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跆拳道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2W

跆拳道論文(精品多篇)

跆拳道論文 篇一

關鍵詞:“三生教育”;跆拳道德;跆拳道教學與三生教育關聯

1、“三生教育”理念概述

1.1、“三生教育”概念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簡稱。“三生教育”是:人本理性哲學有很多原理,其中作為根基的原理,是以人為本。在以人為本在倫理學中的體現的是對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關懷。這樣,“三生教育”就有了對馬克思哲學在競技運動中的運用有了的新理解。“三生教育”是通過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的主體認知和行為過程。也就是通過整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力量,激發學生的主體認知和行為實踐,最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1.2、“三生教育”的發展現狀

目前對“三生教育”理論中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理論有分別進行闡述的內容,國外還沒有對“三生教育”相關理論的系統論述,但三生理論是有着一定的歷史和哲學背景的。早在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就已經提到過:人有生存、生活、生命三種境界。這裏所説的生命是指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高層次追求。“三生教育”在國內的研究仍處在起步初期。對“三生教育”研究理論的資料大多出現在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碩博論文的文章中,其中,帶有先鋒性的就有云南省教育廳廳長羅崇敏先生所寫的《生命生存生活》一書,為“三生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推廣鋪設了理論先河。而羅先生的《全面實施三生教育,建設現代教育價值體系》論文,更是“三生教育”的開篇大作。在中國,三生教育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編的《生活教育》雜誌,在裏面陶先生就主張“教育就是生活”,並且提出事情怎麼做,就怎麼學,怎麼教,這些就是於我們今天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前身。“三生教育”的理念提出,其目的是以此為實踐指導思想,讓更多育人、育德、育才的活動切實有效的開展起來,落實到教育的各個門類,其中也就有在高校跆拳道課程中注入“三生教育”理念。這是一個新課題,要在“三生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融會貫通到跆拳道的課堂組織和教學中去。為了更好操作,高校跆拳道課堂教學可參考成功活動的範例和模型,建立並創造跆拳道“三生”教學課堂模式。可參照的範例主要有:目前已在個省市有關地區和學校實施,由雲南省教育廳組織編寫、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的“三生教育”系列教材,已三個省在使用;在全國成立了多個三生教育工作站,並將全國所學校建成“三生教育實踐示範學校”,在迴歸“三生教育”的理念下,學校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這也為包括跆拳道課堂在內的各大高校的專業課堂提供了實踐材料。

2、“三生教育”與跆拳道的關聯

2.1、路拳道與生活教育的關聯

跆拳道教學如何與“三生教育”結合,可以首先從生活教育入手,讓跆拳道課堂從日常生活中幫助學生了解生活常識,掌握生活技能,實踐生活過程,獲得生活體驗,確立正確的生活觀,追求個人、家庭、團體、民族、國家和人類的幸福生活的教育。以課堂生活教育為起點,使學生認識生活的意義,熱愛生活,奮鬥生活,幸福生活;幫助學生提高生活能力,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培養學生的愛心和感恩之心,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形成立足現實、着眼未來的生活追求,以此,注入跆拳道的尚武精神;讓學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職業生活和家庭生活等組成的複合體,跆拳道精神也是這種複合體裏的一部分;跆拳道教練要教育學生學會正確比較和選擇生活,理解生活的真帝,處理好學武與學文、學習與休閒、個人和集體的關係。

2.2、路拳道與生存教育的關聯

其次,跆拳道與“三生教育”結合的第二道路是生存教育。生存教育是幫助學生學習生存知識,掌握生存技能,保護生存環境,強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規律,提高生存的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樹立正確生存觀念的教育,這一點與跆拳道教育中的強健體魄、發達精神是一直想通的。跆拳道教學本身需要和諧精神,這一點在可以運用生存教育理念,使學生認識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樹立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正確生存觀;幫助學生建立適合個體的生存追求;學會判斷和選擇正確的生存方式;學會應對生存危機和擺脱生存困境;正確面對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勞動能力,能夠合法、高效和較好地解決安身立命的問題運動技能作為生存教育的組成部分,在人們面臨危險的時候,能夠起到保護自我的作用,這是跆拳道學習和修煉的目的所在。跆拳道在充分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又大膽借鑑了拳擊、柔道等同類項目的長處,這有助於跆拳道的運動技能的提升。在跆拳道的教學中,應該根據跆拳道的特性,充分發掘學生的生存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在生存教育方面的能力。跆拳道這一體育運動項目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如今跆拳道已經形成了具有獨特的比賽風格、成熟的比賽系統和規範的教學模式。如今跆拳道符合現代競技體育的要求,競技性強,具有對抗性,簡化技術動作等最適合推廣普及,適合學生練習。長期練習跆拳道,可以大大提升自我的運動技能,從而間接的學會“三生教育”中的生存教育的部分內容。

2.3、路拳道與生命教育的關聯

還有,跆拳道與“三生教育”結合的第三道路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本身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健康地發展生命,提升生命質量,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教育。跆拳道跟所有的運動項目一樣,都是以強身健體為主要任務。結合生命教育,使學生認識人類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的存在和發展規律,認識個體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認識生命的生老病死過程,認識自然界其他物種的生命存在和發展規律,最終樹立正確的生命觀,領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3、“三生教育”理念融入跆拳道的教學內容

3.1、激發學生創新能力,促進運動技能提高和延展

跆拳道運動能力的提高,要靠運動離理念層次的提升。跆拳道具體包括跆拳道基本腿法、特技擊破、跆拳道舞、雙人對抗、跆拳道品勢、競技比賽等跆拳道的單個腿法確實沒有多大的創新空間,但是在多個腿法的組合上,有很大的創新空間,不同腿法的組合會運動和視覺效果。在結合“三生”理念的過程中,面對練習跆拳道時間不足一年的學生,教師可以因材施教,在創新培養方面,多鼓勵學生對己學跆拳道動作的組合編排,在己有的跆拳道腿法基礎上大膽的組合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能力。對於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跆拳道的各種腿法動作的學生,可以對他們進行跆拳道的品勢、特技動作、跆拳道舞等教學。在創新理念這方面,品勢要稍遜於特技動作和跆拳道舞。跆拳道舞屬於跆拳道與舞蹈的結合。在學習的過程中,跆拳道老師可以將跆拳道品勢的動作與舞蹈的動作和節奏結合起來,讓學生自主分成小組,自由編排跆拳道舞的一個節拍,然後讓學生以比賽的形式進行展示,這也是一種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式。“三生教育”以人為本,可以昇華為“愛美體育教育”,運用在跆拳動特技作創新上,與跆拳道的腿法動作基本一致,但是在表現力上,特技動作能給人很強的視覺效果。

3.2、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認知與理解

“三生教育”的教材和跆拳道的教學內容,通過比較發現在生命教育這方面跆拳道主要是提升體質健康這方面涉及到生命教育,跆拳道在幫助學生認識自然生命這方面非常薄弱,正好通過“三生教育”加強跆拳道教學對學生生命觀的學習。

4、將“三生教育”理念融入高校跆拳道教學的建議

4.1、發揮跆拳道的項目優勢,優化教學

高校跆拳道教學相較與其他的運動項目,有着其獨特的教育理念與實踐結合的優勢。跆拳道在防身技能培訓、禮義精神的普及、堅強意志品質、自信心的塑造等方面就是“三生教育”的“生命”、“生存”觀念的現實體現。在與“三生教育”觀滲透結合的過程中,師生在課堂上進行教與學的探討,而跆拳道在防身技能培訓、禮義精神的普及、堅強意志品質、自信心的塑造等方面的教學也與“三生”理念有着互通互惠的聯繫。所以,跆拳道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學優勢,為“三生教育”的教學提供參考模板,同時發掘跆拳道在“三生教育”中的其他優勢,擴大跆拳道的優勢教學,擴大“三生教育”理念融入跆拳道教學的面枳。儘快完善跆拳道的跆拳道舞、擊破與特技、雙節棍的教學要求,制定規範的教學大綱,豐富跆拳道教學的內容,為跆拳道教學創造出更多的特色項目教學。

4.2、融合“三生教育”教材,拓展跆拳道教學內容

“三生”理念能夠拓展跆拳道在生活教育方面缺乏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借鑑“三生”教材中的《創造新天地》、《與幸福同行》的內容,結合跆拳道技術教學特點,融入學生創新內容。借鑑“三生教育”教材中的《身邊的規則》,跆拳道可在生存教育方面對學生進行法律、環境危機意識方面的培養,還可以融入到跆拳道比賽規則的講解與練習中,使學生在學習跆拳道規則的同時可以學會運用法規,規範行為。“三生教育”融入到生活安全常識課的教學中,補充跆拳道在生命教育方面認識的缺乏。“三生教育”可以根據不同年級跆拳道的教材內容,制定適應各年級的跆拳道“三生”版教學目標和內容,使跆拳道在教學上更富層次感,建立起跆拳道運動“三生教育”的體系和模式,為其他運動類教育與“三生教育”結合做出示範。

參考文獻:

[1]王玉七。學校體育在“三生教育”系統工程中的功能[J].教育理論,2010.

[2]王玉琴。”三生教育“及其與素質教育之間的關係[J].文理導航,2010,(8).

[3]羅崇敏。全面實施“三生教育”,建設現代教育價值體系[J].昆明學院學報,2009.

[4]辛靜。我國跆拳道運動發展的現狀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跆拳道論文 篇二

關鍵詞:時尚視角;休閒體育;大學生;現狀;意義

一、前言

開展大學生休閒體育教育,能夠促進個人的身心全面發展。但由於我國體育體制存在一定的缺陷,教育理念較為落後等諸多外在因素阻礙了休閒體育教育的發展。因此,這就更需要開展相應的體育理論研究,提高我國高校的休閒體育教育的教學水平。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文章的主要研究對象為國內外關於大學生休閒體育教育的期刊、文獻、雜誌。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在中國期刊的數據庫輸入關鍵詞“休閒體育、時尚視角、高校大學生”查找相應的文獻資料。

2、邏輯分析法採用邏輯分析法,針對參考文獻中所發現的問題和現象進行深入的剖析。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時尚視角下大學生休閒體育教育現狀

1、高校重視大學生的文化課教育,學生沒有過多的時間參與體育休閒活動各高校片面地追求升學率和就業率,學校的體育氛圍不濃厚,難以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學校作為向社會輸送高質量人才的發源地,有責任和社會義務對高校大學生進行全方面的教育。

2、大學生的休閒娛樂方式趨於多樣化,體育活動處於劣勢由郭振芳、懷亮、潘峯、胡浩幾位教授發表的論文《大學生休閒體育參與的阻礙因素調查分析》中分析得出結論:男生在餘暇時間裏更樂於玩電子遊戲、看球賽、睡覺。女生則更樂於逛街購物、看電視劇等。這就導致了休閒體育活動的開展受限,體育活動處於劣勢。

(二)高校大學生休閒體育發展的阻礙因素

1、學校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在我國大部分高校中,學校僅設有操場、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體操館和跆拳道館,但由於學校地理位置的原因,場地的面積較小,難以負荷廣大的師生人羣。其次,學校的體育基礎設施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隱患,很多設備趨於老舊,容易造成身體傷害。

2、休閒體育教育未能形成系統化和專業化的教育模式休閒體育教育片面地強調提升學生的體育技能,不能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為主。師資力量較為薄弱,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較為落後。

(三)開展大學生休閒體育教育的當代價值

1、培養學生的德育學生在參與休閒體育活動中,能夠通過團隊協作的能力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學生在體育活動中要嚴格地遵守規則,在進行一些極具挑戰性的體育活動時,能夠培養學生勇敢頑強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質和公平觀念。

2、增強學生體質、陶冶情操開展大學生休閒體育教育,能夠有效地緩解學習壓力、促進學生的生長髮育。研究發現,經常進行系統化和專業化的體育鍛煉,可以有效地提高人體的新陳代謝能力,使身體處於良好的健康狀態。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總的看來,我國休閒體育的發展趨勢在明顯增強。但我國的體育體制仍存在很大缺陷,學校要加強休閒體育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定期地派老師外出學習。學校是實現終身教育的基礎和關鍵性環節,加強大學生休閒體育教育對我國體育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建議

1、學校要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學校要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修建體育場館。此外,體育裝備設施要齊全,器材的借用與歸還制度必須嚴謹與規範。定期地進行檢查,及時地更換已損壞的體育設備保證體育活動的正常開展。

2、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學校要積極地引進專業化的教師人才,為休閒體育教育注入新鮮的血液。

參考文獻:

[1]韋永春。大學生休閒體育現狀及影響因素的調查[J].安徽體育科技,2016,37(01):70~73.

[2]許瀛文。大學生參與休閒體育活動的價值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4(39):127~129.

[3]牛力。河南省高校休閒體育教學現狀分析[D].長春:吉林體育學院,2014.

[4]邵文祥。多維度視角下高校休閒體育的思考[J].民營科技,2014(01):288.

[5]陳金鰲,徐勤兒。國外休閒體育教育現狀、趨勢及對我國休閒體育教育發展的啟示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3,29(05):90~93.

跆拳道論文 篇三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南昌大學體育專業學生有償社會實踐情況為研究對象,以南昌大學體育專業大一至大四學生為調查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本文在中國知網利用關鍵詞:“社會實踐”、“有償社會實踐”、“體育專業”查閲到相關論文37篇。

1.2.2問卷調查法

通過在問卷網上問卷使用QQ、微信、二維碼等方式共發放126份回收126份,有效126份,有效率100%。

1.2.3訪談法

按照預先設計訪談提綱對問卷調查後部分調查者進行訪談以便了解具體情況。

1.2.4數理統計法

對調查問卷,所獲得數據通過excel軟件件進行數據統計處理。

2.結果與分析

2.1體育專業學生參與有償社會實踐的基本情況

2.1.1體育專業學生各年級參與有償社會實踐形式統計分析

通過調查得知,體育專業學生以教練員的形式參與有償社會實踐的的有85人佔67.4%,裁判員的有23人佔18.3%,代課教師的有16人佔12.7%。其中,以教練員的形式參與有嘗試社會實踐的人數佔的最多,且絕大多數體育專業學生都是在各個專業裏從事教練員工作,原因在於從事教練員的工作時長和收入合理,在教學時得心應手也比較有自信。以裁判員形式進行有償社會實踐的學生表示直接參與到體育賽事中進行有償社會實踐的效果最佳,而以代課教師形式參與有償社會實踐的學生表示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可以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是非常有意義的事,並且覺得與不同的人接觸時上班很輕鬆他們也很樂意從事教師這項工作。

2.1.2體育專業男、女生參與有償社會實踐的情況分析

有償社會實踐活動現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賺取經濟收入、提高社會交往能力以及豐富專業知識技能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調查可知,體育專業男、女生在參與有償社會實踐情況上有所不同。男生參與有償社會實踐的有71人佔56.4%,女生參與有償社會實踐的有55人佔43.6%。

2.1.3體育專業各年級學生參與有償社會實踐的情況分析

有償社會實踐是當代大學生了解社會、鍛鍊自我、積累經驗等最有效的方法。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要求學生走出校園進行實踐並且融入社會。在社會實踐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根據各年級學生參與有償社會實踐的情況進行調查。通過調查得知,2015級參與有償社會實踐的學生有44人佔34.9%、2016級參與有償社會實踐的學生有28人佔22.2%,2017參與有償社會實踐級的學生有28人佔22.2%,2018級參與有償社會實踐的學生有26人佔20.7%。從統計的數據可以看出2015級學生參與有償社會實踐的人數最多且佔的比例最大。

2.1.4體育專業不同專項學生參與有償社會實踐的情況分析

社會體育的需求量不斷加大,使學校體育專業學生社會實踐的地方也隨之增多。通過調查發現,跆拳道專項參與有償社會實踐的有37人佔29.4%,籃球有26人佔20.6%,羽毛球有24人佔19.0%,足球有18人佔14.3%,網球有11人佔8.7%,排球有8人佔6.4%,田徑有2人佔1.6%。不同專項學生參與有償社會實踐比例有所不同,從數據顯示可以看出參與有償社會實踐人數最多的是跆拳道專項的學生,同時,跆拳道是室內活動可以避免惡劣的天氣這一優點成為跆拳道專項學生樂意參與有償社會實踐的原因之一。籃球項目參與社會實踐的人數也較多,羽毛球、網球和足球專項學生雖然參與到了有償社會實踐中去,但絕大部分選擇與本專項不相關的社會實踐項目。

2.1.5體育專業學生參與有償社會實踐與專業的匹配度分析

通過數據可知,選擇參與和專業相關的有償社會實踐的有90人佔71.4%,選擇與專業不相關的有22人佔17.4%,選擇與專業不完全相關的有14人佔11.1%。從有償社會實踐與專業的匹配度而言,參加與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成為體育專業學生的首選。通過訪談得知,大多數學生認為參與到與自己所學專業相符的社會實踐中,不僅讓本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得到很好的發揮還促進了各個方面的發展。而選擇與專業不相關的社會實踐的因素有一方面是所學專業提供的社會實踐崗位少,另一方面是社會實踐的環境較差,而且報酬相對來説較低,社會實踐的地方離學校太遠。

2.2體育專業學生參與有償社會實踐的信息來源分析

體育專業學生參與有償社會實踐的信息來源分別是通過朋友介紹、學校老師介紹、自己尋找、網站和海報或者廣告等方式獲取的。通過朋友介紹的有96人佔76.2%,學校老師介紹的有82人佔65%,自己尋找的有64人佔51%,網站和其他方式獲得信息來源的有12人佔1%。其中,通過朋友介紹的方式來獲取有償社會實踐信息佔的比例最大,而在朋友介紹的情況下去參加社會實踐的同學遇到過老闆拖欠工資不發、中途被解僱的現象。也可以看出體育專業學生如果獲取社會實踐信息不可靠時會使自身的利益受到一定的影響。

2.3體育專業學生參與有償社會實踐的動機分析

隨着經濟水平的提高,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質量成為當代大學生選擇有償社會實踐的目的。據瞭解體育專業學生進行有償社會實踐的動機有所不同,動機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動力源泉,是直接推動一個人進行行為活動的內部動機包括個人意圖、願望、心理的衝動或者企圖達到目標等。經調查顯示體育專業學生進行有償社會實踐的動機,賺取經濟收入有106人佔84.1%,鍛鍊自己能力有99人佔78.6%,增強社會經驗有96人佔76.2%,為就業做準備有53人佔42.1%,廣交朋友有17人佔13.5%,出於愛好有16人佔12.7%,學校要求有1人佔0.8%。可以看出,體育專業參與有償社會實踐的動機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出於賺取經濟收入和鍛鍊自己能力的人數最多且排在前兩位。

2.4有償社會實踐對體育專業學生創業意向的影響分析

通過調查得知體育專業學生在有償社會實踐過程會考慮過創業的佔61.9%,沒有考慮過的佔32.5%,不清楚的佔5.6%。這項數據表明體育專業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過程中也有創業的意向而且佔的比例較為突出。通過訪談我們瞭解到大四李X同學(籃球專項)處於創業期,他從大一就開始參加勤工助學類的技術服務型有償社會實踐,一邊進行學校的專項訓練一邊利用閒餘時間進行社會實踐,並且在大三上學期就有想創業的意向不停的為創業做準備在他個人認為參與有償社會實踐對他在創業道路上有很大的幫助。但在大三期間遲遲未正式步入創業的原因是創業資金不足、場地不理想、缺乏管理能力、資源短缺等。這使的他在大三一學年間不停的找場地、找贊助拉投資,經過不斷地努力與堅持終於在大四第一學年創辦了自己的籃球培訓班。而大二女生周X(羽毛球)認為參與有償社會實踐對就業不會影響也覺得所學專項創業的可能性較小,沒有考慮過參與社會實踐對以後就業會不會有影響。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體育專業男、女生在參與有償社會實踐上男生比女生更積極主動且對有償社會實踐的態度更明確;不同專項學生參與有償社會實踐的人數大不相同。有償社會實踐條件好且受大眾歡迎的體育項目,其所學專項的學生參與有償社會實踐的人數就較多;體育專業學生的有償社會實踐的動機較為集中,主要以賺錢和鍛鍊自己能力為主;體育專業學生在參與有償社會實踐會考慮過創業的人數佔的比例與沒有考慮過創業的人數所佔比例大。

3.2建議

跆拳道論文 篇四

關鍵詞:大學公共體育;翻轉課堂;跆拳道筆者

根據我國信息化教學發展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大學公共體育跆拳道選項課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實證研究,試圖通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進而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和身體素質。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從吉首大學2015、2016級大學公共體育跆拳道選項課的班級中,隨機抽取10個班,5個班為對照組(200人),即採用傳統常規教學模式;5個班為實驗組(200人),即採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分組前,對10個班的學生進行摸底調查,所有學生在選跆拳道課以前均未參加過跆拳道學習、培訓或輔導,相關基礎為零,體能測試表明兩組學生的身體素質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研究實施

跆拳道選項課的授課內容為跆拳道基本功、步法、腿法、品勢太極一章。課程開設一個學期,每學期18個教學周,每週2學時,共36學時。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教學過程同步進行,兩組的教學場地、內容、授課教師、課程進度等均一樣。

1.3研究方法

1.3.1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知網檢索和學校圖書館查閲,收集國內有關跆拳道教學研究的論文、專著、教材等文獻50餘篇/本,瞭解國內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跆拳道選項課教學情況,並對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跆拳道選項課教學進行歸納和研究。

1.3.2實驗法

對400名選跆拳道課的學生分為對照組(200人)和實驗組(200人)進行實證研究。對照組採用傳統的常規教學模式,授課程序為:(1)結合人才培養目標,明確課程的教學目的及內容。(2)教師課前完成備課、課堂中進行動作的演示、講解、糾錯並佈置課後作業督促學生練習。(3)學生課前自行預習,課堂上跟隨老師練習並在課後完成練習作業。實驗組採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授課程序為:(1)結合人才培養目標,明確課程的教學目的及內容,並通過課程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2)教師課前進行知識點梳理,設計錄製課程視頻並上傳教學平台,課堂上結合視頻內容進行演示及練習糾錯,課後收集分析相關數據進行教學反思及總結,學期末結合課堂表現及課程視頻學習情況對學生基本功、基本步法、基本腿法(腿法分為空踢和踢靶)、品勢等進行測試。(3)學生課前在教學平台觀看課程視頻,並進行自我學習、問題收集、互動討論等,課堂上觀摩老師演示,結合自身問題加強練習,並與老師、同學進行溝通互動,課後針對問題內容反覆觀看視頻主動複習並思考。

1.3.3參與觀察法

在完成一學期的教學任務後,根據吉首大學公共體育跆拳道選項課考試大綱的要求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分組進行考核,內容包括跆拳道基本功、基本步法、基本腿法、品勢一章等。

2結果分析

2.1跆拳道選項課學生成績比較

2.1.1基本功成績比較

跆拳道基本功由禮儀、發聲、提膝、豎叉組成。“禮儀”是跆拳道基本精神的具體體現,是跆拳道運動必不可少而且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跆拳道禮儀與我國傳統武德相似,除了具有廣泛的適應性,還具有內外兼修的作用。通過對跆拳道禮儀的學習,可以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思想觀念,進而提高大學生的素質修養;能促進愛國主義精神教育,跆拳道禮儀中的儒家尚禮與仁愛、百折不撓、忍耐克制的精神,對扭轉現代人的功利主義、理想主義、信仰缺失產生了良好的效果。“發聲”是跆拳道的顯著特徵,在練習或比賽時,配合動作把氣與神集中起來,從內心深處發出“哦嚓”“啊差”“哈”“呀”等聲音,這在跆拳道中又稱為“氣合”。氣合就是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技合,從運動生理學角度不僅可以增加擊打力量,充分發揮肌肉的潛力,還能有助於增強肌體的抗擊打能力,同時,還能幫助自己消除疲勞;從技戰術上可以震懾對方,有助於揚威和增強自己的士氣,此外還可以根據對方不同的發聲揣摩其心理及戰術,可以擾亂對手的判斷。“提膝”是所有跆拳道腿法的第一個動作,跆拳道每個腿法都是從提膝開始,所以提膝的速度和質量就決定了腿法的速度和質量。“豎叉”是學生柔韌素質的縮影,而柔韌素質是非常鍛鍊學生意志力和身體素質的教學內容,在跆拳道教學中尤其重要,因為跆拳道在實戰比賽中要求踝關節以下部位踢擊對手髖關節以上被護具包裹的部位才算得分,可見,腿部需要很好的柔韌性才能更有效、更準確地踢擊對手得分部位,也只有好的柔韌性才能夠充分展示跆拳道的魅力和體現跆拳道的欣賞價值。

以上跆拳道基本功是跆拳道教學的基礎和關鍵,亦是跆拳道初學者的必學內容,既能反映跆拳道的外在身體素質要求,亦能體現跆拳道內在的人文素質要求。跆拳道課程期末基本功考核各項均為滿分100分,由授課教師根據學生完成要求的質量、效果進行打分,通過期末測試,實驗組學生基本功平均成績明顯優於對照組平均成績。實驗組4項基本功的平均成績分別為禮儀88.32分,發聲87.72分,20s快速提膝89.24分,豎叉86.67分;對照組4項基本功的平均成績分別為禮儀83.85分,發聲82.31分,20s快速提膝83.26分,豎叉82.88分。

2.1.2步法、腿法、品勢測試成績比較

根據教學大綱安排,大學公共體育跆拳道選項課主要教學內容是跆拳道7種步法(前進步、後退步、前滑步、後滑步、上步、跳換步、墊步)、5種腿法(前踢、橫踢、推踢、下劈、側踢)和品勢太極一章,跆拳道選項課期末測試,學生應從所授7種步法中自選5種步法、5種腿法中自選3種腿法和品勢太極一章進行測試,其中,5種步法總計100分,3種腿法總計100分,品勢滿分100分,授課教師根據學生完成動作的質量、效果進行評分。考核結果表明,實驗組學生大部分的腿法都能準確有效地踢到目標,能獨立規範地完成步法動作和品勢太極一章整套動作,三項測試成績明顯高於對照組的成績。實驗組步法的平均成績為89.87分,腿法為86.44分,品勢為84.63分;對照組步法的平均成績為83.43分,腿法為81.03分,品勢為71.87分。

2.2分析與討論

2.2.1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更能發揮教師的主導性

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師是導演,學生要按照教師的課堂設計進行課前預習,需要教師在課前對學生有學習任務佈置;課堂中要有練習環境的設計、個性化的指導;課後在教學平台上與學生的互動,回答學生的問題,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反饋意見對網上教學資源進行完善。同時教師也要兼職主演,既要設計好課堂教學模式,也要參與課堂的教、指導、互動,因此,翻轉課堂模式更能體現教師的主導性。

2.2.2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更能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突破了以往傳統教學模式的時空限制,解決了一些學生由於病假、事假等原因不能接受課堂教育的問題,基本可以同步進行學習;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學生自己可以掌控學習的地點和時間,還可以約同學一起參與課後練習,在相對自由的時空下課外學習可以使學生心情放鬆,不用像在傳統課堂上那樣嚴格遵循課堂紀律,可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更能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2.2.3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大學公共體育跆拳道選項課中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了跆拳道知識傳授的信息化、個性化、時代化,開發了新的教育資源,彌補了傳統教學的諸多不足,增強了課程的科學性、系統性、多樣性、選擇性和趣味性,實現“課內外一體化”課程模式,優化了教育過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提供了更加開放寬鬆的學習環境,營造了活潑生動的學習氛圍,同時,教學平台也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提供了溝通渠道,使得課堂互動更加方便,這些都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態度也變得更為主動,創新性思維得到培養,為學生創造力的發揮提供了基礎。調查中,學生對跆拳道選項課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滿意度非常高,説明學生認可、接受、喜歡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同時,從其他同類研究也發現,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和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2.4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運動技能的熟練度和成績

一般來説,由於受上課時間限制,課堂上所講授的動作要領學生無法全部熟練掌握,而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通過教學平台反覆觀看教學視頻,這使得學生對於課上掌握不熟練的動作能在課後多次觀摩演練,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跆拳道動作要領,再結合課堂教師的講解示範和自身的課後練習,形成正確規範的動作。從本次研究中的調查數據分析,發現實驗組的各項成績明顯優於對照組的成績。此外,也有研究表明,採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後學生的50m跑、女生的仰卧起坐和男生的引體向上成績均明顯優於傳統教學模式下成績。可見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影響下,還能提高其他身體素質測試的成績。

3結論

(1)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更能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在課前的學習任務佈置,課中練習環境的設計、個性化的指導,課後的互動,較好地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學生隨時可以通過教學平台自主觀看教學視頻,隨時可以與教師、與同學互動,在課中可以展示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成果,突顯學生自身優勢和個性,更能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2)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彌補跆拳道教師示範能力不足的情況。在大學公共體育跆拳道教學中,跆拳道教師完成要示範各種跆拳道技術動作,但是跆拳道教師不可能將每個動作都做到盡善盡美,特別是年齡偏長的跆拳道教師,由於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下降,示範能力也逐漸下降,因此,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完全可以彌補跆拳道教師示範能力的不足。

(3)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可以提高學生的跆拳道各項成績。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通過視頻等多重手段促使學生勤于思考,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運動技能成績。

(4)翻轉課堂在大學公共體育課教學中的運用還尚在初級階段,由於選項課的種類比較多,需要授課教師結合各門課程的特點對其不斷研究與試驗,進而得到更適用的課堂教學手段。利用翻轉課堂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其主觀能動性,改變過去“口傳身授”的傳統教學模式,為大學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研究提供新觀點與新模式。

參考文獻

[1]原軍義。論足台拳道禮儀[J].體育文化導刊,2015(12):99-102.

[2]周曉卉。論跆拳道運動中的發聲[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2,28(3):92-94.

[3]黃凱,王琪。翻轉課堂在我國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及優勢[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6,31(6):64-67.

[4]趙紅,張童。慕課MOOC時代下的高校健美操網絡課程建設與應用[J].當代體育科技,2015,5(18):125-126,128.

跆拳道論文範文 篇五

一、前言

縱觀我國高職院校的發展歷程,從時間緯度上來看歷史並不久遠,高等職業教育自19世紀80年代初興起,此為其發展的初期階段,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着《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頒佈和社會對高職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高職教育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持續蓬勃發展時期,無論是高職院校的數量還是在校學生的人數,皆與普通高校旗鼓相當,由此便誕生了一個龐大的帶有明顯高職特色的大學生體育消費羣體。在此形勢下,調查研究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現狀,探討*市高職大學生體育消費的各種外顯及內隱的體育消費特質,勢必將對高職院校的學校體育改革,以及對未來*市體育消費市場發展趨勢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二、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為*市高職院校在校大學生,在實際調研過程中,採用隨機非概率抽樣抽取了*第二工業大學、*金融學院、*立信會計學院以及*思博職業技術學院4所高職院校作為樣本進行調查研究。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發表的有關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論文和出版的著作,歸納總結相關經驗。

(2)問卷調查法。本文依據研究目的設計了*市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調查問卷,根據不同場所,進行了抽樣調查,抽樣範圍包括*第二工業大學、*金融學院、*立信會計學院,以及*思博職業技術學院4所高職院校,共隨機現場發放調查文卷610份,回收有效問卷590份,回收有效率96.7%,發得到隨機樣本。

(3)數理統計法。運用計算機軟件SPSS對數據進行錄入。

三、*市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現狀

1.高校院校學生體育消費性別特徵

性別不僅是人的基本生理特徵,同時也是人的基本社會特徵之一。不同性別的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的行為也迥然各異,具體到體育消費領域,性別對男性與女性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顯然亦存在諸多差異。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高職院校大學生在付諸體育消費行為時,男生有402人,佔樣本總數的68.1%;女生有188人,佔樣本總數的31.9%。這些統計數據表明,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人數男生明顯高於女生,男生對比女生的體育消費行為更加積極活躍。

2.高職院校學生體育消費觀念及體育消費動機

通俗來説,消費觀念是人們對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導思想和態度以及對商品價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費者主體在進行或準備進行消費活動時對消費對象、消費行為方式、消費過程、消費趨勢的總體認識評價與價值判斷。消費觀念一經形成,會顯著影響人們的消費行為。而消費動機則是消費者為了實現消費的目的而進行行動的原因,消費者的行為是受動機支配的,動機是消費者的內在過程,行為是這種內在過程的表現。因此,在對目標羣體體育消費行為調研時,消費觀念和消費動機是應用最廣的兩項指數,幾乎無一例外,調研者推測某羣體的體育消費行為時總是要了解其消費觀念和動機。根據數據統計結果,被調查的4所高職院校大學生對體育消費呈積極肯定的態度,所佔比例高達79.3%,僅有9.2%的學生不贊同體育消費,另有11.5%的學生表示中立態度。同時,在調查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動機時發現,大學生對此項問題的回答雖然較為分散具有多元化的特點,但主要消費動機依次為強身健體、豐富業餘生活和增加人際交往,三者分別佔樣本總數的41.5%、15.3%和11.2%。這充分説明高職院校大多數學生在進行體育消費時首先考慮的因素是強身健體,在這一點上他們達成了共識。究其原因可能與高職院校特殊教育培養目標有關,1998年2月16日,國家教委印發的《面向21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原則意見》:“職業教育要培養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此種教育培養模式表明高職院校大學生需更注重體能素質的培養,從而導致大學生在選擇體育消費項目過程中會較多的考慮其是否具備強身健體的功能。

3.高職院校學生體育消費結構

體育消費結構一般分為實物型體育消費和娛樂型體育消費。據統計資料顯示,*市高職院校大學生實物型的體育消費主要包括體育服裝、運動鞋襪、體育音像產品,以及體育報刊等產品,實物型體育支出佔據了高職大學生體育消費的絕大部分,構成了目前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的“主流”。同時在被調查的4所高職院校中,通過對男女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進行比較發現,性別差異對男女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未呈現顯著性差異(P=0.369),表明在進行實物型體育消費時,男女生體育消費結構的差異程度不大。從訪談情況看,大多數高職大學生表示假如他們選擇某項自己喜歡的收費體育項目進行體育消費時,為保證更好地掌握所授體育技能,將會相應的購買所需體育設備。比如*第二工業大學在校大學生在報名參加跆拳道社之前,會以個別購買或團購的形式預購跆拳道服和相關的訓練器具。顯而易見,為保障參與體育活動,一些實物型的體育消費品已經自然而然的成為高職大學生體育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實物型體育支出佔據其體育消費主體也就不足為奇了。

經過進一步的追蹤調查與統計分析,發現*市高職大學生的娛樂型體育消費能力偏低,對娛樂型體育消費的支出大多侷限於現場觀賞各類體育比賽的門票和業餘時間參加各種體育項目培訓費用等,並且男女生的娛樂型體育消費能力存在顯著性差異(P=0.0*),男生在娛樂型體育消費能力上大大優於女生。這些數據説明娛樂型體育消費在*市高職院校大學生中所佔比例較低,需進一步拓展他們的娛樂型體育消費水平。

4.高職院校學生體育消費水平

體育消費水平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為滿足生活需要而消費各種體育物質產品和勞務產品的數量,它從量的方面反映個人體育消費在某一時間的水平。從調查結果看,*市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年均體育消費金額在600元~1000元之間的佔總人數的19.5%,10*元~2000元之間的佔消費總人數的32.3%,20*元~3000元之間的佔消費總人數的11.2%,而600元以下、40*元~5000元之間,以及5000元以上的僅佔消費總人數的3.7%,從數據中得知,高職大學生的年均體育消費主要集中在600元~2000元之間,其中居於10*元~2000元之間的最多。這説明*市高職院校大學生年均體育消費水平較高,對大學生體育消費市場的商家而言,充滿了巨大的商機。

5.高職院校學生體育消費項目

根據訪問調查,*市高職院校大學生選擇體育活動的項目中,多數青睞球類和健美類項目的體育健身活動。其中男生參與的體育項目按選擇人數的多寡依次為:足球、籃球、羽毛球、網球、跆拳道等,女生分別是:瑜珈、體育舞蹈、羽毛球、游泳、網球等。在選擇這些項目進行體育活動時,由於身在學校的學生可以免費使用學校的體育場地和器材,加之學生在上體育課的過程中也能學到較多體育技術技能,因此高職院校大學生在發生體育消費行為時,主要體現利用業餘或假期時間在校外的諸多社會經營場所的體育消費行為,例如,在收費場所打羽毛球、籃球,以及跆拳道訓練等等,而在學校進行體育項目消費亦僅限於不滿足體育課獲得的體育信息量,或者本校不開設此項體育課程,學生轉而藉助學校體育設施並聘請體育人才以實施收費的形式進行體育健身。此種體育消費方式構成了校內高職大學生體育消費的主要部分。這有力佐證了高職院校大學生雖然體育消費項目種類繁多,但校內體育消費意識薄弱的事實。

四、結論

第一,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人數男生明顯高於女生,男生對比女生的體育消費行為更加積極活躍,這一結果與現場訪問調查相吻合。

第二,根據數據統計結果,被調查的4所高職院校大學生對體育消費呈積極肯定的態度,所佔比例高達79.3%,僅有9.2%的學生不贊同體育消費,另有11.5%的學生表示中立態度。同時,在調查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動機時發現,大學生對此項問題的回答雖然較為分散具有多元化的特點,但主要消費動機依次為強身健體、豐富業餘生活和增加人際交往,三者分別佔樣本總數的41.5%、15.3%和11.2%。

跆拳道論文 篇六

一、大學體育人文教育理論的重要作用

21世紀是人才競爭的時代,主張學校要培養大量的高素質全能人才,在發展學生文化修養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在高校體育教學活動中應用人文教育理論能夠讓學生全面認知體育文化內涵及其精神,塑造學生頑強的意志力,創新校園體育文化。教師可以將人文主義融合到體育教學因素中,讓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的同時提高社交能力,從而構建和諧、文明、團結的校園。其次,運用人文教育理論開展大學體育教學活動能夠豐富體育教學活動內容,完善教學大綱,讓學生積極練習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引導學生自由發展體育天賦。

二、大學體育教育理論的實踐方案

1.開展多樣化體育運動項目。教師應協同全體學生開展多種快樂的體育訓練活動,組織有趣的體育項目比賽,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訓練活動中提高參與熱情和積極性,開發自身的體育潛能,發展體育天賦。其次,教師要堅持“構建中國特色體育專業培養目標”的教學思想,在教學活動中融合人文主義色彩,將體育特長目標、適應層目標、基礎目標、知識目標、智能目標、價值目標、行為目標與情感目標統一納入到培養目標的多維結構中,讓學生在參與快樂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加強體育基礎,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例如在組織武術訓練活動時,教師理應藉助文化指導教育方法引領學生深刻理解跆拳道的內涵,告知他們:跆拳道是一種手腳並用、以攻為主的格鬥項目,有對抗、威力和特技三中比賽。這樣有助於提升學生參與體育訓練的興趣,強化學生勤學苦練的精神。教師可以將人文教育理論作為指導思想,在教學過程中融合激勵因素,設置多樣化體育遊戲,指導學生在遊戲中提高體育技能,用體育運動員的勵志故事發展學生的人文主義思想,激發學生的體育精神。例如在開展籃球訓練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親自去實踐一些籃球動作技能,組織學生進行“你比劃我來猜”的遊戲,讓學生進行自我推薦,先進行第一輪,然後,後面的學生為猜出詞語的人進行筆畫,然後依次進行,儘量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這個遊戲不僅鍛鍊了學生的反應能力,還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協作和默契程度。在遊戲結束後評選出猜出詞語最多的幾個學生,並獎勵一些小禮品,這樣有助於激發學生的鬥志,讓學生享受參加籃球訓練活動的樂趣,增進師生與同學之間的友誼。此外,籃球比賽是一種集體性活動,教師可以結合這一特徵,為學生組織集體性遊戲和競技比賽,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強化集體精神。而且,教師可以在體育課堂中為學生講解籃球運動員的故事(例如姚明、易建聯等),讓學生欣賞籃球比賽視頻,用多媒體課件告知學生:姚明這位出色的籃球運動員出生於上海,身高2.26米,是中國最高的籃球選手,有“小巨人”之稱,他9歲進入上海徐彙區少年體育學校,13歲以後參加了上海青年隊,18歲入選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2000年3月榮獲全國男籃甲A聯賽1999—2000賽季的籃板、扣籃、蓋帽3個獎項,同時入選中國男籃全明星陣容和亞洲全明星隊。2002年,他在美國NBA選秀中成為新秀狀元,之後加盟休斯頓火箭隊,美國媒體認為姚明改變了美國人對中國男籃的看法,他的球技、為人、集體奉獻精神以及隨和的幽默個性超過了他的年齡,因而拓展了西方人的視野,稱其為“中國的奇蹟”。為學生講姚明的故事有助於從側面激發學生的榮譽感,塑造學生的集體精神。另一方面,提高籃球技能是一個漫長而辛苦的過程,對此,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力和艱苦奮鬥精神,引導學生堅持每天參與籃球訓練活動,鼓勵學生“向姚明學習”。

2.提升體育活動的文化娛樂功能。提升體育俱樂部的文化娛樂功能,必須注重在傳統教學項目的基礎添加網球、棒球、壘球、高爾夫球、花樣游泳和藝術體操等充滿文化娛樂性質的體育運動項目,讓學生享受練習體育技能和認知體育文化的樂趣。例如在組織網球運動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關於網球的教學視頻、電視劇《網球王子》以及奧運會上的網球比賽視頻,初步調動學生學習網球的興趣。然後,告訴學生:網球起源於法國,原來是宮廷中王室貴族的一種遊戲。18世紀以後,網球運動衝出宮闕,在市民中開展起來。到了19世紀,網球盛行於歐美。1885年,網球傳入中國。接着,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來場地練習打網球,為學生組織各種有趣的比賽。此外,教師可以在體育活動中滲透美學主義,例如讓學生綜合練習藝術體操,這樣可以全面挖掘體育的美學因素,充分發揮體育教育的文化娛樂功能。

3.創新大學體育教學模式。教師應注意充分滲透人文教育因素,藉助多媒體工具創新體育教學模式,推動體育教學活動走向多元化和開放性,組織各種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性學習活動,發展學生的體育興趣與特長,在體育實踐活動中增加教學娛樂方式,使大學體育教學更為快樂和陽光。另一方面,教師理應持續發揚中華體育精神,指導學生自覺堅持訓練自身的運動技能,賦予體育訓練活動濃厚的人文精神和快樂的氣氛,使體育訓練活動步入快樂化、生態化和健康化。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快樂體育運動隊”,不斷優化運動隊管理模式,讓具備體育天賦的學生擔任隊長和組長,引導學生參與各種快樂的體育活動,促進體育和遊戲的有機結合,輔助全體學生提高體育技能,指導學生自覺遵守體育規則,例如在組建校園足球隊時,為學生播放隊歌,耐心指導學生練習傳接地滾球和空中來球,告訴學生在推傳地滾球時,需要正面對準目標,將平衡腳放在足球的側邊並指向目標;將踢球的腳放到側邊,將雙臂放在側邊以保持平衡;使頭部保持穩定,視線落在足球上;擺正身體姿勢,對準目標;將擊球腳的向前揮動;鎖住腳踝並且讓踢球的腳保持穩固;用腳的內側接觸足球的中心;將重心前移,在球的運行方向上產生動能,以短而平穩的動作擊球。在教導學生練習傳接空中來球時,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練習用胸部接空中來球,在準備階段,需要進入位置接正在飛來的球;從腰部將上身向後彎形成弧形;雙膝稍微彎曲,將重心落在腳趾上,將視線落在球上。進入繼續階段後,教師應引導學生靈活調整身體姿勢,將足球保護好,使其遠離對手;保持頭部抬起,更好地觀察球場;將足球推向空地,並加速跟上。足球遊戲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足球傳球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強學生的體能。遊戲的主要形式為:在足球場地內畫一個直徑為二十米的圓圈,然後所有的學生們手拉手圍成一個圈,並按1、2、3、4••••••的順序依次報數,然後將學生按照奇偶數分成兩隊,而且每人一球,當教師下達開始命令後,由奇數學生先開始運球,偶數學生兩人一組作為“樁”,奇數學生依次按逆時針S型線路運球,然後奇數和偶數學生互換角色,並依次進行運球。運用這種遊戲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足球技能,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運動潛能,培養學生敏捷的反應能力,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充分提高大學體育人文教育效果。

綜上所述,在高校體育教學活動中融合人文教育理論能夠讓學生全面認知體育文化內涵及其精神,發展學生的身心素質。教師理應將人文教育理論作為體育教學指導思想,開展多樣化體育運動項目,提升體育活動的文化娛樂功能,創新大學體育教學模式,不斷體育人文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娜。河北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人文素養的研究[J].蘇州大學,2010(8:1)

[2]蔣鑑,肖波,任曦。淺談體育舞蹈教育在高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促進作用及發展途徑[J].江蘇教育研究,2014(7:2)

[3]鄧淑梅。論體育俱樂部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及發展途徑[J].商丘師範大學學報,20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