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烏合之眾》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58K

《烏合之眾》讀後感【精品多篇】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一

《烏合之眾》這本書是我學習社會心理學接觸的第一本心理學著作,看完之後我對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有了近乎兩極化的印象,一方面我被他對羣體行為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對羣體心理細膩的刻畫所折服,另一方面我卻也對他過分宣揚個人英雄主義以及強烈的種族歧視而感到不可理喻。《烏合之眾》是一部美麗與醜惡共存的作品,接下來我將根據我的理解對這部作品做一些解讀。

1、羣體心理的確存在

我們總認為自己能夠隨時保持自我,所以一直忽視了羣體心理學的存在,但實際上羣體心理學不光存在而且對我們的生活還有着巨大的影響。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出:當個人融入一個集體後,他的行為軌跡和思維方式將趨向於羣體共性,人們開始放棄了自我思考而是開始聽從一些指令,接受一些的暗示,容易被煽動,行為上也開始表現得順從羣體意志。

2、羣體心理的產生原因

一旦個體混跡於羣體當中,在喪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後,他們對事物批判的標準便變成了一些簡單的外在標尺,例如身處羣體的人們總是覺得自己所在的陣營人越多其在倫理道德上佔的優勢就越大。勒龐在書中提到這種錯覺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與更多的同伴呆在一起既是對他人判斷的一種依賴,也是即使自己犯錯但因為人多逃避處罰的可能性就越大這種心態在作祟。

3、羣體心理的愚蠢

歷史上最能反映羣體心理愚蠢的案例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發生的對猶太人的種族清洗。希特勒在當上德國總理後在全國範圍內大肆宣揚熱爾曼民族的高貴以及猶太民族的低劣,並將德國一戰的失利也歸咎於猶太人,將猶太人塑造成了一幅魔鬼的形象。按常理而論,他的這些言論是如此的低俗和幼稚,一個成年人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他這番言論背後其實是想要掠奪猶太人手中的財富,可就是號稱嚴謹的德國人卻對猶太低劣論狂熱地追捧,據不完全統計二戰中死在種族清除中的猶太人達600餘萬,這個就是羣體的愚昧。

對於書中所提到的不同民族在羣體心理中的不同反應我沒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但在道德上對於這種種族歧視我不能苟同。整本書讀下來我對“人多力量大”這句話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但在瞭解了羣體劣根性的同時我也更加明白了合作在我們生活中的可貴。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二

《烏合之眾》這本書首次出版於1895年,國內翻譯的出版年份主要集中在2011—2013年,目前豆瓣上書評基本上都在8分以上。我讀的國內翻譯版本是2018年1月出版本的`,翻譯人員是:董強,這個人曾在法國遊學12年,是傅雷翻譯出版獎組委會主席,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董強翻譯的這版書,從出版後,到現在憑藉着口碑,獲得不少網友的一致好評,由於我本人在閲讀此版本之前,並未閲讀過其他譯者出版的版本,所以,不好對其它版本的書進行評論,但是,從豆瓣的評分上還是可以看得出來實力如何的。這個版本的《烏合之眾》從出版到現在在豆瓣中的評分為8、5分,可以想像書友們對這個版本的肯定。

看完這本書後,我第一反應是,不得不佩服國外專家的學術研究精神,他們能對於某些社會現象,進行深入地研究,邏輯推測下去,最後,再給你得出個結論。這就像是,中國古人所提出的觀點: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這本書中的經典語錄也不少,網上也有很多整理的文章,這裏本人就不一一列舉了,有需要的可以自己去搜索瞭解一下。

首先,作者對“羣體”的研究、思考可謂是相當深厚。羣體,是毫無邏輯可言的,羣體,又是非常可怕的,因為,一旦被羣體的思緒所左右,羣體會產生巨大的破壞力。

其次,作者在書中也闡述了,個人一旦入了羣體之中,他就會喪失他自己原有的個性以及邏輯判斷力,接管他個人思維的就是羣體的思想。

再者,羣體又需要引領者,引領者需要個人威望,而威望又來源於成功。所以,你會發現凡是比較牛的成功者,TA所説的很多話,都會有N多人相信,會有N多人願意追隨TA。這就讓我聯想到現今社會的粉絲經濟,粉絲可以為偶像做出N多非理性的事情,這就是羣體思維的體現。所以,對於互聯網上的各種刷屏的營銷案例,背後能夠火的本質原因,就是能聚集到某個“羣體”的人羣,而這個“羣體”就會按着“設計者”之初的劇本走下去。

最後,作者也在書中表達了對於西方社會普選的觀點,這裏引用一下書中的一小段文字:“全民普選的缺陷自然是太明顯了,所以不可能不看到。我們不能不承認,人類文明就是由一小批高級精英構建起來的,他們構成了一個金字塔的頂尖。金字塔隨着價值的遞減而向下擴展,每一層都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深層階層。一種文明的偉大,自然不能取決於低級成員的普選,因為他們代表的只是數量。而且,羣體的普選可能還是危險的。他們已經給我們招來了好幾次入侵”

這段文字給我的印象比較深刻,同時,自己也有感而發,做了一次讀書筆記:“本書首版是1895年,這段話,在百年後的今天,就在西歐國家慢慢得到驗證了,看看現在的西歐國家被所謂的“政治正確”的“難民”移民搞成什麼樣了?巴黎聖母院就這麼一把火給燒了。同樣的,美國的民粹主義正在吹起,後面的路,可想而知。”

這本書,可以給自己時刻地提醒,不要被“羣體”思想所左右,要時刻地保持“批判性思考”,時刻反思,多問自己為什麼?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三

《烏合之眾》是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對個人融入羣體生活的事件做了深刻的剖析。畢業之後,走入職場,學習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融入。但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個性,想要融入一個羣體而保留自己特色,談何容易?!

假期帶娃,發現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圈子。不認識的孩子想要融入圈子一起玩,真的很困難。對於孩子來講,需要勇氣,需要幫助,需要自己走出去。

聯想到我們自己,從國小到國中、高中、大學,大學畢業,進入公司,呆得不滿意,重新選擇一家公司;這些都是我們重新融入羣體的事件。

記得初入職場,進入一家知名快消品企業,懷揣夢想努力學習。但過於努力和勤奮讓帶教人忌憚,被部門的其他同事排擠。於是,開始放下自己的個性,跟隨大家一起組局聚餐出遊。對於工作開始盲目抱怨,從眾讓自己泯然眾人矣。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們不是排擠我,而是排擠我努力的樣子。

龐勒説“一個羣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這個比喻生動形象的體現了個人被羣體化後的表現。

羣體的特徵概括來説有一下幾個方面:

1、組成羣體的個人個性消失,感情和思想轉向同一個方向;

2、環境的變化導致羣體性格的變化;

3、羣體中的個體互相傳染並易受暗示;

4、羣體往往衝動、易變、且急躁;

5、羣體可以產生幻覺,因此他們的證詞常常毫無價值;

6、羣體想象力改變着傳統書中記錄的神話;

7、羣體的情緒誇張且單純,同時由於缺乏理性,因此羣體具有偏執、專橫和保守的思想,並具有雙重的道德標準。

近年來,網絡的盛行帶來了網絡暴力。四川德陽,因泳池衝突,兒科醫生承受了網絡暴力而自殺。重慶公交墜江,網絡上一時將矛頭指向紅色轎車,真相大白後譴責的不僅僅是與司機吵架之人,還包括車上的所有乘客。這樣的案件體現的不僅僅是羣體易衝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徵,還有的是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且強烈的道德感的特徵,在網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

很喜歡《烏合之眾》中的一句話:“看透盲從的多數人,成為領先的少數人。”讀了這本書,結合生活和工作經歷,我認為做事情不能頭腦發熱隨大流。凡事冷靜三分鐘後,再仔細分析,謹慎處理。在集體生活中,更要堅持融入集體的同時,保持自己的思想與原則,講融入,但不盲從。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四

《烏合之眾》是研究社會心理學的經典之作,早有耳聞,細讀起來,頗為震驚,覺得應該早點。

“烏合之眾”並不是一個正面的詞彙,聽起來有一種魚龍混雜的感覺。從某些層面來説,這本書與其説是社會心理學的書籍,不如説更像是一本政治心理學或者説是宗教心理學的書籍。書名上寫的是大眾心理學,個人感覺它卻並不適用於所有羣體,但確實比較適合用於研究“烏合之眾”。結合很多社會現實,它很多時候的確可以解釋一些頗為令人難以理解社會現象,讀着頗有意思,同時又不停的反思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覺中也成為了“烏合之眾”。

書裏強調,孤立的個人可能是個很有教養的個人,但在羣體中個人卻會變成了野蠻人—即一個行為受本能支配的動物,他表現得身不由己,殘暴而狂熱。個體在羣體中是沒有智力的,也許是為了成為羣體的一部分,或者依附於羣體,會自覺或者不自覺的進入盲從狀態。人們在某種需求的驅使下,形成或者被形成一個羣體,這個羣體一旦形成,就成為一個沒有智力的野蠻巨人,這個巨人沒有邏輯推理能力的,不能辨別真偽或對任何事物形成正確的判斷。這個羣體特別容易走向極端,易於受到煽動,受到情緒和想象力的支配,失去理性,並且變得膽大妄為起來。這個巨人也許就是由我們身邊的某些人組成的,但這些人又不全是他本人,比如一個人平時謹小慎微,什麼都不敢做,可當他處在這個羣體中,就有可能變得為所欲為,像在某些遊行中砸陌生路人的車、圍攻門店等等行為的人也許平時就是個謙謙君子。有時候某些明明不合常識的觀念或事物,羣眾們卻非常追捧趨之若鶩。比如某些養生專家提出的綠豆、茄子治百病理論,吃生泥鰍等等,其追隨者不乏高學歷精英。

個人進入到羣體中的變化,是道德、情感、觀念、理性、信仰等等一系列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候讓人覺得難以理解、難以置信,讀了此書,又覺得是在清理之中。借用別人説的一句話,一個人是孤獨的,和一羣人在一起時是愚蠢的,並且孤獨的。

書裏還有許多不太合理的地方,並不全是理性的分析,甚至還有杜撰和偏見的內容,但我也是“烏合之眾”的一員,所以覺得書裏的理論也是能夠自圓其説,某些時候還是頗有道理,很值得一讀。這本書至少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機會,我屬於哪個羣體?這個羣體到底是什麼?在某些時候,我們到底是誰?代表了誰?又被誰代表了?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五

《烏合之眾》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作者是一位法國人,他的血液裏帶有法國人特有的激進與狂熱。我並不是十分認同勒龐的觀點,勒龐在書中闡述個人一旦形成羣體,羣體就會擁有個人永遠都不會擁有的一些心理與思想,一個温和的人在融入了羣體之後,在一定的條件下,例如革命爆發,他就可能會成為一個暴力的人。他還認為羣體所體現出來的種種特質是人類處於原始狀態才會出現的一種現象。在他的筆下。羣體毫無理智可言,他們極容易受到暗示和煽動。羣體對既有真理的維護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無論是誰只要動搖了真理的權威性,羣眾就會十分殘忍的對待他。希帕蒂婭是生活在東羅馬帝國時期的女數學家。她既聰慧又美麗。

由於宗教迫害,希帕蒂婭在回家的路上被人們脱了衣服,對這位偉大的女數學家施以暴行——他們用蚌殼割下了她的肉,又將她的屍體焚燬。這在我們看來是十分殘忍的舉動,可是羣眾們卻可以做出來。我相信在他們只是個體的時候是絕對不會做出如此可怕的事情來的,也許連想都想不到。

尚且不説勒龐的觀點是否有些不妥,但他在書中舉出了大量的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例如十字軍的遠征(勒龐在書中舉了大量與十字遠征軍相關的例子)以及拿破崙。除了這些耳熟能詳的例子之外還有關於馬薩羅尼的故事,布瑞維利爾夫人等等。這使你即便不認同他的觀點,卻還是不得不説他的觀點是那麼的令人信服,但是既然是研究大眾心理的書,舉例子的話是不是不光要舉西方國家的例子,更應該有亞洲,拉丁美洲等世界各地的例子呢。

勒龐的用詞也大多帶有完全肯定的色彩。“必須”“一定”之類的詞語在他的書中經常出現,相反“可能”“也許”之類的詞卻很少出現,甚至可以説是幾乎沒有。這樣大膽的用詞也是我對這本書十分痴迷的原因之一。

我十分喜歡心理學,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而選擇了學習新聞。我認為新聞學可以幫助我認清大眾的心理,他們是怎樣思考的,他們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心理,又為什麼會像勒龐説的那樣出現“羣眾是盲目的”類似這樣的觀點,又是否因為羣眾是盲目的,是狂熱的,又是容易受到暗示的,所以才會出現法西斯時期那樣瘋狂的狀態。我對人們的思想着迷,但是我更對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着迷。

《烏合之眾》這本書讓我們接觸到了羣眾這種行為、心理產生的原因。我認為也許你無法認同勒龐的觀點,但你一定會被他字裏行間中所體現出的魅力折服。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六

翻看《烏合之眾》那幾個小時裏,內心不經感慨到羣體的可敬可畏。或許受時代的限制,書中的一些觀點不敢苟同,但僅從羣體心理和行為的角度而言,《烏合之眾》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無論時間久遠,羣體心理和行為異常契合的現象,或許是來自人類本身的某個基因。

現代信息社會中,我們也宛如“烏合之眾”,也會盲從跟風。在全球信息化時代,多元化的價值體系與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們愈發依賴信息共享,並追求羣體的認同感和權威的支持,往往忘記獨立思考。

集體無意識,這是勒龐著述的一個基本理論前提,他揭示的是人一旦到了羣體之中,或者説羣體屬性的人智力逐漸為零!這是全書的中心論點。勒龐説“一個羣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這個比喻非常恰當,生動形象的體現了個人被羣體化後的表現。這也是為何如今隨波逐流現象愈發強烈的原因。社會中傳銷組織及網絡暴力和網絡假消息,體現的不僅僅是羣體易衝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徵,還有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的特徵,而在網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若單純認定一種真理或繆誤,就易被洗腦,而這麼多腦子中只有一種思維,便是羣體思維。

要想打動羣體,不能靠抽象的邏輯討論,而是要靠形象説明,在洶湧的想象波濤之下,羣體看不見事實,只願看念想,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烏合之眾》因此提出,羣眾並不需要真理:“羣眾從來就沒有渴望過真理,面對那些所謂的證據,他們會拂袖而去,假如謬論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論。誰能向他們提供念想,也可以很輕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也就是説無明眾生,眾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

在現代社會,人們非常渴望獲得正確的信息,得到真理,正確認識世界和萬物,前提是學識和科學,才能辨證。

合上書之後,腦海裏面浮現着路遙在《平凡的世界》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但覺醒的早晚決定個人的命運。”在社會進步和個人進步層面上而言,對於個人,要做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很難,但是個人獨立意識的保留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輕信他人言論,不盲目選擇被迫社交,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個人我們能做到的,用辯證的思維邏輯看待事情及個人追求,正所謂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

《烏合之眾》讀後感1300字 篇七

ZX 一一和了了

《烏合之眾》的作者古斯塔夫 勒芒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本書是他的成名作,描述了他從心理學方面對羣眾行為的解讀。

初讀此書,被其中的觀點所震撼,比如"羣體沒有負罪意識,羣體天然合理,他們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是合乎正義的,因為他們的數量決定了這一點"、"他們會因人多勢眾而產生出一種強烈的力量感,這會使得羣體表現出一些孤立的個人不可能有的情緒和行動",這是那個時代、那個地域的"法不責眾","這個詞説的不是法律的管轄權,而是指羣體的自我心理暗示。"

羣體的自我心理暗示威力有多大,想起身邊一個真實的例子。一個朋友,典型的理工男,戴副眼鏡,不愛説話,性格靦腆沉靜,長相也白淨斯文,只是個子較高,身材較壯。一天晚上,他們小區停電,他在外面吃完飯回來時,看到有人羣聚集,便鬼使神差的去看熱鬧,原來是有人因為小區長期停電,便帶頭聚眾攔了公路,因聲勢越來越大,影響了交通,又恰逢重要會議召開期間,便有防暴警察來維持秩序,在對峙過程中,不知為何人羣與警察突然發生衝突,而那位朋友竟隨着人羣一起大聲抗議推搡警察,因為他個子高塊頭大,很快便成為警察重點控制對象,被送到了派出所,直到第二天調查完畢才釋放回家,讓家人擔心了一天一夜。事後,我問他,你平時都不愛説話的,怎麼會去和警察發生衝突?他説他當時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只是看到大家都在嚷,都在推,而且停電也確實惱火,頭腦一熱,便跟着人羣一起嚷鬧起來。

我想這就是羣體心理暗示的作用,人在那種環境下,如果沒有受到過專門訓練,很容易就被其他人的情緒、語言、動作所感染,從而模仿他人,失去自我。

正如書中所説,"每個人都有模仿的天性,因為學別人是天底下最容易不過的事情。"

人總是喜歡自作聰明,而"聰明人"最喜歡走捷徑,最快的捷徑,無非就是模仿別人,"別人做得,我為什麼做不得"的心理常使人輕而易舉的放棄理性思考和權衡利弊,而位於羣體環境中,就更容易使人輕率行動,人云亦云。

比如股市,牛市時全民炒股,無論賣菜的小販還是跳廣場舞的大媽,談起股票都是眉飛色舞,哪還有人記得"樂極生悲,月盈則虧"。熊市時,股市又無人問津,哪個人在熊市炒股,常會受到"背後所指,冷嘲熱諷",又哪還有人想起"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麼?"所以股市的贏家永遠是逆向思維,且能做到知行合一,這是人心和人性在人羣中的逆襲,故能在股市成功之人,十者存一。

唐太宗李世民曾説,"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此中"黎庶"也可算作人羣,事物總是可以多方面看待的,道理也總是相通的。《烏合之眾》中,也並非全然是對人羣的消極認識,勒芒也認為"羣體才會體現出大義無畏、一往無前的`凜然氣概。""羣體才會在慨然赴死的進程中帶給人一種激昂的情緒與榮譽感。"雖然羣體的平均智力絕對無法與一些偉大的個人相提並論,然而再偉大的個人終究力量有限,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終究是依靠羣體這個龐然大物在緩慢而又不容阻擋的向前推進。

讀罷此書,合卷沉思。

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我們必然身在羣體之中,無處逃離也不必逃離。無論是否是烏合之眾,我們都將面臨選擇。只是到底該選擇人云亦云而麻木但輕鬆的快樂和安逸,還是該選擇上下求索而清醒但勞累的思索和拼搏?但凡有過一定社會閲歷的人,就會明白,這個選擇,真的很難。

-END-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八

閒暇之餘,我翻閲了《烏合之眾》,獲得了頗多有用的啟示。

《烏合之眾》系統化的為我們闡述了羣體以及羣體心理的特徵。勒龐站在心理學上的角度為我們闡述了心理學的各方面,他認為:當人是一個孤獨的個體,有着鮮明的個性化特徵,當個體融入羣體的時候,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羣體淹沒,甚至被“無意識剝奪你的思想”,取代你的思想。而當一個羣體存在時,他就有着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徵。

在當今愈加複雜的社會,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隨波逐流。在此之前還沒有徹底瞭解人性的多變面,輕浮,自身缺乏安全感,面對他人的“善意”沒有辨別善惡的靈敏度,輕則丟失其自尊,重則無厘頭的行為會讓自己變得患得患失。在人性沒被掀開醜惡的那一面,則矇在鼓裏,曾經的行為極大愚蠢!至交真情好友至關重要,融入到一個好的羣體易為改造自我,從而共同進步。

不盲目從眾,不隨大流,這是21世紀最寶貴的品質之一,向內保持本心,潔身自好,君子獨善其身是高尚的節操,不輕易受某一方影響。向外延展處看,這也是當今社會,穩定社會秩序所必須的法寶。

理智而堅固的個體一旦陷入“怪圈”羣體,就會被任其宰割,不理智和沒有自主能力是最大的危害。書中也提到:“根據羣體受到的刺激不同,他們聽從的衝動可能是仁慈或殘暴的,也可能是英勇或怯懦的。但是有一點不變,這些衝動總是極為強烈,就連個人利益甚至自我保護意識都無法控制它。羣體受到的刺激因素五花八門,並且總是屈從於這些刺激,因此羣體極端善變。”更為可怕的是個體所固有的本質一旦受到羣體影響便消失無蹤。當個體受到摧殘,而失去了本真的意義,走向極端,不單單對自身也是對社會帶來了危害。

當一個羣體愈來愈龐大時將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就拿網上的“鍵盤俠”來説,總拿別人痛苦娛樂,殊不知受害者背後是多麼令人心疼的一面,這往往需要當事人內心強大,如果沒有那結局會是怎樣?一個鍵盤俠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羣鍵盤俠羣爆小宇宙,有可能會導致公正的聲音被淹沒,歪曲事實,把輿論引向對受害者及家人不利的一面。

社會快速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如今的大環境卻是更加重視“羣體”,並且不易分割。我們一方面要融入社會,紮根羣體,另一方面,也要在其中保持自己道德觀、情感、想象力、信念等諸多層面的獨立,堅持自我意識不喪失。如此,才能避免在集體意志的壓迫下成為盲目、衝動、狂熱、輕信的“烏合之眾”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