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統計教學反思(共37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5.78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37篇《統計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統計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統計教學反思(共37篇)

篇1:統計教學反思

這節課教學複式條形統計圖,教學重點是使學生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理解複式與單式統計圖的異同,並能在有縱軸、橫軸的圖上用複式調形表示相應的數據。在教學這節課時,我通過新舊知識的對比分析讓學生在單式、複式的觀察、對比、分析中,使學生能看懂複式調形統計圖,並能更具複式條形統計圖中的有關數據作簡單的分析、判斷和預測。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本節課我在教學時,重點抓住以下三點進行教學:

(1)講清複式條形統計圖的意義

(2)讀懂複式條形統計圖。

(3)從統計圖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讓學生感受到複式條形統計圖能清晰地看出數量的多少。教學難點是:如何根據所提供數據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數軸上的間隔。在製作複式條形統計圖時,提出問題:如何在一個統計圖裏描述上面你們所説的這信信息?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尋找繪製方法。整個過程使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突出體現了課程標準所提出地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 的新理念。

從本節課的教學效果上看,學生只會看圖,如果題目稍加改變,學生就不會填了。反思,以前教學在部分知識時,感覺學生很容易理解,掌握得好,根據學生的存在的問題,我指導學生獨立製作複式條形統計圖,讓學生經歷制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全過程,這下學生豁然開竅,重視製圖的過程,才能提高和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

在製作條形統計圖時,提出一個問題:怎樣做才能使我們製作的條形統計圖整潔、美觀、漂亮?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尋找繪製方法。學生通過討論,師生共同總結出畫條形的四個步驟

(1)根據圖紙的大小,畫兩條互相垂直的射線。

(2)在橫軸上,適當分配條形的位置,確定直線的寬度和間隔。

(3)在豎軸上,根據數據大小的具體情況,確定單位長度是多少。

(4)按照數據的大小,畫出長短不同的直條。

整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使學生領會到怎樣運用已學的知識解決新知識的過程。學生學得輕鬆、愉快,製作的條形統計圖整潔、美觀、漂亮。完全達到了作圖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篇2:統計教學反思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扇形統計圖,你想了解有關扇形統計圖的哪些知識呢?

生1:我想知道什麼是扇形統計圖?

生2:扇形統計圖的作用是什麼?

生3:扇形統計圖的特點?

師:那就一起來研究研究吧。請同學們拿出題卡,計算一下。

生:我是用總量乘百分數,得到的。

師:你能根據百分比的大小找到相應的扇形嗎?

生1:根據百分之二十六,我知道應該是圓的四分之一多一點。

生2:根據百分之三十三點三,我知道扇形大約是圓的三分之五。

師:在大家的齊心努力下,一個扇形統計圖呈現在我們面前,大家可別小看它,在她身上有許多奧祕等着你去他就發現呢?小組合作交流:

(1)圖中的整個圓表示什麼?

(2)圖中的圓分成幾個扇形?每個扇形分別表示什麼?

(3)扇形的大小反映了什麼?

彙報交流各自想法。

教學反思:

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我們要從各方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本節課,我注重給學生創設積極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如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扇形統計圖中所藴含的數學信息,初步感知扇形統計圖有什麼特點,在落實知識目標的同時,能力目標也得到提升。做到了不僅“知其”,更“知其所以然”。在統計教學中,學生已經學過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對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徵和表現形式有一些基本認識。但學生沒學扇形,卻要學習扇形統計圖,這就要老師居高臨下,化難為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扇形統計圖的學習是基於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以及圓的知識。但是,學生對於扇形的知識尚屬於空白,因此,我在教學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現狀,從扇形的感性認識入手組織教學。首先,我帶領學生複習我們已學的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知識,讓他們回憶統計圖的作用和優點。接着,我揭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習扇形統計圖,讓學生自學教材。在學生自學時,出示學習提

在學生自學後,交流學習效果。在講到扇形統計圖是把什麼圖形分成若干份和用什麼線來分的時候,趁機介紹扇形的知識,讓學生感知扇形是圓的一部分。對於扇形統計圖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我在教學的過程中讓他們自己分組交流討論,憑着自己的發現、自己的想法來探索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我在這裏面只是起到一個引導作用,不再是絕對的主體的作用。在教學中,切實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聯繫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篇3:統計教學反思

“簡單的統計”根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進一步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初步學會製作一些含有百分數的簡單的統計表;認識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並學習製作一些簡單的統計圖;學會對統計圖表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受到國情教育;能從報刊、雜誌、電視、網絡等媒體中,有意識地獲得一些數據信息,經歷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使學習方式得到根本上的改變,筆者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現將其中的幾點體會總結如下:

一、現生活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到數學有趣。如在教學折線統計圖時,課的開始我先出示了一個病人的體温記錄折線統計圖,讓學生觀察並回答:這個病人能出院了嗎?你從圖上了解到了什麼?這副圖告訴我們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特點和作用?通過這樣一種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形式,讓課堂貼近學生生活,學生的興趣是濃厚的,學生在生活中的體驗也是充分的,本來枯燥乏味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了。

二、導自主探究,學會繪製圖表。

在引導觀察圖表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探索畫法,因為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已經掌握了一些特點,教師再適時提出問題進行點撥,完全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學生的觀察、交流,自然而然地發現了繪製圖表的方法。

三、解決生活問題,提高實踐能力。

數學源於現實,寓於現實,用於現實,應用數學知識改造客觀世界是數學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數學練習要引進相關的生活問題,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能力。我在教學完了本單元的知識後,佈置了一道實踐作業,要學生統計一週的氣温變化情況,以每晚的天氣預報為準,先繪製統計表,再繪製成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這樣不僅充分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學習數學是有用的。

總之,本節課最大的收穫是通過教學形成了對該類知識點的教學模式:觀察統計圖表—探索畫法—製作統計圖表—分析統計圖表解決問題。

由於在教學統計表時過高的估計了學生的能力,急於求成,學生在繪製時對“合計”一攔的位置把不準,出現了一些錯誤。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吃透教材,備好學生,掌握學生的知識生髮點,把握教材的難點和學生易混淆的地方,提高數學活動的參與面,特別要照顧到差生,使全班學生都有所發展。

篇4:統計教學反思

在教學人教版第三冊《統計》在教學中,我採用了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實踐方式,收到了不同的效果。下面,我從這三個方面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一、情境地不同,吸引力不同

課本上的情境地是統計課本,但集體在統計的情況生活中幾乎是沒有的。第一次上這節課時,正巧學校馬上要召開運動會,我想不如創設運動會買T恤衫的情境。學生下了課問我:吳老師,為什麼開運動會就要買T恤衫呢?的確,由於一年級的學生根本沒有參加過運動會,對運動會一無所知,這個情境並不是學生所熟悉的,於是第二次上這節課時,我又創設了一個情境:夏天到了,今年暑假,學校要組織小朋友們參加夏令營活動,想給小朋友們每人買一件漂亮的T恤衫,有紅、黃、藍、綠四種顏色,小朋友們,你們最喜歡哪種顏色的T恤衫?因為學生通過電視等渠道,對夏令營有所感知,他們都樂於參加夏令營,可以玩,還可以學到知識,所以學生表現出的熱情相當高。可見,創設的情境越是貼近生活與實際,越有吸引力。

二、方法不同,經歷過程不同

第一次上課,我想讓學生全員參與到統計過程中去讓每一個學生都經歷調查的過程。所以一開始,我把問題提出來,讓學生想辦法統計全班喜歡四種顏色T恤衫的情況。學生想了好多辦法,然後,我讓學生每人設計出一張表格,離開坐位進行調查。這種,課堂上學生自由調查:請問你喜歡哪種顏色的T恤衫?課堂氣氛挺好,很活躍,我覺得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但是課下思考:學生雖然每人都經歷了統計的過程,但是他們50多人都用同一種方法進行調查;一個一個地問。由於統計對象、範圍不同,因而難免遺漏、重複,根本無法得到統一的結果,統計結果也難以説明問題。而學生想到的很多方法難以得到同學們的認可,無法體驗成功,也不得取得統一的意見。能不能讓學生既經歷統計的過程,又新生學生思維的多樣性,使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呢?於是,我把離開坐位調查這一環節改為:把全班同學分為6個小組,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合作交流。小組內確定調查方法,喜歡哪一種方法就用哪一種。經過分組調查,學生投入到他們喜歡做的事情中,結果確實令我吃驚。

他們第一小組的方法各有不同,充分地體現了小組分工合作的意識。在中心發言人的組織下,記錄員如實地記錄了統計結果,課堂活而不亂,每一個成員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積極參與,各抒已見。這一方法,使我體會到:合理分工、方法得當,是組織有效學習的必備條件。

三、實踐方式不同,鍛鍊能力不同

學生已經初步學會了調查的方法,我又創高了一個孔校長想知道全校20xx名學生喜歡哪種顏色的T恤衫多的情境。

學生們的想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但能不能讓學生真正在一種具體情境地下去做一次統計呢?上這節課時,正好市骨幹教師到我們學校聽課,台下有幾十名老師,正好給了學生一次實踐統計的機會。接着我指出:以後我們在調查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調查,這樣,學生既經歷了統計的過程,又體驗了統計的意義。

學生通過對小組統計和對聽課教師進行統計實踐及幫孔校長想統計辦法,親身經歷了統計的全過程,獲得了不同的學習體驗。學生經歷了“做”數學的過程,收穫是不同的。教師經過兩次統計教學,收穫也是不同的。由此我想到,教師應變“孝中學”,為“學中教”,真正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合作的同時,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

篇5:統計教學反思

六年級數學《統計》教學反思《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的統計並不是教學新的統計方法,而是要求學生會綜合應用學過的統計知識,能從統計圖中準確提取統計信息,能準確解釋統計結果。通過教學,認為要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繫,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水平。應引導學生在複習舊知的基礎上重點實行綜合分析,從而使學生學會從統計圖中準確提取統計信息,能對統計結果做出準確解釋,並能根據統計結果作出準確的判斷、預測。比如在教學例11時,引導學生分析圖中“其他”部分的具體含義,使學生明確:“其他”佔彩電市場份額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A牌更暢銷的彩電。從而使學生理解到:製作統計圖時,一定要客觀準確地反映信息。

2、通過比較,讓學生懂得不要被統計圖表面的信息迷惑、誤導,要保證所得結論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例如在教學例22時,可先讓學生觀察統計圖,談談直觀感受和看法,再引導學生分析統計圖表達和包含的數據信息。提醒學生不能僅僅注重統計圖的外在表象,還應瞭解統計圖所包含的具體的統計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錯誤的判斷。

3、引導學生質疑,根據統計學的原則,我們在製作扇形統計圖的時候,往往把佔總數多的部分先標出來,把比標出的部分中最少的還要少的部分歸為“其他”,所以“其他”部分肯定不會超過已標出的最少部分。這就是教材的侷限,當然教材也不作要求,僅僅引導學生拓展一下思維。

我在教學的過程中讓他們自己分組交流討論,憑着自己的發現、自己的想法來探索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我在這裏面僅僅起到一個引導作用,不再是絕對的主體的作用。在教學中,切實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聯繫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更加堅信,嫻熟的知識儲備和教材體系的熟練水準對於教學所起到的作用。對於教材版本持續更換和教材持續修訂的教育現狀,我們教師只有厚積薄發,才能有備無患。

篇6:統計教學反思

本節課力求分環節落實三維目標,實現短時高效,既教書又育人。

為了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移多補少,我特意安排了思維小熱身這一環節,以求在新課時降低難度,拋磚引玉。

在出示信息窗情境時,極力滲透團隊精神的可貴,期望學生在小組合作時也可以精誠合作得真知,體現了本節情感目標之一。在發言過程中,及時給予評價,尊重、肯定學生的優秀品質,增強了學生的信心和學習興趣。

學生小組動手操作研究算法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本節的知識目標,也就是本節重點——求平均數的方法。在合作交流過程中,力圖培養學生尊重他人、盡責自主動手、思考的好品質。即情感目標之二。

為體現數學源於生活,我讓學生舉例生活中的平均數,我也舉了幾個例子,意在加深對平均數的理解,是代表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同時也想滲透情感目標之三,即通過嫦娥1號、姚明這兩條信息,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滲透愛國思想。

為了實現能力目標,在練習時我注重由淺入深,即:先着重加深學生對平均數的意義的理解,對此,我設計了二道題,一個是體重,一個是游泳池。然後,我把生活中其他的平均數問題引入,如打分、門票兩個練習,前一題體現了平均數在評分時的特殊算法,後一題,則重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也加深了平均數在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的理解。從情感目標上看,也滲透了愛集體、愛家鄉的教育。

百密總有一疏,更何況,我的預案也並不盡完美,漏洞就更是多了。此次課畢,頗感遺憾的是,在動手操作交流時,展台上擺方塊浪費的時間過長,導致一個練習未完,以及各練習之後的思想意義未得到提升。此處也確實值得再推敲,以利於高效完成教學目標。

另外,由於事先對學生估計不足,本以為鋪墊之後,新課會水到渠成,沒料到南排的學生在擺8號時,居然沒有發言的,於是頭腦一熱,就有些亂了陣腳,熱情折半。想想吳正憲老師的從容若定、談笑風生,不得不歎自己還是太嫩了點兒!備課不充分!

這之後的練習,也就只是象平時那樣流水帳般地進行了,缺乏開課初那股激情,評價性語言也少了許多。由此可見,我在駕馭課堂方面還是缺乏錘鍊,知識了自己的不足,我也更明確了自己今後的前進方向,期待做最好的自己!

篇7:統計教學反思

統計教學反思

學生在學習了用“正”字統計方法後,我組織了一次教學實踐活動,調查本班學生喜歡動物的人數。在調查活動中,雖然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但在調查過程中,語言含糊不清,不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態度不大方,使得課堂氣氛很尷尬。於是,我隨即組織了“最佳調查員”評選活動,在評選過程中,通過交流、討論,學生懂得了怎樣成功的與人交流,完成自己的任務。課後,我又組織學生調查老師的生日。學生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同時,逐漸培養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的意識,親自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鍛鍊了同學們與人交往的能力。

《標準》指出:學生應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對數據的統計過程要有所體驗,要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並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所以,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激發學生學習統計的興趣,充分利用情境圖。讓學生樂於參與統計活動。其次,讓學生參與統計的全過程,在自己的體驗過程中瞭解填寫統計表的格式,掌握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培養觀察思考、動手操作、猜測推理的能力。

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接觸過簡易統計表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認識條形統計圖,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進行分析,並做出一些簡單的預測;學生要參加一些簡單的實踐活動,經歷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並在方格紙上畫出統計表。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在組織學生參與統計活動時,我精心創設情境,鼓勵每個學生都親身經歷統計的過程,體驗到統計的必要性,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在活動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展開討論,做出分析,進行交流。

在本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把教學目標僅僅侷限在掌握簡單的統計方法上,而是着眼於讓學生感受統計問題的產生,體驗統計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首先,通過學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問題,引發統計的需要,這種需要很自然地轉化為學生經歷統計過程的內在動力。

其次,我又試着在教學的安排上做了一點嘗試。

具體細節:在填統計表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報數我填寫。我的想法是: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更具體更直接的看到圖表的製作過程,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下將知識內化。但也有讓學生獨自完成的學習活動,我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到自己也能行,感到只有“動手又動腦,才能有創造。”。

篇8:統計教學反思

最新統計教學反思

《統計》在教學中,我採用了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實踐方式,收到了不同的效果。下面,我從這三個方面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一、情境地不同,吸引力不同

第一次上這節課時,正巧學校馬上要召開運動會,我想不如創設運動會買T恤衫的情境。學生下了課問我:吳老師,為什麼開運動會就要買T恤衫呢?的確,由於二年級的學生對運動會不熟悉,這個情境並不是學生所熟悉的,於是第二次上這節課時,我又創設了一個情境:夏天到了,今年暑假,學校要組織小朋友們參加夏令營活動,想給小朋友們每人買一件漂亮的T恤衫,有紅、黃、藍、綠四種顏色,小朋友們,你們最喜歡哪種顏色的T恤衫?因為學生通過電視等渠道,對夏令營有所感知,他們都樂於參加夏令營,可以玩,還可以學到知識,所以學生表現出的熱情相當高。可見,創設的情境越是貼近生活與實際,越有吸引力。

二、方法不同,經歷過程不同

第一次上課,我想讓學生全員參與到統計過程中去讓每一個學生都經歷調查的過程。所以一開始,我把問題提出來,讓學生想辦法統計全班喜歡四種顏色T恤衫的情況。學生想了好多辦法,然後,我讓學生每人設計出一張表格,離開坐位進行調查。這種,課堂上學生自由調查:請問你喜歡哪種顏色的T恤衫?課堂氣氛挺好,很活躍,我覺得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但是課下思考:學生雖然每人都經歷了統計的過程,但是他們50多人都用同一種方法進行調查;一個一個地問。由於統計對象、範圍不同,因而難免遺漏、重複,根本無法得到統一的結果,統計結果也難以説明問題。而學生想到的很多方法難以得到同學們的認可,無法體驗成功,也不得取得統一的.意見。能不能讓學生既經歷統計的過程,又新生學生思維的多樣性,使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呢?於是,我把離開坐位調查這一環節改為:把全班同學分為6個小組,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合作交流。小組內確定調查方法,喜歡哪一種方法就用哪一種。經過分組調查,學生投入到他們喜歡做的事情中,結果確實令我吃驚。

他們第一小組的方法各有不同,充分地體現了小組分工合作的意識。在中心發言人的組織下,記錄員如實地記錄了統計結果,課堂活而不亂,每一個成員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積極參與,各抒已見。這一方法,使我體會到:合理分工、方法得當,是組織有效學習的必備條件。

三、實踐方式不同,鍛鍊能力不同

學生已經初步學會了調查的方法,我又創高了一個校長想知道全校1200名學生喜歡哪種顏色的T恤衫多的情境。

學生們的想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但能不能讓學生真正在一種具體情境地下去做一次統計呢?上這節課時,正好市教師們到我們班聽課,台下有幾十名老師,正好給了學生一次實踐統計的機會。接着我指出:以後我們在調查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調查,這樣,學生既經歷了統計的過程,又體驗了統計的意義。

學生通過對小組統計和對聽課教師進行統計實踐及幫校長想統計辦法,親身經歷了統計的全過程,獲得了不同的學習體驗。學生經歷了“做”數學的過程,收穫是不同的。教師經過兩次統計教學,收穫也是不同的。由此我想到,教師應變“教中學”,為“學中教”,真正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合作的同時,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

篇9:統計教學反思

平均數是描述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統計量。把認識平均數和學習其他統計知識結合在一起。在數據處理的過程中,可以用統計圖表來表示整理數據的結果,為了更好地描述數據的特點,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計算平均數。蘇教版課程標準數學實驗教材用條形統計圖呈現數據,教材在編寫中,就通過統計圖表呈現原始數據,爾後計算平均數,比較貼切地將求平均數嵌入了數據處理的過程中,利於學生自己體會在數據處理過程中,繪製統計圖表與求平均數間的關係。當然,用條形統計圖呈現數據,讓學生看圖自己收集求平均數所需的數據,還利於學生用統計圖中塗色方塊的移動來 揭示平均數的意義,為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提供了感性支撐。

一方面引導學生比較“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產生求平均數的需求;另一方面,有利於學生想到通過移動統計圖的塗色方塊,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怎樣讓學生想到“移多補少”的方法呢?

課始,教師直接出示兩幅統計圖,在男女生的套圈比賽成績出來後,在統計圖中依次用磁性方塊表示每人套中的個數,男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完整呈現後,先讓學生説知道哪些信息,這樣呈現統計圖後,學生在求男女生平均套中幾個時,很容易就想到了“拿高的補給矮的”,“移多補少”法就水到渠成了。

在教學過程中用磁性方塊呈現條形統計圖,有助於學生把握平均數的意義。教材在引導學生認識平均數意義的例題中,就呈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男生和女生分組參加套圈比賽,是男生套得準還是女生套得準。在組織學生解決這個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教學宜清晰地分為三個階段。首先讓學生認識到由於參加套圈的人數不一樣多,用男女生套中的總個數進行比較不盡合理;然後放手讓學生嘗試用各種數據來表示男女生套圈的套中情況。當學生通過“移多補少”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個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每人7個是什麼意思?用紅色虛線畫出“7個”在統計圖中的位置。接着提問:實際每人套中多少個?引導學生將方塊還原成原來的樣子,與剛畫的紅線形成對比。並在教學活動中安排學生充分的交流活動,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們就能比較深刻地感受表示男女生套中情況的代表性數據的意義。使學生在情境中體會和感悟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只有組織了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對平均數的統計意義以及作用才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學中一定要克服重計算,重應用題解答,輕統計表的傾向。

篇10:統計教學反思

今天是我第一次登上“百花獎”的講台,教學內容是二年級上冊的《統計》。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經歷整個統計的過程,學生在小組合作、全班彙報這兩個環節,能對小組、班級同學喜歡水果的情況進行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第一個目標達成情況較好。

但是也有不足,主要的不足有1、對課堂預設不足。在正式上課前,我已經經過了3次試講,每一次試講都是在學生畫統計圖這一環節出問題,所以,在預設中,我也把這一環節的教學做的很充分。但是在真正上課的時候,問題反而出現在第二環節的小組合作。由於對突發情況預設不足,所以,造成小組合作時效性不強,為下面環節的繼續埋下了障礙,整個課堂進行的不順。2、教師調控能力不足。由於學生到了上課的教室後,其座位和小組都與班級內的不相符,在加上教室的調控課堂能力水平有限,所以對小組合作調控不得當。如果當時,變換一種統計的方法,下面的環節也許就能順利進行。3、練習時間不足。由於前面的環節時間把我不恰當,所以,新授結束後缺少了練習環節。這樣教師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難以進行反饋,難以進行把握。

以後努力的方向:1、深入鑽研教材,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2、找準突破難點的方法。3、教學設計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進行,要用充分的預設,特別是對不理想情況的預設要多一些。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更好的把握課堂,調控課堂,才能讓一節課更有時效性。

篇11:統計教學反思

教學片段反思

1、設計統計圖。

[教學片段]

統計表下面有兩個統計模板圖,你選用哪一個?如何將統計結果在模板圖裏表示出來?不同的模板圖所表示的結果有什麼不同?從統計圖裏可以獲得哪些信息?

反思:為了讓學生能在嘗試中,更好地繪製出統計圖,學生必須先選用模板,思考:不同的模板裏每個方格所表示的數據一樣嗎?再用塗色的方法設計出富有個性的統計圖,相對於書上、紙上填圖方式來説,省去了用筆填圖的所花時間,既能達到理解統計圖的效果,又能提高課堂效率,並且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學生更喜歡這種新型的方式,學生操作起來不感枯燥、厭煩,反而更有耐心的去完成他們的作品,他們擁有了成就感,興趣盎然。

2、回答電腦問題。

[教學片段]

從統計圖裏,你可以獲取哪些信息?如何回答電腦上所提的問題?通過製作統計圖,有什麼收穫?想説點什麼?

反思:根據學生自己製作出的統計圖,回答電腦給同學們的問題,不僅對統計知識進行檢測,同時對學生的計算機掌握水平也是一個測試。

全課反思

一、這是一種Learn from IT的教學方式,在這種教學方式中,信息技術是教學的輔助工具。這種模式的教學基本上是在網絡教室裏完成,教師課前精心設計出教學資源,併發放到學生資源網,採用講授和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用電腦來代替筆紙,信息處理能力增強,對學生的評價通過電腦即時反饋。

二、這教學模式的運用給我教學工作帶來的優勢

1、多媒體網絡的交互性和生動豐富的學習環境,實現了教學活動中各因素的多邊互動。

2、信息技術的使用,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挖掘了他們的數學潛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對課堂教學的積極參與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整個學習過程都是有學生自己獨立思考、歸納總結,增進了學生熱愛數學、學以致用的感情,培養了數學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

三、在本整合課中也認識到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電腦上製作統計圖,雖有很多優勢,但對學生統計圖製作基本技能的訓練忽略了。

2、對整合課的流程和模式的操作上還有待挖掘。

篇12:統計教學反思

《統計》是數學課程改革下的一個新內容,它重視讓學生經歷數據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學習一些簡單的統計知識,又初步瞭解了統計的方法,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我能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所提供的教學資源,結合學生的興趣、貼近學生生活出發,靈活選擇教材,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的興趣

通過設計“小象過生日”的情景,以生動、有趣的動畫故事,將學生帶入美好的情境,引起學生主動參與、思考、主動提問題、自主探究的願望,使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親自經歷收集、整理數據方法的過程。

二、引導學生多次經歷統計的全過程

課標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這節課我設計統計“小象的朋友”、“聯歡會買水果”、“同學們愛喝的牛奶”三個活動,使學生經歷簡單數據統計過程,獲得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體驗。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時非常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用“貼星星”的方法,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水果,讓學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礎上逐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

三、聯繫生活實際,學習有意義的數學

課程標準對數學內容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同時也提出“學生的數學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本節課緊密聯繫生活實際,選擇的事例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有趣活動,學生樂於參與。在統計活動中,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體驗到統計的用處確實很大。

本節課我還制訂了一個評價方案獎勵紅旗,在上課過程中,根據各小組的參與情況,進行獎勵。一是給學生營造一個競爭、協作的氛圍;二是當本節課結束時作為評價各小組的一個依據;並又暗含着又一個生活中的統計。紅旗變成了統計的對象,使學生感受到統計這一知識無處不在,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總之,教材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依據,但絕對不是教師教學的唯一標準。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敢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於學生的實際,多從學生的發展出發,使教材成為有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材”。

通過《統計》一課的教學,雖然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對統計表、統計圖的認識也達到了欲期的目的。但是在處理細節上還不夠成熟,在學習統計表和統計圖之後,應加強對比,突出統計圖的作用,指導學生從統計圖中獲取信息,從而體會統計的意義。

篇13:統計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掌握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方法,並從中進行觀察、分析。由於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條形統計圖,對於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給學生的思維也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思維發散能力。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興趣是探究的起點。課堂引趣,要“精”,要根據所學內容,創設一個引人入勝的情境。一開始先讓學生欣賞一組上海申辦世博會成功的圖片,讓學生説説感受,從整體上創設了一個統計上海申辦世博會各輪投票情況這樣一個情境,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後同時出示統計圖和統計表,讓學生通過自己對錶和圖的第一印象來説説感受,然後引出課題。

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教學不但因兩者有不可分割的淵源,互為依存,而且這種整合也是數學應用思想的延續和發展。在教學條形統計圖的組成時,我讓學生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而製作條形統計圖,教材上主要是要求學生會製作簡單的條形統計圖。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讓學生直觀感知統計圖的結構,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生通過操作學習,嘗試着自己來製作條形統計圖。這種自學探究活動的開展,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是學生進行“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基礎載體。學生能學的教師絕對不講。藉助於信息技術這一軟件載體來學習統計圖的製作、分析,通過信息技術的鏈接、轉換功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觀察、比較、思考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並且豐富了原有的知識結構,增加了對知識深層面聯繫的感知。

反思這節課的不足主要是:

(1)在小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發言面可以再廣一些。在學生製作條形統計圖時,可以增加一些現場統計的內容,讓學生通過挑選生活中的數據製作統計圖,這樣對學生分析的能力又是一種提高。

(2)本節課在教學評價方式上略顯單一。

(3)這節課的內容比較枯燥,學生的興趣不是很濃,課堂氣氛也不是很活躍。練習的形式比較單一,沒有過多的結合日常生活的實例。

在今後,我將不斷學習,以課改精神為指導,認真鑽研教材,研究學生,反思教學行為,勇於改革和創新,紮紮實實上好每一堂課。

篇14:統計教學反思

本單元的教學從總體來講我還是比較滿意的。為了教學目標,我在教學設計中,從以下幾點來體現:

1、創設情境,從學生熟知的投籃比賽中提出問題,讓學生初步體會統計的意義。體育比賽中的統計得分用到的就是統計知識,學生對於此已有一定的感性經驗。所以,在新課導入時,我設計了小動物投籃比賽的場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快被調動起來,使學生對統計的目的非常明確,為下一個環節的調查統計指明瞭方向。

2、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來探索統計的方法,使學生親身經歷統計的過程,分析統計的結果。在教學中,我先和學生一起用小方格來表示紅花的盆數,然後讓學生小組合作嘗試這種表示方法,為下一個環節正式的統計圖的出現奠定基礎。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時我要學生用寫“正”字的方法來統計數據,對學生來講是個比較生疏的方法,要指導練習。我給學生推薦了用寫“正”字的方法,就讓他們來統計,結果發現有的學生無所適從,所以在這裏我高估了學生的理解能力。今後要注意準確把握學生的學情才是。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準備更充分的時間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指導,需要更深入的把握教材,以便使課堂時間安排更合理更有效更深入。也許每節課不能面面俱到,但我們教師應該爭取。

篇15:統計教學反思

雖然不止一次上公開課,但每一回站在公開課講台上的感覺,總是跟以往上課不一樣,我還是會一樣的緊張、一樣的興奮、一樣的執着!

這是本學期校本教研《巧用身邊資源 構建有效課堂》的研討課,也是我參加縣片際教研送教下鄉所上的一節研討課。經過精心的準備,努力的嘗試,真切的實踐,仔細尋思起來這堂課可以説是讓孩子們嘗試到體驗的精彩,達到了構建有效課堂的目的。

一、創設自然情境,有效導趣。

在預設教案時,我充分研讀了教材,課本教材以“青雲國小五年級興趣小組活動人數情況”為教學素材。經過再三考慮,我認為這樣的素材比較普遍大眾化,很難激起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於是我有意識地將課本教材進行整合改動,以不久前發生在北京的孩子們特別熟悉的、喜歡的第29屆奧運會為情境。課前讓孩子們説説奧運見聞、看看奧運畫面,叢而最大限度的激起孩子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課始自然的以孩子們關注的“獎牌問題”作為本課的導火索引入新課。先用文字敍述的方式統計獎牌,讓學生自然而然的產生要用統計表來統計的內心需求,這樣的導入有趣而有效!

二、重視知識發展,有效展開。

由單式統計表合併成複式統計表的過程,讓學生嘗試進行,這是本課濃墨重彩的一筆。有沒有合併的必要呢?課前我也特別的矛盾,誠然學生合併的統計表一定存在許多不足,然而,我認為“合併”這一過程卻是很有價值和意義的。這一過程,讓學生認識複式統計表的學習是反映更豐富的信息的需要,體會到複式統計表由單式統計表發展而來,初步感悟複式統計表的結構。教師對合並後的統計表不作否定,而是出示複式統計表,組織學生進行比較。比較的目的,是為了突破本課教學的難點,讓學生藉助先前嘗試合併統計表的經歷初步認識複式統計的結構,也為接下來學生獨立填寫複式統計表作了鋪墊。同時藉助比較,強化了對“表頭”以及“總計”、“合計”的認知。在學生填表時,並不讓學生平鋪直敍,而是讓學生先想想該先填什麼,直接填寫的數據和計算後填寫的數據,讓學生用不同顏色的筆區分開。這樣做讓學生直觀明白該怎樣填寫複式統計表,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

三、提出有序要求,有效合作。

本課從課始的填寫單式統計表,到填寫複式統計表,再到看書完成主題圖統計表,到最後的調查活動。這每一個環節不僅體現了要求明確,而且充分達到了有序合作、有效合作的目的。讓學生通過合作完成,應該説學完這節課學生間的合作能力一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養。

四、巧妙聯繫生活,有效拓展。

這是課標的要求,本課運用複式統計表是建立在生活需要的基礎上。本課設計的統計獎牌、統計人數、統計電話都是生活中實實在在所必需的,以及課末的讓學生了解生活中不同的複式統計表,所有這些都體現複式統計表在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把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讓學生真切的體會統計就在我們的生活中,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再次感受到學數學的用處和學數學的樂趣,從而喜歡上數學。

篇16:統計教學反思

首先,我試着在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方面做了一點嘗試。

1、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樂於參與

《標準》指出::學生應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對數據的統計過程要有所體驗,要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並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所以,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激發學生學習統計的興趣,選擇學生喜歡的小動物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樂於參與統計活動。其次,讓學生參與統計的全過程,在自己的體驗過程中瞭解一格還可以表示2個數量甚至更多,能讀懂簡單的統計圖表,掌握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培養觀察思考、動手操作、猜測推理的能力。

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接觸過簡易統計表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認識條形統計圖,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進行分析,並做出一些簡單的預測;學生要參加一些簡單的實踐活動,經歷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並在方格紙上畫出條形統計圖。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在組織學生參與統計活動時,教師應該精心創設情境,鼓勵每個學生都親身經歷統計的過程,體驗到統計的必要性,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能看懂生活中常見的統計圖表,是現代公民重要的數學素質。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給予充分的重視,引導學生學會分析統計圖表中數據的變化情況,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展開討論,做出分析,進行交流。

2、引導學生經歷統計過程

在本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把教學目標僅僅侷限在掌握簡單的統計方法上,而是着眼於讓學生感受統計問題的產生,體驗統計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首先,通過學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問題,引發統計的需要,這種需要很自然地轉化為學生經歷統計過程的內在動力。

其次,我又試着在教學的安排上做了一點嘗試。

1、授課的大部分形式是教師與學生共動。

具體細節:在填統計表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報數我填寫。我的想法是: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更具體更直接的看到圖表的製作過程,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下將知識內化。但也有讓學生獨自完成的學習活動,我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到自己也能行,感到只有“動手又動腦,才能有創造。”。

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很大的不足:

如: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教師的語言不簡練等等。真誠的希望各位教師、領導多提寶貴意見,幫助我沿着準確的教育方向,走進學生,走進教育。

篇17:《統計》教學反思

1、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數據並製成的相應的統計圖表,收集有關能用百分數知識解決的生活問題等,並在全班中交流,使學生自我複習了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與百分數的相關知識,使學生在課中順利地進入新知的學習。

2、要求全班的十個小組,課後相互評價,選出課堂表現最佳小組,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讓學生在豐富且熟悉的生活問題中,複習條形與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進一步體會到用統計圖來整理數據、説明問題的優越性;複習百分數意義、算出校園各部分面積佔總面積的百分比,初步認識到用條形統計圖和用扇形統計圖表達時所需的數據不同等;都為學生下面進一步學習做好知識點的準備。

4、讓學生從用條形統計圖表示出校園各部分面積分布情況轉到用扇形統計圖表示出校園各部分面積分布情況,並要求學生説説從這幅扇形統計圖中獲得什麼信息,這樣便使學生認識到根據需要,相同的生活數據問題,不僅可以用條形統計圖來表示,也可以用扇形統計圖來表示,對扇形統計圖描述數據的特點有了初步的感知。

5、選取、呈現與學生生活學習聯繫較密切的扇形統計圖,要求學生説説從這些扇形統計圖中各獲得什麼信息,使學生對扇形統計圖特點有着豐富的感知。引導他們觀察、比較三種統計圖的異同點,讓他們在小組交流討論、合作探討中初步體會出扇形統計圖與其他統計圖描述數據的獨特點,使他們傾聽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篇18:《統計》教學反思

關於《統計》教學反思

《統計》是數學課程改革下的一個新內容,它重視讓學生經歷數據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學習一些簡單的統計知識,又初步瞭解了統計的方法,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我能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所提供的教學資源,結合學生的興趣、貼近學生生活出發,靈活選擇教材,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的興趣

通過設計“小象過生日”的情景,以生動、有趣的動畫故事,將學生帶入美好的情境,引起學生主動參與、思考、主動提問題、自主探究的願望,使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親自經歷收集、整理數據方法的過程。

二、引導學生多次經歷統計的全過程

課標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這節課我設計統計“小象的朋友”、“聯歡會買水果”、“同學們愛喝的牛奶”三個活動,使學生經歷簡單數據統計過程,獲得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體驗。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時非常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用“貼星星”的方法,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水果,讓學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礎上逐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

三、聯繫生活實際,學習有意義的數學

課程標準對數學內容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同時也提出“學生的數學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本節課緊密聯繫生活實際,選擇的事例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有趣活動,學生樂於參與。在統計活動中,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體驗到統計的用處確實很大。

本節課我還制訂了一個評價方案獎勵紅旗,在上課過程中,根據各小組的參與情況,進行獎勵。一是給學生營造一個競爭、協作的氛圍;二是當本節課結束時作為評價各小組的一個依據;並又暗含着又一個生活中的統計。紅旗變成了統計的對象,使學生感受到統計這一知識無處不在,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總之,教材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依據,但絕對不是教師教學的唯一標準。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敢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於學生的實際,多從學生的發展出發,使教材成為有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材”。

通過《統計》一課的教學,雖然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對統計表、統計圖的認識也達到了欲期的目的。但是在處理細節上還不夠成熟,在學習統計表和統計圖之後,應加強對比,突出統計圖的作用,指導學生從統計圖中獲取信息,從而體會統計的意義。

篇19:《統計》教學反思

一、關注統計的現實意義。

本節我精心選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了緊密的聯繫。如:24屆―28屆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獲得的金牌數,我校近年來學生總人數的變化,沙塵暴天數的變化,兩廠的產品銷售情況等,提供這樣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分析數據、解讀數據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重視學生己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

學生己掌握了初步的統計知識,會對數據進行簡單的描述、分析,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以知識遷移的方式建立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思維能力。

三、練習設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根據本節知識結構的特徵和學生的認識規律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精心設計了三道練習題,分別為:一是基本題,通過看我校近幾年來學生人數變化統計圖,發現數學信息。二是變式題,對比出示兩個統計表,提問應選擇條形統計圖還是選擇折線統計圖。三是拔高題,通過觀察兩廠的生產情況統計圖,提問應選擇哪廠投資。練習有層次有坡度,環環相扣,教學節奏明快。通過多層次的練習,使學生在簡單運用、綜合運用、問題解決、擴展創新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使能力得到發展。此外也照顧了全班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使他們都獲得了成功的喜悦,使情感得到了滿足。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如:

一、前面導入的時間過長,導致練習時間有些倉促,造成了前鬆後緊的局面。

二、對於有爭執的問題,如第2、3題,應讓學生爭辯起來,這樣才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不應該是僅有的幾名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收場。

以上説是教學反思,倒不如説是在學習過程中的幾點拙見,它將指引我以後的教學。

篇20:《統計》教學反思

當我告訴孩子們今天我們學習新的內容“統計”,突然有個稚嫩的聲音傳出“什麼叫統計?”當時我心裏特別的高興,因為他懂得不懂就問,他有了問題意識。

“統計”一詞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説是抽象的,孩子們從表面是無法理解它的含義。為了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學會用數一數的方法進行統計,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讓學生經歷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初步感受到數學於生活,獲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快樂,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表達能力和用數學的意識。結合本單元的特點以及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我認為從以下方面更加有利於學生學習和培養學生的能力。

一、從學生的興趣着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低年級學生的學習數學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樂趣。在教學中,通過統計學生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果,讓學生體會收集、整理的過程,從而讓學生對統計有初步的認識,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慾,從而有利於學生探究如何統計的慾望。

二、讓學生在課堂的`小組合作活動中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在小組合作的氛圍下,孩子們互相幫助,互相促進,碰撞出創新的火花,想出意料不到的解決方法,從而拓展思維,比如:如何統計水果的數量,什麼樣的方法更加便捷。小組討論的結果是做記號,一個符號表示一個水果。

三、讓學生體驗數學於生活,體驗出數學的價值在於“應用意識”

這節課我特別設計一些與日常生活聯繫比較緊密的情景,讓學生把所學的統計知識和方法運用到實踐生活中去。比如如何統計班級小朋友喜歡動物的情況。讓學生感知學習數學的價值是為了應用。

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會提數學問題並能解決。

本單元學習的一個易錯點是將通過觀察從條形統計圖中發現數學信息和提出數學問題分不清。這是本單元學習孩子們出現錯誤最多的,學生很容易將”你知道了什麼?”和“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混淆。“你知道了什麼?”是你從圖上發現的信息通過準確數字表達出來的。而“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是必須先寫出你提出的問題,然後寫出解決問題的算式。

數學的生活化使得數學的課堂充滿了樂趣。通過本單元的和孩子們共同學習讓我體會數學課堂真正的價值讓孩子們學以致用,學有價值的數學更加有利於她們的成長。

篇21:《統計》教學反思

《數據處理與統計》,是在學習了Excel基本編輯與運算基礎上,展開的學習,《數據處理與統計》教學反思。這節課我在設計上力求緊扣新課標從創新到指導學生實踐,這樣兩大方面入手設計教學過程的。課後我對這堂課進行了反思和相應對策整改,這節課從預設到生成,有優點也有不足,更找到改進方法,從而促進今後的教學。

好的地方是:

1、緊扣教材設計教學過程:依據學業水平考試的難度要求,依託教材實例,讓學生多動手,充分體現信息技術課的特點,在做中學。

2、結合學情,準確把握學生的重難點。現階段的孩子對電腦接觸也不少,但更多是打電腦遊戲。對軟件的學習老師儘可能的細些,要多穿插一些常用操作和常識。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多練多用,教師輔導指點。重點操作讓學生多用實例練習,難點我就先讓學生思考,然後教師示範後,再讓學生去練習領悟。

反思及策略:

1、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

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排序教學時,不是講完、學生練就完了,應該讓一個操作完成好的同學給大家展示並講解,用榜樣示範的方式來組織學生學習,收效可能會更好。

2、多元評價,讓學生找到自信

要及時反饋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讓學生找到自己的不足,教學反思《《數據處理與統計》教學反思》。最好就是當堂練習當堂反饋,只讓學生交作業而沒有保證作業的質量,那麼這份作業也就失去了效用。這裏,我使用小組評價表,對於各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肯定。其次,可以採用“兵教兵”的方式鼓勵那些學的好的同學來做小老師輔導其他同學完成任務。

3、設計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有梯度的練習

結合學生參加比賽,找到參賽者在全校比賽中的位置。這樣的練習貼近學生的生活而不枯燥,吸引學生的興趣。

4、應結合知識的重難點來分配好一節課的時間,一節課僅四十五分鐘的時間,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重要,要讓每個時間點都能充分發光。這節課時間沒有分配好,有點前鬆生後緊,讓一部分能力較差的孩子,沒能完成練習。所以以後在課堂教學上要合理的分配時間段,同時可以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在完成練習。

經過反思和總結,我重新規劃了這節課的內容

首先給學生展示一下本節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自己的腦中形成一個本節課的教學思路,然後就佈置2~3個任務,讓學生大膽的去自己操作,期間同學與同學之間可以相互討論,這樣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因為一個人的想法是有限的,但是結合大家想法的話,往往會起到不同的效果。

另外每完成一個任務就請一位同學上來演示,在那位學生演示的過程中,讓其他同學看下他的操作步驟是否正確,這樣可以調動整個課堂的氣氛。

在最後的時候再讓學生自己總結一下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點,期間有不會做的同學,讓會做的同學充當小老師手把手的教,這樣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時也減輕了老師的負擔。這樣在教法設計上不再是“教師單純的傳授知識”,而是“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走向知識”。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去實踐它並結合實際情況探索改進,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舞台。

篇22:《統計》教學反思

《統計》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對摺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的表象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教材例1安排了扇形統計圖中的“其他”佔的百分比最大,即數據不清,無法讓我們正確判斷哪種品牌最暢銷。進而讓學生體會到要把“其他類”進行細化,才能更好地反映出各部分與整體的關係。例2通過標準不統一的兩個折線統計圖的對比,説明在根據統計圖進行比較、判斷時要注意統一標準。練習十一第2題,由於每個單位長度只表示1℃,因此製作出的折線統計圖讓人產生氣温變化劇烈的錯覺。由此讓學生體會到製作折線統計圖時,要選擇合適的單位長度,才能更好地反映情況。

第一次試教

課堂現狀1:按照預設,先複習了常見的三種統計圖,開始了例1的探究,我讓學生同桌互相説説看了例1統計圖後瞭解到的信息,學生都比較積極發言,但在討論“有人認為A牌彩電最暢銷,你同意他們的觀點嗎?”學生表達顯得困難。我只好問學生“其他”裏面可能包含了一些什麼品牌?這時才有個別學生進行合理的解釋,但還不夠自信。

課堂現狀2:課件出現教材中例2的A、B兩個公司的月薪統計圖(沒有出示數據),讓學生説説覺得哪個公司的月薪高。大部分的學生都認為A公司的月薪高,但也有個別學生認為不一定,理由是數據不清楚。於是,我出示了兩個統計圖的數據,學生髮現原來兩個公司的月薪一樣高。我再讓學生説什麼原因導致我們產生了錯覺,學生同樣遇到了口頭表達的困難。

課堂現狀3:練習十一第2題,學生髮現了讓我們產生錯覺的原因是每一個單位長度只表示1℃,接着討論怎麼修改可以避免給人錯覺的產生?學生想出了每個單位長度取5℃、2℃或3℃。然後嘗試讓學生概括出“每個單位長度取的數值越小折線越陡,取的數據越大,”這樣的結論,但有的學生想的剛好相反――“每個單位長度取的數值越小折線越陡,取的數據越小”。

反思1:在六年級上冊學習扇形統計圖時,只是要求學生能根據統計圖提供的信息,對各部分進行分析、比較。如:學生能根據扇形的大小進行數據多少的判斷,並能根據各部分數量佔總數的百分比和總數量的多少,計算出各部分數量等。在以往學習折線統計圖時,學生深刻認識了它的特點,能根據折線的走勢判斷數據的變化情況。而本節課的兩個例題與之前的教學要求目標都完全不同了,是要求對統計圖的不合理進行分析,或對標準不同一的統計圖作分析,並提出改進建議,從而深刻認識到觀察統計圖時要仔細、客觀、全面地瞭解數據,在製作折線圖時要統一標準,對於學生來説口頭表達修改統計圖的建議比內化這些知識更困難。特別是即時發現問題,當即提出改進意見,學生更加缺乏這個能力。

課後,我們研磨組的老師認為:讓學生加強預習,老師在佈置預習任務時,要有較為詳細的'提綱,引領學生思考。

反思2:脱離了實際的操作,沒有直觀圖的展示,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很難正確概括出結論,因他們的空間想像的水平還是有限。在教學時,可以把練習十一第2題的幾個修改圖同時呈現在一張幻燈片上,再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規律的概括才能水到渠成。

第二次試教(在另一班上),根據老師們提出的意見,讓學生先作了充分的預習,課件作了一定的修改,情況有了一些改觀,但學生的口頭表達還是不理想。要老師詳細指導才能較好地説出建議,花的精力在這方面是最多的。儘管如此,到做課時作業時,學生就有了很大的進步,這可能是新課時學生缺乏經驗,但經過新授習得了一定的知識方法吧。是的,學習要積累,是需要一個過程。

篇23:《統計》教學反思

統計與概率的內容包含第一、二學段統計與概率的知識,主要有統計表、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可能性等知識。學生通過這兩個學段的學習,要了解統計與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統計觀念,瞭解隨機現象,進而逐步形成依據數據和事實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態度,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成功之處:

注重過程性目標,經歷數據的統計過程,明確統計的基本步驟。在教學中主要採取了啟發和互動式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設計調查表,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設計調查表是一種比較規範的收集數據的方法,這在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有廣泛的應用。設計調查表主要有以下幾項工作:根據同學們普遍關注的問題,確定調查哪些數據;調查的方法是什麼,例如是由每個被調查者自己填表還是由調查者進行訪談填表等;如何記錄數據,例如所調查的數據是寫出來還是給出選項進行選擇等,從而讓學生明確做一項調查統計工作的主要步驟:(1)確定調查的主題及需要調查的數據。(2)根據調查的主題和數據設計調查表或統計表。(3)確定調查的方法,是實地調查、測量,還是問卷調查,或是收集各種媒體上的信息。(4)進行調查,確定數據記錄的方法。明確把數據記錄在調查表上還是記錄在統計表上。(5)整理和描述數據,對數據進行分類,選擇適當的統計圖表示數據。(6)根據統計圖表分析數據,作出判斷和決策。

不足之處:

在進行教學調查統計的步驟時,由於以往教學都是注重每個知識點的教學,對於調查統計的步驟有所忽略,導致學生不能在頭腦中經歷並形成完整的統計過程。

再教設計:

在每個學段教學統計時都要對於調查統計的步驟進行教學,這樣在最後的整理複習中學生才能總結歸納出調查統計的步驟。

篇24:《統計》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採用實驗法進行教學,讓學生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自主想辦法,親自動手操作,帶着解決問題的興趣暢遊在知識的海洋中,從而加深對知識生成的理解;同時,在課堂上,我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和肯定,鼓勵學生主動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採用師評與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充分肯定學生,並與學生一起分析探討他們的想法,激勵他們繼續自主推進知識的深入學習,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在體會收穫時,採用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並相互補充知識的遺漏,使學生對知識掌握得更全面,能力得到更進一步提高。

課堂上,我選取了一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圍繞着這個問題主動的拓展思路,解決問題。就在學生不斷的找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統計知識的理解越來越深刻,同時在今後的生活中遇到問題,學生也能有意識的用統計知識來解決問題,並更充分的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服務於生活。

在本節課中,採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直觀形象的動畫演示出統計圖的繪製過程,讓學生深刻理解知識的生成,輕鬆獲得知識,並提升將知識運用到今後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更緊密的聯繫起來,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增加學生今後學數學、用數學的強烈願望。

篇25:《統計》教學反思

(1)這節複式條形統計圖是在單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對本課的學習,實際上是對單式條形統計圖的相關知識進行鞏固與擴充。因此選擇貼近學生熟悉、感興趣的生活情境作為開展統計活動的素材;讓學生體驗收集、整理數據之後,在分析數據中能有話説,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所在。我選擇以學生最喜歡收看的電視節目這個素材雖然相對於教材提供的“城鎮人口情況”更為熟悉,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這個調查結果的分析沒有達到可以讓他們侃侃而談的效果,這個“熟悉”似乎沒有佔到絲毫的優勢。

(2)在探索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繪製方法這個環節上,我是牽制着學生一步步走入自己預設的環節。這裏是否可以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行去探索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繪製。因為在原先他們已經有了單式統計表——複式統計表的學習模式,也應該完全具備了自主去探究的能力,這樣會留給他們一個更廣闊的空間。

(3)在各教學環節之間不是很緊湊,顯得很鬆散,而且在新授也好,應用鞏固也好,一直以“製圖——讀圖——分析”這樣一個模式貫穿始終,缺乏了新意,有些環節也會不可避免地產生“水過地皮濕”的現象,加上自己不能很好地駕馭學生的課堂組織教學,致使在每個反饋教學上有“走過場”的感覺,對學生的關注不夠。

因此我覺得在每個環節之間教師對紀律的重整,組織是非常的有必要的,應激活他們的思維狀態,可以鼓勵,肯定當前的表現,以吸引的語言讓學生對接下來的學習產生學習慾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篇26:《統計》教學反思

通過這節複習課的教學,課後我進行了及時的總結與反思,有以下三大方面:

一、好的方面

1、給學生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

讓學生在感興趣且較熟悉的“最喜歡的運動項目”生活問題中,複習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進一步體會到用統計圖來整理數據、説明問題的優越性。從生活中選擇數學元素,會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服務於生活。

2、激發學生思維,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 。

課上我是通過啟發性的提問:“如果要知道每個項目的人數佔全部人數的百分比”,來引出扇形統計圖及其特點,也提出的發散性問題來激活學生思維如:“從這幅圖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學生回答多是膚淺的問題,但參與面很廣。接着第二次提問:“根據獲取的信息你還可以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學生的回答轉向一些具體問題。通過這些問題的設計很好的調動啦學生的興趣,也足以引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複習中加深了理解。

3、在學生已有經驗基礎上進行教學。

課標中指出要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讓他們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基於這樣的理念,我注重讓學生動手算一算每個項目佔總數的百分比,動手製作完成扇形統計圖,在親身體驗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統計圖的知識點。這樣的設計不僅有助於學生對扇形統計圖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過對比學生還會進一步理解每種統計圖獨特的作用。在集體備課的時候,我結合我們組所有教師的好的建議,讓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學生自主探究獲得知識。

4、集體備課還給了我一個很好的交流平台。

作為一名新老師,我沒有上過六年級的數學課,別説是複習的課啦,所以很多知識點的表述及其提問方式,都是有待磨練的,所以在集體備課的時候,我就把問題提出來讓大家指點指點。比如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就扇形統計圖的繪製問題要不要在本節複習課教學進行了拓展探討,最後達成了一定的意見:可以讓學生在課後練習中去探索。在實踐中得出,這個交流的建議是正確的。同學們很敢興趣,儘管是緊張的複習時間,他們仍舊把自己製作上行統計圖的的想法與我交流,為中學進一步學習上行統計圖打下基礎。

二、不足之處

1、從統計圖獲取的信息中所提出的有些問題難度大,將簡單知識複雜化了,不適於差生的學習。

2、教學方式單一,整個課堂一問一答式的教學佔據了多半,沒能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討論交流平台。課後我深深認識到討論交流是一種開放式的學習,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某一問題展形討論,學生會相互補充,產生各種靈感和火花。學生在討論中可以不斷完整自己的知識。

3、教師在課堂上表現得不能夠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導致學生所提出的錯誤問題沒有加以教正。如:喜歡足球運動項目的人比喜歡踢毽子運動項目的人多籃球的百分之幾?

4、評價激勵機制不夠。平時教學中不太注意對學生的評價,因此在這節課中對錶現出色的同學沒能給予及時的激勵評價。

三、反思

靜下心來思考,在整節課中存在許多以上不足之處外,還有一個就是自己本身存在的一些不太注意的細節,如:如果教學中語言更精練,提問更有針對性,讓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更多一些,大膽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練習設計更有坡度一些,我想本節課效果會更好。

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親和力與學生溶為一體,讓學生在寬鬆愉悦的學習環境中,利用教師提供的豐富的生活事例,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觀察、比較、分析,與他人的合作、交流、探索中,發現規律、自主構建、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學會求知、學會共處,並初步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為自己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篇27:《統計》教學反思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的統計並不是教學新的統計方法,而是要求學生會綜合應用學過的統計知識,能從統計圖中準確提取統計信息,能正確解釋統計結果。通過教學,認為要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繫,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應引導學生在複習舊知的基礎上重點進行綜合分析,從而使學生學會從統計圖中準確提取統計信息,能對統計結果做出正確解釋,並能根據統計結果作出準確的判斷、預測。比如在教學例1時,引導學生分析圖中“其他”部分的具體含義,使學生明確:“其他”佔彩電市場份額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暢銷的彩電。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製作統計圖時,一定要客觀準確地反映信息。

2、通過比較,讓學生懂得不要被統計圖表面的信息迷惑、誤導,要保證所得結論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例如在教學例2時,可先讓學生觀察統計圖,談談直觀感受和看法,再引導學生分析統計圖表達和包含的數據信息。提醒學生不能僅僅關注統計圖的外在表象,還應瞭解統計圖所包含的具體的統計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錯誤的判斷。

篇28:《統計》教學反思

《統計》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要求學生經歷簡單數據的收集,整理過程,瞭解統計的意義;在繪製統計圖時,學會用一格表示2個單位;體驗不同的統計方法,根據統計圖提出並解決問題,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一年級學過分類和簡單的統計方法,初步認識了統計表的基礎上安排的教學內容。

在這堂課中做到了以下幾點:

1、新課程標準倡導數學的學習方式是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本課讓學生親身經歷統計的.過程,在活動中感受統計的必要性,並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知識和方法。設計怎樣的教學過程才算是讓學生真正親身經歷了呢?我認為就是要讓學生體驗統計的方法,感受其中的複雜性,並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其解決問題的策略。“要想知道猴子吃的每種餅乾各有幾塊,該怎麼辦呢?”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調動了學生的內在知識衝突,誘發了學生探索的熱情,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的必要性,統計與生活密不可分。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記錄,然後小組間交流記錄方法,再選出同學面向全班介紹自己的方法。後又引導學生獨立完成統計圖,學生自己在完成的過程中,自己發現了問題,“一格表示1個單位,格子不夠塗,怎麼辦?”這時,我再就學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同學交流,解決問題,調動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在交流彙報的過程中,不僅使學生明確了各人採用的方法,而且取長補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同時培養了學生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

2、這堂課注重了對學生的評價。

在評價時,既注重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也注重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最後,用畫小旗的統計方式,對優勝組給予評價。本課能較好地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融入其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情境的創設者、知識的引導者、活動的組織者,而參與、體驗、主動獲得知識的是學生自己,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教學思想。

篇29:《統計》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掌握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方法,並從中進行觀察、分析。學生不是第一次接觸條形統計圖,對於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已經掌握了一些方法和要點,本課在教學設計上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思維發散能力。

一、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1.引導自主探究,獨立完成統計圖。在觀察圖表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探索畫法,因為學生已經掌握了條形統計圖的畫法,教師在練習的過程中再適時提出問題進行點撥,完全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學生的觀察、交流,自然而然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注重細節,突破難點。學生在前一段時間裏已經學習掌握了條形統計圖的

知識內容,也學會了條形統計圖的畫法。但是在畫圖的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情況。如何才能畫一個美觀、完整的條形統計圖呢?其中包括統計圖的題目、時間等一些細小的地方。我啟發學生會看圖中的信息,分析統計圖是統計的什麼、一個小格代表多少、你還能從中得出哪些信息?怎樣來確定縱軸每一格所表示的單位數量最合適,分析圖中信息的發展趨勢等。

二、反思這節課的不足主要是:

在學生統計的過程以及作圖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的指導,不應過高估計每一位學生的水平,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學生在做圖中的問題。對統計圖中數量不滿一格的畫法還應該再加強練習,板書清楚,給學生直觀的認識。

篇30:《統計》教學反思

在二年級上冊已經安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初步知識,學生學會了運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了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單、複式統計表,並能根據統計圖表的數據提出並解答簡單的問題。

因此,我在下冊的這節統計課上,首先以讓學生齊動手操作、與教師共同合作完成統計表與統計圖為回顧舊知識的主要學習方式,做到與新知識的銜接。隨之,引用兔博士的話“還可以用下頁條形統計圖來表示”導入新知識。在新授知識時我採用的是懸念式,即“你知道條形統計圖是什麼樣子的嗎?”來激發起孩子們的好奇心。隨即我出示一張未完成的條形統計圖的課件,再由大家共同合作,齊心協力完成它,並讓學生觀察兩個統計圖,讓他們自己發現異同,進一步深化知識。接着做課本的練習,以檢測鞏固。最後安排立一個課下調查活動,統計我班同學最喜歡吃的蔬菜。

在實際教學中有很大的不足,如:由於某些原因,沒能充分的讓孩子説説通過觀看這個條形統計圖你知道的什麼,尤其是對條形統計圖的橫縱座標軸分析得不夠透徹。

篇31:《統計》教學反思

我教授的《統計》一課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本節課複習條形統計圖,教學重點是使學生認識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在教學這節課時,我通過新舊知識的對比分析讓學生在觀察、對比、分析中,使學生能看懂條形統計圖,並能對條形統計圖中的有關數據作簡單的分析、判斷和預測。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本節課精心設計,集體備課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現總結一下,為以後積累經驗。

1.關注統計的現實意義。本節我精心選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了緊密的聯繫。如:我校近年來學生近視眼人數的變化,同學們跳繩的情況等,提供這樣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分析數據、解讀數據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重視學生己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學生己掌握了初步的統計知識,會對數據進行簡單的描述、分析,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以知識遷移的方式建立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思維能力。

3.練習設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根據本節知識結構的特徵和學生的認識規律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精心設計了三道練習題,分別為:一是基本題,通過看視頻,

自己設計條形統計圖。二是變式題,對比出示兩個統計表,提問應選擇條形統計圖還是選擇折線統計圖。三是綜合題,通過某市的月平均氣温變化情況統計圖,引導學生解答問題,提出問題,進行預測。練習有層次有坡度,環環相扣,教學節奏明快。通過多層次的練習,使學生在簡單運用、綜合運用、問題解決、擴展創新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使能力得到發展。此外也照顧了全班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使他們都獲得了成功的喜悦,使情感得到了滿足。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

1.自己的數學語言不夠精煉,數學素語表達不準確,練習中的每一環節拖拉,浪費時間,造成了前緊後鬆的局面。

2.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自己本身的語言匱乏,沒有帶動全體學生投入到學習中來,對於有爭執的問題,如第2、3題,應讓學生爭辯起來,這樣才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不應該是僅有的幾名學生回答。

3.多媒體操作水平不過關,反應的速度慢,特別是多媒體的操作,讓自己心煩意亂,還應在以後的教學中,多思考。最後,我想説的是,感謝學校領導對青年教師的重視,給我們這樣展示自己和向別人學習的平台,不厭其煩地對自己的輔導和培養。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也不會辜負大家對我的期望,會更加努力地工作,儘快成長起來,做一個讓領導放心、學生熱愛、家長滿意的國小教師。

篇32:《統計》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無論是在教學目標的定位,教學材料的選擇,教學活動的安排都較好的體現了新課程新理念。在教學中,我從培養學生統計觀念這一目標出發,設計了一系列童趣性、生活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親身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過程,初步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讓學生感受統計的必要性,學會整理數據的一般方法,同時使學生體驗統計對決策問題的作用,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

使學生明確統計的目標,為下一個目標調查指明方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畫導入,這樣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很好地體驗“生活數學”。第二個環節,我選擇了讓學生統計自己最喜歡的體育活動,這樣讓學生在生活的情境中感受到了數學的價值。而結束的作業讓學生在課後統計全班同學的興趣愛好,又讓整堂課回到了生活中去。總之,整堂課的教學全部都是在生活的情境中完成的。這樣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教學,主要是試圖讓學生領悟到統計的範圍很廣,使學生覺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再讓學生通過統計圖表獲取信息,解決問題。這樣就培養了學生愛數學的情感、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2、經歷統計過程。

“觀念”的建立需要人們親身的經歷。要使學生逐步建立統計觀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讓他們真正投入到統計活動的全過程中。本節課我就安排了兩個統計的內容,從靜態到動態,讓學生經歷兩種不同的情境,並掌握應用的不同統計方法。第一部分的統計每種動物有幾隻是一個靜態的統計,讓學生動手記錄每種動物的只數,這樣既讓學生動手,又很簡單明瞭地展示了統計的結果,便於學生收集和整理數據。而第二個內容統計大家最喜歡的體育活動,是一種動態的情境,所以我就安排讓學生彙報自己統計的方法。雖然之前對數據的收集碰到了一些困難,但最後通過同桌合作之後也很好而且很快地得到解決。值得高興的是,也有學生能根據收集到的數據經過分析後做出決策,給老師提建議,多買學生喜歡的水果。這樣就促進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經歷了整個統計過程。

3、探索統計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創設了兩個不同的情境,讓學生自己在情境中探索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統計,突出孩子們的個性,在交流中優化,根據統計表和統計圖,對事情做出合理的推斷和預測。這樣把學習的空間留給了學生,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整堂課中,我是讓學生自己在探索中覺得有必要統計才統計,這樣既完成了我原先定下的學習目標,又注意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意識。兩全其美,何不樂哉?

篇33:《統計》教學反思

我對自己所上的《統計初步認識》這一課進行反思,從中得到啟發,以反思促進步。

1、《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課本在學生學習內容的選擇上遵循着這一要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水平出發,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數學化,並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這節課中,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只要求學生能按照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如數量、形狀、顏色)對物體進行分類,而對學生知識與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較低的,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過程,進一步豐富學生活動的經驗。例如:調查全班同學最喜歡吃的水果情況以及學生的生日月份等。

2、在這節課中的教學目標,我抓住:經歷統計過程、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會用統計表來表示數據整理的結果、提出並解決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組織學生參與合作。讓學生在教師的“導”下,進行有條理地、輕鬆地學習新知的。

3、課題源於教學中的困惑,並在困惑中不斷研究、發現,為進一步搞好教學服務。新課程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強調參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注重評價過程,關注個體差異,評價民主化,多元化,讓學生更加感受到統計的意義與本質作用。

反思二:統計初步教學反思

一、細化過程促放。

在高年級教師在備開放性活動時往往關注活動的目標,通過一個問題情境,加上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從而促使學生根據要求進行活動,最後在收的時候也自然地呈現出教師所需要的多層次的教學資源。但我發現這樣一個流程對剛入學的國小生來説實在是“紙上談兵”,一個問題下去孩子們連你的問題問的是什麼也不知道,更不要説回答你的問題。就如當老師想通過比較兩個學生擺的小動物圖,進而強調排一排的方法這個環節。由 於 老師問的是“誰擺得一下子就能看出誰最多,誰最少?”大多數學生都以為教師問的是“誰最多,誰最少。”所以一連兩個學生都是以此為問題進行回答的。可見教師要引導一年級學生回答問必須要精簡自己的問句,同時把一個較長的、較複雜的問題分解成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如剛才的問題是否可以重建為:在學生比較兩的擺法後,教師提問:“現在你能看出誰最多,誰最少了嗎?”再問:“你是怎樣知道的?”引導學生通過數數、看象形統計圖的條形長短等方法進行比多比少,進而掌握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再學生説到比條形長短的方法時,教師再引導學生比較兩種擺法,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排的時候要注意一端對齊上。由此我想到了,對於低年學生的“放”應該經歷:由視覺表象逐層遞進到操作方法,再由初步方法的掌握到細節重點的突破這樣一個漸進過程中進行。這才能最終達到開放學生思維,深入學生認知的目的。

二、深厚素養促收

由於前面的放的指導不夠細化,所以造成學生的生成性資源也呈現出雜亂無章的狀態。這時如果教師有一個較好的利用資源、加工資源、逐層提升的意識的話。至少對學生來説還會有一些收穫。但這收比放還要難,這一過程充分地體現了教者的一個數學素養與教學水平。本節課至少有三處教師的處理是不當的。第一,統計表的出示誤導認知。在學生對教師排的進行完調整後,教師就板書進行隨手的統計表繪製。這時我借出了每一列最後一個動物圖作為統計表的分類項目。這就會造成學生在今後的填表時把表中的項目也作為一個個體參加統計的錯誤,教師的一個隨手拈來往往造成的是無法估計的損失。第二,分組統計出錯訂正隨意。當兩次統計結束後,有一個小組發現多小組人數與統計總人數不符時,教師輕意地用拿掉幾個作為改正錯的手段。這樣一方面造成學生對問題的產生與解決的茫目跟從性,更深一層次是對科學方法的褻瀆。統計是一個十分規範與嚴謹的工作,對於錯誤的結果我也應該也必須進行有效性的彌補,彌補不行就必須重新進行統計。這一環節由於在放的階段教師指導與教具準備的不科學,從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產生錯誤的結果,此時教師不應該只考慮自的教學進度,而應該與學生一起採用恰當的方法改正錯誤,這將影響學生今後的治學態度也將影響學生的終身成長。第三,貼近生活卻遠離學生。教師考慮到對學生統計的整體認知,因而設計了把各種不同的統計圖(條形、折線、餅式)都向學生進行介紹,但卻忽略了學生個體對於這些知識的認知基礎與本身對其的理解能力,故而造成沒能拉進與學生的生活體驗反而把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拉遠了,進而在讓學生聯繫生活舉例時學生便無話可説了。

篇34:《統計》教學反思

課堂上,我讓學生通過實踐總結出的統計的方法遠遠超過課本上出現的統計方法,學生通過自己親自參加數學活動,感受了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其實創新意識確切地説不是在“學會中”形成的,而是在“學會”的基礎上形成的。“學會”是側重於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會學”是學生側重於掌握學法,主動探索知識,目的在於發現新知識,提出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以前,我也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但那些思考,是老師給定的具有一定方向性的問題中進行思考,禁錮了學生的求異思維,此次的教改我充分重視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學習方法的多樣性,為學生提供寬鬆、民主、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敢想、敢説、敢實踐。這樣的教與學的氛圍,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篇35:《統計》教學反思

我執教了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第五單元的《扇形統計圖》一課,引導學生認識了扇形統計圖的意義和特點。課後我進行了及時的總結與反思,有以下三大方面。

一、比較到位的方面

(一)給學生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

讓學生在感興趣且較熟悉的生活問題中,複習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進一步體會到用統計圖來整理數據、説明問題的優越性。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會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服務於生活。

(二)激發學生思維,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

課上我是通過提問發散性問題來激活學生思維。如:“從這幅圖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學生回答五花八門,多是膚淺的問題,但參與面很廣。接着第二次提問:“根據獲取的信息你還可以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學生的回答轉向一些具體問題。通過這些問題的設計和啟發,學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三)在學生已有經驗基礎上進行教學。

課標中指出要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讓他們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基於這樣的理念,我注重讓學生與已學過的條形統計圖進行對比,在對比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這樣的設計不僅有助於學生對扇形統計圖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過對比學生還會進一步理解每種統計圖獨特的作用。

二、不足之處

(一)問題沒有面向全體學生

從統計圖獲取的信息中所提出的有些問題難度大,將簡單知識複雜化了,不適於差生的學習。

(二)教學方式比較單一

整個課堂一問一答式的教學佔據了多半,沒能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討論交流平台。課後我深深認識到討論交流是一種開放式的學習,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某一問題展形討論,學生會相互補充,產生各種靈感和火花。學生在討論中可以不斷完整自己的知識。在以後的課堂上,我要儘量多給學生提供討論交流的機會。

(三)評價激勵機制不夠。

平時教學中不太注意對學生的評價,因此在這節課中對錶現出色的同學沒能給予及時的激勵評價。

三、反思

靜下心來思考,在整節課中存在許多以上不足之處外,還有一個就是自己本身存在的一些不太注意的細節,如:如果教學中語言更精練,提問更有針對性,讓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更多一些,大膽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練習設計更有坡度一些,我想本節課效果會更好。

篇36:《統計》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教學上有一些特點:

1、教學用“正”字進行統計時,充分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如,開始,我讓孩子們一起用手進行書寫正字,説出“正”字是5筆。然後,讓四名學生上台,每個學生代表不同的運動項目,其餘學生玩接龍遊戲,説出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而且完成的很漂亮,學生們從玩中掌握了用“正”字進行統計的方法。

2、在活動中能充分運用激勵性評價。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評價方式是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體現。在這節課中,我非常注重運用激勵性語言對學生進行評價,在評價中,我不僅經常運用激勵性語言,還注重給學生象徵性的鼓勵。如,在讓學生上台用“正”字進行統計時,有個學生把正字寫錯了,少寫了一筆,可是在自己座位上他卻能寫對,説明孩子是緊張了,而我並沒有批評他,而是感謝他的上台“服務”,讓他以後上台不要緊張,並送給他一個小粘貼,那孩子臉上馬上露出了笑容,學生們都自發的給他掌聲。

3、在鞏固練習環節,設計了一個拓展題,學生們積極性很高。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再小組合作。而且小組合作的很好,每隔學生都參與進來了,都爭着想把自己的想法説給成員説。

本節課的不足:

1、時間掌握上沒有把握好,以致於超時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更深入的把握教材,以便使課堂時間安排更合理更有效更深入。

2、一年級的學生,探究的意識和探究性學習的方法還沒有真正掌握,自己在教學中有時會沒給學生思考時間,或很少的思考時間,而是自己就説出答案來了,在今後的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幫助學生學會更多的學習方法。

篇37:《統計》教學反思

我本次課堂教學的內容是新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統計例1及其相關內容。例1通過給定的某地區城鄉人口的複式統計表,分別讓學生完成該地區城鎮和鄉村人口的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繪製縱向複式條形統計圖。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根據複式統計表分別完成2個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並引導學生把兩個統計圖合二為一,然後介紹這就是縱向複式條形統計圖。通過聰聰提問:“它與單式條形統計圖有什麼區別?”引起學生的討論和交流,一方面讓學生從更高更寬的角度認識新的統計圖和統計量,體會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繫和區別,進一步建立統計觀念;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怎樣根據新的統計圖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在設計的4個問題中,最後一個問題“你還能得到哪些信息?”是在前3個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很強的開放性。

一、教學中的臨時處理

1、因為沒考慮到他們對已經學過的複式統計表讀的不熟,所以,臨時加了對學生讀題的指導。

2、看到他們畫圖時很困難,畫出的圖形不美觀,不準確,我臨時加進了一個內容:“如何把圖畫得美觀,準確?”。

二、教學的不足

1、由於沒有考慮到學生繪圖的速度和水平在紙上和書上有一定區別,學生在紙上畫的快些,在書上慢些,所以沒有完成教學目標中例1後面的練習及其和例一配套的做一做。

2、對學生嘗試合併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後的總結不是很到位,導致學生在總結經驗完成書上的複式統計時,還有小部分學生做得不是很好。

三、教法和學法

我想採取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嘗試學習:教師適當點播的教法學法。因此教學時,我首先為學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間。首先讓學生根據給定的複式統計表中的數據,分別繪製2個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説一説根據這兩個條形統計圖能夠發現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個

統計圖中描述這些信息怎麼辦?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索和交流完成了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繪製。再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它與單式條形統計圖的聯繫和區別,使學生在觀念和知識上得到提升。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最後一個問題要發揮學生的觀察力和想像力,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統計圖發現:該地區近年來城鎮人口逐年增加,農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總數逐年上升,對學生進行人口教育。還可以進一步啟發和引導學生知道:隨着經濟的發展,鄉村人口不斷轉為城鎮人口,因而鄉村人口不斷減少,城鎮人口不斷增加;讓學生在感受到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培養。最後引導學生進一步在統計知識和觀念上加以提升:通過對這樣的統計圖的描述和數據分析,發現了很多信息,瞭解了很多情況,複式條形統計圖有着更大的作用與意義。例1後面的“做一做”很遺憾沒完成,它安排的是對四年級男生、女生參加課外活動人數的統計,可以讓學生根據複式統計表獨立完成複式條形統計圖,並回答統計圖後面的問題。第(4)小題可組織學生對本年級的學生進行調查,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使學生通過分析和交流,發現本年級學生課外活動的特點,知道同學們的愛好和特長。教材呈現的內容貼近學生的校園生活,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參與意識,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教學重設計及其策略

1、把原教案設計中的“做一做”刪去

2、把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做成作業單(一),便於學生完成。

3、嘗試完成複式條形統計圖後,教師做出詳細總結:完成複式條形統計圖時,首先注意看圖標要求圖什麼顏色,然後,用鉛筆和尺子根據統計表的內容準確地畫好各項圖標,最後按要求找出相應的顏色塗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