫了另一方面,如“四君”“九國之師”“六國之士”等等,愈寫對方也就愈反襯秦之強大,這是烘雲托月的手法。但我們卻感到:愈寫秦之強大,就愈見秦之驕橫愚昧;愈寫秦之自信太強,就愈見秦之主觀片面;愈寫秦之野心極大,就愈見秦之眼光短淺。作者雖處處敍而不論,卻處處為最後一段的議論在“蓄勢”。這樣的文章,讀起來自然感到飽滿酣暢了。

這裏想側重談談第3段。第3段開頭只説了九個字:“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這當然是事實。但也並非一點可寫的事都沒有。可是作者不準備在這裏多費筆墨,只把那一條貫穿於秦之各個時期的縱線畫出來就夠了。從行文方面來説,一篇氣盛的文章也不能一點不喘一息。第3段開頭的十幾個字,就給全篇形成一個短暫的停頓。明代古文家歸有光就説過,這是“如人吐氣”(見歸有光《評點史記》)。我們固然不能形式主義地看問題,硬要在一氣呵成的文章裏安插一個“氣口”;但文章寫到這裏,自然有了一個喘一息的機會,“如人吐氣”,還是必要的,也是學寫作的人應予注意的。

前面説過,第3段寫秦始皇:野心與實力,兼而寫之。但第3段與第2段還不一樣。第2段是用正反對比手法兩面寫,第3段卻全從正面寫,把秦始皇的實力和野心描繪得淋一漓盡致,愈寫愈足,愈寫愈神氣。甚至到了第4段開頭處,還要找補兩句:“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吳闓生夾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這就像給皮球或車輪打氣,打到最大限度,再加上兩下,自然球胎或輪胎就非爆裂不可了。然後一下子反跌下來,改從陳涉方面寫起,卻又處處對陳涉寓褒於貶,這就更加寫出秦之滅亡實有自取其禍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論”和“斷”,仍用對比手法把幾個方面綜合到一起,然後得出結論,即所謂“斷”。為了使結論下得鄭重,於是又把秦重新提起總説一遍,才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收尾。文章須能放能收,能開能合,始見本領。賈誼在這篇傑作中完全做到了這一點。

過秦論(上篇 篇三

兩漢:賈誼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衞、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衞、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銛於鈎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賞析】: 篇四

賞析:

《過秦論》共有三篇。其中寫得最好、影響最大的是這第一篇。

從明、清到當代,幾乎所有的古文選本都選了這篇《過秦論》(上),因此前人對它的評語也很多。歸納大多數評論者的意見,主要説這篇文章氣勢充沛,一氣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氣“盛”的文章。

從語言的角度看,所謂氣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或對偶句,本篇固不例外(如第2段中從“於是六國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領起,貫穿下面三句,羅列了大量人名,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業”以下四句,每兩句一對仗,就是對偶句式。也有排比兼對偶的句式,如開頭説秦孝公“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即是)。但這還只是從表面現象去理解。在古典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對偶句的文章並不少,卻不一定篇篇氣盛。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比比皆是,然而讀起來並不感到氣很盛。可見用排比句和對偶句只是使文章氣盛的因素之一,是屬於外在的藝術技巧,而不是主要書包範文因素。

本篇之所以以氣盛為特點而傳誦不朽,之所以使人覺得有説服力,我以為有三個原因。第一個是最主要的,即這篇文章雖是説理文,其中卻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來敍事。用敍事來説理,可以説是本篇最大的特點。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概括地説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和主要現象,同時還貫穿了作者本人的觀點來説明其所以興衰的關鍵所在。這就幫助我們對這一段歷史事實有比較清楚的認識。這個特點為什麼就能使文章讀起來有氣勢呢?關鍵在於:一、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筆墨來表達豐富的內容,讓讀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這許多東西,自然覺得文章飽滿充沛,讀起來思路自然而然跟着作者的筆鋒走,那當然會顯得氣“盛”了;二、賈誼對秦國由盛而衰、由興而亡的敍述是很有條理的,上來抓住一條縱的線,即從秦孝公之興到秦王朝之亡,始終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安排文章的層次先後的;而對某一特定時間內的某一點,又突出地加以鋪陳發揮,使人不僅看到“線”,還看到“線”上的一個個用濃墨重彩着重描述的“點”。於是你不由自主地會順着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讀,他不中斷,你就不能中斷,他不節外生枝,你就不能旁及其餘。因此,這也給人帶來了氣盛的感覺。

第二個使讀者感到文章氣盛的原因,亦即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點:賈誼在用寫賦的手法來寫説理散文。寫賦是需要鋪張和誇大的,賈誼寫這篇文章可以説通篇都採用了這種手法。比如第1段“有席捲天下”四句,“席捲”“包舉”“囊括”“併吞”等詞,基本上都同義;“天下”“宇內”“四海” 和“八荒”,也都是同一個意思。同一個意思而一連寫上好幾句,既有排比又有對仗,這就是寫賦的誇張手法。下面第2、第4、第5等段中,都有類似的句子,不勝枚舉。所謂“鋪張揚厲”,主要就是指的這一類句子。這樣,氣勢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筆鋒鋭不可當,咄咄逼人,讀起來有勁頭,有説服力,而且有欲罷不能之感。這是由於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辭賦作家的緣故。作為作家,賈誼不僅是政治家,也是文學家;作為作品,《過秦論》同樣具有文學作品的藝術特色*。

還有第三個原因,也是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個特點,即作者用全篇對比到底的手法寫出了他的論點。對比手法並沒有什麼希奇,而本篇精彩處卻在於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即秦國本身先強後弱、先盛後衰、先興旺後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話也顯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從幾方面的對比中顯現出來。而文章氣盛的道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下面我們再一段一段地簡單分析一下。

前三段,主要寫三個方面:一、秦國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國實力愈來愈強大;三、由於靠實力,秦國統一天下並不很難。第1段着重寫有野心,第2段着重寫有實力,第3段兼而寫之。全篇的鋪排和對比都從這三方面入手,把具體事實貫穿進去,用概括的語言勾畫出大的輪廓來,使敍述的內容有了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觀點。如説“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無亡矢遺鏃之費”和第3段結束處寫“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等等,都是極寫秦之野心和實力,極寫得天下並不難。與此同時,作者也寫了另一方面,如“四君”“九國之師”“六國之士”等等,愈寫對方也就愈反襯秦之強大,這是烘雲托月的手法。但我們卻感到:愈寫秦之強大,就愈見秦之驕橫愚昧;愈寫秦之自信太強,就愈見秦之主觀片面;愈寫秦之野心極大,就愈見秦之眼光短淺。作者雖處處敍而不論,卻處處為最後一段的議論在“蓄勢”。這樣的文章,讀起來自然感到飽滿酣暢了。

這裏想側重談談第3段。第3段開頭只説了九個字:“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這當然是事實。但也並非一點可寫的事都沒有。可是作者不準備在這裏多費筆墨,只把那一條貫穿於秦之各個時期的縱線畫出來就夠了。從行文方面來説,一篇氣盛的文章也不能一點不喘一息。第3段開頭的十幾個字,就給全篇形成一個短暫的停頓。明代古文家歸有光就説過,這是“如人吐氣”(見歸有光《評點史記》)。我們固然不能形式主義地看問題,硬要在一氣呵成的文章裏安插一個“氣口”;但文章寫到這裏,自然有了一個喘一息的機會,“如人吐氣”,還是必要的,也是學寫作的人應予注意的。

前面説過,第3段寫秦始皇:野心與實力,兼而寫之。但第3段與第2段還不一樣。第2段是用正反對比手法兩面寫,第3段卻全從正面寫,把秦始皇的實力和野心描繪得淋一漓盡致,愈寫愈足,愈寫愈神氣。甚至到了第4段開頭處,還要找補兩句:“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吳闓生夾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這就像給皮球或車輪打氣,打到最大限度,再加上兩下,自然球胎或輪胎就非爆裂不可了。然後一下子反跌下來,改從陳涉方面寫起,卻又處處對陳涉寓褒於貶,這就更加寫出秦之滅亡實有自取其禍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論”和“斷”,仍用對比手法把幾個方面綜合到一起,然後得出結論,即所謂“斷”。為了使結論下得鄭重,於是又把秦重新提起總説一遍,才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收尾。文章須能放能收,能開能合,始見本領。賈誼在這篇傑作中完全做到了這一點。

金聖歎在《才子古文》(歷朝部分)卷二中對本篇加批語説:“《過秦論》者,論秦之過也。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之語,便斷盡此通篇文字。……至於前半有説六國時,此只是反補秦;後半有説秦時,此只是反襯陳涉。最是疏奇之筆。”這是説得相當扼要的。

應該承認,這篇文章在當時確實起了好影響。賈誼作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統治階級立場為漢王朝出謀劃策;但他卻能認識到農民起義的力量,認識到秦王朝滅亡的關鍵在於失掉民心和過分迷信武力,封建統治者野心大而虐一待人民,終於被人民滅亡。有了這個認識,統治階級才開始考慮如何緩和社會矛盾,以鞏固自己的統治政權。這才説明農民起義真正推動了歷史前進的車輪。有了賈誼這一番描繪,漢朝的皇帝才能真正總結秦代由盛而衰、由強而弱的經驗教訓。因此,我們一面學會了怎樣作文章,一面也借鑑了歷史。我們讀《過秦論》(上)的目的,也正是為了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