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5W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一

《吃穿住話古今(一)》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個主題《吃穿住話古今》中的一個話題。本課通過講述“食”,透過歷史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積澱,引導學生探究歷史,探究我們生活中許多事情的來龍去脈,同時體驗和感悟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創造。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收穫:

一、創設情境,拉近現實和歷史的距離。

《中華食文化》是個比較大的話題。吃不僅僅是為了充飢、品嚐美味,吃中還有人的智慧,吃中還有故事,如何上升到“食文化”的高度還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我採用小切口,大深入的方式,以兒童的生活經驗作為歷史教學的基礎。學生身邊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生活中進行歷史教育的“活教材”。只有讓學生從對身邊事、身邊物的歷史追溯與關心瞭解中,學生才能尊重歷史,尊重地方的文化與傳統,萌發對歷史的感性認識,豐富對民族及國家的愛國主義情感。所以,教學時,我就從現實生活出發,瞭解了現代社會的“食”之後,再追根尋源,引發學生對於人類在幾千年前的生活的思考。這樣一來,就拉近了現實和歷史的距離,不會顯得很脱節。

二、活動多樣,發現食文化的智慧與魅力

活動性是品德與社會這一新課程的特點,在品社教學中創設適宜的生活化教學活動,使學生強化情感體驗,促進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確保學生通過活動這個中介和載體,體驗和分享,幫助學生領悟、行為遷移和品質內化。在活動中體驗、感受到中華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食文化的興趣。本課教學時設計了四個活動:食背後的故事、追溯古代飲食文化,給學生創設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由學生宣傳、介紹中華食文化;同時我也有目的地插入一些相關的圖片,穿針引線,使得課堂始終處於師生平等、共同探究學習的和諧氛圍中。

三、探究歷史,體驗學習歷史的方法。

歷史總是以一種過去時的姿態呈現在我們面前,它講述的是離學生生活久遠的時代發生的事件。那麼人類是怎樣瞭解歷史的呢?在這裏,我也滲透探究歷史的方法。例如:在《吃穿住話古今(一)》這課中,教材就設置了一個問題“最初的人類,還不能把自己的歷史記載下來。人們是怎樣知道他們當時的生活的?”在這裏,我引導學生思考、猜測遠古時代人們是怎樣生活的,從而得出結論:我們可以通過史書、成語、圖片、出土文物、歷史遺址等方面瞭解當時的歷史。

四、課後留白,培養學生歷史探究能力。

“品德與社會”教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精彩的對話文本。為學生的創造性發揮留有許多彈性空間。它尊重不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思想觀點,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與處理信息、分析與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再加上,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生活經驗,我們為學生留有一定空間,讓他們自主合作學習,在交流中獲取知識,體驗情感。在上完《吃穿住話古今》這課後,我請學生自己去探究我國的飲食禮儀,發現其中的精妙之處,從而增進民族自豪感,我想下節課一定能上得更貼近學生,更能走進歷史!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教學過後,還是發現的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對於學生的發言,情感掌控得不是很好。本節課內容教學內容從走近遠古時代到中外飲食的比較,內容很多,跨度很大。在教學過程中我每項內容都想深入挖掘,導致課堂教學教學時間不夠充裕,雖然孩子們學起來特別有興致,多感官的參與過程中,但孩子參與的時間還是不夠多,今後設計要注重讓學生隨時有話可説,不僅僅是一名“看客”。;教師語言的組織上還不夠精煉;在時間的把握上還不夠精確;在處理一些細節問題上的能力還不夠成熟。在今後教學中要《本站·》注意這方面問題。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二

《品德與社會》作為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瞭解社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通過教學以及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在傳統的教學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而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特別是實行“六環三步”教學模式以後,這種一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搞社會調查,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下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這是新課程對我們的要求。

首先,讓學生提出問題,這樣學有目標,思路清晰,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後選有價值的問題進行研究,可以自行解決,進行個體彙報,也可以合作討論進行解決問題,還可以參照自己收集的材料進行評析解決問題。如果學生實在不能自己解決,教師要進行點撥,幫助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概括,講一講自己的所得、收穫。此後,可以聯繫實際生活進行剖析,情感進一步昇華,最後鼓勵學生想要探究的問題。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指導者或參與者,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

在實施“六環三步”教學模式中,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從班集體的小事入手,緊緊抓住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三

在師生互道感謝中,結束了《説聲謝謝》一課的學習。回顧整個教學活動,我感受最深的是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採用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讓孩子們在體驗中感悟,在實踐中動情,從而以情導行。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倍受寵愛,對他們來説承受太多的愛,容易導致他們的心靈產生愛的麻痺。他們往往認為所有人對自己的關心、幫助、服務都是理所應當的,習以為常,不以為意。對父母都難説一聲“謝謝”,更難對其他給予自己幫助(或服務)的人真心誠意地表達感謝。本課重在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瞭解社會各行各業中為社會和他人服務而辛勤工作的人,在發現、體驗中有所感悟,激發他們尊重並感謝勞動者(包括身邊的人)的情感。學習參與社會,做有愛心、有感恩之心、有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人,並以良好的文明行為回報他人。

為了打開孩子的情感之門,課前我鼓勵他們走出校門,走上社會,從身邊的人開始觀察,發現哪些人關心幫助自己,為自己服務,他是怎樣服務的,做好調查記錄;課上,我讓孩子從身邊的小事説起,説説在日常生活中都對誰説過謝謝。讓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通過模擬實踐去體驗、感悟,多角度地換位思考,進而認識表示感謝的意義,學習用適當的方式去表達,並表現在行動上,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會使用禮貌用語,並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針對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我採用孩子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設計了提前留心觀察、小組合作交流、創設情境發現、小組合作競答、模擬實踐、現場採訪、看錄像辨析討論,做感謝卡等多種多樣的方式,激發學生去自主探究,撥動他們的情感之弦。使學生獲得直接的感受和情感體驗。讓學生從“動心”到“動情”再到準備“行動”,繼而在音樂聲中發自內心地表達自己深情的話語。

教學過程中,學生能興趣盎然地參與學習,及時地發現問題,真誠地表示感謝,熱烈地討論,得出用行動表達的結論,整節課隨處可見孩子們被身邊的人和事感動着。在模擬實踐中,孩子們細緻入微的模擬表演,真正體現了由“動情”到“導行”這一教學環節中,説明引導孩子留心觀察,孩子們能觀察得非常細緻;引導他們換位思考實踐,他們能體會得十分到位。

不足:教學剛開始的時候,因學生有些緊張,為調動學生的情緒,教師的略顯緊張,後來學生放鬆了,教師才顯得自如。作為教師應隨時保持良好的心態,才能在教學中成為一個好的引導者。每節課都應置於大目標下,對學生的回答,點點滴滴都及時給予恰當的、積極的評價。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四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很好的學科,怎樣才能使學生喜歡這門課程?經過思考與查閲資料,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思想上重視《品德與社會》課。

《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課要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結合實際,讓道德教育工作有特點

與家長緊密配合,做到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説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

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説教為主的教學方法。可採用自主探究法,問題討論法,合作表演法等。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識,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自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樂羣、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健身、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總而言之,通過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