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8W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一

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初步掌握了統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着明顯的區別,而且兩種統計圖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處,條形統計圖側重於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和比較,而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時間裏的發展變化,展示的是事物發展的趨勢。在學習時,我注重了以下兩點:

一、利用生活實例,在生活中學習折線統計圖。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只有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學生才有興趣。因此,在教學時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生身邊熟知的例子,由此展開教學。我藉助前段時間的體檢結果,把其中一個同學的身高製成統計表,引領學生根據統計表製作折線統計圖,掌握製作方法:描點、標數、連線。因為學習的材料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興致較高。

二、注重在分析數據與預測中體會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新課標提出,統計教學應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並能根據統計的數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這節課中有很多題目需要進行預測,比如説預測奧運會上中國的金牌枚數、預測下一年的身高等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使學生不但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且能根據折線統計圖數據變化的趨勢做出合理的推測。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了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培養了學生描述、分析數據和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統計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二

本節課的知識點主要是教學生會看折線統計圖,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在提供的表格中製作簡單的折線統計圖,並能根據折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分析或預測。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些統計的知識。

本課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所以學生理解折線統計圖的概念並不困難。本教案在具體的教學中,主要強調的是用折線統計圖比統計表來統計方法要優越,這對於學生理解折線統計圖十分重要。

同時,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獨立動手畫圖,並進行適當的計解和點評,不僅可以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還可以鍛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能力,為以後的學習做好準備。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三

借用北師大版教材的“三個讀懂”來做今天的教學反思。

一、“讀懂教材”

初讀教材,我認為這一節課有三個教學價值。另外,起初我覺得教材裏的條形統計圖不必讓學童畫出來。當時我想,一節課四十分鐘,畫條形統計圖就要用到十分鐘,多耽誤時間,這節課是折線統計圖的認識,複習條形統計圖的繪製過程有什麼意義呢?但是在作業中我發現,有的孩子並不會畫折線統計圖的縱軸和橫軸。設計統計圖的縱軸和橫軸是一箇舊知識,但是教材以條形統計圖引入,兼具複習的作用,同時又引導孩子注意到這兩種統計圖制橫軸和縱軸的方法是一樣的。教材這樣設計真是獨具匠心。即便不畫,書中有一個問題,你能獲得哪些信息?如果這個問題追問一下“你是怎麼知道的?”也可以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條形統計圖的橫軸和縱軸。比如,看橫軸,我們知道了年份;看縱軸,我們知道了人數。把這個過程説一説,就加深了孩子對橫軸和縱軸的理解。因為製圖時制橫軸和縱軸實在是一個重點和難點,就是讀圖它也是一個重點和難點。

讓學童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這是一個重點。孩子怎麼能發現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呢?我覺得有兩個策略。一個策略就是比較。橫軸,一樣;縱軸,一樣;每一年份的具體數量,條形統計圖是用豎條,折線統計圖使用點;接下來還有一個比較很關鍵———條形統計圖的每一個數量是單獨的,而折線統計圖的各個具體的數量連在一起了,連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線。向上折的時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時候,就表示下降;平平的時候,就是沒發生變化;看,上升下降平平的,這就是變化,也就是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它可以反映數量的變化。這種變化就靠它的折線。還有呢,當折現比較陡的時候,變化就大;折線比較平緩,變化不明顯;折現平平的,就是沒有變化。關於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我覺得學生必須要經歷這種比較的過程,才會使他們對於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有很清晰的認識。這個比較的過程還有一個價值和意義就是———讓孩子在例二繪製折線統計圖的過程中瞭解每一步繪製過程的必要性。比如,點是必須繪製清楚的,因為它表示的是具體的數量;繪製過點之後還要把點連起來,這樣才能用折表現出變化。第二個策略就是讓孩子到折線統計圖中找到在條形統計圖中獲得的信息。這個策略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看折線統計圖。比如在條形統計圖中,1998年是佔了3個格子的豎條。表示3萬人;在折線統計圖中,1998年是在第三個格子點一個點。還有一點,我覺得二者的區別在繪製方法上,觀察背景,條形統計圖的背景是空白的,而折線統計圖通常用座標格作為背景。通過查找資料,我發現人們製作折線統計圖的時候通常都會利用座標作為背景描點連線。也有不使用座標的,但很少。

看,簡簡單單的兩幅圖,通過閲讀教材,能夠解讀出這麼多的教學價值呢。

我覺得我的課堂就是缺乏這樣的細緻的學的過程。孩子必須塌下腰來學,課堂才有真實的感覺。我感覺自己這節課上的假就在這裏,雙方都很客氣,蜻蜓點水,禮儀性的對知識做了一些簡單的交流,沒有對學習的知識做很深入的思考,這真要不得。拿過教材之後,我只是看到了完整的兩幅圖,但是,怎樣才能深入淺出的用好教材,真是需要我細思量細琢磨細設計。上過這節課再讀教材,在這兩副主題圖的使用上,我梳理出了這樣幾個教學價值————

1複習條形統計圖製圖的方法,為學習折線統計圖製圖的方法做鋪墊。

2運用比較的策略,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3運用在折線統計圖中找到條形統計圖中呈現的信息的策略,學會讀折線統計圖。

再者,為什麼例一和例二要分開教學呢?我認為一體下來比較合適。因為例一孩子們只是瞭解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還沒有進行數據分析,也沒有嘗試完成折線統計圖的一部分也沒有根據折線統計圖進行一些合理的數據分析。把例一和例二分開了,就是把知識是什麼,和知識怎樣運用分隔開了。

二、讀懂學生

在今天的課堂上,有一個很細微的聲音,用很沒自信的聲音在説:“比如,男孩和女孩,可以用條形統計圖;女孩連續七天做的花,可以用折線統計圖。”這番話沒頭沒尾,放着書中的例子不用卻另起爐灶。後來我才明白過來,其實我是錯過了一個很聰明的孩子的很聰明的思考。為什麼這麼説呢?據一位專家介紹,曾有老師上完課問過這個問題,他覺得條形和折線的許多功能都是相同的,有什麼必要還學其他的呢?這就是離散量和連續量的刻畫了。條形統計圖一般都是刻畫離散量,比如幾年或幾個月的數據對比。而折線統計圖則更多的是刻畫連續量,比如,一個人一天的體温等。孩子真是很有數學學習的天賦,他朦朦朧朧的感覺到了這兩種統計圖的區別。孩子第一種舉例説的男孩和女孩,可不就是兩種離散量嗎?孩子舉例想説明的女孩連續七天做的花,可不就是一組連續量嗎?“離散量”、“連續量”,不必讓學童瞭解這些專業術語。但是也許可以舉兩個例子,比如,班級裏面七個小朋友的跳繩考試成績;一個星期的温度的變化。讓孩子考慮一下選擇哪種統計方式比較合適。

課堂瞬息萬變,有時候囿於我們的本體知識的匱乏,真是很難在瞬間讀懂孩子的想法,讀出這些想法裏的精彩和智慧啊!但是我們可以關注,多問一問自己孩子們為什麼會這麼説。

三、讀懂課堂

今天的課堂,劉義愷一個人和全班小朋友“單挑”,當孩子們都在異口同聲的認為折線統計圖優於條形統計圖時,當孩子們都在説,折線統計圖能表現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時,劉益愷堅持認為,條形統計圖也可以表現出數量的增減變化呀。這裏有一個思辯和交鋒。很可惜,當時我沒有讓孩子們不僅辯,而且把各自的理由説一説。這表現出我應對課堂偶發事件還缺乏教育機智。如果把各自的理由展開説一説,比如説,折線統計圖怎麼表示變化的?折線統計圖的各個具體的數量連在一起了,連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線。向上折的時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時候,就表示下降;平平的時候,就是沒發生變化;看,上升下降平平的,這就是變化呀,也就是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它可以反映數量的變化。這種變化就靠它的折線。還有呢,當折線比較陡的時候,變化就大;折線比較平緩,變化不明顯;折線平平的,就是沒有變化。那,條形統計圖能不能表現變化?看,柱子的高矮,我們直觀可見,這不就可以很直觀的表現出變化嗎?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不是誰取代誰,以及誰比誰在某一方面有優勢的問題。是的,確實不是取代的問題。教參上為了説明折線統計圖引入的必要性,説折線統計圖能表現出數量的增減變化。但是,數量的變化,因為條形統計圖很直觀,所以一樣看得出來呀,從中我感覺,我的數學課還上得太假,當一個問題一個交鋒真的在數學課堂上出現的時候,我們肯不肯舍不捨得會不會讓孩子去交鋒?假如真的這樣一交鋒,孩子們對兩種統計圖的認識就更加深了,其實這是加深了知識之間橫向的聯繫啊。這個課堂偶發事件使我掌握了一個策略—今後再遇到類似的事情,一是不能放任,二是要立刻把思辯雙方組織起來交鋒。不要讓孩子們只是堅持論點,更要緊的是拿出論據來。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四

本節課的設計我力圖從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方法選擇、學習方式的轉變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充分體現課程標準的理念和要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基本上

做到了以下四點:

1.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較好的突破教學重、難點。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改進學習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本質和提高數學探究和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探究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時,在學生觀察討論的基礎上,通過課件的動態演示“點”表示的意義和“線”的陡緩變化趨勢,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維能力,較好的突破了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在繪製折線統計圖時,通過動態演示畫圖的過程,使學生不僅明確畫圖步驟,還掌握了畫圖的正確方法。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知識的獲取不是教師給予,而是引導他們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掌握一些數學學習的思想和方法。在對摺線統計圖的認識過程中,先引導學生比較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的異同,初步感知折線統計圖的特點,然後讓學生自己確定研究目標:折線統計圖中的“點”和“線”分別表示什麼?接着學生分小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觀察和思維的碰撞中發現了特點、變化趨勢並進行預測。這樣,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不僅獲取了知識,更使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培養。

3.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培養他們的數據分析觀念。

著名教師張齊華老師説過:“我們需要的是孩子的思考”。因此,在本節課中做了幾個努力: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工作人員根據數據製成折線統計圖,而不製成條形統計圖呢?”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思考,培養他們質疑問難的精神,增強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思考“折線統計圖中的點和線有什麼作用呢?”,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引發學生對統計圖背後藴含信息的思考,從而發現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思考:“這兩種統計表用什麼統計圖表示比較合適?”引發了學生對兩種統計圖特點的反思,體驗數據分析方法的選擇要根據具體的問題背景來選擇,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

4、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在學習中感受統計的價值。

《課程標準》中強調教師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背景,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統計活動中才能真切的感受到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本節課中,選擇用折線統計圖表示:參加中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參賽隊伍的情況、心電圖、股票走勢圖、汽車銷售情況、沙塵暴天氣變化情況、陳東0-10歲身高情況、中國男性平均身高變化情況、芳芳一次生病期間的體温記錄,以及讓學生根據“四一班第一小組1分鐘跳繩統計表”和“王芳6次1分鐘跳繩統計表”中的數據選擇合適的統計圖等等,這些事例的呈現,充分體現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學生興趣盎然,既感到親切自然,又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統計的實用價值。

本節課也存在着許一些不足:學生表達能力有差異,個別學生心裏明白,但不能用準確的數學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法,需要老師的不斷地提醒;繪圖時仍有學生忘記標數據,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加強訓練。

同時也在思考一些問題:如何更好的利用白板系統服務教學、是不是能充分放手,直接給出課題,讓學生自主確定研究的目標,但這樣做會不會跑偏?浪費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這些都有待嘗試!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五

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為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數據,並作出適當的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會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會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

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從生活中引出折線統計圖參加跳繩比賽是學生很熟悉的生活場景,每個學生幾乎都經歷過,因此,用這個作為載體,並且是5個數據,學生無論是在數據呈現,還是製成單式的折線統計圖和複式的折線統計圖後,都是比較容易看出來的,所以學生很感興趣,這樣就更容易發現折線統計圖的優點。

二、注意細節的處理:在學生意識到要把兩張單式的直線統計圖合併起來以後,我在課件上先出現了兩條黑色的線,讓學生來考慮有什麼辦法來區分這兩條線,學生説出可以用顏色來區分,也可以用虛線和實線來區分,在説線的時候,學生自然而然地意識到要注意圖例的説明。這樣,在無意之中,就讓學生對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基本格式有了更精確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