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通往奴役之路》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89W

第一篇:《通往奴役之路》讀書筆記

《通往奴役之路》讀書筆記

很少有人會否認德國人在總體上是勤勉而守紀律的,認真和幹勁都達到無情的程度,對於他們所執行的任務是忠誠和專心致志的;他們有一種強烈的紀律與責任心,而且嚴格服從當局;他們在遇到身體上的危險時,時常表現出自我犧牲的決心和大無畏的精神。所有這一切把德國人造就成完成指派任務的有效工具,並且,在舊的普魯士邦和普魯士大統治的新的帝國中,他們就是這樣被細心地培養起來的。人們時常認為“典型的德國人”所缺少的個人主義美德是,寬容和尊重其他的個人和他們的意見,獨立精神,正直的性格和維護自己的意見而不為上級所左右的那種意願,德國人也常常意識到自己缺乏這一點,並把這叫做“剛直不阿”;還有對於弱者和衰老者的體恤,和只是個人自由的古老傳統才創造出來的對權力的極度鄙視與憎恨。他們似乎還缺少大多數很細小的、但很重要的品質,就是在一個自由社會裏會促進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那些品質:和藹和幽默感,個人謙遜,尊重別人的隱私和對鄰人的善意懷有信任。

在以上這些言論之後,我們再説,這些個人主義的美德同時也是重大的社會美德,便不會使人驚奇了,這些美德減少社會交往中的磨擦,使從上至下的控制更無必要而同時又使這種控制更難實現。

哪裏存在着一個凌駕一切的共同目標,哪裏就沒有任何一般的道德或規則的容身之地。在戰時,我們自己曾在有限的限度內親身經歷過這一點。但在英國,就是戰爭和極大的危險也只是造成在一定程度上近似於極權主義的局面,幾乎不會為了一個單獨的目的而將其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都擱置一旁而不顧。但當幾個特定目標支配着整個社會的時候,不可避免的就有下面的情況發生,殘酷有時可以變成責任,違反我們的情感的行為,例如槍斃人質、殺害老弱等,竟被看成僅僅是權宜之計;強迫遷移數萬人口竟成為差不多除了受害人以外每個人都贊成的一種政策措施;或者像“徵募婦女以作傳宗接代之用”之類的建議也會受到認真考慮。在集體主義者眼中,總是有一個上述行為為之服務的重大目標,並且,照他看來,這一目標使這些行為具有合理性,因為對一個社會的共同目標的追求,可以無限制地忽略任何個人的任何權利和價值。

一切宣傳都為同一目標服務,所有宣傳工具都被協調起來朝着一個方向影響個人,並造成了特有的全體人民的思想“一體化”。……如果所有時事新聞的來源都被唯一一個控制者所有效地掌握,那就不再是一個僅僅説服人民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靈巧的宣傳家於是就有力量照自己的選擇來塑造人們的思想趨向,而且,連最明智的和最獨立的人民也不能完全逃脱這種影響,如果他們被長期地和其它一切信息來源隔絕的話。

一切道德的基礎,即對真理的認識和尊重。

對真理的無私探討在極權主義制度裏是不可能得到許可的,而對官方意見的辯護卻成了唯一目標。

德國最有名的物理學家之一,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萊納德用了《德國物理學四卷》這樣一個書名來概括他的畢生事業。

斥責任何只為活動而活動,沒有遠大目標的人類行為,這是完全符合極權主義的整個精神的。為科學而科學,為藝術而藝術,是同樣為納粹黨徒、為我們的社會主義知識分子和*******人所痛恨的。每一個活動都必須有一個自覺的社會目標來證明它是正當的。絕不能有任何自發的、沒有領導的活動,因為它會產生不能預測的和計劃為做規定的結果。它會產生某種新的、在計劃者的哲學裏未曾夢想到的東西。

大多數人很少能夠獨立地思考,在大部分問題上,他們所接受的意見都是現成的意見,他們無論是生來具有還是受人哄騙而接受這套或那套信仰,都同樣感到滿意,這些都是真實的。在任何社會裏,思想的自由可能只對很少的人才有直接的意義。……使精神自由對知識的進步起主要推動作用的根本之點,不在於每個人都有能力思考或寫點什麼,而在於任何人對任何事由或意見都可以爭論。只要異議不受到禁止,就始終會有人對支配着他們同時代人的意見有所疑問,並且提出新的意見來接受辯論和宣傳的考驗。

使思想獲得生命的,是具有不同知識和不同見解的個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理性的成長就是一個以這種差異的存在為基礎的社會過程。這種成長的本質,就是它的結果難以預測,並且我們不能知道哪些意見有助於這種成長和哪些意見不會有助於這種成長——總之,我們不能用我們目前持有的任何意見來支配這個成長而同時又限制它。給思想的成長或者這一方面的普遍進步定出“計劃”或進行“組織”,這種説法本身就是詞語上的矛盾。認為人的思想必須“自覺地”控制它自己的發展這種見解,是把個人理性,即單獨能夠“自覺地”控制一切的那個理性,同個人相互之間的過程,即產生理智的成長那個過程,混為一談了。如果我們試圖對它加以控制,那我們只會阻礙它的發展,我們遲早一定會引起思想的停滯和理性的衰退。

私人壟斷很少是完全的壟斷,更難長時期地存在下去,或者私人壟斷通常不能忽視潛在的競爭。而國家的壟斷則是一個受到國家保護的壟斷——保護它不致受到潛在的競爭和有效批評。

第二篇:《通往奴役之路》讀書筆記

個體的烏托邦組成真正的烏托邦

——《通往奴役之路》讀後感

共產主義社會是這樣的社會:物質資料極大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極大滿足,人人平等,沒有統治階級的壓迫,安居樂業,勞動成為人的精神需求。

社會學家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的作者——也承認這樣的社會是一個值得人類努力去奮鬥的社會。共產主義的旗號曾經吸引了世界上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曾經社會主義運動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社會實踐活動。但是隨着意大利、德國一步步成為法西斯主義國家;蘇聯斯大林時期的國家恐怖主義的推行以及往後的蘇聯解體;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大規模的人類自發將社會推往專制和個體被操控而非個體和社會協同發展的道路上,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人們不禁需要再次反問自己,到底社會主義道路和共產主義的終極目標是不是正在將我們推向解放,還是推向奴役?

一、

自由是無可否認的人類基本需求。

人來到世上,自然而然地會被各種各樣的束縛漸漸限制了自己的生命。在一般的經濟社會中,窮苦的人,最大的理想是讓自己的生活能夠更加富裕,至少在他這一代機會渺茫的時候,他也將希望寄託到後代身上,希望後代能夠爭氣,不再過着貧苦卻總是為了生計而發愁的日子。窮苦的人也許是沒有自由的,因為自由需要資本,需要能力,他也許只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沒有自己的時間,因為他明白,一旦他休息了,就意味着他再也難以維持家庭的開支了,生活就會出現危機。而他的後代呢?也許他重複了父輩的循環,繼續寄希望於後代的後代;或者他/她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擺脱了貧窮落後的狀態,成為了富足的人,至少在他作為家庭頂樑柱的時候,他的家庭就會過的比較安逸快樂,但是儘管如此,在某種程度上,他仍然是不自由的,因為他的所有時間還是會有大部分用於工作,然而不自由的程度卻比上一代輕了,起碼他能夠買上自己喜歡的東西,去旅遊等。 由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看到了在一般的經濟社會當中,通過個體的努力是如何使得一個人從被奴役走向自由的。這樣的過程是自發的,我們並不需要再外加什麼動力,一個人,或者一個家族是會有這樣持續的努力的,作為政府,只需要給予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社會上的個體自然而然會為了利益的最大化而作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而無需再為他們另外“注入某種打擾平衡的激素”。並且政府只需要在個體無法做到的領域上——比如修築公路,投資教育,醫療保險——行動就可以了。這樣的思想可以概括成為一句話:“管的少就是管得好。”

事實上,自從文藝復興佛羅倫薩的商業風氣傳遍歐洲,啟蒙運動將自由的理念滲透到每個人的腦袋中以後,歐洲創造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財富總量,美國也是動用了自由經濟的手段,人人生活都得到提高,彷彿共產主義的理想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了。

在此我們已經看到了自由經濟對於每個個體所起到的作用是多麼的偉大,儘管每

個人都是自私地去為自己謀求福利,但是正正是因為每個人都為自己而活,為了解放自己的物質生活,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享受,為更好的生活而奮鬥,因此每個人都可能活在烏托邦中,如果一個社會當中每個人都是滿意的,每個人都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由這樣一羣人構成了社會,我們能不説這樣的集合就是一個烏托邦嗎?

二、

然而支持社會主義的學者和政治家們的理想更“偉大”,他們要解放全人類。他們更多地涉足了他們本不應涉足的個人的領域,哈耶克引用了亞當斯密的一句話點破了社會主義的最嚴重問題“試圖指導私人以何種方式運用其資本的政治家,不僅是其本人在瞎勞神,也是在僭取一種無論如何也不能安心地授權給樞密院和參議院的權力;由一個愚蠢和專斷到幻想自己是適於行使這種權力的人掌握它,是再危險不過的了。”

社會主義批評個人自由的最主要點在於:個人主義的自私自利使得社會不能有一個同一的前進方向,因為張三要往東,李四要往西,眾口難調之下,所有有價值的道路將因為爭吵而難以真正推行,他們彷彿看到了真理,但是他們卻因為真理無法被推行而感到沮喪,他們只能很無奈地看着社會一直都處於一個混沌的狀態下而深深地自責。“只有政府將一切事物都收集起來統一處理,走向共產才真的有希望。”其實每一個學者也許都有這樣的正義感和控制慾。然而哈耶克也給出了明確的反駁:也許當真正的具有絕對優勢的道路出現的時候,政府的集中控制是道德的,但是優勢的道路本身已經是專制的最好反駁,因為這樣優勢的道路是在長遠看來是具有競爭優勢的。舉一個簡單例子:假如社會上每一個人都使用電而不使用煤炭,電價可以因為大量使用而得到降低,但是電力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了優勢能源了,燒煤在絕大多數家庭當中已經不復存在了。

哈耶克的反駁點的第二點,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憑什麼經濟學家指出的每個人發展的方向就是適合他們的呢?真理更多的是與實際情況相結合的,不是以現成的條文而出現的,我們很難希望一個制定經濟計劃的經濟學家能夠全盤瞭解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實際情況,也就是制定計劃的人很可能不是該方面的專家。在這樣的情況下,很難希望這樣一個計劃是切實可行的,真正適合該領域的。在這樣的矛盾下,唯一切實可行的辦法是將特定的領域的專家安排去做計劃,並且自然而然,這位專家需要有一個比較大的自主權,不讓集權者給出阻礙發展的意見。然而這樣的專家制定計劃無意中暗合了自由經濟的核心,因為這樣的邏輯可以一直向下推及個人,不得不承認,個人的計劃將是一切計劃的基礎,然而,個人的“計劃”不就意味着“自由”了嗎?個人計劃間的協調執行不就意味着“民主”了嗎?只有以實際情況出發,才是最好的計劃。 一個經濟學的計劃涉及的是社會各個階層的利益,訂立一個全國範圍的計劃,無形中就是將不同的階級分成了不同的等級。歷史上最經典的莫過於前蘇聯實行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為了發展軍事工業,國家對農民階級的壓榨實際上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除了留下足夠的口糧,其餘的糧食一律上繳。實際上饑荒最嚴重的反而是農民,因為在某些歉收的季節,上繳的糧食額度也沒有彈性,導致農民饑荒嚴重。但是這樣的犧牲在專制的斯大林看來,只是為了共產主義而犧牲目前的利益而已。在這樣的理念之下,每一個個體都是很沒有價值的,因為每

一個個體隨時要為了國家機器的順利運作而做出犧牲,每個人的出生只是像奴隸一樣被利用被奴役到死,必要時還要真正的去死。

高度集權的經濟計劃意味着完全取消了市場經濟,意味着私人企業不復存在,意味着國家將包攬一個人從出生到墳墓的一切事務,每個人都為了社會主義的偉大理想而甘願成為“一顆社會主義螺絲釘”。我不否認每一個個體都是渺小的,但是我是絕對不贊同每一個個體是因為渺小而應該主動放棄屬於自己的“所有權”,以滿足集體及其暴力的需求,而集體的需求卻只是來自專制者的需求,在這樣的制度下,集體成為了奴役的幌子,成為了統治者的屠刀和長鞭,儘管也許專制者和封建統治者不一樣,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是為了一整部機器,但是從目的到形式,共產主義就這樣一步步將處於這樣社會進程當中的人逼迫成了奴隸。 然而最可怕的不是這樣的形式奴役了人,因為當人發現這樣的道路是有巨大問題的時候,他們會自動自覺的去反抗,然而歷史那套反抗專制統治的爭取自由的事件沒有在社會主義過程中出現,反倒是人人主動地為這樣的道路而“獻身”,並且以這樣的事情作為極大的高尚情懷。毫不用懷疑共產主義到來之時每個人還是會繼續被奴役,因為專制集權會從訂立目標的時候開始,直到永遠,因為這是國家管理需要。

三、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有了人民公社化運動,“寧要社會主義草,不要資本主義苗”這類的口號喊的極為響亮,現在再反觀當時,實在是不可理喻。反映集權主義的《1984》不只是一本小説,其實是現實的映射甚至是預言。

哈耶克早就在書本的《真理的終結》一章提到了社會主義國家控制思想的問題。 真理來自於哪裏?我不敢説真理已經掌握在人們的手中,但是真理更多的來自於批判,來自於不同聲音的碰撞,當然不同的聲音也會導致混亂,但是不經過混亂的過程,我們的大腦就無法真正觸摸到真理的內涵。而歷史上的社會主義國家曾經 “把這些官方的學説當作一種工具用來指導和團結人民去行動的必要性,早就被極權主義制度的各個理論家清楚地預見到了。柏拉圖的“高尚的謊言”與索雷爾的“神話”,和納粹的種族學説或墨索里尼的工團國家的理論一樣,都是為同一目的服務的。他們都必須以對事實的特定見解為基礎,然後再經過詳盡的闡述使其成為科學理論,以便證實其先入之見的正當性。”

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沒有其他的聲音,即使再有判斷力的人,也會慢慢地被同化,被改造。儘管人類中的大多數的意見是來自於別人的意見,社會上大多數的人持有某種觀點,不是經過了深思熟慮才持有的,他們只是支持別人的觀點以避免顯得和別人不一樣。但是這不是國家控制思想的理由,因為這樣的情況很可能意味着國家引領人民走向滅亡。

四、綜述

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不是意味着我們正在通往奴役呢?我們也經歷過大躍進,也經歷過全民大鍊鋼,也經歷過人民公社化,也經歷過文化大革命,我們

也曾經幻想過拯救還在資本主義社會當中的水深火熱的人民,這一切現象都典型地反映出國家計劃的巨大問題。但是現在的中國情況也許已經和50年前的社會主義國家有了很大的不同了,因為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引入了市場經濟,在各領域都進行了改革,現在中國又正處於政治民主改革的關鍵時期。而資本主義社會又發展出了一套很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公共事業,使得每個人在社會中能夠有基本生存保障。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因為每個國家,無論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都正在往福利國家轉型,而真正受惠的自然是每一個在國家中生存的人民。人與人和和諧,社會各部分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才是最實在最根本的人類追求,最貼近每個人的利益。什麼主義,不過是名字而已,何必較真呢?

第三篇:通往奴役之路讀書筆記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書中論證道,當時正在計劃中的福利國家不是為 個人自由的戰鬥在和平時期的繼續,倒是朝着專制的方向邁出了一步。因此,他 認為追求計劃經濟,其無意識後果必然是極權主義。為了反對這種計劃經濟,哈 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貫堅持的古典自由主義觀點,同時,也允許適度的政府活 動。 第一章被離棄的道路: 人類意志形成世界的形狀—現代文明的個人主義基礎 —自由主義不是靜止不變的教條—但它不被容許得到發展還遭到離棄—德國成 為新背離的領袖。 第二章偉大的烏托邦: 社會主義對新自由的承諾—自由一詞含義的改變—復 活的恐懼—民主社會主義的烏托邦。 第三章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含義—“計劃”的含義—選擇一種 不是自由放任而是合理的競爭框架的指導型經濟—集中管理和競爭的結合不如 任何一種制度。 第四章計劃的“不可避免性: 技術上的變化使競爭不可能—壟斷增長的原因 —技術上的變化造成的新問題—競爭之不能實現的技術上的可能性—對計劃的 要求在很大程度是專家的狹隘看法。 第五章民主與計劃: 對經濟活動集中管理的一個包羅萬象的共同價值準則為 前提—個人的和社會的目標—方法上的一致和目標上的不一致—隨着國家行為 範圍的擴展,一致的可能性減少—民主“控制”的幻夢—自由而非民主是終極價 值。 第六章計劃與法治: 法治—形式或實體的法規—法治的基本原理—形式的與 實質的平等二者之間的矛盾—對法治的新威脅—法治與人權。 第七章 經濟控制與極權主義:政治和經濟的自由—對單純經濟的輕蔑—對 生產的控制也造成對消費的控制—計劃與職業選擇—命令與禁令是價格體系的 唯一選擇—豐裕的神話—極權主義控制前所未有的程度。 第八章誰戰勝誰:自由與財產—計劃與收入的分配—公正分配—“平等”— “公道的”價格和“合理的”工資—關於應有地位的矛盾觀念—社會主義準備了 極權主義控制的工具—“中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競爭的各種社會主義衝突 第九章保障與自由: 兩種保障—在自由社會裏不應承受的收入波動是不可避 免的—對某種經濟地位的保障只有在一個按軍事方式組織起來的社會才有可能 —經濟保障日益造成另外一些人的無保障—對保障日益增長需求的意義所在。 第十章為什麼最壞者當政: 集體主義的道德後果—最小的公分母產生最大的

同類集團—社會主義固有的完全忠於的傾向—權力崇拜—社會賦予各種手段合 理性—在極權主義國家公眾中受鼓勵的有用的習慣—領袖的選擇

。 第十一章真理的終結: 宣傳的作用—人們不僅被迫必須接受價值觀,也必須 接受對作為計劃根據事實的看法—通過以舊的價值名義將新價值引入, 使其被人 接受—沒有任何知識領域不受到控制—真理與思想自由。 第十二章納粹主義的社會主義根源:在德國,社會主義的支持使反自由主義 勢力得勝—社會主義作為反對自由主義西方的武器。 第十三章我們中間的極權主義者: 德國理想的傳播—更德國化歷史現實主義 —科學家中的極權主義—壟斷的資本組織—壟斷的勞工組織。 第十四章 物質條件與理想目標: 我們這代人的經濟恐懼症—在自由社會裏, 沒有一個單一的目標能被容許永久支配其他目標—甚至消除失業也不能—我們 絕大多數的實現依靠迅速的經濟進步—英國政治理想的衰落。 第十五章 國際秩序的展望:國家計劃與國際秩序之間的衝突—在國際範圍 內指導經濟活動產生了比在國內範圍還要大的政治難題—這將造成僅能通過武 力加以確定各種理想之間的衝突國際當局不能侷限於經濟—事務—對一個強大 但政治權力有的經濟當局的需要—聯邦制原則的優劣—國際範圍的法治—野心 過大的危險。 閲讀後的思考:讀了《通往奴役之路》一遍之後,感到有許多還不能理解的 地方,覺得一頭霧水,讀懂這本書不僅需要多次精讀,還需要掌握相關的經濟、 政治、 歷史等相關背景。 而且書中講述的許多觀點也與我們經常瞭解的一些觀點 有些牴觸, 十分值得推敲。 盡信書, 不如無書。 我也應該有自己獨立理性的判斷。 不過哈耶克關於自由的論述還是給我很大啟發與觸動。哈耶克這樣定義自由:自 由即這樣一種狀態, 其中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強制被減少到社會所能達到的最低 狀態。 並進一步明確了自由與其他一些概念的關係:自由僅指人與人之間的一種 關係,對自由的侵犯也僅來自人的有意識的強制;一個人是否自由,與他可選擇 的範圍大小沒有關係;自由並不等於政治自由;民族的自由不等於個人自由;個 人自由不等於內在自由。 我現階段的理解的自由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法律制定的公平合理, 但並不是説 絕對的公平合理,然後個人從事法律所不禁止的活動,即法無禁止即自由,同時 要與鄉土、社會融合,符合公認的風序良俗。唯物辯證法,矛盾在一定條件下會 向相反的方向發展,事物都是相反想成的。有時,自由主義的過度氾濫也是極其 危險的。比如北大的一個社會學系的教授提到: “在經濟領域,以哈耶克為代表 的新自由主義主張純粹市場競爭,反對政府幹預;在政治領域,新自由主義崇尚

絕對自由,反對

對國家權威;在社會領域,新自由主義追求社會不平等,貶低工人 階級地位,破壞社會團結和社區精神,導致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等社會不穩定狀 態;在價值領域,新自由主義大搞歷史虛無主義和價值虛無主義,反對用正確的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教育青少年。”真理越辯越明,認識也越來越清 。 晰。 哈耶克認為,計劃經濟,是一條通往奴役之路。我們也在這方面也走過很多 彎路,犯過許多錯誤。我們應從人性的角度出發來思考一些問題,違揹人性的東 西總會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矛盾。我們要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對資源起基礎 性配置作用的機制是市場機制,效果更好,效率也更高。如果實行計劃經濟,國 家壟斷所有資源,配置所有資源,因政府壟斷特權的存在,各種尋租現象必然十 分氾濫,其危害也就可想而知,正因國家將一切都安排計劃好,個人的積極性、 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將會收到極大的削弱,即使有想法和主張,也無從施展,個人 在各個方面都受到了束縛,所以自由也就無從談起。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 義市場經濟後, 國家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市場在許多領域內起到了配 置資源的有效作用,但這並不排斥國家的宏觀調控。 市場、社會、國家干預三者之間的關係一直是理論界與實務界討論的焦點。 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係也是一個關係到全人類福祉的重大問題。


第四篇:通往奴役之路讀書筆記

《通往奴役之路》讀書札記

在接觸此書之前,我想我對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認識都是不完整的。常年的“中國式教育”讓我頭腦里根深蒂固了很多東西,於我來説,能夠與本書相遇可謂是一種機緣,因為最初之時我並不知道我將要面對的是怎樣的一個世界。書中的種種觀點讓我倍感衝擊,思想的碰撞如火星四濺。彷彿是打開了一扇門,於是我看到了迄今為止從未見過的世界。在這場“通往奴役之路”的旅途中,走走停停,反覆研酌,看到了哈耶克偉大對人類未來之路的的擔憂和設想,聽到了來自作者心底的深深吶喊。

作者想要寫的“奴役”究竟是什麼呢?這一切還得從“自由”説起。

什麼是自由呢?作者生活在英國這樣一個高度強調“自由主義”的國家,當然自由在他的心裏有着深刻的理解。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整個世界發生了太多難以預料的事情,當資本主義的國家計劃、社會主義、甚至是法西斯出現的時候,整個西方世界對於“自由”似乎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解釋。而就在這個時期,哈耶克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一書,本書對於他的學術生涯有着極其重要地位。他堅持着一種被叫做“古典自由主義”的觀點,他認為國家計劃出現在資本主義國家是極為不恰當的,因為這種國家計劃對於資本主義國家來説是朝着專制的方向前進着。他允許適度的政府活動,制度只能是人自發行動的結果,而不應為人所設計,良好的社會應當是大多數社會成員的認同。

作者用“被遺棄的道路”來形容他所謂的自由主義之路,用”偉大的烏托邦“來諷刺當時社會制度的“混亂”。在他看來,社會主義的終極夢想只能是空想,只是“偉大的烏托邦”而已。因為人身而為人,人存在於這個社會之中就應當追求個人自由,而不是如斯大林主義、毛主義甚至是法西斯主義們的獨裁專制,那樣人類就真的走上了奴役之路。“民主社會主義,最近幾代人偉大的烏托邦,不僅不能實現,而且為之奮鬥還會產生某種完全不同的東西,以至現在對之抱有希望的那些人中幾乎沒有人會準備接受這種結果。”

為了對自己的觀點作深入的剖析,作者又開另一篇章,闡述了自己對於“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看法。作者是這樣描述社會主義者的:“雖然他們熱烈的信仰社會主義的終極目標,但他們既不關心也不理解這些目標何以實現,他們確信的僅僅是這一目標一定會實現,無論其代價如何。”作者在這裏用辛辣的語言諷刺了社會主義之路上人們為了實現終極理想過分強調集體主義而忽視個人的利益。作者強烈反對集體主義,歌頌個人主義,他認為個人主義是自由的象徵,處於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應當有充分的個人自由權利,無論何事都應當以自己的個人利益出發,國家的制度等都應當以自發的、滿足大多數人的願望為基礎,只有這樣社會才能是健全的。總而言之,如果倡導集體主義那麼人類就必將走上奴役之路。只有在自由之路上,人類才能發揮聰明才智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不論是科學上的還是社會上的。

他強調,個人主義哲學就是要遵循個人偏好,讓人不受任何組織或他人的控制,他批判所謂的“公共利益”,他認為重要的是清除那些因人類的愚蠢而加諸於我們前進道路上的障礙,解放個人的創造力,而不是設計更多的機構去“指引”和“指揮”他們——也就是説,要創造有利於進步的條件,而不是去“計劃進步”。 社會的價值尺度應當是所有人的個人目標,任何制度都應當以滿足或實現每所有人的個人目標為宗旨,而民主就是要保障國內安定和個人自由。他反對民主的控制,因為其可能會變成專斷的權力。

關於法治,他也提出了自己看法:在經濟方面,自由的國家政府只應當設定適用於一般類型的規則,只有涉及具體事項的人自己才能充分的瞭解情況,才能採取相應的行動。在道德方面,由於專制國家的種種“不道德”行為將會導致其法治的衰落。

談到經濟時,作者認為指揮一切經濟活動的當局實際上是掌控了我們的分配,掌握了個人在經濟方面的自由權利,因為經濟計劃幾乎將涉及我們全部生活的各個方面。他認為這是十分“恐怖”的,並稱其為“有意識的控制”。這種控制將是我們“通往奴役之路”的罪魁禍首。

關於人類社會的未來之路到底應該走向何方,作者在本書末尾做

了更為詳細的闡述。他提出了在國家政府之外建立國際機構,即一種特殊的聯邦式的國際政府形式。他認為通過這種形式能夠很好的限制國家權力來保證個人自由。在經濟方面,他還是反對計劃,認為只有自由競爭的發展才是發展。

總而言之,他認為人類想要拯救自己方式不是什麼主義,而是應當建立起一種體制,這種體制不是我們去計劃發展,而是創造條件去解放個人的創造力,社會進步的手段和方式將是人類主動的明智的選擇。而這條道路的實現途中一個關鍵點就是要保證個人自由。同時他也強調,這種自由與19世紀的自由觀念又有很大的區別。

縱觀本書,作者對於自由主義、資本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的觀點是十分明確的。他所批判的包括法治、經濟、政治等諸多方面在內的社會主義與國家計劃是有一定道理的,他站在此岸,觀看者彼岸的“風起雲湧”。他關於未來社會的物質條件與理想目標的描述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對於人類未來的深入思考,發人深省。我想,正是有了哈耶克這樣敢於批判的思想家才能有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吧。

但我認為對待本書還是應該以批判的眼光,畢竟社會在進步,一個人的想法還是不夠全面。我認為,作者的觀點在某些方面有失偏頗,這恐怕是與他自身的經歷和所生的時代有關。我承認作者的觀點讓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集體主義=奴役之路?雖然作者運用了大量辭藻來論證其觀點,但我認為對於這一點我們還是應當用批判的眼光來對待。最主要的一條便是作者對社會主義的全盤否定是片面的。社會主義確實是一種“烏托邦”的理想,在這條道路上,我們用了太多的方法,不計代價地想要實現它。儘管在西方國家來説,這條道路在他們看來是十分“荒唐”的,但是在當時當地,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想要拯救自己之時,社會主義如救命稻草一般地被抓住了,這是它能夠存在的理由。其次,社會主義與法西斯主義是有根本區別的這一點我想作者認為兩者的本質是統一的這一點我認為歷史已經給了人類最好的答案。

人類的路究竟將走向何方?自由?奴役?或許作為銀河系中渺小的一員,我們都無從選擇,但哈耶克帶給人類的反思和衝擊都將是十分重要的,而他的構想能否成為現實呢?一切都將等待歷史的答

案。

第五篇:自由在別處 通往奴役之路讀書筆記

自由在別處

——讀《通往奴役之路》有感

【摘要】

哈耶克在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作為一部闡述自由主義經濟政治倫理的通俗著作,在哈耶克的學術生涯中佔有極其重要地位,在問世後的半個世紀中受到了廣大學者和普通讀者的普遍關注。他在這本書中論證道,當時正在計劃中的福利國家不是為個人自由的戰鬥在和平時期的繼續,倒是朝着專制的方向邁出了一步。因此,他認為追求計劃經濟,其無意識後果必然是極權主義。為了反對這種計劃經濟,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貫堅持的古典自由主義觀點,同時,也允許適度的政府活動,但這僅限於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動形式。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哈耶克對自由主義的論述中包括對許多有用的社會制度的讚賞,但他強調這些制度只能是人的自發行動的後果,而不能是人設計的結果。這一論點是從休謨、亞當?斯密和蘇格蘭歷史學派那裏繼承過來的,它在哈耶克的著作中佔據了重要位置。由此出發,哈耶克認為,良好的社會不是簡單地依賴於在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框架內追求私利,相反,它應依賴於一套複雜的法律、道義傳統和行為規則的框架,這套框架的特點應該為大多數社會成員所理解和認同。

從這本著作問世直至今天,在學術界中一直存在諸多爭議。儘管自《通往奴役之路》出版已過去半個世紀有餘,但是閲讀此書,不僅能讓我們更深刻的理解哈耶克所代表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説的主要觀點,更對我們思考當前的社會背景下的現實問題有着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哈耶克 通往奴役之路 個人主義 社會主義 法治

【正文】

引言

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

2014年註定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年份,歷史的帷幔尚未落下,而未來卻叩門而至。08年滌盪全球的金融危機所帶來擔(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好 範文網:)憂情緒仍甚囂塵上,而歐洲債務危機的持續擴大似乎給尚不明朗的全球經濟形勢又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在世界的另一端,前兩年振奮人心的中國經濟已慢下它前進的腳步,鄰國日本的經濟發展也讓人不用樂觀。現實好像是在一種強有力的方式讓我們來反思。當我們被迷茫所困,唯有理智的思考才能讓我們看到前進的道路,才能引領我們面向光芒。於是,在這樣一個時點上,閲讀哈耶克的代表作《通往奴役之路》給我帶來一個珍貴的機會,讓我得以沉澱自己,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去更深的領悟文明的進步與思維的力量。

有關自由

自由是什麼?

在新華字典中關於自由的定義有兩種:1) (1) [free]∶由自己做主;不受限制和約束 (2) [freedom; liberty]∶公民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其自己的意志活動有不受限制的權利。在我眼中,自由是遙遠的意象。而在哈耶克眼中自由是信仰,是現

代文明不滅的靈魂與希望。哈耶克認為:極權主義之所以能夠肆虐人類文明,關鍵在於人們背叛了現代社會的根基自由主義道路,而盲目的選擇了與現代文明相決裂的社會主義。在書中,哈耶克論述道:自由主義以“尊重個人,在個人的權利範圍內承認其至高無上”的個人主義為出發點,是對文藝復興以來西歐自發的商業活動而產生的經濟秩序的系統論證,強調公民個人的權利和自由。由於自由主義奉行個人的解放和經濟自由化,使得科學得到驚人的進步,推動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造就了前人從來不敢想象的新世界。“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統治中所創造出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所創造的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1] 同時,個人主義在哈耶克看來不是所謂的隨時為自己着想,而是一種個人自己選擇自己決定的人格權利。這一定義從最根本的層面上明確了個人主義的正確含義。這與我們一直以來接受的個人主義是自私自利,將動物自保性與人類本性混為一談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

然而,自由帶來的也不僅僅是繁榮,當人的慾望無限制的膨脹,人們對生活的物質標準不斷提高,有些階級在社會普遍發展過程中沒有獲得顯著的好處,社會環境中的污點不斷暴露,這些負面消息使人們開始質疑帶來這種社會進步的體質本身是否存在缺陷。另一方面,自由主義學説的推廣者們固步自封,因循守舊,使得自由主義的基本原則變成了靜止的信條。也許有有識之士想要通過自身的呼籲使自由主義向積極的方向進步,但是無奈這種進展實在太過緩慢。於是,人們想要破除這個制度而獲得更完善、更平等的體制,而自由主義便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冷遇。悲劇之處正是在於,正是因為自由主義所帶來的繁榮而導致了它日後收到人們的質責。 若以旁觀者的身份看,這場悲劇中最應該收到指責而進行反省的也許是人類自己。是因為人類的無盡的慾望而導致了面對現實時的不滿。即使破除了自由主義舊體制,在未來人們也許也會因其他的理由對新體制產生抱怨。這是否意味着,如果人們不改變本身固有的自私自利的痼疾,那麼問題永遠不會得到解決。這不禁讓我想到,亞當斯密在寫《國富論》之前,先寫下了《道德情操論》。温總理曾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説道:“亞當斯密實際上講過兩隻看不見的手,一隻是講市場,一隻是講道德。”在《道德情操論》中,亞當斯密闡述了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纏身的根源,説明道德評價的性質、原則以及各種美德的特徵,進而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繫、和諧發展的基礎是人們普遍道德的進步與提升。可見,道德和經濟是社會穩定發展的兩大基石,其中一個的缺陷都終將導致社會的不穩定。 記得老師曾在上課時提問過,中國社會現在是否存在信仰,這種信仰是什麼?這的確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也許是因為在中國經濟迅速騰飛的同時,中國人民的精神層面卻出現了真空,所以才導致了現如今我們可以聽到各種為謀求個人利益而傷害別人的惡性事件的發生。正是缺乏道德約束,才會不斷有人不顧別人的生命安全,生產出“毒牛奶、毒飲料”這種假冒偽劣的產品,繼而使消費者蒙難。這是時代的悲哀,更是我們的悲哀。

有關計劃

哈耶克認為,社會主義終究不過是烏托邦,社會主義一開始就沒有與自由掛鈎。他在書中援引德·托克維爾的話,民主與社會主義有着不可調和的衝突,(他在1848年説:)民主擴展個人自由的範圍,而社會主義卻對其加以限制。民主儘可能地賦予每一個人價值,而社會主義卻僅僅使每一個人成為一個工具、一個數字。民主和社會主義除了“平等”一詞毫無共同之處。但請注意這個區別:民主在自由之中尋求平等,而社會主義則在約束和奴役之中尋求平等。對政治自由的偉大倡導者而言,自由意味着免除他人強制的自由,使人擺脱他人的專斷與奴役。而社會主義允諾的自由是“不同的人在選擇餘地上現存的巨大懸殊將被消除”,不過是平均財富的舊要求的新術語。

如果説競爭是自由主義進步的方法,那麼極權就是社會主義實現平等的手段。自由主義的論點,是贊成儘可能地運用競爭力量作為協調人類各種努力的工具,而不是主張讓事態放任自流。它是以這種信念為基礎的:只要能創造出有效的競爭,這就是再好不過的指導個人努力的方法。它並不否認,甚至還強調,為了競爭能有益地運行,需要一種精心想出的法律框架,而現存的和以往的法律無不具有嚴重的缺陷。它也不否認,在不可能創造出使競爭有效的必要條件的地方,我們就必須採用其它指導經濟活動的方法。

社會主義認為社會進步的目標的實現得益於計劃,因這樣的計劃建立在人民共同期望之上的,所以體現了對個體平等的關注。可是社會主義者們忽略了一點,那就是誰來決定這些目標的制定以及實施的先後順序。如果一個社會有足夠強大的生產力和財力可以在同一個時期實現多個目標,那這種論述顯然是有可能實現的。然而,事實卻是,現實並不具備實現這一美好願景的土壤。事實上,一個社會只能在一個時期達成有限個目標。於是,如何能讓社會中的所有人對實施目標的順序得出統一的結論呢?只有階級能做到這一點。這也就論述了為什麼計劃必定導致極權的產生的原因。哈耶克指出,社會主義往往強調 “社會目標”或“共同目的”,通常被含糊其詞地表達成“公共利益“、“全體福利”或“全體利益”。然而這一説法是模糊的、空洞的、沒有任何實際手段可以達到的。千百萬人的福利和幸福不能單憑一個多寡的尺度來衡量。一個民族的福利,如同一個人的幸福,依賴於許許多多的事物,這些事物被以無數種組合形式提供出來。它不能充分地表達為一個單一目標,而只能表達為一個種種目標的等級、一個每個人的每種需要都在其中佔據一席之地的全面的價值尺度。根據一個單一的計劃指導我們的一切活動,就預先假定了我們的每一種需要都在一個價值序列中佔有一個等級,這個價值序列必須十分完整,足以使計劃者在必須加以選擇的各種不同的方針中有可能做出決定。簡而言之,它預先假定存在一個完整的倫理準則,其中人類的各種不同的價值都適得其位。

全文感想

在《通往奴役之路》裏引述中,有這樣的一句話,總是使一個國家變成人間地獄的東西,恰恰是人們試圖將其變成天堂。 我有點懷疑這句話,怎樣的世界才算是地獄呢?是以色列戰機空襲的加沙走廊,還是薩達姆統治的伊拉克?是塞爾維亞軍警槍口下的斯雷佈列尼察,還是蘇聯坦克炮口對準的布拉格?即使是九十年代血流成河的肯尼亞或是七十年代白骨遍野的柬埔

寨,還是有千千萬萬普普通通的人們活下來了。有地獄嗎?被原子彈夷為平地的廣島?被日軍野蠻屠戮的南京?有的。所有這些都是地獄。那麼,也許我們現在所生活的社會是美好的,我們可以不再顛沛流離,不再飽受戰爭侵略之苦。我們可以家人團聚,過上温飽甚至富裕的生活。我們可以接受教育,收到知識的薰陶。這些也許都足以説明我們的日子正在好起來。然而,在這樣的看似美好的一個世界裏,人們被剝奪了説某一些話的自由,而且這些不讓説的某些話,講出來純粹只是因為對自由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某個地方垮了座煤礦,而這個地方的政府欺上瞞下企圖瞞天過海;有個國家企業的牛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了問題,它不僅沒有倒閉,反而照樣廣告滿天飛。一個社會不能鼓勵各種各樣的職業發展(當然在法律範圍允許內的職業),而是天天都有名人出來宣揚成功學,鼓勵拜金。這樣的社會算不算壞?我不知道生活在這樣的世界是好還是壞,如果好,有多好,如果壞,又有多壞?我只是一個小小的百姓,連自己的事都管不好,為學業擔憂,為生活犯愁,無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是精英知識分子,我不敢妄自評價一個社會的好壞。但現在,我,一個小小年紀,未經世事的少年,不幸看到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沉默,這個沉默也許已經很久了,只是因為我的無知和淺薄,現在才發現。這也許是悲哀的,是被動的,因為自由對於我們來説也許只是一幅太過虛幻的畫卷,但我卻希望,也許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這幅畫卷變為現實的那一天。

現實也許是冷酷傷人的,而希望卻是美好善良的。

而我們,正是將肩負着將希望接入現實這項使命的人。

參考書目:

《通往奴役之路》

原作名: the road to serfdom

作者: (英)弗裏德利希?馮?哈耶克

譯者: 王明毅 / 馮興元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