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96K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精品多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篇一

《舌尖上的中國》熱映,不少人自然開始點評或懷念起“舌尖上的母校”……於是,《舌尖上的清華》、《舌尖上的北大》、《舌尖上的人大》拍攝應運而生。

美食背後是文化傳承

一顆顆黃豆,經過手推石磨的碾壓,雪白的汁液汩汩而出,再經過發酵等一系列時間的轉化,最終才能成為豆腐……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是《舌尖上的中國》最尋常的敍述方式:尋找這些食物的源頭,在這部紀錄片中,講述的不僅是食物,而是大自然的饋贈,植物、動物甚至是陽光、空氣、風、水,還有最重要的:時間。

帶着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這是對於《舌尖上的中國》最初也是最終的定位。

在李安的電影《飲食男女》中,父親每週做一桌大餐只是為了能讓女兒們聚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這種建築在柴鹽醬醋之上的儒家哲學理念成了電影的靈魂。這與《舌尖上的中國》有異曲同工之妙。

城市化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原有的大家族也在發生變化。通過吃食的故事,來展示普通中國人的人生況味,《舌尖上的中國》因此有了一層厚重的歷史感。

引發共鳴是紀錄片最常應用的手法,《舌尖上的中國》將其應用到了極致。對於每個觀眾來説,都能在這部紀錄片中找到感情的寄託,比如那些熟悉的家鄉味道,比如飯桌上和樂融融的家庭氣氛,也比如那些美好的舊時時光。

中國人常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區的人吃什麼,這其中涵蓋着歷史和文化的因素,這也是《舌尖上的中國》要表達的。《舌尖上的中國》更關心的正是人和食物的關係,要把挖掘到的深層次的文化信息傳遞給觀眾。

寫吃,更是在寫人

對中國人而言,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中國人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事了。

“看着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裏閃閃發亮,揭開蒸籠,冒着白花花的蒸氣的饅頭,拉麪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馱着黃饃饃的大伯樸素的笑,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看過《舌尖上的中國》,有網友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陝北的餑餑商販、查幹湖的捕魚老者、雲南的火腿匠人、蘭州的拉麪師傅……在《舌尖上的中國》裏,每一個鮮活的個體背後都洋溢着樸實的氣息。片子裏那些辛勤勞動、有着質樸笑容的人們,才是組成這個國家最重要最真實的存在。其實這部片子講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後,講文化傳承。

《舌尖上的中國》聚焦在烹飪上的時間並不多,更多的畫面是在展現如何捕獵、採掘、加工、製作自然饋贈的食材,整個過程看上充滿神祕氣息,夾雜着為生活、為生存而流下的汗與淚。鏡頭裏,他們笑得很滿足,從他們身上我看到的是對生活的熱情,知足常樂。有時候我們是不是想要的太多,反而忘了簡單生活的真諦?”

與其説《舌尖上的中國》抓住了電視機前觀眾舌尖的味蕾,不如它説正在悄悄地喚起每一位觀眾心中的文化熱忱。“民以食為天”是這個農耕文明的最高政治箴言。畫面裏的天、地、陽光、森林、河流、海洋是真正的生命源頭,它所喚起的是一種“懷鄉感”。它對這個已變形的社會和心理具有某種療傷式的平復作用。

其實,《舌尖上的中國》挑動的何止是舌尖,更是中國人內心深處那一根心絃。在快節奏、高速度的現代都市生活中,這根充滿着情感的心絃已然佈滿灰塵,而社會和心理也被外來的壓力不斷地擠壓變形。但是,《舌尖上的中國》所傳遞的温情、平和、從容,悄然撥動了這根幾乎被遺忘的心絃,那從心底湧起的,洶湧澎湃的感情,將美好於記憶和夢想中迸發出來。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篇二

中國的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南北方美食數不勝數。中國的飲食文化與烹調技藝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國燦爛文化的結晶。中餐的菜餚名稱也別具特色,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給人以美好的回味。讀了《舌尖上的中國》這本書後,讓我對中國的美食文化,有更深的瞭解,同時讓我產生了想去旅行想去品嚐全國美食的願望。

回想我也曾經也去旅行過,比如北京、青島、南京、揚州、無錫等。但是我只是吃過肥而不膩的北京烤鴨,品種齊全的青島海鮮,香鮮味美的南京鹽水鴨,原汁原味的揚州炒飯。有好多旅遊地點的美食我還沒有品嚐到,比如説《舌尖上的中國》介紹的揚州的鑑真素鴨、文思豆腐、清燉獅子頭、揚州大包子。我還都沒一一品嚐過。忽然覺得有點遺憾,覺得應該去嚐嚐那的美食才不枉旅行一次。

喜歡吃美食,也喜歡旅行,因為我喜歡那種氛圍,喜歡新的環境,喜歡歷史的痕跡,喜歡品嚐美味的特色小吃。如果在煙雨的江南,撐着一隻油紙傘,走在那雨巷,走在那白牆黛瓦的古典房屋之間,那定是另一種心情。或許還會坐上一葉小舟,走水路欣賞那江南的朦朧之美。或許還能坐在小樓上一邊欣賞着朦朧的江南煙雨一邊品嚐着江南的特色小吃,例如翡翠燒賣、鮮肉湯包等。那該是多麼的愜意呢!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篇三

作為一個忠誠的吃貨,不可能在《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如此火爆時無動於衷。當我屁顛屁顛流着哈喇子觀看着那一種種聞所未聞色味俱佳的美味的同時,流着口水的同時還有淚水。也許我體會到了那比吃更可貴的情感……

無可否認的是,《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在“勾人饞蟲”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網友們大呼“受不了”,不看《舌尖上的中國》不知道全中國竟然有那麼多聞所未聞的美食:炸乳扇、炒麻食、魚頭泡餅、汆烏魚子、黃魚鯗;還有那些聽着就口水吧嗒的菜:臘汁肉夾饃、醉湖蟹、梅菜燒肉……看完這部片子,大家的口水都止不住了!《舌尖上的中國》,講的是天南地北的中國美食,可謂包羅萬象,此片看後必然讓你垂涎三尺,都説民以食為天,想要減肥的朋友們看片要三思哦!至於我,反正沒hold住!

但是,《舌尖上的中國》給人帶來更多的是感動。看着冬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裏閃閃發亮,揭開蒸籠冒着白花花的蒸汽的饅頭,拉麪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挖藕人吃着用自己雙手挖出的藕的樸素的笑,都讓人激動得想落淚,多可愛的中國!

那是一個令我記憶猶新的片段。從每年農曆十一月初開始,老黃每隔三天,會拉着自己家裏做的七百個饃饃,騎一個半小時的三輪車,到縣城裏去賣。一年中最冷的兩個月,老黃可以賣出-個黃饃饃,老黃賣的黃饃饃,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饅頭。是陝北人冬天最愛吃的一種主食。上碾,揉麪,發酵……每一個過程都讓人感到温暖。當老黃趕着驢磨糜子時,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在老黃馱着700個黃饃饃的車子上時,當老黃拼命蹬着車子趕路時,當有人買老黃的黃饃饃時,當老黃自豪地説自家的黃饃饃最好吃時,當老黃賣黃饃饃吆喝時,那笑容,是我們這些生活在快節奏生活中,生活在繁華浮躁的城市中,久違的真誠的笑容!那從片段中流露出的人文關懷與脈脈温情,令人回味……

《舌尖上的中國》呈現的不僅僅是美食,還有用具體的人物故事串聯起的中國各地美食生態,這其中,有製作的技巧,有艱辛的勞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變過程,有方寸間的方桌廚房,也有廣袤的祖國山河……《舌尖上的中國》存在的意義已經超越了美食紀錄片,它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的、原味的中國,帶着土地的氣息和米麪的甜香。

這是鹽的味道,風的味道,山的味道,雲的味道……這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久違的味道——這些味道,在漫長的時光中,與故土、鄉親、質樸、勤儉、堅韌等等情感與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頭!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篇四

跟風《舌尖上的中國》,特別是解説詞,不過攝影條件差了些。看完我發現我對廣東菜確實喜歡不起來。

第一集·鮮:鰻魚,荔枝菌,重殼青蟹,清遠雞,冬筍,酸筍,廣式臘肉,新年盆菜。

第二集·偏:沙蟲,禾蟲,竹鼠,桂花蟬,龍蝨,田鼠,紅菌豆腐,竹蟲(太tm重口了)。

第三集·時:遲菜心,木棉花,菠蘿,龍舟丁,豉油雞,薄殼米,廣式臘腸,蛇。

第四集·精:蠔,叉燒包,蝦餃,荷葉,幹鮑,蟹,乾魚鰾,羊腩煲。

第五集·造:粿,粽,老鼠粄,筍粄,木薯,鴨鬆羹,水牛奶,雙皮奶,姜撞奶,魚丸,墨魚卵粿,水耕種植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