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專家迴應如何讓年輕人生育不躺平(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9W

專家迴應如何讓年輕人生育不躺平(精品多篇)

縮短教育時間來提高生育率? 篇一

相關數據顯示,近幾年,全國出生人口持續下降。2021年末全國人口14.13億人,其中出生人口1062萬人,死亡人口1014萬人,人口淨增長48萬,自然增長率是0.34‰。相關專家預計,2022年的人口淨增加可能會出現負數,我國人口進入“負增長”時代。可見中國的生育率已經低到了“火燒眉毛”的地步。

即便如此,專家們所提出的解決措施也僅僅是“治標不治本”。中國家庭長期以來在孩子身上注入大量的精力和金錢,家長們為了孩子的前途往往唯“學業”是瞻,未成年前不能早戀,工作沒有穩定時不能結婚。部分專家認為是教育內卷壓力太大,導致家長教育成本支出過多、孩子無法“分心”,從而降低了生育率。但是解決生育問題的根源卻並非教育。

事實上,生育率提高的關鍵不僅在於“生”,更在於“育”。年輕人生孩子是小問題,養孩子卻是大問題。年輕人在職場加班已成為常態,高房價高消費尚且讓人難以喘息,孩子生下來“誰來養”“怎麼養”的矛盾就更難以解決。年輕人面對難以估量的育兒成本,自然會選擇“趨利避害”,有網友表示“不想讓孩子繼承這種內卷、勞碌和恐慌”。

而教育壓力問題往往是由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所導致。當下,家長們的“名校情結”早已司空見慣,進入名校似乎就意味着光明的未來,而進入普通學校則意味着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此,家長們寧願花重金也要培養一個“吞金獸”。倘若教育資源分配合理,想必也不會出現這麼多教培機構。因此,僅僅是縮短教育時間,而不把目光真正放到基礎教育資源分配的現存問題上,並不能減輕教育所帶來的各方壓力,也就無法實現藉此方法促進生育的目的。

除此之外,教育是國家萬年根本大計,我國科教興國戰略中也明確了“堅持教育為本”。如若縮短教育時間,一方面難以保證教育的效果和質量,容易影響國民素質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會對科技發展進步產生影響,不利於我國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由此可見,試圖用縮短教育時間來提高生育率的建議,只能説是一種短視且天真的想法。這種建議也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當前教育學制的優點,比如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認識規律,符合我國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要解決生育問題,治標更要治本,不可“以湯止沸”。面對年輕人對未來沒有預期,對生育沒有信心,國家相關部門應當採取鼓勵式措施。不能僅僅從教育入手,更不能從縮短教育時間切入,而是要把問題“連根拔起”,從“生”和“育”兩方面建立健全託底保障機制。此外,作為專家,切不可天馬行空,還須深入羣眾有的放矢提建議。

教育作為“新三座大山”之一,的確還有改進空間和進步之處。未來仍需改革教育制度,做到因材施教,減少教育內卷和不公平現象,這才是真正關注羣眾心聲的做法,也是鼓勵生育的可行之策。

未來30年人口負增長時代的機會和挑戰 篇二

把人口從14億人減到七八億,關鍵在於以哪種方式來減。用50年減到七八億,還是用100年減到七八億,剩下的七八億人的年齡結構是完全不一樣的。在人口負增長的早期階段,是一個温和的下降過程,但在人口負增長的遠期階段,會是一個劇烈的下降過程。

我國人口問題面臨的形勢是近憂很小,而遠慮很大,如果在早期階段可以讓生育率提高到一個適宜的水平,那麼遠期階段就可以儘量避免出現人口劇烈減少的危機。

按照聯合國的最新人口預測,如果保持1.4~1.5的生育率,中國人口到2050年還在13億人以上。如果還按照這樣一個生育率繼續再走50年到2100年,人口就會減少到了大概7.7億左右。

如果生育率保持在0.9~1.0,即每對夫妻只生1個孩子,那麼到2050年,我國還有12.2億人左右,和1.4~1.5的生育率相比沒減少太多,但是如果繼續保持1的生育率,到這個世紀末只有5億人左右,50年週期減少一半以上的人口數量。

所以,一定要重視人口負增長的階段性,未來30年正好處在人口負增長的一個温柔期。這30年的生育率對於2050年以後的人口變化非常關鍵。

生育率對於人口老齡化也很重要。從人口結構變化來看,按照1.4~1.5的生育率,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在2054年將達到峯值5.2億人,老齡化水平升至40%以上。國家統計局剛剛公佈,2022年老年人口2.8億人,老齡化水平是19.8%,也就是説在未來30年左右的時間內,老齡化水平會再翻一番;到了本世紀80年代,老齡化水平會達到48%,近一半的人口都是老年人。如果生育率保持在1的話,雖然老年人口數量不變,但是到2054年我國老齡化水平會超過44%,到本世紀80年代,老齡化水平達到62%,近三分之二的人口是老年人。也就是説,生育率越低,將來的人口老齡化的程度越高。

專家迴應如何讓年輕人生育不躺平篇三

當前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年輕人的生育意願太低了,而且持續走低。2021年調查,育齡婦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為1.64個,低於2017年的1.76個和2019年的1.73個,作為生育主體的“90後”“00後”僅為1.54個和1.48個。生育意願會左右生育行為,生育行為一般低於生育意願,2020年的生育率只有1.3,近兩年低於1.3。不僅如此,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結婚了,單身人數不斷增加,而且不少年輕家庭還選擇“丁克”(即雙收入無子女家庭)。

孩子對於家庭和社會的意義,在現在年輕人的觀念中已經與他們父母輩、祖父母輩的普婚普育觀念大相徑庭,還似乎變得可有可無了。想要改變年輕人的這種觀念是非常難的,如何真的能讓年輕人在生育問題上不“躺平”不“佛系”,我覺得一個很具挑戰性的難題。

從政策的角度來説,雖然我國沒有出台直接應對人口負增長的戰略措施,但在應對低生育率以及老齡化的方面已經制定了很多政策,應對低生育率就是應對人口負增長。我認為當下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摸準年輕人到底在什麼情況之下他才願意生育,也就是説年輕人的生育需求到底是什麼,對此應該做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此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如何讓目前已經出台的眾多的提升生育率水平的規劃、政策、措施能夠真正落地產生效果,而不是隻停留在政策的架構層面,關鍵是促進政策措施產生真實的效果。

在現有的政策和清楚年輕人生育需求的基礎之上,應該進一步去完善補充相應生育激勵的政策和措施。因為一代人和一代人的需求是不一樣的,生育激勵的政策也不能停步,也要動態調整,在這方面政府還需要下大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