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沙之書》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4.9K

第一篇:讀書筆記-沙鄉年鑑

《沙之書》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旅遊概論課程作業

沙鄉年鑑讀書筆記

一、文本出版信息

書名:《沙鄉年鑑》(sand county almanac)

作者:(美)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 leopold)著,侯文蕙 譯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12

二、寫作背景

人類進入20世紀不久,就先後經歷了兩次人為的戰爭大災難,即第一次吐界大戰和第二世界大戰。面戰後的美國,則靠戰利、天時及人和而迅速發展成世界第一大工業強國。無論其軍事實力、科技實力和物質生產能力。均遠在世界各國之上。然面這工業化的“富有”是以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掠奪和對自然環境的過度破壞為代價的。顯然,工業化的進程,不僅不與大自然共走一條道,而且恰恰與大自然背道而馳。這一點,作為長期從事林學和獵物管理研究的利奧波德巳經很清醒的看到了,從而促使他開始自覺的觀寮與思考。他於1935年在威斯康星河畔的沙鄉購買了一個荒棄了的農場。在此後的十幾年裏這個地方和它上面的一所破舊的木星成了利奧波德與妻子和五個孩子可暫時逃避那“過分”現代化的城市的“淨土”。

三、內容

《沙鄉年鑑》由三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對沙鄉在不同季節呈現不同景象的系列追述,排列成“一個沙鄉的年鑑”。第二部分所涉及到的都是作者曾經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威斯康星、衣阿華、新墨西哥……幾乎遊歷北美大陸,有觀察有歷險,也有痛苦有教訓。第三部分分別從美學、文化傳統及倫理的角度,闡述了人與自然、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它是作者生態觀念的思想結晶。

1、利奧波德本人在這塊淨土上,長年累月地種樹、現察、讀書和撰寫與大自然傾心對活的“木屋”隨筆。從每年的春天到冬天,進行態平衡的探索—“我的妻子、三個兒子,還有兩個女兒都各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通過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發現了某一種或另一種深刻的滿足感。冬天,我們給鳥戴環志和給它們餵食,砍取柴禾;春天,我們種松樹,並看着大雁飛過;夏天,我們播種和照料野花;秋天,我們獵取披肩雞和野鴨(有些年裏);在所有季節裏,我們都做生物氣候的記錄。”三月,大雁從天空灑下來的帶着野性的詩歌;暮靄中,丘鵡優美的空中舞蹈;黎明時分,叢林裏山齒鶉歡快的合唱;涼爽的八月夜晚,高原鵑發出的要飛向南美草原的信號;十月,落葉松煙樣的金色??

“燕子的來臨説明不了夏天當一羣大雁衝破了三月暖霧靄時,春天就來到了”、“渴望春天,但眼睛又是的人,是從來看不見覃勞小的花朵的;而在春天感喪,低垂着眼睛的人,已到它上面,也仍然一無所把膝蓋貼近泥土尋求春天發現了它—真是了。”這些描述都讓我覺得他真是個浪漫的人。

從每年的l月到12月,在寧靜的沙鄉,他從未放棄和停止過對花草樹木和鳥獸蟲魚的仔細觀套和忠實筆錄,所直接關注的動植物多達三百四十餘種,同時,還通過對北美土地上人與自然關係的成敗得失的思考與總結。流露了自己對人類生存現狀的近憂和遠慮,最後自覺而又極有理性地形成了具有前瞻意識的生態觀和土地倫理觀。

他在自序中説道:“有些人在沒有野生的東西的情況下也可以生活,而有些人就不行。這些隨筆就是那些離不開野生的東西的人們之喜悦和身處兩難的表達。”他還在書中非常鮮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野生的東西在開始被摒棄之前,一直和風吹日落一樣,被認為是極其平常而自然的。現在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一種平靜的較高的“生活水準”是否值以犧牲自然的、野生的和無拘束的東西為代價?對我們這些少數人來説,能有機會看到大雁要比看電視更為重要,能有機會看到一朵白頭翁花就如同自由地談話一樣,是一種不可到奪的權

旅遊概論課程作業

利。”他幽默地在書中指出:“人們在不擁有一個農場的情況下,會有兩種精神上的危險:一個是以為早飯來自雜貨鋪;另一個則認為熱且來自火爐。”利奧波德提倡:人們應該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熱、師從大自然,與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和動植物結成一種和諳相處的關係,這種關係即為維護好“土壤一植物一動物一人“這樣一個大自然早已為我們設置好的“共同體”食鈞鏈。這個食物健表明人類缺少植物和動物就會變得生存無望,而植物和動物以及人類如果失去了土壤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根本。

2、《隨筆—這兒和那兒》共收有六組文章。在這些文章中,作者的筆觸遍及北迄加拿大馬尼托巴三角洲南到墨西哥馬德雷山脈的廣衷北美大陸。在這裏,既有對大自然晨風暮雨、荒野莽原、鶴唉狼嚎等美麗景觀的如詩描繪,更有對人類基於自身利益需要而忽視和踐踏自然的行為的無窮感歎。《關於一個鴿子的紀念碑》是對一個消失的物種—候鴿的哀悼。“它們在三月的天空為春天掃清道路,把戰敗了的冬天從威斯康星所有的樹林和草原中驅逐出去。”但由於人類的拓荒與濫殺(也就為了一份所謂“美味”的鴿肉餡餅),它最終消失。可是有誰想到了在我們人類誕生之前這一物種就一直在地球上自由飛翔?在《沼澤地的哀歌》中,他指出人類對沼澤的侵蝕正一步步地威脅着鶴的生存,“沼澤的最終價值是荒野,而鶴則是荒野的化身”。荒野的消失,意味着這來自遙遠始新世的生靈將吹響告別的號角,意味着我們的後代只能從書本中和博物館裏去憑弔它們的標本;人類出於主觀的臆斷而對食肉動物的 有意捕殺已經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無可挽回的退化——“一隻公鹿被狼殺死了,兩三年後便回有另一隻公鹿取而代之;然而,一座被過多的鹿摧毀的山脈,可能幾十年也無法恢復原貌”(《像山那樣思考》)??為了自身利益不斷攫進的人們,也許換取了所謂物質文明的進步,卻留下了一個創傷累累的地球生物共同體。利奧波德高貴而敏感的心靈強烈地感受到了在世人看來依然美麗的景觀下潛伏的病痛。他説,“我們孤獨地生活在一個佈滿傷口的世界裏,但可怕的是,沒有多少人願意正視這一切。”陶醉於地球主人地位和大自然征服者角色的人類,已被慾望的時風裹挾得收不住輕狂的腳步了。

3、《土地倫理》中,利奧波德把土地看成一個由人與其他物質相互依賴組成的共同體,人是這個共同體中的“平等的一員和公民”,每個成員都有它繼續存在的權利。各種倫理觀都不會超越這樣種前提:個體是一個由多個相互影響的部分所組成的共同體的成員。個體的本能激勵他在共同體內爭取一席之地,而倫理觀則協調共同體內各成員在相互競爭中的關係,促使個體和其他成員合作從而達到共生共存的目的。“只有當人們在一個土壤、水、植物和動物都同為一員的共同休中承擔起一個公民角色的時候,保護主義才會成為可能。在這個共同體中,每個成員都相互依賴。每個成員都有資格佔據陽光下的一個位置。”它暗含着對每個成員的尊重和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重。 利奧波德在文章中表述了土地的生態功能,以此激發人們對土地的熱愛和尊敬,強化人們維護這個共同體健全的道德責任感。他認為:“一個事物,只有在它有助於保持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時候,才是正確的;否則,它就是錯誤的。”利奧波德的這種倫理觀念不同於以往的佛教、自然主義者和保護主義者提出的倫理觀,是從地球環境總體的角度上提出的人與自然相互依存關係的倫理觀念。利奧波德在書中向人們呼籲:“在人類歷史上,我們已經知道(我希望我們已經知道)征服者最終都將禍及自身。”這是利奧波德在半個世紀前向全人類發出的建立一種全新倫理觀念的呼喚。

四、小結

現在人類還是以土地的征服者和統治者的角色出現。我們的自然利用,大部分是經濟主義的。雖然現在人們的意識已經有所覺悟,不過在行動上仍然十分有限。現在流行提倡的低碳生活是對自然的一種保護,我們應該從身邊小事做起,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爭取做到人與自然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篇:沙之書教案

《沙之書》教案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瞭解博爾赫斯及其作品。

技能目標:領會作品的內容;理解“虛構”對小説表達的重要性;

瞭解小説“虛構”的藝術。

情感目標:把握小説題旨的多義性;能以積極健康的態度看待“無限”

教學重點:如何理解小説的核心意象“沙之書”。

教學難點:小説中真實與虛構的關係。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博爾赫斯是幻想文學的先驅,是一個“玄想型”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在東方異國情調的背景中展開,荒誕離奇且充滿幻想,帶有濃重的神祕色彩。

二、課文研討

1、概括一下小説的情節:一個退休了的圖書管理員從一個推銷員那裏買了一本聖書,叫《沙之書》。一開始他沉迷其中,轉而開始害怕和逃避,最終他把書放在圖書館的地下室裏了。

2、《沙之書》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請快速瀏覽課文後回答。

無窮無盡,書的圖案沒有重複。

很老的書,“書頁磨損得很舊”,應該有點歷史了。

神祕的書,來自印度孟買的,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給人一種神祕感。

書的頁碼是無序的。

3、這本《沙之書》現實中並不存在,它並非事實,但給人感覺卻好像真的存在一樣。它的真實性體現在哪些地方?或者説小説哪些地方讓你信以為真?

心理真實:小説開篇來一串幾何學概念,用數學的術語給我們講述了哲學上有關無限的命題,我們相信了無限,那麼對他的那無限的“沙之書”也就容易信以為真了。

細節真實:選取一些生活中的場景會使小説看起來更逼真。

書販(身材很高外表整潔 透出寒酸 灰色衣服 灰色箱子 稀疏、泛白的金黃色頭髮蘇格

蘭奧爾卡達羣島人)

書的樣式(八開大小 布面精裝 書頁磨損 印刷粗糙每頁兩欄 版面分段 排得很擠 還有頁碼、插畫)

書的來歷(平原上的村子用幾個盧布和一部《聖經》換來主人不識字, 屬於最下層的種姓)

看書藏書(用放大鏡檢查,排除偽造的可能;把書藏到圖書館裏,就連通向地下室的樓梯都寫得很仔細,偷偷放在陰暗的擱架上)

人物地名真實:小説中,“我”曾經是個圖書管理員,而博爾赫斯本人也曾當過圖書管理員。 博爾赫斯曾説過,他小説中的人名地名絕大部分是真的。由此可見,博爾赫斯對待虛構的態度:讓虛構嵌入現實之中,與現實渾然一體。

4、博爾赫斯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講,現實就是幻想,幻想就是現實。從這個角度看,這樣一部虛構的“無窮無盡”的書在現實中肯定有象徵意義。那麼它可以象徵什麼呢?

無限之物:

如無止境的慾望,無窮大的世界,瑣碎繁雜的生活、強大的異己力量、神祕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數的金錢、無法挽留的時間、變化無常的命運、浩瀚無窮的知識、讓人身心俱疲的愛情等等。

(1941年,博爾赫斯就曾經寫過一個名為《巴別圖書館》的短篇。在那個短篇裏,作者把宇宙想像為“一個數目不明確的,也許是無限數的六面體迴廊所構成的圖書館”這同樣是一個無限之物。)

5、小説主人公“我”對待《沙之書》的態度變化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這一變化過程説明了什麼?請找出有關的詞句具體説説。

(好奇—鑽研—渺小—敬畏—恐懼---逃避/堅持)

起初好奇,然後設法得到,接着是鑽研,但發現對它瞭解越多,不瞭解的部分也更多,於是意識到自己的渺小無奈,緊接着迷失於無法自拔的敬畏,隨之而來的是恐懼,最終選擇逃避、放棄,讓沙之書淹沒在圖書館的書海之中。

面對好奇之物,有時我們會勇往直前,比如那些探索宇宙的科學家;而有時會望而卻步,比如在對待克隆技術是否推廣於人這件事上。我們為什麼不進行到底呢?害怕這個社會陷入混亂。 “我”對《沙之書》態度的轉變過程,其實就是我們在面對未知事物時的心理變化

過程。只是有時我們會選擇堅持下去,有時我們會選擇像小説中的“我”一樣逃避。為什麼最後“我”要躲避這本書呢?

它的無窮無盡讓我害怕。我們已經習慣了“有限”“有序”的概念,突然面對這樣一個無限無序之物時,反而會有一種無所適從感,甚至是恐懼。

我們很多人害怕黑暗,因為它的不可知。我們在面對無法把握的事物時,總會莫名其妙地緊張。正因如此,更顯出這篇小説的真實性,因為它把人在面對無窮無盡之物時的心靈的真實深度刻畫出來了。

7、走近博爾赫斯——迷宮的製造者

在20世紀60年代,拉丁美洲的文學出現了興盛的局面,湧現出了像胡安、博爾赫斯、馬爾克斯等一大批文學大家。這個時期也因此被稱為是“拉丁美洲文學大爆炸”時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一位作家——博爾赫斯的作品。

博爾赫斯(1899~1986)阿根廷詩人、小説家兼翻譯家,被稱為是“影響歐美文學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有英國血統的律師家庭。在日內瓦上中學,在劍橋讀大學。掌握英、法、德等多國文字。中學時代開始寫詩。1919年赴西班牙,與極端主義派及先鋒派作家過從甚密,同編文學期刊。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193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説集,從此奠定了在阿根廷文壇上的地位。1950年至1953年間任阿根廷作家協會主席。1955年任國立圖書館館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哲學文學系教授。1950年獲阿根廷國家文學獎,1961年獲西班牙的福門託獎,1979年獲西班牙的塞萬提斯獎。

博爾赫斯是一位只寫小文章的大作家,他一生都沒寫過長篇小説,可以説是一個“以小文章而成大氣候”的作家。博爾赫斯對自己的評價:“我是一個作家,但更是一個好讀者”。讀書在博爾赫斯的一生中是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活動。博爾赫斯的一生幾乎都是以書為伴的。他從小沉浸在父親巨大的藏書室中,工作後又擔任圖書管理員、圖書館館長。1955年被任命為國家圖書館時他的雙目幾近失明,但博爾赫斯仍以口授的方式繼續寫作,成就驚人。博爾赫斯最有名的小説有兩部,還有一部是《小徑分岔的花園》。

他的婚姻生活並不如意。他長期獨身,由母親照料生活,直至68歲才與孀居的阿斯泰特?米連結婚,3年後即離異。母親辭世後,他終於認定追隨他多年的日裔女祕書瑪麗亞?兒玉為終身伴侶。他們1986年在日內瓦結婚。同年,一代文學大師在日內瓦逝世。

三、探究與昇華

1、 小説中還有很多富有深意的內容可以去挖掘,比如:

博爾赫斯為何把書的結局安排在圖書館?

小説中的“我”為何把“沙之書”和《一千零一夜》放在一起?

為什麼是“沙之書”而不是“石之書”?“木之書”?“鐵之書”?

“你的沙制的繩索”有什麼含義???

2、寫一篇讀後感。(作業)

參考文章

“沙之書”,是一本既佔據有限空間,又能夠無限繁衍像恆河中的細沙一般無法計數的魔書。每個人都有這本書,作者就是我們自己,記載着各自的精彩,各自的無奈,各自的困惑。

我們不知道我們什麼時間來到這世上,就象《沙之書》,有封面有首頁,卻不知道從哪一頁開始,序是我們的父母寫上去的;我們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會離開,就象《沙之書》,知道會有封面會有底頁,卻不知道從哪一頁結束,跋是別人寫上去的。至於目錄,有信仰的人會説是上帝編的,沒信仰的人,消極的會説是命運編的,積極的會説是自己創造的我們是正文的作者,卻不認識書中的文字,細看來只是一串串的腳印,有深有淺,有前進,有後退,有徜徉,有徘徊。我們不知道會在哪裏短暫停留,也不知道會從哪裏重新上路日子重複的流過,故事不重複的發生,沒有一頁的內容是相同的,隨時有不可預知的內容增加。我們剛看清楚現在的樣子,而現在已成了剛才成了昨天成了歷史。回看前面,我們知道某些事已發生,但我們想不起記載在哪一頁,甚至想不起它已發生過;翻看後面,後面還是空白,我們知道有些事將發生,終不知會發生在哪一頁。

我們會經常翻看這部書,總想弄清楚這部書的內容,弄清楚人生的奧祕,想知道我們的前生是什麼,想知道我們的後世是什麼,想知道我們有靈魂嗎,想知道死後靈魂會在哪裏停泊,想知道我們到底為什麼活着,想知道這到底是怎樣一個世界,想知道情為何物。(於虎琴)

第三篇:《沙之書》教學案例

《沙之書》教學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學期我們進行的是人教版選修教材“小説與戲劇”系列中的《外國小説欣賞》的學習。新課程標準對於這一模塊的學習要求是:1、培養閲讀古今中外小説的興趣,從優秀的小説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態,學會尊重、理解作品中體現出來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恰當的評價;3、學習鑑賞小説的基本方法,提高閲讀能力和鑑賞水平;5、留心觀察社會生活,豐富人生體驗,有意識地積累創作素材,嘗試創作小説。本單元的欣賞主題是“虛構”, 幫助學生了解博爾赫斯作為“玄幻型”作家的小説的虛構藝術,從而培養學生高格調的審美情趣及豐富其想象力,提升其人生境界,就成了此課教學的重難點。

二、案例描述

課前請學生了解博爾赫斯的生平及作品;其次請生熟讀《沙之書》。上課後我以講故事的形式導入:“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 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讓同學們對“無限”有所感觸。接着讓學生談初讀的印象,再請學生複述小説。設計這個環節既可以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更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思考“《沙之書》,一本的書”。 同學聯繫文中有關的語句,從時代、版本、文字、頁碼、插圖、重量等方面討論之後明確:《沙之書》,一本無限的書,像沙一樣,變幻不定,無始無終,無窮無盡,不斷“生長”,不可靠的、神祕的、荒誕的??大家一致認為生活中這樣一本無限的書是決不存在的,博爾赫斯是藉助其非凡的想像力為我們虛構了這樣一本玄幻神祕的書。

明明是虛構,但博爾赫斯就偏偏想讓大家感覺到它的真實存在,這篇小説哪些地方讓你感覺很真?文章中有哪些因素使故事趨向合理性?書的來歷,交易的過程,對書的描述,跟書有關的動作,跟書有關的心理描寫甚至想象??跟“沙之書”有關的真實合理的地方,學生都找出來了。還有學生注意到了作家博爾赫斯採用第一人稱的敍述方式向我們講述這個故事,相比於傳統小説多用第三人稱敍述,它更顯真實,彷彿這個荒謬的事件是他親身經歷的;並且敍事者“我”與

博爾赫斯本人有着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都生活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曾經長期在國立圖書館工作,都對藏書充滿了痴迷,這種我、“我”相似就更加製造了小説的“現實感”。

沙之書代表無限,代表神祕,那麼生活中還有什麼東西也是無限神祕的?時間與空間、宇宙、未知的事物、知識、思想、命運、慾望??這本書顯然是有象徵意味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是什麼?無限的世界。這一意象的意義也有着很切實的現實價值。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讓學生感受博爾赫斯小説創造中虛構手法的巧妙:書外表是有形的,真實的,書的內容卻是虛幻的,奇特的;情節人物是真實的,表現的卻是虛幻的東西。真實和虛幻編織在一起,使得小説亦真亦幻,魅力十足。虛構的目的不僅僅侷限於現實的真實,更是一種想象的真實。

常人若身陷流沙恐怕一如身陷絕望了,痴迷於“沙之書”的我對“沙之書”態度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就如書上所説:“夏季已近尾聲??是一件詆譭和敗壞現實的下流東西。”“我”由對它好奇和鑽研轉化為越來越深的恐懼,覺得它是可怕的怪物。為什麼會恐懼?引進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一段話:“當人們想通過實驗來探索自然的時候,自然變得多麼詭譎啊!??我相信神祕,坦率地講,我有時以極大的恐懼面對這種神祕。換句話説,我認為在宇宙中存在着許多我們不能覺察或洞悉的事物,我們在生活中也經歷了一些僅以十分原始的形式呈現出來的最美的事物。只是在與這種神祕的關係中,我才認為自己是一個信仰宗教的人。”無知者無畏,面對無限的星空,我們平常人只是感歎:啊,真美!而科學家們勇敢地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發現了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等等,當他們無論是用科學還是心靈抵達這個無限的世界時,內心必定充滿深深的恐懼,然後為人類的自身的存在和處境悲哀。同樣,“我”出於對“沙之書”的好奇而設法獲得它,得到後卻漸漸意識到在無限面前自己的渺小無奈,緊接着迷失於無法自拔的敬畏,隨之而來的是恐懼,最終選擇逃避、放棄。這一環節的設計就想讓同學瞭解作者寫作這個故事的主旨所在:在無限面前人類是多麼的渺小、無所適從、恐懼。

小説結尾讓沙之書淹沒在圖書館的書海之中應該是最出人意料的情節之

一。請大家發揮想像,再虛構一個不同的結尾。有轉賣的,有藏起來的,甚至有繼續看下去直至瘋癲的,一般都還是博爾赫斯風格,在令人敬畏之物面前.選擇停步或選擇逃避放棄。在求知的路上科學探索的路上,我們需要進取與開拓的精神,可以選擇另一種結尾:在無限的“沙之書”面前努力進取,最終解開了祕密。

那博爾赫斯式為什麼選擇了這樣一個結尾呢?你覺得哪種結尾更真實?其實,面對無限,人類往往是渺小的,甚至是無助的,這種感覺很真實地在我們心中存在。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同學認識到小説除了前面大家找到的真實性之外,本文揭示的事理更為真實——人類面對“無限”時無所適從。虛構最大限度地接近心靈的複雜活動,從這一層面來説,虛構是更高意義上的真實。在小説創作或者藝術創作當中,虛構與真實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界限分明,它可以“彷彿水消失在水中”(博爾赫斯)。

要想真正領略這篇小説的魅力,我們還要了解小説的作者。介紹博爾赫斯的相關內容:他一生都生活在圖書館中,讀書是他生活中一項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活動。安靜的、迷宮式的圖書館與現實世界本不同,而且書的世界又可以讓人展開想像,穿越時空,任意遨遊,這些都讓博爾赫斯時時心生惶惑,不禁生髮“此身何處,此生為誰”的疑問。也許現代科技知識可以解釋很多問題,卻始終無法解釋人對自身命運的迷惑,無法停止人對時間、空間永恆的追問。就在博爾赫斯被任命為國立圖書館館長的時候,雙目近乎完全失明,但他仍堅持以口授的方式繼續寫作,成就驚人。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同學們瞭解作者,解析創作心理,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走近這個偉大的人!

根據現代主義小説特點,人們認為小説是在虛構故事中,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並將其訴諸散文化語言文字的敍述藝術。現代主義小説是創造心靈的世界,追求內心的真實。虛構是小説的生命,可以這樣定義:小説是作家憑藉想象虛構的一個世界。請 想像:有一天,你突然變成了一隻鳥??寫出你飛翔的感受。

三、案例分析

陳舊的知識是影響外國小説教學的瓶頸,有效教學的突破口在於知識的更新。 學生對於小説比較熟悉,此前也接觸過很多的小説,但一般都是傳統的小説。傳統的觀點認為,小説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而現代小説,人物性格越來越模糊,甚至連外貌都不清楚;情節不那麼重要,有的就根本沒有情節;模糊了時間和地點,提供的場景是虛幻的,很難斷定故事發生在什麼時代、什麼地點。現代主義小説熱衷於抽象、符號化,以虛構、寓言的形式揭示人類存在的本質。《外國小説欣賞》按主編曹文軒教授的説法就是要“引入較新的學術成果,清洗關於文學、小説的一些陳舊認識”。

像在其他的一些有名的短篇裏一樣,博爾赫斯熱衷於對永恆、荒誕的神祕故事的表面化陳述,他在設法引導你思考,讀這本書就像讀人生。如何讓學生轉變自己的有關認識,瞭解小説的虛構藝術,豐富其想象力,提升其人生境界呢?如何在教學中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的,不是刻意追求,而是不露痕跡,我苦苦地思索着。面對這樣的教學設計,我不知道我是否找到了真正的方向,可我願意做這樣的嘗試。小説中的“我”還是在惶惶不安中放棄了“沙之書”,有一種朝聖者的謙卑。畢竟這僅僅是一個故事,也許,面對無限,我們還應該在敬畏之中存有一份挑戰進取的勇氣,包括對《沙之書》的教學。

在實際的操作中也還有很多值得思索的地方:

1、我所教的是理科學生,雖然一再強調預習的重要性,可還是有為數不少的學生課前沒有看過書。這樣的小説欣賞,老師愛講,學生也愛聽。但是我們的學生很現實,他們知道大學聯考是不可能考這些的,所以對於作業他們非常馬虎。如何能將新課程的理念落實,有效地大學聯考接軌,這是值得我們探究的。

2、知識更新促使建構起新的知識範疇,但不能為了知識(概念)而講知識。知識只是提供一個交流的範疇,是幫助閲讀欣賞的手段,從而使我們有更多的方法解讀小説。所以,教學不應該落在能否給知識下定義,而是看學生能否運用知識解讀作品。教學應該着重幫助學生讀出文學的味道,找到閲讀“這一篇”作品的要津,架設橋樑,到達文學的彼岸。所以我覺得課堂流程的設計、問題的設計必須要下功夫。

第四篇:沙之書公開課

《沙之書》公開課教案

【知識目標】

瞭解博爾赫斯(請你支持:www.haoworD.cOm)及其創作。

領會《沙之書》的內容與題旨。

理解“虛構”對於《沙之書》表達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虛構”對於《沙之書》表達的重要性。

【情感目標】

能以積極健康的心態看待“無限”,超越現實的障礙。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準備】印發關於作者的生平介紹

完成預習作業:1.整理文中所出現的生僻字詞並簡單概括故事梗概

2.圈劃中“沙之書”的特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當代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因他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而聞名遐邇,記得他獲得2014年耶路撒冷文學獎,在頒獎典禮上發表過一篇題為《永遠在蛋的這一邊》的演講稿,開頭是這樣的(ppt)(略)

二.整體感知

故事梗概簡單概括(ppt)

一個退休的圖書館員從陌生的《聖經》推銷員手裏買下了一本“沙之書”,沉迷於它的神祕並陷入了對不可知的恐懼,最終把這本書藏在了圖書館的陰暗角落。

三.文本研讀

1、這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呢?它有着怎樣的特性呢?結合課文句子來談談。 像沙一樣,變幻不定,無始無終,無窮無盡,不斷“生長”?? 神祕荒誕玄幻奇妙??無限

2、沙之書的真實性體現在哪裏?文章中有哪些因素使它的故事趨向合理性?

交易過程的描述 (語言 動作神態心理等)

“沙之書”本身的描述

開頭部分的幾何原理(數學術語哲學合理性)

意象的意義有現實價值

第一人稱我“我”相似

小結:由此可見小説中虛構的巧妙之處。(ppt)

3、(1)想象階段:

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設想一個和博爾赫斯不一樣的故事結局。

(2)比較階段:

小結:虛構要最大限度地接近心靈的複雜活動。

(回答課前疑問:我的回答是:通過講述精巧的謊言,通過編造看起來是真實的虛構故事,小説家能夠把一種真實帶到新的地方,賦予它新的見解)

(3)聯想階段

小結:至此,我們無法不讚歎博爾赫斯藝術與哲學融為一體的寫作技巧。或許,博爾赫斯的書就是一本“沙之書”,其中那些玄之又玄的祕密,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思考空間。

四. 課堂拓展

請以《----讀博爾赫斯的〈沙之書〉》補充正標題,顯示你此課的收穫。

五. 作業佈置:

“在文學家中有一小批人,他們不滿足於停留在精神的表面層次,他們的目光總是看到人類視界的極限處,然後從那裏開始無限制地深入,寫作對於他們來説就是不斷地擊敗常規‘現實’向着虛無的突進,對於那謎一般的永恆,他們永遠抱着戀人似的痛苦與虔誠。

——殘雪

閲讀“讀本”上博爾赫斯的《圓盤》和加繆的《西西弗斯神話》,來體會人類精神追求所帶來的一系列真實的心理。

第五篇:《沙之書》教學設計

《沙之書》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博爾赫斯其人及其作品集;

2.初步感受博爾赫斯小説中虛構與想象、事實與真實交織的魅力;

3.培養學生在寫作中的虛構能力。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1.領會“沙之書”的寓意;

2.把握虛構與真實的統一;

3.打破傳統文學作品的現實主義束縛,理解虛構對於小説的重要性。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語

我們很熟悉一個人:他是一位聞名遐邇的音樂家,但是卻在音樂創作的頂峯時期失去了聽力,這個人就是貝多芬;今天,我們又將認識一個人,他以讀書和協寫作作為生命中最重要的兩件事,他被任命為國立圖書館館長,晚年卻雙目失明,但是仍以口述的方式繼續創作,他曾經寫了一首詩向上帝致敬:“他以如此絕妙的諷刺,同時給了我書籍和失明??”這個人便是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

(二)作者介紹

博爾赫斯(1899~1986)阿根廷詩人、小説家兼翻譯家,被稱為“影響歐美文學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被視為“魔幻文學的鼻祖”。博爾赫斯是幻想文學的先驅,是一個“玄想型”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在東方異國情調的背景中展開,荒誕離奇且充滿幻想,帶有濃重的神祕色彩。

重要作品有詩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激情》《面前的月亮》《聖馬丁的手冊》《影子的頌歌》《老虎的金黃》《深邃的玫瑰》,短篇小説集《惡棍列傳》《交叉小徑的花園》《阿萊夫》《死亡與羅盤》《布羅迫埃的報告》等。還譯有卡夫卡、福克納等人的作品。

(三)整體感知

1.你能用簡短的語句列出一張情節結構表嗎?

開端:陌生人上門推銷書籍

發展:“我”設法得到了“沙之書”

高潮:“沙之書”使我煩惱不堪

結局:“我”把“沙之書”藏進了圖書館

(四)文本分析

問題探討一、“沙之書”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以“用一個詞語概括《沙之書》的特點作為導入,引出學生回答。答“神祕”“奇妙”均可,接下來讓學生具體回答)

2.“沙之書”有哪些特性?

1.異乎尋常的重量2.裏面的文字是我不認識的3.頁碼的排列引起了我注意4.儘管一頁頁的翻閲,鐵錨圖案卻再也找不到了5.封面和手之間總是有好幾頁。彷彿是從

書裏冒出來的。6.這本書的頁碼是無窮盡的。沒有首頁,也沒有末頁7.插畫沒有一張重複??

問題探討二、小説主人公“我”對待“沙之書”的態度變化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

1.吃驚;惶恐;口瞪目呆;2.佔有它的幸福感;怕它被偷掉;3.擔心它並不真正無限;4.成了那本書的俘虜,幾乎不在上街;5.領悟到那本書是個可怕的怪物;6.覺得它是一切煩惱的根源,是一件詆譭和破壞現實的

下流東西;7.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無限的書燒起來也無休無止,使整個地球烏煙瘴氣,8.趁工作人員不注意的時候,把那本書偷偷地放在一個陰暗的擱架上?? 總結這種變化:好奇——鑽研——敬畏——恐懼——逃避

問題探討三:由探討態度變化的原因得出“沙之書”的象徵意義及作者的寫作目的。

(1)你認為“沙之書”可能象徵什麼?無限之物:如無止境的慾望,無窮大的世界,瑣碎繁雜的生活、強大的異己力量、神祕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數的金錢、無法挽留的時間、變化無常的命運、浩瀚無窮的知識、讓人身心俱疲的愛情等等。

(2)題旨:小説通過虛構,運用象徵,使無窮無盡這一概念形象的展現出來,並將人們面對無限的那些無所適從的心理真實地從小説中凸現出來,當人物和情節變得無足輕重時,剩下的便是“無限”和人類面對“無限”時無所適從的真實,深刻地揭示了主題。

(五)本單元話題探討:虛構由“這樣的一本書存在嗎”導入,得出“虛構”這一結論,再作進一步分析。“虛構的東西必須給人真實的感覺,必須符合生活發展的邏輯。” 事情是假的,但讓人感覺像真的一樣——“藝術真實”

“把虛構巧妙地偽裝起來”

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牀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他仰卧着,那堅硬得像鐵甲一般的背貼着牀,他稍稍一抬頭,便看見自己那穹頂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塊弧形的硬片,被子在肚子尖上幾乎待不住了,眼看就要完全滑落下來。比起偌大的身軀來,他那許多隻腿真是細得可憐,都在他眼前無可奈何地舞動着。

——卡夫卡《變形記》

(這部分可以加入對《西遊記》的解讀)

探討:作者為了強調“沙之書”及他寫的內容的真實性在文中特意交代了那些內容?

1、直接説明:不過我的故事一點也不假;

2、書販長相:身材很高;外表整潔;灰色衣服;灰色箱子;頭髮

3、書的樣式:八開大小;布面精裝;書頁磨損;印刷粗糙;頁碼;插畫;

4、書的來歷:平原的村子;用幾個盧布和一部《聖經》換來;主人不識字;

5、交易過程:退休金和花體字的威克利夫版《聖經》交換;

6、看書藏書:用放大鏡檢查,排除偽造的可能,偷偷放在陰暗的擱架上。

(六)結語

美國作家納博科夫如是説——一個孩子從尼安德特峽谷裏跑出來大叫:“狼來了”,而背後果然緊跟一隻大灰狼——這不成其為文學;孩子大叫“狼來了”,而背後並沒有狼——這才是文學。那個可憐的小傢伙因為扯謊次數太多,最後真的被狼吃掉了純屬偶然,而重要的是下面這一點:在叢生的野草中的狼和誇張的故事中的狼之間有一個五光十色的過濾片,一副稜鏡,這就是文學藝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