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玩偶之家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56K

玩偶之家讀後感【精彩多篇】

玩偶之家讀後感 篇一

《玩偶之家》開篇平平淡淡,毫無波瀾,以致直到戲劇的後半部分甚至是結尾才讓人意識到文中兩位女子,林德夫人對愛的追求、諾拉對自己獨立人格的維護,兩位男子,赫梅爾的自私和偽善、蘭克對諾拉深藏的愛,因此,也顯得結局的翻轉出人意料。本劇中大致有三個主題:女性對於一個更加公平公正世界的渴望,對於男性將力量和主權強加在女性身上的批判以及人們對人生意義的探尋。

首先,女性對於一個更加公平平等的世界的追求很完美地體現在諾拉身上。在戲劇的開始,諾拉是深愛着她的丈夫赫梅爾的,以至為了他的健康不惜造假來為他借錢,並且為了不讓她丈夫承擔債務上的壓力,悄悄瞞着他獨自承擔起這一切。而作為在那時沒有一點經濟來源的婦女來説,她能做的只有節省任何一點本來要花在她自己身上的開支,積少成多地去抵債。更讓人唏噓的是,當事情將要敗露之時,她所想的也僅僅只是去一力承擔以防連累到丈夫。所有這些看起來似乎有些愚蠢和瘋狂,但卻並不表明諾拉本人就是愚昧無知的。相反,她有她自己的考量。正如她丈夫在後文中找藉口説“沒有人會為了別的事而放棄他的名譽,即使是為了愛人也不行”時,諾拉所反駁的“我們女人就會這樣”一樣,諾拉所做的一切僅是出於她對丈夫的愛。但當最終發現自己在丈夫赫梅爾眼中不過是一個可供隨時消遣的玩偶時,她果斷選擇了離開並堅定地向這個帶着偏見的世界據理力爭。在她的內心深處,諾拉切切實實地知道自己應該被公平對待。

“哦,我總是想着一個人總是會對他人多多少少有一些影響的。但僅僅因為這個人是女人,事情就變了。就好像當一個人身處劣勢,他就必須對某些人小心翼翼……”“那些有影響力的人?”“正是。”

在諾拉心中有這樣不屈的抗爭。因此,不管未來如何,她都要去求證這個世界和她“到底誰才是對的”。去抗爭,去追求和男人同等的地位,這在那個時代來説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其次,這部戲劇在追求生命意義的問題上也同樣引人深思。在這部劇中,幾乎每個人物都在尋求生命的意義:諾拉追尋她作為人而非一個玩偶的存在價值,林德夫人和克洛斯泰德尋求他們為之活下去的目標甚至是蘭克最終因為孤獨而選擇自殺的行為等諸如此類,都讓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活着又是為了什麼?

最後,文章諷刺了在男權社會男人對女人的支配和統治。《玩偶之家》生動地描繪了男人們對於他們妻子及女兒的態度。文中與諾拉有關的兩個男人,她的父親和丈夫不論婚前婚後,都是僅僅把她當作一個玩偶來看待。這對於女性來説是極大的諷刺。此外,文中赫梅爾對諾拉的一些稱呼也能反映他對諾拉的態度,像“小倉鼠”、“小吝嗇鬼”、“小諾拉”等等。所有這些似乎在戲劇剛開始之時被看作是夫妻之間的調情、丈夫對妻子的愛稱,然而縱觀全局之後,我們就會發現,這其實反映了赫梅爾對諾拉的認知。首先,在他的觀念裏,諾拉是一個摳門到極點的人——當然我們知道原因是什麼;其次,這些“小”字的添加讓諾拉聽起來像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一個寵物,而對於赫梅爾來説,他可能正沉浸在挑逗這個小尤物的樂趣裏樂此不疲。

除此之外,在戲劇的開頭,赫梅爾一次又一次地宣稱他多麼愛諾拉,但當事情敗露之後,他變臉之神速在讓人反應不及之餘,也讓人看清了他自私偽善的本質:他愛自己和自己的名譽甚於任何人。這也正是為什麼當一切塵埃落定之後,赫梅爾再次轉變嘴臉來原諒並討好諾拉之時,諾拉選擇決然離去。

這一場虛驚正如晴天霹靂,讓諾拉看清了赫梅爾的真正面目,也喚醒了她心中潛藏已久的渴望,放任她去海闊天空追尋自我。

玩偶之家讀後感 篇二

《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是易卜生在1897年的代表作,教材中説,這本書揭示了資產階級以男權中心為基礎的社會道德的虛偽,提出了婦女的地位及其解放等重大社會問題。我認為不僅,除了這點之外,也可以想到,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的轉變,女人的地位就變成在男人身後的一個對於社會來講,不會有太有價值的人。彷彿傳宗接代或是打點家事只是女人唯一的使命。我想,對於女性的地位,無論哪個國家也好,在那個笨拙的時代,就註定是犧牲品。

這本書主要寫主人公娜拉從愛護丈夫、信賴丈夫到與丈夫決裂,最後離家出走,擺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覺醒過程。《玩偶之家》曾被比做“婦女解放運動的宣言書”。在這個宣言書裏,娜拉終於覺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並向丈夫嚴正地宣稱:“首先我是一個人,跟你一樣的人至少我要學做一個人。”以此作為對以男權為中心的社會傳統觀念的反叛。

女主角娜拉表面上是一個未經世故開鑿的青年婦女,純潔、温順的娜拉婚後竭盡全力維護家庭的平和、歡樂,被丈夫一貫喚作“小鳥兒”、“小松鼠兒”,但實際上上她性格善良中有着堅強,為了丈夫和家庭不惜忍辱負重,甚至準備犧牲自己的名譽。更令她痛心的是,真相大白之後,最需要丈夫和她同舟共濟、承擔危局的時刻,她卻發現自己為之作出犧牲的丈夫竟是一個虛偽而卑劣的市儈。她終於覺醒過來,毅然走出“玩偶之家”。

她的叛逆性格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他的天真、熱情、樂於助人和追求理想的精神素質卻被庸俗的社會和家庭環境矇騙、薰染了她。是的,她八年的婚姻的“家庭幸福”的彩光遮蓋她自己的附庸地位和追求理想的自由。她沒有看透過,但是當一系列事情發生在她和她的丈夫海爾茂之間,她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丈夫,海爾茂不僅虛偽可憎,而且是個一直看重法律。宗教和道德,但是其目的在於以此作為束縛妻子的繩索和維護以他為中心的家庭關係。這一切,讓娜拉終於認識到自己的“玩偶”地位,她不僅否定了不合理的家庭關係,而且對保護這種關係的宗教、法律和倫理道德都表示懷疑。娜拉以作為玩偶為恥的態度和追求解放的決心及果斷行為,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男主角海爾茂,是那個時代典型的“偽君子”,他在人面前是那麼正直、温柔,勤奮工作、講究禮教、篤信宗教。多麼符合這個時代標誌啊,但是其實他真正的面目是一個唯我主義者、男權思想的典範和虛偽道德的化身。他看起來如此愛他的妻子“娜拉”,只是把她最為自己的高級工具用來玩耍。滿足自己的內心。

其實娜拉要真正解放自己,當然不能只是一走了之。婦女解放的當然不在於僅僅擺脱或打倒海爾茂之流及其男權中心的婚姻關係。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一語中的地指出:“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勞動中去”,因為“男子在婚姻上的統治是他的經濟統治的簡單的後果,它將自然地隨着後者的消失而消失。”所以娜拉在覺醒之前所以受制於海爾茂,正由於海爾茂首先在經濟上統治了她。因此,娜拉要掙脱海爾茂的控制,決不能單憑一點反叛精神,而必須首先在經濟爭取獨立的人格。

她所代表的資產階級婦女的解放,必須以社會經濟關係的徹底變革為前提。她所夢想的“奇蹟中的奇蹟”,即她和海爾茂都“改變到咱們在一起兒過日子真正象夫妻”,也只有在通過改造社會環境而改造人的社會主義社會才有可能。從如今的21實際來看,女人作為一家之主並不是沒有。對於現在女人來講,有屬於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基礎,就如同現在依舊很火的《婚姻保衞戰》,裏面講述作為一個女子當家做主的看點。三對家庭,女子都看重維護自己的主權地位,但是我們很能看出,她們能夠成功維護自己的地位,是因為她們有自己的工作。是的,只是社會地位與經濟基礎。

我喜歡這個故事的原因,不僅僅是自己有較強的女權精神,還有我一直堅信“女子也可以當家,更可以作為家庭一個重要的之主。”一個家庭光有男人是沒用的,因為它是由男人、女人和孩子組成的。缺一不可,更不是把誰最為一種中心而過,平等的看待彼此,就不會有現在所謂的“做父母的與孩子溝通”、“丈夫的專制”、“家庭主婦”、“家庭煮夫”等等。

玩偶之家讀後感 篇三

聖誕節前一天,娜拉·海爾茂仍忙於進行最後的採購。因為這是她結婚以來第一個不用精打細算的聖誕節。她丈夫託伐剛剛被任命為一家銀行的經理,這樣新年一過,他們就不會再愁沒有錢花了。她買了一棵聖誕樹併為孩子們買了許多玩具。她甚至捨得買一些她最喜歡吃的杏仁餅,雖然託伐並不完全贊成吃這種點心。他非常愛他的妻子,不過,他對娜拉的看法跟娜拉的父親非常相似,也就是説,都把她當作一個逗人的“娃娃”——一件玩物。

的確,她和丈夫相處的時候有時像個孩子。時而噘嘴板臉,時而軟磨硬泡,時而又喋喋不休——因為這正是託伐所喜歡的;沒有這些東西,他也就不會喜歡他的玩偶妻子了。事實上,娜拉不是娃娃,而是個女人,有女人的愛情、希望和憂慮。這在七年前就已表現出來。當時她剛生下第一個孩子,託伐害了一場病。醫生説他如果不立即出國就會死去。娜拉走投無路。她沒法和託伐商量,因為她知道他寧可死也不願負債。她又不能去找她父親,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行將謝世的老人。於是,她做了當時惟一能做的事。她假冒父親的簽字向放債人柯洛克斯泰借了二百五十鎊,供託伐到意大利去療養。

柯洛克斯泰為人苛刻,因此娜拉必須變着法子按期還錢。每次託伐給她錢買新衣服和其它東西,她起碼要省下一半,而且還要想別的路子去掙錢。有一個冬天她曾為別人抄抄寫寫,但她始終向託伐保密,因為他一直以為那次旅費是娜拉父親給的。

柯洛克斯泰在託伐現在擔任經理的那家銀行裏做事。他決心要利用託伐為自己開路。但託伐討厭柯洛克斯泰並同樣下了決心要把他除掉。於是,在娜拉的老同學克里斯蒂娜·林德找託伐在銀行裏謀求一份差使的時候,託伐的機會來了,他決心解僱柯洛克斯泰而改聘林德太太接替他。

柯洛克斯泰得知他將被解僱之後,就找到娜拉並告訴她,如果他被解僱,他就要毀了她和她丈夫。他還提醒她説,那張假定她父親簽字的借據上的日期卻是她父親死後的第三天。這突如其來的事把娜拉嚇慌了;她懇求託伐恢復柯洛克斯泰的職位,但卻無濟於事。柯洛克斯泰從託伐那裏接到正式的解僱通知後寫了一封信,信中揭露了偽造簽字的詳細過程。然後他把信投到了海爾茂家門口的信箱裏。

託伐滿懷着歡度佳節的情緒。第二天晚上他們要去參加一個化裝舞會,娜拉屆時將裝扮成一個那不勒斯的漁家女,表演塔蘭台拉舞。為了轉移丈夫的注意力,使他想不到門外的信箱,娜拉在託伐和老朋友阮克醫生面前假裝練習舞蹈。這時她已慌了手腳,不知所措。她想到了林德太太曾與柯洛克斯泰有過一段戀情。林德太太答應盡全力讓柯洛克斯泰回心轉意。娜拉還想到請阮克醫生幫忙,但她剛剛開口,醫生就流露了對她的愛慕之心,使娜拉無法再談自己心中的祕密。慶幸的是,託伐答應她舞會結束前不去信箱看信。

娜拉擔憂的並不是自己,而是託伐的命運。她想象自己已經死去,被冰冷的黑水淹沒;她想象悲痛欲絕的託伐主動為她所做的一切承擔責任併為她而名聲掃地。然而現實卻與娜拉的想象不盡相同。林德太太答應嫁給柯洛克斯泰並照顧他的孩子,從而説服了他撤回對海爾茂夫婦的指控。但是她也意識到娜拉已面臨危機,遲早必須和託伐説個明白。

果然,在託伐從舞會回來看到柯洛克斯泰的信時,危機就爆發了。他罵娜拉是個偽君子、騙子和罪犯;罵她毫無宗教信仰、道德觀念和責任感。他宣稱她不配培養她的孩子們。他還説她照舊可以呆在這幢房子裏,但不再是這個家庭的一分子了!

接着,又收到了柯洛克斯泰的另一封信,説明他不準備對海爾茂夫婦採取任何行動。這時,託伐的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他寬慰地舒了一口氣,又誇誇其談地説自己得救了。這是娜拉有生以來第一次認識了丈夫的廬山真面目:原來他是一個道貌岸然、自私自利的偽君子,在這個問題上根本不把她的處境放在心上。她提醒他説,婚姻必須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並宣佈她要離開這個家,一去不復返。託伐不能相信這是真的,他懇求娜拉留下。但是娜拉聲明她要爭取做一個有頭腦的人,要去了解世界,一句話,她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女人而不是滿足託伐狹隘虛榮心的玩偶。她走出了房子,毫不猶豫地、決然地砰地一聲關上了玩偶之家的大門。

玩偶之家讀後感 篇四

1、劇本

這是我離開課本以後,第一次看劇本,最初的選擇,不外乎在於這個基本字不多,可以短時間內看完。比較慚愧的來説,我並沒有看過戲劇。(小夥伴快帶上我這個戲劇白痴去看演出吧),所以要評價有點牽強。

但是,對於小白來説第一次拿到《玩偶之家》這個劇本,是沒有太多問題的,故事比較吸引人,不會因為晦澀難懂或者人物太多而出現想放棄的想法,而故事最後的轉折對於我來説感覺鋪墊不夠多,突然之間,娜拉的智慧之火就燃燒了,突然之間就要出走了,感覺有點太突然了,這對於通常以小説閲讀的我來説,至少也應該三到四個章節的轉變,但可能就就是話劇的'特點,這個突然的轉變需要演員很好的在前面進行鋪墊吧,本週有空我去看看嗶哩嗶哩上的話劇揣摩揣摩。

2、女性的覺醒

如果把易卜生放在當代,就這一部話劇他應該就肩抗女性崛起話題大V,話劇中兩位女性角色,一位清楚自己要什麼,願意為之付出並承擔相關後果,一位在迷糊中甜蜜着,然後從甜蜜中恍然清醒。

劇本的故事圍繞着女主角娜拉,她在開篇和中篇的淺面向都是一個可愛、熱情的單純女子,但是故事也有伏筆,例如娜拉與克里斯蒂娜的討論中説過自己並不是生活在蜜罐中的可人兒。

劇本中娜拉的丈夫高升,由此引來的人情世故,而娜拉借錢成為整個故事的引線,最終引爆小家庭中的內核問題。

3、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娜拉最終的決然,並不是突然一聲驚雷平底而起。丈夫的態度的驟然改變成了叫醒娜拉的最後低鳴,娜拉對八年婚姻進行復盤,發現自己的狀態依舊如在父母之家一般,微笑着表演每一個動作滿足家人的全部期待。

那種狀態有如浪漫故事的序幕,陽光隱隱灼灼,美好而幸福,但是如果一輩子都如此,或者是幸福,又或者説是不幸。在劇本中娜拉因為借錢而自己給自己創造了一個夢醒的機會,從浪漫中清醒,發現那種美好,一無是處。

她迫切的想獨立,想有一口屬於自己的空氣。但,所站的角度,所處的位置,帶讓她不得不繼續表演,終於那一封信解開了完美婚姻與所有浪漫的謊言,那個呼喊着我將拯救你於水火的男人,在水火未來之際變了臉,而娜拉對婚姻覆盤的所有立足點都碎了。

4、玩偶

最初我以為玩偶之家裏面所有的人物都是玩偶,可是讀罷劇本發現明面上娜拉是玩偶,而實際上所有出場人物也全部都是玩偶。

所謂自我的覺醒,到底是什麼?難道站在道德的對面與流言蜚語攜手共進就是自我的覺醒嗎?劇本很戲劇化的創造了一個自我覺醒的克里斯蒂娜,但是真正的覺醒,對自我的認知,遠遠比劇本的寥寥數筆難以捉摸。

這也許才是作者埋在劇本中的彩蛋,整個《玩偶之家》到底誰才是玩偶。

玩偶之家讀後感 篇五

近日,讀了易卜生的,早就想看,一直沒看。看過之後,感覺與主流評論不一樣。我印象最深的是林丹太太,她為了挽救娜拉,不惜嫁給無賴。而娜拉給人的感覺是有些傻,不知為自己打算,活在現在的社會,恐怕不知被別人害死多少回了。只能説她太單純!並不説女人成為家庭主婦是不對的,但女人一定要聰明,不能被人騙了都不知道,其實有時家庭生活中的智慧並不比社會生活的少,只要善於動腦,無論是什麼樣出身的女人都可以做到處事遊刃有餘。有些時候女人是寧肯傻些,l也不肯狡詐,因為活得簡單些,可以保持年輕的心與美貌,所以美麗的女人多半反應遲鈍,因為她們寧肯傻傻的美麗,也不願精明的如同老太婆。

面對現在的生存壓力,女人多半願意選擇做居家婦人,可以悠閒的做個兼職職員,用輕鬆的心態生活。所以,無論是職業女性還是家庭主婦,只要做得出色,一樣都是女強人。職業女性的跋扈、精幹與家庭女性的懦弱與善良,這是一對矛盾,無論如何也是無法調和的,所以,職業女性是高尚的,家庭女性是卑微的,這就是社會的標準,一種認識上的弊端。我做了八年專職老師,三年的專職太太,一年的全職媽媽,我覺得睿智的婦女是永遠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無論她在做什麼,從事什麼職業,只要她懂得未雨綢繆,就會永遠活得高尚;而被金錢牽着鼻子走的女人,目光如鼠,無論如何,也是卑微的。人可以拜金,但絕不做金錢的奴隸。仍然是那句老話:沒有錢是不行的,但金錢不是萬能的。女人同男人一樣也是半邊天,但也只能是半邊天,多了或少了,都會出問題。

玩偶之家讀後感 篇六

十九世紀後期在歐洲戲劇舞台上,新女性形象的大辯論的發起者是挪威著名劇作家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易卜生是現實主義戲劇大師,以社會問題劇而聞名於世,被譽為“歐洲現代戲劇之父”。面向社會,面向現實的人生是他的劇作的最大特點。

寫於1879年,它通過海爾茂與娜拉夫妻之間的矛盾衝突,描寫了女主人公娜拉從信賴丈夫到與丈夫決裂,最後終於脱離“玩偶”家庭的自我覺醒的過程,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熱情歌頌了婦女的解放。

作品從家庭夫婦之間的矛盾衝突來揭示社會矛盾,對娜拉和海爾茂的不同性格,可淋漓盡致地體現在作品之中。

娜拉是個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傾向的婦女形象。她出身在一箇中小資產階級家庭裏,她的父親並不富裕“錢一到手,不知怎麼又從手指縫裏漏出去了”。按海爾茂的話説,娜拉的父親是個“不信宗教,不講道德,沒有責任心”的人,實際上是個比較講究實際,忙於謀生的人。這種家庭環境,無疑對娜拉的成長有一定的影響。娜拉受過資產階級學校的教育,善歌善舞,天真爛漫,容易滿足於個人小天地裏的幸福生活,有許多不切實際的幻想。她不同於大資產階級的婦人、小姐,追求不勞而獲的靡爛生活,她不希望過寄生蟲的生活,為了補貼家庭費用,她做針織、繡花以及抄寫之類的工作;雖然有時“累得不得了”,但她“心裏很痛快”。娜拉的這種不厭工作,樂觀知足,熱愛生活的性格,同她的家庭出身是有密切關係的,她同情社會上的受害者、不幸者。對阮克醫生的不幸,娜拉伸出友誼之手,表示深切的同情。

娜拉身上更為可貴的品質,就是倔強,不肯向惡勢力屈服。從外表看,人們以為她是個無憂無慮的人,其實這是誤會。她對林丹太太説:“你們都以為在這煩惱世界裏,我沒經過什麼煩惱事?”實際不是這樣,她也有“煩惱事”,如家庭經濟困難,要借錢為丈夫治病,借了錢要想盡辦法還債等等,但她從不垂頭喪氣。還是很積極、樂觀。債主柯洛克斯太利用她的借據上的假簽字,對她進行威脅、恐嚇,她沒有絲毫軟弱的表現。為了救丈夫的命去借債,債主威逼她,她仍然不把事情告訴丈夫,自己堅定地準備承擔一切責任,為了保全丈夫的名譽,甚至決定自殺,所有這些都是娜拉倔強性格的表現。娜拉這種堅強不屈的精神是她最終同海爾茂決裂,脱離“玩偶家庭”的性格基礎。如果是一個軟弱的女人,即使認識了丈夫的惡劣品質,要採取與丈夫斷絕關係的行動,往往也是不可能的。

娜拉毅然決然地同海爾茂決裂,更主要的是有她的思想基礎。現實生活教育了她,使她不僅認清了海爾茂的醜惡靈魂,()而且也認識了現實社會的不合理。娜拉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道德、宗教、法律等問題的看法,跟一般資產階級庸人如海爾茂之流的見解是不相同的。“醒悟”後的娜拉,對資本主義社會持敵視態度。當海爾茂説她“你不瞭解咱們的社會”時,她激昂地回答説:“究竟是社會正確還是我正確!”“我知道大多數人贊成你的話,並且書本里也這麼説。可是從今以後我不能相信大多數人的話,也不能一味相信書本里的話。”對於麻痺人民的精神鴉 片——宗教,娜拉更不會把它放在眼裏,她宣稱:“我真不知道宗教是什麼。”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律,娜拉深受其害,更是深惡痛絕。“國家的法律跟我心裏想的不一樣我不信世界上有這種不講理的法律。”娜拉的言語顯示了她是一個具有民主思想傾向的婦女。她同海爾茂決裂的行動是她用民主思想進行反抗的必然結果,儘管娜拉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作者通過塑造娜拉這一鮮明的婦女形象,表達了中小資產階級婦女要求自由獨立,維護人格尊嚴等思想願望,並對現存的資本主義制度表現了某種程度的懷疑、否定和批判。

易卜生通過海爾茂這個反面形象,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裏婚姻、家庭的虛偽,以及倫理道德和法律宗教的不合理性,揭露了資產階級的醜惡。在他的一劇中有一句名言:“道德襯衣有一股黴味——好像死人穿的壽衣。”

婦女向來是受壓迫的,在封建社會裏,她們是丈夫的奴隸,受盡種種虐待,在資本主義社會裏,婦女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放,她們做為丈夫玩樂消遣的工具,仍然沒有自由獨立的人格。婦女反對做玩偶,要求做個自由獨立的人,在資本主義社會,這是個極其平常也極其嚴肅的社會問題。飄然而去,也只是要“救出自己”。

的深刻意義遠遠超出了對海爾茂這樣個別資產階級庸人的揭露和批判,它使資本主義社會的辯護士們大為驚悚。他們認為娜拉出走是大逆不道,並對易卜生進行惡毒的人身攻擊。他們辱罵易卜生破壞了歐洲“善良的家庭秩序”,是一個敗壞道德的作家,並要求禁演。在此情況下,易卜生憤筆疾書寫出了另一社會問題劇,通過阿爾文太太淪為舊禮教、舊觀念犧牲的過程,有力地駁斥了資產階級社會對他的無恥誹謗。因而,從這裏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易卜生的社會效果是多麼的強大,他在劇中所提出的社會問題又是多麼的尖鋭和深刻。

娜拉的出走,具有重大的歷史進步意義。但是,在當時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她的這一行動又是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由於階級、社會、環境的侷限,易卜生不能,也不可能為他們思索的人生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為婦女的徹底解放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由於挪威社會生活的不發展,醜陋的小資產階級的現實顯示給他應當避免什麼,但是不能夠顯示應該往哪裏走去”。所以娜拉雖然離開了海爾茂的“玩偶之家”,但是卻逃脱不出那個製造“玩偶之家”的、不自由的、黑暗的社會。正如魯迅先生所説:“從事理上推想起來,娜拉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因為如果是一匹小鳥,則籠子裏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籠門,外面便又有鷹,有貓,以及別的什麼東西之類;倘使已經關得麻痺了翅子,忘卻了飛翔,也誠然是無路可走。還有一條,就是餓死了,但餓死已經離開了生活,更無所謂問題,所以也不是什麼路。”但是,易卜生在展現生活和揭示人物命運的過程中,能夠以發自內心的力量,把他所思索的人生問題深深地打入觀眾或讀者的心裏,讓人們在回味中咀嚼其中的含義,思考和探索這些問題。

玩偶之家讀後感 篇七

正如這本的名字一樣,女主人公像個玩偶一樣,擺佈在父親,此後是丈夫的手中。她一心一意的做着丈夫的小鳥,喜歡丈夫喜歡的一切,甚至冒着敗壞名聲的危險為丈夫借了一筆錢好給丈夫治玻而當事件敗露時,身為丈夫的海爾茂卻毅然的指責妻子。本是同甘共苦的時刻,而演變成為故事的高-潮——女主人公娜拉決定離開她的丈夫和孩子,去過自己的生活。整個故事在事件敗露以及男女主人公攤牌的時刻到達了高-潮,作者在最後用娜拉的出走,似乎宣誓着女性主義的奮起。

在我看來,娜拉的出走(轉變)來的有些突兀,彷彿一個沉睡了千年的人,突然驚醒一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一語中的地指出:"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勞動中去"。而娜拉只是有些孩子氣的宣佈出走,並且不再相信奇蹟。她並未明白自己究竟要的是什麼,出走並不能解決問題。作為一位母親,她放棄了對家庭的責任,或許我們可以説是當時的資本主義制度下,讓娜拉在得知丈夫的真面目時,毅然作出的無可奈何的決定。

看完整個劇本,從愛情觀的角度來看,海爾茂全心的愛着這位妻子,8年來,都像孩子一樣的寵愛她。其中很多的對白,顯示了一種大男子主義情結。或許像中國古代一樣,封建制度造就了男尊女卑的地位,但是一個男性,能夠如寵愛一個孩子般的寵愛自己的妻子是很不容易的。再者就是名譽的問題,一個男人把名譽看的比生命還要重要,海爾茂説:“娜拉,我願意為你日夜工作,我願意為你受窮受苦。可是男人不能為他愛的女人犧牲自己的名譽。”這多少與中國或日本的傳統有些相似,我想這並不能歸責於資本主義的劣根性吧。娜拉沒有任何社會經驗,只是用孩子般的心態與海爾茂相處,而海爾茂也樂意充當父親的角色,替她安排一切。而故事的結局是娜拉指責海爾茂從未與她進行一場認真的交談,任何事物都是相互的,一個心態不成熟的主人公,在故事的結局,作者也並沒有交待她的結局。用出走來對抗資本主義的法律制度的無情,似乎有些力不從心。

劇本的林丹太太似乎是唯一能看清現實的人,她一在的勸娜拉告訴海爾茂事情的真-相,她利用尼爾·柯洛克斯泰來滿足自己空虛的意願,她們作為悲劇生活下的犧牲品,都是為名利所累。林丹太太利用她的愛情去挽救娜拉的名譽,而在最重要的關頭,她卻突然醒悟,真正的夫妻應該是沒有所謂的祕密的。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應該有屬於自己內心的東西,即使是夫妻,有些東西畢竟還是自己去消化。畢竟每一段婚姻都不是沒有瑕疵的,或者我猜想,如果尼爾·柯洛克斯泰把信拿走了,娜拉夫婦之間還藏着這個祕密,她們也許能像以前那樣快樂的生活,繼續歡樂的歌唱。那娜拉也不會覺醒,而繼續做他的泥娃娃。當然,這並不符合作者的原意,也揭露不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法律的無情。娜拉一直在指責法律的無情,而就算在中國社會,一個儒家思想統治了幾千年的中國,法律一樣是冷酷無情的。或許我們會探討到底娜拉偽造簽字應不應該,當然從理性的角度來説,她當然是錯了,而她的錯在一開始就註定了悲劇,她的悲劇在於她那懦弱的性格,在經濟上失去了獨立性,她必須依賴於他的丈夫,同時來自丈夫的呵護,也讓她一直處於遠離社會的邊緣。

我並不如同作者那樣為娜拉的出走而歡呼,劇本一開始,我就不喜歡娜拉,這位孩子似的母親,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沉浸在丈夫的寵愛當中,而沒有認清偽簽字的法律責任。而故事的另一個主人公阮克醫生深深地愛着她,娜拉享受着這種被愛的感覺,而阮克醫生就在她身旁,默默地愛着她,並且在快要臨死的時候,表白了自己的心情。而娜拉早已知道了他的祕密而裝作全然不知,並且要求他像以前一樣與他們相處。我想這是殘忍的,深愛的女人在眼前,只是從來不落到自己的身上,我想娜拉是利用了阮克的愛情來滿足自己的虛榮而已。

每個人都是愛情生活下的悲劇,愛人的如同被愛一樣,都是生活在別人塑造的影子中生活而怡然自樂。當陽光照進這個陰暗的角落,一切都改變了原樣,於是童話世界開始瓦解,仙女也終歸要落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