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王安石《元日》翻譯【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3W

王安石《元日》翻譯【精品多篇】

賞析 篇一

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着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第三句“千門萬户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户。用“曈曈”表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徵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佈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種繪有神像、掛在門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新桃換舊符”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萬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詩人。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本詩就是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佈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

全詩文筆輕快,色調明朗,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交融,確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詩。

元日基本解釋 篇二

(1)指吉日。《漢書·王莽傳中》:“冠以戊子為元日,昏(婚)以戊寅之旬為忌日,百姓多不從者。”;顏師古注:“元,善也。”

(2)指正月七年級日。《書·舜典》:“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相祖。”

元日,農曆正月七年級,即中國傳統節日春節。這一天中國民間有許多傳統民俗活動,包括貼春聯和門神,除夕守歲,開門爆竹一是指吉日。

《元日》教學反思 篇三

1、領會詩歌的意境是古詩教學的關鍵。

教學中我運用多種理解詩意的方法,讓詩中的畫面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起情感,從而體會詩人的感情,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同時將自己的情感、詩中人物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諧統一起來,真正體現“作者、文本、讀者”三者間的對話。

2、抓住重點詞,引導學生用聯繫上下詩句的方法學習古詩。學生理解一個字、一個詞或一個句子都可是交流自己的感受。避免逐字逐句講解的呆板做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題,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

3、通過課前收集資料、課中討論交流,形成新知,進行綜合性學習訓練;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提問,積極思考,達到共同認識,引導學生親歷知識產生的全過程,從而培養學習古詩、再造想象、體會詩境等綜合能力。

王安石《元日》原文與譯文 篇四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今天為大家準備的是王安石《元日》原文與譯文,希望能滿足大家的閲讀需求。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註釋

1、元日:農曆正月七年級。

2、一歲除:一年過去了。

3、屠蘇:屠蘇酒。古時候的風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蘇草泡酒,吊在井裏,元旦取出來,全家老小朝東喝屠蘇酒。全句説,春風把暖氣吹進了屠蘇酒(意思是 説,喝了屠蘇酒,暖洋洋地感覺到春天已經來了)。

4、曈曈:光輝燦爛。全句説,初升的太陽照遍了千家萬户。

5、總把新桃換舊符:總拿新門神換掉了舊門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時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兩塊桃木板子,畫上兩個神像,掛在大門上,説是可以驅除魔鬼。

譯文

(一)

爆竹聲中送走了舊的一年,春風已把温暖送進了屠蘇酒碗。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門萬户,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舊的桃符更換。

(二)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送走了舊年迎來了新年。人們飲美味的屠蘇酒時,又有和暖的春風鋪面而來,好不愜意!天剛亮時,家家户户都取下了舊桃符,換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賞析

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着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第三句“千門萬户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户。用“曈曈”表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徵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佈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種繪有神像、掛在門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新桃換舊符”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萬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詩人。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本詩就是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佈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

全詩文筆輕快,色調明朗,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交融,確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詩。

春節的由來與傳説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説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七年級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七年級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七年級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七年級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習俗

進入臘月後,天寒地凍,農活少人們較閒,人們有了較充裕的時間,可以開展各種喜慶活動,盡情享受豐收的喜悦,感謝大自然的恩賜。屆時,市場上年貨充盈,賣年畫、窗花、鞭炮、燈籠、臉譜、春聯以及節日食品用品等,人們摩肩接踵,貨攤一個挨一個,討買叫賣,熱鬧非凡。

在幾千年形成的節日習俗中,像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隨着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已經逐漸被淘汰。其它像貼春聯,掛年畫、貼剪紙等習俗沿續至今,為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息。

春節忌諱

中國人在過春節時有諸多禁忌,主要為了保平安,在來年事事順心,萬事如意。由七年級至初十的禁忌有:

七年級:雞日,舊時在元旦貼畫雞辟邪祈福(雞諧音吉ji);

八年級: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九年級:羊日,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初四:豬日,祭財神;

初五:牛日,“破五”,可打破諸多禁忌:“送窮五”七年級至初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財氣,初五的垃圾視為窮土,倒掉就送窮出門;

初六:馬日,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來的財神紙馬燒掉,店開始復業;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煙花,啟煙火的習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穀日,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廟往往在這天設壇祭星;

初九:天爺生日,玉皇大帝誕辰,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

初十:石頭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動用,叫石不動,甚至燒香祭拜石具。

[王安石《元日》原文與譯文]相關文章:

1、元日 王安石 原文

2、元日王安石譯文

3、王安石《元日》原文及意思

4、王安石《元日》譯文及賞析

5、元日王安石譯文及賞析

6、王安石元日原文賞析

7、王安石詩《元日》原文賞析

8、王安石元日原文及賞析

9、元日王安石原文及翻譯

10、王安石 元日

元日 篇五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 篇六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 篇七

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迎着和暖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户,都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王安石《元日》原文與譯文 篇八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意思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着新釀的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户,他們都忙着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註釋

⑴元日:農曆正月七年級,即春節。

⑵爆竹:古人燒竹子時使竹子爆裂發出的響聲。用來驅鬼避邪,後來演變成放鞭炮。一歲除:一年已盡。除,逝去。

⑶屠蘇:“指屠蘇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的一種習俗,大年七年級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⑷千門萬户:形容門户眾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時光亮而温暖的樣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曆正月七年級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聲送走了舊的一年,飲着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户,家家門上的桃符都換成了新的。

這是一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於民間習俗,敏感地攝取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年節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逢年遇節燃放爆竹,這種習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續至今。古代風俗,每年正月七年級,全家老小喝屠蘇酒,然後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門萬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詩意,是説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結尾一句描述轉發議論。掛桃符,這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習俗。“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個壓縮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舊符”省略了“桃”字,交替運用,這是因為七絕每句字數限制的緣故。

詩是人們的心聲。不少論詩者注意到,這首詩表現的意境和現實,還自有它的比喻象徵意義,王安石這首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是因為他當時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間,正如眼前人們把新的桃符代替舊的一樣,革除舊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對新政充滿信心,所以反映到詩中就分外開朗。這首詩,正是讚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曈曈日”照着“千門萬户”,這不是平常的太陽,而是新生活的開始,變法帶給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結尾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了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律。

《元日》用的是白描手法,極力渲染了喜氣的新年氣氛,同時又通過元日更新的習俗來寄託自己的思想,表現得含而不露。

王安石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説,被譽為“通儒” ,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説”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説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説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弔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元日》原文: 篇九

王安石〔宋代〕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元日》原文與譯文 篇十

元日,指吉日;正月七年級。見《書·舜典》:“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孔傳:“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户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

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迎着和暖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户,都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元日基本解釋

(1)指吉日。《漢書·王莽傳中》:“冠以戊子為元日,昏(婚)以戊寅之旬為忌日,百姓多不從者。”;顏師古注:“元,善也。”

(2)指正月七年級日。《書·舜典》:“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相祖。”

元日,農曆正月七年級,即中國傳統節日春節。這一天中國民間有許多傳統民俗活動,包括貼春聯和門神,除夕守歲,開門爆竹一是指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