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舌尖上的中國的解説詞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2W

舌尖上的中國的解説詞通用多篇

舌尖上的中國解説詞 篇一

主食通常提供了人類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中國人的烹調手藝與眾不同,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緻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驗積累的結晶。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餚,主食,永遠都是中國人餐桌上最後的主角。

老黃的全名叫黃國盛,認識他的人都叫他老黃,從每年農曆十一月初開始,老黃每隔三天,會拉着自己家裏做的七百個饃饃,騎一個半小時的三輪車,到縣城裏去賣。

老黃賣的黃饃饃,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饅頭。是陝北人冬天最愛吃的一種主食。糜子,又叫黍,是中國北方乾旱地區最主要的農作物。

8000多年前,中國黃河流域開始栽培黍。

在中國,五穀始終是一個變化中的概念。大約兩千年前,五穀的排序為稻、黍、稷、麥、菽。而今天,中國糧食產量的前三名已經變成稻穀、小麥和玉米。中國,從南到北,廣袤的國土,自然地理的多樣變化,讓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國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豐富主食。

丁村,這個中原最古老的村落,穀物加工的歷史已有上萬年。附近曾經出土過中國最古老的石磨,證實了這一點。

擀麪,是中原女孩子在成為女人的成長中,必須要掌握的生活技藝。按照中國人的風俗禮儀,過生日賀壽是一定要吃麪條的,中國人稱為長壽麪。為什麼中國人過生日要吃麪?麪條是怎麼成為中國人賀壽的象徵?有一個説法是面的形狀長瘦,諧音長壽。麪條成為講究討口彩的中國人最喜歡的主食。

蘭州人都説:自己的早晨是從一碗牛肉拉麪開始的,這個有着一千多家拉麪館的城市,每天要消耗一百萬碗拉麪,是蘭州人心目中,當之無愧的主食王者。一碗麪從拉制到煮熟上桌,看似不到兩分鐘時間,但其背後卻有着很深的門道。

土生土長的西安人曹石,計算機系碩士畢業後,利用業餘時間和朋友組了一個用西安方言演唱的説唱樂隊。身兼大學教師、樂隊的主唱作詞、多種角色的他,在這首最廣為流傳,描寫三秦大地平民美食的説唱裏,一連串列舉了陝西幾十種誘人的美食,在曹石的歌裏,被冠以經典傳統的是牛羊肉泡饃。泡饃是最土生土長的西安主食,吃泡饃最講究的是掰饃,對西安人來説,這不但是個進食的過程,還是個享受的過程,每個人根據自己喜好的口感,掰出大小、形狀不一的饃塊,再配以熬煮了十幾個小時的老湯,一碗看似豪爽簡單的羊肉泡饃,其實內在精緻複雜。

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一個概念:北方人喜歡吃麪食,而南方人則離不開米飯,這是因為一千年前形成的兩大農業佈局,一個是黃河流域以黍和麥為主的旱作農業,而另一個則是長江流域的稻作農業。因此出現了中國獨特的“南米北面”主食格局。

地處太湖流域的嘉興,正處於中國最古老的稻作文化區之中,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嘉興以天下糧倉而著稱。然而,以江南精緻細膩生活方式著稱的嘉興人,踏實放心的一天,卻是從一個熱騰騰的肉粽子開始的。

在現代化流水線上,粽子這個古老的食物,呈現出與傳統方式不一樣的生命力。劉光榮,這個從四川來嘉興打工的裹粽技師,從每天上午8點到下午4點,要完成超過3000只粽子。平均每分鐘裹7個粽子,每一個粽子,用的時間不到十秒鐘,而份量的準確率是百分之百。

在這樣的車間裏,每一個工作日,就會有大約100萬隻粽子被生產出來。

每年晚稻成熟,就到了寧波人打年糕的時候。孩子們約好都從寧波回到村裏來看望阿公阿婆,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像今天這樣圍坐在一起的日子,一年只有難得的兩三次。在這個頗為豐盛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孩子們最喜歡吃的年糕。

做年糕是寧波人慶賀新年的一種傳統,以前的寧波家庭要在新年之前做上幾十斤至上百斤年糕,泡在冬水裏儲藏,從臘月一直吃到來年。

寧波水磨年糕用當年新產的晚粳米制作,經過浸泡、磨粉、蒸粉,搡搗的過程,分子進行重新組合,口感也得以改善。搡搗後的米粉團,在鋪板上使勁揉壓,再揉搓成長條,一條最普通的腳板年糕就成型了。

五歲的寧寧最高興的事情就是跟着曾祖外婆一起做年糕。等寧寧長大的時候,也許不會記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種柔韌筋道的口感,承載着家庭的味道,則會留在寧寧一生的記憶裏。

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説,是一個屬於家庭的節日。20xx年春節,白波跟全家人一起在北京過年。作為一名職業攝影師的白波,常年在各地攝製組工作,一年中,也只有在過年這樣難得的日子裏,兒女們能回到父親身邊。

餃子是中國民間最重要的主食,尤其年三十晚上,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在中國人的習慣裏,無論一年過得怎樣,春節除夕夜合家團圓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如今,在幾乎所有的傳統手工食品都已經被放到了工業化流水線上被複制的今天,中國人,這個全世界最重視家庭觀念的的羣體,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複着同樣的故事。

在這個時候,中國人心裏,沒有什麼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飯更重要的事情,這就是中國人的傳統,這就是中國人,這就是中國人關於主食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國解説詞 篇二

不管在中餐還是在漢字裏,神奇的“味”字,似乎永遠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嘗、鼻之所聞,在中國文化裏,對於“味道”的感知和定義,既起自於飲食,又超越了飲食。也就是説,能夠真真切切地感覺到“味的,不僅是我們的舌頭和鼻子,還包括中國人的心。和全世界一樣,漢字也用“甜”來表達喜悦和幸福的感覺。這是因為人類的舌尖能夠最先感受到的味道,就是甜,而這種味道則往往來源於同一種物質——糖。對於阿鴻來説,糖不僅表示着甜,更意味着一切。糖葱薄餅,潮州著名的傳統甜食,阿鴻的手藝是祖傳的。今天,阿鴻準備多做一些糖葱,明天就是當地隆重的節日——冬節。祖祠中,隨着大戲的開場,人們懷着敬意,把各種色澤豔麗的甜品奉獻給祖先,同時為自己的生活祈福。阿鴻的心願,是他的傳統手工技藝能繼續為整個家庭帶來富足。中國人在品嚐生活的甘甜之時,似乎也很善於欣賞苦。10月的果園,茶枝柑由青轉黃,氣味芬芳。味苦帶甘的新會陳皮就出自這些飽滿的果實。儲存年份的長短,決定了陳皮的等級和價值。在南中國,陳皮甚至能決定一家餐館的興衰。

澳門路環島,阿倫進完貨回到店裏。他是這家海鮮餐廳的主人。餐廳以阿倫祖父的名字命名,半個多世紀以來,生意很少冷場,祕密就在於餐館的招牌菜——陳皮鴨。阿倫的記憶裏,父母始終只是在店裏日夜忙碌的兩個身影。童年給他留下的,是辛苦的回味。陳皮飄香裏,時光彷彿過得很快,如今,阿倫已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在他看來,四十多年的生活經歷,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最準確的,莫過於“苦盡甘來”。鹹的味覺來自鹽。在中國菜裏,鹽更重的使命,是調出食物本身固有的味道,改善某種肌體的質地。在中國的烹飪辭典裏,鹽是百味之首。

粵東海邊,村民世代以曬鹽為生。不下雨的日子裏,阿劉每天都要在鹽田裏忙碌。曬鹽的收入微薄,一年不到一萬元,阿劉還要做電工和捕魚貼補家用。村子裏的人大多外出打工,大片的鹽田已經荒廢,阿劉依然選擇留守。酸味能去腥解膩,提升菜餚的鮮香。當酸味和甜味結合在一起時,它還能使甜味變得更加靈動,更加通透。酸甜,正是大部份外國人在中國以外的地方對於中餐產生的基本共識。在烹製肉類時,酸味還能加速肉的纖維化,使肉質變得更加細嫩。當然,“酸”味本身,不盡能促進消化,增進食慾,與此同時,在世界通用的“甜”以及“苦”之外,中國人還很特別地使用“酸”字來形容某種疼痛、某種妒嫉、某種不堪以及某種糾纏而難以言説的苦難。除了“酸”,還有一種可以提振食慾、並且在中餐的菜譜上經常合“酸”字合併使用的味道,那就是“辣”。

素瓊是個菜農,也是絕對的一家之主。在四川,許多婦女都像素瓊這樣開朗、堅韌、果斷,漢語裏,人們用“潑辣”來形容這種性格。四川盆地氣候潮濕,多陰雨,住在這裏的人,正需要辣椒的剛猛熱烈。在川菜中,無論是作主料、輔料還是作調味料,辣椒都是寵兒,它給川菜烙上了鮮明的印記。素瓊特意推遲了這一造辣椒的種植和採摘,果然在冬季裏賣出更好的價格,這種精明讓她丈夫十分佩服。中國烹飪,既能像麻辣的川菜一樣如此兇猛地侵略我們的味覺,也能潤物細無聲地讓我們的舌尖領略鮮味的美好。莊臣18歲時,進入中國最早的五星級酒店,成為一名廚師。2000年,莊臣辭去餐飲總監的職務,成為職業美食家、廣東飲食文化的推廣者。他認為,在烹飪中保持食材的原味,是一種素面朝天的鮮美。“鮮”是隻有中國人才懂得並孜孜以求的特殊的味覺體驗。全世界只有中文才能闡釋“鮮味”的全部涵義。然而所謂闡釋,並不重在定義,更多的還是感受。 “鮮”既在“五味”之內,又超越了“五味”,成為中國飲食最平常但又最玄妙的一種境界。五味使中國菜的味道千變萬化,也為中國人在況味和回味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時,提供了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在廚房裏,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並不是讓其中有某一味顯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調和以及平衡,不僅是中國曆代廚師和中醫不斷尋求的完美狀態,也是中國在為人處世、甚至在治國經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舌尖上的中國的解説詞 篇三

千島湖,清澈的水中,一種美味正在醖釀。1個月前,松樹授粉的季節,雄花球上,乾燥的花粉隨風飄落,滋養着中國最優質的家魚。不過,現在還不是吃魚的最好季節,漁民們另有目標。漢字裏的“時節”二字,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天氣轉暖,螺螄從深水區向淺水區遷徙,這種腹足綱軟體動物,自古以來就是水鄉居民的美食。江南人都是吃螺螄的高手,脣齒之間,輕輕一嘬,螺肉應聲入口,實在無從下手,還可以借用牙籤。螺肉本無大味,吃螺螄,除了螺肉的緊緻口感,享受的更是吸食本身的樂趣。然而,最好的螺螄,還藏在更深的山裏。開化,位於錢塘江源頭,深谷幽澗,是餘雲山的戰場。自制的防水面罩,用牙齒咬住,清水下的世界一目瞭然。自從做了螺螄捕手,老餘成為這裏最瞭解季節變化的人。餘雲山捕獲的這種清水螺螄,鮮味中微含清苦,口感滑潤。妻子每天5點去市場販螺,外殼墨綠細長的青螄,由於生長水體高度淨潔,品質優良,因而價格可觀。一把紫蘇,去腥提鮮,是青螄最好的配搭。因為作息的差異,午餐是一家人唯一的共處時間。在女兒眼中,夏季父親基本都在沉睡,她不知道的是,青螄也是晝伏夜出。餘雲山要在水温下降之前,抓緊時間,這是他最好的收穫季節。充滿危險的勞作要持續整個夏天。

陽光和温度,造就美味,更帶來多彩的世界,冰消水融,萬物復甦,生生不息。光合作用促成植物發育,成熟。不同的積温,滋養出種類繁多的作物。陽光下,果實積累糖分,食物脱水得以儲存。蘭嶼,面積45平方公里的火山島,達悟族世代生息的地方。每年3月到6月的飛魚季節,海洋會準時掀起男人們的集體心跳。為了躲避天敵,飛魚進化出獨一無二的技能。快速擺動尾部,產生巨大的推動力,衝出水面,開啟滑翔模式,奮力踩水,收起網口,依靠口袋戰術和默契配合,才能有可觀的收穫。不過,在巴布的爺爺看來,年輕人的狂歡是對大海的不敬。飛魚不僅是達悟族的食物,更是他們的信仰。過度的工業捕撈,曾經使蘭嶼附近的生態持續惡化,直到幾年前才略有緩解。拼板舟,達悟人選取13種木材,精心製作出造型獨特的船隻。是他們出海捕撈飛魚的座駕。收穫五六條魚,夠一家人一天食用,就可以收工回家。只在每年魚汛的結尾,達悟人才多捕一些,用來製作魚乾。在飛魚離開的日子裏,補充蛋白質。魚乾的加工並不複雜,簡單醃製後用林投樹根串綁,曝曬3日,即成美味。簡單的食物,本真的生活,離大海最近的爺爺,深深懂得與自然的相處之道。又一次捕魚歸來,陽光以最明亮最透徹的方式,與鮮嫩的魚肉交流。這是達悟人與上天和大海的約定。

自然,並不永遠眷顧人類。湖南,豔陽高照,冠市鎮的魚塘接近乾涸。何連榮一家面臨着顆粒無收的困境。缺水,讓稻子停止灌漿,只留下乾癟的穀殼。為了挽救30畝稻田,何家用盡各種辦法,做最後的努力。儘管全國總體糧食豐產已經持續10年,但局部極端天氣給農户帶來的損失仍然是巨大的。乾枯的稻秸被付之一炬,一家人準備儘快種上旱地作物。就在這時,奇蹟出現了。

除了陽光,生命離不開水,中國的降水從東南到西北呈遞減態勢。吐魯番,極度乾旱,是中國最炎熱的地區。貧瘠的礫石戈壁並未滅絕生機,天山冰川融水帶來生命的奇蹟。這裏,是中國最甜蜜的所在。低矮的葡萄架下,哈力旦一家享受着豐收的喜悦。吐魯番,常年少有云層遮擋,充足的日照,活躍的光合作用,讓葡萄積累豐富的糖分。夜晚熱量消散,呼吸作用微弱,糖分得到很好的保存。中國最甜葡萄的祕密,就隱藏在這巨大的晝夜温差之間。白天採摘,傍晚掛進晾房,方形的花孔,避免葡萄被陽光直射而滋生酸味,又便於熱空氣流動。現在,葡萄的主人終於可以休息,等待温度和時間成就的味道。1個月後,比吐魯番更甘甜的葡萄成熟。果實含糖量達到30%,伊比布拉要用葡萄汁製作一種熱量極高的美食,瑪仁糖。115攝氏度下熬煮4小時,,90公斤葡萄汁濃縮成30公斤糖漿,烘烤後的核桃仁,焦香酥脆,拌勻的瑪仁糖,趁熱切好,在中國其他地區,這種食物被稱為切糕。它不僅是最具西域風情的甜點,也是當地人重要的熱量來源。瑪仁糖做好,吐魯番的葡萄也到了華麗變身的時刻。含水量只剩下20%,果糖量高達60%,這就是超越時節,穿越四季的葡萄乾。一鍋家常的手抓飯,是對這一年忙碌最好的慶祝。新疆特有的黃蘿蔔切條,羊肉的油脂可以幫助胡蘿蔔素在腸道中溶解。在酶的作用下,轉變成人體能夠吸收的維生素A。西紅柿將大米染成鮮亮的橙黃色,小火燜到湯汁收幹,葡萄的酸甜中和了羊肉的厚重。不僅去油解膩,更為抓飯帶來了豐富的味覺層次。只要對自然和時序懷着不變的信任和尊重,每一道菜,每一家人,總會得到最甘甜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