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8W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品多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一

臨近期末,我希望對一學期以來的教學內容進行一次梳理並有針對性地給予同學指導與評價,特制定本學科期末複習計劃:

首先,需要明確本學期究竟學習了哪些內容,才幹給同學進行有效的整理與複習,爭取用兩節課的時間對本學期的學習內容進行梳理,協助同學整理,以便有計劃的複習。

品德與社會課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傳授知識,它重在情感體驗、道德認識和正確的合乎社會規範的言行。所以,思想品德教育勝利與否關鍵看同學的言行。在複習階段,我將採用聯繫實際的方法,切忌空談大道理,將學校生活中一個個鮮活的事例通過講述以和同學的再現等形式出現於複習課上,組織他們展開討論與評價,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中學會道德判斷。這學期,我們還開展了各種各樣的綜合實踐活動。在期末複習階段,將通過回顧這些有意義的活動,加深同學的認識。在回顧這些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同學談自身的切身體會,從而生髮成各單元的道德要求,以激發情感、指導言行。

臨近期末,必需做到專時專用,努力上好每一節複習課,力爭使我的思品課成為小朋友們樂於上並且有益於他們健康生長的課。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競爭與合作的作用及彼此間的關係,體驗合作的快樂。

2、讓學生了解祖國新時代的新面貌,樹立為祖國自豪,為祖國驕傲的情感。

3、培養學生的和平意識,號召他們為世界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4、通過學習,瞭解保護地球家園的重要性,培養孩子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環保習慣。

二、教材分析:

1、綜合性。本冊教材共設五個單元,每一個主題都不再是單一的學科知識內容,而是學生感興趣的一個個話題。通過這些話題,引導他們學會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

2、開放性。教學不侷限於課堂內,而是面向廣闊的生活空間,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強調學習活動的延續性和完整性,體現學習活動在時間上,在空間上的開放性。

3、情感性。教材努力創設一種能與學生對話的文本形式,與學生共同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和煩惱,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

三、教學措施:

1、積極轉變觀念,要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並及時關注社會中新的信息,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以便及時地、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

2、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學觀。

3、結合教材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開展一些愛綠護綠活動和環保小調查,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

4、注意整體把握。在實際教學中盡力挖掘活動空間,從更多的角度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和拓展,儘可能的體現一種兒童文化,讓教材真正成為學生喜愛的朋友。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三

一、學生情況簡析。

雖説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閲歷淺,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因此國小生思想品德課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説教。所以我嘗試以動情的話語,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

全年級共有147名學生,分為2歌教學班級。全部來自農村或者是場鎮。學生學習興趣不很高,基礎知識不紮實。學生對品德的知識知道了解得比較少。因此對本校五年級年級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本學期課程教學目的要求和任務

1、知道一些英雄模範和先進人物的事蹟,並讚美他們。

2、懂得在集體生活中,有事要與大家商量。學會遵守集體生活原則,個人服從集體,少數服從多數。

3、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黨的關懷和父母、老師的教育和培養。能孝敬父母、尊敬老師。

4、懂得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為了建設家鄉,建設祖國。要從小勤奮學習,熱愛科學。懂得學習、做事要講效率,學會合理有效地利用時間。

5、知道國家有法律,少年兒童是受法律保護的,國小生要學法守法。

6、懂得社會財富、幸福生活都要靠辛勤勞動來創造,勞動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

7、樂意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培養正當的興趣愛好。

8、知道要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友誼。同學間能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9、懂得為人要誠實正直,處事公正,能説真話。

10、懂得做事要有責任心,對師長和集體交給的工作能認真負責地去完成。

三、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國小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教育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情、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故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説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愉悦的情緒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

(1)以趣激情,導入新課。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善於發現和利用教材中能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以趣激情的導課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

(2)知中生情,學文明理。學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這個階段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認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愛之切”,因而教師要善於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在學生形成道德認知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情理交融,辨析導行。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知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辨析導行”十分重要。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辨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於具體的道德實踐,思想品德課還必須安排一定時間供學生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生不僅鞏固道德認知,培養道德行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熱情鼓勵、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情感體驗,從而順利地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

四、教學進度:

第1周 愛護集體榮譽

第2周 學做集體小主人

第3周 從統一到鼎盛

第4周 野蠻與文明

第5周 勿忘國恥

第6周 覺醒的中國人民

第7周 光輝的歷程

第8周 黃河在怒吼

第9周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第10周 多民族的大家庭

第11周 勤勞勇敢的各族人民

第12周 多種多樣的語言和文字

第13周 風味獨特的飲食

第14周 繽紛豔麗的服飾

第15周 別具一格的住所

第16周 享有盛譽的工藝

第17周 燦爛輝煌的文學和藝術

第18周 多姿的傳統體育活動

第19周 富饒美麗的地方

第20周 複習

-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四

新的學期開始了,為了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良性發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社會性的良性發展,特制定本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有學生50名,其中三(1)班有23名,三(2)班有27名,年齡大多在9—10歲。課堂上他們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他們還處於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注意與三年級上冊教材相銜接,在內容上共設計了三個主題單元。在學生對自己學校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從“讓校園更美麗”入手,培養他們愛校護校的精神。根據國家頒佈的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在這一單元中,還貫穿了學習辨方向和學畫平面圖的基本知識面。然後將學生的視角由學校擴展到社區,開始引導他們認識瞭解一個更大的社會生活環境—温馨的社區生活。最後安排了“熱愛自然,珍愛生命”這一主題單元。

第一單元“讓校園更美麗”。在學生認識瞭解學校生活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愛護學校環境、保護學校設施的思想品德教育,並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引導學生學習有關平面圖的知識,讓學生畫畫自己生活的學校,對學校的位置和環境有所認識,並進一步讓學生畫畫上學的路線圖。讀圖、識圖和畫圖是人們生活中一個基本的生活技能,人們常説“一張地圖在手,走遍天下不愁。”地圖知識技能在生活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國小中開展地圖知識的學習,是為學生的未來生存做準備。教材編寫從學習辨別方向開始,一步步引導學生認識平面圖、學畫平面圖,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讓學生掌握畫平面圖的基本技巧,並有遊戲中能夠靈活運用。教材編排了“為校園畫張像”、“學畫平面圖”“我們學習的場所”和“我為學校添‘綠色’”四個主題內容。每一個主題的學習,教師都要結合教材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機滲透。

每二單元“温馨的社區生活”。主要通過對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的認識,讓學生了解社區的發展、變化以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一系列影響。社區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事物,學生或多或少已經有了一些瞭解。教材通過引導學生到社區參觀、調查、訪問等活動,讓學生對自己生活的環境有所瞭解,認識社區裏為大家服務的人們,引導學生尊重他們的勞動。教育學生要積極參與社區的文化、體育、教育、環境保護、社會捐助、關愛弱勢羣體等活動,從小做文明的社區一員,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並引導學生為自己生活的社區建設獻計獻策。教材編排了“幸福生活的地方”、“多彩的社區活動”、“文明的社區生活”、“感謝社區服務者”、“願我們的社區更美好”五個主題內容。

第三單元“熱愛自然,珍愛生命”。是讓學生初步瞭解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從大自然養育了人類和自然災害懲罰人類兩個不同角度,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同時對學生進行在自然災害來臨時的自我保護教育。針對近年來逐年上升的火災和一些真實的案例,引導學生不玩火,居家、學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災的發生;一旦遇到火災,要懂得逃生的辦法和基本知識,儘可能地保護自己,減少生命損傷,學會大家在一起互助和互救。火災大多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水災和地震大多是自然災害,在自然災害面前,引導學生不要驚慌失措,要學會自救與互救的方法。教材編排了“認識自然”、“當災害來臨時”、“防止火災”、“模擬遊戲——爭取生存時間”四個主題內容。

三、教材目標

三年級的學生還處於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一)、情感態度目標:

1、激發學生對辨別方向,學畫平面圖、路線圖的興趣,體會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培養良好的看圖、讀圖、用圖的方法和習慣。加深對學習環境的瞭解,更加熱愛學校的設施,熱愛和保護學習環境。培養樂於合作、認真做事的精神。

2、通過讓學生了解周圍環境、周圍不同人的勞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感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方便,尊重並感謝勞動者,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通過學生對社區公益活動的瞭解和參與,培養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對弱勢人羣有同情心和愛心,尊重並願意盡力幫助弱勢人羣。自覺遵守、維護公共秩序,做個講文明有教養的人。通過為社區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議,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社區的建設,增強社會參與意識和公民責任感。

3、感悟是大自然養育了人類,要愛護、保護、善待大自然,初步認識自然災害既是客觀存在,又與人類的行為密切相關。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識;珍愛自己的生命,養成對自己的生命安全負責的態度;形成自我保護意識,能夠體會災難面前人與人之間團結互助精神的可貴。

(二)、能力目標:

1、提高辨別方向的能力,訓練動手操作(畫平面圖、路線圖)的能力,讀圖、識圖和用圖的能力,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2、通過了解周圍環境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培養學生對周圍環境的認識能力,對不同社區環境的比較能力。通過學生觀察、瞭解、訪問身邊的勞動者,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語言表達能力,在公共場所中對一些人的不良表現做出自己的評價以及自我評價的能力。

3、學會遇到意外時,自我保護、自我救助的訪求,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學會與他人分享、 交流,提高收集、處理信息資料的能力。

(三)、知識目標:

1、瞭解和初步掌握辨別方向的基本方法,學會畫簡單的平面圖和路線圖,並能初步運用平面圖和路線圖。

2、通過觀察、瞭解、訪問等活動,學習進行社會調查,並能夠了解周圍生活的環境和各種設施,懂得周圍環境、不同人的勞動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知道尊重並感謝勞動者。懂得自己對社會有一定的責任。懂得關心弱勢羣體。知道遵守文明公約。知道愛護公共設施人人有責,能夠自覺愛護公共設施,在公共場所遵守公共秩序。通過“願我們的社區更美好”的活動,使學生知道美化社區需要每個人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

3、知道火災的一些基本常識;瞭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的巨大破壞性;懂得災害來臨時自我保護和互助的方法。

四、本學期的教學重難點和奮鬥目標

1、教學重難點:瞭解和初步掌握辨別方向的基本方法,學會畫簡單的平面圖和路線圖,並能初步運用平面圖和路線圖。知道火災的一些基本常識;瞭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的巨大破壞性;懂得災害來臨時自我保護和互助的方法。

2、奮鬥目標:通過學習、實踐體驗、探究活動,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的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的主題學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社會性的良性發展。

五、突破重點,難點的具體措施

1、全面準確地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不同於以往的思品課和社會課,也不是兩者的簡單疊加。該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在創造性使用教材過程中的依據是什麼?課程標準。

2、大膽選擇、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教學中應依據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的社會參與,重視學生生活圈的逐漸擴大,注重社會性意義的發掘,如:民族文化、社會風俗倫理、歷史、地理、政治、法律、經濟等方面的整合。隨着活動形式逐漸複雜,涉獵的範圍慢慢擴大,文本資源、社會信息、考察採訪資料等要綜合運用。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凡能促進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和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繫,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並且能增長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情操、養成好習慣的。一切可用教育資源,都應成為品德與社會的有效課程資源。教師本身的學識、態度和價值觀,也構成了影響學生學習的課程資源的一部分。

3、綜合組織多種活動。

情感在活動中萌發,課堂在活動中生成。養成好習慣的養成,能力的培養,性情的陶冶是離不開課堂內外豐富多彩的活動的。活動使一切“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彷彿嫩芽無聲無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動的範例,如編劇本,角色扮演、小記者採訪等,然而教學總是處在一種流動的狀態,時刻挑戰教師的智慧。使活動更適合自己班級的學生,使活動更具操作性,及時調控活動進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導學生去進行角色轉換。

當前學校的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過多,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相對較弱,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所承擔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於角色不同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而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基礎,需要在國小階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礎。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多進行一些生活體驗,並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人們在生活中是怎樣在根據不同的場合很好地進行着角色轉換,履行自己的職責。教師要注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提高學生的認識。

5、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

發展性教學評價關注人的發展過程,課程標準將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與課程的發展融為一體。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六、專題研究計劃

根據本學期的教學重點特制定本學期教學專題研究計劃如下:

主題:如何提高學生的安全防範意識。

方法:

1、引導學生不玩火,居家、學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災的發生。

2、教育學生多掌握一些自然災害的自救和互救知識。

七、尖子生的培養和學困生的轉化

1、學困生的轉化

我班品德與社會方面的學困生有:程銘靜、張蕭、陳培高。主要原因是理解能力差,記得慢。轉化措施如下:

(1)因材施教,課上提一些適合他們回答的問題,讓他們回答,體能成功的喜悦,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

(2)課下安排學習組長幫助他們。

2、尖子生的培養

(1)重點培養,課上除完成課堂作業外,給他們安排一些有難度的題目練習。

(2)隔週進行一次有針對性的比賽活動,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 篇五

一.班級情況分析: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會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材共設計了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主題所涉及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係(如來自社會的愛)。 這四個單元教育主題是:第一單元主要是在愛的陽光下;第二單元主要是我們共歡樂;第三單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沒有他們;第四單元主要是尋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點難點:“尋路和行路”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安全的關係為教育內容,從校外探路出發,激發學生對出行有很大的學問認識,最後落實到保護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家人愛的關懷下,懂得爸爸、媽媽的艱辛,以達到關愛社會。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會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理解感謝他人。

4、初步瞭解個人外出要注意些什麼,初步學看平面圖,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懂得愛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六

一、班級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會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材共設計了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主題所涉及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係(如來自社會的愛)。

這四個單元教育主題是:第一單元主要是在愛的陽光下;第二單元主要是我們共歡樂;第三單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沒有他們;第四單元主要是尋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點難點

“尋路和行路”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安全的關係為教育內容,從校外探路出發,激發學生對出行有很大的學問認識,最後落實到保護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家人愛的關懷下,懂得爸爸、媽媽的艱辛,以達到關愛社會。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會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理解感謝他人。

4、初步瞭解個人外出要注意些什麼,初步學看平面圖,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懂得愛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