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過秦論原文翻譯(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W

過秦論原文翻譯(精品多篇)

“過秦”與“諷漢” 篇一

秦統一後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對六國舊貴族和政治上的反對派殘酷鎮壓,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文字,經略邊疆,這些措施大多數是比較切合實際、符合歷史進步趨勢的。關於秦滅亡的原因,較流行的看法也與賈誼的“仁義不施”基本一致。賈誼在《過秦論》(中)中説:秦定天下之初,“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以仰上”,但事實上呢?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賦税、殘酷的刑罰使得飽經數百年戰亂的人民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百姓被奴役欺壓到無論如何也難逃一死的時候,“亡亦死,舉大計亦死”,就會一呼百應,暴怒的潮水掀翻大船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賈誼寫作《過秦論》的時候,秦已滅亡近30年,但“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他希望當今的統治者能“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應時”。實際情況是,自漢立國至漢武帝初年50多年間,漢所採取的基本上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國策,賈誼作《過秦論》時的漢文帝也是個難得的仁君,可以説,《過秦論》的背後現實批判的色彩是遠遠淡於蘇洵的《六國論》的。當然,“過秦”的現實指向是“諷漢”,但這個“諷”,委婉含蓄地提出意見的意思,賈誼此文也只不過用自己的方式闡明一己之見,或者客觀上可能有給皇帝提個醒兒的作用罷了。

講解 篇二

《過秦論》在《史記》中為一篇,載於《秦始皇本紀》之後,《陳涉世家》後又引第一大段。《文選》則分為上中下三篇,三篇實為一篇,分別評論始皇、二世、子嬰三代的過失,總結秦亡的教訓。這裏選錄的是上篇。文章不僅總結了秦亡的教訓,而且也肯定了秦亡之前的成就。賈誼認為,秦之過,在於“仁義不施”,不知“攻守之勢異”。賈誼寫作此文,目的在於為漢文帝提供政治上的鑑戒。文章使用了前後對照的手法,鋪陳排比,有一泄千里之勢。在中國散文史上,《過秦論》首創了“史論”這一體裁,對漢以後的散文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由於作者偏於注重文章豪邁的氣勢,文中列舉的論據與史實有出入的地方。

本文放筆極言秦朝興盛的過程,以大量的事件和人物進行鋪張和渲染,層層推進,直瀉而下,大有一發而不可收的氣勢。可是,待到高潮之際,忽而一轉,勾出一羣“俛起阡陌之中”的“罷弊之卒”,竟將“亡秦族矣”,令人感歎不已。當讀者猶在感歎之際,賈誼卻僅以一短句作結,指出秦朝的過失在於“仁義不施”,從而點明寫作意圖,又將思考的餘地留給了讀者。更多文言文學習文章敬請關注“詩詞網文言文閲讀”的古文觀止欄目。

詞類活用 篇三

【追亡逐北】

“亡”、“北”動詞活用為名詞,逃亡的人

【崤函之固】

“固”,形容詞作名詞,險固地勢。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利”、“便”,形容詞作名詞,便利的形勢。

【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席”、“包”、“囊”,名詞作狀語,像席子一樣、像包裹一樣、像袋子一樣。

【內立法度,……外連橫而鬥諸侯】

“內”、“外”方位名詞作狀語,對內、對外。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南”、“西”、“東”、“北”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南、向西、向東、向北。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南”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南。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

“北”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北。

【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雲”、“響”、“景”名詞作狀語,像雲一樣、像回聲一樣、像影子一樣。

【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名詞作動詞,登上。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帝王”名詞作動詞,稱帝稱王。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甕”、“繩”名詞作動詞,用甕作、用繩作。

【將數百萬之眾】

“將”名詞作動詞,率領。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名詞作動詞,安排、佈置,引申為“統轄”。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小”、“弱”形容詞作動詞縮小、削弱。

【外連橫而鬥諸侯】

“鬥”動詞使動用法,使……相鬥。

【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漂”動詞使動用法,使……漂浮。

【吞二週而亡諸侯】

“亡”動詞使動用法,使……滅亡。

【卻匈奴七百餘里】

“卻”動詞使動用法,使……退卻。

【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動詞使動用法,使……朝見。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弱”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弱小。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愚鈍。

譯文 篇四

秦孝公憑據崤山和函谷關那樣險固的關隘,又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固守疆土,暗中窺探東周王朝的虛實,懷有席捲天下、包舉四方、囊括四海、吞併八荒之地的野心。這時,商鞅輔佐秦孝公,對內建立法規制度,鼓勵農民種田和織布,修造防守和進攻的武器裝備;對外推行連橫政策,使諸侯之間互相爭鬥。於是,秦人輕而易舉地奪取了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後,惠文王、武王、昭王繼承祖上的事業,遵循既定的政策,向南兼併了漢中,向西攻取了巴、蜀,在東面佔據了肥沃的土地,割取了地勢險要的州郡。諸侯們很害怕,共同結盟來設法削弱秦國:他們不吝惜珍奇的器具、貴重的寶物、肥沃的土地,用以招納普天下的才士,“合縱”結成同盟,相互聯成一體。在這時,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君子都聰明、忠誠、講信用,對人寬厚而友愛,尊重賢士,相約用合縱來離散秦國的連橫,聯合了韓國、魏國、燕國、楚國、齊國、趙國、宋國、衞國、中山國的兵力。於是,東方六國的士人,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這班人替他們出謀獻策,有齊明、周最、陳軫、昭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這班人替他們互通消息,有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這班人替他們統帥軍隊,常常以十倍於秦的土地做後方,率領萬大軍,逼臨函谷關進攻秦國。秦人大開關門,引敵入境,但九國的將士徘徊猶豫,結果逃之夭夭而不敢進擊。秦國既未丟失土地、又不化費兵力,而各諸侯國已陷入了困境。於是合縱離散,盟約解除,各國爭着割讓土地去討好秦國。秦國有餘力控制並利用各國諸侯的弱點,追逐逃亡、失敗的各國士兵,被殺的人多達百萬,流的血可以漂浮起大盾。秦國乘着勝利的機會,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國的河山,迫使強國請求投降,弱國入秦朝拜。

延續到孝文王、莊襄王,他們在位的時間短,國家沒有重大的戰事。到了秦始皇,他繼承了六世祖先積聚的功業,揮動長鞭統治天下,吞併了周王朝,又滅亡了六國諸侯,終於登上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統治了天下四方,手執棍棒鞭撻天下百姓,威震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設置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頭、把繩索套在脖頸上前來投降,聽命於秦朝的官吏。於是,又派遣蒙恬在北方修築長城,以防守邊境,把匈奴擊退了七百多裏。匈奴人不敢再南下放馬,士兵也不敢挑起戰事報仇。

於是,秦始皇完全廢除前代君王治國的原則,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以使百姓愚昧無知。又毀壞六國的名城,殺害六國的豪傑俊才,收集全國的兵器聚集到咸陽,銷燬鋒刃而鑄成鐘鼓,又製作十二個銅人,以削弱百姓的力量。然後據守華山以為咸陽的城牆,憑藉黃河作為護城河,據守着億丈高的城牆,下臨深不可測的護城河,以為這樣就固若金湯了。又派遣良將手持硬弓,駐守要害之處,派遣忠實的大臣率領精鋭的士兵,手執鋭利的兵器盤問過往的行人。天下已經安定了,秦始皇的心裏,自以為關中地勢的堅固,就象千里銅牆鐵壁,真是子孫後代稱帝萬世的基業。

秦始皇死後,他的餘威還波及偏遠地區。然而,陳涉,這位用破甕作窗、用繩子拴着門板人家的子弟,卑賤的農夫,後來是謫罰戍邊的士卒,才能不及一般人,又沒有孔子、墨子的賢能,陶朱公、猗頓的富有,置身於士卒之間,卻崛起於行伍之中,率領疲憊散亂的士兵,統領着數百人的隊伍,輾轉推進,攻打秦朝。他們斬斷樹木作兵器,撐起竹竿當旗幟,天下人象雲集般匯聚,象回聲般響應,身背糧食如影隨身般地跟從陳涉,於是,殽山以東的豪傑英俊就一齊起來消滅秦王朝了。

至於秦朝的天下,並沒有受到侵奪而縮小削弱,雍州的土地,殽山和函谷關的險固,仍然和過去一樣。陳涉的地位,也不比齊國、楚國、燕國、趙國、宋國、衞國、中山國的君主尊貴;他手中的鋤頭和木棍,並不比鈎戟長矛鋒利;謫罰守邊的士卒,戰鬥力並不超過九國的軍隊;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戰略戰術,又比不上過去六國的謀士。然而,成功和失敗卻發生了變化,建立功業的人正好相反。如果比較一下殽山以東的諸侯國與陳涉的強弱,比較二者的權勢和實力,那就不可以同日而語了。然而,當初秦國憑藉小小的國士和千輛兵車的國力,卻迫令八州諸侯稱臣,使原先位處同列的諸侯入秦朝拜,達一百多年之久。然後以天地四方為家,把殽山和函谷關當作宮牆。誰料陳涉一人起來發難,秦朝的社稷就毀滅了,國君死在別人的手裏,被天下人嘲笑,這是什麼道理呢?就因為不施行仁義,而攻守的形勢也就不同了。(王興康)

《過秦論》的中心論點 篇五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本文通篇採用對比論證手法,集中表現在第5段。秦國的過去和現在比,陳涉與九國之師比,秦強盛之久與秦滅亡之速比,這樣通過對比論證突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過秦論》原文 篇六

《過秦論》賈誼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舉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衞、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朋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仰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以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衞、中山之君也;鋤⒓矜,非於鈎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e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拓展:過秦論解釋詞語大全 篇七

【秦孝公據餚函】

秦孝公:獻公子,名渠樑。他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使秦富強。餚:一作“崤”,山名,亦名餚谷,在今河南省洛寧縣北,函谷關東。函:即函谷關,在今河南省靈寶縣。

【雍州】

古九州之一,包括今陝西省北部及甘肅省西北部與青海額濟納一帶之地。

【窺周室】

窺:,窺伺,窺探。周室:指周王朝。句意謂企圖篡取周王朝的政權。

【席捲】

象卷席一樣包括無餘。這裏借喻吞併。

【包舉】

包裹(收拾)起來,意即全部佔有,也是吞併的意思。

【囊括四海】

囊括:即包羅。劉良注:“括,盛也,猶囊盛而結之。”(見六臣注《文選》)也等於説吞併。四海:指全國各處。古謂中國四境皆有海環繞。

【八荒】

《漢書·陳勝項籍傳贊》顏師古注:“八荒,八方荒忽極遠之地也。”

【商君】

戰國時衞國的庶出公子,名鞅,也稱衞鞅。因為仕秦而封於商,所以又稱商鞅。

【連衡】

一作“連橫”,是戰國時使山東的一些國家放棄合縱而事奉秦國的一種政策。

【“拱手”句】

拱手:兩手相合,不必費力。比喻容易取得的意思。西河之外:指魏國在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史記·商君列傳》載,秦孝公二十二年,使衞鞅伐魏,盡破之,魏惠王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於秦以求和”。

【惠文武昭】

惠文:秦惠文王,孝公的兒子,名駟。武:秦武王,惠文王的兒子,名蕩。昭:秦昭襄王,武王異母弟,名則,一名稷。

【“蒙故業”二句】

蒙:承受。因:依照。這兩句是説,承受秦孝公的舊事業,依照他留下的政策辦事。

【南取漢中】

漢中:想當現在陝西省南部和湖北省西北部的地方。取漢中事,見《諫逐客書》。

【西舉巴蜀】

巴蜀:兩個古國名。

【“東割”二句】

膏腴:肥沃。要害:這裏指山川險阻。

【弱】

用如動詞,作“削弱”講。

【饒】

富。

【致】

招致。

【合從】

一作“合縱”,戰國時,六國從南到北連合起來,締結盟約,與秦對抗的一種政策。

【“齊有”四句】

孟嘗:即孟嘗君田文。平原:即平原君趙勝。春申:即春申君黃歇。信陵:即信陵君魏無忌。

【約從離橫】

建立合縱,拆散連橫。

【“兼韓”句】

韓、魏、燕、趙及楚、齊,時為東方六大國。宋、衞、中山是存於大國間的小國。

【“有甯越”句】

甯越:趙人。徐尚:宋人。蘇秦:周人。杜赫:周人。屬:類,一流。下文“徒”、“倫”,義同此。

【“齊明”句】

齊明:周臣。周最:周君之子。陳軫:楚人。召滑:,一作“昭”,楚臣。樓緩:魏相。翟景:魏人。蘇厲:蘇秦弟。樂毅:燕人。通:溝通。意:意圖。

【“吳起”句】

吳起:魏將。孫臏:齊將。帶佗:楚將。兒良:兒,同“倪”,越將。王廖、田忌:齊將。廉頗、趙奢:趙將。制:管理。兵:軍事。

【叩關】

叩:指攻打。關:指函谷關。

【“秦人開關”三句】

延敵:引進敵人。九國:指上述韓、魏、燕、趙、楚、齊、宋、衞、中山等國。《史記·楚世家》:“懷王十一年,蘇秦約從山東六國兵攻秦,楚懷王為從長。至函谷關,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

【“秦無”句】

亡、遺:皆作“丟失”講。鏃:箭頭。句意謂秦人並未損失一箭。

【追亡逐北】

亡:逃亡。北:同“背”;逐北:從敗者背後追趕。句意謂追趕戰敗逃走的敵人。

【櫓】

大盾牌。

【因利乘便】

乘着有利的形勢。

【“延及”】

延:延續。孝文王:秦昭襄王的兒子,名柱。莊襄王:秦孝文王的兒子,名楚。

【享國之日淺】

享:享有。淺:指時間短暫。據《史記·秦本紀》載,孝文王即位後三日而死;莊襄王在位三年即亡。

【始皇】

秦莊襄王的兒子,名政。

【奮六世之餘烈】

奮:振發。一本作“續”。六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六代。烈:功績,功業。

【振長策而御宇內】

振:揮動。策:馬鞭。御:駕御,這裏比喻統治天下。

【吞二週】

二週:指西周和東周。周王朝在周赧王時,分為東西二週,西周都於洛(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周都於鞏(今河南省鞏縣)。西周滅於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東周滅於莊襄王元年(前249)。

【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踐。至尊:指天子之位。履至尊:即登上帝位。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以統一之業成,更號為皇帝。制:控制。六合:上下四方,即指天下。

【執敲撲以鞭笞天下】

敲、撲:都指杖。李善注:“臣瓚以為短曰敲,長曰撲。”笞:竹板。鞭、笞:都是刑具,這裏都用如動詞,是鞭打的意思。

【百越】

古代南方一些少數民族的總稱,一作“百粵”。

【桂林象郡】

二郡均為秦置。桂林郡:當今廣西僮族自治區的一部分。象郡:當今廣東西南部與廣西僮族自治區南部及西部等地區。

【俯首繫頸】

俯首:低頭。繫頸:用繩系在脖子上,表示屈服。

【委命下吏】

委:付與。命:性命。下吏:屬吏。又指獄官。呂向注:“言任性命於獄官也。”(見六臣注《文選》)

【“乃使蒙恬”三句】

蒙恬:秦始皇的將領,二世時賜死藩籬:籬笆。此喻國家的屏障,即指長城。卻:擊退。

【南下而牧馬】

指匈奴南來侵擾秦朝。

【士】

指東方六國之人。

【焚百家之言】

焚:燒。百家之言:諸子百家的著述

【黔首】

指百姓。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秦稱黔首,如同周稱“黎民”。

【隳】

毀壞。

【兵】

此指兵器。

【咸陽】

秦都城,故城在今陝西省咸陽市城東。

【“銷鋒鏑”二句】

銷:熔化。鋒:兵器尖端。鏑:箭頭。鋒鏑:這裏代指兵器。金人:金屬鑄造的人像。《秦始皇本紀》:始皇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錿(樂器),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宮廷中。”

【踐】

登。此作“據”講。華:指華山。因:依。河:指黃河。池:護城河。這兩句是説,然後據華山為城郭,依黃河為護城河。

【不測】

指深不可測。

【信臣】

可靠的將官。

【誰何】

李善注:“問之也。”即盤問的意思。意謂盤查過往行人。一説,作“誰敢問”講。(見六臣注《文選》張銑注)

【關中】

秦以函谷關為門户,關中即指秦雍州地。

【金城】

比喻城郭的堅固。金:金屬。

【“子孫”句】

《秦始皇本紀》二十六年詔曰:“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究。”“也”字原無,據五臣本補。

【殊俗】

不同的風俗。此指遠方的部族。

【“然而”句】

陳涉:又名陳勝,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事見《史記·陳涉世家》、《漢書·陳勝列傳》。牖:窗户;樞:門軸。甕牖繩樞:以破甕為窗户,或雲窗陋如甕口,以繩索拴門樞。因以形容居住的簡陋。比喻陳涉出身微賤。

【氓隸】

當時對農民和奴隸的賤稱。

【遷徙之徒】

指被謫罰而服勞役的人。此指陳涉被徵發去戍守漁陽而言。

【中人】

指平常的人。

【陶朱猗頓】

陶朱:春秋末越國大夫范蠡的別號。范蠡晚年曾在陶山經商,號稱陶朱公。(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猗頓:魯人,范蠡教以畜牧,他就到猗氏(山西省臨猗南)大畜牛羊,十年為鉅富。(見《史記·貨殖列傳》集解)

【躡足行伍之間】

躡:踏;躡足:這裏如同説“插腳”。行伍:此指戍兵隊伍。

【倔起阡陌之中】

倔起:自下而起。阡陌:田間小路。此指田野。

【揭】

高舉。

【雲集響應】

雲集:如雲之集合,形容眾多。響應:如響之應聲,形容快速。

【贏糧而景從】

贏:擔負。景:同“影”;景從:如影之隨形,比喻歸附的人緊緊追隨(陳涉)。

【山東】

指函谷關、崤山之東。

【自若】

依然如故,沒有變化。

【鋤耰棘矜】

耰:鋤柄;鋤耰:即指鋤。棘:棘木;矜:杖。棘矜:即“伐棘以為杖”。(見王念孫《讀書雜誌》)一説,棘:同“戟”。(李善注)

【“非銛”句】

銛:鋒利。鈎戟:帶鈎的戟。鎩:長矛。

【謫戍之眾】

被謫發往戍所的人們。

【抗】

高,強。

【度長契大】

度:用作動詞,度量物之長短。契:動詞,計量物之粗細,引申為衡量,比較。

【致萬乘之勢】

致:得到。萬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車萬輛。後因以“萬乘”代指帝位。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統治。八州:古時分天下為九州,此即指秦所據雍州之外的八州,即六國之地。朝同列:使原來同等的六國之君來朝。

【七廟】

祖先七代的廟。古宗法制度,天子祀七廟。《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隳,毀壞。

【身死人手】

指秦王子嬰為項羽所殺。

【攻】

指秦始皇及其前代君王用強兵攻打他國。

【守】

指秦二世胡亥及秦王子嬰兵力疲弱困守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