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跨文化交際英語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9W

跨文化交際英語論文(精品多篇)

跨文化交際英語論文:《淺談跨文化交際與中學英語教學》 篇一

摘要:任何語言都有歧義現象,英語也不例外。從交際效應的角度出發,把交際過程中出現的歧義現象分為有意歧義和無意歧義。無意歧義會造成交際活動的障礙,應被避免和消解、排除;而有意歧義的巧妙使用,又可以達到特殊的交際效果。交際教學強調在語言使用中進行語言學習,交際活動中產生的大量語料又為歧義研究提供了活的研究素材。將英語歧義研究與交際教學相聯繫,無疑牛津英語具有教學和語言學兩方面的意義。

關鍵詞:無意歧義;有意歧義;交際教學

歧義是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存在於一切的自然語言中。在交流中, 人們總喜歡用自己的説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對對方的話語做出不準確的推論, 從而產生歧義。其實,在英語語言運用中,我們也會發現在大於句子的語段和語篇中存在歧義現象。

針對此種現象,我主要從語言交際效應的角度出發,把交際過程中出現的歧義現象分為有意歧義和無意歧義,並分別結合自己牛津英語語法教學實踐加以分析舉例。有意歧義是話語接受者充分理解對方話語意圖的前提下故意引發的,會產生積極的語用效果;而無意性歧義則是話語接受者因某種侷限對對方話語意圖產生曲解,會起到消極的語用作用。按照這樣的分類在牛津英語教學中區別對待,無疑會得到揚其利避其弊、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概念

“跨文化交際”這個概念是從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譯過來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間的交際。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生的相互作用。由於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語言環境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等語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們説話方式或習慣不盡相同。正因為如此,本人想談談對這一主題的粗淺認識。胡文仲教授認為:只注意語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新課程標準對文化知識的內容和範圍有了明確的規定:“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範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鑑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現行的中學英語新教材不僅具有知識性,而且還具有趣味性,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對於這樣的好教材,應打破傳統意義上每節課只教單詞、發音、語法等應付考試的教學法。打好英語的基礎,這些自然很重要。近幾年,大學聯考英語試題更突出語用,注重對真實語言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測試。

二 高中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原則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應與所學內容緊密結合,尤其是涉及到日常交際的內容。教師不能只停留在常識性文化知識的講解上,應創設各種語言場景,把抽象的文化與語言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在實踐中去體驗、感悟。尤其是那些與中國文化有差異的交際規則及言語行為習慣一定要讓學生反覆操練,做到舉一反三,熟練掌握。

中學生的價值觀正在形成中,教師在介紹英語國家文化的時候一定要把握思想性的原則。教師要多介紹主流文化,在課外閲讀中多向學生介紹積極健康的內容。涉及到頹廢的、不健康的或不同意識形態的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批判地認識。總之,通過文化學習讓學生認識到文化無所謂孰好孰壞,讓學生認識到世界是多樣性的。從而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價值觀,培養世界意識。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注意文化的教學,引入不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不但有利於學生掌握英語知識,事半功倍,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開放包容、積極樂觀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着積極的意義。

三 無意歧義與交際教學

無意性歧義是英語中較為複雜的一種自然現象,主要是由語音、詞彙和句法結構引起的。按照語言交際教學的觀點,語言是用來交流思想的,而無意歧義則是由於語言使用者本身或語言結構自身的缺陷,在語言交際中很容易造成誤解而導致交流受損。那麼如何避免無意歧義有可能造成的對語言交流的損害呢?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如果教師首先在教學中幫助學生系統的建立“歧義”這一概念,從而幫學生樹立語言歧義現象有其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觀性的觀點。在幫助學生樹立了這一觀念後,教師可以系統地從歧義現象中總結出一些避免歧義、消解歧義、排除歧義的方法,幫助學生掃除語言交際中的障礙。在此,我就自己在學習和教學中所遇到的案例,試作一探討。

1.語音結構引起的無意歧義

口語交際中,連續語篇的聽覺單位是呼吸組而非單詞,因此有不同單詞組成的兩個語音相同的呼吸組可出現同音異形的現象。我在教學中經常遇到這種情況。不同的單詞組成的兩個相同的呼吸組形成同音異形異義,導致了無意歧義的發生。如果在詞與詞之間少做停頓,互不粘連,便可以避免歧義產生。或者,在教學中有意識的指導學生在中心詞周圍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飾成分,也可起到避免無意歧義的作用。

2.句法結構引起的無意歧義

(1)名詞(動詞)+動詞(名詞)

這是由於某詞在句子中的詞類解讀不同而造成的無意歧義。例如:Our club demands change.很明顯,“demands”和“change”都可以被解讀成不同的詞類,即既可以是名詞,又可以是動詞。了避免這種類似的誤讀現象發生,我們可以指導學生使用某些句法代號來表明這些易混詞的詞類。

(2)名詞+修飾語+修飾語

在教學中,名詞加多個修飾語的現象時常出現。如果名詞後面緊跟兩個修飾語,其中第二個修飾語既有可能修飾名詞,也有可能修飾第一個修飾語。另一種容易造成歧義的結構是修飾語+名詞+名詞,這時往往使人造成迷惑的是修飾語到底修飾的是哪一個名詞。

3.詞彙引起的無意歧義

詞彙引起的無意歧義有兩種形式:具有多個義項的一個詞和拼寫相同的多個詞。雖然孤立狀態的多義詞會有多個詞義,但在牛津英語交際教學中,學生接觸的詞彙都有語境相隨,起到制約的作用,因而大多數情況下,只有一個詞義適合上下文,但如果語境對多義詞制約不夠嚴格,就會出現無意歧義。

在日常英語交際中,字面詞義和意向義往往相差很大。因此在交際教學中,教師應將語言結構和詞彙學習和語境相結合,使學生根據不同的語境產生不同的聯想;不同的語氣聲調也會承載不同的信息,教師可以有側重點的對學生進行專題練習,如將此類詞彙作一列表,輔之以不同情景,讓學生體會使用這些詞彙進行信息傳遞時,產生的不同理解和反映,從而避免歧義現象的發生。

總之,在牛津英語交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學會欣賞有意歧義達到的交際效果,意識到幽默是智慧的體現。有意歧義體現了智力的優越,而能夠理解和欣賞這種獨特的語言現象也需要智慧。在學生的基本綜合能力達到一定水平時,讓他們嘗試在交際中自己使用一些結構,體驗其效果,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提高他們對語言學習的積極性。

歧義是一種獨特的語言現象,對其加以研究,有廣泛而切實的意義。因此將英語歧義研究與交際教學相聯繫,無疑具有教學和語言學兩方面的意義。歧義研究是個大課題,其對於語言教學的意義非寥寥數言所能盡述,作為教師,更不應該忽視這一獨特而不乏重要性的語言現象,在教學和科研中積極的對其加以研究和利用,從而提高自己的英語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

參考文獻

[1] 武保良。英語教學中歧義現象的語義分析[J].外語教學,1997 (3)

[2] 胡勝高。英語中的歧義現象及其語義分析[J].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5)

跨文化交際論文 篇二

關於英語副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應用

論文摘要:學把伴隨語言交際過程的輔助表達行為稱為副語言行為。作為一種重要的非語言交際方式,副語言在非語言聲音、語空和功能性發聲上有顯著的差異性,解析這些差異性,恰當地運用重讀、音調、停頓、延長語音、話輪轉接、功能性發聲等規律和技巧,以提高跨交際的能力和效果。

論文關鍵詞:副語言;跨文化;文化差異;技巧

副語言(Paralanguage)又稱為類語言或伴隨語言、輔助語言。副語言是人們在交際過程中,用來協助語言傳遞信息、表達情感、表明態度的非言語技巧的總稱。作為語言符號的子系統,副語言行為始終貫穿於言語交際過程,並且具有特殊的交際功能。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通常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副語言作為語言交流的輔助手段,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具有顯著的文化差異性。本文將從微觀層面解析副語言的文化差異性,闡述副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傳達的話語意義和交際功能、副語言使用的規律和技巧,以提高學習者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一、副語言分類

語言學文獻中把副語言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的副語言是伴隨語言的某些聲音現象。曹合建將副語言分成個人音質符號(voice identifiers)主要指由生理條件決定的個人聲音特徵,由語音的非切分成分構成,如一個人的音色、音速、音域、音延、節奏等,能反映個人的年齡、職業和社會地位等;語音修飾符號(vocal modifiers)主要對語義起修飾作用,如笑聲、哭聲、打嗝、打哈欠等;語音區別符號(vocal charactefi-zers)主要具有決定話語語義的作用,如聲音的響度、音高、音量、音速的變化以及對發音器官加以控制而產生的表示不悦、憤怒等情感因素;語音分隔符號(vocal segregates)主要是更深入、細緻地反映説話人的意圖、狀態等,通常用“um”、“ah”、“tlh”和“嗯啊”、“嗯哼”一類的有聲符號;語音替代符號(vocal alternates)主要指那些較為準確地把特殊的言語意義表達出來的副語言行為,其作用是取代某些詞或話語。

廣義的副語言不僅包括狹義的副語言的特徵,而且包括非聲音特徵,如體態語、客體語、語等。本文所討論的問題屬於狹義的範疇,即沒有固定語義的有聲行為,包括停頓和沉默。

二、副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差異性比較

副語言作為非語言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交際中必然反映一定的文化特性及特徵,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社會成員的習俗、習慣、思維方式和一定的區域差異性,是信息的內在表達,比較分析跨文化交際中副語言使用的差異性,對於更好解和開展跨文化交際起着重要的作用。

1.非語言聲音的差異

非語言聲音是一種無固定語義卻可以傳遞交際信息的聲音,這類聲音不是分音節的語言,而是發出聲音的“副語言”。如談話的音量的控制,英語國家的人公開時可以開懷大笑,在輕鬆愉快的歡慶會上也會放聲大笑,但是在講課、私下交談或打電話時聲音卻比中國人低得多。另外,英語國家的人講話一時想不出恰當的表達方式又不想終止發言時常常發出一種聲音分隔信號llll或unh,意思是“請稍候”。中國人常常用“這個、那個”來填補空白。英語國家的人感到冷時,會緊抱雙臂併發出brr聲音,中國人感到冷時所發出的咬緊牙關吸氣音,在英語國家卻表示為疼痛,尤其是燒傷疼痛。又如中國人在聽別人講話時常常發出mm lllm聲,表示在專心靜聽,英美國家的人卻會將這一聲音誤解為Okay!Okay!I understand,Hurry up and finish talking!

2.語空的差異

語空就是指在運用常規語言進行交流時所出現的話語停頓和沉默。把沉默納人副語言的範疇,實際上也是廣義的語言的一種,只不過是一種音量值為零的語言。中國人的“沉默”在跨文化交際中最容易引起文化衝突。英語國家的人感到很不習慣的是中國人經常採取沉默的態度,如報告人不回答聽眾的問題;聽報告人只是靜靜地聽,不愛提問;交談中聽話人不以明確的聲音作出反應;在餐桌上只勸吃勸喝,交談卻不足。中國人將“沉默是金”作為信條,認為停頓和沉默既可以表示無言的讚許,也可以表達無聲的抗議;既可以是附和抗議的表示,也可以是決心已定的標誌。

3.功能性發聲的差異

有些副研究者把功能性發聲又稱為“特徵音”,屬於語音修飾符號範疇。在情緒和生理音的控制方面,國家的人非常注意合理地控制,如打哈欠聲、打噴嚏聲、打嗝等,如無法控制,通常會表示抱歉。對於生理音的控制會更加嚴格,在他們認為,在他人面前發出生理聲音,是缺乏修養、失禮的表現。而中國人往往在這方面不是很在意,在他們看來,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無法控制,也不必控制。又如對待吹口哨的問題,英美國家的人認為在熟悉的人面前吹口哨,尤其是男子對女子,往往被認為是對對方容貌的讚美。而在中國人看來,卻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三、副語言在跨交際中的應用

在跨文化交際中,英語學習者要熟練掌握副語言體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把握副語言的表達規律,瞭解副語言使用的基本知識和原則,將有助於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1.把握髮聲韻律特徵,避免文化衝突

副語言是有聲但沒有固定語義的語言。中國人講漢字有四個聲調,不同的聲調,即使同一個字,意思表達也千差萬別。英語中卻是通過語句的重讀、語調、停頓和延長語音等表達説話者的意圖,表達不同的意思。

在跨文化交際中重讀不同,話語的意義迥然不同。例如You get the car,在這個句子中,重讀“You”,特指你,而不是別人;重讀“get”指得到,而不是其他動作行為;重讀“the car”,説明得到的是汽車,而不是其他的物品。隨着重音的改變,句子的語用和話語意義也不同,重音運用不當,將會在文化交際中產生衝突,從而阻礙了跨文化交際的進行。

語調指説話人抑揚頓挫的變化,有升調、降調、升降調、降升調。不同的語調帶有説話人的情感色彩。例如She is kind,用不同的語調,會表達不同的語義。用正常陳述句的語調,句末用降調,表示“她是位善良的女孩”;句末用升調,表示不確定性,一種猜測和懷疑,“她真的很善良嗎”;在“is”處降調,表示肯定,指“她確實善良”;在“is”和“kind”處用降升調,暗示“她很善良,但是……”,即有言外之音。

停頓是語音分隔的一種表現形式,停頓在交際中傳遞着重要信息、聚焦重點、引起聽眾的注意。例如,在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時,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宣佈北京獲得主辦權時,説到:“The games 0f the 29th Olympiad 2008 are awar-ded to the city of——Beijing,”在這句話中使用了停頓,充分地渲染了現場的氣氛,引起了聽者的高度注意,也達到了表達的效果。

延長語音是一個音素在一個詞、短語或句子中讀音時間的長短叫音的長度。説話者可以通過延長單詞或單詞中的語音來表達説話人的不同語用意圖或話語意義。例如“I’m coming,”這旬日常用語,在不同的語境中,延長語音使用的不同,表達的意思也不同。Tony是個調皮的男孩,媽媽讓他去拖地,他正在打遊戲,這時他拖長了語音“coming”,表示了厭煩和漫不經心的態度。隨後,他很費力地在拖地,這時媽媽叫他去吃晚飯,他同樣回答了“I’m coming,”但語音顯得乾淨利落、嗓音宏亮,這時卻表達了他如釋重負、逃避責任的情緒。

2.恰當地運用“話輪轉接”,避免沉默不語

“話輪”的含義是指給予説話人的權利與義務及實際所説的話語。20世紀70年代,學家薩克斯(H,Sacks)、謝格羅夫(gfoff)、傑弗遜(erson)提出了“話輪轉接”理論,來説明話語中發言者的變換問題。鄧肯將話輪轉接分為三類:話輪放棄提示(turn—yielding Cues),講話人示意自己已講完,聽話人可以説話了,常見的技巧是講話人語速放慢,然後用緩衝語,如well,you know,聽話人就知道自己可以講話了;話輪迴歸提示(back—ehannehng CUeS)話輪放棄信號以後示意自己不想説話,希望繼續聽下去,常見的形式是Mm或Ull huh,或用升調0h,鼓勵講話人繼續講下去;話輪維持提示(turn—maintinng cues)是採用加強音量變化和加快講話速度的方法來抑制聽話人的發言要求。如用Ah之類聲音填補講話過程中的停頓,不給對方以插話的機會。在跨文化交流中,要始終堅持作出有聲的反應,不可沉默不語,更不可毫無反應,交談時要注意話輪的自然轉接。

3.正確使用功能性發聲,避免語意模糊

功能性發聲的運用是否得當,主要取決於講話人在一定語境中的態度,伴隨着言語的笑聲、哭聲、低語聲等的副語言,對話語意義起到輔助修飾的作用,使語言表達更加生動、形象、豐富,語意更加明確,有利於信息的準確表達。例如:Jack:MayI have alook at your new pen?Alice:(Sroiling)as you like,Alice的微笑賦予了“as you like”更為直接的態度——允許。如果Alice採用了“yelling”的態度,則表明了Alice的憤怒、不耐煩,那麼Jack可能就會打消看這支筆的念頭。可見,功能性發聲的正確表達,強化了話語意義,避免了語意模糊。

跨文化交際論文 篇三

淺談跨文化交際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

隨着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商務往來的逐漸頻繁,商務英語翻譯有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商務英語翻譯屬於跨文化交際,由於跨文化交際中存在着多種因素,對商務英語翻譯結果的準確性有着一定的影響。因此,本文對跨文化交際中各個因素進行了總結,分析出其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進而提出了促進跨文化交際背景下,提高商務英語翻譯結果的有效策略。

一、跨文化交際對商務英語翻譯產生影響的各個因素

1.交際語言方面的因素。

商務英語翻譯主要是對不同的語言之間進行解釋和轉換,因此交際語言方面的差異是商務英語翻譯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不同語言之間的語法差異性比較大,有些語言對於語句的順序比較看重,但是有些語言主要是側重於感情的表達等等;第二,句式結構方面的差異,一些語言的句式結構比較複雜,各種詞性的詞語出現的位置多種多樣,翻譯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一些語言的句式結構較為簡單,各種詞性的詞出現的位置也比較固定。

2.思維方式方面的因素。

對於英語和漢語來講,在進行相互翻譯的過程中,不僅僅需要側重語法和句式等的分析,而且還需要注重思維方式和感情方面的差異性。其在思維方式方面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眾所周知,英語文化國家的思維方式較為具體,從而影響着他們在語言方面的含義也較為直接;但是,漢語文化的思維方式較為抽象,漢語的語法和句子含義也較為深入,因此在進行商務英語翻譯的過程中,需要在不同語言的思維方式之間進行轉換;第二,在邏輯表達方面,英語主要是從小到大的表達方式,往往重要的因素放在句子的最後面;而漢語的邏輯表達是從大到小的方式,最重要的因素往往放在最前面。

3.社會文化方面的因素。

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社會文化對商務英語翻譯也有着重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生活區域文化方面的差異性,比如:英國與我國在區域上有着較大的差異性,區域的差異造成了氣候、環境等存在多種差異,因此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方面,需要注意生活區域的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造成的影響;第二,在宗教習俗方面的差異,例如:英語國家的人們普遍信奉____,而我國主要是以佛教文化為主,因此在其文化中會產生很多與宗教有關的文化信息,需要在進行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進行格外的注意。

二、跨文化交際背景下商務英語翻譯的策略

1.需要對不同文化進行深入瞭解。

商務英語翻譯的過程中涉及到多種文化,即使都是使用英語的國家,其文化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跨文化交際背景下商務英語翻譯的提高,需要對不同的文化進行深入地瞭解,為此可以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進行深入地學習,在進行商務英語翻譯的過程中,涉及到不同地區的不同文化,所以需要對多種文化進行深入學習,才能夠更好地開展商務英語翻譯工作;第二,通過不同的渠道瞭解相關的文化,為了更好地促進世界交流和發展,很多國家通過多種媒體方式積極展示自己的文化,所以商務英語翻譯人員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對其文化進行學習。

2.直譯和意譯相結合。

在進行商務英語翻譯的過程中,有直譯和意譯兩種常見的翻譯方式:直譯主要是指,對英語中的一些詞彙或者句式直接進行翻譯,這是因為受到跨文化的影響,一些英文中的詞彙或者數字,很難找到對應的漢語翻譯;相反,採用直譯的方式,翻譯過來之後大家都能夠了解相應的意思。例如:英文中沙發和高爾夫的翻譯等等;意譯的方式,英文中的很多詞彙雖然本身具有的含義有限,但是組成句子之後,整個句子的含義就變得深刻。如果按照詞彙進行逐字翻譯,無法體現其含義,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採用意譯的方式進行。在跨文化交際背景下商務英語翻譯的過程中,直譯和意譯是非常重要的翻譯方式,一定要注重將兩者進行結合,才能夠更好地開展商務英語翻譯工作。

3.注意特殊商務英語詞彙的翻譯。

在進行商務英語翻譯的過程中,很多商務詞彙雖然在其他場景下有着其他的含義,但是作為商務英語的詞彙,其含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進行商務英語翻譯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一些詞彙的特殊性,因此需要商務英語翻譯人員對商務英語有着較為深入的瞭解,包括其文化背景和相關詞彙的運用,才能夠更好地開展商務英語翻譯工作,進而克服跨文化交際背景下商務英語翻譯的難題。

小結:商務英語翻譯需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進行,由於跨文化交際中多種因素的影響,可能會使得商務英語翻譯的結果產生偏差。因此,本文簡要介紹了跨文化交際下對商務英語翻譯產生影響的各個因素,進而提出瞭如何在跨文化交際背景下,順利開展商務英語翻譯的重要策略。

參考文獻:

[1]肖立青。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跨文化因素的影響及應用策略[J].科教文匯,2015(2015年17):167-168.

[2]王昕。試論商務英語翻譯中跨文化交際的影響[J].現代商業,2015(23):253-254.

跨文化交際英語論文:《跨文化交際與大學英語教學》 篇四

摘 要:21世紀是一個經濟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要使英語教學適應時代的需要,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 交際能力 文化差異

隨着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廣泛,特別是社會信息化提高,國際互聯網的普及,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際。這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是因為英語教學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他們應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僅僅學會一門英語的語音、語法規則和掌握一定量的詞彙並不意味着學會了英語,能順利地進行交際。交際的成功與否,除了取決於雙方對中介語的應用能力外,在很大程度上還受制於對異域文化的敏感性和容忍度,即瞭解對方思維習慣、認知模式、合作態度等的程度如何,當然也包括對交際對象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的瞭解,交際的雙方若不能進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產生不解或誤解,從而使交際失敗。正如托馬斯(Thomas)指出:“語法錯誤從表層上就能看出,受話者很容易發現這種錯誤。這種錯誤一旦發現,受話者便會認為説話者缺乏足夠的語言知識,因此可以諒解。語用失誤卻不會被像語法失誤一樣看待。如果一個能説一口流利英語的人出現語用失誤,他很可能會被認為缺乏禮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際中的失誤便不會被歸咎於語言能力的缺乏,而會被歸咎於他的粗魯或敵意。”因此,就中國的英語學習者而言,其最終的交際能力的高低也取決於他對英美及西方文化的瞭解程度。換言之,其交際能力應確切地表述為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應成為在漢語文化背景下教授英語的主要目標之一。我們有必要對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現狀進行分析,瞭解跨文化交際意識滲透到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性。

1.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

社會語言學家海默斯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交際能力學説。他認為“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一部分。交際能力由四個部分組成,即‘什麼時候,什麼場合講什麼,以及對誰講及怎樣講’。”但是,海默斯的交際能力指的是同一文化裏不同語境中的交際能力,不能滿足跨文化交際環境的要求。喬姆斯基提出的“語言能力”是指人的語言語法的內化知識,是對語法知識的瞭解和對語法知識的遵從。我國外語界對此的普遍認識是:它指語音、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和聽、説、讀、寫、譯的技能。

跨文化交際能力既不是喬姆斯基的語言能力,也不是海默斯的交際能力。那麼它究竟是什麼呢?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賈玉新認為如果把幾乎所有的、不同程度的交際都認為是跨文化交際,那麼,跨文化交際將包括:跨種族交際,跨民族交際,同一主流文化內小同羣體之間的交際,以及國際性的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1)建立和維持良好關係的能力;(2)以最少的損失和曲解進行有效交際的能力;(3)在適當程度上順從別人並與人合作的能力。以上這些方面的能力明顯地體現在各種行為特徵上,例如神會、尊敬、靈活性、對模稜兩可事物的容忍性,及與別人在互動中的操縱能力等。當然,只有語言能力是無法達到這一目的的。一個人可能具有一定的語言能力,卻缺乏跨文化交際能力;或者一個人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語言能力有限。為了達到跨文化交際的有效性,大學英語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化及跨文化交際能力,使學生掌握相應的英語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具備與來自不同國家但擁有共同目標語言――英語的人進行交際的能力。

2. 加強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必要性

跨文化意識是一種理解能力。Hanvey將跨文化意識分為四個層次:在第一個層次,學習者通過旅遊、雜誌、教科書等對於表面的明顯的文化特徵有所瞭解,但認為它奇特而不可理解。在第二個層次,通過發生文化衝突的某些場合,瞭解到與自己文化明顯不同的某些有意義的但卻是微妙的文化特徵,反應仍然是不理解;在第三個層次,通過理性的分析,瞭解到那些微妙而有意義的文化特徵,從認知的角度認為可以理解;第四個層次,通過深入體驗其文化,學會了設身處地從當地人的觀點看該問題,達到視其所視、感其所感的理解。可見,作為一出生就受到本族文化薰陶的中國外語學習者,在以漢語和漢文化為主的環境裏,只有有意識地習得目的語文化,形成一定的文化沉澱,才能在使用過程中從有意識到無意識,語言上能脱口而出,達到無意識的境地。但是,長期以來,由於中國英語學習者母語文化根深蒂固,用母語的邏輯進行思維和表達已成定勢。所以學生習慣於把母語的文化習慣和文化模式套用到所學語言中去,從而發生文化干擾,甚至導致交際失敗。加上如前所述,我國的非英語專業的英語教學出現了種種問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3. 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路徑

3.1 編寫新的教學大綱,明確交際法教學的要求

儘管英語教學大綱指出“英語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聽、説、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但是大綱對交際能力和文化素養的培養未作具體的要求,比如應該掌握哪些情景下的哪些語言功能、哪幾種語篇類型、哪些交際策略,應該瞭解哪些目的語的非言語行為,應該學習哪些目的語的交際習俗、禮儀、社會結構、人際關係、價值觀念等等。還應在大綱現有的四級、六級詞彙表中增補學術研究和對外交往中常用的詞彙,在詞彙釋義中加入一些實用性很強的釋義,在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中的有不同聯想意義的常用詞彙、習語、諺語等,要註明其聯想意義。

3.2 選擇適當的教材,提供真實實用的素材

現在,大學英語使用的教材多種多樣,側重點不一而足。應該着手編著符合在實際場合運用的語言教材,一定要多多選用真實的語言素材,再不能有“中文的思想+英文的形式”的中國式英語出現在課本中。在內容選擇上既要追求“出自名家”、有“可教性和可學性”,還要重視“實用性”。此外,還應多選些介紹日常文化的課文以及適量的文學作品的片段,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從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3.3 營造課堂文化氛圍,構建英語課堂文化

文化無所不在,教師既要重視文化知識的傳播,又要重視文化氛圍的營建,英語課堂教學本身就是文化,包含着禮儀文化、習俗文化、詞語文化等諸多方面。因此,英語教師要力求營造英語課堂文化氛圍,在教學過程中儘量避免講的是英文,用的卻是中文禮儀,使用的英語習語,表達的卻是毫不相關的另一中文含義,要儘量做到符合英語語言文化習性。在語言教學的實踐中,不僅要把跨文化交際的知識看作文化素養的培養,而且還要把文化特徵作為一個方面加以強調,並應用於英語教學的實踐過程,從而提高學生對一般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培養學生在社會交際中真正運用語言得體進行交際的能力。

3.4 結合豐富的課外活動進行文化教學

我國高校的外語教學課堂,無論在教學環境、教學方法、教學過程,還是在教學檢測手段、教學聽需時間空間等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僅憑有限的課堂時間,很難達到從深層次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的目的。因此,把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與第一課堂結合起來,可以拓寬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力的時間和空間。具體則是在課餘時間,鼓勵學生參加英語口語大賽、做英語遊戲、進行英語講演、開闢英語角、舉辦英語沙龍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理解、吸收課堂上所學內容,增加學英語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此外,還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一些英語專題講座,邀請學校留學歸國的教師或外籍教師來介紹一些文化習俗方面的知識,舉辦外國影視或音樂欣賞會,通過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讓同學們更多地瞭解英語國家人們的學習、生活、愛情、工作等方面的狀況,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進而學會去欣賞。比如我們學校英語系舉辦的中英文化節活動,通過中英文化知識講座、展覽、演講等活動,大大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它使同學們在活動的組織、準備和參與的過程中,去親身瞭解不同國家的民情風俗。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可以起到課堂達不到的更輕鬆真實,知識覆蓋面廣的效果,它不僅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瞭解文化,培養文化意識,還有助於擴大同學們的視野,培養他們的交際能力。因此,課外活動是對學生進行文化薰陶的重要陣地。

3.5 對比分析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差異

不同國家民族的語言運用文化是有所不同的。語言運用文化的不同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中因價值觀念、心理因素、社會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而造成的思維、行為方式以及表達方式等的差異性。它具體包括稱呼、招呼、問候、道謝、答謝、請求等方面的文化規約的差異。如果説詞語知識文化屬於靜態的、抽象的,那麼語言運用文化就是動態的、具體的。

3.6 改革考試內容,增加交際能力方面的測試題

應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加入檢測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目的語文化知識的試題,考試成績應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很高的相關度。目前,大學英語口語考試己向全國推廣,這是向語用能力的測試邁出的可喜的一步。但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如:應在目前的評分標準中加入“語言的得體性”一條。以非英語專業學生為對象的目的語文化知識的測試目前還沒有。筆者認為,該測試內容至少應包括與日常生活交往有關的“小文化”部分和與人類社會文明有關的“大文化”部分。測試形式應以客觀題為主,適量加入一些測試文化態度和案例分析之類的主觀題。如何評估考生的文化創造力是一大難題,應儘快組織人員搞科研,攻克這一難關。

總之,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必然產生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為跨文化交際奠定從礎,已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任務。所以英語教學必須重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注意對學生跨文化交際知識的傳授,同時要注意充分利用學生的課餘時間,開闢英語學習和使用的第二課堂,創造英語學習和英語交際的環境,營造英語使用的氛圍,注重全方位對大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同時注重培養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能力,擺脱對教師的依賴,在課內外通過一切方式尋找一切機會來訓練語言的運用能力,提高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修養,成為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二十一世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胡文仲,高一虹。英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3]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4]劉汝山。體語學研究與外語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1992,(1―2).

跨文化交際英語論文:《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口語教學》 篇五

摘 要:我國傳統英語教學忽視了對學生跨文化差異意識的培養,導致其跨文化交際能力普遍較低。應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注重學生跨文化差異意識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把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結合起來,並把文化教學寓於語言教學之中,努力探索語言中深刻的文化內涵,增強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領悟力和敏感性。在文章中,重點闡述了跨文化交際和英語口語教學的相互關係,一方面跨文化交際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英語口語教學過來能夠推動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我們的英語口語教學應該緊扣世界英語教育的發展方向,為培養出具有化交際素質的人才而不斷努力。

關鍵詞:英語口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交際能力

在我國,英語學習和英語教學投入多但收益少。英語教師普遍抱怨説,英語難教,口語更難教;在英語學習上已花了幾年時間的學生中大多數人的語法很好,書面表達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但還是不能用英語正確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感覺和意見。眾所周知,現代基礎英語教學的突出特色之一是重視和加強口語教學,這也是整個英語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像聽力、閲讀和寫作一樣,英語口語是英語教學中佔有統領地位的內容之一。人們普遍認為,英語口語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那麼,使學生掌握這種技能的困難和問題究竟在哪裏?這個問題的答案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在諸多因素中,絕不能忽視英語口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因為它是英語教學的目的之一,而文化知識的傳授無疑對語言教學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英語口語教學所面臨的問題

培養聽、説、讀、寫的交際能力,這一教學目的被明確寫進家教委頒佈的英語教學大綱。由於種種原因,我國的外語只是偏重語言形式(語音、語法、詞義)的講解傳授,培養的學生大多數精通語法規則,卻只會認讀,不會聽説,不具備交際能力。人們經常稱之為“啞巴英語”,這個問題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這幾年的教學活動之中,我發現隨着學生的年齡增長,越來越難讓他們開口説英語。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對於自己發音沒有自信,在讀英語或説英語時總是羞於開口,不願意説出來,生怕説錯或是發音有誤,受到老師的批評或同學笑。但是隨着這幾年我國逐漸開始在國小時期就開始進行英育,並且大多數的教師和家長都意識到在國小時期學生的口語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這幾年相當一部分學生都能夠克服開口難,以及怕開口的問題。但是,等到上了高中,尤其是上了大學之後就又出現了第二個方面的為題更為嚴重的問題:就是無話可説,或者不知道道説什麼好。從高中階段的英語教育開始,英語口語的練習漸漸趨向實質內容的對話,甚至是以英語為工具進行相互討論或辯論,這個時候就需要學生不僅僅是會説幾句問候語,進行簡單的公式化對答,而是要求學生們能夠就特定問題進行討論,或者在一個設定的場景中進行有實質內容的對話。這就需要學生們不僅僅有相當的詞彙量和英語口語的能力,可以使用各種句型來交流各自的意見;而且更重要的是英語文化有一定的瞭解,即有話可説,不會雙方見面打完了招呼,問候了之後,就沒什麼可以説的了。這一情況非常常普遍的,我經常發現學生們最常談的就是天氣、愛好等簡單的話題。由於對於英語國家文化以及風俗習慣的不瞭解,使得我們的學生找不到可以用作聊天的合適話題,因為不知道哪些是適當的,哪些是禁忌的;即使開了一個話題也很難深入地交談,因為不知道哪些問題是可以向一個還不熟悉的外國友人發問的。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並不意味着具備了交際能力。但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即培養學生造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致使學生難以知道什麼場合該説什麼話,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在此,跨文化交際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作用作為一個重要問題被提了出來。由於對不同文化的不瞭解和陌生感,這就使得我們的學生在交際之中經常遇到困難。這樣一來,就很難真正深入地訓練學生的英語口語技巧和鞏固詞彙、句型,也不利於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因此,我個人認為我們的英語口語教學是離開跨文化交際的。

二、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由於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語言環境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諸語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們説話方式或習慣不盡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們總喜歡用自己的説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對對方的話語做出不準確的推論,從而產生衝突和故障。近年來,隨着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對外交往日益頻繁,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廣泛,特別是社會信息化提高,國際互聯網的開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跨文化交際。時代的變化和要求,使許多語言教師對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研究這些跨文化交際中的故障問題,對於我們英語教學確實有重大的實際意義。這是因為英語教學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他們應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僅僅學會一門外語的語音、語法規則和掌握一定量的詞彙並不意味着學會了這門外語能順利地進行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的雙方若不能進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產生不解或誤解,從而使交際失敗。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間存在着差異,尤其是在交際文化方面,東西方之間存在着較大的差異,這給我們學習與正確使用英語帶來一定的困難。有時對同一個詞彙,對同一個稱呼,對同一個手勢,對同一句話,英美人的理解與中國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樣。所以我們的英語教學,幾乎是從第一天起就開始接觸東西方兩種交際文化差異這個難題。事實上,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

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大面積地、全面地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既是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同時也是跨世紀我國英語教學的一項緊迫任務。

三、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口語教學的相互關係

首先,跨文化交際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在中國,人們對跨文化交際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重要性認識還比較低。他們覺得,只要會外語,剩下的憑常識、按習慣就可以解決。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屬於常識性的語言,換在某個外國的背景下可能成為一種不合常識的語言;在某種文化下屬於很禮貌的話,在另一種文化下可能被視為無禮的話;一種文化下的人懷着敬意説出的話,另一種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是一句帶侮辱性的話;拿漢語的習慣去套外語,有的時候套得對,有的時候則會套錯。語言是文化的產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與不同的對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如何表述一個思想,與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如何説”、“不説什麼”,有時候比“説什麼”更加重要。

其次,英語口語教學又反過來能夠推動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這是因為外語教學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他們應用外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從這個意義出發,將外語教學看做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環更加恰當一些。於是,我們也可以説英語口語教學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在英語口語教學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學生們通過使用英語與對方討論或者交談,可以增強語言的輸入與儲備,從而充實社會文化知識,增強語言得體性意識,提高口頭交際能力。而到了英語口語教學的高級階段,則可以着重導入知識文化(不直接影響準確傳遞信息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從中西文化差異的深層入手,介紹中西方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認知行為、交際關係以及言語表達方式等方面的差異,進而增強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總之,一方面跨文化交際是英語口語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要提高英語口語能力就不能夠離開跨文化交際;另一方面,英語口語教學的深入也能反過來推動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在口語的實踐過程中可以進一步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技巧和增加語言文化差異的知識。因此,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口語教學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

三、英語口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

跨文化交際能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指根據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交際者的習慣得體地、合適地使用語言的能力,包括語言能力、非語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適應能力等方面。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口語能力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大學英語教學必須注重學生跨文化差異意識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把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結合起來,並把文化教學寓於語言教學之中,努力探索語言中深刻的文化內涵,增強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領悟力和敏感性。教師在授課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對跨文化交際有很大的影響,由於中西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不同,在交際過程中常常出現一些困惑,影響交際效果,甚至造成一些誤解。因此,在口語教學中,讓學生了解文化背景知識,培養學生認識並接受外國人的思維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它是跨文化交際中學會準確、得體交際的前提,是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關鍵所在。

2.介紹文化背景知識,注意中西文化習俗、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差異比較。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主要根源於中西方文化習俗、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的不同。在思維方式上,中國人習慣採用歸納思維的方式,而英美人則習慣採用演繹思維方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於課文的理解必須要把握思維方式的差異,教師應結合文化和價值上的差異及思維方式的不同引導學生用英語思維,換角度換身份的理解文章內容,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採用對比教學法,結合詞彙文化內涵進行詞彙解釋,擴充口語交際詞彙。詞彙的文化內涵是各民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對特定事物的獨特感情評價及聯想。詞彙是文化信息的載體,各種文化特徵都在本族語的詞彙裏留下它們的印記。因此教學中可以抓住以下英漢差異類別:

(1)英漢語言中指稱意義或語面意義相同的詞語在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含義,如英語中的farmer與漢語中的農民之間的文化含義上的不同,又如英語中的peacock,指愛慕虛榮、炫耀等,而漢文化中的孔雀則是吉祥的意思。

(2)英漢不同文化對相同的現象所作的觀念劃分的差別在詞語及語義上的顯示,如英語的親屬稱謂的命名較之漢語要簡單得多,如英語的uncle就對應漢語的伯父、叔父、舅父、姨夫、姑父。

(3)有的詞英語有,漢語沒有;或漢語有,英語沒有,即“詞彙空缺”的現象。如英語中的前後綴多達100個以上。這種語言現象在漢語詞典中是沒有的,這體現了西方人的個人奮鬥,個人主義價值取向。

(4)具有文化附加意義的詞、詞組,包括某些習語、俗語、典故的文化內涵。如:asacountry that carvedits swath across so much of the world….中的carveditss wath不是字面“割下稻草”之意,而是“出盡風頭、惹人注目”之意。因此,為了讓學生能夠得體地運用英語,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以及文化差異的比較必須以詞彙為先導,通過詞彙藴涵文化差異的比較,使學生認識並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逐漸培養跨文化差異的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引導學生廣泛接觸西方文化材料。歌德學院科研處布爾曼女士(man)在她的《閲讀是交際的一個方面》一文中強調:閲讀實際上就是讀者與作者之間進行的一種交際活動。讀者為了獲得所需的信息,就必須運用各種閲讀技能進行判斷、推論,找出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和信息,並對它們做出評價。由此可見閲讀即書面交際能力的培養。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廣泛閲讀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紙雜誌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拓寬西方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另外教師還要充分利用直觀教具進行英語文化教學,如幻燈片、錄像、電影等。英語錄像、電影的內容本身就是文化某個側面的縮影,不但可以提供反映文化的生活及社會場景,還有助於讓學生通過真實的場景理解詞、句的文化內涵。例如電影“TheDevilWearsParada”反映了21世紀美國現實主義的畫面,通過組織學生觀看,可以讓他們切實地感受到美國的時代風貌、人文觀念和拜金主義。

5.課外活動豐富文化教學。由於我國高校的外語教學課堂,在教學時間、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難以獨立承擔起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因此,課外活動是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導入的重要陣地,為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應更多地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給學生創造出更多瞭解英語文化,培養交際能力的條件和機會。學校可以利用學生的課餘時間,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一些英語文化知識講座,邀請學校留學歸國的教師或外籍教師來介紹一些文化習俗方面的知識,也可以舉辦外國影視或音樂欣賞會,讓學生更多地瞭解英語國家人們的學習、生活、愛情、工作等方面的狀況,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還可以通過組織英語知識競賽、英語演講或辯論賽等活動,把語言文化學習和學生的課餘生活充分結合起來。總之,在外語教學的過程中,廣大英語教師應該更新陳舊教育觀念,不斷地嘗試新方法、新策略,把社會文化知識的傳授貫穿於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的各個環節之中。另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並非只重視文化而不重視語言,也不是以文化為中心,而是從文化的角度去教語言。作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也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大學外語教師應在培養學生獲取語言知識的同時,培養社會交際的能力。這是英語教學非常重要的任務。

參考文獻:

[1]Larry var,Richard er,Lisa 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跨文化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陳舒。文化與外語教學的關係[M].國外外語教學,1997.

[3]賴招仁。試論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障礙與外語教學[M].龍巖師專學報,1998.

[4]關世傑。跨文化交流學―提高涉外交流的學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5]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語與外語教學出版社,2004.

跨文化交際論文 篇六

試論跨文化交際中的肢體語言

論文摘要:肢體語言與學外語一樣,都是文化的一部分。除一些世界公認的肢體語言外,不同的文化還有各自的肢體語言。跨文化交際時,相同的肢體語言形式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本文簡單對比中美肢體語言的差別,並介紹了一些國外常用的肢體語言,以此來説明在學習外語的同時,多瞭解一些國外常用的肢體語言是會有幫助作用的。

關鍵詞: 肢體語言;跨文化交際;外語學習

肢體語言 (body language)也稱體態語言,是人類藉助和利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勢動作、身體姿態的變化來表達和傳遞思想感情的方式。運用自己的體態來表情達意幾乎是人類自身的一種本能,因為它簡便、迅捷、直觀,在現實生活中的使用極其廣泛,而且有時更能無聲勝有聲地巧妙表達信息並留給對方更大的想象空間。

1.面部表情語言的運用。

達爾文説 :“面部與身體的富於表達力的動作,極有助於發揮語言的力量。”法國作家羅曼。羅蘭也曾説過:“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紀培養成功的語言,是比嘴裏講的更復雜到千百倍的語言。”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瑪洛比恩發明了一個規則:總交流量=7%的文字交流 38%的口頭交派 55%的面部表情交流。通過臉色的變化,眉、目、鼻、嘴的動作,能極好地實現信息交流。

2.手勢動作語言的運用。

手勢動作語言是一種表現力極強的肢體語言,它不僅豐富多樣化,而且簡便、直觀性強,所以運用範圍廣、頻率高、收效好。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榮獲2005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最受觀眾喜愛的歌舞類節目特別獎的《千手觀音》,二十一位生活在無聲世界裏的姑娘用她們的手勢語向全國億萬觀眾傳遞信息,表達了新春的祝福。

3.身體姿態語言的運用。

身體姿態語言是通過身體各種動態或靜態的姿勢傳遞交流信息的一種形式。俗話説“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坐如鐘立如鬆”,這都是對身體姿態的要求。我們同別人交際時,交際的手段不只是侷限於話語,儘管我們有時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的表情、手勢、身體其他部分的動作都向周圍的人傳遞信息。微微一笑伸出手錶示歡迎,皺眉表示不滿,點頭表示同意,揮手錶示再見,聽報告或講演時,身子往椅背上一靠,伸一下舌頭表示厭煩,不感興趣。這些都是交際手段的一部分。肢體語言與學外語一樣,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跨文化交際”的英文名稱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生的相互作用。由於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境不同,各自的語言環境便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諸語境因素,因而在不同的文化中,肢體語言的意義也不完全相同。各民族有不同的肢體語言交際方式。例如:法國人講話就像個浪漫法國人,而英國男子和美國男子翹腿的樣子,是否紳士風度,就不一樣。美國人講完一句話時可能會低一下頭或垂一下手,還可能垂一下眼簾。他們問完一個問題會抬一下手或昂起下巴或睜大眼睛。近年來,隨着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特別是我國加人WTO以來,對外交往日益頻繁,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廣泛,國際互聯網的開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基本內容之一就是非語言交際,而肢體語言又是非語言交際的重要內容,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肢體語言信息處理不好,有時會產生誤解。作為外語學習者,在學習、運用外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時候,同樣應瞭解外國常用的肢體語言,以免造成誤解,鬧出笑話。下面就是幾則在跨文化交際中發生的有趣的事情:

案 例 一 :

一個日本人問一個美國旅客,機場是否提供行李車服務。美國人想告訴他,機場不但提供行李車服務,而且還是免費提供!於是他用了人人皆知的表示“OK”的圓形手勢作答。然而對那個日本人來説,這個手勢表示“錢”,因此,日本人斷定行李車服務收費昂貴。而這時,旁邊一位突尼斯人看到了這一幕,於是認為美國人在對日本人暗示“他是一個卑鄙無恥的小偷”,讓他小L點,否則殺死他。瞧,真夠亂的。

案 例 二 :

一名撒丁女子向一位英國男子詢問,在希思羅機場是否很容易找到出租車。她得到的回答是英國式的翹大拇指。她即刻甩起手提包,狠狠地揍那可憐的男子,因為她認為他做了誣衊性的暗示。順便説一句,這個例子正好説明了為什麼在撒丁島用這個手勢搭攔便車不是個好主意。因此,要用外語進行有效的交際,在説某種語言時就得了解説話人的手勢、動作、舉止等所表示的意思。筆者在此從“身體距離”、“目光接觸”、“手勢動作”等幾個方面比較一下各國的異同。

1)身體距離。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阿拉伯人同英國人的談話。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習慣認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英國人按照英國的習慣會往後退,因為他認為保持適當的距離才合適。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國人往後退。談話結束時,兩個人離原來站的地方可能相當遠了!

在這個例子裏,雙方的距離是關鍵。不同的民族或種族的人在談話時,對雙方保持多大距離才合適有不同的看法。據説,在美國進行社交或公務談話時,有四種距離表示四種不同情況:關係親密,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場合。交談雙方關係親密,那麼身體的距離從直接接觸到相距約45釐米之間,這種距離適於雙方關係最為親密的場合,比如説夫妻關係。朋友、熟人或親戚之間個人交談一般以相距45-80釐米為宜。在進行一般社交活動時,交談雙方相距1.30 米至3米;在工作或辦事時,在大型社交聚會上,交談者一般保持1. 30米至2米的距離。

在公共場合,交談者之間相距更遠,如在公共場所演説,教師在課堂上講課,他們同聽眾距離很遠。多數講英語的人不喜歡人們離得太近,當然,離得太遠也有些彆扭。離得太近會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如表示喜愛或鼓勵對方與自己親近等,但這是另一回事。記住這一點很重要。在 英語 國家裏,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間交談時,應避免身體任何部位與對方接觸,即使僅僅觸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應。如果一方無意中觸摸了對方一下,他(她)一般會説:'Sorry“ ;”Oh,I'm sorry“ ; ”Excuse me”等表示“對不起”的道歉話。

中國人喜歡撫摸別人的孩子以示喜愛,而西方婦女卻對這種撫愛“毫不領情”。不論是摸摸、拍拍,或是親親孩子,都使那些西方的母親感到彆扭。她們知道這種動作毫無惡意,只是表示親近和愛撫而已,所以也不好公開表示不滿。但在她們自己的文化中,這種動作會被認為是無禮的,也會引起對方強烈的反感和厭惡。所以,遇到這種情況,西方的母親往往懷着複雜的感情站在一旁不説話,感到窘迫,即使撫弄孩子的是自己的中國朋友或熟人。

除輕輕觸摸外,再談一談當眾擁抱的問題。在許多國家裏,兩個婦女見面擁抱親吻是很普遍的現象。在多數工業發達的國家裏,夫妻或親人久別重逢也常常互相擁抱。兩個男人應否互相擁抱,各國習慣不同。阿拉伯人、俄國人、法國人以及東歐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國家裏,兩個男人也熱烈擁抱、親吻雙頰表示歡迎,有些拉丁美洲國家的人也是這樣。不過,在東亞和英語國家,兩個男人很少擁抱,一般只是握握手。

若干年前,發生了這樣一件事:當時日本首相福田糾夫到美國進行國事訪問,他在白宮前下車,美國總統上前緊緊擁抱,表示歡迎。福田首相吃了一驚,日本代表團成員也愣住了。許多美國人也感到奇怪,這種情況少見,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如果美國總統按日本人的習慣深鞠一躬,大家也不會那麼驚訝。因為在美國和日本,男人之間很少用擁抱這種方式表示歡迎。在英語國家,同性男女身體接觸也是個難以處理的問題。一過了童年時期,就不應兩個人手拉手或一個人搭着另一個人的肩膀走路,因為這意味着同性戀。

2) 目光接觸:

肢體語言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目光接觸。在這一方面可以有許多“規定”:看不看對方,什麼時候看,看多久,什麼人可以看,什麼人不可以看。這裏引用朱利葉斯。法斯特的《肢體語言》一書中的兩段,很有意思,可供參考:“兩個素不相識的人面對面坐着,在火車餐車裏他們可以自我介紹一下,吃飯的時候,説些無關緊要或者是無聊的話;也可以互不理睬,極力避免與對方的目光相遇。”有個作家在一篇文章裏描寫過這種情況:“他們翻來覆去地看菜單,擺弄刀叉,看着指甲—好像頭一回看見它們。免不了目光相遇時,立即轉移視線,注視窗外沿途景色。”該書作者指出,對素不相識的人的態度是:我們既應避免盯着看,也要避免顯出不把他們放在眼裏的樣子,要看他們一下表示看見了,隨後立刻把目光移開。

注視對方的不同情況,決定於相遇的場所。如果在街上相遇,可以看着迎面走來的人。直到八英尺遠時再移開視線走過去。但在到達此距離之前,雙方都用眼睛暗示一下自己要往哪邊走,打算往哪邊走就往哪邊看一眼。然後,雙方側身略變方向,即可錯開,順利通過。根據美國習慣,同相識的人談話時,説話的人和聽話的人都應注視對方。

任何一方不看對方,都可以表示某種意味,如:害怕對方,輕視對方,心神不定,感到內疚,漠不關心等。甚至在對公眾講話時也要時時直視聽眾,和許多人的目光接觸。如果演説的人埋頭看講稿,照本宣科(許多中國人往往是這樣的),而不抬頭看看聽眾,人們就會認為他對聽眾冷漠,不尊敬別人。在談話的時候,聽的人一般要注視着説話的人的眼睛或臉,表示自己在聽。如果對方説的話比較長,聽的人要不時發出“嗯”、“啊”的聲音,或者點頭表示自己在注意聽着。如果同意所説的觀點,可以點頭或微笑。如果不同意或者有所保留,可以側一下頭、抬一下眉毛或露出疑問的神情。

在英語國家,盯着對方看或看得過久都是不合適的。即使用欣賞的目光看人— 如對方長得漂亮— 也會使人發怒。許多外國人到其他國去旅行,因當地人盯着他們看而惱火、很彆扭,認為那裏的人“無禮”,而感到氣憤。殊不知在該國是常事,看的人不過是好奇而已。許多在華的講英語的外國人對此流露過不滿情緒。筆者有一次陪幾位“外教”參觀青州的範公亭公園,當時有好幾位羣眾圍觀,甚至有幾位還一直尾隨其後,弄得“外教’,很是尷尬。

“眉目傳情”(或“目語”)是青年或成年男女之間傳遞感情最常用的古老的方法之一,在美國尤其講究。有人對此作過詳細研究:人們對異性怎樣表示感興趣或不感興趣,怎樣表示鼓勵或拒絕,怎樣表示贊成或不滿,怎樣表示愛慕或厭惡。然而,在美國也有許多差別。男人用眼睛的方式就和婦女不一樣。不同年齡、不同階級、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地域的人在這一方面都有差別,不同種族的人也有差別。在一些國家裏,人們認為能直視對方的眼睛是很重要的。在一部關於列寧的著名電影裏有這樣一幕:有一個肅反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叛變了,肅反委員會主席捷爾任斯基得知情況詢問他時,此人不敢正視對方的眼睛。根據這一點捷爾任斯基認為證實了他有罪。

許多美國人也同樣重視目光接觸的作用。有過這樣一件事:有個十來歲的波多黎各姑娘在紐約一所中學裏讀書。有一天。校長懷疑她和另外幾個姑娘吸煙,就把她們叫去,儘管這個姑娘一向表現不錯,也沒有做錯什麼事的證據,但校長還是認為她做賊心虛,勒令退學。他在報告中寫道:“她躲躲閃閃,很可疑。她不敢正視我的眼睛。”校長查問時,她的確一直注視着地板,沒看着校長的眼睛。而英美人有“不要相信不敢直視你的人”這樣一句格言。碰巧有一位出生於拉丁美洲家庭的教師,對波多黎各文化有所瞭解,他同這個姑娘的家長談話後對校長解釋説:“就波多黎各的習慣而言,好姑娘‘不看成人的眼睛’這種行為是尊敬和聽話的表現。”幸而校長接受了這個解釋,承認了錯誤,妥善處理了這件事。這種目光視向不同的含義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使他記住了各民族的文化是多種多樣的。“目語”的規定很多,也很複雜。從上面介紹的一些情況可見一斑。

3)手勢動作。

手勢是個很難辦的事。打手勢時,動作稍有不同,就會與原來的意圖有所區別;對某種手勢理解錯T.,也會引起意外的反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領導英國進行戰爭的首相温斯頓·邱吉爾曾作了一個手勢,當時引起了轟動。他出席一個場面盛大而又重要的集會,他一露面,羣眾對他鼓掌歡呼。邱吉爾做了一個表示“victory” (勝利)的“V”形手勢— 用食指和中指構成“V”形。做這個手勢時,手心要對着觀眾。不知邱吉爾是不知道還是一時失誤,把手背對着觀眾了。羣眾當中,有人鼓掌喝倒彩,有人發愣,有人忍不住哈哈大笑。這位首相所做的手勢表示的是別的意思,那不是表示“勝利”的“V”形,而是一個不禮貌的動作,表示侮辱、輕視之意。

另一個例子同尼基塔·赫魯曉夫有關,他是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初期蘇聯的領導人。在美國訪問期間,他的言論和舉止引起一些爭議。引起爭議的手勢之一是:他緊握雙手,舉過頭頂,在空中搖晃。他的意思顯然是表示問候,表示友誼。但是,在場的人和電視觀眾對此並不欣賞。美國人很熟悉這個動作一一這是拳擊手擊敗對手後表示勝利的姿勢。在此之前,赫奮曉夫曾説過要埋葬美國資本主義的話,許多美國人認為,這種手勢表示他好像已經取得勝利,洋洋得意,難怪許多人感到不快。可見,有些肢體語言在不同民族表示的意義的差異有多大。筆者在此對中美常見的一些肢體語言做一下對比研究。中美肢體語言有相似的地方。如男子相逢時不擁抱,一般見面時握手即可;揮手錶示再見;皺眉表示不高興;聳聳鼻子表示不喜歡、討厭或不快;點頭表示“是”,搖頭表示“不”;嗽嘴表示不痛快、情緒不佳、忿恨;拍拍男人或男孩子的背表示讚揚、誇獎、鼓勵;咬牙表示生氣、憤怒或下決心。現將不同之處舉例如下:

A. 動作一樣,意義不同

(1) 跺 腳

漢語意義:氣憤;惱怒;灰心;悔恨 英語意義 :不耐煩

(2) 觀眾和聽眾鼓掌,表演或講話人也鼓掌

漢語意義 :謝謝,互相表示友好感情 英語意義 :為自己鼓掌,被認為是不謙虛

(3) 目不轉睛地看

漢語意義:好奇;有時是驚訝 英語意義 :不禮貌;使人發窘;不自在

(4) 發 “噓 ”聲

漢語意義 :反對;責罵;轟趕 英語意義 :要求安靜

(5) 拍別人的腦袋

漢語意義 :(少見;一般見於成人對孩子)疼愛;(對成人或青年,會引起反感,是侮辱人的動作)

英語意義:安慰;鼓勵;鍾愛

B. 意義相同,動作有差異

(1) “過來 ”(叫別人過來)

中國的肢體語言: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下,幾個手指同時彎曲幾次。

美國的肢體語言: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後擺動(中國人對此反感)。

(2) “丟人 ”“沒羞”(半開玩笑)

中 國的肢體語言:伸出食指,用指尖在自己臉上劃幾下,象搔癢,不過手指是直的,

美 國的肢體語言:伸出兩隻手的食指,手心向下,用一個食指擦另一個食指的背面。

(3) “我吃飽了,’(吃飯後)

中國的肢體語言:一隻手或兩隻手輕輕拍拍自己的肚子;美國的肢體語言:一隻手放在自己的喉頭,手心向下(常同時説“到這兒}")

C.只存在於美國文化中的動作。

(1)順指甲

意義:重大思想負擔;擔心,不知所措

(2)用大拇指頂着鼻尖,其他四指彎着一起動

意義:挑戰;蔑視

(3)搖動食指(食指向上伸出,其他四指收攏)

意義:警告別人不要作某事,表示對方在做錯事

(4)把胳膊放在胸前,握緊拳頭,拇指向下,向下擺幾次

意義:反對某一建議、設想;反對某人;表示強烈反對

(5)眨眼(很快地合上一隻眼,微微一笑點點頭)

意義:表示會意;讚許;鼓勵;傳遞信息;團結等

D.只存在於中國文化中的動作

(I)用食指點點或指指自己的鼻子

意義 :“ 是我”,“是我乾的”(西方人認為這個手勢有點可笑)

(2) 説話時用一隻張開的手遮着嘴(一般是老年人用)

意義 :説祕密話(有時沒有明顯的意義)

(3 )兩隻手遞(即使可以用一隻手拿起的)東西給客人或別人

意義 :表示尊敬

(4) 別人為自己倒茶或斟酒時,張開一隻手或兩隻手,放在杯子旁邊

意義 :表示感謝

(5) 伸出兩個豎起的食指在身前慢慢接近(往往在戲曲中出現)

意 義 :男女相愛;匹配良緣

這裏所舉的例子不全,但是可以説明肢體語言的差異,也説明了解另一種語言中的肢體語言的重要性。對肢體語言的研究有助於對語言的研究,對前者的理解可以加深對後者的理解,有些權威人士認為兩者相互依存。在多數情況下這是對的,但在某些情況下,人體動作與説的話可能不一致,口頭説的話與肢體語言表達的意思不一樣。這時要藉助其他信息或從整個情景中猜測説話人的意思,從某種意義上説,一切肢體語言都要放在一定的情夙下去理解,忽視了整個情景就會發生誤解。作為外語學習者,在學好外語知識的同時,還應多瞭解一下國外常用的肢體語言,以便更好地交際。在此彙總幾種國外常用的肢體語言,有些與國內習慣一致,但有些情況與國內不符,必要時,大家也只能“人鄉隨俗”了。

【參考文獻】:

顧曰國。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賈雨新。跨文化交際[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鄭樹堂,胡全生。新視野英語教程·讀寫教程第一冊[M].北京:外教研社,2004.

跨文化交際英語的論文 篇七

淺談在跨文化交際中關注中西方差異

論文摘 要:由於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傳統和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價值觀念,語言習慣等都有很大差別,很多日常行為在日常的交際活動中也存在着明顯的差異。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文化衝突的事屢見不鮮,這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和諧和交往的順利進行,並使交往雙方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人們在這種跨文化環境中相互交際之前,必須對對方的文化習俗和歷史背景有所瞭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尷尬的局面。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層次的原因,並採取一定的措施來培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避免文化衝突現象的發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勢不可擋,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及其文化衝突是進行跨文化交際和提高跨文化交際的基礎,有助於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有助於世界文化的發展。

論文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文化衝突 中西方文化差異

由於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各種交流活動越來越頻繁。21世紀隨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文化影響力的日益加強,與英語國家之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更是日益頻繁與廣泛。文化交流、旅遊業蓬勃發展,外國獨資、合資企業數量增多,與國際人員的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同時,中國學生出國交流、深造的機會也日益增多。隨着國際間的文化交往越來越頻繁,英語,作為國際世界的通用語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隨着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的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和社會交往與日俱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這對於加深中國對西方的瞭解是一件好事,然而,這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由於歷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導致了各國、各地區的文化的不同,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會具體體現在各個方面,我們應意識到中西文化上的差異是不可忽視和改變的,應該接受這種差異,尊重和理解這種差異。在跨文化交流和處理實際問題過程中,避免出現文化上的衝突,從而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國家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文化衝突的現象,在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則會引起各種各樣的文化衝突,因此,瞭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文化羣體中的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風俗習慣以及道德標準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在英語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着相當大的影響作用,由於缺乏對西方文化的瞭解,很多中國人在與西方國家的人交流時運用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觀念,思維模式,因而常常使得中西方交流時陷入尷尬的境地。總之,忽視中西文化差異的相關知識,在跨文化交際中往往會走入陷阱,而導致交際失敗和尷尬。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在我國進入WTO時代以後,隨着中國的進一步開放,中國人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西方的文化,達到中西方之間的交流。因此,瞭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對於與西方人進行跨文化交際是很有必要的,也可以避免儘量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由於文化的差異導致文化衝突的發生。

(二)

關注中西文化差異的意義,首先,有助於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語語言的內涵,更好地掌握英語這門廣泛運用的語言,更深入瞭解西方國家,更好地接受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建設祖國服務。第二,關注中西文化差異有助於解決和避免文化差異所引起的衝突,從而更好地融入世界,讓外界更多地瞭解我們的國家,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更大地發揮我國在國際上的作用。第三,關注中西文化差異有利於本國語言的學習。在學習中,通過對中英文化差異的比較,有助於學生更精準地理解和掌握漢語語言,加深對漢語文化的理解,這反過來又會促進我們對英語文化的理解。

面對越來越開放的社會,我們當代大學生在加深自身文化理解的同時,還必須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儘可能多地主動理解對方的文化特性,努力把自己鍛鍊成具有多重文化能力、善於跨文化交際的現代人,在保持自身優良傳統的同時,積極吸收外國文化中好的一面,使自己能夠順利進行雙向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

[2] 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北京:外語教學究出版社,1999年。

[3] 閆傳海,張梅娟:《英漢詞彙文化對比研究》,陝西: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年。

[4] 聶淼。英語教學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J].考試周刊,2009.

[5]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6] 陳建民。語言文化社會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