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君子于役原文及翻譯(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3W

君子于役原文及翻譯(多篇)

註釋 篇一

君子于役:選自《詩經·國風·王風》,標題是後人加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的丈夫在外面服役。君子,是對男子的尊稱,這裏指丈夫。於,在。役,服役,指當時統治者徵調勞動人民服役。丈夫在外面服役。

不知其期:不知道他要去多久。期,指服役的期限。

曷(hé)至哉:怎麼才能回來呢?曷,能“何”。至,回到家。

雞棲(qī)於塒(shí):雞進窩了。塒,在牆壁上挖洞做成的雞窩。

日之夕矣:天(已)晚了。之,句中助詞,無義。夕,傍晚。

羊牛下來:羊和牛從牧地回來。下來,指歸家。

如之何勿思:怎麼能不想念呢?如之何,就是“如何”,怎麼(能)。

不日不月:不能拿日和月(來計算)。意思是為期漫長。

曷其有佸(huó):如何才能相會呢?其,助詞,有加強語氣的作用。有,詞,無義,佸,音活,相會。

桀(jié):(雞棲的)小木樁。

下括:也是“下來”的意思。括,至。

苟無飢渴:但願他不至於受飢受渴。苟,姑且,表示期望的副詞。

註釋 篇二

君子于役:選自《詩經·國風·王風》,標題是後人加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的丈夫在外面服役。君子,是對男子的尊稱,這裏指丈夫。於,在。役,服役,指當時統治者徵調勞動人民服役。丈夫在外面服役。

不知其期:不知道他要去多久。期,指服役的期限。

曷(hé)至哉:怎麼才能回來呢?曷,能“何”。至,回到家。

雞棲(qī)於塒(shí):雞進窩了。塒,在牆壁上挖洞做成的雞窩。

日之夕矣:天(已)晚了。之,句中助詞,無義。夕,傍晚。

羊牛下來:羊和牛從牧地回來。下來,指歸家。

如之何勿思:怎麼能不想念呢?如之何,就是“如何”,怎麼(能)。

不日不月:不能拿日和月(來計算)。意思是為期漫長。

曷其有?(huó):如何才能相會呢?其,助詞,有加強語氣的作用。有,詞,無義,?,音活,相會。

桀(jié):(雞棲的)小木樁。

下括:也是“下來”的意思。括,至。

苟無飢渴:但願他不至於受飢受渴。苟,姑且,表示期望的副詞。

賞析 篇三

這首反映徭役給人民帶來沉重災難的思婦詩,共有兩章。

首章,抒發思婦懷念久役不歸的丈夫的心情。這個山村民婦稱他的丈夫為“君子”,表現出她對丈夫的無限尊敬和熱愛,透露出夫妻之間相親相愛的感情。這樣的親人遠役在外,既不知道他的歸期,又不知道他的地點,怎能不引起她懷遠之情呢?“曷至哉?”問得是多麼懇切,感情又是多麼強烈啊!首三句暴露了當時最悲苦的徭役給廣大人民帶來的災難與痛苦,表達了苦難人民對統治階級的不滿,抒發了思婦對其丈夫深切懷念的心情。丈夫去服這樣無歸期無定所的勞役,她時時刻刻都在掛念着,特別是在日之將暮時分,這種思念就更難以忍受。她看到夜幕降臨了,雞進窩了,牛羊從山坡下來了。正是行人當歸時,偏偏自己的親人不能回來,這情境叫人“如之何勿思”呢?對此,朱熹説:“君子行役,不知其還返之期,且今亦何所至哉?雞則棲於塒矣,日則夕矣,羊牛則下來矣。是則畜產出入尚有旦暮之節,而行役之君子乃無休息之時,使我如何而不思也哉?”(《詩集傳》)讀這樣的詩章,我們似乎聽到了思婦沉重的歎息聲,她思念丈夫的深厚感情,透過這深沉的歎息巧妙地綿綿不斷地吐露了出來,在歎息之中飽含着對無休止的徭役的控訴與揭露。

第二章,進一步抒發思婦對丈夫懷念。這一章寫得更具體更深刻。她思念役人的感情前進了,希望丈夫歸來的願望退卻了。朱熹説:“君子行役之久,不可計以日月,而又不知其何時可以來會也。亦庶幾其免於飢渴而已矣。此憂之深而思之切也。”(《詩集傳》)“不日不月”,丈夫去服役不可以日月來計算了,可見服役時間之久。“曷其有??”何時才能回來團聚,可見思念之切。“君子于役,苟無飢渴”,丈夫服役不能回來也罷,只要在外平安無事無飢渴之苦就算萬幸了。這種思念上的前進,希望上的退卻,表現了她在丈夫被迫遠離不能回來的情況下對親人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深切的想念。這一祝願之辭,藴含着無限的憂愁和純樸而深厚的感情。

真情實景,情景交融,是本詩的特點。方玉潤説:“此詩言情寫景可謂真實樸至,宣聖雖欲刪之,亦有所不忍也。況夫婦遠離,懷思不已,用情而得其正。”(《詩經原始》)“宣聖”之見倒未必是,説抒發了思婦的真情,描繪了特定的實景,則是。這種以情繪景和以景託情的表現方法,顯得情感更為真實而純厚,使詩有了極大的感染力,詩上下兩章都寫了“雞棲於塒(桀),日之夕矣,羊牛下來(括)”的山村傍晚景色,沒有一點鋪陳誇飾的描寫,就給我們展現出一幅清新的畫面,我們不僅領略到山野農村的風情和勞動的氣息,而且似乎看到了在暮色蒼茫、炊煙裊裊的傍晚時分,一個個滿身塵土手執長鞭的牧民趕着羣羣牛羊,揮着響鞭,下了山坡,進了村莊,一個山村中年婦女依傍着柴門,望着歸來的牛羊,默默地在歎息,痛苦的淚水不時地滴落,似乎還聽到了牛羊的歡叫聲。她看到別的人家在這個時候都能團聚,連家禽家畜都能進窩歸圈安歇,偏偏自己的親人不能回來過團聚生活,怎能不憂傷呢?

此詩境界如此完美也在於它取景典型。從時間來看,是天色將暮之際(“日之夕矣”),這一特定時間所呈現出來的景色,是蒼茫的、暗淡的、靜謐的,這最容易引起愁苦人們的深思繫念之情。從事件來説,是太陽落山之際的家禽家畜進窩歸圈的常見小事,試想牲畜家禽尚能歸宿,而人當歸不歸,這又怎能不讓思婦產生倍加念遠的愁情呢?從地點來説,是門口、村頭,這正是一般農人迎送親人和勞動之後回家必經之地,當然也是思婦的丈夫往昔從事農牧勞動後回家的老路。她看到這些地方,自然要引起對往事的回憶,對丈夫的冥想。不難看出,詩裏選擇的景物,不僅符合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和思想,而且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所以它最能感動人。

這首詩還有獨特的抒情方法。“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這些敍事兼抒情的語句,表面上淡如白水,細細體味又濃如純蜜,它絲毫不加雕飾渲染而自自然然地説來。尤其是詩的第三句“曷至哉?”使思婦的心扉敞開了,那情激語切的'問話,使讀者感受到她隨着無歸期無定所的敍説而逐漸強烈起來的深沉感情。在這一敍事抒情的基礎上,引起了對“雞棲於塒”等景物的描寫。在景物描寫的烘托下,又進一步引出愈加強烈的直接抒情:“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苟無飢渴”。而“苟無飢渴”要比“如之何勿思”的抒情色彩濃重得多。她竟然以不敢相信的熱切希望祝願丈夫在外只要免於飢渴就是萬幸了,這就深刻地表達了她急切懷想和無限關心丈夫的情意,有力地控訴了繁重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簡言之,這一抒情方式是:前一敍事抒情是後一寫景的基礎,後一寫景又是再後一直接抒情的前提,這一由情到景、再由景到情的抒情藝術,把思婦一步深似一步的思情抒寫得淋漓酣暢。

這首詩之所以寫得那麼有詩情畫意,就在於它寫的是眼前的實景,抒發的是思婦的真情,用的是農户習以為常的口頭語,説的是長期聚積在心底的話。它是人民生活、思想的真實反映,形成了平易淺淡、樸實淳厚的風格。誠然,精煉的語言、恰當的句式,是一首好詩不可缺少的條件,但這首詩的美,並不完全在於字句用得準確穩妥,主要在於詩境和形象是生活的真實反映。這就啟發我們,只有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才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好詩來。(選自《中華文學鑑賞寶庫》,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作品簡介 篇四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本只稱《詩》,後來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共收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風”有十五國風。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間歌謠,也有一小部分是貴族作品。“雅”可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大雅的全部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貴族作品,只有小雅的小部分是民間歌謠。“頌”有周頌、魯頌、商頌共40篇,都是貴族的作品,《詩經》的精華是民歌部分,它鮮明地表現了人民的愛憎以及他們的反抗和鬥爭,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面貌,為我國古典詩歌奠定了現實主義基礎。

在形式上《詩經》採用“賦、比、興”的手法。“賦”就是“直陳其事”;“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譯文及註釋 篇五

譯文

丈夫服役去遠方,服役長短難估量,不知到了啥地方?雞兒已經進了窩,太陽也向西邊落,牛羊成羣下山坡。丈夫服役在遠方,教我怎不把他想?

丈夫服役去遠方,每日每月恨日長,不知何時聚一堂?雞兒紛紛上了架,太陽漸漸也西下,牛羊下坡回到家。丈夫服役在遠方,但願不會餓肚腸!

註釋

⑴於:往。役:服勞役。於役,到外面服役。

⑵期:指服役的期限。

⑶曷(hé):何時。至:歸家。

⑷塒(shí ):雞舍。牆壁上挖洞做成。

⑸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如之:猶説“對此”。

⑹不日不月:沒法用日月來計算時間。

⑺有(yòu)佸(huó):相會,來到。

⑻桀:雞棲木。一説指用木頭搭成的雞窩。

⑼括:來到。音、義同“佸”。

⑽苟:誠,猶如實。

譯詩 篇六

我的丈夫在外面服役,不知道他的服役期限有多久。什麼時候才回到家呢?雞兒進窩了,天已經晚了,羊和牛從牧地回來了。我的丈夫還在外面服役,怎麼能不想念?

我的丈夫還在外面服役,遙遠無期不能用日和月來計算,什麼時候才能又相會?雞兒棲息的窩裏的小木樁上,天已經晚了,羊和牛從牧地回來了。我的丈夫還在外面服役,但願他不至於受飢受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