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烏合之眾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8W

烏合之眾讀後感【精彩多篇】

烏合之眾讀後感1000字 篇一

好像人都有這麼一個心理,喜歡去研究人心理的心理。不知道是本人閲歷不夠或者這確實是事實,總之沒有科學依據的得出了這個結論,且一直暗暗自詡,覺得自個兒大智若愚,能夠暗地裏觀察着每個人的一舉一動,卻從不點破每一個人內心的藏着的怪獸。

在我多年的觀察人的心理歷史中,其中有個發現是個性突出且處事極端的人,更容易成功。至少,就我周圍的同學、同事、朋友、小小的攀談過的陌生人、名人傳紅人圈所熟知的人中,大多數是這樣。驕傲的説一句,這個結論是高中時候發現的,那時正處於性格轉變期,我自個兒從性格突出逐漸變的事事像個局外人。

這個發現,我從未有過科學實驗,也沒得出像樣的結論,冥冥之中好像感覺得到總有人會得出和我一樣結論的人。事實證明,確實有,那個人還是活在19世紀的“古人”,他就是《烏合之眾》的作者勒龐。

當然,勒龐的《烏合之眾》從學術角度講經常表現得十分“外行”,這本小書在1895年初次面世時,説不過是一本趕時髦的書,書中還含有各種互不協調的意識形態,但這種小書卻持續了大半個世紀之久的熱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我從中讀到的卻是個性越是突出的人越容易引人注目,越容易走向成功。

看到書名翻譯時,瞬間覺得中文博大精深,The Crowd翻譯為烏合之眾,而直譯的意思為人羣,羣眾,大眾。烏合之眾不僅表達出該書研究對象是大眾,還傳達作者在本書的情緒、立足觀點。勒龐認為,個人一旦進入羣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羣體的思想佔據統治地位;而羣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勒龐對羣體心理保持着否定的態度。勒龐經常用十分誇張的口吻,為我們描述了一副十分可怕的景象。按他的評價,進入了羣體的個人,在“集體潛意識”機制的作用下,在心理上會產生一種本質性的變化。就像“動物、痴呆、社會主義者、幼兒和原始人”一樣,這樣的個人會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識,完全變成另一種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

勒龐的《烏合之眾》提出過大凡能夠成就大業的領袖人物,他最重要的品質不是博學多識,而是必須“具備強大而持久的意志力”,這是一種“極為罕見、極為強大品質,它足以征服一切。沒有任何事情能阻擋它,無論是自然、上帝還是人,都不能”。他們罕見的極端的個性,讓他們在羣體之中尤為突出,縱觀歷史長河,但凡留名者必然有其過人個性,而這個“過人”往深了講就是極端。略有了解中國歷史的都知道,那些揭竿起義做了皇帝的人,都有自己的引人注目的極端行為的個性。由此可見,極端未必是件壞事,它像精神食糧,支撐着你為了目標前行;極端又未必是件好事,他像精神毒藥,瘋狂的侵蝕你的理智,做出日後臭名遠揚決定。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二

《烏合之眾》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95年。本書描寫了羣體心理、羣體的觀念與信念、不同羣體的分類及特性,其中有意思的是分析了社會教育問題和羣體領袖及其演講。

一羣具有什麼樣特性的人才能定義為羣體,是首先要討論的問題。他們也許是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或者屬於某個階層,亦或是有着共同的政治立場,什麼樣的一羣人不是羣體呢,一個廣場上的人,一個國家的人,因為你沒法用一個共同的心理特性去描述他們。

羣體的特性是衝動的,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惡的,他們對複雜的事情無法處理,哪怕他們是一羣大學生,平時理性和富有知識,成為一個羣體後,對複雜問題也是無法處理的,對羣體的任務是越簡單越好。

本書討論的教育問題,放到現在同樣是問題,一百多年了仍未解決。社會生產發展提高了基礎教育,但基礎教育的目的和社會就業的不穩定,讓年輕人羣體的就業目標變成了公務崗位,又由於崗位的稀缺性,造成了大量的年輕人無法成為公務員,他們接受了公務員式的教育,卻無法獲得相應崗位。巨大的失落感,讓年輕羣體無所適從。前段時間看到消息,教育撥款傾向中職教育,好的中專學校錄取分數接近本科,希望以後的孩子,能夠從工科學校學到更專業技能,走出美好的未來。

本書講解了如何成為一個領袖,羣體領袖具有什麼樣的特質。羣體領袖一定要有威望,他在羣體的中演講,憑藉自己的威望就可以讓羣體安靜,演講稿也不需要有什麼具體的數據和理論支撐,他的演講只需要斷言,並把斷言不停的重複,將自己的情緒傳染給羣體。這樣的觀點就會深入人心,哪怕你回家後發現他講的就是一坨狗屎,但是身在羣體之中你一定會對此深信不疑。

這本書我剛讀完了第一遍,全憑印象寫的讀後感,其中偏見和誤讀望指正。

烏合之眾讀後感800字 篇三

合上整本書,強烈引起我共鳴的觀點主要有三:

一是關於羣體的無意識行為。正如作者所言,羣體是易受暗示的,你以為自己獨立做的決定往往包含了他人的暗示及影響。一些愚蠢的、違背內心原則的做法在以個體存在時是絕不會做出的,但被冠以羣體之名時會有種莫名的力量讓你投入其中。“羣體”的存在,會給予人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也很容易讓人相信所謂羣體的判斷。

二是“羣體不受理性的影響,只受情緒的支配”。讓我最有感受的便是微博上多次發生的新聞反轉事件,比如今年的廣州某國小患哮喘女孩遭體罰致吐血事件、苟晶事件、羅冠軍事件。.。.。.這些事件最後呈現的真相總讓人意想不到,且一次又一次消費了網民的感情。我自認為自己還是能夠獨立思考的,但當我看到這些令人憤怒的新聞時,我也和大多數義憤填膺的網友一樣,自然而然地站在弱者的立場相信弱者的話,結果好幾次被真相啪啪打臉。即使這樣的新聞層出不窮,但總有一堆人不長教訓,在沒有足夠證據的前提下對某人某事妄加評判。

《烏合之眾》提到説:“在羣體中,累加的不是智慧,而是愚蠢。“不管你是聰明厲害的人,還是普通平凡的人,很多情況下做出的反應都是一樣的。我是從黃執中學長的微博瞭解到羅冠軍事件的,即使是辯論大神黃執中在看到該事件涉及的社會敏感問題時也難免情感佔了上風,在沒有一定證據的情況下對此事作出了評判。我們都處在後真相時代:事件的真相在話題中發生一次次的顛覆重塑,情緒一浪高過一浪,公眾不關注真相,只是着力於道德的審判和情緒的渲染,甚至期待反轉,但一旦真相被揭開,公眾卻已將事件的原委淡忘。

《新聞學》概論裏,闡述了後真相時代的基本特徵:“情緒在前,真相在後;認知在前,真相在後;成見在前,客觀在後。”我們以為我們在利用輿論伸張正義,實踐上卻成為了罪惡的幫兇,成為了羣體中的一個工具人。

三是關於斷言的説服力。書中討論瞭如何説服選民羣體,其中寫道:“在選民面前,候選人必須哄騙羣體,就算用最離譜的騙術也不過分,再加以異想天開的承諾,才能完全征服選民。.。.。.”我的腦海裏不由自主地想,這説得不就是特朗普嗎?而現實證明,老是騙人的特朗普卻收穫了世界各國的關注與名氣。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四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羣體心理學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的名著,初次出版於1895年。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羣體的諸種特點及其成因。全書分為三卷(羣體心理、羣體的意見與信念、不一樣羣體的分類及?特點),依次分析了“羣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羣體的觀念、推理與想象力”,“羣體的意見”,“羣體領袖”等,深入透視了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羣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羣眾户外、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

這部着作在國際學術界有着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説:“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緻地描述了羣眾心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評價説:“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社會學家墨頓評價?:“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羣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與任何學術着作一樣,該書也有其侷限性,如作者因羣體的非理性性質和表現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度。他説:“個人在羣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禮貌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但同時他又認為羣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但這種內在矛盾並未減損其思想學術價值,而是為之後者開啟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這部着作對於我們這天認識和研究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