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5W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多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一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自己看書,然後舉例説明,在此基礎上,請學生分組討論,談感受。不僅重視了“知識和技能”,而且注重“過程和方法”的引導,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領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方法,並在師生互動中,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真正得到提升。在本堂課中我重點引導學生了解了弱勢羣體的生活困難,學習弱勢羣體自強不息的精神。

對學生來説,弱勢人羣一般難以成為他們的關注對象,通過教學使他們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對弱勢羣體的關愛不再是出於同情,而是出於尊重,再為他們喝彩的同時,給予關愛。學生通過蒐集和了解弱勢人羣頑強奮爭、自強不息的典型事例,瞭解他們每一點成績的來之不易,激發敬佩之情,學會尊重和關愛弱勢羣體。為他們喝彩。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二

品德與社會課程強調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把兒童的現實生活作為主要的教育資源,緊密結合兒童生活實際開展教育,提升兒童的生活品質和能力,促進兒童發展,本節課力求體現課程“迴歸兒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1.生活化背景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範例,它給予教師巨大的創作空間。在目標的引領下,實現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有效整合,會使課堂更富個性風采,更富創意。我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和我市具體情況,特別是展現我市山區的變化,採用大量的圖片和視頻,這些新穎有趣的信息補充,在層層推進的過程中,相得益彰,不僅提煉出對生活的新的感悟,還表現出對社會生活的關切與熱愛。

2.過程性探究

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結構化的材料,我安排四個活動,讓學生經歷感知、談論、辯論、暢想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悟,最終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掌握交通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在活動中也得到情感的體驗。

3.創造性實踐

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啟發。

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 篇三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主人翁意識,感受盡責擔當的快樂。

能力目標:形成對複雜事物進行理性分析的能力,能夠分辨是非善惡;形成團隊合作能力。

知識目標:懂得美好集體的建設和維護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知道可以在哪些方面、如何為集體建設貢獻力量;理解自己在承擔責任中要付出,也會獲得成長。

【重點難點】

在集體中“盡責”的具體要求以及如何在集體中承擔責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外國童謠一首

因為少了一顆釘,一塊馬掌失去了;

因為少了一馬掌,一匹好馬喪失了;

因為少了一好馬,一個騎手喪失了;

因為少了一騎手,整個戰鬥失敗了;

因為戰鬥失敗了,整個王國喪失了;

都因少了馬掌釘,一切事情全完了。

這首童謠能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教師導入:個人離不開集體,集體靠眾多人組成,要建設一個良好的集體,就要求每個成員都要有主人翁的責任感,盡心盡力,珍惜集體榮譽,為集體事業作貢獻。否則將是“一顆釘,毀了一個王國”。這節課,我們來共同學習《我與集體共成長》。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在共建中盡責

活動一:出示班級獲得的榮譽組圖或集體活動圖片

(1)想一想在集體建設的過程中,你為集體做過什麼?你覺得自己做得怎麼樣?

(2)要想避免“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悲劇,你認為集體建設有賴於什麼?

教師歸納:集體建設有賴於每個成員的自覺願望和自主行動,需要我們自主建設、自我管理。

活動二:我的地盤我做主

(1)想一想我們班的班委、班級目標、班級文化是怎樣產生的?這是我們的共同願景和共同目標嗎?

提示:投票產生的,是每個人參與的結果。

(2)產生之後是不是其他同學就無所事事什麼都不用擔心了呢?

提示: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參與班級目標和文化的建設。

(3)班級的共同願景對我們個人成長和集體建設有什麼作用?

教師歸納:它凝聚每個人的才華和智慧,我們堅信集體的願景和目標經過努力一定能夠實現。

活動三:模擬競選班長活動

(1)你會選誰做班長?理由是什麼?

(2)你認為選班長的重要標準是什麼?請大家討論共同認同的班長標準。

教師總結:共同商定集體的規則與制度內容,協商確定對組織領導者的品格與才能要求,通過民主程序選舉樂於服務集體、有責任心的組織領導者。

活動四:定規則

(1)我們班自習課沒老師的時候很吵鬧的,請同學們制訂一個解決這個問題的班規。

(2)需要制定什麼規則?制定後又要怎麼實施?

教師總結:民主制定規則是為了體現集體成員建設集體的意願,自覺遵守規則是為了形成相對穩定的秩序。民主制訂集體規則,集體成員要發揚“自治”精神。

活動五:小遊戲——愛心圈接力

要求:每個小組派出六位同學參加接力,依次用嘴含住吸管傳遞橡皮圈,若橡皮圈中途掉落需從頭開始接力,完成時間最短的獲勝。

教師總結:一個集體成長的過程,也是正氣和凝聚力形成的過程。良好的人際關係、健康的輿論氛圍、積極的精神氣息,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因此我們要共同創造良好的集體氛圍。

總結:在共建中盡責

(1)共同商定集體的規則與制度內容,協商確定對組織領導者的品格與才能要求,通過民主程序選舉樂於服務集體、有責任心的組織領導者。

(2)需要我們的“自治”精神。這種“自治”表現為每個成員主動參與集體建設,積極參加集體活動,自覺維護集體榮譽。

(3)共同創造良好的集體氛圍。一個集體成長的過程,也是正氣和凝聚力形成的過程。良好的人際關係、健康的輿論氛圍、積極的精神氣息,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四

人教版國小品德與社會教材的最後一課是《生活在世界各地的華人》在備課環境我就在想:世界各地的華人距離學生現實生活實在很遠,如何讓學生透過本課學習真切地感受到海外華人對祖**親濃烈的思鄉情結和真摯的愛國之心。幫忙學生了解海外華人華僑身在他鄉,在為所在國家作貢獻的同時卻有着割不斷的祖國情結,與華人華僑體會同是炎黃子孫濃濃的愛國情懷,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巨大影響。這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如何來突破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以一首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來突破,教師先創設一個簡單和協的氣氛,在此環境下,引導學生傾聽海外華人的心聲播放張明敏的心聲,從而使學生儘快進入情境,產生情感共鳴。然後我又想到透過讓學生蒐集一些表達海外赤子濃濃愛國情的具體事例和一些感人的圖片使學生感受到海外華人那種強烈的愛國之情,從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於是我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蒐集事例併合作研究自我的彙報形式,然後在課堂上展示。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真正參與教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體會感悟愛國情懷。

在課結束前,讓學生與海外華人真心對話,延伸愛國情感,並以我們的《大中國》結束教學,使學生意猶未盡,回味無窮。就在這個檔口我給學生留了一個以“龍的傳人”主題延伸活動,讓孩子們在課下透過展示海外華人對世界的貢獻,展示學生課外收集超多的資料加以説明、評選的結果,意在既深入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又拓展了社會課堂空間,延伸到課外,鍛鍊了學生收集資料、獲取和整理信息的潛力,真正到達了開設品德與社會課的目的。

這節課的教學,很好地給孩子們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相信在他們有效的心裏,會留下“愛國”的印記,雖然課下的活動不是很盡如人意,我也要堅持去做。我想,引導孩子們參與的過程很重要,只要參與,只要經歷,孩子們就會有收穫。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五

我講授了《交通與我們的生活》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瞭解和感受到了交通與生活的密切關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注重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孩子們很喜歡,他們在表演中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很關注學困生,為他們設計了一些簡單的問題,同學們勇敢地舉起了自己的手,孩子們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悦,他們笑得是那樣開心。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他們要多表揚、少批評,讓他們多在學習中找到一些樂趣。

不足:

1、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關注學困生,應為他們設計一些問題,爭取讓孩子們都能嘗試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多查閲資料,爭取使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一些。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我們要不斷地去探索、去實踐,爭取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六

《我們的“母親河”》是未來出版社《品德與生活》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壯麗的山河》中的第一課。學習這課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自古以來炎黃子孫就懂得澤水而居,知道長江和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懂得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熱愛祖國壯麗山河。

我上的是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明白母親河的基本情況;明白“母親河”的含義,欣賞母親河壯麗,秀美的自然風光,形成熱愛母親河的情感;瞭解母親河的現狀,並由此喚起保護母親河的意識。

應該説學生對黃河,長江並不陌生,但對“母親河”的含義現狀卻不清楚。因此這節課通過多種手段讓學生了解母親河對人類的貢獻和人們對待母親河的錯誤行為及其惡果。這樣既能讓學生體會母親河的偉大,也能讓學生有憂患意識,激起他們保護母親河的熱情。

在本課教學設計時,我十分注重學生對母親河情感的生成過程。我設計了四個活動,分別是:走進“母親河”,認識“母親河”瞭解“母親河”和保護“母親河”從課前蒐集資料初步瞭解母親河到熱愛,讚美母親河,再從發現母親河的現實問題到呼籲保護母親河並內化成自己的行動。這樣通過層層深入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學生就獲得了真實的情感體驗,從而達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核心理念是:課程源於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雖然《母親河》所呈現的內容隨長江、黃河的歷史,綿延千年;隨長江、黃河的足跡,綿延千里,但落腳點還是歸於學生的生活。從整體感受母親河的壯美和博大到具體體驗黃河與我們生活的關係,由面及點,使得保護母親河在迴歸生活的大課堂中,再不是一條抽象的規範,它在學生的生活中得到具體化,成為切實引導他們實踐行動的一個導航標。整個教學環節設計,立足於學生的情感體驗,自豪,欣賞,感激,熱愛,也有心酸和難受,老師以充滿温情的語言創設了和諧的課堂氛圍,師生共奏了一曲綠色之歌。整個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交相輝映,使“知”的傳授與“情”的提升融合在一起,構建了真情的課堂。

困惑:在“保護母親河”“關注母親河”這一環節,沒有更好的處理方法。也想過讓學生設計方案,想過環保承諾簽名活動,想過調查彙報……但無一不陷入形式主義的怪圈,總覺得這一環節的設計有不盡人意之處。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七

今天,我講授了《不一樣的你我他》一課,學生們向大家介紹了自己,他們知道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和想法,懂得了要理解、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選擇。 孩子們很喜歡畫畫,他們畫出了自己的自畫像,並且寫出了自己的特點。學生們非常瞭解自己,他們畫得很像,大家一下子就能猜出是誰。我又讓學生用一個圓圈來展開想象,他們有的畫了一個紅紅的太陽,有的畫了一張笑臉,有的畫了籃球。

看着同學們的一張張作品,大家都開心極了,孩子們感受到了每個同學都有不同的想法。 我在課上採用了激勵機制,經常表揚鼓勵學生,孩子們學習得特別積極主動,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爭取讓學生們在樂中學、玩中學。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八

本學期,我繼續承擔四3班《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在學期初制定了教學計劃,並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使學生各方面的品質得到了培養和提高,我重點做了一下教學反思:

一、聽從領導安排,上好視導課

四月尾,縣教研室來學校視導,根據學校安排,我上了《學看平面圖》一課,課前精心設計教案,自制課件與教具,課堂上輕鬆愉悦的教學,學生學得很開心,也得到了領導的好評。

二、把握課程目標,培養學生能力。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特別是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採訪活動時,教給學生調查採訪的方法,認真組織,讓每一次活動都能促進學生真正成長和進步。

三、聯繫生活實際,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積極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我努力做好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的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其中,我還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並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我深深認識到: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體現的道德對兒童的發展具有直接的教育意義。作為一名教師,我會把知識教育和品德教育有機滲透,讓學生不僅學到知識,還從小得到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培養,使他們努力做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九

設計理念:

《品德與社會》新課標指出:“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本節課以現實生活為基礎,重點讓學生了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

教材分析:

《交通與我們的生活》是人教版《品德與生活》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了解現代多種多樣的交通運輸方式特點的基礎上,着重感受交通運輸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又是怎樣影響與改變我們生活的。教材主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感受交通的作用,增強學生社會生活的能力。

學情分析:

交通是社會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它與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在與學生的交談中,我發現四年級的學生説起交通都很熟悉,但對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以及它的作用認識還不夠全面,所以,我就想憑藉《交通與我們的生活》這一文本,引領兒童進行一次觸動心靈的成長之旅。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瞭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了解“山區裏的交通”,進一步瞭解交通對經濟發展、文化交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標:讓學生認識交通的同時,注意對學生社會生活能力的培養,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分析社會現象,嘗試合理、有創意地解決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瞭解家鄉交通的發展變化情況,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同時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重點難點:瞭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①找一找走進我們生活的外地物品。②瞭解本地外銷產品及交通建設發展狀況等。

教師準備:製作相關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境,感知交通”

1、播放北京奧運交通實時畫面以及我縣社會經濟發展概況視頻。

2、師引入課題並板書。

【設計意圖: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其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切,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學生熟悉的奧運和本縣實際生活背景導入,激發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活動二:“結合生活,談論交通”

1、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開展研究活動:衣、食、住、行與交通的密切聯繫,學生可收集照片、圖片、新聞、數據等資料(課前)。

2、小組相互交流各種資料,談談交通為生活帶來的便利之處。

3、學生選擇自己生活中最喜歡的物品,畫出它的運輸經歷,感受交通對生活的作用。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集眾人的智慧於一體,在活動中做到動腦、動口、動手相結合,並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從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活動三:“交通使山區變了樣”

1、課件出示:我縣以前山區生活、經濟圖片。談談你的感受。

2、引導學生對“要想富,先修路”開展討論。

3、課件出示:山區裏由於有了交通後,人們生活和生產發生的變化。

4、教師小結。

【設計意圖:提供材料,引發學生經歷;前後對比,感受交通魅力。】

活動四;“課外延伸暢想交通”

引導學生制定一個開發我縣交通的方案,着重描述交通開發的重要性。

【設計意圖:結合我縣的實際情況,

制定交通方案,讓學生體會到品德課程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享受成功的樂趣。】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品德與社會課程強調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把兒童的現實生活作為主要的教育資源,緊密結合兒童生活實際開展教育,提升兒童的生活品質和能力,促進兒童發展,本節課力求體現課程“迴歸兒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1、生活化背景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範例,它給予教師巨大的創作空間。在目標的引領下,實現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有效整合,會使課堂更富個性風采,更富創意。我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和我縣縣情,特別是展現我縣山區的變化,採用大量的圖片和視頻,這些新穎有趣的信息補充,在層層推進的過程中,相得益彰,不僅提煉出對生活的新的感悟,還表現出對社會生活的關切與熱愛。

2、過程性探究

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結構化的材料,我安排四個活動,讓學生經歷感知、談論、辯論、暢想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悟,最終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掌握交通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在活動中也得到情感的體驗。

3、創造性實踐

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因此,本節課我拓寬兒童實踐的渠道,課前瞭解本地外銷產品及交通建設發展狀況;課中分成四個小組開展活動,作探究性的實踐;課後進行創造性的實踐,引導學生制定一個開發我縣交通的方案,逐步提高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十

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生命是一個比較抽象的話題,為了“激活”學生心靈深處沉睡的生命意識,提前一週我讓學生在校園裏、在家裏以及社會上尋找有生命的動植物,讓他們認識到動物、植物與我們人類一樣都有生命。他們與我們朝夕相處,是我們的朋友。課上我讓學生交流自己觀察到的動植物的生命。並每生畫一幅有關生命的想像畫,在班上介紹自己的畫,比一比誰的想像力更豐富。亮點二:從活動中進一步認識人與動植物共存,感受生命的意義。

活動一:首先觀看一個從陸地,空中,海洋,等方面來展示生命之美,感知世界因為有了生命才更美麗的小影片。並讓學生談感想,並説一説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麼?學生猜想,假如這個世界沒有了這些美麗的動植物,那世界會變成怎樣呢?那將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活動二:讓學生講述自己與動植物朋友的故事,激發學生對動植物的喜愛之情,懂得關愛和善待動植物。最後通過尋找不和諧的音符,讓學生表達對不能善待動植物現象的憤怒,初步感知世界上每一個生命都有生存的權利,都值得珍愛,從而有利於兒童構建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生命意識,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整節課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了生命,知道世界因為生命才美麗,我們應該善待、關愛生靈萬物。不足之處:

1、課後沒有及時和學生進行反思。不論是老師或學生在每一次活動的結束時,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所得與所失,讓反思成為下一次課取得成功,進步的前奏。

2、課堂內學生動的還不夠。我們面對的學生是活生生的,要實現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學生“動”起來,接受“活”的教育,閃爍“活”的思維。在“動”中去體驗,在“動”中獲得真知,培養能力,養成勇於創新、勇於探索的品質,也讓課堂成為學生髮展個性的舞台,在學習中掌握知識、體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