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文言文:賈誼《過秦論》原文譯文(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3W

文言文:賈誼《過秦論》原文譯文(新版多篇)

上篇 篇一

秦孝公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衞、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衞、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銛於鈎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中篇 篇二

秦統一天下,吞併諸侯,臨朝稱帝,供養四海,天下的士人順服的慕風向往,為什麼會像這樣呢?回答是:近古以來沒有統一天下的帝王已經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繼死去以後,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諸侯憑着武力相征伐,強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戰事不止,軍民疲憊。如今秦皇南面稱帝統治了天下,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這樣一來,那些可憐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沒有誰不誠心景仰皇上,在這個時候,應該保住威權,穩定功業,是安定,是危敗,關鍵就在於此了。

秦王懷着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仁政王道,樹立個人權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刑酷法,把詭詐權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後頭,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實行兼併,要重視詭詐和實力;安定國家,要重視順時權變:這就是説奪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樣的方法。秦經歷了戰國到統一天下,它的路線沒有改,他的政令沒有變,這是它奪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沒有不同。秦王孤身無輔卻擁有天下,所以他的滅亡很快就來到了。假使秦王能夠考慮古代的情況,順着商、周的道路,來制定實行自己的政策,那麼後代即使出現驕奢淫逸的君主,也不會有傾覆危亡的禍患。所以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國家,名號卓著,功業長久。

當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沒有人不伸長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凍的人穿上粗布短襖就覺得很好,捱餓的人吃上糟糠也覺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執政才能的表現。這就是説勞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貞賢能的人,君臣一心,為天下的苦難而憂心,喪服期間就改正先帝的過失,割地分民,封賞功臣的後代,封國立君,對天下的賢士以禮相待,把牢獄裏的犯人放出來,免去刑戮,廢除沒收犯罪者妻子兒女為官家奴婢之類的雜亂刑罰,讓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鄉。打開倉庫,散發錢財,以賑濟孤獨窮困的士人;減輕賦税,減少勞役,幫助百姓解除急困;簡化法律,減少刑罰,給犯罪人以把握以後的機會,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變節操,修養品行,各自謹慎對待自身;滿足萬民的願望,以威信仁德對待天下人,天下人就歸附了。如果天下到處都歡歡喜喜安居樂業,唯恐發生變亂,那麼即使有奸詐不軌的人,而民眾沒有背叛主上之心,圖謀不軌的臣子也就無法掩飾他的奸詐,**的陰謀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實行這種辦法,破壞宗廟,殘害百姓,比始皇更加暴虐無道,重新修建阿房宮,使刑罰更加繁多,殺戮更加嚴酷,官吏辦事苛刻狠毒,賞罰不得當,賦税搜刮沒有限度,國家的事務太多,官吏們都治理不過來;百姓窮困已極,而君主卻不加收容救濟。於是奸險欺詐之事紛起,上下互相欺騙,蒙受罪罰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後相望,連綿不斷,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難。從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處窮苦之境,到處都不得安靜,所以容易**。因此陳涉不憑商湯、周武王那樣的賢能,不借公侯那樣的尊貴,在大澤鄉振臂一呼而天下響應,其原因就在於人民正處於危難之中。

所以古代聖王能洞察開端與結局的變化,知道生存與滅亡的關鍵,因此統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專心致力於使他們安定罷了。這樣,天下即使出現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沒有人響應,得不到幫助力量了。所謂“處於安定狀態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義,處於危難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壞事”,就是説的這種情況。尊貴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擁有天下,而自身卻不能免於被殺戮,就是由於挽救傾覆局勢的方法錯了。這就是二世的錯誤。

高一語文《過秦論》知識梳理 篇三

一、通假字

①外連衡而鬥諸侯 / 約從離衡(衡,通“橫” )

②孝公既沒(沒,通“歿”,死亡)

③合從締交/約從離衡 / 於是從散約敗(從,通“縱”,指戰國時期六國聯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稱為“合縱” )

④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憊)

⑤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通“呵”,喝問)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像影子一樣)

⑧百有餘年矣(有,通“又” )

⑨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抗,通“亢”,高 )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動)

二、古今異義

①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於是,在這種情況下;西河:黃河以西。)

②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在這時)

③山東豪俊遂並起(山東: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今指山東省。)

三、一詞多義

1、固

①據崤函之固(險固,堅固,特指地勢險要,城郭堅固,形容詞用作名詞)

②君臣固守以窺周室(牢固,頑強,形容詞)

③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固守的據點,屏障,名詞)

2、因

①因遺策(沿襲,動詞)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詞)

③因河為池(憑藉,依據,介詞)

3、亡

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損失,動詞)

②追亡逐北(逃亡,動詞;此用作名詞,指逃亡的軍隊)

③吞二週而亡諸侯(滅亡,動詞;這裏是使動用法,使……滅亡)

4、制

①吳起……趙奢之倫制其兵(統率,動詞)

②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制服,動詞)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統治、控制,動詞)

5、兵

①……趙奢之倫制其兵 / 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

②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 斬木為兵(兵器,名詞)

6、策

①蒙故業,因遺策(策略、計策,名詞)

②振長策而御宇內(馬鞭子,名詞)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納,動詞)

②致萬乘之勢(達到、獲得,動詞)

8、之

①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結構助詞)

②……趙奢之倫制其兵(這,指示代詞)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詞)

④聚之咸陽(代“天下之兵”,代詞)

9、及

①非及向時之士(比得上,動詞)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詞)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築長城而守藩籬(在北方,方位名詞作狀語)

②追亡逐北(敗北的軍隊,動詞作名詞)

11、度

①內立法度(制度,名詞)

②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量長短)

12、遺

①因遺策(遺留下來,動詞)

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遺失,丟失,動詞)

13、愛

①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動詞)

②寬厚而愛人(愛護,尊重,動詞。)

四、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樣;包,像布包一樣;囊,像口袋一樣)

②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內,在國內,對內;外,對外)

③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東,向東;北,向北)

④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甕,用破甕;繩,用繩子)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⑥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北,在北方)

⑦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雲,像雲一樣;響,像回聲一樣;景,通“影”,像影子一樣)

⑧深謀遠慮(遠,從長遠)

2、名詞作動詞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②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帝王,稱帝稱王)

③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牖,作窗户;樞,系户樞)

④執敲撲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

⑤《過秦論》(過,指摘過失)

3、形容詞作動詞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變小變弱)

4、形容詞作名詞

①據崤函之固(固,險要的地勢。)

②自以為關中之固(固,堅固的屏障。)

③尊賢而重士(賢,賢者,賢能的人。)

④因利趁便(利,便利的條件;便,便利的條件。)

5、動詞作名詞

①追亡逐北(亡,逃跑的人;北,潰敗的軍隊)

6、使動用法

①外連衡而鬥諸侯(鬥,使……爭鬥)

②會盟而謀弱秦 /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弱,削弱)

③約從離衡(離,使……離散)

④伏屍百萬,流血漂櫓(漂,使……漂浮)

⑤吞二週而亡諸侯 / 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亡,使……滅亡)

⑥卻匈奴七百餘里(卻,使……退卻)

⑦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7、意動用法

①尊賢而重士(重,以……為重,看重)

五、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②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③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被動句

①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②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③謫戍之眾

④天下諸侯已困矣

3、省略句

①嘗以十倍(於秦)之地。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之)為桂林、象郡。

③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於)下吏。

④聚之(於)咸陽。

⑤鑄以(之)為金人十二。

⑥臨不測之淵,以(之)為固。

⑦躡足(於)行伍之間,而倔起(於)阡陌之中。

⑧身死(於)人手。

4、賓語前置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②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③崤函之固,自若也

5、定語後置

①伏屍百萬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

③金城千里

6、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

①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衞、中山之君也。

②鋤耰棘矜,非銛於鈎戟長鎩也。

③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六、名言名句

1、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2、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七、文學文化常識

1、賈誼

西漢政論家、文學家。代表作有:

政論文:《論積貯疏》、《過秦論》、《陳政事疏》;

辭賦:《吊屈原賦》、《鵩鳥賦》。

2、戰國四公子

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四人均以“善養士”聞名,都是當時僅次於國君的當政者。又稱“戰國四君子”。

3、天下的別稱

宇內、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4、九州

古時天下分九州,關於九州的説法不一,一般認為包括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來代指“中國”。

5、山東、關中、河

山東:指崤山以東。

關中:指函谷關以西的地區。

河:特指黃河。如“河南”指黃河以南,“河北”指黃河以北。

6、五嶽

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7、合縱、連橫

合縱:是聯合六國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亦作“合從”。

連橫:是一種離間六國,使他們各自同秦國聯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亦作“連衡”。

《過秦論》原文 篇四

《過秦論》賈誼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舉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衞、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朋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仰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以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衞、中山之君也;鋤⒓矜,非於鈎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e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高一語文《過秦論》知識梳理 篇五

一、知識要點

1.賈誼(公元前200年-前168年),西漢洛陽人。年輕時就極負才名,深得文帝賞識。年僅20歲,就被召為博士,一年後,又升為太中大夫。賈誼學識淵博,有卓越的政治才能,曾針對時弊提出一套改革政治和法律的主張,卻因此遭貴族和大臣們的嫉恨。他們在文帝面前毀謗賈誼,文帝逐漸疏遠他,把他貶為長沙王太傅。後又念及其才,召回京都,拜為樑懷王太傅。此間,他又多次上疏,對抵禦匈奴,發展農業生產,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提出過很有見地的意見。公元前169年,樑懷王墮馬死,賈誼自傷未盡太傅之責,更愁懷才不遇,常哭泣,後歲餘,亦死。年僅33歲,所著文章,劉向編為《新書》。

2.本文是史論。古人權衡時事,多以史為鑑。彰往察來,發人深省。所以唐太宗説過,以史為鑑,可以知興亡。賈誼生活的時代,是漢王朝剛剛建立不久。經過秦末農民大起義和長達5年之久的楚漢之爭,連年戰亂,使社會生產力受到極大的破壞。在這種情況下,社會極需要發展生產力,使廣大人民得以休養生息。賈誼針對這種社會現實,作《過秦論》,過秦意即責秦之過,批評秦始皇施行暴政,從而達到諷喻漢文帝推行仁政的目的。

3.本文選自《新書》,個別字句從《史記》和蕭統《文選》。《新書》是賈誼所著的一部政論著作。《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全文引用了這篇文章,可見本文的重要《文選》是一部文學總集,選入此文,正表明它的文學價值也是很高的。

4.本文敍事極力鋪張渲染,氣勢磅礴,要認真欣賞文章的文采,學習綜合運用排比、誇張、比喻等修辭手法的經驗。本文結構上最大的特色是對比鮮明。

5.學習本文要注意的常用詞有:厚、通、制、兵、餘、亡、北、金、信、利、家、勢。

二.能力訓練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

B.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

C.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D.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2.紅色詞詞義相同的一項是:

A.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寬厚而愛人

B.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追亡逐北,伏屍百萬。

C.蒙故業,因遺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D.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3.紅色詞古今同義的一項是:

A.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B.而遷徙之徒也。

C.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D.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4.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的兵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兵不血刃 短兵相接

B.兵兇戰危 兵連禍接

C.兵精糧足 兵臨城下

D.兵不厭詐 兵貴神速

5.紅色詞與外連衡而鬥諸侯的鬥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B.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

D.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6.不含名詞作狀語的一項是:

A.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C.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D.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閲讀下文,回答問題。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衞、中山之君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7.紅色詞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B.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C.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D.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

8.序八州而朝同列的意思是:

A.秦國躋身於諸侯之列,終於一統天下。

B.秦國統一天下使諸侯都來朝見。

C.諸侯與秦國地位相當,然而終被秦國消滅。

D.諸侯與秦國實力懸殊,終被消滅。

9.文中關於陳涉的論述,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説陳涉處處不如九國,顯然是對陳涉抱有成見,是應該批判的。

B.作者説陳涉處處不如九國,説明作者鄙視農民起義領袖,正反映作者的階級侷限性。

C.表面上看,作者似乎在貶低陳涉,他的意思卻是要説明陳涉與九國相比,雖地位卑微卻起了扭轉乾坤的作用,反映了作者立論的客觀性。

D.表面上看,作者用對比的手法貶低陳涉,他的意圖卻是要説明陳涉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願望,反映了作者歷史觀的進步性。

閲讀《過秦論》中篇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後問題。

秦滅周祀,並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四海養。天下之士斐然向風,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於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凌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秦雖並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異也,借使秦王論上世之事並殷周之跡,以制御其政,後雖有淫驕之主,猶未有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長久。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頸而觀其亡。

10.紅色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並海內,兼諸侯/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B.不信功臣,不親士民/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

C.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廢王道而立私愛

D.五霸既滅,令不行於天下/孝公既沒

11.解釋句中的詞語:

①強凌弱,眾暴寡。 暴:

②焚文書而酷刑法。 酷:

③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易:

④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長久。建:

12.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的意思是:

A.先推行欺詐暴力取得天下,然後推行仁義,這説明取得天下必須從暴力開始。

B.先推行欺詐暴力取得天下,然後推行仁義,用暴力的辦法來統治天下。

C.把欺詐暴力放在前面,把仁義道德看得不那麼重要,用暴力的辦法來統治天下。

D.把欺詐暴力放在前面,把仁義道德看得不那麼重要,這説明取得天下必須從暴力開始。

答案:

1.D 2.D 3.A 4.A 5.D

6.A 7.B 8.B 9.C 10.D

11.①欺凌,損害。②使……殘酷。③改變 ④建立

12.C

長髮飄飄短髮搖搖

高一(3)申羽

當我還是個小女孩,很小很小的小女孩的時候,就開始夢想着擁有一頭烏黑飄逸的長髮,像電視中出現的那樣的長髮。那時的洗髮液廣告遠不及現在的引人入勝,但僅僅是畫面上女子甩頭髮的動作,足以使那顆種子深深地埋進我幼小的心靈中。

我細心地呵護着頭髮--儘管它並不美麗。我堅持每週洗兩次頭,並且用護髮素護理--在當時,這已經算是對頭髮的最高待遇了,我卻仍不滿足。一次突發奇想,決定用搽臉油護髮--按我的理論,護膚品的效果應遠強於護髮素。後來幸虧媽媽發現得及時,才避免了一場笑話的產生。現在想想,那時的我尚不知欲速則不達的道理,急於求成得可愛、可氣、又可笑。

那時還特希望有人--當然是除了媽媽之外--能夠當面誇我頭髮好。可是等了好久,欣賞我秀髮的人也始終沒有出現。直到有一年冬天,幾個好朋友在一起玩時,一個女孩突然説:申羽的頭髮真好,又黑又亮!我聽後笑了,燦爛得如那冬日的陽光。那等待許久的讚美被人道出,心中甜美的感覺至今回想都尚存甜意。

事後才想起那天陽光充沛,每個人的頭髮都是一樣的黑亮。不過對那女孩,我是一直心存感激,以至在很久一段時間中都把她當知音看待。

當我終於可以自豪地把頭髮束在頭頂,讓垂下的髮絲在腦後招搖時,卻聽到了這樣的所謂的科學依據:(留)短髮可以保護髮質。為了若干年後的那個長髮夢,加之媽媽在一旁反覆攛掇--她對每早為我梳頭深惡痛絕--我終於同意剪髮。

那天很正式地穿上我最愛的衣服,拉着媽媽到街邊為我留影紀念--後來就去了理髮店,傷心欲絕地看那好容易留起的長髮無聲地落下--再後來,那張穿着白毛衣,披着及肩長髮的照片,被媽媽放進了錢包裏。

剪髮之後,似乎一切都沒有改變,只是有些東西--如那個嬌氣軟弱的小女孩,如那個遇事動輒就掉金豆的孩提時代--隨着長髮一同逝去了。

那一年,我八歲。

娃娃頭,齊耳短髮,再不然就是假小子頭,這是我剪髮後先後試過的髮型。娃娃頭不適合我的臉型,齊耳短髮顯得老氣,假小子頭倒是方便,只是--

大哥哥,請問現在幾點了?

寶寶乖,不要碰哥哥的小兔子。

……

類似的笑話鬧多了,我已習慣。最可氣的是班裏的男生指着我剛剪的頭髮在後面竊笑,美其名曰豬鬃--我的髮際低,有時脖子後面剃得不很乾淨,黑乎乎的一片,實在有傷大雅。

那時剪頭,一半是在家讓媽媽練手,不然就隨便找家理髮店,馬虎了事。師傅們手藝各有千秋,加上髮型輪換,着實談不上有什麼風格,有什麼個性。只知道每次就説:短,短點就行。就像那時的我,謙遜隨和,卻少了鋒芒,少了靈性。

就這樣糊里糊塗地,混完了國小。

上國中,髮型就沒再變--短髮--女生中最短的頭髮。這桂冠我戴了三年,無人能及,也當之無愧。

那時不長個,頭髮卻長得飛快。每月一剪,每次剪完頭,進班都會引起不小的轟動。最苦的是同桌的男生,每每總是無辜地被當作參照物--好事之人總願將我們的'頭髮作比,結果常讓男同胞無地自容。

三年中一直愛着那頭短髮--並非是屏棄了兒時的夢想,只是學着更現實。免去了洗髮時的費時,省下了每天梳頭的繁瑣,擠出時間,獲益的是自己。

那時酷愛長跑。本沒有體育特長,也非自虐傾向,只是喜歡看陽光下自己跑步的身影,還有那隨着輕鬆的步伐,一起躍動的蓬鬆的短髮。跑着,跳着,陶醉着,滿足着,似乎輕盈得就要融入那紅色的跑道,那金色的陽光。

喜愛短髮,也因為它幫我確立了一個精練能幹的形象。我應該是出色的--至少看上去。於是我隔天洗頭,用最好的洗髮液--飄逸的短髮給人自信的感覺,也帶給自己一份信心,一份好心情。

國中的我不苟言笑,也表現的太過堅強,以至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我是自主的,是獨立的,不需要幫助,也勢必會拒絕幫助的--我的身份是給予他人關心與愛的天使,而非接受施捨的弱者。只是有誰知道,我多需要一個可以依賴的懷抱,卻忽略了我夢中那長髮飄飄的新娘。

現在的我,又開始蓄髮了。已非單純地圓一個夢,只是在尋找,尋找一種改變,尋找一個全新的自我。

長髮飄飄,飄飄……

短髮搖搖,搖搖……

[評語]

一個關於頭髮的故事,一段難忘的成長曆程。小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柔美的語言,借頭髮展示了一個真實而豐富的自我。

過秦論課文簡析 篇六

一、“過秦”與“頌秦”

顧名思義,《過秦論》應該是論述統一天下後秦統治者的政治得失,但文章的前半部分卻用不吝筆墨“讚頌”了始皇之前的幾位君主的輝煌業績。孝公時“拱手而取”的強勢,惠文、武、昭襄時“宰割天下,分裂山河”的狂飆……這些似與“過秦”的主題相悖甚遠。賈誼為何要做這樣的處理呢?

秦國的強大始於孝公時的商鞅變法,從前359第一次變法到秦統一天下的前221年,幾代君主經過100多年的努力才實現了“包舉宇內”的夢想。但100多年的奮鬥換來的“序八州而朝同列”的鼎盛國勢,為什麼僅僅過了十幾年便“忽喇喇似大廈傾”?較之大一統的秦朝,孝公時的國力簡直不堪比擬,但卻所向披靡;惠文、武、昭襄時的秦國所面對的是九國的“戮力”抵抗,面對地廣人眾的九國,面對一比九的局勢,秦國居然“開關延敵”,全不把九國放在眼裏。這份瀟灑,這份氣勢,“何其盛也”!但在擁有了整個天下後,“甕牖繩樞之子”點燃的怒火就將這巍巍大秦帝國的廣廈燒得頃刻傾圮。實力的對比,有這樣一個人所共知的公式:陳涉<九國<秦國<秦朝。但最終的結果卻是最小的老鼠卻鑽進了大象的鼻子搞了個天翻地覆,力量大小與結局之間實在有些“不合邏輯”。引發讀者從表面的現象入手深入思考背後的原因,再在此基礎上水到渠成地明確自己的。觀點,這恰恰是賈誼的高明所在。

二、“仁義不施”與“攻守之勢異也”

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教材無注,教師用書的翻譯是“不施行仁義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很多參考書亦持此説。這樣的解釋其實是禁不住推敲的。

對於“攻”與“守”,課下註解為: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攻打六國,奪取全國政權的時候;守,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此解甚是,但問題是,這種“攻”和“守”形勢的變化是由於“仁義不施”而“導致”的嗎?

賈誼在《過秦論》(中)有一句話:“夫兼併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親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變,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異也。”征服天下,當然要憑藉詐術與武力(也包括暴力);但治理天下,就要順應形勢而制定適宜的政策。奪取天下與治理天下應該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孝公,變法圖強,獎勵耕紙,崇尚軍功,“外連衡而都諸侯”,這樣的決策無疑是正確的,因為其目的是奪取天下,需要的是“實力”,有時也使用“詐力”;而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等看似是強固天下的手段,實則是為自己掘挖墓坑,因為治理天下是不能“騎在馬上”的。可惜的是,始皇不明白這一點,他太相信“實力”的作用了。

秦滅亡六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沒有“施行仁義”;統一天下後理應把天下百姓作為子民來安撫,但卻依然“先詐力而後仁義”(重視欺詐與暴力而輕視仁義),也沒有“施行仁義”。“仁義不施”並不是“攻守之勢異也”的原因;恰恰相反,正因為“攻守之勢異也”而秦統治者卻“仁義不施”,這才是是秦滅亡的根本原因。

三、“過秦”與“諷漢”

秦統一後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對六國舊貴族和政治上的反對派殘酷鎮壓,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文字,經略邊疆,這些措施大多數是比較切合實際、符合歷史進步趨勢的。關於秦滅亡的原因,較流行的看法也與賈誼的“仁義不施”基本一致。賈誼在《過秦論》(中)中説:秦定天下之初,“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以仰上”,但事實上呢?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賦税、殘酷的刑罰使得飽經數百年戰亂的人民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百姓被奴役欺壓到無論如何也難逃一死的時候,“亡亦死,舉大計亦死”,就會一呼百應,暴怒的潮水掀翻大船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賈誼寫作《過秦論》的時候,秦已滅亡近30年,但“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他希望當今的統治者能“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應時”。實際情況是,自漢立國至漢武帝初年50多年間,漢所採取的基本上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國策,賈誼作《過秦論》時的漢文帝也是個難得的仁君,可以説,《過秦論》的背後現實批判的色彩是遠遠淡於蘇洵的《六國論》的。當然,“過秦”的現實指向是“諷漢”,但這個“諷”,委婉含蓄地提出意見的意思,賈誼此文也只不過用自己的方式闡明一己之見,或者客觀上可能有給皇帝提個醒兒的作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