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23W

第一篇:《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讀《如何閲讀一本書》有感

應該説是被書名吸引就選了這本書決定看看。

首先,在閲讀心態上作者強調要主動地、積極地、自我要求地讀書。作者認為在閲讀書籍選擇上反對博覽羣書,認為讀書在精不在多,提出“書籍的金字塔”,只有金字塔上層的書才值得精度,其他的則只需瀏覽一遍,甚至完全不需要看。在閲讀速度上,反對那些一味求快的速讀課程,強調在該慢讀的地方要放慢速度讀,重要性不同的句子用不同的速度讀。

其次,閲讀的層次。這應該是這本書最主要的內容。它提到了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和主題閲讀。閲讀的主動性逐層提高,每一層次的閲讀包含同時又超越了上一個層次的閲讀。 基礎閲讀只要弄懂語言符號的含義就可以了,是國小生的閲讀,但很多人終生停留在這一最初級的閲讀層次上。

檢視閲讀則要求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抓住一本書的大意。

分析閲讀追求的是閲讀的品質而不是速度,不論所用時間多長,最終一定要將一本書讀透徹,是一個由眾多規則構成的複雜的閲讀方法,只有再讀那些最偉大的、處於金字塔尖端的書時,才值得付出努力使用這種閲讀方法。

主題閲讀要就同一個主題同時閲讀幾本書,是最主動也是收益最大的閲讀。

書的主要篇幅用在了介紹分析閲讀時應該遵守的閲讀規則上。雖然書中講了分析閲讀的通法,但是不支持在讀每本書時都死板地使用同一種方法,而要保持一定的彈性,在閲讀不同的書籍時採用不同的方法,書中的第三篇就一一介紹了在閲讀不同種類書籍時的要保持的不同“彈性”。

對於我來説,似乎每本書都在做着基礎閲讀和分析閲讀。這裏便出現了一個問題,一是缺少了檢視的過程,從而對這本書是否值得閲讀無法定下結論,於是每本書都會花很長的時間卻收穫甚少。因此,在這方面也是我要加強的部分,而且我相信也是很多人要加強的部分。

再次,閲讀應該是主動的。就像前面所説,很多時候我的閲讀是為了打發時間。如果僅是為了資訊或者是消遣來説,這種形式未嘗不可。不過還有很多時候在對待理論性的書籍時也會出現這樣的情形,這就是自己的問題了。

在很多的時候,一本書對我來説即是打發時間用的,又是一項未完成的工作。一種詭異的矛盾體,或許説是一種無法集中的心理精神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是一本差書倒也無所謂,如果是一本好書,則會讓我虧欠許多。對作者的虧欠和對自己的虧欠。

然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似乎更加主動的閲讀會是一劑良方。讓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去找出作者的問題、作者的答案,解決自己的問題,形成自己的答案,還是書中的一句話:“用自己的話來説”。於是,當能夠用自己的話來説出一本書的內容時,才是真正的對得起這本書,對得起自己了。

按書中的説法,這是一本實用型的書,而要評論一本實用型的書,一定要在實際運用中尋找其意義,

因此我將這本書的內容付諸實踐,但是我主要將其運用在了閲讀文章上,因為書中説它教的那些規則同樣適用於單獨的文章。

當我讀論説性文章時,適用這本書上的閲讀規則確實讓我感覺讀得透徹許多,我找到了文章中的共識、主旨、論述,理解了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之後看看作者的前提和推論,以確定我是否需要接納作者的觀點,不再像以前那樣盲目相信作者的觀點或以某種偏見直接否定掉作者的觀點。

當然,書並不一定能完全區分出很好和很壞的,這是我自己的理解,不過也是在讀了這本書後所得到的一部分啟發。一本書的好壞,和自己的水平也有着重要的關係,如果一本書超過了你的能力水平,那麼它是一本值得讀的書,可能對你來説也是一本好書;但如果它沒有超過你的水平,那麼你會覺得很一般,那麼對你來説就是一本差書,然而這樣的差書對別人來説卻可能是一本高水平的書。

另外還有一些觀點也是不錯的,比如讀書是與作者的對話,這種對話可能是贊同,也可能是反對,在分析閲讀的結尾,如果不能對一本書提出批評或者是評論,那麼這樣的分析閲讀也是不完整的。

每一本書都不會是最完美的,即使是這本指導人們如何閲讀的書的也是如此。畢竟是翻譯而來的書,有些部分很着比較的彆扭。比如一些例子或許和我們的生活還是有些差別,感覺沒有那麼貼切。另外是第三篇對於各種不同讀物閲讀方法方面的章節感覺並不實用,在一開始的時候原以為這部分會是非理論的比較實用的內容,不過看完以後感覺還是有些失望。

總體來説,這本書還是比較優秀的一本書。在書中能夠獲得不少啟發,也推薦大家可以看一看。

第二篇: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讀完《如何閲讀一本書》,第一感覺這是一本閲讀指南,介紹了閲讀的方法、技巧,閲讀所應具備的廣闊視野。整理一下這本書的讀書筆記,也算是再次回顧這本書。

在這本書的一開始,作者就在強調這樣一個觀點:“閲讀是一件主動的事,閲讀越主動,效果越好”。通過主動的閲讀,通過在閲讀中投入心思去不斷的思考,這樣的閲讀才會收效越大。閲讀的目標,是為了獲得資訊,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書中有這麼一段,説真正的閲讀,是“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只憑着內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為止”。這是讀書最基本的目標,也是最終的目標。只有更清楚的理解,才可以讓自己獲得“全新的或更高層次的啟發”,收穫我們自己想要的。“閲讀就是學習”,不但用來指導自己的學習,還要用來進行自我發現。在閲讀的過程中,不但要讀懂作者想表達的意思,還要懂得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説。閲讀不是在聽作者唱獨角戲,我們更需要把它當作一種與作者的對話,通過對話,更多的挖掘作者的思路與思想,從而獲取一種閲讀之外的東西。

作者將閲讀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和主題閲讀。四個層次是依次漸進的,但又是建立在前一種層次的基礎上的。通過基礎閲讀,獲取一本書的內容;通過檢視閲讀,獲取一本書的架構和主題;通過分析閲讀,更深層次的咀嚼和消化一本書;通過主題閲讀,對同一主題的數本書進行整體的分析與研究。

檢視閲讀,是系統的進行略讀,粗淺的明白書中所表達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注意閲讀的速度,不能一味求快,而應該依照讀物的性質和複雜程度,用不同的速度來閲讀,儘可能的避免在閲讀中出現停留或倒退。通過檢視閲讀,我們需要從基本架構上讀出作者的整體思路,但不要企圖瞭解作者每一句話或每一個字句的深層次含義。“粗淺的閲讀。是閲讀者想要了解全書內容的第一個必要步驟”。

在閲讀的過程中,作為讀者我們要學會向提問,在這本書的第五章中,作者列距了一個閲讀者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無論我們讀什麼書,這幾個問題都是有意義的。同樣在這一部分,作者也給了我們教了幾種閲讀時做筆記的方法,以及三種做筆記的形式,這些都可以用在我們日常的閲讀中。

分析閲讀,是閲讀的第三階段,也是閲讀單獨一本書的最高階段。在這個階段的閲讀中,首先要對我們所閲讀的書進行一個準確的定位和分類。只有明白了這本書的分類,才可以幫助我們較好的完成下面的閲讀。在這一階段中,我們不僅要滿足知道作者在講什麼,還要能夠將作者所表達的內容清楚的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我們要能夠對整本書進行拆解,擬出這本書的大綱,並能夠用自己的內容對大綱進行適當的充實。通過這一過程,我們就能夠很好的掌握作者的思路,明白作者的條理。這個過程是艱難而複雜的,但通過這樣的過程,我們能夠更好的更透徹的理解這本書。在這一部分,作者講到了一本書的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互動關係,通過對這一關係的理解,可以幫助我們在成為一個“好讀者”的同時,也為我們能夠成為一名“好作者”打下一個基礎。

在分析閲讀的講解部分,作者總共列舉了他對於分析閲讀理解的十五條規則,這些規則在全書的第十一章有一個小的彙總,並對這十五條規則的聯繫進行了講解。這十五條規則之間,循序漸進,不斷深入,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全書。但如何更好的把這十五條融入我們的常規閲讀中,這還需要我們慢慢的在後續的閲讀中去理解、去體會。

在第十二章輔助閲讀部分,作者總結了他對於幾種外在輔助閲讀的認識和理解。在他看來,我們的閲讀,應該儘可能的保證獨立閲讀,排除他人的評論對我們的理解造成影響。儘可能的少利用導讀和摘要,或者在完成獨立閲讀之後再進行對輔助材料的閲讀。

第三篇中,作者列舉了多種類型圖書的閲讀方法,包括對實用型圖書、想象文學、故事

戲劇與詩、歷史書、科學與數學、哲學以及社會科學等的閲讀方法的總結和概括。通過作者清晰的描述,我們可以有的放矢的進行閲讀,以提高我們的閲讀質量。

在全書的最後一章,作者談到了自己對閲讀的理解和認識。在他看來,我們需要不斷的閲讀,但不是任何書或文章都要讀,我們要讀那些能夠提升我們閲讀能力的書,“閲讀超越你頭腦的書”,通過這樣的閲讀,才能夠增進閲讀的技巧,從而提高自己。

如果説每本書都是一條幽黑的通道,通向一個神奇的地方,這本《如何閲讀一本書》便是尋寶指南,使我們順利抵達,滿載而歸,不至於迷失途中。它教會人們避免在書山中毫無頭緒地亂轉、走彎路,儘可能減少讀書時的迷思困擾,更好更快地感受到讀書的愉悦。它時刻提醒人們,要做一個主動的讀者。閲讀不僅是消遣、獲取信息,而是挑戰自己,讓心靈豐富、成長的過程。相信正如書中所説的一樣,久而久之,堅持下去,讀書便會成為一種習慣、一門藝術!很喜歡這書!

第三篇: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如何閲讀一本書》早前看過。當時沒有做閲讀筆記,都忘記差不多了。昨天翻出來重讀一番。

閲讀的作用不外乎獲取資訊、娛樂、理解與發展心智。

讀書有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以及主題閲讀。這四個層次層次遞進,互為基礎。基礎閲讀,我覺得自己還行。基本保持一週1——3本書(視書的厚度而定)。寶爸也曾説過我速度蠻快。檢視閲讀階段,我想挑選書的過程就是一個具體的應用。看看書名、前沿、書序和目錄,以此來推斷是否值得花心思進一步閲讀。我原先比較注重目錄,不太愛看前沿和後續。保持理智、中性的判斷的前提下,其實看看別人的評價也可以幫助我們瞭解這本書到底説什麼,對我們的生活有着怎樣的幫助。分析閲讀階段,我做的不太好。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我看了許多書,卻少有收穫的原因吧。另外,我覺得分析閲讀階段的技巧和我的國小以及國中語文老師教的閲讀技巧很相似。1.這本書談的什麼主題??是如何發展的?這個主題如何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關鍵主題?2.細部説了什麼?是怎麼説的?3.有道理麼?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4.對你有什麼意義?而主題閲讀階段則和寫論文很相似,首先根據主題搜索相關書單,挑選精讀的書單,略讀非主要書單,精讀主要參考書。給書籍分類:理論還是實用。實用的書主要在於實踐應用。把他們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選擇好的,有益的書。不值得為爛書花時間。與人做朋友也是。向良師益友學習,在交往中提升自己;遠離坑碰拐騙與吃喝嫖賭也是需要注意滴。

第四篇:《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人類迎來了大爆炸的信息時代,書籍對人們的作用似乎不大了。新聞資訊充斥耳邊,報紙是我們瞭解世界的窗户,我們可以很快知道這個世界發生的事情,但僅僅是知道而已,因為這只是資訊,是個消息,我們只是在蒐集消息罷了,而評論是別人的看法,看了之後我們最多隻是知道了一些事,就像吃速食快餐罷了,沒有營養且有害。久而長之,我們的大腦會受到影響。但閲讀長久以來就是相當令人困擾的問題沒有時間,興趣阻礙着人們閲讀的心。但作為學生已經滿足了各種條件,學了十幾年我們就會閲讀了嗎?老師則並未培訓我們相關技巧與方法。《如何閲讀一本書》則告訴我們不是。

本書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基礎閲讀與檢視閲讀。

檢視閲讀告訴讀者通過前言與目錄索引,瞭解作者的目的,寫書如同談話。任何一個作者和讀者交流總需要一個觀點,而書則是他如何闡釋解讀他的觀點,無論書看似如何費讀難懂,作者都不會為難讀者,而是誘導讀者去發現懂得理解他所表達的意思。

閲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閲讀。這是一個追求品質的過程。閲讀也像打獵,我們捕獲的獵物不能僅僅棄之不顧,需要處理。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作者要表達的觀點與思想,都源於他對一些問題與現象的看法與思考,要看懂一本書就必然要找出這些矛盾,這是問題的關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讀物繁雜五花八門類型眾多。比如面對現象文學時。沒有現象就沒有人類的今天,這是一種思想與創造力。現象文學的作者首先應該具有廣博的胸襟,有了這思維創造才會沒有侷限,才能超脱現有的桎梏,擺脱現有的時空觀。作為一個普通讀者,面對這種想象文學,我們應該按照作者的規則去融入他的世界中,故事戲劇小説皆是如此。

時代向前發展,多媒體的出現提供了不同的閲讀方式而書籍閲讀的技巧和意義卻是難以被取代的活學活用不拘於條條框框。

要做主動地讀者就像棒球比賽中的捕手,儘可能接住頭球手投來的任何球,捕捉作者傳遞的信息,讓讀書成為一種有意義的智力活動,與作者進行心靈交流。

智慧需要積累知識,而累積知識最重要的是透過閲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們讀書學習始終是為社會實踐服務的,從實踐中來到實踐去。時間寶貴,我們不可能看盡所有的書,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儘可能吸收更多的知識,就要將這本書的精華融會貫通,就要像庖丁般目無全牛而知牛,終達神技實踐出真知。不斷改進,摸索適合自己的技巧,以我為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進而提高效率,提高自己

第五篇: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不得不承認,選擇這本書的原因是書名提起了我的好奇心。讀書,但凡看得見且識字的人不就會讀嗎?中國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紀便在家長的殷切教導下讀起了書。讀書,不就是拿一本書,然後翻開扉頁,或精讀或略讀,把書中所寫都看完而已嗎?難道讀書還有什麼特別的規則?

作為愛讀書之人,我看過的書也算不少。我的書櫥裏有各種類型的書,人物傳記類的,童話類的,長篇小説類的等等。但簡單來説便是兩類,讀完的和未讀完的。我個人喜歡的讀書方法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於娛樂性質的小説,我選擇一目十行地讀。掌握故事梗概便可。當然,如果文筆特別好的,我也會放慢速度,領略文字之美。對於學術類的書,因其往往晦澀難懂,我經常反覆的研讀。同樣的方法也用在讀推理類作品上。各種方法不一一例舉,但是共同點就是我不愛勾勾畫畫。既然喜歡讀書,當然要看看別人是怎樣讀書的,並尋求一個更科學的方法。

説實話,最初,我是抱着玩笑和好奇的心態讀這本書的,但是在看過這本書後,我確實學到了許多。首先,我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讀書一般不看第二遍,當然個別我非常喜愛的書除外。一本書我往往看過一遍便歸入開頭提到的“讀完的書”那一類,並不再會去翻閲。我這種做法在作者眼中無疑成了“大逆不道”。就像在這本書中説的一樣,這樣的人“不值得羨慕,而應該同情”。因此,我在看書時不

再給看過的書“判死刑”,而是時不時的拿出以前看過的書來回顧。堅持一段時間後,我發現不僅僅是個別好書每讀一遍都有新發現,有些在第一次讀時覺得枯燥乏味的書,在第二遍讀時也顯現了它有趣的一面,可謂收穫不小。而我也因此多了許多可看的書。

其次,書中所提及的閲讀的4個層次也讓我耳目一新。這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和主題閲讀。所謂基礎閲讀是關注每個詞句的含義。這點並不難理解。檢視閲讀則是通過限時地、有目的地快速閲讀找出書中談及的重點、主題的分類、基本組織框架。接着是分析閲讀,即帶着問題全盤閲讀、完整閲讀,該階段不計較時間的長短,目的在於儘量消化書中的系統性知識概念、論題等。最後是主題閲讀。主題閲讀又稱比較閲讀,意思是通過閲讀多本相關主題的書籍,從比較中提煉出自己的理解。

這四種層次對於我來説並不陌生,但我沒想到它們是被歸為層次,而非方法。基礎閲讀幾乎每本書都在做着。而分析閲讀和檢視閲讀則多用在做閲讀理解時。主題閲讀則會用於寫讀後感或比較時。但作者的意思明顯不是這樣的。除了基礎閲讀,其他幾種我都是在課業需要或有目的的進行,並不是自發地以這些方式閲讀。換句話説,我讀書大多是為了打發時間或追隨喜愛的作家,並不是為了閲讀而閲讀。對於閲讀,我們應當懷着虔誠的心態,去體味,去感受。

而對於閲讀的態度,則是主動。讀書是與作者的對話。一本新書彷彿是一個陌生人,他飽含學識卻不願吐露心聲。只有當你主動地去拿起一本書,才開啟了你與作者的交流之門。

閲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謂精神食糧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許多觀點在我看來非常受用,當然,由於時代的侷限性,這本書關於閲讀的看法也不一定盡善盡美。但是,以現在的觀點來看,書中提及的一些分類,觀點仍具科學性。同時,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電子產業,將閲讀逐漸帶向電子書時代。但我認為書中的觀點不僅實用於閲讀紙質書籍,對於電子書、網絡資訊的閲讀也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儘管很多時候我們閲讀也許是為了放鬆或打發時間,但我們也應當以嚴肅的心態去閲讀。一本好書是作者的人生歷練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對世人的告誡。我們應當懷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閲讀。記得有人説過,讀書是一個人的修行。翻開書本,修行便開始了。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要汲取新的知識,更要增加我們的感悟力,我們的理解力。真誠地閲讀一本好書,對於作者,對於我們自己,都是一種嘉獎。

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麼愚不可及。世上沒有什麼事是簡單的,隨隨便便的。你心中認為理所當然的事也未必沒有它的章法。如何閲讀一本書,也是一種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