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烏合之眾的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07K

烏合之眾的讀後感由本站的會員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以下2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烏合之眾的讀後感

第1篇:烏合之眾的讀後感

烏合之眾的讀後感怎麼寫?以下是我們給你的範文格式參考。

《烏合之眾》是一本讓我很揪心的又覺得很扯淡的書,因為從一開始他就寫了很多我不太理解又有點反對的“情緒用字”。例如P7羣體品質的疊加只是愚蠢的疊加,説服我們的邏輯是他覺得“整個世界要比伏爾泰更聰明”,似乎用的是一種智商的平均值作比較,而不是用羣眾智慧的結晶作對比。再比如P16,他覺得羣體是自我人格消失的野蠻人,個人融入集體,就已經使個人在文明階梯上倒退了好幾步。他也是用羣體人性醜惡的例子來證明這樣的觀點的,似乎可以理解他產生這樣灰暗想法的根源,但是也無口否認社會文明的進步又是靠羣體意識進步和耕耘創造的,這樣一系列的絕對的“情緒用字” 讓我不得不很小心的去尋找它的基本共識、主旨和論述是什麼。枯燥的理論和沒有感同身受的例子讓我一度想放棄對這本書的閲讀,直到讀到4/5 之後和第二次閲讀這本書時,才發現了它的難能可貴。

在我大多數的不理解或者説不願理解的偏見主要還是基於2個原因的,首先我覺得他的大多例子都是基於歷史的特例作考量,沒有經歷所以對自己沒有説服力。第二個原因就是我覺得他的這種例子在當下不太可能會發生,很多故事都像小説一樣在虛構。 可後來的這句話和一些列的理論依據讓我開始重新反思: 當一個種族有了自己的性格之後,該種族就獲得了結構穩定的集體精神,這使得人們擺脱了缺乏思考的羣體力量支配,從野蠻走向文明。 也許是因為我對歷史積澱的匱乏和對時事關心分析的太少才導致了一些偏見,所以又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或許過去的歷史不會告訴我們什麼就是什麼,但它可以暗示我們應該避免什麼。這種直接對於羣體情緒的判斷與描寫其實是更能引起我們的思考,而不像一些難以覺察隱藏式的雄辯那麼狡猾,只是因為現有的經歷還有學識的侷限才有很多你看不到的很多的羣體的一面。所以對那些經典的鉅作妄下判斷的確不夠明智。

我覺得《烏合之眾》這本書應該是屬於實用書的一種,主要是在闡述形成規則的原理。

第一部分它講道:在羣體特徵中,羣體中個體是無自我人格、責任感低,無意識本能起作用,情感和思想受暗示與傳染影響並能立即轉化為行動。在羣體感情觀和道德觀中,羣體受感情奴役、極端衝動無法認知障礙,羣體情緒的誇張、單純、偏執和形象思考容易掩蓋真相。在羣體觀念、推理與想象力中,羣體只能接受簡單的觀念,形象的事情,他們需要宗教與偶像來引導。

第二部分它講道:羣體觀點和信念受種族、傳統因素、時間等間接因素影響,往往在政治和典章制度中反應出羣體需求,值得我們反思的就是他對教育製造無產階級大軍的理解。當然羣體觀念也受形象、詞語、會話、幻覺、經驗和理性直接影響。所以領導煽動人無非就是用偏執的信念來斷言、重複、傳染,創造他們需要的夢境和希望,而不是告訴更多的事。想要獲得持久力也必須遵從普及性的信念和情感相修的東西。

第三部分:它將羣體分為同質性羣體和異質性羣體,在犯罪羣體中,談到羣體的犯罪動機儘管可能因為被教唆但所有行為皆以結果論而非動機論,羣體中的個體犯罪時可能因為自己在完成歷史使命,他們的善舉和殘忍同樣極端。在陪審團羣體中,他們也受情感的支配,受靈魂人物的影響。在選民羣體中,説服選民的手段和一般羣體無異,用套話刺激想象力等。在議會羣體中,相比普通羣體特徵,他麼的觀點更簡單化,意見質樸,議而不決,缺乏決斷力,受聲望支配,容易誇張恐懼信息、重複許諾等。

對我來説《烏合之眾》幫我解決了2個困惑。

第一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企業人士強調不要過多看重學歷,也明白有時候學歷越高,員工的發展限制反而就越多。但是在比如晉升、篩選很多條件和情況下為什麼他們依然會選擇那些科班出身的人呢? 從大眾心理研究的角度,我是這麼理解的: 大眾對這種教育文憑的認可可能就像在同質性羣體(派別、身份團隊、階級)中的階級教育的認可,不是因為共同的信仰或者利益,相似的身份更多的是潛意識中因某種共同生活經歷和習慣以及相同的大眾教育而互相認可,所以一旦階級教育的人掌權之後,依然陷於羣體意識之中。個人的見識和主張都被削弱,取而代之的可能就是集體的無意識品質

第二件事,就像P88已經被郝伯特`斯賓塞在內許多傑出哲學家證明的論點那樣,教育既不會使人更道德,也不會使人更幸福,既不能改變人的本能,也不會改變人天生的熱情。而在一個像鸚鵡學舌又無人指點的教育制度體制下,我到底該怎麼培養自己找到自己簡單的幸福?慶幸的是自己在旅行中獲得了很多判斷力、在實習奔走中積累了經驗,不顧別人的看法和媽媽的勸阻去開拓去闖蕩。我特別相信正確的觀念只有在自然而正常的環境中才能形成,我相信年輕人就該努力從工廠、礦山、醫院、建築工地等各類社會活動和實業中獲得大量感官,形成自己獨特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我更篤信這麼多年學習的唯一目的不是為了生活做好準備,找一個固定的鐵飯碗。如果成功的出口絕不單一,那我肯定一直在找呢!

研究大眾心理或許還能讓我分析犯罪動機也許不僅僅是分析個人心理特徵這麼簡單。在面對宗教派別、階級、其他民族等各類羣體中,分析他們的情感、找到羣體運作的靈魂是保護自己的屏障。商業經濟中不僅僅只有税法徵收上用的是零星税金來遮掩苛重税收的,深諳大眾心理的人既能鼓舞士氣又能化解矛盾。也許這也是它真正得意義所在。

第2篇:烏合之眾的讀後感

猜你正在找烏合之眾的讀後感的怎麼寫?那麼就給你這篇範文參考。

如果你問一個心理學學生,有什麼書值得推薦,他的推薦書目中絕對會有這本驚世之作——《烏合之眾》。毫不誇張地説,即使經過一個世紀的沉澱,《烏合之眾》的觀點仍舊有其適用性,這一結論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身上得以窺見,無獨有偶,還有非洲的罷工運動也可探知一二。當然,成書的時代背景限制了勒龐的思維發散,特定的時間點以及偶然的例子並不足以佐證他的全部觀點,僅僅是對於女人的評價足以讓這部作品打上歧視的標籤。

然而本文不想着墨於該書的是與非、對與錯,在筆者看來對一本書最大的尊敬就是學以致用,讓自己的腦電波與前人同步,借巨人的肩膀摘取星星,這才是人類不斷學習進步的本源所在。因此,本文將在接下來的段落中就“粉絲”這一羣體,在批判地繼承勒龐思想下看待粉絲,以及那一口鍋。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粉絲是什麼,又是怎麼和羣眾心理扯上關係的。粉絲是取“fans”的諧音,指崇拜某一明星的人,在此定義上就把水軍劃分在外,同時隨着互聯網的發展和各種自媒體的興起,粉絲又不侷限於明星,從博客主到網紅,崇拜他們的人都可以叫粉絲。姑且不論“fans”的複數就説明了羣體性質,有相同崇拜對象的粉絲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同時人的獨立個性消失,就像是多個功能相同的細胞組合在一起形成組織,它們體現出共同的特性。粉絲們目標一致,感情和思想採取同一個方向,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讓人稱奇的是,粉絲的初始人數可以很低,但她們的擴散性極強,即使是三個人也可以組成一個團隊,在自己的鍋中演繹不同的味道。

從楊洋與張藝興的綿羊之爭到韓寒與方舟子世紀罵戰,每當愛豆受了委屈,鍋一沸騰,它們總是第一個跳出來“伸張正義”;愛豆要開演唱會了,它們熬夜買票場外夜排;愛豆出新歌了,它們一人操縱二三十個號打榜轉發;愛豆電影沒票房,它們拉上親朋好友五刷。她們給愛豆獻上王冠,又自發組成護衞隊誓死捍衞國王尊嚴。這看似瘋狂的打call背後,是什麼在推動粉絲們向前呢?

《烏合之眾》中,羣體中的人們會因為人數的巨大而充滿信心,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個羣體的粉絲們崇拜着同一個人,集體歸屬感油然而生。同時羣體間還存在相互傳染,這類似於催眠洗腦,簡單地類比一下,當一個人在粉絲羣體中聽慣了對另一個愛豆的`貶義詞,那麼他在下一次看到那位愛豆的照片時,腦海裏自動浮現出這些詞語。

除以上兩點外,也有種與普通大眾心理不同的粉絲心理出現——即佔有慾佔據了絕大部分。粉絲迷上一個人大部分是因為其顏值(因顏值粉上的粉絲忠誠度也更高),在人長久的進化過程中,人總是趨向於追求美好,越是美麗的東西越想佔有,越能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就好像自然界中孔雀開屏、信天翁鬥舞求偶,又像是大街上的偶遇,地鐵裏的驚鴻一瞥,總有那麼幾個倩影讓你魂牽夢縈。於是就有了在鹿晗公佈戀情後,粉絲數驟減的現象,類此種種不勝枚舉。這種佔有慾還帶着炫耀的性質在裏面,給朋友推薦愛豆,喊愛豆“老公”,收集愛豆的專輯,和愛豆穿同款,似乎粉絲們總愛標榜着自己喜愛誰。這也不難理解,畢竟當你有一個出眾的孩子,過年拜訪親朋好友總愛炫耀幾句,無怪網絡上總有女粉絲自稱“媽媽粉”,將愛豆當作兒子來砸錢。

粉絲本質是一種文化產業的衍生羣體,娛樂公司花大價錢增加明星曝光度,就是為了吸引粉絲,在與粉絲的互動過程中他們早就摸索出了一套方法,他們帶頭炒cp炒作鬧緋聞買水軍賣周邊。羣體易衝動、易受暗示,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應行為的能力,羣體則缺乏這種能力,在粉絲羣體中,愛豆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只要有人給出暗示又經過互相傳染的過程,羣體就會產生為愛豆付出的衝動,好比上戰場前陪手下喝酒的將軍,美酒月光配信念足以讓人徒增勇氣,在戰場上無私地奉獻自我。無怪在薛之謙與李雨桐的利益爭奪中,薛之謙粉絲會願意陪薛之謙坐穿牢底,柯震東粉絲會轉移注意力決口不提柯震東吸毒違反法律。某種意義上説粉絲羣體十分“單純”,在愛豆被罵時可以選擇性遺忘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多年來為人處世的沉澱。娛樂公司靠着這一手法,掌握着火候炒一鍋粉絲。

粉絲並非都是壞人,他們只是在一個大集體中喪失了暫時的判斷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當大腦分泌多巴胺時,人的理性暫時被壓制,如同僅靠脊髓中樞做出的非條件反射,粉絲就是這麼單純。但當粉絲僅憑一個詞就臆斷他人觀點,豎立起根本不存在的觀點又正義凜然地擊破時,粉絲的想象力又是那麼可怕。我們需要思考,在發展粉絲文化的同時,是否需要規章制度來約束,不要讓罵戰成為榮耀,不要讓跟蹤愛豆成為光明正大的愛,更不要讓造謠成為事實。既然身處羣體中的粉絲是衝動的,那麼以理説服人顯然是不可靠的,道德難以約束,唯有強制性的以暴制暴才能遏制住瘋狂的羣體衝動。

無法否認,是否成為粉絲,成為誰的粉絲是個人的意願,粉絲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一種,它是一種“你願打我願挨”的賺錢方式,然而身處粉絲羣體中,難免不自覺地被身邊人感染,逐漸失去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判斷是非的自我感知。網絡給我們提供了一副假面,在這場舞會中你可以盡情扮演自己的角色,但是要切記,不可失其本心,不可失去做人的底線,這樣我們才能在沸鍋中保持鎮定,時刻明確是非正誤,這方是研究羣體心理的目標,也是本文的宗旨所在。

本站的小編希望以上2篇烏合之眾的讀後感範文能夠幫到你,當然,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看更多烏合之眾的讀後感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