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24W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 篇一

五年級的學生對建設有序生活有一些散碎的經驗,但他們往往對如何共建有序生活缺乏全面認知。引導學生基於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從個人、社會、國家等不同角度,形成對構建有序生活的綜合認識,使學生做到心中有他人、集體和國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共建有序公共生活的社會實踐中。五年級的學生在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觀察角度單一、認識問題不全面的情況。主要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要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如何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在此基礎上初步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學會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本課編寫依據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主題四“我們的社區生活”第7條“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講文明有教養的人”。

五年級學生的生活領域在不斷擴展,他們越來越多地關注、關心公共生活。在他們參與公共生活的過程中,公共秩序是他們既熟悉又模糊的內容。熟悉是因為自小到大他們就被大人們提示在公共場所要守秩序;模糊是因為五年級的學生並不清楚公共秩序和他們身處的公共生活有怎樣的關係,很少從理性層面思考有序的公共生活對個人與社會的意義和價值。為了引導學生形成公共生活需要有良好的秩序來維護的理性認知,引導學生樹立規則意識。

幫助學生認識到有序的公共生活既可以讓人們感受到更多美好,也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體會到構建和諧社會是社會文明的重要表現。由此引導學生理解公共生活為何需要良好秩序作保障。

引導學生認識到構建有序生活需要公民的積極參與和努力,通過對違規者的思想進行深入探問,引導學生認識到構建有序生活需要公民提高自身的守序意識。同時,引導學生明確構建有序生活需要社會各方面羣策羣力,幫助學生認識到構建有序生活離不開國幫助學生認識到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來維護,樹立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觀念。基於自身的成長經歷和已有認知,五年級學生對於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概念並不陌生。但是,受到認知發展的影響,他們的認識不夠全面,這勢必會影響到他們的行為選擇。因此,教學中,要基於教材中的內容設置,從有序的公共生活於己、於社會、於國家的角度,引導學生全面認識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讓學生在參與學習內容的過程中,初步構建起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之間的聯繫。

讓學生從個人、社會、國家的角度綜合思考如何共建有序生活。這就需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到共建有序生活需要每個人從規範自己的行為做起,且規範自身行為的依據是社會公德和法律法規,初步引導學生樹立規則意識、法治觀念。同時,引導學生體會到有序生活的構建,不僅需要個人的努力,還離不開社會方方面面的協力配合。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看到國家的支持、法治的保障在共建有序生活方面的重要意義。

在教學中藉助教材中的活動園、閲讀角等欄目,創設有感知、有參與、有思考的教學情境,在尊重學生認知體驗的基礎上推進教學。

每個方面的設計遵循“觀察生活—探究問題—梳理認知”的思考邏輯展開教學。

第一個教學環節,教師可為學生提供觀察公共生活、公共秩序的情境素材,引導學生初步探究秩序、規定存在的意義,初步認識到人們安居樂業,社會穩定進步需要良好的公共秩序。

第二個教學環節,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有序的公共生活展現人們的文明習慣、彰顯良好的社會風氣、體現國家的文明進程這三個角度認識創建有序公共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明確有秩序的公共生活會讓社會環境更加舒適宜人,使我們體會到生活的更多美好,感受到生活質量的提高。

總之,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本節課的教學緊密圍繞教學目標,滲透新課程理念,轉變學習方式,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現實生活中看到的實際情況為主要內容開展活動,針對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達到了教學的目的。整堂課運用了大量的視頻、圖片資源,藉助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引發學生深入思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在辨析討論中開拓了學生的視野,體現了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深化了學生的道德認知,豐富了學生的道德情感。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二

我多年從事國中思想品德教學來。反思過去,有許多的感慨,酸甜苦辣皆俱全。中國小教師的教育教學依然“新瓶裝舊酒”,高呼“素質教育”、“新課改”,骨子裏實踐中仍奉行“應試教育”,“轟轟烈烈喊素質、紮紮實實搞應試”是當前中國小基礎教育階段的真實寫照。通過學案式教學培訓,我認識到,應該緊跟形勢,加快實施素質教育,為此,就要求老師必須具備較高而靈活的教育教學技巧,需要廣大教師加強學習、提高認識、深入實踐、不斷反思、提高素質,鑽研教學,成功扮演好自己作為先進理論的實踐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教改科研的開拓者,學生學習的領導者的四種角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推進教育教學工作再上新台階。反思以往,很有必要,為此淺談點滴體會。

一、老師要自覺提高自身素質

“要倒給學生一懷水老師要有一桶水”,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師的自身素質,老師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要紮實,更新,業務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這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先決條件。要提高老師素質,必須紮紮實實地做到如下幾點。

1、堅持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豐富其他學科知識。隨着深化改革的發展,政治理論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作為政治老師不能滿足於學歷達標和原有的知識,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使自己的認識適應發展的需要。老師也只有掌握豐富的知識,才能做到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才能使教學生動風趣、得心應手、遊刃有餘,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調動學生求知的慾望。但是,面對知識爆炸時代,老師所掌握的知識往往難以跟上形勢的發展。老師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汲取新知識,豐富其他學科知識,合上時代的節拍。不斷進行教育反思,記取和總結自己的教育經驗,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少走彎路,讓學生樂意接受。

2、勇於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老師有淵博、深厚的學科知識,還需勇於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這就要求老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於實踐、善於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思品學科教學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我每上一節課後,都對自己本節課寫上那麼一兩句,不斷反思時時提醒自己,本節課學生反映情況怎樣?上課時學生的一句話我都很在意。“吾日三省吾身”我儘管做不到,但我常反省自己還是能做到。特別注意學生的言行,説話較為恢諧,學生不反感,有時就是一個眼神,學生都很在意。幾乎每上一節課,只要有不如意時,會多寫一點,如果覺得這節課有興奮點也記下。

3、為人師表。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覺悟水平。正人先正已,老師必須以高尚的師德為學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心立品。這就需要老師做到(1)在言論上,要對國家對社會對學生負責,對社會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學生中大發言論,誤導學生。(2)在舉止上,要時時處處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記得有一次,社會實踐時,要求學生走路,我一直與學生在一起。學校要求師生説普通話,我一直堅持説,有學生當第一次聽我説地方話時都覺得彆扭。當我有錯別字時,學生能立即幫助我改正。當我説普通話發音不準時,學生能及時指出。這些都是我這幾年的收穫。我每隔一段時間,讓學生提建議,凡是學生提意見的我評作業時,寫一句“謝謝你給我提出這麼好的建議。”學生有什麼意見才會直接説。正因為我能正確對待我所範的錯,學生也深受影響。一次學生在課堂上違犯紀律了,當時我也不能準確知道是誰,但我説了一句,犯錯誤沒關係,只要承認錯誤並改正,我們大家都會原諒他的,説完,有同學站起來了。當時我真的很高興,不用我去一個個查,可能因查不出而尷尬。

4、老師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權利,尊重學生的特長、個性和人格。有的老師總是一廂情願替學生“着想”,常常因此忽略學生的權利,認為自己為學生好,而學生的權利微不足道。於是,上課經常拖堂,擠佔學生的課間活動時間,隨便把學生的副課挪用,作業沒完沒了,久而久之難免學生厭倦、反感。有一次上九年級的課時,因現在會考只作為等級,學生不太在乎,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覺得聽這課沒興趣,便抄寫英語筆記,當時我特生氣,將她的筆記本當着同學的面撕成兩半,頓時,教室很安靜,因為我一般情況是不會生氣的。繼續將內容上完,課後與學生談話瞭解她的想法,我給她道歉,“我不應該撕筆記本,畢竟你花了那麼多心血”。學生也承認了她的錯,後來我上課時,當着全班的面給學生道歉,有學生不理解,我解釋教師也有犯錯誤時。就這樣我迎得了學生的信任,於是學生有什麼心理話都與我説。請我為她們出主意。我尊重了學生,學生也尊重我,不管是上課的學生,還是沒上課的學生對我都很親近。我在學校哪怕在累,只要與學生相處,煩惱就沒有了,學生只要看我臉色不好,都會説,教師別太累着了,多休息,保重身體。

5、老師要保持快樂心態。只有老師的輕鬆快樂教學,才能使學生樂於接近老師樂於接受教育,才能感染學生快樂情愫。當然,老師也是人,在現實生活中,有種種的煩惱和不如意,要保持快樂的心態好難。但只要本着以學生為重,以教書育人為重,忘我地工作,努力在面對學生時摒棄懊惱,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好心情,把微笑帶給學生。常到學生中間看看,關心學生的痛癢,和學生打成一片。一次上課時,兩位學生在座位上因一點小事吵起來。當時我也很生氣,臉沉下來,流露出不高興的情緒。學生都説,老師請別生氣,生氣會老的。我一聽,立即調節好情緒繼續上課,課後單獨找學生談話。事後我還對學生説謝謝。就這樣我與學生的關係相處融洽。也是我不斷反思的結果。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三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須採用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而遊戲、童話永遠是國小生喜歡的話題。因此我在上《平安回家》一課時讓天天和學生相伴的人物小剛引領學生走進交通王國,通過生動的錄像把人們在常用的交通標誌下的活動呈現在學生的面前,既把靜態的圖片和文字活動化,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又使學生初步瞭解了交通標誌的作用,而豐富的內容又給下文的畫交通標誌、知道交警的基本手勢等作了鋪墊。

對於天天接觸紅綠燈、十字路口的城市學生來説,認識常用的交通標誌不是難事,可是對於農村的孩子就比較困難了。因此在教學常用的交通標誌時,我不僅讓學生進行了連線,又讓學生進行搶答練習,及時對交通標記進行識記,使知識得到鞏固。而小芳的話則把畫面和現實生活連接了起來,並且巧妙地告訴學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從學生的練習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掌握了基本的交通標誌知識,而且在搶答時情緒活躍,興趣盎然,深深吸引了學生的參與。

在教學三個基本的指揮交通手勢時,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畢竟能力有限,我採用了觀察、模仿、表演三步曲,讓學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知道交警最常用的三個手勢的意思,降低了表演的難度,使大部分學生能進行表演,切身感受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不僅如此,學生表演後讓他們談體會,適當補充其他內容,讓學生在表演中獲得交通知識,使新課標所要求的寓教育於活動之中真正落實到實處。

接着生動的課件把沒有安全標誌的岔路口人車混雜,橫穿馬路的危險情境清晰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想象可能發生的事故引起自身的警惕,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最後告訴學生把他們設計的安全用語交給警察不是哄騙學生,而是讓學生們感到自己的設計是有用的,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而且起到警示作用,可以保護他人,使他們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活動的結束並不等於教育的結束,應該是新的教育活動的開始和延伸,因此在活動結束時,讓學生利用交通標誌牌繼續學習,使課堂教育繼續向課外延伸。最後的過馬路活動使全班的學生都動起來,再一次切身體會怎樣正確過馬路,體會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同時極自然地點明瞭課題,使本課的教學活動前後呼應,餘音裊裊。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四

學生們認為《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副課,沒必要認真學習,再説課文中的許多知識他們也不感興趣,還不如騰出時間學語文數學呢。聽了學生們的話,我連續幾天陷入沉思,《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很好的學科,為什麼會陷入如此困境?怎樣才能使學生喜歡這門課程?經過思考,我認為《品德與社會》學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品德與社會》學科不受重視。素質教育已經提出了多年,但在應試教育模式沒有真正改變的情況下,社會、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重視這門課程而使它微乎其微,所謂的副科,學生認為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無的課程。

二、學生上課偷寫作業。教師們佈置作業,學生不按時交會受到批評,他們課餘時間寫不完,只能在所謂的副科上偷着寫,而比起音樂、美術、體育課來説《品德與社會》課又是他們最不感興趣的課程,於是《品德與社會》課堂成為他們偷寫語數作業的最佳選擇。

三、教師的身教作用發揮不好。教學方法較單一,對學生缺乏深入瞭解情況,學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輔導,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應有的。重視。

讓學生喜歡這門課程,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思想上重視《品德與社會》課

《品德與社會》學科 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課要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結合實際,讓道德教育工作有特點

要利用《品德與社會》課,與家長緊密配合,做到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説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

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説教為主的教學方法。可採用自主探究法,問題討論法,合作表演法等。

四、把玩耍的時間留給學生,把學習的空間留給學生。

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識,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自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樂羣、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健身、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