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楊修之死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1W

楊修之死讀後感(精彩多篇)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一

《楊修之死》是小説《三國演義》的第七十二回,講述楊修被曹操殺死的前因後果。在這篇文章中,楊修與曹操的個性被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楊修為什麼會死呢?讓我們來剖析一下吧。

文中道:“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揭示楊修性格——狂。楊修是一個極聰明的人,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被曹操賞識,當上主簿。他必然是知道曹操氣量小的,可他卻毫不顧及主公曹操的感受,屢犯曹操之忌,足見他的恃才放曠。在曹操建花園的事件中,楊修道出曹操在門上寫“活”字的用意,曹操心忌之;之後又指出“一合酥”的含義,曹操心惡之;再後來他又識破曹操夢中殺人的騙局,曹操聞愈惡之。除此之外,楊修又幾次使曹操不悦,直至後來的雞肋事件,他被曹操以亂軍心的罪名給殺。

楊修因才而被曹操賞識,卻又因才被曹操所殺,都是狂妄惹的禍。楊修之死也非都是楊修的過,殺人者曹操的責任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國演義》中曹操可謂是奸詐至極,同時又氣量不大。他在花園門上寫一“活”字,意是想擴大花園門,同時也可以表現一下自己的智慧,不料卻被楊修輕易看出,這對曹操是一種羞辱。後來“一合酥”事件又一次讓曹操不高興,再後來楊修識破他夢中殺人的騙局,更是讓曹操對楊修極為厭惡。直到後來“雞肋事件”,曹操忍無可忍,便把楊修殺。

事實上,楊修除激怒曹操,還讓曹操產生危機感。楊修是曹操第三子曹植的擁護者和老師,在曹植與哥哥曹丕“世子之爭”的過程中,楊修極力幫助曹植,甚至為曹植擬好答案,使曹植面對曹操的問題對答如流。本出於好意的楊修後來被人陷害,背上誣陷曹丕的黑鍋,使得曹操覺得楊修對自己的接班人不利,甚至覺得自己的江山快要改姓“楊”,看來楊修是不殺不行。

楊修是有才,但也終究鬥不過曹操。他本恃才放曠,又遇上妒賢陰險的曹操,還數範曹操之忌,多種原因共同促成楊修之死,這實在是值得我們深思啊!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二

但在我看來,楊修死的關鍵原因在於他自身,在於自身的狂妄不羈。不僅這樣,他還多管閒事,詆譭領導,曹魏集團每天需要處理的事務不少,應該説是夠楊修忙的了,可他卻非要忙裏偷閒對於自己無關的事情瞎摻和,賣弄自己的小聰明,才會走上不歸路。

威信,是一個成功領導的必要條件,也往往是一個團隊能正常運行的的保障,團隊的成員都應該知道,每一個人應該把自己份內的是做好,業餘時間多學習,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要把關心領導的家事和領導的私生活當作自己的工作重點,不當場合的大放厥詞更可能成為他日射向自己的箭,做一個本分的下屬,或許一身的亮點沒有幾個,但永遠受人尊敬,做一個飛揚跋扈的下屬,或許時常有人誇你有膽量,但一旦栽了個跟頭,你就更容易受傷,甚至不得翻身。

1、他提醒我們不要太想出風頭,要懂得審時度勢,切忌恃才放曠,懂得怎麼樣處理人際關係,才能有所作為!

2、要懂得知人,不要在無論什麼人面前都逞能,鋒芒畢露,忘乎所以。在奸詐的曹操之類的人面前,還是收斂點好。

恃才放曠不得善果。對領導的意思要適當的懂了裝不懂。這樣才能顯出領導有水平。再説你什麼都明白了,功高蓋主,對領導的地位有威脅。有才不是錯,不知道收斂就是你的不對。

這是外面都有的!

首先做好自己分內的事,當然領導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不過當然,領導如果説錯咯,做錯咯。也要及時説。不過有時和領導説話也要婉轉一些。因為如果説話太直接,領導不怎麼喜歡這種祕書哈。不過,也不要恭維領導,做一些違背良心的事,不要讓別人説閒話,還有有時領導心情不好説了你,把氣發在你身上,你有時候要忍着,

楊修為什麼被殺?

依據這篇課文,楊修被殺可以歸納出三個原因:

一是由於楊修能夠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慮到留他在身邊終不免造成禍患,總想找一個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殺掉。這大概是許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楊修恃才放曠,為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置軍紀於不顧,一聞“雞肋”就自動收拾行裝,並煽動其他人也作歸計,因此,他的被殺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贄點評《三國演義》時對這件事曾寫道:“凡有聰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殺其身也。”即有此意。

三是由於楊修已深深捲入曹丕和曹植爭奪接班的鬥爭之中,在曹丕已經得勢的情況下,他必將成為這場鬥爭的犧牲品。曹操為身後接班人的安危考慮必定會殺掉他的。

以上三條儘管角度不同,卻都能成立——這是就解讀小説而言。如果從歷史上説,那就恐怕只有第三條是正確的。歷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視人才,只要能為他的政權效力,即便像陳琳那樣曾為袁紹著文辱罵他祖宗的人,他都願意接納,更何況是楊修,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曲略》中有這樣的記載:“楊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謙恭才博。建安(漢獻帝年號)中,舉孝廉,除郎中,丞相(曹操)請署倉曹屬主簿。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自魏太子(曹丕)已下,並爭與交好。”《世説新語》中也有這方面記載(詳見“有關資料”),都可以證明曹操對楊修的重視非同一般,説曹操嫉妒楊修的才能是沒有道理的。

曹操殺楊修事,見於《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太祖(曹操)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袁術)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這是説楊修被殺跟曹丕、曹植之間的鬥爭有關,但《傳》中沒指出殺修的時間,也沒有説明楊修犯了什麼罪,而《曲略》中卻説得比較詳細:“植後以驕縱見疏,而植故連綴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絕。至二十四年秋,公(曹操)以修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乃收殺之。修臨死,謂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也。’其意以為坐曹植也。修死後百餘日而太祖薨。”這就表明曹操殺楊修在他自漢中退兵,又過了三四個月之後,即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季,而此時距他本人的死期也僅“百餘日”——這跟《武帝紀》説他死於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完全相合。由此大致可以推斷殺楊修的決定是在他病重期間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鞏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統治,所以給了楊修一個“交關諸侯”的罪名。而楊修自知他跟曹植的關係太密切,處境十分險惡,但曹操處死他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立曹丕為魏太子時,而拖到二十四年秋病重之時,這對他來説的確是“死之晚也”。由此看來,曹操處死楊修是不得已的,他是為身後國家的安危考慮——陳壽説的“終始之變”可能就是這樣的意思。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三

其實説到底,楊修的死在於他不懂得收斂鋒芒,而越王勾踐的性格卻與此大不相同。

在越國將要被滅國時,身為越王的勾踐有兩種不一樣的選擇:一是拼死守國,保全自我身為王的“榮耀”;二是忍辱負重,保全實力伺機復國。勾踐選擇了第二種,勾踐在吳國被吳王當作馬伕,受盡了羞辱。可是卻一向隱忍不發,最終最終滅了吳國。

相比之下,我十分欣賞勾踐的做法。這不僅僅保全了自我,也為將來越國復國埋下了成功的種子。勾踐極具聰明才智,他能復國的原因就在於懂得審時度勢,能把握何時含蓄內斂,何時鋒芒畢露的時機。

勾踐的臣子文種,又是和楊修相似的情景。文種和范蠡是助勾踐復國的有功之臣。在越國復國後,范蠡便發現了越王是隻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便退隱江湖並給文種留下忠告:“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期望他也能激流勇退,免遭殺身之禍,然而文種一意孤行,不願離去,最終被逼自刎。

楊修、文種兩人的死,令人唏噓不已,也同樣令人深思。在當今社會上,審時度勢也是一項職場法則,要明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太過鋒芒畢露便易遭人嫉恨,為人陷害,所以做事審時度勢是十分必要的。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四

其實説到底,楊修的死在於他不懂得收斂鋒芒,而越王勾踐的性格卻與此大不相同。

在越國將要被滅國時,身為越王的勾踐有兩種不一樣的選擇:一是拼死守國,保全自我身為王的“榮耀”;二是忍辱負重,保全實力伺機復國。勾踐選擇了第二種,勾 踐在吳國被吳王當作馬伕,受盡了羞辱。可是卻一向隱忍不發,最終最終滅了吳國。

相比之下,我十分欣賞勾踐的做法。這不僅僅保全了自我,也為將來越國復國埋下了成功的種子。勾踐極具聰明才智,他能復國的。原因就在於懂得審時度勢,能把握何時含蓄內斂,何時鋒芒畢露的時機。

勾踐的臣子文種,又是和楊修相似的情景。文種和范蠡是助勾踐復國的有功之臣。在越國復國後,范蠡便發現了越王是隻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便退隱江湖並給文種留下忠告:“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期望他也能激流勇退,免遭殺身之禍,然而文種一意孤行,不願離去,最終被逼自刎。

楊修、文種兩人的死,令人唏噓不已,也同樣令人深思。在當今社會上,審時度勢也是一項職場法則,要明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太過鋒芒畢露便易遭人嫉恨,為人陷害,所以做事審時度勢是十分必要的。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五

在《楊修之死》一文中,楊修聰明靈敏,知曉君王,但是為何最後卻被曹操所殺呢?

在《楊修之死》中穿插了幾個關於楊修和曹操之間的故事,由這些事情可以知道楊修這個人才華橫溢,思維敏捷,善於琢磨君主的心思,然而他的上司是曹操。如果有才外露只是限於在同級或下級面前,也不至於招來殺身之禍,但是楊修這個人偏偏喜歡與曹操較勁,不僅僅是把曹操的心思看的一清二楚,還喜歡在其他人面前説一説。而曹操並不心胸寬闊,而是生性多疑,心胸狹隘,愛面子,不喜歡承認自己的錯誤,雖是表面讚揚楊修這個人,但暗地裏已將其恨之入骨。

另一方面,楊修説話不看形勢,這便是他最終被曹操所殺的根本原因。古代帝王都是天子,天子自然會保持一種神祕感,然而曹操這個魏王做的一點“隱私”都沒有,一個高高在上的君王,被一個臣子看的透透。而楊修喜歡猜曹操的心思,而且每次都能猜中,這便是犯了大忌的。曹操遇到這樣的人會怎麼想?“我一個君王,被你楊修看得赤裸裸的,那還怎麼統御百官,統治億兆黎民,況且要是哪一天他也想在這王位上坐坐,對我又是這麼瞭解,我還不成了第二個漢獻帝嗎?留着他幹什麼,養虎為患嗎?乾脆殺了他,以除後患!”正應為如此,楊修最後因著名的“雞肋”事件被曹操以惑亂軍心之罪殺死。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六

曾幾何時,我看到過這樣一個詞“過剛易折”,當時我不懂這個詞的含義,現在想來,這個詞放在楊修身上實在是合適不過了。

楊修思維敏捷,智謀過人,但他恃才放曠,狂妄輕率。在平常生活中不僅屢犯曹操忌諱,更是干涉了曹操選定繼承人的內政。所以最後被曹操以“惑亂軍心”的罪名斬首,這件事值得後人深思。

其實説到底,楊修的死在於他不懂得收斂鋒芒,而越王勾踐的性格卻與此大不相同。

在越國將要被滅國時,身為越王的勾踐有兩種不同的選擇:一是拼死守國,保全自己身為王的“榮耀”;二是忍辱負重,保全實力伺機復國。勾踐選擇了第二種,勾踐在吳國被吳王當作馬伕,受盡了羞辱。但是卻一直隱忍不發,最後終於滅了吳國。

相比之下,我十分欣賞勾踐的做法。這不僅保全了自己,也為將來越國復國埋下了成功的種子。勾踐極具聰明才智,他能復國的原因就在於懂得審時度勢,能把握何時含蓄內斂,何時鋒芒畢露的時機。

勾踐的臣子文種,又是和楊修相似的情況。文種和范蠡是助勾踐復國的有功之臣。在越國復國後,范蠡便發現了越王是隻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便退隱江湖並給文種留下忠告:“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希望他也能激流勇退,免遭殺身之禍,然而文種一意孤行,不願離去,最終被逼自刎。

楊修、文種兩人的死,令人唏噓不已,也同樣令人深思。在當今社會上,審時度勢也是一項職場法則,要知道“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太過鋒芒畢露便易遭人嫉恨,為人陷害,因此做事審時度勢是十分必要的。

楊修之死讀後感700字 篇七

楊修的死因,應該是由於他太能夠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慮到留他在身邊終不免造成禍患,總想找一個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殺掉。加上楊修為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置軍紀於不顧,一聞“雞肋”就自動收拾行裝,並煽動其他人也作歸計,因此,他的被殺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贄點評《三國演義》時對這件事曾寫道:“凡有聰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殺其身也。”即有此意。

小説《三國演義》中,楊修在漢中被曹操所殺,究其原因全在於楊修自己。

書中明確寫道“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説明他的死是由於“恃才放曠。”這直接説明了“楊修之死”事件罪歸楊修。

楊修猜出了曹操的謎語,曹操並沒有因此而喜歡楊修。從整篇小説來看,曹操出謎語並不是要讓別人答出來,而是展示自己多麼有學問,結果楊修一語道破,還四處張揚,似乎是在大喊:“曹操這點兒水平,考不住我!”曹操自然會“惡之”,不過他以國事為重,就容忍了他的放曠。

在“夢中殺人”的故事中,曹操忍痛殺近侍、裝作夢中殺人、假裝痛哭,又費力厚葬近侍,只為達到一個目的:防止被人暗算。但曹操沒有想到的是,楊修故意戳穿了他,使這樣一場戲白演了,曹操只能再去另想辦法,以防被別人刺殺,自然會“愈惡之”。楊修故意讓曹操達不到目的,但曹操不為此與他計較,只是忍了。

楊修向曹操報告:曹丕與人密謀。這實際上是一個外人向一個父親告其兒子的狀。這不免使我們想到了西漢的江充為謀害太子而製造“巫蠱事件”,讓皇帝除掉太子,得到其中利益。兩者行為相似,那意圖難道會不同嗎?況且曹操後來又確認了曹丕沒有與人密謀,那麼楊修在曹操眼裏就是要暗中譖害自己的兒子的人了。曹操沒有因此而除掉楊修,又忍了。

楊修作為行軍主簿,不僅沒為曹操出過一計一策,還惹了這麼多禍!楊修對曹操,甚至魏國,有害無益,留着他,還不知他會闖出多少禍呢。

唉,又是一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八

在我看來,楊修死的關鍵原因在於他自身,在於自身的狂妄不羈。不僅這樣,他還多管閒事,詆譭領導,曹魏集團每天需要處理的事務不少,應該説是夠楊修忙的了,可他卻非要忙裏偷閒對於自己無關的事情瞎摻和,賣弄自己的小聰明,才會走上不歸路。

據《三國演義》裏楊修得罪曹操的事很多,但我認為,這些並不足以致命,而插手曹植、曹丕兄弟的儲君之爭和揭露曹操夢中好殺人的真相,才是真正給自己掘墳的原因。

作為曹操的“祕書”,插手別人的家事,明顯就是不務正業,揭領導的短,損害領導的形象,更是不把領導放在眼裏。面對一個多管閒事,不維護領導尊嚴的下屬,無論誰心胸多麼的開闊,估計心裏的怨恨都少不了。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九

小時候,總聽教師及尊長告誡:可別成了賈寶玉,聰明反比聰明誤;再長大一些,又説聽説了:收斂一些,不要成了楊修的下場!那時雖不知楊修是誰,卻大約猜得出:人很歷害,只是愛表現吧;最終很慘的吧。上八年級吧,學了《楊修之死》那篇課文,才最終弄明白楊修的問題了!因大人訓誡,我讀三國是很晚的,其它倒較早。

以後,從一些史料中得知,楊修竟與我等是“同鄉”,應當是死於曹丕和曹植的爭儲鬥爭中;是曹操擔心楊修所主謀的曹植集團會給既定的曹丕集團帶來麻煩以引起生靈塗炭,而下決心除了這一能臣的吧此論點不在此文討論之列。從演義《楊修之死》中觀照,用一句現代話説,楊修的個性太過張揚、太能理解、並提前泄露了領導意圖,最終獲得了徹底被炒。這一論點應當説與目前做事立世有違。

此刻的企業求賢、個人創業,多要求要能伸張個性、儘可能地發揮才幹。所謂“有德有才,破格重用;無才有德,培養使用”。那麼即使有德有才,如何被明白呢依我看,可能僅有去張揚表現了。只要説你能借助企業平台創造效益,並與公司提前約定利益分配,那麼,你發揮的結果一般來講,是不會成為楊修的。因而,在正確理解了“我從小所受之訓誡”之後,又應從楊修的所做所為中吸取有益、有效之成份。

師長們之所以不讓在小時讀三國,是要我以楊修為誡,是擔心從小就不務實,去勾心鬥角;或象楊修一樣只顧表現而不注意言行的負面後果。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十

楊修,一個素服才名的文人,恃才放曠目中無人,甚至無視他的“上司”曹操。但有很多人把楊修的死因歸結於曹操身上,認為是曹操嫉妒楊修的聰明,從而得出職場的潛規則,就是下屬絕不能比上級優秀,説白就是你必須比領導傻,尤其是必須要讓領導認為他自己比你聰明,只有這樣,你才能混下去。

但在我看來,楊修死的關鍵原因在於他自身,在於自身的狂妄不羈。不僅這樣,他還多管閒事,詆譭領導,曹魏集團每天需要處理的事務不少,應該説是夠楊修忙的,可他卻非要忙裏偷閒對於自己無關的事情瞎摻和,賣弄自己的小聰明,才會走上不歸路。

據《三國演義》裏楊修得罪曹操的事很多,但我認為,這些並不足以致命,而插手曹植、曹丕兄弟的儲君之爭和揭露曹操夢中好殺人的真相,才是真正給自己掘墳的原因。

作為曹操的“祕書”,插手別人的家事,明顯就是不務正業,揭領導的短,損害領導的形象,更是不把領導放在眼裏。面對一個多管閒事,不維護領導尊嚴的下屬,無論誰心胸多麼的開闊,估計心裏的怨恨都少不。

威信,是一個成功領導的必要條件,也往往是一個團隊能正常運行的的保障,團隊的成員都應該知道,每一個人應該把自己份內的是做好,業餘時間多學習,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要把關心領導的家事和領導的私生活當作自己的工作重點,不當場合的大放厥詞更可能成為他日射向自己的箭,做一個本分的下屬,或許一身的亮點沒有幾個,但永遠受人尊敬,做一個飛揚跋扈的下屬,或許時常有人誇你有膽量,但一旦栽個跟頭,你就更容易受傷,甚至不得翻身。

讓我們從楊修身上吸取教訓,在社會上有一個立足之地,切勿耍小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