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烏合之眾》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9W

《烏合之眾》讀後感多篇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一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法國古斯塔夫·勒龐(1841—1931,羣體心理學創始人,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所著。讀完該書的第一卷《羣體的性格》,我這個心理學的門外漢,便忍不住看熱鬧又湊熱鬧,説説自己的淺薄看法。

寫之前,還是忍不住為自己“推脱責任”:我愛極了在一本書沒讀完時就去寫讀書筆記,這於我本人而言,是莫大的樂趣!因而,若我在品讀時有所誤解,或是等整本書讀完後我又善變的“改口”——推翻自己前面的想法——那就請讀到此篇讀書筆記的朋友多多包涵啦!

話不多説,進入正題。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烏合之眾》以法國大革命為創作背景。這一點,在讀此書時需要時時提醒自己,否則容易陷入時空錯亂的謬誤之感。其次,該書的內涵“過於真實”,敍述的口吻“過於直接”,所以如果品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作者給予的愚弄、輕視、不屑等不適情緒,請不要過於牴觸,且耐心往下讀,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反正,讀完第一卷,我已經感覺自己是一隻快樂的猴子啦!最後,讓我們一起以一種“愚人自娛”的態度來看待此讀書筆記。

一、什麼是“心理學意義上的羣體”?

“心理學意義上的羣體”有別於日常含義的“羣體”。後者是指聚集成羣的人,民族、職業、性別、聚集的原因都不重要;而前者是羣體成員自覺的個性消失、思想感情的統一,它就像一個特別的生命體,會形成統一的性格,而且甚至不需要若干個體同時出現在同一地點。

二、“心理學意義上的羣體”產生異於個體的新特點的原因。

個體的個性各有特點,但組成“心理學意義上的羣體”就會產生有異於個體的新特點,即羣體的共性、基本特徵:性格統一律。其原因有:1、一直約束個體的責任感完全消失。個體脱離羣體時可以壓抑的`有些慾望,在融入羣體後會考慮到羣體的匿名性和相應的無責任性,從而不再想約束自己,使得敢於發泄本能;2、傳染。在羣體中,任何情緒和行為都會傳染,而且傳染性很大,類似催眠的行為;3、易受暗示性。這是三點中最重要的,傳染性正是易受暗示性所引發的後果。

三、大多數“心理學意義上的羣體”表現出的特點(情緒和道德方面)。

1、衝動性、動態性、狂暴性。法國大革命期間,羣體衝動總是十分強烈,他們在極端的愛恨之間不停切換,殘暴的奪取“勝利”,不惜流血。2、輕信性、易感性。勒龐用多個例子論證這兩個特性。羣體中第一個成員對真相進行扭曲,並暗示和傳染給他人,由此創造和擴散,最終形成集體幻覺;3、情感的單向極化。羣體表達情感時,總表現出簡單化、極端化的特點,不是極愛就是極恨,表現出誇張的品質和美德。4、排異、專制、保守。就是字面的意思,不多解釋。5、道德。只研究羣體的犯罪行為的心理學家認為羣體的道德水平非常低。但是勒龐則相反,他認為羣體具備非常高尚的道德,比如擁有嚴格的道德原則和無私的行為典範。

四、“心理學意義上的羣體”如何相信、推理和想象。

用自己的“大白話”簡單總結:用直白、強硬、絕對的方式灌輸,使羣體相信;羣體沒有邏輯或者邏輯低劣。推理?別開玩笑了!羣體沒有正確的邏輯推理!至於羣體的想象——強大、神奇、跳躍!以形象思維為典型!

五、羣體信念都採取的一種宗教形式。

無論有沒有宗教信仰,羣體對信念的信奉都割捨不掉如同宗教信仰般的熱忱與狂熱。

注:上述所有關於“心理學意義上的羣體”的知識內容都源自《烏合之眾》。

品讀《烏合之眾》第一卷的旅程中,我延伸的思考有許多。我想到了抗日戰爭、南京大屠殺,魯迅作品中的“圍觀砍頭”……這些歷史的事件,是否也折射勒龐所闡述的“心理學意義上的羣體”的內涵?對於身處當下的我,現今的人,是否也需要保持警惕?默默提醒自己:身處羣體,更不能忘卻自我!融合與遊離間,保持感性和理性相平衡、甚至相抗衡、制約!(駱雨)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二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重要著作。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羣體的種種特點及其成因,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對人們理解集體行為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的思考發揮了巨大影響。本書深刻影響了弗洛伊德、榮格等學者以及羅斯福、丘吉爾、戴高樂等政治人物,至今仍在國際學術界有廣泛影響,是羣體行為研究者的經典。

沒有任何人是單獨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或者可以説,人無法脱離其他的事物而存在,每一個個體之間,彼此相互奉連,無外乎時間空間,貧窮富有,身份高低,每一個個體都是構成羣體的一部分。或許這也是個體無法擺脱羣體帶來的消極影響的本質原因。書中從羣體的特徵、觀念等來説明人們由單獨的個體成為羣體的一員後是如何模糊了自我意識,喪失了主觀思考,邏輯與判斷能力,漸漸同化幹羣體智慧,進而做出無法想象,駭人聽聞的舉動。羣體可以奮起推翻專制的統治階級,呼喚自由與平等,卻也同樣可以彙集成烏合之眾,失去自我,失去基本的道德判斷能力,進行屠殺與清洗。

真相永遠都是冷酷又讓人感覺無力,所以那些有温度的控制儘管讓人喪失理性甚至自由,仍然很多人趨之若鶩,比如針對老年人的保健品騙局,比如針對慢性病患者的痊癒神藥……而對於我來説,那些枯燥的讀書時光正是為了讓自己對世界保持清醒頭腦的選擇,所以那些時光儘管枯燥,但卻讓我和現有環境保持一定距離。那些我們小心翼翼隱藏起來的醜惡,被作者冷酷的掀開,那些我們自認為的真實,也不過是統治者想讓你認為真實的真實。儘管認識真實讓人難過又絕望,但我還是想用無數的孤獨時光去了解,正如小波叔説的:人活在世上,快樂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楚,所以我只求它貨真價實。

《烏合之眾》讀後感心得 篇三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代表作。他從1894年開始,寫了一系列社會心理學著作,以這本最為著名。關於該書的江湖地位,一般以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奧爾波特的評價作為定論: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也許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

該書被翻譯成近20種語言,其中在中國的譯本就有9種之多。我讀的是由馮克利翻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出的第三版。

因為身處大眾傳媒行業,由電視領域遷延至電影市場,對該書一直十分嚮往。此次閲讀,主要出發點是針對電影觀眾在觀影場域氛圍、受媒體輿論和身邊口碑影響下,作為羣體的心理特徵,試圖逆向尋求如何通過電影內容和大眾媒體,最準確而高效地對觀眾產生影響。簡單説,就是試圖從社會心理的理論源頭,尋找關於通俗文化產品的路徑:為什麼會產生“爆款”,以及怎樣設計和運作“爆款”?

全書分為三卷,分別講述羣體心理、羣體的意見與信念以及不同羣體的分類及其特點。

在第一卷,《羣體心理》中,作者介紹了羣體的一般特徵、羣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羣體的觀念、理性與想象力,以及羣體信仰所採取的宗教形式。

在一定的條件下,一羣人會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完全不同於其中的個人所具有的特點,他們聚集在一起,感情和思想採取同一個方向,自覺的個性消失,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這就是“羣體”,也即“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語帶貶義,事實上,這本書所指的,就是貶義。因為,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從而他們的個性也被削弱了,異質性被同質性所吞沒,無意識的品質佔了上風。所以,羣體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

這裏插入另一個個人看法,我向來不信任所謂的“頭腦風暴”,一羣人在一起瞎説,號稱碰撞,其實認識深度和智力水準完全不在同一個維度,其結果是大大降低思考效率,遠遠不及個體在安靜環境下的冥思苦想和靈光乍現。

羣體意識在拉低智商之餘,還產生一種趨同性,淹沒異見,扼殺個性。

其心理機制是這樣的:“因為人多勢眾而一時產生的力量感,會使羣體表現出一些孤立(本站★)的個人不可能有的情緒和行動。在羣體中間,傻瓜、愚蠢和心懷妒忌的人,擺脱了自己卑微無能的感覺,會感覺到一種殘忍、短暫但又巨大的力量。”

作者是以法國大革命為主要分析樣本,熟悉政治鬥爭氛圍的我們從中可以從眾嗅到歷史的氣息,並自動腦補所有在行政高壓或話語霸權之下的各種畫面。

在本卷中,作者還特別提到了“在劇場裏觀察事物的特殊立場”,他指出,這種立場毫無疑問是存在的,但是它的原則與常識、邏輯基本上毫無相同之處。

他簡明但是確切地説了幾點,對今天的電影市場依然有效。120年前啊,親們!太陽底下並無新事。

1、“打動觀眾的藝術當然品位低下,不過這也需要特殊的才能。”

就是説,所謂“爆款”,其內容的准入門檻一定要低,要針對最大的人羣基數,但是要伺候好這個“大多數”,同樣是一個技術活。

2、“通過閲讀劇本來解釋一齣戲的成功,往往是不可能的。劇院經理在接受一部戲時,他們自己通常並不知道它能否取得成功。因為如果想對這事作出判斷,他們必須能夠把自己變成觀眾。”

史上有很多被劇院經理、出版商一致拒絕而終成的“爆款”案例,至今不絕。今天的影院經理也面臨同樣的選擇困境,更不用説身處項目前端的投資人。固化思維和路徑依賴,都是與“爆款”擦肩而過的罪魁,但是“經驗”,仍然是負責任的立身之本,至少能守住遊戲規則的底線。

同時,“劇院”這個特定的場域,有一種特殊的氣場,這一點,是讀劇本、看樣片、小規模看片等場景無法感同身受的。

3、“以名譽、光榮和愛國主義作為號召,最有可能影響到組成羣體的個人,而且經常可以達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羣體未來自己只有一知半解的信仰、觀念和隻言片語,便英勇地面對死亡,這樣的事例何止千萬!” “劇院裏的觀眾要求作品中的英雄有着誇張的美德。一般也可以看到,一次集會,即使其成員品質低劣,通常也會表現得一本正經。”

這裏涉及到“爆款”的內容性質,即符合普世價值的偉光正,拔高的道德標準,超現實的英雄形象,才有可能“燃”。

4、“影響民眾想象力的,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萬萬不可求助於智力或推理,安東尼讓民眾反對謀殺凱撒的人,採用的辦法並不是機智的説理,而是對民眾宣讀凱撒的遺囑,用手指着他的屍體。”

這裏涉及“爆款”在內容表達上的方法論,簡單、直給、形象、煽情。奇妙的是,這個方法論同樣適用於“爆款”的傳播和推廣。

在第二卷,《羣體的意見與信念》中,作者分析了羣體的意見與信念中的間接因素、直接因素,羣體領袖及其説服的手法,以及羣體的信念與意見的變化範圍。

在對羣體意見的構成及傳播的研究結論中,至少有3條依然符合今天的通俗文化市場運作。

1、“羣眾從來就沒有渴望過真理,面對那些不合口味的證據,他們會拂袖而去,假如謬論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論。凡是能向他們提供幻覺的,也可以很容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凡是讓他們幻滅的,都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

除社會政治現象外,這個觀點還特別適宜解釋大眾娛樂消費品的內容邏輯,即造夢的、反現實的、精神按摩的,最適合集體意淫。

2、“當領袖們打算用觀念和信念——例如利用現代的各種社會學説——影響羣體的頭腦時,他們所藉助的手段各有不同。其中有三種手段最為重要,也十分明確,即斷言法、重複法和傳染法。”

腦白金的廣告,從內容制定到傳播方式都證明了這一點。同樣,對一部電影核心概念的傳播,也可以由此制定策略。

3、“一切與民族的普遍信念和情感相悖的東西,都沒有持久力,逆流不久便又回到了主河道。”

普世價值,文化認同,是“爆款”內容的基本倫理。

在第三卷,《不同羣體的分類及其特點》中,主要介紹了羣體的分類、被稱為犯罪羣體的羣體、刑事案件的陪審團、選民羣體以及議會。

其中,與我的閲讀初衷有交集的部分,是還是關於羣體的智商拉低現象:“一切集體,不管其成員如何,全都患有智力低下症。在羣體中,人們總是傾向於變得智力平平,在一般性問題上,40名院士的投票不會比40個賣水人所投的票更高明。”

所以,不要去理會幾個習慣於故作驚人之語的影評人、意見領袖的小眾觀點,由於羣體的智力低下,內容上的低門檻,認知上的無障礙,情緒上的受共振,接受過程的被催眠,這一切才有產生的起點,以及實施的温牀。

在勒龐的時代,“烏合之眾”的集合和集體行動都依靠輿論的多米諾效應和肉身的聚合,還有其地域和影響力上的侷限性;而在今天,“烏合之眾”的聚合,已經由無孔不入的網絡技術大大提升了傳播速度和覆蓋面,並迅速變現為實體的社交行為,除了文化認同感帶來的天然壁壘,沒有什麼能阻擋“羣氓”的集體狂歡。

關於看《烏合之眾》讀後感悟心得體會 篇四

讀勒龐在一個世紀前寫的這本《烏合之眾》,就像是在讀一本二十世紀的人類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見,察覺了羣體——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元——的各種特點及影響,並預見到,羣體在一個愈加明主的社會中必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龐該是個種族主義者。恕我可能對西方大眾文化批判無知,但縱覽全本書,“種族”這個詞出現得最多次。勒龐認為:種族是決定人類行為最深層的因素。正是種族保留下來的“生理解剖學的”因素,決定了人類的無意識動機,而無意識動機又是羣體行為的動因。所以,即使羣體一律的無知、多變、衝動……但表現出來的方式又因種族而有所不同。

勒龐應該也是個精英主義者。在書中,他毫不掩飾對安德魯撒克遜民族的崇拜,深為認同後者個人主義的民族特性。而他卻多次地將法國大革命歸結於本民族羣體意識的主導,失望之情可見一斑。

看書時不時被他武斷、不加推導的結論所煩,認為其要是放在當代,可能連出版的機會都沒有,或是很快就銷聲匿跡。然而,這本書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後,還能被人所關注,被許多社會學家尊為“研究社會心理影響力最大的一本書”,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依本人拙見,還應歸功其對於未來強大的預見能力。二十世紀世界的兩次大戰,不都是羣體行為被誘導出、傳染、放大後的結果嗎?在看我們中國解放後的那場浩劫,不也是一場羣體的狂歡嗎?儘管勒龐的論證缺乏依據,但他仍能不無預見力地指出:“那些領袖們,杜撰一個模稜兩可的詞彙,描述一個偉大的圖景,鼓動羣體……而這些新東西不過是過去的專制換了張面孔……”正是羣體最深層的無意識動機的穩定,人類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覆過去——看看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和封建社會有什麼區別?

就寫這些吧,大多數感想還是要邊看書邊才能蹦出來的。最後勉勵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五

烏合之眾裏説:羣體裏的個人完全不同於獨立的個人。

是的,一個獨處的個人可以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見解、獨立的審美、獨立的個性,可是,一個人要想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是脱離不了集體的。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説羣體或多或少都會不經意間改變我們獨處時的一些習慣,有些是好的,有些是壞的。

羣體有一種潛移默化的神奇力量。

比如,一個學習氛圍濃厚的羣體對個人來説就是一種成長;一個八卦成性、流言蜚語滿天飛的羣體就是對個人精神的消耗。

同樣起點的兩個人,置身於不同的羣體之間吸取的養分不同,短時間內看不會有太大的區別,經過歲月的篩選,差距顯而易見。

環境改變人,羣體也會。

一旦大多數人形成統一陣線,一個人的意見顯得無足輕重,哪怕他是對的,可是與人多勢眾的羣體相比,難免會產生自我否定的情緒,畢竟獨舟難行。

小時候有一首歌叫眾人划槳開大船。

一支竹篙呀,難渡汪洋海

眾人划槳喲,開動大帆船

一棵小樹呀,弱不禁風雨

百里森林喲,並肩耐歲寒,耐歲寒

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萬

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連

同舟嘛共濟海讓路,

號子嘛一喊,浪靠邊

百舸嘛爭流,千帆進,

波濤在後,浪在前

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在困難面前,比如抗洪救災方面就顯示出了集體的重要性。

集體的矛盾也是激烈的,誰幹的活的多一點,誰幹的活少一點,幹活多的如果得到的回報跟幹活少的一樣,難免有微詞;如果幹活多的拿到的比干活少的回報多,幹活少的也免不了説三道四。

羣體有時候慷慨激昂,有時又無比沮喪。

總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江湖水很深,硬着頭皮往前闖吧!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六

這是一本關於羣體心理學的書,看此書,是為了更好的瞭解自己和他人,願做個明白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離不開羣體,有時候夜深人靜,獨自一人時,有時候會疑惑,我為什麼説那樣的話,做那樣的事,我又為什麼被羣體那樣對待。也許是受“烏合之眾”的影響,無意識的按照羣體的意識去行為。

第1章中説,作為羣體一員後,智力會被拉低,情緒會被羣體左右。舉兩個例子:第1次爬山時,在驢友的暗示傳染下,我穿着長靴長羽絨服,翻過一個又一個山頭,竟然走完全程。培訓現場,前後左右都在刷手機,我也會刷手機。

中篇第一章中説,“在間接因素之中,有些因素普遍存在於羣體所有信仰和觀念的底層深處,這其中包括種族、傳統、時代、制度和教育。”

前四個因素,在長久的歷史中,基本已經根深蒂固,我體會不了。最後一個教育,則深有體會啊。

“一個國家為年輕人提供的教育,昭示着這個國家以後的面貌。”

我看不出國家怎樣,但經歷幾十年的教育,可以看出我現在是啥面貌。

如書中所批判的,“它讓接受教育的人強烈地厭惡自己的生活狀態,並極力想從中逃離出去。工人不想再當工人,農民不想再做農民,下層資產階級除讓子女從事政府公職外從不考慮其他可能的職業。”

學生生涯,“一天之中,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對一張黑板,連續兩小時學習各種科目,他們儼然已經成為知識的活體容器。”

畢業後,“他們安頓下來,結婚生子,落入生活的俗套,兜着同一個圈子,囿於狹隘的個人職場;他們認真完成本職工作,僅此而已。”

這就是我現在的面貌。

雖然國家在教育改革,但羣體的觀點早已深入骨髓,我看我家娃,同樣深陷教育泥坑而無能為力啊。

我們怎樣免於羣體的裹挾呢?

我覺得,有時候就算自認為是一個人,一個人散步、一個人刷手機,若沒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不知道“我是誰?從哪兒來?到哪裏去?”也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的想法行為都是身處羣體的反應,即時刻被羣體裹挾着,如何保持清醒、獨立判斷麼?

在羣體的專有特徵當中,比如衝動、急躁、毫無推理能力、缺乏判斷和批判精神、情感誇張等,聽上去都不是好詞兒,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緒。

我覺得看書,可以幫助提高我們的認知,知道的多了,總會有點批判精神吧,所以生活中要抽時間多看書。看書一定要注重思考,很多時候我們懶得思考,看書也需要動腦,所以執行看書這個動作有時候就挺難的,我們要控制自己的思緒去看書,我之前看一本書中説練習冥想可以幫助我們馴服胡亂奔騰的思緒,但冥想對我來説太難了,我不會,書中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方法,感受自己的呼吸,吸氣、屏氣、呼氣、屏氣,一直循環,不知道有沒有用啊,因為我也沒實踐幾天,書裏説有用,哈哈。

願我們都是明白人,不隨便跟着羣體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