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如何教學生寫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W

第一篇:教學生寫讀後感

如何教學生寫讀後感

教學生寫讀後感

讀後感,顧名思義,要先有“讀”,而後才有“感”可言,它將閲讀與寫作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閲讀了一篇文章、一本書、一首詩??而後將自己的感受、心得、體會寫下來形成文字,就是讀後感。

注意點:1、吃透文義。寫讀後感之前,索要寫的對象文章或者書籍要讀透,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如果讀不透,寫的時候就會東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

2、是自己在寫讀後感,是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千萬不要説教別人,令人味同嚼蠟。我看過一個學生的讀後感,從頭到尾除了概括引用原文之外,就是在對別人指手畫腳,搞了很多名言名句鑲嵌其中,滿以為光彩奪目,實則堆砌材料。讓人不願意讀下去。這是很多學生寫作的共性。

一、瞭解“經典式”讀後感的結構模式

讀後感也離不開“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觀點、看法,“讀”與“感”之間,還要有“感點”前後銜接。因此,讀後感的中心一般結構模式可以如下圖所示:

述讀(前提)發感(論證)感點(橋樑)結感(昇華)

在這個結構模式中,“感點”是關鍵,沒有了感點,讀後感也就失去了靈魂,也就無所謂“讀後感”。感點,就是你讀後最有感受的地方或者點。

在整篇文章中,感點在“述讀”與“發感”之間起着橋樑的作用,是結構全文的紐帶。“感點”承接“述讀”。讀後感的寫作,必須是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讀”是“感”的前提和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結果。“感點”也領起“發感”,它是發感的依據。發感必須圍繞感點展開論述,對感點發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議論為主,突出一個“感”字。“結感”收束全篇,昇華感點,是“感”的歸宿。

注意:很多學生的讀後感,複述完故事內容,就開始寫感,翻來覆去,就幾句話,就是多寫一點,也是不着邊際,一盤散沙,主要是缺乏“感點”這個橋樑,顯得很突兀,過度不自然,不順暢。

二、掌握“經典式”讀後感的寫法

第一步:擬主標題,這一部很重要。很多學生直接寫《xx》讀後感,別人讀的時候就引不起興趣,會想到這樣沒有主題的讀後感會不會浪費時間呢?如果有了一個非常醒目的標題,就會讓人有一種樂於閲讀的心思。所以,雖然也可以不要主標題,但是我還是建議擬主標題。過江龍進來的文章都學會了擬主標題,如:《愛是戰勝邪惡的天然屏障--讀《哈里·波特與魔法石》有感》、《擁有一顆平常心--讀《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有感》、《謙虛功的基石—讀《謙以行善,金榜提名》有感》等等。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個人擁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一樣,先是好看了三分呢。

注意點:標題一定要高度濃縮你的感悟心要。不要泛泛而寫,一定要結合感點,否則會弄巧成拙,貽笑大方。

第二步:述讀——引

講述:在通常情況下,要圍繞感點,引述材料。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地簡述原文相關內容。寫這部分內容就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

注意點:1、在述讀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簡,不能大段大段地敍述所讀書籍、文章的具體內容。

2、對於原文的述讀,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

3、篇幅較長的,只能夠是簡述與感點有直接關係的部分,而與感點無關緊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愛了。

4、“述讀”材料要精簡、準確、有針對性,這是讀後感成功的第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5、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了一半。這一部分如果拖沓宂長或者與主題不相符,就會讓人反感。

第三步:感點——議

議,就是緊承前一段“述讀”所引述的材料,針對材料進行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也就是中心論點。

注意點:感點的提出,要有與之相關的所讀材料。如果沒有述讀的這部分材料,感點就是無源之水,流而不遠;感點也只能是空發議論,泛泛而談。所以,不管述讀在感點之前,還是在感點之後,首先要有述讀的存在,其後才能有感點的成立

第四步:發感——聯

“發感”就是對“感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這一部分是讀後感的主體部分,是對感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感點的正確性,或正面論、反面證證明感點的合理性。

注意點:1、所擺的事實、所講的道理都要圍繞感點來展開,而不能遊離於感點之外。也就是你選的例子和所講的道理和感點要有共鳴,不能另立一個論點。否則,就會不知所云,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有一些學生在聯繫實際的時候,所選的題材和感點貌似相似,仔細一對比,表達的思想不一樣,這樣就讓讀者看不明白你在説什麼了,切忌。

2、發感還要聯繫實際,深入論證。聯繫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繫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繫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有時候還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

3、聯繫實際,要有針對性,必須緊扣感點,而不能泛泛而談,不能脱離感點隨意聯想,不着邊際。

第五步:結感——結

結感就是收束全文,既可以迴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

注意點:1、不管怎樣結尾,都要與前面的幾個部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不能是橫空出世,説一些不着邊際的話。表決心式的結尾也行,但是容易落入俗套,有虎頭蛇尾的感覺。

2、要結得自然,順理成章收束全篇。或發人深思,或氣勢磅礴,或首尾呼應,暗合標題,都不失精彩。

讀後感,是讀書筆記的一種形式,指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後,把自己的感想、收穫寫下來。 讀後感的內容一般有兩種:

①受到的感動、啟發或教育;

②學到的新知識。

讀後感,顧名思義,是先讀後感。讀是基礎,只有在讀的過程中受到了感動,或得到了收穫,才有感的內容可寫。

這裏要提出一個詞:感點。

感點——指讓你最受感動的那一點(或方面)。實際上,也就是前面講的“觀點”(主題)。 同樣一篇文章,若讓全班同學來寫讀後感,可能每位同學寫出的側重點都不同,也就是感點都不同。

同樣一篇文章,若要你來列感點,你也可能會列出許多個來,但具體在寫讀後感的時候,你則只需選擇你認為最重要的一個感點來寫即可。

如童話名著《綠野仙蹤》,就可列出如下感點:

世上無難事;團結就是力量;我變得勇敢、自信了……

你只需選其中一個讓你感觸最深的感點來寫就行了。

讀後感的擬題方式一般有兩種:

1. 直接擬題。如:

讀《……》有感;《……》讀後感;讀《……》後想到的;《……》讀後;讀《……》的感想;我讀《……》;讀《……》;讀《……》後;讀《……》後的感想。

2. 以感點為正題,以“——讀《……》有感”為副題。如:

世上無難事

——讀《綠野仙蹤》有感

團結就是力量

——《綠野仙蹤》讀後感

我變得勇敢、自信了

——讀《綠野仙蹤》

寫讀後感三忌:

1. 大段抄錄原文,變成了“讀後抄”。

2. 針對原文內容,大段寫檢查,作保證,變成了“檢討書”。

3. 脱離原文內容,節外生枝,使讀和感脱節、無關。

説明:此方法也適用於寫觀後感

第二篇:我教學生寫讀後感

我教學生寫讀後感

習作七要求學生寫一個語文課本里的小故事,也可以寫一寫學完課文以後的啟發。我覺得前者沒有可訓練的價值,就打算讓學生統一寫後者——一篇讀後感。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講,想寫好讀後感是有一些難度的。教學的時候,我分這樣幾步進行:

一、 講解理論,明確方法。

1、懂得什麼叫讀後感。

所謂“讀後感”,是讀書筆記的一種,就是指讀完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一句名言等自己的感受或得到的啟發。

2、懂得讀後感的結構。

題目(注意扣住中心,並寫上副標題)

一、點,簡述文章內容,點出作品帶給自己的感受——亮出觀點句。可以是一個道理、人物分析等。

二、感,這是重點段。

引議,先圍繞?感?引用原文,可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的説,也可以直接引用原文的語句,夾敍夾議。

聯議,聯繫課外舉事例。如:名人、社會、普通人、周圍人、自己等;如正面例子、反面例子等。夾敍夾議。

三、結,迴應原文,可以強調觀點,提出希望,發出號召。

二、 對照範文,強化方法。

針對學生的理解程度,我考慮到,僅僅懂得寫法還不夠,應該給學生做個樣子看看,於是我從兩個角度——人物分析和揭示道理寫了兩篇下水作文。如下:

成功來自於精益求精

——讀《詹天佑》有感

一、我懷着崇敬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讀了《詹天佑》這篇文章。文章記敍了詹天佑這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不畏帝國主義者的嘲笑,成功地主持修築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京張?鐵路。 我深深地被詹天佑那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所感動了懂得了?只有精益求精,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二、課文中談到,詹天佑常常勉勵工作人員説:?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説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詹天佑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得他勘測線路的時候總是一絲不苟,不忘?周密?二字,他每一個細節都做足做細,才成功地修築了京張鐵路,並且提前兩年竣工,為我們祖國爭回了榮譽。其實,每一個成功的科學家都是靠着這種精神才取得偉大的成功的。

化學史上被稱為?第三位小數的發現?也是一個極好的例子。1892年英國科學家瑞利多次測定發現,從空氣中得到的氮氣每升重1.2572克,從氮氣的氧化物中得到的氮氣每升重1.2506克,兩者在第三位小數上相差0.0066克,相當一個跳蚤的質量。瑞利沒有忽略這一差異,更不認為是實驗本身的?誤差?加以?修正?,而是反覆研究,最終發現了惰性氣體。試想瑞利如果忽視了小數點第三位差異,會使惰性氣體發現推遲多少年呢?化學史上這一著名的發現,真正體現了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

讀着讀着,我想起了自己,這種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不正是做事馬馬虎虎、敷衍了事的我所缺少的嗎?我可是一個十足的?馬大哈?。平時,?寫作業堅決不檢查?是我的個性。為此,爸爸媽媽曾多次苦口婆心地勸我,寫完作業後一定要檢查、檢查、再檢查,可我卻把這些忠言逆耳當作耳旁風。有一次,我以極快的速度寫完了對於我來説是超簡單的數學題。然後,畢恭畢敬地給老爸檢查。爸爸瞄了一眼,問道:?你認為你做對了嗎??我立即脱口而出:?我想也許應該可能對了吧!?可結果卻出乎我意料——錯了!

三、讀了《詹天佑》這篇文章後,我很受啟發,詹天佑精益求精的研究態度告訴我:擁有了這種精神,我將來也一定會獲得成功!

祖國在我心中

——讀《詹天佑》有感

一、詹天佑是我國的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從北京到張家口的這一路段,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築成功的。這是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鐵路幹線。讀了《詹天佑》這一課,我被他的愛國之情深深感動!

二、 詹天佑回國後,滿腔熱忱地準備把所學本領貢獻給祖國的鐵路事業。清政府任命他為總工程師,在修築鐵路的過程中,他遇到了種種困難。他常常在狂風怒號,黃沙漫天,如果一不小心就會墜入深谷的地方工作,他不顧外國人的嘲笑,他始終在野外工作。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讀着讀着,我不由地讚歎:?多愛國的詹天佑啊!?他那強烈的愛國心是無法用文字表達出來的。在有困難時,他居然還想着國家,想着要為祖國爭光。這條鐵路在他的建設下僅僅4年就竣工了這是多麼偉大的工程啊!

我突然想起了?導彈之父?錢學森,為了更好地報效祖國,錢學森早早的留學美國,師從美國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馮?卡門。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了,祖國要錢沒錢,要設備沒設備,但錢學森那顆急切歸國的心絲毫沒有動搖。他在美國有着優越的生活條件,若是別人,早就沉迷於巨大的誘惑之中,而錢學森卻沒有。優厚的待遇、美國人的阻撓都沒能攔住他的回國之路。回到自己深愛的祖國後,他嘔心瀝血,為我國的航空導彈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樣一顆赤子之心怎能不讓人感動?

作為一名國小生,我因為自己是一箇中國人而感到驕傲!我覺得愛國首先要從小事做起。升國旗時,少先隊員要行隊禮,不是少先隊員的同學要行注目禮。平時日常生活中要愛護紅領巾,保持乾淨整潔。我們還要好好學習,珍惜每一秒,鍛鍊身體,培養道德,掌握知識,為祖國建設振興中華做準備。

三、詹天佑的故事激發了同學們的愛國之心,希望每一個同學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為創造祖國輝煌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教學這個環節時,我請學生一邊讀範文一邊回顧寫讀後感的寫法,強化他們掌握寫讀後感的結構和注意點。

其中“夾敍夾議”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用紅色標出的部分是議論),也是學生寫作的難點,我就請學生劃出議論的句子,從而直觀的理解什麼叫“夾敍夾議”,一直到他們在實踐中恰當地發表議論。

三、 提供資料,降低難度。

為了讓學生寫好讀後感,我幫助他們把每一篇課文理了一下,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情況完成寫作。

參考內容:

1、《鄭成功》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建設台灣,具有很高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氣節。

2、《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3、《負荊請罪》藺相如顧全大局。道理:只有顧全大局,才能使國家繁榮昌盛。

4、《最後的姿勢》譚千秋老師熱愛學生。道理:人生的價值在於為社會為他人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5、《船長》哈爾威忠於職守。道理:在危急時刻,只有鎮定自若才能轉危為安

6、《愛之鏈》喬伊助人為樂。道理: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7、《小草和大樹》道理1:只有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成功。道理2:學會放棄,學會選擇,才能獲得成功。

8、《輪椅上的霍金》霍金是非凡的科學家,也是一位生活強者。道理:一個人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勇敢、樂觀的面對,就會擁有快樂的人生。

9、《給家鄉孩子的信》巴金熱愛孩子。巴金熱愛祖國。巴金珍惜時間。道理:為社會別人奉獻愛、生命才會開出美麗的花。

10、《錢學森》錢學森熱愛祖國。

11、《詹天佑》錢學森熱愛祖國。道理1:只有精益求精,才能獲得成功;道理2:只有敢於創新,才能取得成功。

12、《鞋匠的兒子》林肯充滿愛心,提倡平等道理。林肯富有智慧。1:即使出身卑微,憑自己的智慧也會獲得成功。道理2:憑自己的智慧與寬容,一定會贏得了大家的信任與愛戴。

13、《冬夜讀書示子聿》道理:書上得到的知識要通過實踐才能真正地瞭解。

14、《觀書有感》道理:人只有不斷讀書,才能不斷增加智慧。

15、《學與問》道理1:三人行,必有我師。能者為師,才能增長智慧。道理2:只有把“善於觀察”和“勤學好問”結合起來,才能學有所得。

16、《養成讀報的好習慣》道理:養成“勤讀報、會讀報”的好習慣,使人受益終身。

17、《姥姥的剪紙》道理:熟能生巧。

以上內容講完後,我問學生:“你們覺得難寫嗎?”都異口同聲:“不難。”“能寫好嗎?”“能!”

我相信他們應該能寫得很好!

第三篇:我是這樣教學生寫讀後感的

我是這樣教學生寫讀後感的

文章摘要:在教學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又在教學中,用自身的教學實踐事例,去分析、去解決問題。

關鍵詞:閲讀感受習作

十幾年來的語文教學實踐讓我發現,學生在每次單元測驗或期末水平測試中,閲讀和習作是學生失分最嚴重的。就此雖然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也加強了寫讀後感這方面的訓練,可總是收效甚微,學生仍舊較難準確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感受不深或沒有感受。習作既寫不長,內容也淺顯,更沒有深度。

怎麼才能使學生在寫讀後感這方面有一次較大的提高呢?於是我利用業餘時間翻閲此方面的相關教學資料。其中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中對閲讀的闡述讓我不覺眼前一亮,同時也深有感觸。我決定讓學生多讀讀課外書。從書中去感悟文章的中心及作者寫讀後感的方式方法。其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我從學校的圖書室裏選借一些相應的書刊,讓學生課後自行閲讀學習,不明白的可以提問。可我是怎樣知道學生真的讀了呢?於是我又讓學生寫閲讀紀錄卡,將自己所讀書名、主要內容及有關句子摘錄寫下來。這樣堅持做了一段時間後,發現有的大部分能堅持完成少部分學生較敷衍,沒起到太大的作用。

其二,結合以上學生的學習情況,我經過再三考慮,決定讓學生每週寫一篇質量較高的讀後感。在寫之前,我又一次複習了有關讀後感的概念意義及讀後感的表現形式即寫法——讀後感,就是讀了一本書籍或一篇文章,把自己體會、感受或啟示寫下來。寫讀後感,“讀”是基礎,要讀懂文章想告訴我們什麼;感是重點,所謂“感”,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自己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 1

擊。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教他們讀後感的寫法,對於差生,乾脆就給他們固定的格式,照葫蘆畫瓢吧!

其三,課堂中我還時常抓住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用口頭作文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寫讀後感。寫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進步最大的就是優生了,他們不僅能較準確地把握文章的內容,用較簡練的語言概括,同時又能聯繫實際想開去,寫出來的文章可真是合符實際了,我不禁心喜!我也時常把他們的文章——讀後感當範文念;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其他同學也得到了很多寫讀後感的方法,習作水平也不知不覺有了提高。回想我的寫作教學經歷。我思考總結出,寫讀後感還真有以下幾點好處:一是能使學生去多讀書,因為不讀,他們就沒法寫;二是能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因為在讀後感中要簡介所讀文章的主要內容,長期訓練下去,學生的概括能力自然而然就會增強;三是能訓練學生準確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不抓住文章中心,怎麼談感受呢?同時也指導了學生怎樣自學課文,怎樣抓住文章重點句,可謂一舉兩得;第四,順理成章地培養了學生的習作興趣和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以上是我的一點教學隨筆,不成理論。我會將這一教學寫讀後感的方法進行到底。2

第四篇:如何教學生寫好作文

如何教學生寫好作文

我們知道,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是綜合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必須的語文能力,也是一個人語文素養高低的重要標誌。古人科舉應試“一篇文章定終身”有其片面性,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學生作文教學旨在培養學生初步的書面表達能力,這方面基礎打得如何,將影響學生一生。

目前作文教學還存在不少問題,如:學生作文內容空洞,言之無物,學生怕作文,老師叫頭疼。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存在“三重三輕”的現象,主要是:重模仿,輕創作;重數量,輕質量;重指導,輕思考。並且,學生在寫作文時常常會遇到“三難”的攔路虎:開頭難、結尾難、過渡難。針對這些情況,我粗淺地談一談如何讓學生寫好一篇作文。

我們都知道寫作的一般程序是:積累寫作材料----構思文章情節(開頭、中間、結尾)---下筆(包括:要有寫作手法,要有寫作特色,要有創新,等)。

一、積累寫作材料

作文要有材料,材料來自積累,積累來自生活。手中掌握了豐富的作文材料,寫作時就會有事可敍,有理可論,有人可寫,有景可摹,有情可抒,作文的難就會轉化為易,心理上的懼怕也就變為喜歡了。

那麼,應該通過哪些渠道積累作文材料呢?

(一)、背誦積累。熟讀背誦教材中優秀篇章、精彩片斷、優美語句,能使學生從中得到較多的語言儲備,是積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法。讀而不背,寫作就會感到力不從心,詞語匱乏。因此,我們應加強背誦訓練,強化記憶,積累起終生受用的材料。一般説來,我們可選擇課文中的某些片斷進行背誦,並抄錄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利用課餘飯後,一早一晚,進行吟誦、品味、消化。此外,我們還要摘錄課文中的佳句,在理解的基礎上牢記。這樣,我們能從中熟悉各種各樣的句式、段式、篇章結構方法,瞭解句與句、句與段、段與段、段與篇之間的聯繫,鞏固學習成果,寫作時也就如囊中取物了。

(二)、閲讀積累。要多從課外閲讀中搜集和積累材料,通過自學閲讀,隨時摘錄,堅持寫讀書筆記,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並要善於把摘錄的材料進行分類,如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等。

(三)、生活積累。積累來自生活,生活好比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盈溪水才能長流不竭。我們要運用教材中學到的觀察方法,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觀察生活,留心身邊的事情,從中捕捉和積累作文材料。還要參加多種形式的活動,如參觀、旅遊、勞動、科技活動等,以擴大見聞,豐富知識。此外,要勤於動筆,及時作些記錄,堅持寫觀察日記,作好文字積累。

通過以上多種渠道的積累,胸中有材料,日積月累,寫作時就會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寫作能力的提高,便指日可待了。

二、總體把握文章

(一)、提高認識事物和表達事物的能力。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指出:“寫任何東西決定於認識和經驗,有什麼樣的認識和經驗,才能寫出什麼樣的東西來。反之,沒有表達認識的能力,同樣也寫不出好作文”。

(二)、把認識結構作為作文的核心。包括學習知識,觀察積累,記憶儲存,訓練思維,豐富想象,培養情感,鍛鍊意志;從説到寫,推敲修改,多讀勤寫。

(三)、樹立大作文觀,聽、説、讀、寫有機結合 。

一要注重審題;二要明確寫作目的,立意要新;三是選材要有根據;四要講究謀篇技巧,安排好篇章結構;五要注意文章分段,事先列小標題,作文提綱;六要注重文章寫法,因文用法;七要妙用語言,用思想調遣語言。學會五種立意法:以事贊人,直抒胸臆,借物喻理,觸景生情,託物言志。

(四)、作文大目標的逐年級分解:一年級字詞,二年級句子,三年級片斷,四年級篇章,五年級綜合,六年級提高。

(五)、實施五項訓練。

要紮紮實實地進行五項訓練:字詞訓練,句子訓練,段的訓練,篇章訓練,生活現場訓練。

三、開頭、中間、結尾

(一)、開頭——吸引眼球

俗話説“萬事開頭難”,作文亦如此。其實,作文的開頭是由作文的內容、體裁、讀者對象、構思技巧和作者的寫作功底決定的,因此很難有一個統一的要求。但是,對於學生來説,學一點作文開頭的基本知識,拓展一下作文開頭的思路,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作文開頭有這樣幾種模式:(一)、開門見山,直入正題式。如《桂林山水》的開頭:人們都説:“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們乘着木船盪漾在灕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二)、提出問題,引導思路式。如《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的提問:我們應當認真考慮:所選擇的職業是不是真正使我們受到鼓舞?我們的內心是不是同意?我們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種迷誤?我們認為是神的召喚的東西是不是一種欺騙?但是,不找出鼓舞的來源本身,我們怎麼能認清這些呢?(三)、描寫環境,渲染氣氛式。如《我心歸去》的開頭:我在聖﹣納塞爾市為時一個月的“家”,是一棟雅井的別墅。兩層樓的六間房子四張牀三個廁所...(四)、回憶聯想,倒敍開頭式。如《爺爺永遠活在我心中》的開頭:每當我拿起那張已經焦黃的照片時,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在十年動亂中慘遭迫害致死的爸爸來。(五)、佈下疑團,引人入勝式。如《大力士=小螞蟻》的開頭:小螞蟻,只有線頭那麼大,多不起眼兒呀。大力士和小螞蟻劃等號,你説不是怪事嗎?(六)、揭示矛盾,引出故事式。如《十八歲和其他――兩代人的矛盾》的開頭:“父與子”時常被看作是對立的兩方,意味着思想的衝突,觀念的差異,新與舊的不同,進步與保守的矛盾。

(二)、中間——形象生動

如何把段落寫具體呢,一般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用數字具體地寫出事物的大小。2、用比喻來狀物。3、用形容寫出事物怎麼樣。4、寫出事物的外形牲特徵。5、寫出事物的色彩怎麼樣。6、寫出事物怎樣變化。7、寫出周圍環境怎麼樣。8、寫出不同的聲音。9、寫出怎樣進行活動。10、寫出人物的外貌。11、寫出人物是怎樣對話的。12、寫出人物的內心活動。

(三)、結尾 ——點睛之筆

結尾,一般來説就是總結全文,照應開頭,畫龍點睛。只要能能形式新穎,有點精之筆就行了。

雖然這些只是我的一些建議,還有很多不全面的地方,但對於學生提高寫作水平還是有一些幫助的。最後我還有一點要提醒大家:寫作就如寫日記。全國知名班主任魏書生曾經説過:“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如果讓我談最重要的一句話,那就是堅持寫日記,寫命題日記。”所以説寫日記也可以提高你的寫作水平。

第五篇:教學生寫時代文章

教學生寫時代文章

作文教學在國中語文教學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往往是老師指導老生常談,學生寫來千篇一律;同一個錯誤,糾正一百次,還有一百零一次。如何走出這個作文教學的低谷呢?筆者經過多年摸索,逐漸積累了一些體會,今拿出來與讀者一起共勉。

要讓學生寫好作文,首先要教會學生觀察生活。由於受傳統教育及教材的影響,學生寫作一提筆就是好人好事,總是讚揚別人,鞭笞自己;所有的作文都是一個模子,好象除了這些“典型”的好人好事,就再也找不到可寫的了。這樣的作文學生寫來沒勁,教師改來更沒勁,永遠也出不了好作文。

“文章合為時而作”,我們現代中學生不寫時代寫什麼呢?古代尚且“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今天,我們生長在信息社會,難道還沒有內容可寫嗎?羅丹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是什麼?生活就是身邊的世界。文學家説:“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我們的優秀學作品都來源於生活。如果施耐庵沒聽到那許許多多流傳民間的水滸小故事,他就刻畫不出那一百單八將的生動形象;如果生活中沒有英勇頑強的鬥士,吳承恩也想象不出孫悟空能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而終成正果。所以我們要寫出有時代氣息的好作文,就必須先學會觀察生活。老師的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觀察生活,而不是始終在那幾篇如出一轍的短文上塗塗抹抹。

有個成語叫“走馬觀花”,這不叫觀察,而且下馬觀花也不一定是“觀察”,只有看到了別人沒看到的特殊的東西,那才叫觀察。老師要教會學生看到那些大家都看不到的東西。比如觀察油菜花,只看到油菜花的顏色、形狀、氣味還不夠,還要看到菜花上晶瑩的露珠、勤勞的蜜蜂,還要看到栽種這大片美麗的農民,看到農民的勤勞、艱辛和痛苦,看到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關注,看到農業的前景。只有這樣“看”,生活才是豐富多彩的,五彩繽紛的。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觀察生活絕不僅僅是看花看草,看人、看事、看書、看報、看電視、聽傳聞等等都屬於觀察生活的範籌,在這麼寬廣的生活領域裏觀察,我們還愁什麼呢?可看的、可寫的不是俯拾即是嗎?

教學生觀察生活的同時,還得思考生活。作文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既是創造,就離不開思考。很多學生作文空洞無物,枯燥乏味,與其説他沒有觀察,不如説他沒有思考。就拿前邊提到的油菜花來説吧,如果老師佈置了這個題目,他

們都會看到油菜花的顏色、形狀、氣味,大部分學生還會看到蜜蜂。如果到此為止,文章就會找不到寫的,幾句話就完了,這就沒有思考。要看到農民、看到“三農”問題,就只有經過思考、經過聯想和想象才能達到。老師在作文教學中,就是要經常性地引導學先觀察生活中的事物,並多角度多層次要地思考,儘可能多地發現他與眾不同的特點及藴涵的精神內核。

筆者這樣對學生反覆訓練 ,發現學生眼界開闊了,思路清晰了。有一個材料作文題,材料是一個美國教授用瓶子代替井,三個比瓶口略小的拴線的小球代替人。他往“井”裏慢慢倒水,要“井”裏的“人”在水滿以前逃出來。這個教授周遊列國,在各地中學生中找三人來拉小球做實驗,只有北京的三個中學生做成功了。因為這三個中學生中有一個在教授開始倒水時就喊:“你一他二我三,快!”他們迅速逃出了這口“井”。有一個學生讀了這則材料後,從這個故事中不僅看到了那個喊口令學生的機智,還想到了他的犧牲精神(因為他在最後),還想到了這個學生之所以有這機智、組織能力和犧牲精神,是與他所愛的教育分不開的,從而想到我們的教育應該怎樣開發學生智力,怎樣注重安全教育,怎樣培養學生組織能力等,寫出了一篇非常優秀的作文。沒有一定的觀察和思考能力,是寫不出這種好作品的。老師就是要致力於培養學生這種觀察和思考的能力。

要教會學生寫作,只教會觀察和思考還不夠 ,還要教他積累生活。薄鬆齡寫《聊齋志異》,是他幾十年如一日地翻查史料、考查史實的成果。要學會寫作,特別是要學會命題寫作,就更離不開積累。如果我們身邊發生的很多大事、有積極意義的事,都在學生頭腦中沒有痕跡,那他寫作時腦中就是一片空白,就感到無物可寫。要積累生活就要隨時把看到的新鮮東西,想到的獨特感受記下來,一旦有空就翻看、思考,寫作的素材就會源源不斷,“問渠哪能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説的就是這個意思。

概括起來,教學生作文,就是教會學生勤動腿,多去觀察生活;勤動腦,對看到的事物多思考;勤動筆,把看到的想到的獨特的東西記下來。這樣,作文就會有血有肉,有時代氣息,有獨特個性,這樣的作文才是大氣文章,才是作文教學的成功。

Tags:讀後感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