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烏合之眾》心得作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58W

《烏合之眾》心得作文

《烏合之眾》心得作文範文1

其實在讀這本書前,我對於馬克思關於歷史是人民羣眾創造的這句話是比較相信的。也許我這種相信恰恰是如烏合之眾中所説的那種身處於無知的羣眾中的一種無理性的被綁架的相信。因為從歷史的大趨勢來講,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確實是在向着有利於人民羣眾的方向發展,這不正好説明了歷史是人民羣眾創造的麼?

但是事實是我們在歷史上幾乎看不到人民羣眾對歷史的方向有什麼明確的利己性傾向。羣體可以在某一個時段將一個有利於自己的政府扶植上台,同時又可能因為一些根本無法確定的謠言立刻將這個政府踢下台去。而在歷史上起着決定性的把握歷史方向的關鍵因素並非羣眾的意見,而是那些能夠引導羣眾力量的個人或至少一小羣保持頭腦冷靜和清醒的人。

也不一定保持清醒,有的時候這些領導者本身也並不清醒,他們可能耽於自己美好的政治信條或宗教信仰之中。但關鍵的是,需要這麼一個核心似的英雄將這一切的信條、理念、信仰化為一種不可量化的情緒,才能使之最終被羣體所接受。

羣體中的個人會表現出明顯的從眾心理,勒龐稱之為"羣體精神統一性的心理學規律,這種精神統一性的傾向,造成了一些重要後果,如教條主義、偏執、人多勢眾不可戰勝的感覺,以及責任意識的放棄。用他的話説:"羣體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提供給他們的各種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或者全盤接受,或者一概拒絕,將其視為絕對真理或絕對謬論。"

由於這種簡單化的思維方式,羣體並不認為真理,尤其是"社會真理",是隻能"在討論中成長"的,它總是傾向於把十分複雜的問題轉化為口號式的簡單觀念。在羣情激奮的氣氛中的個人,又會清楚地感到自己人多勢眾,因此,他們總是傾向於給自己的理想和偏執賦予十分專橫的性質。"個人可以接受矛盾,進行討論,羣體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在公眾集會上,演説者哪怕做出最輕微的反駁,立刻就會招來怒吼和粗野的叫罵。

社會中大多數處於中下層地位的羣眾,大多地位卑微,心理狹窄脆弱,對超出自身生活經驗的一般問題不甚瞭解,不辨真偽,希望聽從權威的意見,在羣體的靈魂中佔上風的,並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奴才的慾望,因此羣體易受暗示和輕信,他們崇尚威勢,迷信權威人物,這也給領袖以利用的.機會。書中勒龐解釋説領袖更有可能是個實幹家而非思想家,他們並沒有頭腦敏鋭深謀遠慮的天賦,他們也不可能如此,因為這種品質會讓人猶疑不決(這點我沒看懂?)(每個時代的羣體傑出領袖,尤其是革命時期的領袖,大多才疏學淺,他們往往勇氣超過才智。才智過多甚至會給領袖帶來障礙,但正是這些才智有限的人給世界帶來最大影響。)。但領袖們會藉助斷言法、重複法和傳染法的手段,用觀念和信念來影響羣體的頭腦,這些作用有些是緩慢的,然而一旦生效,卻有持久的效果,由此得到民眾接受的每一種觀念,最終總會以其強大的力量在社會的最上層紮根,不管獲勝意見的荒謬性是多麼顯而易見。回想歷史,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法西斯主義當時為什麼得到德國人民普遍擁戴的原因了。也曾在《我的奮鬥》中寫道:羣體愛戴的是統治者,而不是懇求者,他們更容易被一個不寬容對手的學説折服,而不大容易滿足於慷慨大方的高貴自由,他們對用這種自由能做些什麼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遺棄了。他們既不會意識到對他們施以精神恐嚇的冒失無禮,也不會意識到他們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剝奪,因為他們絕不會弄清這種學説的真實意義。

在勒龐看來,羣體的產品不管性質如何,與孤立的個人的產品相比,總是品質低劣的。在現實意義下,我們應警惕自身,認識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個清醒的自由人,尤其是在羣體更要凸顯。

《烏合之眾》心得作文範文2

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勒龐,以研究大眾心理學著稱。他認為現代生活逐漸以羣體聚合為特徵。在《烏合之眾》中他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羣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滅,羣體的思想佔據主導地位;而羣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

“羣體不善推理,卻急於行動。它們目前的組織賦予它們巨大的力量。我們目睹其誕生的那些教條,很快也會具有舊式教條的威力,也就是説,不容討論的專橫武斷的力量。羣眾的神權就要取代國王的神權了。” “一些可以輕易在羣體中流傳的神話所以能夠產生,不僅是因為他們極端輕信,也是事件在人羣的想像中經過了奇妙曲解之後造成的後果。在羣體眾目睽睽之下發生的最簡單的事情,不久就會變得面目全非。羣體是用形象來思維的,而形象本身又會立刻引起與它毫無邏輯關係的一系列形象。我們只要想一下,有時我們會因為在頭腦中想到的任何事實而產生一連串幻覺,就很容易理解這種狀態。我們的理性告訴我們,它們之間沒有任何關係。但是羣體對這個事實卻視若無睹,把歪曲性的想像力所引起的幻覺和真實事件混為一談。” 暴民是缺乏理性經驗的羣體,當對發生的種種事件缺乏有效的理性思考,就只能通過自身的感知經驗和道聽途説進行聯想,併為之找到聯繫。比如“西方媒體批評”——“反華勢力”——“八國聯軍”——“保家衞國”一樣。

“羣體表現出來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壞,其突出的特點就是極為簡單而誇張。在這方面,就像許多其他方面一樣,羣體中的個人類似於原始人,因為他不能作出細緻的區分,他把事情視為一個整體,看不到它們的中間過渡狀態。羣體情緒的誇張也受到另一事實的強化,即不管什麼感情,一旦它表現出來,通過暗示和傳染過程而非常迅速傳播,它所明確讚揚的目標就會力量大增。” 羣體表現出的感情是無法複雜和具有深度的,因為他在集合個體時必須選取明確的,具有共性的情感指向,比如仇恨,熱愛等等。這樣才能在簡單和宏大的羣體活動中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任何可以深入解析的可能都不會被允許存在,因為暴民個體的狂熱無法接納這種可能,而且它將給羣體內部帶來爭議,從而引起分歧。

人有模仿他人的傾向,心理學上稱之為“同步”。由於人天生都是自戀的,所以愛屋及烏,會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即“認同”。為了讓其他人喜歡自己,以便搞好關係實現合作,人會模仿其他人,即“求同”。“認同”與“求同”合併在一起,就是一種“同步”。商家就很懂得利用“同步”賺錢,超市裏那些免費品嚐的甜點,在“同步”作用的幫助下,總是能讓消費者乖乖地買下自己本不必買的東西。此外,銷售人員千方百計地與消費者套近乎,也正是為了博取一種“同步”。烏合之眾的盲從,正是“催眠”與“同步”共同作用的結果,催眠使我們變成了盲目之輩,而極端強化了“同步”效應,使得我們不受理性與道德的約束,做出不可理解的事情來。“自信”是抑制“催眠”的良方,“謹慎”是把握“同步”分寸的要領。

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件都可以證實龐德的觀點。新聞媒體或者説新聞媒體背後的利益集團利用輿論為博取自己更多眼球,騙取點擊率等不顧事實按照自身需要,或按照社會普片關心方向片面報道的行為。例如最近發生的辱母殺人案,關於案件的報道都集中於法律不如道德,司法腐敗,司法不獨立等敏感的、當下熱點的問題。輿論風向把羣眾關注的焦點完全帶偏,而羣眾也自然而然的朝着這條線走下去,羣眾一邊倒的為於歡感到不公,支持殺人行為,要道德不要法律。顯然這樣的輿論是片面的,羣眾面對這樣的事件就顯得情緒化,對大家認同的事情無異議。但是羣眾喜歡關注談論他們想要的新聞事件,媒體也喜歡按照這樣的方式報道新聞。

但是《烏合之眾》也有其侷限性,如作者因羣體的非理性性質和表現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度。他説:“個人在羣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但同時他又認為羣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但這種內在矛盾並未減損其思想學術價值,而是為後來者開啟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

《烏合之眾》心得作文範文3

每個平庸的人都想創造出個性上的新奇特點。當你某天冒出了某個不得了的念頭,然後認識了有着同樣念頭的人,幾個人湊在一起就以為自己是個小組織,人越來越多就搞出了一個羣體。大家都那麼肯定彼此的念頭,堅持着,鼓勵着彼此。因心中懷揣着同樣的信念而同樣被社會特別對待,相互同情,舔舐對彼此身上不存在的傷口。有時候羣體會感染一個人,在羣體內的任何人都誤以為自己充滿了力量。

人待在羣體內,性格會互相影響、眼光也會被統一,身上的平凡的特質被無限放大,具有耀眼魅力的人漸漸掌握了領導地位,也許是不受控制的。相反,他們獨處時又漸漸收斂,很少有人夜深人靜的夜晚捫心自問一句:我是誰,我在哪兒,我在做什麼。傳播力廣不代表有公信力,也不是聲望大的人説的就是真理。但既然有些話人們通常選擇不説、不去討論,並不代表那些話我們不會説、不去思考,也許這些念頭真的會傷害到某一些東西。法無禁止即自由的處事方法終將會受到名為道德和生命的審判。羣體內的人是沒有獨立性的,也許沒有誠實,也許沒有個人情感,真相到底如何也無人得知。如果羣體的領袖有信仰,那麼強者必定會壓迫在弱者,在他的性格中留下強者的信仰痕跡。組織會有意無意的擴大組員們的想象,更加堅信那個念頭,那個促使他們聚在一起的念頭。羣體內的個人慢慢忽視本能,往往簡單的快樂並不來自自身,更多時候來源於服從,因為無需思考、無需個人行為。其實你靜下心來,想一想,如果不是因為這個羣體,不因為當初那個共同的’念頭‘,你究竟會不會和這個羣體內的其他人接觸?是否即使出於禮貌也不願同桌就餐?

他們的人品、外貌、品位、教育程度是否因為羣體的粘合力而過分放大了呢?羣體思想的層次太低還是思想的質量很差?我從不懷疑‘平等,自由,民主’有問題,那不是幻想。但因為這些詞彙聚集起的這羣人,他們來的是多麼容易,甚至無需招攬就蜂擁而至。她們帶着對社會制度、法律法規的仇恨聚集,來來回回説的也無非是自己叛逆的情緒,這並不是這個詞所想的初衷。從始至終都沒有拼誰不怕死、誰更懂得死出價值,’平等,自由、民主‘這兩個詞僅是希望給一些迷茫的孩子一些人生指南,想要大家知道如何更好的活下去。仔細想想,過去有多少羣體領袖利用人們的信念去發起戰爭,殺戮過後缺再次建立起與過去相同的制度,當初那個羣體主張的自由與民主變成了一個笑話,整個歷史、政治、宗教、藝術何文學歷史都已經深刻的印證了這一點。羣體究竟是什麼時候變成了這羣擁有粗鄙思想人類的庇護所的?進入一個人人都想成為亂世英雄的羣體聚會到底有什麼意義?是的亂世出英雄,那麼亂世在哪裏?羣體擁護者們明知沒有亂世便製造亂世、製造英雄的。現在可以肯定的是,羣眾的思想層次才可以決定羣體的未來,是那個‘念頭’最後走向的唯一要素。當脱離羣體,重新開始。不再接受組織內的暗示,任何暗示。不再一味抵制社會,不再因為組織內想象出的“年輕人犯錯上帝也會原諒你的”而盲目行動。有懷疑的情緒並不是奇怪!

犯錯就是犯錯,沒有人會原諒你!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原諒”這件事,你感受到的“原諒”的真實情緒不過是:“不在乎” 和 “愛”。看不到你的錯無非是太愛了,或是根本不關心。當個人脱離那個念頭或是組織,會得到自由,有更多的時間與自己獨處,發展自我保護意識,也更有個性。冷靜下來後,回頭再去看體質內的自己,會驚恐於自己脱離後的感情變化,當處理無情現實和狂熱理想時,那種“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世人需要理解我們,我們要將自己的精神傳播出去,除你們以為的自由之外還有別的自由”的想法將不再被曲解,信念無需被肯定,也無需被傳播,更需要被書面化。它在你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之間自然呈現。反正,無論什麼樣的念頭,至少不是羣體通過專治踐踏社會治安去證明它是不是對的。

《烏合之眾》心得作文範文4

--月17日週日上午在動物園咖啡廳參加了“不止讀書”會鄭州站第五期,實到26人,認識了很多新朋友,但由於時間匆匆,都沒有好好深聊,有點遺憾。第五期討論分享的書目是《烏合之眾》,雖然“事前讀完”是一個規矩,但還是有不少人沒讀/只讀了一半/隨便翻翻,讀書會的一半主題不是討論本書,反而變成了討論讀書會。很多人抱着瞭解“不止讀書會”的目的來感受,甚至直截了當地表達如果這個讀書會發展不好,我就不來了。其實大可不必,這個沒有任何盈利目的的讀書會,大家都是來這裏付出自己的讀書思想的,同時汲取別人的想法,互相碰撞,互相昇華。這是我的理解。

我讀完《烏合之眾》的感受,真的是震撼。成書於1895年以法國大革命(1789年——1799年)為大背景的這本書中,很多觀點至今我認為仍然適用於2010年代的中國,如:

在羣體的靈魂中佔上風的,並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奴才的慾望。

個人在羣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突然爆發。

如果説還有什麼事情能夠推遲自身的毀滅的話,那就是極不穩定的羣眾意見,以及他們對一切普遍信仰的麻木不仁。

一切文明的主要動力並不是理性,倒不如説,儘管存在着理性,文明的動力仍然是各種感情——譬如説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以及對榮譽的愛。

我想,時間和空間裏一個唯一不變的,就是人性。個人尤其需要做的,就是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

《烏合之眾》心得作文範文5

《烏合之眾》,第二次讀,第二個譯本。感覺馮譯比胡譯更好,因為馮譯更能體現出勒龐觀點警句性的力量。“烏合之眾”,怎麼會有這麼棒的詞!太喜歡漢語啦!

編排的原因,譯者序放到了書後。譯文和非譯文的交替,給人一種潛水很久,終於冒出水面,暢快呼吸的感覺。讀勒龐原文有種憋氣的感覺,一開始抱着久仰大名的熱情還能津津有味,後面越來越啃不下去。

原文基本全是作者觀點噴發,就是斷言斷言斷言,不解釋不解釋不解釋,作者説彷彿在説不懂就記住吧,我肯定是對的。這也正符合作者斷言法、重複法、傳染法的大眾心理操縱理論。

讀的過程就是在看作者指着一個羣體化身而成,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壯漢,不斷吐槽數落。讀起來很容易感到乏味但讀完已不知不覺受到他觀點的影響,慢慢認同他的觀點了。一本充滿偏見、怨念、吐槽的小書,卻能從出版伊始持續盛行至今,就是在於作者直覺得來的觀點又總是能讓人信服。

從眾心理,人皆有之,可一旦從眾,便失去自我,成為烏合之眾,在人類文明的階梯上倒退好幾步。可是誰不喜歡那種羣體帶來的力量感和正確感,這就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社會陷阱。就像買基金買股票,追漲殺跌,誰不是跟着跑?最後七虧二平一賺。

中譯者序中説,烏合之眾的當代意義在於它發現問題的功能,而非解決問題的功能。我認為對於讀者的意義應該是讓我們意識到羣體的存在,而且我們隨時可能置身其中。由於勒龐對我們耳提面命地説過羣體烏合之眾的特徵,我們也就有了更高的反省力,也更可能跳出局外去思考,開天眼,覷紅塵:我是不是已經喪失自我,把理性全部交給了羣體的感性,漂浮在羣體雄赳赳氣昂昂的風暴之中。是的話,快快醒來。

Tags:烏合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