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烏合之眾對個人啟發 優選6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5W

【導語】

烏合之眾對個人啟發 優選6篇

烏合之眾對個人啟發 優選6篇 由本站會員“海平一船”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烏合之眾對個人啟發篇2:烏合之眾對個人啟發篇3:烏合之眾對個人啟發篇4:烏合之眾對個人啟發篇5:烏合之眾對個人啟發篇6:烏合之眾對個人啟發

【正文】

篇1:烏合之眾對個人啟發

何為烏合之眾?勒龐在全書最終寫道:“它僅僅是一羣獨立的個人,因回到了自我的原始狀態——而成為一羣烏合之眾。”這種原始狀態下的羣體野蠻、組織結構鬆散。羣體理性缺乏是勒龐在本書中用反覆強調的羣體特徵,而羣體理性的缺乏又恰恰發生在羣體力量崛起的時代,由此引出這一不得不予以關注的重要問題——烏合之眾。

一、框架、資料與理論

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從時代特徵,羣體的精神結構與思維方式,羣體意見和信念的構成與影響因素以及不一樣類型羣體的具體特點來闡述。

(一)時代特徵

《烏合之眾》出版於1895年,勒龐生活的年代在法國大革命結束後不久,人們從攻佔巴士底獄到發動熱月政變,經歷了法國大革命法國曆史進入了維護大革命成果的時期,羣眾的聲音開始取得優勢,民眾得有機會進入政治生活。在百年之後的今日,勒龐所描述的時代背景仍然適用且發展更甚。

勒龐在書中所描述的羣體並非我們日常所説的羣體,而是一種組織化的心理羣體,即羣體有必須的共同目的。在這個羣體中個性消失並構成作為個體時所不具備的新的特徵。個體受羣體精神統必須律的支配而表現出無意識從眾,趨於平庸,狂熱且易受暗示。

(二)精神結構與思維方式

首先是羣體情感特點。羣體情感特點的變化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羣體衝動、多變又急躁。所有的刺激因素對羣體都會產生作用,受情感的影響也會加劇,數量上的優勢使他們充滿熱情與自信。第二,羣體易受暗示又易於輕信。期待注意而又時常處於無意識狀態之中,正所謂三人成虎,羣體往往輕易將幻覺當做現實。第三,羣體的誇張與單純。羣體會受到感染而放大自我的感情,使自我輕易陷入極端並輕易被極端的感情所感染。第四,羣體的偏執、專橫與保守。因為羣體的極端,他們難以忍受懷疑與不確定,人多勢眾而專橫與偏執,對強權低聲下氣而保守與缺乏革命精神。

其次羣體的道德觀也會發生變化。作為個體,人能夠堅持理性尊重習俗,作為羣體,羣體的行為則代表了多數的習慣。羣體衝動又多變不可能代表道德,正如情感的極端一般,羣體的道德也會極端。人們不再為私人利益行動而情願為信仰獻身,無論這信仰是要他殺人放火還是慷慨赴死。

第三是羣體觀念、理性與想象力的特點。羣體的觀念有長期穩定的基本觀念和一時環境影響下構成的次要觀念,基本觀念和次要觀念即便矛盾也能夠共存,勒龐對此的解釋是因為羣體缺乏批判與推理本事。之所以觀念僅有簡單明瞭才能為羣體所理解,而與其是否是真理無關也正是因為如此。羣體並非毫無理性但其推理本事十分低下,羣體的推理只是表面有相似形與連續性的事物,所理解的確定也只是不經推理的直接確定。羣體的想象力因推理本事的缺乏而強大活躍又敏感,它是權力和權威的基礎,越是來源祕不示人的神祕事物,越是形象鮮明引人注目,越能夠撼動羣體的想象力。

最終是羣體宗教形式的信仰。宗教具有崇拜想象事物,畏懼其力量並盲目服從於該事物的特點。信仰之所以強大是因為採取宗教形式,激發羣體的想象力才能在羣體中紮根,無論是對於無神論者還是有神論者。這種宗教形式的感情才是大事件發生的根源而非個人意志。

(三)羣體的意見與信念產生影響的因素

影響因素分為間接因素和直接因素兩類。

1、間接因素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種族因素。勒龐所説的種族不一樣於人類學所嚴格定義的種族,更多的是民族。種族的影響作用於信仰、制度和藝術等並經過它們表現出來,這種影響與一時的環境影響相比是長久的並能夠世代繼承。

第二,傳統因素。傳統是種族的產物,人們能夠輕易對傳統造成的變化可是是名稱和形式上的變化。因為羣體的保守主義精神,改變一個民族的夢想方式是以不易察覺的方式改變,且這種改變很難真正實現。

第三,時間因素。在這一因素的解讀上,勒龐頗有順其自然意味,在時間之中意見與信念將獲得力量也會失去力量,制度與社會組織也終將從無序走向有序乃至消亡。

第四,政治與社會制度。勒龐説:“各種制度是觀念、感情和習俗的產物,而觀念、感情和習俗並不會隨着改寫法典而一併被改寫。”所以,整體而言勒龐認為制度是無用的而真正起作用的是羣體的想象力。

第五,教育因素。簡而言之,教育讓人掌握了派不上用場的知識,信仰教師而貶低自我導致喪失確定力與主動性是造成羣體意見與信念反叛的原因。

2、影響羣體意見和信念的直接因素有四個:

第一,形象、詞語和套話。意義不明確的詞語越是神祕的詞語越力量強大。它的含義是暫時的,隨時代與民族變動的,政治家就是給舊事物換上新名詞。

第二,幻覺。它與形象、詞語和套話的共同之處在於其影響力來源於羣體的想象力,與幻覺的影響相比,真理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第三,經驗。真理要想產生影響需要在大範圍反覆出現的經驗來驗證,僅有這樣觀念才能在羣眾頭腦中紮根。

第四,理性。勒龐認為羣體是缺乏理性的,羣體受無意識情感支配且能夠輕易被調動。少數哲人的理性足矣,禮貌的動力不是理性而是感情。

羣體有跟隨頭領的需要,羣體的意志往往跟隨着羣體領袖的意志。羣體總是傾向於服從,他們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被領導、被統治。領袖要動員羣眾主要經過三種手段:斷言、重複與傳染。前兩種手段得以發揮作用的原因在前文中基本已經提到了,而第三種手段傳染則是往往被歸因於模仿的頭腦中的傾向,終將從下層蔓延至上層。我認為在《烏合之眾》一書中,勒龐本人也很好運用了這寫手段,斷言式地提出自我的觀點以及在不一樣章節中反覆強調。

觀念或人獲得權力都要經過名望,名望有先天與後天之分,它是説服羣眾的一個基本因素。因為成功人們獲得名望,缺少成功人們也將失去名望。正如今年因里約奧運會而被舊事重提的劉翔,人們能夠因為兩次奧運會的退賽輕易忽視他取得的所有成績而破口大罵。這也正如勒龐在敍述羣體的想象力時所説:“上千次小罪或小事件,絲毫不會觸動羣眾的想象力,而一個大罪或大事件卻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總而言之,羣體有重要而持久的信仰與短暫而易變的意見,他們反覆無常。

(四)同質性羣體與異質性羣體[由本站網友投稿]

在最終一部分,勒龐將羣體以同質性羣體與異質性羣體分類,並對異質性羣體中的犯罪羣體、陪審團羣體、選民羣體與議會的特點一一進行了分析。

二、貢獻、不足與啟發

勒龐全書幾乎只是在敍述自我的觀點,缺乏量化的、系統的研究。羅伯特·墨頓説:“它們全是他頭腦的產物,所以他顯然對它們一概厚愛有加。”相較於有系統分析論證的著作而言,勒龐更近於觀點的提出。正如弗洛伊德對本書所做評價,勒龐作為問題的發現者,指出了羣體生活的重要方面,但並沒有對它們做出解釋。羣體的心理特徵及思維方式,個體與羣體的差異以及影響羣體的種種因素是研究羣體必不可少的基本問題,勒龐貢獻正是在於他發現了這些問題並對它們進行了闡釋,這也是《烏合之眾》一書即便存在已被證實有誤導作用或錯誤的觀點卻仍然是長盛不衰的經典。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強調民眾的作用。從國家層面來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將人民民主權利概括為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總統制共和制的美國大選全民投票,君主立憲的英國也會舉行全民公投,無關政治體制與意識形態,羣眾的發聲是必然的趨勢。從社會生活層面來看,網絡通訊技術、社交軟件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事件發生的同時信息已經能夠即時傳播到各處,人們經過網絡能夠匿名發表各種意見,輿論的壓力能夠影響到方方面面,控制羣眾的思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經過對羣體心理的分析,能夠了解影響羣體心理和輿論的機制,瞭解如何利用羣體的心理以不令人生厭的方式到達目的,在輿論的洪流中堅持有限理性也遠遠好過隨波逐流的非理性。

通篇來看,勒龐最主要的觀點即羣體理性的缺乏。勒龐描述的羣體是愚昧衝動且善變的,這種説法未免有些尖鋭卻也不無道理。從眾有主動的從眾,也有被動的從眾。很多時候人們的觀點往往無意識地害怕與多數作對,無意識地趨於平庸,但羣體是否無法眼光長遠,是否如野蠻人與孩童一般,我認為不能輕易斷言。

勒龐對真相與歷史持有堅定的懷疑態度,因為羣體的想象力,一件事能夠被數千個目擊者證實,目擊者越多的事件,受到的懷疑也越多,由此,勒龐得出結論史學著作是純粹想象的產物。事實上,勒龐在實踐中卻有些自相矛盾,即便他認為歷史材料基於想象缺乏可信度,全書使用最多的論述方式仍然是藉助於歷史事件,經過論述法國大革命,開鑿蘇伊士、巴拿馬運河的組織者等歷史事件來論證自我的觀點。

還有其他一些觀點,如制度是修辭學家毫無用處的勞動,政治家的基本任務是將舊事物變換新説法,政府由於甘心被問責而削弱力量,羣體不要求自由僅有當奴才的慾望等,我認為這些觀點不能簡單斷言,但不可否認的是,《烏合之眾》是一本值得一讀的經典。

篇2:烏合之眾對個人啟發

《烏合之眾》以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分析研究社會歷史運動中作為主題參與的羣眾,他們的行為、心理的諸般特徵。作者勒龐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羣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同時他也是典型的精英主義者,他反對團體主義,最早闡明瞭“個體在羣體影響下思想與行為的轉變”。在勒龐看來這“烏合之眾”就是羣體,一羣人聚合在一齊構成了一個“心理的羣體”,他們並非簡單的人數累加,而是“永遠漫遊在無意識的領地,會隨時聽命於一切暗示,表現出對理性的影響無動於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活力,它們失去了一切批判本事,除了極端輕信外再無別的可能”。這就是勒龐的“烏合之眾”。顯然“烏合之眾”不僅僅適乎18世紀的法國,更似乎暗合當下的網絡社會。在信息快速發展的時代,在全媒體的環境下,新興的很多互聯網信息平台,是否也是凝聚着“烏合之眾”?

正如勒龐所説“羣眾等同於無意識團體。因為無意識,所以力量強大。”那裏的“無意識”指缺乏理性、推理本事低下、少有深思熟慮。無意識主宰着有機體的生活,並且在有機體的智力活動中,這種力量也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在如今的網絡時代,羣體隱藏自我的真實身份,缺乏理性思考的言論四處滋生,羣體跟風的很多轉發使得各種網絡平台充斥着垃圾信息,也使得處於羣體中的人更難以辨別各種信息。如2011年3月份因日本核輻射事件從温州等地颳起的“搶鹽風波”透過微博、信息的匿名轉發迅速傳播,廣東、浙江、福建等省市的鹽價瞬間飆升,超市絡繹不絕的搶鹽人,貨架之上食鹽的顆粒殘存,團體無意識透過網絡平台演化成了一場社會危機。仔細揣度,發現搶購者往往抱着這樣幾種心態:有的擔心日本核電站爆炸對人體有影響,買點碘鹽回去吃防輻射;有的擔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質污染,無法提煉鹽;有的是看到微博這麼傳、別人這麼搶生怕落後而跟着搶。如此簡單的邏輯經過微博的轉發摧毀了大眾的理性。對於“微博心理羣體”中的個體而言,他們可能並未意識到自我已然成為了某一特定“心理羣體”中的一份子。

網絡平台的各種網紅在信息傳播中成為了廣大粉絲們的“領袖”。勒龐認為羣體行為有一個很重要的心理特徵,就是崇尚威勢,迷信權威人物。他認為:“羣體的輕信、極端與情緒化反應等弱點,顯然既為領袖的品質劃定了上限,也給他動員自我的信眾供給了許多可乘之機。這些領袖往往精通巧言令色之道,他們一味追求私利,善於用取悦於無恥的本能來説服眾人。”在如今的很多直播平台,網紅會利用自我的知名度,宣傳各種產品來獲取自我的利益,而粉絲往往會盲目跟風,使得此刻的網絡風氣十分浮躁。

網絡平台中“烏合之眾”的行為往往會表現為一種情緒化、少理性的低智商,羣體的暗示常常會輕易地“征服羣體的理解力,並窒息一切的確定力”從而使得羣體產生團體幻覺。勒龐在《烏合之眾》中談到“正像缺乏推理本事的人一樣,羣體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但強大並且活躍,並且十分之敏感”。羣體的智力並不見得就比個體的智力高明,相反,他們很容易受到一些形象化詞語、事物的影響。也正因如此,影響羣體意見的直接因素之一就是利用某些吸引眼球的熱點來巧妙地引導羣體的想象力,從而製造出團體的幻覺。網絡上無數個體組成的網絡羣體,他們所向披靡,所到之處不能聽到任何反對意見和質疑,他們的感情激烈豐富,遇到逆他們者道德不再是束縛他們的工具,輕者圍攻言語攻擊,重者人肉搜索祖宗八代罵盡,羣體裏的個體享受到了羣體的巨大影響力,正因人多勢眾,最終的結局就是反對者被罵的落荒而逃,而他們躲在電腦屏幕後面沾沾自喜最終能夠一泄私憤痛痛快快的發泄了。在中國這種網絡憤青網絡暴民甚至是現實中的憤青,也正因如勒龐所説的某些共同的、偏激的、具有煽動性質的觀點而自覺地走到一齊,從這一點上我們能夠看到勒龐的這本名著的強大的現實好處。勒龐認為:同理性相比,是幻覺引發的活力和瘋狂刺激着人們走

向禮貌之路。儘管存在理性,可是推動一切禮貌提高的卻不是理性。倒不如説,推動禮貌提高的依然還是各種情感諸如尊嚴、民族主義、宗教信仰、愛國主義以及對榮譽的嚮往。

如今我們已經進入到網絡自媒體時代,各種聲音、觀點、思潮,如井噴般湧現,讓人目不暇接。由各種網絡平台而聚攏起的羣眾在瞬時間構成了所謂的“烏合之眾”,但正如勒龐在《烏合之眾》導言中所説:“羣眾儘管有諸多在外人看起來很值得鄙夷和恐懼,但仍然是一股無法阻擋的力量,仍然是世界潮流的引航者,誰冒犯了羣體就會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而崩潰。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羣體的時代。”

篇3:烏合之眾對個人啟發

後面還有多篇烏合之眾對個人啟發!

孟子説,“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生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翻譯過來即為做了仁義的事,卻不明白為什麼要做;天天習以為常卻又不明白所以然;一天都按着“道”去做,卻不想想什麼是“道”,這就是大眾。2000多年前的孟子就已經洞悉羣眾的本質,而在其之後的法國人勒龐也用幾乎同樣悲觀的論調分析了羣體的心理。被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奧爾波特斷言為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著作中最有影響的這本《烏合之眾》,經過數百年爭辯與審閲,多稜鏡札記式的闡釋依然在今日給予我深深啟發。

其實在讀這本書前,我對於馬克思關於“歷史是人民羣眾創造的”這句話是比較相信的。也許我這種相信恰恰是如烏合之眾中所説的那種身處於“無知的羣眾”中的一種無理性的被綁架的相信。因為從歷史的大趨勢來講,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確實是在向着有利於人民羣眾的方向發展,這不正好説明了“歷史是人民羣眾創造的”麼

可是事實是我們在歷史上幾乎看不到人民羣眾對歷史的方向有什麼明確的利己性傾向。羣體能夠在某一個時段將一個有利於自我的政府扶植上台,同時又可能因為一些根本無法確定的謠言立刻將這個政府踢下台去。而在歷史上起着決定性的把握歷史方向的關鍵因素並非羣眾的意見,而是那些能夠引導羣眾力量的個人或至少一小羣堅持頭腦冷靜和清醒的人。

《烏合之眾》這本書出版於1895年,是一部解析羣體心理的經典名著。全書的語言生動流暢,分析鞭辟入裏且入木三分,一經問世就受廣大羣眾的歡迎。此書顛覆了人們對羣眾的通常認識,在閲讀該書時我同樣觸碰到了一個全然不一樣的視角。作者以十分簡約的方式,極為精細的考察了個人聚集成羣體時的心理變化,指出個人一旦融入羣體,個性就會被湮滅,羣體的思想便會佔據絕對的的統治地位。與此同時,羣體的行為也會表現出排斥異義,極端化、情緒化及低智商化的特點。

在羅伯特·莫頓的《勒龐《烏合之眾》的得與失》中,他指出這本書確實對人們理解團體行為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的思考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勒龐生逢一個羣眾重新崛起的時代,他敏感地意識到了這種現象中所包含的危險,並且以他所掌握的心理學語言,坦率地把它説了出來。勒龐的思想是超意識形態的,他在此書的那裏或那裏,以十分簡約甚至時代錯置的方式,觸及到了一些今日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如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羣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羣眾運動、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逃避自由投向領袖的懷抱,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等等。也就是勒龐考察了一大堆現代人面臨的社會問題和觀念,這使這本《烏合之眾》具有持久的意義。

眾,烏合之眾。羣體是相對於個體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幾個人就能構成羣體。羣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到達共同的目標,以必須的方式聯繫在一齊進行活動的人羣。可見羣體有其自身的特點:成員有共同的目標;成員對羣體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羣體內有結構,有共同的價值觀等。羣體具有生產性功能和維持性功能。羣體的價值和力量在於其成員思想和行為上的一致性,而這種一致性取決於羣體規範的特殊性和標準化的程度。羣體中的個體與他人發生相互作用,這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刺激。個體對這個刺激必然要做出反應,於是表現出與個人獨處時不一樣的行為方式。在勒龐看來,當人們變成了一個羣體後,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頗為不一樣,而羣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羣體沒有本事做任何長遠的打算或思考,而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我的反應行為的本事(“當人們聚集成一個羣體時,一種降低他們智力水平的機制就會發生作用”,“從他們成為羣體一員之日始,博學之士便和白痴一齊失去了觀察本事”)。

羣體總是受着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它的行為主要不是受大腦,而是受脊椎神經的影響,所以羣體是刺激因素的奴隸,羣體具有衝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確定力和批評精神、易受暗示和輕信的特點。書中列舉了1792年法國曆史上有名的大屠殺事件。當時,在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成千上萬市民幾天之內虐殺盡關在監獄裏的僧侶貴族一千五百多人,連十二三歲的孩子也不放過。更不可思議的是,在極刑現場,婦女們以一睹貴族受刑為榮。這些平時裏的店員夥計、家庭主婦,都相信自我的正義行為是在消滅“共和國的敵人”。所以,“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可是在成為羣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並且會立刻屈從於這種誘惑,出乎意料地障礙會被狂暴地摧毀。”同樣,這也能夠解釋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衞兵的瘋狂行徑,他們失去作為個體時的理智,只明白和理解極端的感情和觀念,還對使自我失去人格意識的暗示者惟命是從,一經煽動鼓舞,便構成了一股極為瘋狂可怕的力量,這時理性完全被壓倒。

《烏合之眾》裏面還談到教育是羣體意見和信念中的間接因素之一。“教育既不會使人變得更道德,也不會使人幸福;它既不能改變他的本能,也不恩能夠改變他天生的熱情,並且有時——只要進行不良引導即可——害處遠大於好處。”那裏的教育是學校教育還是廣義上的教育。我覺得那裏應當是學校的教育吧。此刻學校教育主要研究的是升學率、就業率的問題,對於學生的思想認知、為人處世並沒有多在意。此刻很大部分難以破解的犯罪案件都是高科技犯罪,都是有高學歷的人的行為。掌握以偶寫派不上用場的知識,是讓人造反的不二法門。“能夠找到社會主義者的地方,正是教室;為拉丁民族走向衰敗鋪平道路的,也是教室。”

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羣體,思考團體,羣體是上帝或是撒旦,在虔誠的時候不要忘記警惕(倘若你信仰羣體),切勿把自我交給羣體,因為羣體流向的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獄!

篇4:烏合之眾對個人啟發

《烏合之眾》是法國社會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於1895年首次出版的一部研究羣眾心理的著作。

開篇就是一個定義:許多人湊在一齊,就叫羣體。羣體是個活的生物,有自我的感情,有自我的思想,即羣體心理。

接下來,陳述羣體的特徵:衝動,易變,急躁,易受暗示與輕信。

本書語言簡單通俗直接,一路讀下來的感受,能夠用驚心動魄來形容,看着書上總結的羣體特性,聯想着現代中國發生的紅衞兵破“四舊”、以及文革中的種種惡行,還有近期新聞中的各種羣體事件:例如砸“日系”車輛、各種傳銷組織等。對於勒龐的總結,我內心是頻頻點頭。幾乎認同羣體就是野蠻的原始人。

可是合上書,再仔細推敲,如果許多人湊在一齊就是羣體,那麼學校,是一個羣體。公司是一個羣體。一個讀書會,也是一個羣體。一支保護國家,抵抗外族侵略的軍隊也是一個羣體。難不成,我們都生存在野蠻的原始社會中。

我想,一些羣體表現出來的野蠻個性,並不是因為羣體的特性使然,而是組成羣體的個體或者羣體“領袖”的個性與野心決定的。

不一樣的羣體會有不一樣的特性,把羣體統稱為烏合之眾,顯得簡單粗暴。書中列舉的各種例子,只選取貼合書中描述羣體特性的歷史事件,更多不貼合特性的歷史事件就未被提及。

儘管書中的觀點顯得偏頗,但依然是值得認真讀的一本書,其中很多觀點更是為我們敲響警鐘。

比如,書中談到“僅有靠形象思維得來的簡單觀念,才會讓羣體盲目輕信。僅有簡單而明瞭的觀念是被羣體理解的。”進而書中提到“在渴望夢想的心靈裏,科學是有所欠缺的,因為它既不敢做出過於慷慨的承諾,也做不到像幻想一樣撒謊。”為什麼謠言能夠漫天飛舞,傳銷的領導者能讓加入者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因為他們加工、描述的景象彷彿觸手可及。而我們自我也確實是很容易理解那些清晰的圖景,對科學深邃的邏輯缺少一種耐心的探索和理解。

正如一面雙刃劍,《烏合之眾》能讓人警醒,也能讓野心家找到掌控羣眾的方法。它提到“只要掌握了影響羣眾想象力的藝術,也就掌握了統治他們的藝術。”書中談到如何讓羣眾理解自我觀念,”改造,改造的方向必須是低俗化和簡單化。”

我們總是生活在羣體之中,本書提醒我們跳出羣體之外,冷靜的觀察我們所處的羣體,冷靜的分析羣體中的領袖,若“領袖”的動員手段,只是“斷言、重複、傳染”,那我們可能就要逃離這樣的羣體,這樣的羣體可能就會有野蠻的特性。

讀完此書,我更清晰的理解潮流、謠言及恐慌。

《烏合之眾》,從初讀時的驚心動魄,到合上書時的冷靜。堅持獨立思考,不論何時何地,如此重要。這就算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收穫。

篇5:烏合之眾對個人啟發

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勒龐,以研究大眾心理學著稱。他認為現代生活逐漸以羣體聚合為特徵。在《烏合之眾》中他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羣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滅,羣體的思想佔據主導地位;而羣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

“羣體不善推理,卻急於行動。它們目前的組織賦予它們巨大的力量。我們目睹其誕生的那些教條,很快也會具有舊式教條的威力,也就是説,不容討論的專橫武斷的力量。羣眾的神權就要代替國王的神權了。”“一些能夠輕易在羣體中流傳的神話所以能夠產生,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極端輕信,也是事件在人羣的想像中經過了奇妙曲解之後造成的後果。在羣體眾目睽睽之下發生的最簡單的事情,不久就會變得面目全非。羣體是用形象來思維的,而形象本身又會立刻引起與它毫無邏輯關係的一系列形象。我們只要想一下,有時我們會因為在頭腦中想到的任何事實而產生一連串幻覺,就很容易理解這種狀態。我們的理性告訴我們,它們之間沒有任何關係。可是羣體對這個事實卻視若無睹,把歪曲性的想像力所引起的幻覺和真實事件混為一談。”暴民是缺乏理性經驗的羣體,當對發生的種種事件缺乏有效的理性思考,就只能經過自身的感知經驗和道聽途説進行聯想,併為之找到聯繫。比如“西方媒體批評”——“反華勢力”——“八國聯軍”——“保家衞國”一樣。

“羣體表現出來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壞,其突出的特點就是極為簡單而誇張。在這方面,就像許多其他方面一樣,羣體中的個人類似於原始人,因為他不能作出細緻的區分,他把事情視為一個整體,看不到它們的中間過渡狀態。羣體情緒的誇張也受到另一事實的強化,即不管什麼感情,一旦它表現出來,經過暗示和傳染過程而十分迅速傳播,它所明確讚揚的目標就會力量大增。”羣體表現出的感情是無法複雜和具有深度的,因為他在集合個體時必須選取明確的,具有共性的情感指向,比如仇恨,熱愛等等。這樣才能在簡單和宏大的羣體活動中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任何能夠深入解析的可能都不會被允許存在,因為暴民個體的狂熱無法接納這種可能,並且它將給羣體內部帶來爭議,從而引起分歧。

人有模仿他人的傾向,心理學上稱之為“同步”。由於人天生都是自戀的,所以愛屋及烏,會喜歡與自我相似的人,即“認同”。為了讓其他人喜歡自我,以便搞好關係實現合作,人會模仿其他人,即“求同”。“認同”與“求同”合併在一齊,就是一種“同步”。商家就很懂得利用“同步”賺錢,超市裏那些免費品嚐的甜點,在“同步”作用的幫忙下,總是能讓消費者乖乖地買下自我本不必買的東西。此外,銷售人員千方百計地與消費者套近乎,也正是為了博取一種“同步”。烏合之眾的盲從,正是“催眠”與“同步”共同作用的結果,催眠使我們變成了盲目之輩,而極端強化了“同步”效應,使得我們不受理性與道德的約束,做出不可理解的事情來。“自信”是抑制“催眠”的良方,“謹慎”是把握“同步”分寸的要領。

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件都能夠證實龐德的觀點。新聞媒體或者説新聞媒體背後的利益集團利用輿論為博取自我更多眼球,騙取點擊率等不顧事實按照自身需要,或按照社會普片關心方向片面報道的行為。例如最近發生的辱母殺人案,關於案件的報道都集中於法律不如道德,司法腐敗,司法不獨立等敏感的、當下熱點的問題。輿論風向把羣眾關注的焦點完全帶偏,而羣眾也自然而然的朝着這條線走下去,羣眾一邊倒的為於歡感到不公,支持殺人行為,要道德不要法律。顯然這樣的輿論是片面的,羣眾應對這樣的事件就顯得情緒化,對大家認同的事情無異議。可是羣眾喜歡關注談論他們想要的新聞事件,媒體也喜歡按照這樣的方式報道新聞。

可是《烏合之眾》也有其侷限性,如作者因羣體的非理性性質和表現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度。他説:“個人在羣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禮貌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但同時他又認為羣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但這種內在矛盾並未減損其思想學術價值,而是為之後者開啟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

篇6:烏合之眾對個人啟發

從古希臘古羅馬以來,西方禮貌的“公共領域”就是一個被極富煽動性、十分魯莽的羣眾所佔領的場所。象徵着民主的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陪審法庭都是經過集羣的方式產生運行的,民主導致的結果就是參與這些重大會議的人素質參差不齊,著名的“蘇格拉底之死”事件就發生在民主如此發達的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被控告“腐蝕青年人的心靈”,而擁有幾千人的陪審法庭中又有多少人瞭解事情的真相,大部分人處於這麼一個龐大的羣體中,個體的獨立性早已經消失,只是一味附和,最終導致蘇格拉底被判死刑。羣眾的民主權力就像一切個人權力一樣,當它沒有恰當的憲政制約時,也很容易轉變為它的反面,成為一種暴虐的權力。這就是我們此刻所説的“多數人的暴政”。而我們此刻看到從古希臘羅馬的廣場政治,延續到中世紀的宗教迫害,再到近代的法國大革命,直至墨索里尼、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煽動,這種“羣眾性魯莽”的文化特徵一向留在西方禮貌的血液中。如果説“羣眾性魯莽”是歐洲種族的一種共性,那麼勒龐的《烏合之眾》表現出來的就是對法國人這種特性的揭示與研究。

一、壓倒理性的羣體

勒龐指出“是幻覺引起的活力和愚頑,激勵着人類走上了禮貌之路,在這方面人類的理性沒有多大用處”,是羣眾那種荒謬的狂熱,偏執的態度,“多數的力量”推動了歷史的提高,“它不準備承認,在自我的願望和這種願望的實現之間會出現任何障礙,因為數量上的強大使它感到自我勢不可擋”,能夠説《烏合之眾》一書最大的閃光點就在於它摘掉了羣體頭上那頂天然的理性帽子,在必須程度上恢復了羣體的本來面目,讓我們從羣體(團體)迷信的迷霧中走出,重新審視作為社會歷史推動力的羣體的作用。它讓我們認識到,一個未經啟蒙的羣體對權威與謊言有着多麼深切的迷戀與盲從,而多數人的暴力——即使在民主政體之下——是多麼地容易生成。一旦羣體走向一條不歸路那將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在人們對唯一神教失去信仰的時代,最有可能對組成羣體的個人發揮巨大作用的就是“民族的榮譽感,前途或者愛國主義”,在應對這些信仰時,羣體很容易表現出極崇高的獻身精神和不計名利的舉動,這是孤立的個人望塵莫及的,這時理性往往佔下風。

我們在此能夠聯想起發生在中外近現代歷史上的數次血腥的羣眾運動,以往善良卑微的普通人為捍衞那些似是而非的真理所採取的恐怖手段。他們往往懷着某種神聖的使命感去奔赴一場巨大的災難,但他們的心態卻如同奔赴一場狂歡和盛宴,由此歷史上一些一向令我們困惑的行為得到了某種解釋。

二、意志力強大的領袖

“民主化使得各種偶像與建立在血統基礎上的世俗王權已逐漸被平等人權和參與擴大的主張所消解,由此使權威合法性的來源產生了一個重大的轉移——血統身份也罷,君權神授也罷,奉天承運也罷,此時都已不再可能。”的確,民主社會的到來,使得血緣和神意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降低,成為合法的統治者的標準不再是唯一的,更加不是經過世襲的方式獲得,統治者來自於民間,來自於民意,所謂的羣體的領袖如何利用羣眾心理,把羣眾作為實現自我政治目標的工具呢?勒龐指出有三種方法:斷言、重複、傳染。上文中我們已經提到,羣體缺乏理性,所以”做出簡潔有力的斷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證據是讓某種觀念進入羣眾頭腦最可靠的辦法之一。”而拿破崙,這個發動霧月政變,被流放之後捲土重來的偉大領袖強調了重複的重要性——最有效地修辭法僅有一個——那就是不斷地重複。在一個斷言被有效、無爭議地重複之後,所謂的流行觀點就會構成。與此同時,強大的感染過程就開始了。而領袖所要做的就是具備一種持久的意志力,這是一種極為罕見,極為強大的品質,它足以征服一切,僅有當領袖自我對於一種口號,觀念堅信不疑的時候,他們才能夠在自我信眾的靈魂裏喚起一股堅不可摧的力量。領袖憑藉堅不可摧的意志力,運用斷言、

重複、傳染的把戲説服了羣體,而羣體的靈魂中佔上風的,並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奴才的慾望。於是在急於想得到一個領袖統治的奴性的驅使下,在瘋狂的非理性的思維充斥頭腦時,羣體熱烈地擁護充分他們這種缺點的領袖統治自我,一往無前地墮落着。缺乏理性的羣體再加上極富煽動性的領袖,這就成了爆發羣體行為的“完美”組合。

三、對當今中國社會的啟示

雖然《烏合之眾》的寫作早於我們幾百年,它的產生有其社會背景,它所針對的也是法國大革命這個特殊的歷史事件,可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勒龐的這個預言是正確的,因為團體心理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是存在的,只是在強調團體精神的社會,這種反團體的思想總不會受到關注,而在現代社會中羣體現象有越來越凸顯的趨勢,在現代社會羣體的表現不再是像勒龐書中所描述的那樣有着明顯的衝突與對抗,現代社會的羣體心理在某種程度上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滲入很多人的行為語言中,成為一種公眾情緒,經過更多渠道,主要是媒體表現出來。“躲貓貓”、“打醬油”這類事件如今已成為熱門甚至是流行詞彙。在這些詞彙的背後,積蓄着巨大的公眾情緒的力量。公眾情緒古已有之,只要有羣體存在,就會有這樣的情緒力量在民間不停流淌。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驚世界,危難時刻中國社會各界掀起賑災熱潮。身處國外的深圳萬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石得知汶川地震的事情之後,在地震當日當即做出萬科捐款220萬的決定。而此舉被認為是“摳門”,引來網絡上一片罵聲。5月15日王石在博客中為自我辯護,反而是被看做越辯越黑,加之媒體的斷章取義的報道,遭來公眾的漫罵譴責,萬科遭遇了企業內的8級地震。最終王石不得不向公眾道歉,“捐款

門”事件才告一段落。在公眾情緒處於高度敏感時,當感性成為公眾情感主流時,企業家,這些理性邏輯的信徒刺痛了公眾敏感脆弱的心。他對自我財富的捍衞,在公眾眼中顯得是那麼可惡。

這種公眾情緒的高漲與氾濫,並非是“中國特色”,任何一個社會在轉型時期,都會面臨這樣的過程。隨着中國的不斷納入世界,經濟實力的提升,中國人的身份敏感性沒有減弱反而增強了,這與中國人由歷史原因所導致的過分自卑有着密切聯繫。應對公眾情緒的高漲,我們應當理性應對,一方面這是民眾民主意識覺醒的表現,中國人在封建社會的體制下壓抑太久,以至於大部分人沒有自由自主意識,一種願意被統治,被決定的“奴性”意識還是根深蒂固的,此刻民眾對於自身權益的維護,對於社會發展的關注意識都在增強,這是一種好的現象,可是在此基礎之上也要避免以“民主”之名引發的過分情緒發泄。

【小編簡評】

烏合之眾對個人啟發 優選6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烏合之眾對個人啟發範文。

【網友評價】

真的很好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