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舌尖上的中國》的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81K

《舌尖上的中國》的觀後感(精品多篇)

舌尖上的中國文化作文1000字 篇一

開始吃年糕了,我端起白瓷盆,不由想起了那次在“年會”上看到的打年糕情景。

那是在一個年會上,鑼鼓喧天,金龍炫舞,人山人海。舞龍肯定是最吸引人的。你看,正津津有味吃着糖畫的小孩,拍手叫好的老人,還有連按手機快門的年輕人,都緊跟在“龍”身邊。

而我卻被那“咚——咚——”的響聲給吸引過去了。

我聞聲而尋,來到一個石臼旁邊。只見一個大伯時而在石臼裏灑水,時而拿着個木錘,向石臼裏砸去。他在幹什麼啊?一旁幫助大伯的人告訴我,這是在“熱身”呢!真正的“好戲”在那裏頭。我順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是一個“老虎灶”,鍋上是大蒸籠,跟包子店蒸包子的一樣,只是大了許多。蒸籠裏熱氣騰騰的,那是什麼?

我的好奇心更強烈了。趁大伯打開蒸籠的時候,我探頭探腦地想一看究竟。可當我把腦袋伸進蒸籠,看到的卻只是一股白氣像潮水般湧了出來。大伯哈哈大笑,摸了摸自己的鬍子,對我説:“小朋友,這是白白的糯米粉,你吃的年糕哇,就是從這兒出來的!”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爐火把我的臉蛋照得通紅。

“好咯,起鍋咯!”大伯一把掀開蒸籠,縷縷熱氣白霧,夾雜着米香,迅速裹住了我。大伯和旁邊的一位爺爺對了一下眼,“嗨”的一聲,合力把大粉糰子抬了出來,兩人小跑着來到石臼邊,又是“嗨”的一聲,一起把大粉糰子翻進了石臼。大伯又在手上抹了些油,不停搓着大粉糰子。

隨後,大伯舉起了10多斤那麼重的大錘子,舉過頭頂,漲紅了臉,使勁向石臼裏的大粉糰子打去。粉團沉悶地“啪”了一下,大伯又趕緊拎起大錘,趁此機會,爺爺就拿着“洗帚”往粉團上甩水。甩夠了,第二錘子也正好下來了。“啪——啪——”大粉糰子像一個頑皮的小孩子一樣,打一下,縮一下,不打了,又彈了回來。十幾下後,大伯已是大汗淋漓,他説了聲“不行了”,就放下錘子,換那位爺爺來打。另外兩位大伯趁這個“換班”的間隙,雙手在冷水裏一浸,合力抬起粉團,猛地將糰子翻過身來。爺爺開始打了了。在這錘打——甩水——翻身的完美配合之下,大粉糰子變得愈發富有彈性。我趁大伯休息的時候,偷偷拔下一小坨來,一口塞進嘴裏。“嗯,真好吃!”我對着大伯連連稱讚。

打得差不多了,大伯便將這白嫩嫩的麪糰從石臼裏搬出來,放在沫過水的的桌子上,另兩位大伯就開始揉搓年糕,左手翻過來,右手按壓着,反反覆覆,直到把麪糰做成長方形的年糕模樣。

最後,他們在年糕上“點花”,其實就是在年糕上用毛筆輕輕點上一朵“紅花”。紅花開在年糕上,在陽光下綻放,為新年平添了幾分喜慶。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 篇二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以吃為主,所以才有了那麼多的美食節目。有吃就有浪費,中國人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一年卻高達2000億元。

有人説,中國是一個特別注重人情面的國家。在餐桌上多點的菜顯的有面子,點的菜多吃一半留一半顯得大方,孩子吃什麼點什麼才顯得愛孩子,這就是中國人的習俗。

現在的餐飲浪費已不是原來的吃了倒掉,而是演變成了故意浪費。應為只有這樣才可以顯得出了自己多麼有錢,多麼大方。這只不過是一種奢侈的浪費,一種虛榮的浪費。可是當我們在炫富,炫奢侈時,有多少人吃不飯,有多少人連浪費的資格都沒有。我們的這種行為就好像用雞蛋“練靶子,用牛奶“打仗”,而且玩的不亦樂乎。

或許我們扔一個雞蛋的時間內,就有一個兒童因飢餓而去死。在中國,吃完盤中的食物是一種卑賤,被人看起的行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糧食都是來之不易的,更何況我們已經是幸運的了,起碼我們的温飽問題已經解決了,如果我們浪費了的食物給那些吃不飽飯的人,那我們不就成了大善人

或許,有些人會説,浪費又怎麼樣,反正我有的是錢。對啊,你有的是錢,那麼請問,你的這些錢就會用來吃麼。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縷,恆念物力艱難。

我們都應該從自身做起,不做“必剩客”,爭當“光盤族”。

舌尖上的中國文化作文1000字 篇三

四川有麻辣鮮香的臘肉,江西有讓人回味無窮的黴豆腐,在江蘇高郵有文明各地的鴨蛋……這些足以稱上是舌尖上的美食了,可我卻認為這些遠不及我家鄉的美食——鹹菜。小時候,在鄉下,無論什麼時候,只要回到外婆家,外婆就會從廚房的桌子底下翻出一瓶瓶醃好的鹹菜。外婆總是端起一瓶,放在桌子上,轉了個圈,覺着不夠好,又搖着頭説:“不行,這瓶還不夠入味,要吃就得吃最好的”於是,又將這瓶放下,端起另一瓶。

終於,在精挑細選中,外婆挑起了一瓶顏色較黑的。打開那密封的蓋子後,一股濃濃的酸味從瓶口發出。這無形的氣味散佈每個角落,最後進入我的鼻孔讓我渾身發抖:“這什麼呀?太酸了,真受不了!”我捂着鼻子就往門外跑去。可外婆總是很享受的樣子,彎下腰去隨手撈起一顆往鼻口送去:“嗯,這味道,夠了,就要這樣!”到了晚上,飯桌上都是黑乎乎的鹹菜。有鹹菜酸筍湯、鹹菜炒苦瓜、鹹菜炒大腸……看着這些,我忍不住流下口水,不是被菜的美色所吸引,而是“酸”到了。光是看着,就馬上打開了食慾。就連平常不愛吃飯的妹妹一連就吃了好幾碗,吃完了還用舌頭在碗裏舔了又舔。這讓站在一旁的我不禁又往回嚥了咽口水,我拿起筷子夾了一小塊。菜入嘴裏,脆、香、酸、甜、鹹開始從舌尖蔓延開來,佔滿葷膩的胃口一下子就打開了……後來,隨着爸媽來到廈門讀書,接觸到鹹菜的機會越來越少,天天不是魚就是肉,要不就是青菜,吃膩了,便會覺得這些不再是什麼美味佳餚,只不過是平淡無味的幾道菜罷了。一天早上,媽媽從菜市場搬回兩袋的芹菜,我好奇地問了句:“這是做什麼?”媽媽擦着汗應道:“好久沒吃鹹菜了,想它了,咱們也自個兒做!”我一聽,樂了。

只要一想起外婆家的鹹菜,我便不自覺地往肚子裏咽口水,那味道,想想都讓人垂涎欲滴。大約曬了一個星期左右,媽媽又把菜從陽台收起來,當天晚上就開始做起來。我拿了條小板凳,坐在媽媽旁邊,看着媽媽的一舉一動。媽媽把一顆顆芹菜切成了一小段,用筷子夾起塞入瓶中:“去,去把鹽拿來。”我從廚房裏拿出一包鹽。“往裏倒!”我照着媽媽説的做了,我邊倒鹽媽媽邊拿着筷子在瓶中將鹽弄均勻。將一瓶都塞滿後,覺得差不多了,又端起瓶子低下頭去嗅了嗅,然後再在封口處鋪上塑料袋,最後才用蓋子扭緊。吃鹹菜時享受,做鹹菜更有意義了,自家做的鹹菜,恐怕更香吧!一天中午,我打開飯盒,驚奇的發現:菜裏竟有鹹菜。我拿起湯勺,舀起一勺便往嘴裏送:“是,酸酸的,甜甜的沒錯。可總覺得沒有外婆家的鹹菜好吃,是少了配料麼?家鄉的鹹菜啊,究竟是什麼值得我日思夜想,做夢也流口水呢?也許是那味道還未從我的舌尖散去吧!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篇四

從今以後,這世界有你,有我,一米一面,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苦辣酸甜。當知自然厚藏,萬勿浪費。感恩生活------題記

將光陰裏的純美,雕成一朵心花,用無痕的筆墨,温潤生命的色澤。五月,是花開的季節,摯愛的季節,感恩的季節,勞動的季節。五月的雨,纏綿而惹人憐惜,輕柔的風,像極了嬰兒的手,温潤柔軟。一切都是恰到好處,淋漓而不失柔美,熱烈而不失婉約。繁花似錦,綠蔭如海,一切都顯得那麼暖意。

一份平和,一份清醒。一分感歎,人生是裝滿酸甜苦辣鹹的五味瓶,酸甜苦辣鹹舌尖上的味道,也是人生的味道,苦的是傷痕。酸的是泥濘,甜的是心境,辣的是堅韌,鹹的是奮進,享受每一刻的感覺,欣賞每一處的風景,用心體會人生的滋味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節目熱播當中,延續了第一季的主題,“探討人與食物的關係”,該片以美食為切入點,通過紀錄片影像進行一次中國飲食文化全景式、深層次地人文解讀,影片以“中華美食”為路徑,展示了中國遼闊地域的風土人情,將鏡頭對準中國社會的普通民眾,展現了中國人的生活智慧、勤勞,熱情和追求。不僅拍攝一流,讓人享受到了美食的盛宴,而且讓人得到了味覺上的享受。色誘、味誘,誘得心靈驛動。

中國綿延幾千年的美食文化重新被人們審視。在此基礎,導演把筆觸更多地運用在了美食背後的故事講述和情感醖釀上,“觸動靈魂”,口水和淚水齊飛,讓女子同時,也留下了更多的感悟。 人文情懷愈加升華鄉愁成為渲染的主題,餐桌上的美食見證生命的誕生、成長、相聚、別離。通過美食,在精神上有滋有味地認知、古老的東方國度,五千年的人文深厚的底藴。讓女子為之而自豪。

美食家蔡瀾説;愛吃東西的人,多數不是什麼壞人。他們拼命追求美食,沒有時間去害人。大笑姑婆兼饞嘴,是完美的結合,這種女人多多益善,想來,女子可以擠身其中的一員,笑談一下。因為自己也是一個吃貨。一個完整的女人,應該是既會穿優雅的高跟鞋,又可以腳踏平底鞋在泥土地上接地氣而生活。既應該在工作中挽起袖口,懂得自我奮鬥的價值,又懂得適當的轉換身份,輕盈的走入家庭-----楊瀾《一問一世界》裏如此睿智的回答。説得極是。

林語語曾説;‘我們的身體都有一個饕餮精神的人,無可無不可,是人吃的東西女子都吃,越沒吃過的越想嚐嚐,幾乎如俗語所説;天上飛禽不吃風箏,地上走獸不吃板凳,不食人間煙火才算高潔麼?恐是無人能做到吧!只有傳説中去尋覓了。

男人不可下廚房,這種頗舊的思想,很讓人費解,在女子看來也是不可思議的。無論男人或女人,基本都必需會一個人生活,至少要會為自己準備簡單的飯菜,打掃房間,如果連這些都做不到的話,啟算是一個正常人呢?對一個會做飯的男子在女子眼中是會加分的,在我看來,鍋碗瓢盆裏碰撞交織的才是最樸實的生活,點起爐火,端起碗筷,裏面傳達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愛。人生如做菜,做菜也如人生,一盤菜好不好吃,不只是量要足,火候要到,用心烹飪才是關鍵。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無論靠山還是靠水,勞動者都有專屬於自己家人的美味。自小就喜歡喝雞湯,自打離開老家。媽媽燉雞湯,總抱怨湯肉不如當年鮮美,那時愚鈍,不知道好與不好,鮮與不鮮差距何在,心想大概是“一代不如一代論吧”,現在才大概明白了些。

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着記憶深處的故鄉。 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樸素,但有力量。

越是彌足珍貴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無奇,辛苦勞作給全身心帶來的幸福,從來也是如此。極致的美食只留給最勤勞的人們。只要對自然懷着不變的信任和尊重,每一道菜,每一家人,都會獲得甘甜的回報。有一千雙手,就有一千種味道,中國烹飪,無比神祕,難以複製,從深山到鬧市。無不如此。廚房裏沒有祕密,注滿了愛的就是珍貴佳餚。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鮮,色香味俱全,味與形色兼顧,正是中國人的飲食哲學。每個平凡的人,都在某個瞬間,參與創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詩。祖先的智慧,心覺和領悟,美味的每一個瞬間,無不用心創造,代代傳承。從手到口,從口到心,中國人延續着對人生特有的感知。

尋常的衣食住行中,傳統日復一日地延續。對於揚州人來説,上午喝茶皮包水,下午泡澡水包皮。如果在聽一場評話,便是平凡而精彩的一 天,就像那些動人的故事,聽過千遍也不厭倦,女子非常讚賞這種生活方式,在快節奏的壓力中,還能有這種慢生活。愜意的棲居。不失本真。也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傳承。

【舌尖上的中國】看的不僅僅是中國的美食,還有中國的文化習俗。美味的不只是食物,還有背後有關食物的情感與故事,每一種食物背後的來源與創造,無不透露出中國千萬種美食的博大精深“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才是精髓,食物恰如其分的融入中國人的勤勞勇敢重視親情的美德。舌尖上的正能量,淋漓盡致的表達了中國人的審美觀點,在美食中感受到愛的味道!

憶苦思甜,一所幼兒園裏,老師問小朋友;你們知道吃的大米是哪裏來的嗎?一個小朋友奶聲奶氣的回答。老師,我知道,是從超市裏買來的。一笑,無言。孫子孫女都上國小了,可是,在當今社會,還有多少爺爺奶奶在追着給他們的寶貝餵飯。這就是安逸的生活所教育出來的孩子麼?苦不苦,三年困難時期,對飢餓的人來説,所有的快樂都於食物相關,鳥為食亡,人也一樣,像傳説中的神農一樣,人們嚐遍了百草百蟲,為擴充人類的食譜作出了貢獻。

《舌尖上的中國》讓人們愛上“那一個個採摘者、種植者、打撈者,以及持守傳統制作工藝的烹飪者”,用那些我們熟知未知的食材,傳達了有關於記憶的共同屬性,擊中的不是個體,而是所有人心。

從今以後,這世界有你,有我,一米一面,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苦辣酸甜。當知自然厚藏,萬勿浪費。感恩生活。

舌尖上的中國文化作文900字 篇五

最近,對餘姚人民來説,有趣的事莫過於去中塑國際會展中心淘美食了。今天,爸爸和我趕上了餘姚農博會的末班車,我們迫不及待地飛到現場,那裏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好一派熱鬧景象!

今年的農博會共分5個展區,其中1號館為特色小吃、傳統手工藝表演及現代農業成果展示區,2號館為甲魚(水產)展示展銷區,3號館為全省百強知名農產品和國內優質農產品展區,4號館為本市名優農產品展示展銷區,5號館為台灣展示展銷區、對口幫扶合作展示展銷區和國際進口產品展示展銷區。一進門,我們就直奔我最想去的5號館。進門沒走幾步,我就被一陣芝麻香吸引了,在敏感嗅覺的引領下,我看見了“上海無糖一口酥”芝麻糖攤位,現做的芝麻糖熱乎乎的,這時動感的舌尖早已抵擋不住誘惑,品嚐一小口,香甜酥脆,還有點黏,味道好極了!

我們向前走,我一路看到了橙紅色的廣西柿餅、黑色的山西烏棗、紅色的新疆小紅棗、淡黃的腰果和棕色的夏威夷果。走到柿餅攤位前,我好奇地問爸爸:“這是什麼美食啊?”“這是柿餅,是柿子作成的餅狀果脯。”我接着問:“好吃嗎?”“好吃。”在我記憶中,我可沒嘗過這個。爸爸買了幾個滿足我的好奇心,拿起一個聞一聞,芳香撲鼻,咬一口,金黃軟綿、甜而不膩。哈哈,我發現了人間美味啊!

我們繼續向前走,我聞到了一股股海腥味,魷魚乾、蝦乾、海蜇、帶魚、乾貝等水產品映入眼簾;拐過一個彎,又來到了山貨區,各種山參、靈芝鋪滿了攤位;展館中央我看到了來自台灣的特產,有鳳梨、蓮霧、芒果,我接過講解阿姨遞過來的小牙籤,叉起一塊試吃,好好吃,不由自主地又叉起一塊。因為台灣的氣候和水土的關係,這些水果的水分足,甜津津的,特別好吃。鮮榨果汁同樣非常享受!

離開5號館,我們又來到了美食小街,我看見了蒙古烤肉、重慶酸辣粉、天津狗不理包子、長沙臭豆腐、武漢熱乾麪、北京糖葫蘆……。看着全國各地的特色美味,聞着撲鼻而來的香味,我早已饞涎欲滴了,巴不得都來嘗一嘗。

走過一個個展館,我看到了新疆阿克蘇的蘋果、大連的海蔘、東北的藥材,看到了寧波本地的奉化芋艿頭、象山柑橘、寧波湯糰、四明山土蜂蜜等品牌農產品,也看到了馬來西亞咖啡、進口紅酒、東南亞水果等,各種新奇的農產品應接不暇,琳琅滿目,讓人眼花繚亂。

作為一個城裏的孩子,我在農博會中見到了很多未曾見過的美食,見識了五湖四海的特色農產品,品嚐了天南地北的誘人美味,舌尖上的誘惑力實在太強了,真是一次美好的體驗,下一次農博會我一定來!

舌尖上的中國文化作文1000字 篇六

“別玩了,吃飯了!”外面一陣噼裏啪啦,我們灰頭土臉地走進了屋子,一大堆鞭炮都被我們消滅了個精光。火藥粉緊緊吸附在我們臉上,一個個成了小灶爺,放煙花是春節的一大習俗,可年夜飯,卻不可缺少。

菜餚,年夜飯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東西。各種各樣的菜餚,成了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我來到廚房端飯,廚房裏煙霧瀰漫,四姑正在麻利的洗淨雞肉,我便饒有興趣地站在旁邊觀看。四姑首先將洗淨的雞肉放入鍋中,大火煮15~20分鐘,將漂浮的浮沫倒去,接着盛出雞肉。然後四姑向炒菜鍋內倒入少許油,加了三四勺白糖,糖熱後,四姑放入雞肉,快速翻炒,雞肉上的色澤變成均勻的醬紅色的時候,四姑向鍋中倒入滿滿一鍋熱水,然後像變魔術一樣取出一個調料袋,變戲法啦:葱段、薑片、花椒、大料、葱、辣椒、大蒜,依次放入,接着倒入料酒、醬油,滿滿一鍋雞湯裏頓時像極了天女散花時撒下的花兒一樣,煞是好看。湯汁燒開的時候轉小火慢慢燉,大約20分鐘左右,最後加少許鹽,就大功告成、新鮮出爐啦!

隨着大家共同舉杯,共同祝福“新年快樂!”終於開吃了!我高興地大夾特夾,來了滿滿一碗菜,呼嚕呼嚕吃了起來。大家高高興興,互相敬酒,聊這一年的開心事,臉上寫滿了笑容。整個屋子充滿了濃濃的親情。“上菜嘍!”最後一道菜端了上來,大人們也開動了,老人們先夾,接着是大人夾。“小孩要多吃點。”姑父笑眯眯不停地往我們碗裏夾菜,滿臉的“歲月”———皺紋堆積在了一起,臉上寫滿了慈祥。大家都笑逐顏開,互相關心,互相照顧,滿滿的都是親情。我們吃下去的,不是美味的菜餚,而是大人們對我們的關心,對我們的希望。

另一桌,正在高興地看着手機裏的朋友圈,看着這一年我們經歷過的記憶,看着這一年的回憶做成的音樂相冊,看着一個個真摯的祝福。姐姐們都咧着嘴發新年的祝福:紅包。激烈地搶紅包,搶到的圍着餐桌炫耀,沒搶到的緊張地等待,不管紅包是多是少都很開心,濃濃的年味環繞着大家,我和其它孩子吃完了飯,毫不猶豫地衝出了四姑家,買煙花去了。

拎着一大袋煙花回來,還真有點像凱旋迴歸的戰士。我們把煙花一扔,蹲在煙花旁邊翻出了自己想要的炮,放了起來。不一會兒,大人們也出來了,看着煙花璀璨的火光,聽着煙花清脆的響聲,不由地笑了起來,已經長成大人的哥哥還跑了過來和我們一起玩,彷彿回到了童年。

愉快的年夜飯很快就結束了,大家給了壓歲錢,紛紛離開,可是,這滿滿的親情卻繚繞在我身邊,久久不散。是呀,這種骨肉親情,是再鋒利的刀,再長的時間,都難以割捨的。我期盼着下一個新年再快快到來,讓我們再次歡聚一堂!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 篇七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歷史,隨着時代進步,當然,也包括我們支撐物食糧。

《舌尖上的中國》在多方面向我們呈現了中國人生活中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文化;讓我們更加了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緻和源遠流長。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後體驗平常百姓的生活,這是一位網友對《舌尖上的中國》的評價。我也看過《舌尖上的中國》,我的評價就是:“從中國博大的飲食文化中體會到家的温暖,幸福的味道。

劇中有這樣一幕感人而深思的畫面,在浙江慈城,有一對空巢老人説他們最開心的時間,就是兒孫從遠方回家。聽着孫子、孫女叫“爺爺”、“奶奶”,聽着兒女叫“爸”、“媽”……

兒女們為他們做年糕,他們圍在一張桌子邊緣,有説有笑,其樂融融。可是在短暫的團聚後,兒女們又匆匆忙忙地離開了,看着兒女們漸遠的背影,那對老人淚流滿面。

兒女口袋裏裝得滿滿都是父母做的年糕。

還有一幕和諧的場面:香港的一羣老人每逢一個節日,都會聚在一起做他們的拿手好菜。他們的兒女都是早已離開家鄉去遙遠的外面工作。

他們有的做“龍鳳呈祥”,有的做“望子歸家”有的做“思魚燉湯”有的做……這些名字都是他們自己取得。其中飽含了對兒子的思念與愛。

一陣做飯過程過後,他們坐下來又一起研討中國飲食文化,分享他們的創作有説有笑的……

還有香格里拉的松茸,浙江的冬筍等,都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不同的意義,藴含。

在中國,美食已成為人們心靈的溝通的橋樑,通過美食我們可以表達心中的想象,通過美食我們可以體現出愛的偉大。通過美食我們更可以展開愛的翅膀。

《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舌尖上的味道,還是舌尖上文化的傳承,舌尖上愛的表達。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篇八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不光內容和畫面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解説詞也屢屢打動我,例如“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餃子是中國民間最重要的主食,尤其年三十晚上,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在中國人的習慣裏,無論一年過得怎樣,春節除夕夜合家團圓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如今,在幾乎所有的傳統手工食品都已經被放到了工業化流水線上被複制的今天,中國人,這個全世界最重視家庭觀念的的羣體,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複着同樣的故事。

在這個時候,中國人心裏,沒有什麼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飯更重要的事情,這就是中國人的傳統,這就是中國人,這就是中國人關於主食的故事。”

第二例子:第三集轉化的靈感片尾一段文字:所有這些充滿想象力的轉化,它們所打造出的風味和對營養的昇華令人歎為觀止;並且形成了一種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傳承。

第三個例子:第四集時間的味道中的“時間是食物的摯友,時間也是食物的死敵。”和“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第四個例子:第五集廚房的祕密中的“廚房的祕密,表面上是水與火的藝術。説穿了,無非是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和諧關係。因為土地對人類的無私給予,因為人類對美食的共同熱愛,所以,廚房的終極祕密就是——沒有祕密。”

第五個例子:第六集五味的調和中的“五味使中國菜的味道千變萬化,也為中國人在況味和回味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時,提供了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在廚房裏,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並不是讓其中有某一味顯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調和以及平衡,不僅是中國曆代廚師和中醫不斷尋求的完美狀態,也是中國在為人處世、甚至在治國經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篇九

寒假,我在網上看了一遍前段時間比較火的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着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目。

本片介紹了華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以及烤松茸油、燜春筍、雪菜冬筍豆腐湯、臘味飄香醃篤鮮、排骨蓮藕湯、椒鹽藕夾、酸辣藕丁、煎燜魚頭泡餅、煎焗馬鮫魚、酸菜魚、松鼠桂魚、侉燉魚等不同地區的風味小食。與其它那些花哨的飲食類的節目不同,這個節目的真誠、樸實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從中我瞭解到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食物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時,對處在“舌尖上”的中國又有了更深的瞭解——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緻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驗積累的結晶。今天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的恩賜,感謝的那些通過勞動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我認為這個節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覺上的享受,在視覺上比這個紀錄片的色澤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樸的人,人生觀和自然觀。

我覺得《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是我們每個吃貨必看的一部,不看真的是會後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